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2024-06-06

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共6篇)

篇1: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甘 霖 前 言

2009年10月,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在大范围内展开。笔者作为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制办和市委党校派出的第一批干部前往清远市英德白沙镇石园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经过半年的工作实践和对周边工作组扶贫情况的调研,笔者对这次扶贫工作碰到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如何进一步推进驻村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六点思路与对策:一是确立市场运作的开发式扶贫总体思路。二是创新是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科学识别贫困人群是对口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四是扶贫干部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五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求真务实与维护稳定相统一。六是“扶业”与“扶人”并举,人力资源培训是关键。

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甘 霖

一、驻村帮扶工作碰到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贫困户的识别排查难。目前,各个贫困村普遍存在虚报贫困户数和贫困程度等情况,“富戴穷帽”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贫困人群的识别与排查是扶贫工作的基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排查效果并不理想:(1)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各帮扶单位对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别,市里也没有下达衡量农户收入的统一标准。(2)核实困难。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驻村干部入户调查,用眼睛看,听群众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3)容易出现反复。贫困、脱贫和返贫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否贫困随着时间、环境变化容易出现反复。(4)存在中间人群。这部分人徘徊在贫困和脱贫的灰色地带,难以界定。(5)容易激化矛盾。由于关系到经济利益,农户对排查存在抵触情绪。

二是帮扶资金的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当地群众需求。以石园村为例,按照贫困户当前的收入和省里的脱贫要求计算,扶贫资金每年需要上百万;这半年来,村里提出帮助发展自来水工程,资金需求达80多万,帮助村委会改建市场商铺,村里预算是57万。此外,当地政府也提出了支持一定数额办公经费的请求。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帮扶单位的资金筹集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帮扶对象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定势,对帮扶成效产生消极影响。多年的贫困使他们对脱贫缺乏信心,畏难情绪比较严重,对各种帮扶措施产生不信任和否定心理,不愿意积极想办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还有的村民已经习惯于带着贫困村的帽子,习惯于享受国家政策给予贫困村的各种好处,帮扶对象包括一些村干部容易从经验出发,以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质,主观上缺乏脱贫的积极性。

四是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较难。现在市里每年拨付给贫困村一定的帮扶资金,该资金在帮扶干部签字认可后就直接进入村委会帐户,这就使得在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帮扶干部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

五是帮扶干部的身份不够明确,信息的沟通协调不够及时、通畅。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按照笔者个人理解,驻村干部应该不属于村干部,但又不能仅仅充当帮扶单位和村里的联络员。既然常年在村工作,他们在村委、镇扶贫办的定位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干部分工合作。信息的沟通协调也要加强,包括纵向的市扶贫办、帮扶单位、驻村干部之间,以及横向的各个帮扶单位之间等。在大的帮扶目标下,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如给贫困户摄像、档案资料的采集和录入同当地扶贫办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很多,帮扶干部对市里的一些工作要求往往因了解不及时、不具体而无所适从。

六是扶贫干部分阶段工作的流动性对扶贫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市里从实际出发,采取了每半年轮换一批干部的做法。这种做法考虑到了驻村帮扶干部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体现了对驻村干部的关心爱护。但是,在半年的时间里,扶贫干部往往是刚刚熟悉情况,工作也才刚刚上手就已经面临工作交接,这对工作的连续性,对帮扶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

二、进一步推进驻村扶贫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确立市场运作的开发式扶贫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渐改变以往单纯给钱的做法,通过扶思想、扶技术、扶产业、扶市场,变输血为造血;以项目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坚持“两大原则”,围绕“四个结合”开展工作。

1、坚持“两大原则”。在扶贫工作中,一是坚持“扶贫扶志”的原则;二是坚持“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扶贫步骤、措施上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的以生活救助和慰问为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以思想帮扶、精神脱贫为主,再辅之以种养脱贫和劳务输出脱贫。

2、围绕“四个结合”。劳务扶贫与种养扶贫相结合;规划到户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一是在脱贫方式上确定劳务扶贫与种养扶贫相结合的思路。这两种脱贫方式对资金的要求相对比较低,操作性强且见效快,也容易被贫困户接受。对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来说,劳务输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手段;对因家庭特殊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帮扶单位可以提供一定的种养启动基金,提供种养技术培训和销售市场。由于具有绿色、有机食品的特点,其产品甚至可以以佛山的市场价格收购后由单位的干部职工内部消化。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面对的是单个的贫困户,而整体上的脱贫致富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应当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与佛山的优势产业以及帮扶单位职能特点寻找着力点和切入点,努力开发潜力产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以石园村为例,可以根据当地山清水秀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组织优势,与佛山的各个生态产业园联姻,如与顺德陈村的花卉产业相结合,发展种草、栽树的生态产业,学习借鉴它们在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定以及产业规模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而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扶贫济困的双重目的。

三是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采取援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送课下乡、组织参观考察等方式,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对于一些因经济拮据而缺乏产业发展的原始投入或无力扩大再生产的贫困户,则为他们无偿提供生产所需的资金和物资,通过“输血”的方式帮助他们启动生产。

四是确立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化发展方向。相对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绿色、环保、无污染、旅游资源丰富是这次对口帮扶地区普遍拥有的比较优势。以石园村为例,它虽然自己不是旅游景点,但周边著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很多,且车程都在半小时左右,如森波拉森林公园、观音山风景区、聚龙湾旅游度假村等。因此,要发挥比较优势,以特色为主攻,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将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1)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发展休闲农业、乡村观光旅游。(2)以产业化为方向向周边旅游市场提供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3)以投资入股的形式与当地镇、村合作建设干部活动中心,在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同时使之成为佛山市干部培训的基地。

(二)创新是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1、创新扶贫形式。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传统的就生产抓生产、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和“创新式扶贫”的转变。

2、创新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要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功能,充分调动农户自身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以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要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佳效益,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采取项目资金公示等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3、创新项目的实施组织机制。在组织实施上要抓大户、抓“龙头”,形成一批脱贫致富的扶贫典型,带动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发展。当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扶贫只能帮穷不能帮富。其实,这些能人大部分是村里的“两委”干部,他们能力强,对群众的影响力大,对家乡整体脱贫的愿望也比较强烈。因此,对现有的能人、富裕户,我们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把产业做大、做强。在对他们进行产业扶持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让贫困户参与到生产经营当中,把他们的利益同广大贫困户的利益联系起来。

4、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引导、帮助规划、提供服务来解决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力为扶贫项目的实施创造优良环境。当前,尤其要建立好产业化扶贫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户找准市场信息,找到销售渠道,保障农户利益。

5、创新评价体系。现有的以人均年收入为脱贫标准线的评价方式主要关注的是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关注重点是农户的收入却忽视其支出情况,在医疗、教育等费用未纳入评估的情况下评价脱贫成效无疑有所欠缺。为此,今后衡量对口扶贫的成效,不能紧紧把收入增加,把扶贫对象减少作为唯一指标,而是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而且要关注其发展需要,增加和完善帮扶对象发展能力的提升等评价体系。

(三)科学识别贫困人群是对口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必须进一步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一是要统一标准。二是要民主公开。要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作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群众民主评议,筛选和公示贫困户名单,提高识别的透明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三是要动态管理。应始终坚持“有进有出”的原则,对农户经济信息及时调整,实现动态管理。四是要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对象的科学分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扶助措施。对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单纯的低保、五保对象,我们认为主要应该侧重于生活救济和精神抚慰,重点是组织好为贫困户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至于他们的生存保障,主要还是应该由社保部门负责;对因病、因灾暂时生活困难的农户以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应侧重于通过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生产项目的扶持、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途径进行。

(四)扶贫干部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工作中,我们一是经常与镇、村扶贫工作相关人员交流意见,了解和参考他们对石园村脱贫工作的想法、思路。二是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三是到别的帮扶点参观学习以打开工作思路。从在石园村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当地群众对实施自来水工程、种养殖业等项目比较积极,且要求迫切。为此,我们到离村十里外水库考察水源并制定了供水路线,确定了供水计划方案。我们还同村里确定了提供启动资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的脱贫思路并向村委会提供了首批5000元启动资金。在此期间,我们协助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赴白沙和英德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企业招聘。其中2009年12月15日的白沙招聘会组织了15家单位(共1000多个工作岗位)参加;2010年3月3日的英德招聘会组织了白沙镇213人前往应聘,应聘成功82人,有意向就业登记62人;此外,佛山市委党校还提供了多个优质的后勤服务职位给石园村,当前,有三个村民已经在党校经过培训顺利实现了就业。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求真务实与维护稳定相统一。驻村是为了帮忙,帮扶不能添乱。这就要求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在扶贫的目标和手段之间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在对贫困户的识别和排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除了低保户和五保户是属于绝对贫困以外,其他部分困难户基本上属于相对贫困,其中相当部分人群事实上应该已经达到和超过人均1800元的贫困标准,因为在当地,低于这一标准而不属于低保、五保对象的事实上很难生存。但是经过走访我们发现这一部分人的生活确实又很贫穷,他们正游走于贫困和脱贫的灰色地带。以石园村为例,我们认定村委上报的250多户的贫困户中有90多户属于这种情况。经过与村委会沟通以后我们了解到,他们上报的贫困户名单已经全体村民认可并多次公示,如果我们推翻后重新认定则容易影响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干部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增加驻村帮扶干部今后工作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很可能会激化干群矛盾,破坏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因此,我们在与村干部核实贫困户数量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在认可村委工作的同时一是要求村委会在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二是计划在脱贫工作的过程中去伪存真,也就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扶贫以后,对一百多户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已经帮助实现劳务输出的以及那些适合外出务工但经多次帮助拒不工作而家庭经济条件又较好的作脱贫处理。

(六)“扶业”与“扶人”并举,人力资源培训是关键。

扶贫工作应该围绕培育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因此,扶贫要扶业,扶业要先扶人。要注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

在对农民全员培训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当前重点是要抓好村干部培训。一是要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共同富裕的思想。要重点引导他们先富帮后富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对于一些尚未脱贫的干部,则要培养他们的致富的危机意识。二是要开拓视野,打开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提高他们先富帮后富的能力。今年年初,我们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的原则,组织陪同石园村的两委干部到佛山考察学习,为干部们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打开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今后,我们还要把培训对象拓展到各自然村(生产队)的干部,增大干部培训的覆盖面,加大干部的带动效应。三是要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产业化种植、养殖以及市场经济的能力。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送教下乡;可以面传身授,也可以远程教育。比如,佛山市委党校电教部就在精心准备赴村放映与脱贫致富相关的电教片;后勤部专门准备了多个优质的后勤服务岗位,对来自石园村的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上岗。

篇2: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作者:李 迅 发布时间:2013-07-13 11:06信息来源: 马鞍山市总工会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于企业转变工资决定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形成企业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扎实推进“双走访、三服务”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根据省总有关文件要求及马鞍山市总相关活动的部署安排,5月份以来,马鞍山市总工会第二走访调研组,对我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基层工会汇报、召开企业负责人、工会干部及企业职工代表座谈会和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先后深入到和县、含山县、当涂县、市教育工会、交行马鞍山分行、博望新区等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我市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和谐马鞍山”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机制,巩固基础;抓重点,注重深度;破难点,努力创新;以上下联动,多方互动,典型推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实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和谐统一。

1、党政重视,强化领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由党委、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市总工会把2011年作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进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并明确对未完成工资集体协商目标任务的单位,在涉及各项集体和个人的评先评优中实行重点考核,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职工参与的工资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按时足额支付保障机制。今年马鞍山市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意见,8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首次要求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县(区)政府先后下发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文件,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党政目标责任制,对所属区域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积极部署推进。各县区均成立了工资集体协商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对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创建和谐企业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如和县将工资集体协商列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雨山经济开发区积极在辖区企业内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超过60%的企业分别上调了职工工资,其中,6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平均为员工上调工资10%以上。

2、联动协作,合力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坚持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全局性问题,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开展督查,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未达标的单位,在工会组织的各类评先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先后出台了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集体合同要约行动等专项工作制度,推广使用集体协商要约参考样本,统一规范协商程序。各级工会组织将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融入工会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中,坚持“抓重点、破难点、补弱点、攻盲点、创亮点”,以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多措并举,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成立了由劳动、法律、工资等方面10位专家组成的工资集体协商顾问团,以及由54名工会干部组成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与此同时,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市总党组所有成员分别建立了工作联系点,量化分解目标任务,定期督查。加强工作调研和分类指导,并通过试点探索,样板培育,典型引路,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3、突破创新,取得成效。积极引导基层工会开展行业性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工作。如花山区餐饮行业经过5轮工资集体协商,《马鞍山日报》公示,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签订了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行业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今年4月以来,马鞍山市建筑行业经过7轮协商,7月份,马鞍山市在全省首签市级建筑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合同》覆盖建筑企业352家,惠及职工近11.3万人;同时,慈湖高新区在全省首签省级高新区区域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随着“两个普遍“工作的深入推进,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参与工资分配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推进,覆盖面逐步扩大。截止到目前,全市集体合同已覆盖1435家企业、19.6万名职工,工资专项协议覆盖1248家企业、11.2万名职工。从统计情况看,自开展工资集体协议工作以来,大多数企业职工随着企业发展工资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劳动关系更为和谐,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调动,企业凝聚力增强,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实现了职工与企业双赢。

随着马鞍山市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和“项目推进年”等活动以及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营造了和谐、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全市非公经济呈现出增速大、质量优、发展快的良好态势。同时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益凸现。截止到8月底,我市三县三区个体工商户已超过6.9万户,民营企业超过1.6万户,吸纳从业人员近30万人,已成为实现创业和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市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职工工资分配领域也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走访调研中发现,我市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中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够到位。一是政府领导有顾虑,“企业不想签”。由于“五险一金”基数逐年上调,部分企业消极对待工资协商,少数政府领导担心影响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据测算,如数缴纳“五险一金”、规范实行工资增长机制的企业,比不缴纳的同类企业用工成本提高40%以上。我市非公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市场变化等,使企业运行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有的企业以生存困难为由,不愿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有的外资企业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不是必须执行的法律条款,采取规避态度。有些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规避工资协商,一些服务型企业劳务派遣工成为工资集体协商盲区。二是工会干部有担心,“工会不敢签”。有的企业工会难以发挥作用。非公企业的工会干部大都受雇于企业老板,基本是兼职,只能“看老板脸色行事”,开展企业职工工资协商时既有顾虑又有难度。三是职工素质有差异,“个人不知道签”。职工关注度不够高。不少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与自己关系不大,据2012年我市企业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职工表示“没看过”集体合同文本;有的职工求职不容易,怕维权会丢岗位,不敢参与工资协商。

2、规范不够到位。一是有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有的企业协商程序不规范,“重数量、轻质量,重签约、轻履约”现象客观存在,有的协议是企业主与企业工会“碰头”后的产物,未经职工充分参与或协商结果未向职工公布,有的协商内容仅有原则性条款,有的仅是将示范文本填写空格、双方盖章,应付考核。二是一线职工的收入仍然偏低。市区部分企业生产一线工人、辅助生产工人的工资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少数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随意单方制定过高的劳动定额,职工收入增长缓慢,增长部分大多来源于加班加点。三是劳资双方的集体协商能力有待提高。参与协商的企业经营者与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实际地位和掌握信息不对等,较难形成平等协商的氛围,企业经营者强调企业经营状况单方决定工资水平、工会和职工代表不敢要约不会协商等问题依然存在。参与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的相关法规政策及方法、程序还缺乏深入研究,协商水平和协商技巧有待提高。

3、机制不够到位。一是三方机制覆盖不全面。有的县(区)三方协调机制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健全,有的县(区)和开发区还未建立企业家协会或企业家联合会,组织建设不完全到位,参与主体不够健全,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只能依靠部门间的临时合作,缺乏长期、稳定、规范的工作机制。二是工会组织在非公企业未实现全覆盖。已成立的企业工会力量和工作基础薄弱,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没有独立的工会组织,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织也不够健全。因行业工会和行业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的缺位,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缺乏基础。三是工资集体协商的支撑平台不健全。虽然每年省市都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但不具备强制性,只作为协商的重要参考。再者目前政府有关方面为工资集体协商提供的数据比较笼统,集体协商所需要的包括省内、省外同行业工资水平等指导性较强的动态数据缺乏,不能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不同行业企业决定劳动定额与工资水平的实际需要。

4、法规不够到位。支撑工资协商的法规散见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中,而且都是原则性要求和措词为“可以”的选择性条款,可操作性不强。现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集体合同规定》对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集体协议行为的内容、程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均属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部门规章,没有相关实施细则。2011年正式实施的《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明确签订集体合同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为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法律武器。但上述法律法规对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缺乏刚性监督,对违反协议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罚则,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企业是否开展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协商质量的高低,往往还取决于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明程度。

三、对策建议

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形成企业合理分配机制、建立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地市工会如何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担负起职责、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在“十个加强”上,下真功、求实效。

一要加强工作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地市工会应当主动推动党委、政府制定出台贯彻实施意见,建立由党委、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努力形成党政主导、工会力推、多方配合、企业和职工广泛参与的推进工作大格局。

二要加强三方联动。协商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整合力量,加强联动。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履行行政职能,加强指导、服务、管理和监督。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大工会组建力度,培育工资集体协商主体,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和企业职工方协商代表队伍建设。各级企业代表组织要督促企业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中,认真履行集体合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三要加强调查研究。把调研本地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情况及职工收入情况作为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重要内容。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类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和政策,为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要加强学习培训。定期对各级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进行分级培训,并把集体协商知识作为新任工会主席岗位培训的必修内容,使工会工作者普遍具备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需要的理论素质,提高职工协商代表的协商水平和各级工会干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能力。

五要加强工会组建。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强力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建立和完善建会数据软件管理系统;开展“双亮”活动;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工会组织建设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建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六要加强职代会建设。职代会是是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必经的法定程序和主要环节。职代会制度与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作用。职代会制度保证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运行的合法化、规范化,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多措并举,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同步推进、健康发展。

七要加强专业服务。组建由工资、法律等专家组成的工资集体协商顾问团或专家组,成立以工会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干部等相关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具体负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政策法规、谈判技巧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接受基层工会聘请直接参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等。

八要加强典型培育。坚持“抓重点、破难点、补弱点、攻盲点、创亮点”,注重培育不同类型的典型,注意挖掘工作亮点,认真总结先进经验,努力发挥典型示范和引路作用,通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推广典型做法。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已经实践证明的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九要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因企制宜,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指导生产经营正常和效益较好的企业,重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和效益较差的企业,重在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非国有企业参考企业工资指导线等因素,重在解决企业职工工资总额随企业效益增加而相应提高等问题;指导实行垂直管理的企业,在工资总额由上一级确定的情况下,重点围绕绩效分配开展要约协商,理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

十要加强督查考核。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工作检查和督促力度,不断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没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企业,不得参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诚信企业”评比表彰,企业经营者不得授予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篇3: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简称“奖、助、贷、勤、免”)为主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拓展了资助范围,有效维护了高校的和谐发展[1]。

对口单招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对口单招的学生都是来自职高、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知识底子较差,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并且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较差,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如何针对对口单招学生做好资助工作,是值得我们学生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1. 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

对口单招的学生与普招的学生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学生文化基础较弱。

对口单招的对象都是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学生自入校以来,大多反映文化课跟不上,特别是高等数学和英语,并且他们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对江苏省内十几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中考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成绩一般比普通高中生差100分左右,主要相差在数学和英语上,这就使得他们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

1.2 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

对口单招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条件较差,部分来自单亲家庭,从小缺乏关爱,甚至有些是孤儿,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苦,经济条件较差。

1.3 学生心理普遍悲观脆弱。

大多数对口单招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出现自信心下降、学习障碍等现象。他们本身学习底子较弱,大学的课程相对较难,使得他们更加丧失信心,再加上生活条件的不富裕,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2. 资助工作的现状

2.1 资助系统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资助系统建立时间较晚,尚不完善,资助系统本身及在运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针对对口单招学生开展资助工作时,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2.1.1 贫困生界定模糊。

贫困生的界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不仅关系到资助工作的科学性,还关系到资助工作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在当前的资助体系中,高校仅以学生自己提交的申请及生源地各级政府出具的家庭贫困证明为依据,经班级评议,划分困难、一般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困难等级。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可能对每个申请困难资助的家庭进行走访,对困难学生很难做到精准的认定。在班级评议的过程中,单单通过了解学生表面的生活消费情况,就鉴别他的困难程度,显然不够全面,一些班级甚至采用投票的方式对学生困难等级进行认定,这样就出现一部分外向、人缘好的学生占优势,使得资助工作无法公平开展。另外,一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在证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时敷衍了事,没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就随意盖章,这样就导致一些真正困难的家庭得不到资助,继而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由于名额有限,很多家庭状况相似的同学无法界定,就会导致同学之间的隔阂,进而影响班级的稳定。

2.1.2 资助的育人功能缺失,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不平衡。

由于资助工作起步较晚,工作人员在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当中偏重于日常事务,总的来说,偏重于物质资助,对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贫层面涉及较少,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的不对称,削弱了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有些贫困生拿到资助后就大肆挥霍,有的请客吃饭,有的用来购置高档消费品,把资助资金当做满足虚荣心、摆脱自卑感,甚至炫耀自己的资本。这些问题与我们资助的初衷是相悖的,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当前资助工作只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脱贫不无关系。

对口单招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文化基础偏弱,综合素质欠缺,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自信,容易产生心理烦躁、焦虑等问题,从而导致心理障碍,个别困难学生甚至思想偏激,对社会持有仇富思想,高校往往只重视经济上的资助,却忽视对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这样下去很容易酿造悲剧。还有少部分贫困生易产生依赖心理,总想着能够坐享其成,依靠国家的政策、学校的帮助,这与大学生独立自强的教育理念相背离。

2.1.3 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出现了有些达不到困难标准的贫困生夸大贫困程度做虚假证明,甚至出现某些毕业生恶意欠费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家庭贫困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争取不到就对老师、同学心怀不满。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了高校诚信教育的漏洞,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对困难学生的感情教育[2]。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感恩意识欠缺。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学校、社会对他的关怀和帮助看做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受到资助,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这些现象的出现更迫切需要高校应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2.2 资助系统出现困境的原因。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体系,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国家政策的不完善。

国家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实行“一刀切”政策,使得资助体系的层次性不够,难以保障资助的范围,并且对一些违约行为、恶意拖欠学费行为缺乏合理的措施。

2.2.2 社会负面教育的影响。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诲人们当受恩与人时,不要忘了感恩。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网络、媒体各类信息涌入大学生的视野,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美德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也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坚定信仰,导致他们感恩意识匮乏。

社会上一些捐助等慈善活动打着捐助贫困大学生的旗号,其实是商业炒作,甚至一些募捐型晚会会要求受助者在媒体面前声泪俱下讲述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受帮助后的感激之情,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也降低了资助的纯真性。

2.2.3 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现在的功利性升学机制下,很多高校一味追求高考研率、高就业率,对资助工作不重视,停留在表面,对资助对象的审核也不严格,界定模糊;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且教育方法陈旧,依旧停留在大课上的说教局面,教育内容假、大、空,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怀疑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的存在价值;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时,设置单一,只停留在表面的体力劳动上,并没有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2.2.4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对口单招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感恩的意识,漠视他人的帮助,只关心孩子的经济生活,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这些都直接冲淡了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形成自卑、不爱说话等不健全的性格,并且导致学生不会感恩,不懂得感恩。

3. 构建多元化的资助育人体系

3.1 建立有层次的资助体系。

当前高校资助形成以“奖、助、贷、勤、免”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通过分层次、全覆盖的资助服务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效益。根据对口单招学生的家庭状况,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并对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充分发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评审体系的作用,以解决学生基本生活困难为基础保障,继而保障学生能自立、自信、自强地学习生活。

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坚持做到由班主任或辅导员与学生“面谈”,通过问答的形式,甄别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认定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开透明,全程在网上公示。

在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政策,由于对口单招的学生均来自江苏省,生源集中,同学之间可能相对来说比较熟悉,采取班级评审、年级互评交流,最后汇总至学工办审定的方式,期间做到随时监督检查,保证评审工作顺利开展。

从院系到学校层面,都应考虑到对口单招学生的弱势,创造条件与机会帮助对口单招学生全面发展,从扩大勤工俭学岗位到优先推荐就业,培养其自强自立的性格,实现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益。

另外,广开渠道,争取社会资助。采取“引进来”和“推出去”的方式,积极与社会资源联系,把社会资本引进学校里来,并把我们的学生推出去,广泛宣传对口单招学生的操作技能优势,帮助这批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3.2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资助工作不单单是保障困难生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性格。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告诉我们不仅要给他们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生存之道。对于对口单招这批特殊学生,尤其要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品格。

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贫困。贫困并不可怕,“现在一时的贫困并不代表一直贫困”,只要消除自卑,好好学习,学以致用,树立远大理想,建立自强自信的品格,最终一定能脱离贫困。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常怀感恩之心。一是通过图片展、倡议签名会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广泛宣传生源地贷款的政策,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宣讲诚实守信事迹,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二是丰富感恩教育的方式,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感恩观念的教育。此外,将感恩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通过心理情景剧等生动教学模式,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社会。

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资助的人文关怀。积极向上、健康多姿的文化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情绪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软环境。一在学校层面,经常举办一些院系甚至校级的活动,尤其针对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多举办一些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比赛,比如数控操作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不仅能发挥学生所长,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在组织活动的每一阶段,适时地给困难学生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二在班级、宿舍层面,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班级中,班主任应该经常与同学交流,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发挥班委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宿舍是大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点点滴滴都伴随学生的成长。一般来说,贫困生与舍友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比如利用宿舍的有利环境,采用手抄报、摄像、手绘等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心理阳光进宿舍”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巧,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

3.3 合理分配资助经费。

一是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协调。一般来说,很多高校都是按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实行资助的,按照各院系的人数将名额分配下去,各个院系再按各班人数把名额分到各个班级,这种方法看似公平,实际并未考虑各个院系专业的实际消费情况、贫困程度。按照这种方法,极有可能出现有些院系、班级因贫困生较多而出现名额不够的情况,有些院系名额浪费。高校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标准线,对困难生分额度进行资助。对口单招学生大多家庭比较贫困,高校在分配资助名额时尤其要结合实际,不可“一刀切”。

二是注意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结合发放。目前,一些高校把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些高额奖学金的评定对象都定为贫困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但是弱化了奖学金的奖优职能,甚至一些高校出现了“比贫不比优”的怪现象,这样下去会影响贫困生的进取精神,使他们产生依赖感,对那些刻苦学习的同学也不公平。因此,高校资助在实行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规定那些成绩不合格、平时在校表现不合格的学生参与评奖学金,但对这些困难学生酌情予以额外的资助,这样既保证了品学兼优的学生能获得奖励,又保证了困难生的基本生活,更加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竞争氛围。针对对口单招的学生,尤其不能仅仅以家庭困难来评定奖、助学金,而要鼓励刻苦学习、品学兼优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三是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引导对口单招贫困生主动实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发挥自我主体的能动性,有意识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以达到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目的。因此,要培养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引导其积极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尤其要引导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学会宽容,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特别是那些受过国家帮助的困难生,要懂得在合适的机会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在资助资金的分配上,应该照顾那些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贫困生,旨在在学生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引领学生乐于奉献,并鼓励大四毕业生到偏远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4]。

结语

资助工作是温暖工程,是困难学生维持学业的重要支柱,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资助育人体系,对口单招学生的资助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在评奖环节中,各项奖助学金评审及发放工作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未出现学生投诉现象,贫困生之间“比学习”的氛围愈演愈烈。

对待对口单招贫困生这类特殊群体,资助育人的方式可能要稍加变化,学生工作者要变换工作思路,保证资助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2]张宏旺,李发军.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3]黄治东.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4]吴健波,赵建岭.艰苦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认定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9).

[5]杨卫涛.浅议高职院校助学金的评定方法——以西方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6]戴嘉宝.浅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6(6).

篇4: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关键词: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62-02

一、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支援工作经费匮乏,支援高校成本收益不相称

对口支援工作是在没有任何专项经费的情况下,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就目前而言,对口支援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自身的固定办学经费。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逐步推进,各方面工作都对经费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双方都普遍感到经费短缺,并已成为制约对口支援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性问题。

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都付出了较高的成本,尤其是支援高校,不仅要为受援高校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和双方交流人员的差旅费、招待费及生活补助[1],而且由于对口支援工作人员、经费的调配问题,还会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和延误。而就对口支援工作可带来的学术收益(学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才的锻炼)、政治收益(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和经济收益(学校资金的增加)三方面收益而言[2],目前支援高校只是在政治收益方面有所收获,学术收益则微乎其微,经济收益是入不敷出。受援高校的收益情况虽然比支援高校要好,但与其付出的成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对口支援工作政治色彩较浓,高校主动性不强

由于对口支援工作是教育部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导致一些高校仅仅把对口支援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把它作为自身工作使命的一部分,从局外人的立场上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受援高校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支援高校自身发展的一种负担。况且,对口支援工作实际运行经费的不足,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资源消耗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学校支付的成本得不到有效补偿,使得双方失去了继续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长此以往,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政治任务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决定了现行对口支援工作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不仅主导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同时还主导对口支援资源的分配。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发挥政府集中管理的优势,以其强大的政权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瞄准主要方向进行快速直接的支援。但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他们才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主体,而现行模式并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致使实践中高校主动性不强。

(三)对口支援工作实效考评指标不明确,高校责任意识模糊

对口支援工作实施以来,相关各高校都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受援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受援高校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要求[3],严格按照对口支援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通过领导和教师互访、干部挂职锻炼、科研合作、选派专家讲授课程或开展讲座、联合举办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图书、设备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对口支援活动。

对于如何考评对口支援工作实际成效的标准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各高校通常只能以相关活动开展的次数这一量化指标来衡量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虽然量化的数字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高校间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情况,但仅仅通过数字的简单描述,很难反映出受援高校得到了哪些实质性的发展,也不足以考证其发展的程度如何。而没有这些实质性的考评指标,必然给对口支援高校双方以可乘之机,使其滋生懈怠思想,从而模糊高校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责任意识。

二、今后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

(一)统筹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形成对口支援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口支援仅靠国家部署、学校政治自觉是不科学的,资金保证是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基础。由于对口支援工作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支撑,而且支援高校支付的成本与其所获的收益不相称,长此以往支援高校自身发展也会面临较大的经济问题。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市场经济主体一切理性行为选择的依据和宗旨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说明支援高校完全处于经济负收益(纯支出)状况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长久的。伴随对口支援范围的不断扩大,如果没有中央专项经费的保障,后续的对口支援工作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因此,无论是从对口支援的长远发展还是从扩大对口支援范围的角度看,要做到理性而长久地推动西部地区高校的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必须使支援学校在与西部地区高校交往活动中获取经济方面的正收益。这就迫切要求国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对对口支援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拨款或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设立中长期的、稳定的对口支援专项经费,加大对口支援资金的投入力度,以解决对口支援经费短缺的问题。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此,今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广开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多元化的投入。目前,可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统筹各种对口支援西部计划,把此项资金支持列入支持西部民生问题的整体计划中。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想方设法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坚决杜绝对口支援工作中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切实发挥种子的“植入效应”,形成对口支援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对口支援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对口支援的双赢机制

对口支援如果仅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推动是乏力的,只有通过实现支援“双赢”,才能激发对口支援的内在动力[4]。这就要求我们以战略联盟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对口支援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支援高校而言,要切实从两校发展的实际现状和未来需求出发,积极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把握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紧紧围绕阻碍和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受援高校通力合作,携手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发展。同时,支援高校应该确保对口支援工作的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本校整体发展规划中,从双方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处理和对待对口支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口支援工作做到长期化、稳定化、深入化,对口支援的效果才能逐步显现出来。

受援高校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对待对口支援工作,要站在对口支援主体的立场上,真正发挥对口支援的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受援高校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思路,有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谋求发展,科学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主动利用支援高校的办学经验,建立适合西部区情和自身校情的办学理念,指导并促进受援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对口支援工作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寻找可与支援高校形成互动的合作领域,力争和支援高校一起主动承担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各种攻关和建设项目,着力为受援学校自身增添新的活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受援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力求对口支援的实效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健全对口支援的考评机制

对口支援考评指标的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高校淡化对口支援的责任。因而,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认识,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努力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考评对口支援工作实效的评价指标,逐步健全和完善对口支援工作的考评机制。

对口支援工作是全方位的,往往涉及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从理念导入,到物质捐助;从学科提升,到管理完善;从干部交流,到学术合作[5],这就需要全面、合理、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从对口支援的实践情况来看,所有工作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展开的,而学科建设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学科建设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综合平台。因此,合理考评对口支援工作的绩效指标就是学科建设,其中又包括学科特色、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六大方面内容,评价支援高校在推进受援高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必须从这六个方面着手,看这六个方面是否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此而言,健全对口支援的考评机制,也即要求对口支援高校双方在对口支援工作实践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和抓手,严格加强对学科建设六方面内容的监管、考核与评价。

总之,对口支援工作是我国教育部门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有力举措,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的具体体现和理性选择。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在不断扩大对口支援范围的同时,及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模式的创新,力争形成对口支援长期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2]刘晓光,董维春,唐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问

题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4][5]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

篇5: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精神 坚决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关于佛山市应对金融危机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佛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工作部署,扎扎实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领全市人民特别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化危为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两转型一再造”),实现在危机中率先突围,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一、佛山经济的主要特色和发展成绩

佛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佛山人民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以园区和镇街经济为主的发展特色。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类住区优秀范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07年)评价佛山为全国两岸四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9位城市,2008年佛山经济总量居全国所有大中城市第11位,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十佳商业城市。

民营经济发达是佛山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发展模式。佛山民营经济扎根本土,资产负债水平较低,与本地经济的融合度高,适应市场、应对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佛山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经济为主导,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佛山现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1853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112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595家,其中纳税超亿元的47家。这些骨干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成为保持佛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佛山是传统的制造业城市,目前正在朝着打造世界级的“陶瓷之都”、“白色家电之都”、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及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家具、新材料、汽车及零配件、食品及饮料、轻纺、节能环保、医疗保健等九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目标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珠三角一体化的新浪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东省委明确提出,佛山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佛山在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中,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着力创新发展模式,确立了“发展科学、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科学发展模式为佛山赢得勃勃生机。2008年经济发展取得四个突破:一是生产总

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4333亿元,增长15.2%;二是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423美元;三是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658亿元,增长20%;四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27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7.97%,远远超过计划下降4.36%的目标,污染减排超额完成目标,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佛山率先突围,经济发展逆势回升并领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市出口额下降20.6%的困难情况下,佛山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的好势头。1-10月,实现GDP 3920亿元,同比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08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197亿元,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3亿元,增长2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亿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5元,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1197亿元,增长21.1%;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7503元,增长11.8%。劳动力需求回暖至景气区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1.95%,企业订单大幅增加,工业生产回升至“较为景气”区间,企业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

9.3%。

二、以推进产业转型为核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佛山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受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早、影响大。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佛山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逐步显露,2009年一季度,是形势最严峻最困难的时刻。经济指标持续下滑,进出口出现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订单大幅减少。面对这样的形势,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冷静客观分析形势,扎扎实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了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路和政策。

(一)正确判断形势,主动化危为机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佛山市委、市政府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严重危机,靠躲是躲不掉的,靠守是守不住的,靠放慢速度也是挡不住的,关键是统一思想,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勇于突围,才是根本出路。一方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辩证分析,充分看到危中有机。第一,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对中国有影响,对欧美国家影响更大。第二,金融危机主要是国外尤其是欧美的金融业发生了危机,而中国的金融业没有出现危机,这就是机会,可以为我们突围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第三,中央和省出台的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们突围的最大支撑。另一方面,对佛山自身优势要足够认识,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勇气。第一,有内外源型经济结构的优势,佛山外源型经济占1/4,内源型经济占3/4。在外源型经济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额各占五成。这样的结构受金融危机正面直接的冲击较小。第二,有企业优势,佛山以本土企业、民营企业、实体经济为主,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这些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深深地植根佛山,不仅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市场应变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不断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成为佛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岭南文化积淀的传统经商信誉的焕发,以及现代社会诚信环境的大力培育,造就了佛山发展信誉和诚信的知名度。这些都是佛山具有较强抗击风险能力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些优势,佛山经济对金融危机冲击不但“耗”得起、挺得住,而且对出现的机遇抓得住、用得好。

如何应对危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佛山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

划纲要》),首要问题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佛山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实践,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佛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决不能自乱阵脚,绝不能走回头路去保护落后产能,要更加坚定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深刻理解省委领导关于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的论述,更加坚决地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应对危机、实施突围中,佛山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一是抓住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过去淘汰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需要政府做大量工作,现在碰上危机,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自动退出市场或者异地转移,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阻力大大减少。通过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移转,腾出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进而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二是抓住了市场需求变化为我们开辟新市场的机会。比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高端陶瓷企业减产或者关门,这就为物美价廉的佛山陶瓷腾出了市场空间。国家和省的“家电下乡”、“农机补贴”和“广货北上”政策,也促进了佛山家电、机械装备、纺织等主导产品扩大市场。三是抓住了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动力带来的机会。在金融危机中,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容易被淘汰,2009年以来,佛山企业技改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四是抓住了融资的机会。按照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目标,推出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2008年底与银行签订2800亿元的授信,发展资金相对充裕。佛山这次应对危机,主要是通过内生动力、扩大内需、技改挖潜、存量调整,辅之以投资、出口拉动,从3月份开始逐步实现了逆势回升,发展速度超出了年初的发展预期。

(二)实施“三个一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佛山经济虽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但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更不能甘于落后。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一批”,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佛山已有1200多家企业关停淘汰或限期整改,240多家企业向外转移。二是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一大批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转型、效益增长。比如,美的集团2009年产量没有增加,效益增长30%。维尚家具制造集团开创了家具行业全新的“大规模数码化定制”生产经营模式,完成了从传统家具制造向现代家居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在家具行业困难重重的2009年上半年,月销售连续数月增长20-30%。陶瓷产业最集中的禅城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近三年陶瓷产量减少了近4成,但产值和税收增长了1/3,能耗下降1/4,排放的二氧化硫减少1/5。三是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近年来佛山培育发展了液晶显示、新型电光源、太阳能、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随着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佛山生产的传统“新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三)明确转型目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佛山从实际出发,确立了“精细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在三大产业中不断注入现代元素,加大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推动产业向生态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转型。

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一批现代农业基地,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品牌农产品。2008年全市农业用地产出率达1.25万元/亩,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市农业园区建设面积达到9.11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大力推广。

内外源型经济并进加速产业现代化。打破依靠地缘优势以及在本地区配置资源的传统习惯,促进国内外优质要素与本地企业嫁接,实现从过去“三来一补”、合资合作向资金、人才、市场、技术、管理的全方位合作转变,内外源型经济形成互不排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实施“总部”经济和“走出去”战略,推动民营企业成为佛山总部经济的主力军,并在家电等若干领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4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佛山投资83个项目,79家国内500强企业投资128个项目,加速了佛山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汇聚各方资源,佛山形成专业镇34个(数量居全省之首),以及陶瓷、不锈钢、有色金属、家具、花卉等一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专业市场,拥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5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9个,形成了大园区、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以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服务中心。彻底抛弃“制造业发达了,服务业自然就发达”的片面认识,大力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发展面向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各种服务业。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迅速在佛山崭露头角。如“岭南天地”将建成弘扬岭南文化的重要基地,千灯湖金融高新区将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业后援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商务区,美旗物流将建设成为全国超大型物流采购中心,OUTLET世界名牌折扣店将建成以超级大型购物休闲中心为主体的新型消费区。这些项目在明年亚运会前一期工程将投入运营。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抓现代物流业发展,佛山物流成本占生产经营成本的比重已经由四年前的21%下降到目前的15.2%,为降低企业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和促进产业聚集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通过实施金融发展“三项计划”,即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试点计划,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发展的基金引导计划,企业上市的“463计划”,舒通经济运行的“经脉”和“毛细血管”,促进金融、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环保、民生、“三农”等领域以及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被有效放大,经济发展获得了倍增的动力。

(四)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佛山十分注重企业自主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平台,针对每个区域的产业特点,建设孵化基地。以大企业为支撑,建设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围绕打造区域品牌和创知名产品品牌,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认证中心、测试中心、检验中心。政府主动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去“扫瞄”,对锁定的产学研项目,带领企业去“扫荡”,把适合佛山发展的先进项目和技术引进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启动“百亿千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全市企业实施1000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对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带动投资100亿元。与中科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启动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63个合作项目,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2009年1-10月,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273亿元,同比增长42.6%。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4件、中国名牌产品65个,累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四位的城市。

三、以推进城市转型开拓发展空间

起步比珠三角晚的长三角,实现超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珠三角以镇街为主的区域

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落后于长三角发达城市以区县为主的区域经济。珠三角城市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走区域一体化发展道路,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佛山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珠三角一体化,广佛先行”的要求,着力在城市发展模式、城乡发展模式和广佛同城模式的探索上,先行先试。

(一)走组团式城市发展道路

为提升佛山的城市化水平,2002年底,国务院批准佛山行政区划调整,将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等四个县级市改为佛山市辖区。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城际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缩小城市内和城际间的距离,城市建设、城市资源配置和城市管理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改变的新情况,佛山市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模式和传统手段,不走摊大饼式发展城市的老路,提出在现有城镇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走组团式大城市发展道路,以两个百万人口、五个三十万到五十万人口的新城区为节点,形成组团式现代化城市的新格局。按照“同城生活,同城便利,同城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整合,统一规划建设交通干线路网、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电网、燃气网和信息网,整合路桥收费站、城市组团公交营运线路、邮政电信网络等城市公共资源,提升城市发展承载能力。省运会场馆、新闻中心、佛山一环、广明高速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使用;佛山机场重新复航,开通专项航运功能,细化航空服务市场,完善广佛都市圈航空业务;国内首条城际地铁将于明年正式投入运营;按照城市商务中心的定位,推进禅桂新中心组团新城区建设。实施“三旧”改造,使“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向“新的城市形态、新的产业形态、新的生活方式”转变。昔日“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佛山,正在向“城在花园中,花园在城中”的岭南生态城市转变。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和雏形初步形成,佛山城市影响力、辐射力逐步增强。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佛山是在原有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城市现代化进程。破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实现城乡一体,是佛山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佛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集中体现为“七统一”:统一城乡户籍管理、统一城乡规划、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城乡劳动力管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统一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

(三)推动广佛同城化

广州和佛山两地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同城化建设。共建全国第一条城际地铁,实行交通路网衔接,开通城巴快巴,车辆年票互认互通,按照“完成一批,启动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推出52项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在产业布局上,佛山优先发展相对生产率比较优势产业,即现代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广州错位发展。广州以服务业为主,佛山以制造业为主,广州制造业主要是汽车、造船、钢铁、石油、石化,佛山主要是机械装备、家电、陶瓷、纺织、服装,形成区域产业互补发展。广佛同城化的推进,既提高了区域发展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两地人民的生活便利和生活质量,并为珠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示范。

四、以推进环境再造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也是生产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体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营造。

(一)优化生态环境

产业要升级,环境要先升级,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产业;宁可掉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这几年,佛山大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坚决整治陶瓷、水泥、小火电、小铝型材熔铸、玻璃、漂染、电镀、采石场等行业,减少大气和水污染。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以严厉措施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将一批因环境容量有限或能耗过高、不适宜在佛山生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其它有发展优势的地区或就地关闭。积极推进“不开发区”建设,确定为不开发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汾江河是佛山的母亲河,受到严重污染。佛山把汾江河整治作为核心工程,投资54.6亿元,实施95个项目的整治,时隔26年再次举办端午节汾江河龙舟赛,明年6月30日前截污、清淤和引水工程基本结束,河水将基本变清。同时,积极实施“三年促变,绿地佛山”,以道路绿化为重点,全面推进绿化建设,使佛山逐步成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美丽整洁的地方,“种树也能种出伟大的事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通过不断强化环境再造、环境升级,佛山成功引进了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项目,不但GDP没有掉,而且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优化体制环境

佛山抓住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在区(县)层面推进顺德区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在镇街及以下基层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推进顺德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县级区域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顺德区在国内县级率先实施“大部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责权关系,创新运行机制,精简管理层次,将41个党政群部门和部分双管单位整合组建为16个大部门,实行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分工清晰又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佛山市随即向顺德区下放378项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权限,全力支持顺德形成机构精干、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高效的党政管理体制,克服目前党政机构普遍存在的设置不够合理,多头管理,缺乏协调,运作不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做出灵活调整,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民间资源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

实施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破解公共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难题。佛山镇街多数城镇化水平高,常住人口多达数十万,经济总量高达数百亿元,基层群众和企业需要的日常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繁多,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服务需求很不适应,社会获得服务的效率低、成本高。为此,佛山提出凡与老百姓直接发生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事项,原则上由镇(街)一级政府完成,市、区向镇街下放管理权限,减少多级审批,提高镇(街)行政效率,提升为民服务的效能。将镇街服务延伸到基层,在村(居)一级组建由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的行政服务站,提升党组织在基层建设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克服公务员编制有限与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试行政府聘员制,探索干部“能上能下”、公务员“能进能出”的新体制,探

索政府聘员的职位序列和薪酬体系改革,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发挥社会力量管理和服务社会。

(三)优化社会环境

实践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广大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佛山着力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一方面,大力改善民生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推行全民医保,积极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另一方面,重视民生的软件建设,在全社会开展“情暖佛山”活动,作为党政机关为民服务、化解信访矛盾和广大市民参与扶贫开发、关爱帮助困难群众以及全体人民和睦相处、增进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积极培育党群、干群关系“鱼水之情”,着力提高各级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能力,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公务员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到爱民爱岗、为民解困;在全社会倡导互爱互帮、相互包容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好事”活动,让各党派、各社会阶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温暖大家庭的大潮中去,奉献爱心,收获情谊,转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篇6:关于佛山市对口扶贫工作的调研

(摘要应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作一简明的概述,有的还涉及所研究的条件、方法和意义等。)

摘要:在2010年的4月份,本调研小组就佛山XX陶瓷出口企业采取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三大方面的调查,分别是企业基本情况,出口及生产经营情况,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未来发展的形势判断。这次调查有利于我们对珠三角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过后,面临产业升级改造时的表现及对策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关键词:陶瓷出口企业外贸

(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佛山XX陶瓷出口企业是一间股份合作企业,贸易形式是内销和外贸,其比例各占50%。调研小组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得知,该企业以代理的形式出口陶瓷产品,而且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及自主品牌,是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

今年该陶企进军非洲、南美洲和中东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截至本月,佛山陶企出口到这些地区的陶瓷,达到总出口额的11%,整个出口阵线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目前贵企业在手的2010年出口订单金额较2009年同期增长接近20%,远远高于佛山陶企建筑陶瓷出口的均

值。目前企业产品创新速度十分迅速,营销中心的产品每天都在更新,同时,陶瓷产品覆盖抛光砖、瓷片、微晶石、仿古砖、卫浴等领域,拥有陶瓷领域的全系列产品,成为行业首屈一指的产品创新“大户”。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企业的出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今年四月,厄瓜多尔对中国的陶瓷洁具提起反倾销调查,引起了业内对出口过程中价格战利弊的反思。中国陶瓷企业在争夺出口份额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价格战,这既导致本身利润空间缩小、也使得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频遇壁垒,多方面的因素使提价成了必然趋势。

(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

二,陶瓷企业:危机中的机遇

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表示,对于今年的国内市场形势他们持乐观的态度,但却不能看清国际形势,所以对2010年的市场前景,他们是抱着持平的心态。不过,国际汇率的走势,外国反倾销及国内陶瓷退税等等的问题,着实影响了陶瓷企业的盈利,他们于危机中寻求着发展的机遇。

1,关于陶瓷产品的出口质量认证问题

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获得产品出口质量认证是一个很耗时很繁琐很需要成本的事情,不仅需要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品牌上是绝对可靠的,而且从申请到检验甚至到最后获得证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长的可能超过半年),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国外认证机构的工程师来我们企业现场审核,成本费用不低,因此综合起来自然是让企业采取观望的态度。

不过在近几年里,佛山已经多次举办类似培训、授课、论坛演讲等活动,已经引起佛山陶瓷企业的注意。譬如,举行佛山陶交会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和国外相关政府、机构协调沟通,争取让出口企业在中国就可以拿到通关的合格检验证书,那么特别是佛山本地的陶瓷企业将可以在家门口“体检”获得证书,而且成本费用、审批时间也会极大的降低。目前,该陶瓷企业所有出口到厄瓜多尔、菲律宾陶瓷产品经中国实验室检验合格后都可以拿到通关证书。2,陶瓷出口所遭遇的反倾销

我国陶瓷出口从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连续遭遇来自菲律宾、埃及、印度、韩国的反倾销非关税贸易壁垒障碍,使我国的陶瓷行业受到重创。佛山陶瓷行业为此也损益不少,该陶企也曾经遇上过反倾销的问题。

调查小组经过多方探,发现佛山陶瓷企业对国外反倾销案件反应较迟钝,积极性差,应诉率低,解决效果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客观上是国家没有及时提供进口国家对于本产品制订的相关法规和标准,陶瓷出口企业对此不熟悉或不了解,一旦遭到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时,企业都无从应对;主观上,大部分出口企业较偏重于个体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不愿意在反倾销应诉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与财力,更重视采取低价手段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整个陶瓷出口大环境每况愈下,越来越对出口企业不利。

针对陶瓷产品科技含量低这一弱势,陶瓷企业一方面应该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及其设备,全面提升企业的硬件设施,同时要大量引进陶瓷方面的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另一方面要扩大研发中心的规模,使研发中心真正的发挥作用,无论在产品的质量还是在产品的花色、式样、包装等方面都要紧跟市场的需求。

由于陶瓷企业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这是陶瓷出口的又一大弱势。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能力,研制开发并推广自主品牌。企业的研发中心要根据国际流行趋势和市场的需求来研制产品,切忌盲目跟风模仿。该陶瓷企业在调查问卷中表示,他们拥有自主品牌和研发中心,这是值得其他陶企借鉴和学习的。

我国陶瓷行业出口遭遇反倾销形式非常严峻,考验着我国陶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的陶瓷企业面对考验要做到内外兼修:从内提高自身素质,从外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应对反倾销案件,创造陶瓷出口的美好前景。

3,(写关于陶瓷退税的)

4,(写陶瓷出口新路径)

上一篇:钦州坭兴陶现代文阅读答案下一篇:A 预备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