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知识

2024-06-22

小学教学论知识(通用8篇)

篇1:小学教学论知识

《机械知识》并非机械地讲授知识-论《机械知识》的课程教学

<机械知识>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分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必须精通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讲好这门课.

作 者:付冬嫣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技工学校,广东,佛山,5281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机械知识》 课程教学 方法

篇2:小学教学论知识

2.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

(1哲学作为方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2具体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3.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1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

(2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时期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3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学习教学论的方法

(1方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具体学习方法:读书思考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师角色体验

5.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接呈现。

6.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7.教学本质讨论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2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3推动教学理论发展 8.教学本质的主要观点(1“特殊认识说”(2“发展说”(3“层次类型说”(4“学习说”(5“实践说”(6“交往说” 9.教学的基本性质(1认识性(2实践性(3社会性(4伦理性

1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1.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况和总结(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据(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12.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教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对教学原则的朴素总结和表述

(2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3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原则,第一次把教学和道德教育

统一起来。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论述了四类33条教学原则。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揭示教学过程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教学原则体系。1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依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反对教学上的盲目性

14.教学的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5.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更要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求发挥各个因素的整体功能。

16.教学的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升人性,以学生的存在和价值为目的,使教学达到“科学的人道主义”。

17.教学的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以一定的创新思想为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18.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在个体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素养,是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备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自我

19.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性 20.理想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2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 21.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2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3教师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4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5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2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23.教学目标的作用

(1定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标准作用 24.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布鲁姆将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克拉斯沃尔将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的评定、价值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五个层次

(3动作技能领域,辛普森将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为知觉、准备状态、引导下的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在反应、适应和创作七个层次

(4上海青浦县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模式,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教与学的行为、教与学的水平、教与学的内容。

25.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规定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

和行为的总和。

26.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27.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1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组成的活动系统(3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28.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指教学内容表述规范、观点准确、论据确实。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不严谨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偏差

(2基础性指精心选择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要内容。(3时代性指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能体现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也能反映科学进步的最新成果。

29.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形式

(1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各门科学、不同知识领域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不同的科目。

(2活动课程,打破科目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0.教学内容组织的发展趋势

(1综合型,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2多样性,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31.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变形的纲要性文件。

32.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3.教学内容的优化(1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2删减和整合教材内容(3拓展与重塑教学内容

34.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35.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具有学科价值

(2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取得教学成效(3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36.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对应匹配 37.设计教学方案的环节(1聚焦任务(2了解学情(3陈述目标(4配置检测(5安排过程

38.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材料的有效活动方式。

39.优良教学方法的特征(1有一定的目的(2节省精力和时间(3有良好的结果(4符合教学伦理的要求(5教学生学会学习

4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4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指对谈话和问答在教学中的应用

42.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43.陶冶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运用艺术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44.发现法,又称探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留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设计、推测、验证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4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帮助、尊重等社会品质,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46.语文“六步教学法”

(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

47.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和奖励依据,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

48.情景教学,即“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儿童热烈情绪,把情感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

49.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50.教学艺术的养成(1认真钻研教材

(2熟悉儿童心理,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3加强文学修养

(4拓宽知识面,苦练教学基本功(5热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51.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5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和反馈的功能(2导向功能

(3激励师生不断发展

5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教学中可利用的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以及学生的能力、知识、学习特点等方面做一定的了解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依据。

5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过程顺利、正常进行而对教学行为所做的考察和认定。

55.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一般来说,它是对学期、学年等一定期间教学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既包括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又包括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56.目标达成模式,是泰勒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的一种评价模式。泰勒认为,所谓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都达成了教育目标,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的。

57.表现性评价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以真实的问题和任务为出发点(2表现性评价是对行为过程和产物的评价

(3表现性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制定严格的、科学的标准。

(4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展现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58.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表现性评价近似的评价方式,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

(1使用的目的。第一,为教学和评价服务。第二,可以展示学生的当前成就和进步过程。

(2内容选择的指导。第一,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第二,成长记录袋所面对的参与饿着。第三,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放进成长记录袋。第四,将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3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的确定。制定成长记录袋首先要从明确阐述创建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开始。

59.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学生逐个进行传授和指导。

特点(1有专门的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学生,并且有大抵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施,形成专门的文化传播活动。

(2同一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授课

(3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业(4无固定修业年限

6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一定的年级,若干年级组成低中高等不同学段。每个年级、学段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接受统一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升级。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

62.分层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它主要根据儿童能力的大小,把它们分成若干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体施以不同的教学,或者按不同的年限学习同样的课程,即能力差的学生允许他们学得慢些,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学得快些;或者不同儿童组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学习不同的课程,达到不同的要求。

63.课程表编制的因素:(1课程计划(2教学时间(3学生(4教师(5教学设施、场地等

64.布置作业注意的方面(1作业的针对性(2作业的迁移性

65.作业批改要求:(1及时,当天作业当天批改(2规范,使用统一的批改符号,书写规范。(3签署日期

66.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师生个体活动加以必要的规划、组合、协调、激励与控制。借以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67.课堂管理就是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建构积极的合乎伦理的课堂环境的过程。

68.同步学习及其管理

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班级全员一齐进行的学习。(1以任务促成纪律,强化目标的定向与调控(2制定并遵循共同的课堂规则

69.分组学习及其管理 分组学习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共同学习。分组的原则:(1)均衡(1)学生自愿为主,教师适当调整(2)规模适度(3)合理分工

(一)提供积极互赖的任务情景

(二)强化个人责任感

(三)学习交流的规则与技巧

(四)组际交流与总结评价 70.教学研究是以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活动,包括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 究两大领域。意义:(1)深化对教学过程和问题的认识,发展、完善和创新教学理论(2)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实践的品质(3)锻炼教学研究者主体,提高教学研究者素质 71.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文献法(5)经验总结法 72.校本研究的性质: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它以学校为基础,由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针对学习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特点(1)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校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校本研究发生和进行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堂(4)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与学校、教师、学生整体 发展相关的问题。73.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74.校本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4)总结

篇3:小学教学论知识

一、趣味性课堂的必要性

1.趣味调动学习热情。趣味性课堂的建立,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找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能够在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动画人物身上学习到基础的语文知识,这帮助小学生主动的调动学习的热情。

2.趣味激发创造。趣味能够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一个有趣的情景设置相关,这其实在无疑之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认识到,每一个知识点知识一个辅助,其用来创造一个能让人开心的事件,这样对于后期主动性学习及创造性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3.趣味尊重天性。趣味性教学就是尊重孩子尚未成熟这一特点,以孩子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有计划的接触社会,从而减少直接接触带来的逆反心理。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教育,因此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简历自己的完整的语言系统,让学生勇于表达自我,释放天性。

二、打造趣味与知识并存的课堂

1.明确趣味性教学的意义。趣味性教学既是传统“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体现,也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趣味性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趣味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可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对知识的同化;趣味是小学生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表达自我、交往等生活能力;游戏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氛围,促进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2.明确趣味与知识的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趣味性有助于调节知识性学习内容的死板单调,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由于游戏自身所固有的娱乐性,有时会使游戏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孩子们长久处于学习教学内容之外的亢奋状态,久久不能“回到”课堂,造成“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这也是容易使人们对游戏化教学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化解小学语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游戏化教学本身的游戏性之间的矛盾,既要使趣味性为教学所用,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要把握好趣味的度,不致使学生沉醉于课程内容之外的东西而无暇顾及学习,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

3.注重生活化。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主要是语文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学生没有代入感,因此学习起来比较费力。作为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备课过程中,都要做到实时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明确语文教育的生活化体验,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文字中蕴含的意义。

篇4:小学教学论知识

关键词:现状;意义;方法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智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但随着教学理论不断深化,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等因素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离不开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培养学生对语文运用能力的把握;另一方面要有效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欣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上课热情不高,积极性和参与性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语法等知识的渗透,多是对理论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二是作业负担过重。语文是语言学科,其检验应该依托提问、互动教学,而不是机械的试题检验。三是依旧使用传统的旧教学模式。资料显示,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使用“填鸭式”教学,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发展的进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落实知识学习的意义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起着决定作用。语文是我们母语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本应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但实际上,不但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疏导,反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情绪逐渐增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的缺失,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丧失主动性,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应用。

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掌握语文知识的关键和核心。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发育状况限制,其好奇心较强,一旦养成了一定兴趣,就能够长期坚持,并且实现由不稳定到稳定发展,通过对语文兴趣的有效培养,能够更好地反作用于知识学习。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要与具体学生成长相结合,制定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方针,创造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学习空间和氛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应用能力有效进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启发教学和多重互动教学,最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精神,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三、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知识共同发展的方法分析

语文知识的学习要从语文实践的需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的讲解,也不能轻视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如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进行知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合理接受理论知识,减少对基础理论学习的抵触。想要做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三大因素,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具备。三是教学氛围的影响,是否具备合理、高效推动学生教学成绩前进发展的学习环境。想要在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的同时,积累理论知识,就需要做到:

1.构建高效、立体的师生互动关系

教学互动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学生与学生的课堂关系。要想构建高效、立体的师生互动关系,就离不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一方面是知识讲解、答疑解惑,而另一方面也是情感交流过程。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而这一配合所建立的基础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是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兴趣和自信心的存在将极大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为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所要构建的立体化师生互动关系,将是融洽、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

2.注重真诚、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

教师要重视对教学的情感投入,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学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有极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减少负能量的流露,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语文学习过程中,枯燥与有趣,往往仅“一墙之隔”,两者会依托合理教学引导发生转化。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正能量的传播,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疑惑和问题。

3.运用先进、新颖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推动语文知识学习和兴趣培养的重要过程,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加工,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抽象理论转化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之所以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并不能将知识理论转化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而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方面要改变教学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理解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最新教学理论和知识内容指导整个教学工作。

4.完善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

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关键。要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用最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工作。同时还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使用先进的科教手段投入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动画教学,使整个语文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要求逐渐增加。语文学科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学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基础,而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更会对以后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语文知识学习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关键和基础。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实行语文学习兴趣和知识学习共同培养,实质上就是对语文教育资源的融合和整合,是将语文教学课程和新的教学改革同社会发展和改革要求相结合,是适应未来竞争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面对未来竞争和挑战的必经之路。小学语文学科是我们的母语学科,不仅是我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更是长远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一系列具体课程理念的改革行动,才能有效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不良局面,从而加快学生的成长步伐。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积累,还要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提升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实现语文学习兴趣和知识学习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基础教育,2013(11):19-22.

[2]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2(4):10-15.

篇5:化学教学论总结知识点

大纲进行了修订。2000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7月

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的精神。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

修订版)》进行再修订。2003年4月出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二、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 三、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

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三教统筹”,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期望的三

张“教育通行证”,即都应掌握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

证。

五、科学素养:了解和熟悉进行个人决策、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

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六、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态度,过程,知识,技能。

七、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

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八、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

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丰富大家的教育理念,让大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九、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和重要归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主旨,科学素养的要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型课

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分科课程(世界的主流)与综合课程。

十一、学科课程的优缺点与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学科课程便于系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但是逻辑性较强,枯燥抽象,难度大,不利于学生接受。活动课

程注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力求通过学

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为2学分,高中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必修:即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十三、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

十四、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3,化学学科的特征。

十五、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

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十六、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十七、化学课程总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分三方面来说:1,知识技能2,能力方法3,情感态度。

十八、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由课程总目标,三个维度的展开目标和八个课程模块的内

容标准构成。(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展开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2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

十九、根据有关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

次是:1,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2,知道“是什么”。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材料。3,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十、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应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进行分

类,形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 二

十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

成。

二十二、化学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 2,身边的化学物质 3,物质构成的奥秘 4,物质的化学变化 5,化学与社会发展

二十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书面检测

 二

十四、学生自我评价通常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

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二

十五、活动表现评价围绕解决问题的速度、质量而展开,同时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习态度、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 二

十六、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 二

十七、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化学1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

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二

十八、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英、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往往以知

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缺点:这类教材往往是“学科为中心”的,追求理论体系,忽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问题主要是学科内的,脱离社会现实。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 二

十九、“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

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十、化学教材的8个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 2,观察与思考 3,活动与探究 4,联想与启示 5,交流与讨论 6,拓展视野 7,练习与实践 8,整理与归纳这些栏目的恰当运用,使不同选修教材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富有召唤力,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中

获得有关的思想方法,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十一、根据教学思想和启发策略,可以把化学教学方法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两大类,启发式又可以分为 传统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综合启发式教学。

 三

十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1,课程教学设计 2,学段教学设计 3,单元教学

设计 4,课时教学设计

 三

十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1,设计准备 2,设计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和方

法 4,设计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媒体 6,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 7,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十四、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3,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 三

十五、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十六、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绿色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 三

十七、结合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可将化学实验的功能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具有深

刻的认识论意义 2,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3,对于培养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最佳途径。

 三

十八、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两种模式

模式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模式2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 三

十九、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 2,现象

明显,易于观察 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 4,演、讲结合,启迪思考 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 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 四

十、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准备,指导预习2,认真

巡视,及时指导 3,适时反馈,沟通交流

 四

十一、科学探究的含义: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 四

十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

动性与互动性。

 四

十三、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 2,收集证据 3,形成解释 4,评价结

果 5,交流发表

 四

十四、提倡的三种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 四

十五、从化学知识分类的角度出发,将化学学习策略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

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化学情意类内容的养成策略和化学问题解决策略。(考察应用)

 四

十六、掌上实验室由手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而成,手持技术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

 四

十七、教师进行反思的意义: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2,反思有助于教

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 四

十八、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1,写教学日志 2,观摩与交流 3,专题研究 4,再现

反省 5,行动研究

 四

十九、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1,行动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2,行动

篇6: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②行为目标取向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③生成性目标取向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根本特点是过程性。④表现性目标取向

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②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③组织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一种是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是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第二个是序列性,强调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探讨的重要性。第三个是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④评价教育计划。泰勒看来,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泰勒给出评价程序的步骤是界说教育目标,确认评价情境,编制评价工具。

4.过程模式

(1)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提出教师是研究者。(2)为什么斯腾豪斯看重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带来的果实是什么?

原因: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开发存在着两个基本障碍:一是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二是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知识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们可以用它进行思维。所以,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订目标的尝试。关于第二种误解,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的方法基本上是一种通过使目标明晰化而改善实践的尝试。因而,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发展他们在课堂实践中的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这便是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努力的宗旨。斯腾豪斯认为,像目标模式那样列出一张行为目标一览表,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只有分析有价值的活动标准以及分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的结构,才能更为清楚地趋近教学中的“过程原则”。

果实:

5.实践性课程(施瓦布)

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理论。

6.批判模式是一种理解范式,而目标模式和开发模式是开发范式。

7.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三大类: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2)美国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结构课程)

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行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发现学习的特征: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②注重直觉思维 ③注重内部动机 ④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8.学科结构改革

学科结构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术精英。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①学术性 ②专门性 ③结构性 学术中心课程即结构课程。

9.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提倡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为此,奥苏贝尔提出两条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先行组织者: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10.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面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即使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2)按照什么程序?

①直线式程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②衍枝式程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③莫菲尔德程序。

10.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在我、实现自我。

11.赞科夫(了解)p138

二、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取向:(填空或选择)①忠实取向 ②相互适应取向 ③课程创生取向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包括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包括校长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4)外部环境的特征。包括政府机构的力量和社区的支持。

篇7:小学教学论知识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 课程 和 教学 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 ;二是大课程小教学。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2)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3)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

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 第四章

1.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经验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2.课程设计的模式:

一)塔巴模式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 3.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第五章

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2、比较分析课程实施三种不同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二)相互调适取向三)课程创生取向

3、分析讨论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艺术:

教学实施的导课艺术教学实施的组织艺术教学实施的结课艺术

4、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发现法4)实习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第四,教师的素养条件、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第五,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 第六章

1、课程与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规律,选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二)客观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都要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确保评价的信度

(三)方向性原则:针对评价的价值取向来讲的,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指引下会产生不同特点和趋向的教学评价

(四)先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要能够吸收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评价的理念上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2、教学评价的实施方式:

一)随堂听课二)测验评价三)实作评价四)档案袋评价 第七章

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目光示意法

(二)人际距离法

(三)动作暗示法

2、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教学计划管理 1.制定课堂规则2.制定课堂常规 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 1.课前准备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 2.课堂管理

(1)导入(2)展开(3)结课 3.课后管理 第八章

1.、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1.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教育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1.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2.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课程的综合化

(三)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发展趋势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个性化课程 2.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四)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整个世界来看,各国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两种倾向:中央集权制(如苏联、中国、日本等)和地方分权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评价标准的多元;(2)评价内容的多元;(3)评价主体的多元;(4)评价方法的多元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More:

1、《礼记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雄辩术原理》(也译《论演说家的教育》)

3、《大教学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专而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4、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课程》一书,这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标志

5、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也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被称为课程研究中的“里程碑”

6、王克仁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1928),是我国比较早的综合性的课程论专著

7、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

A.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 B.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C.现象·问题和规律 D.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教学教育原则的教育专著是:(A)A.《礼记,学记》 B.论语 C.《礼记,内则》 D.《礼记,王制》

3、美国学者(C)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A 杜威 B 布鲁纳 C 博比特 D泰勒

4、“非指导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是(C)

A、斯金纳 B、赞可夫 C、罗杰斯 D、布鲁纳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7、19世纪中叶,(D)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A.赫尔巴特;B.赞可夫;C.怀特海;D.斯宾塞

8、校风属于(C)。

A.显性课程;B.综合课程;C.隐性课程;D.活动课程

9、课程评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D)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 D、以上三者

10、施瓦布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D)A、个体审议 B、集体审议

C、讨论 D、实践活动

11、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论专家是(C)。A、巴班斯基 B、加涅 C、布卢姆 D、顾泠沅

12、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D)。A、实验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13、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D)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习惯性目标

14、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A、基础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综合性

15、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A)。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惠勒模式 D.情景模式

16、“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组织课程内容。A、序列 B、横向 C、直线 D、水平

17、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C)。

A.学术中心课程 B.综合学科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经验课程

18、“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 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D)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9、“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20、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C)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1、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学家是()A .赫尔巴特 B. 乔伊斯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22、成功教育教学模式属于(C)。

A学导类教学模式 B目标类教学模式 C创造类教学模式 D情境类教学模式

23、首次描述现代教学基本形态的著作是(D)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布鲁纳的《教学过程》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4.(D)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内在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25.“发现教学法”的创立者是(D)A.斯金纳 B.赞可夫 C.罗杰斯 D.布鲁纳

26、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方法是:(B)A.八字教学法 B.六步教学法 C.六课型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

27、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C)

A.《教育漫话》 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大教学论》 28. “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 哲学流派的影响?(B)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语言哲学

29.___B_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隐性课程论 D.显性课程论 30.发表了《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的“教育测量之父”是(A)A.桑代克 B.布鲁纳 C.泰勒 D.布卢姆 31.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是(A)。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C、课程内容即活动

32.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___。(A)A.精确性 B.普遍性 C.规范性 D.模糊性 33.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34.文纳特卡计划的创始人是(C)。

A.博尔文 B.凯勒 C.华虚朋 D.柏克赫斯特 35.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的是(B)。A.加涅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赫尔巴特

36.(A)是以评价课程的整体为对象,以确定该课程的价值、效果、需要为宗旨,以选择、采用及判定绩效为依据的评价。A、终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37、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所出版的著作是(A)

A.博比特《课程》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C.查特斯《课程编制》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A)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3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40、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 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 更佳。(C)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63、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A、隋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 答案:B 64、“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著名的命题是由()提出的。A、卢梭 B、洛克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

答案:C 65、()是最早出现,且流行甚广的有关课程定义的一种观点。A、课程即学问和学科B、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 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D、课程即学习经验

答案:A 66、传统教育派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三个中心。A、教师、课堂、活动B、学生、课堂、活动C、学生、经验、活动D、教师、书本、课堂

答案:D 67、()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形象地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 D、孟子

答案:A 68、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卢梭

答案:C 69、()倡导的是问题解决教学。A、布鲁纳B、杜威 C、夸美纽斯D、克伯屈

答案:B 70、认知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组织()课程。A、螺旋式 B、直线式 C、圆周式 D、轮型

答案:A 71、()最先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A、布鲁纳B、巴班斯基C、布卢姆D、赞科夫

答案:B 72、范例教学的创始人是()A、布鲁纳、巴班斯基B、布鲁纳、瓦根舍因 C、瓦根舍因、克拉夫基D、克拉夫基、巴班斯基

答案:C 73、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课程目的是()。A、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B、促进社会变革 C、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D、促进社会文化的传递

答案:A

74、()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其古老程度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答案:A 75、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取向的表现。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答案:A 76、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取向,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被视为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缺乏相对独立性。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答案:A 77、()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答案:D 78、()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课堂教学D、道尔顿制

答案:A

79、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A、布鲁纳 B、布卢姆 C、泰勒 D、斯克里文

答案:D 80、()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A、目标游离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B

81、()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A、布鲁纳 B、泰勒 C、布卢姆 D、斯克里文

答案:B

82、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A、实践理性 B、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答案:A

论述题

1、结合实例阐述掌握学习的实施步骤: 答题要点:(1)设计单元教学目标(2)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开展群体教学(3)形成性评价(4)矫正学习(5)形成性评价(6)结合实例展开论述

2、联系实际,谈谈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 答题要点:(1)分析课程来源,确定基本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学习结果 每点展开论述,并注意联系实际。

3、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答题要点: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解释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般倾向于研究性学习的狭义理解,而且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范畴:(1)学习目的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2)学习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3)一般从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角度来确定专题;(4)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

1、现有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应对措施:

答题要点:

(一)不足:(1)操作范例的欠缺(2)理论研究的薄弱(3)支撑理念的错位

(二)对策:(1)理论大厦的构建(2)技术水平的提高(3)课程理念的回归

4、联系实际,谈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答题要点:(1)知识背景的准备

篇8:小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论略

一、系统的语言知识积累

人类的语言纷繁复杂, 虽然作为人类生活活动的一种, 语言活动有其可以总结的共性特征, 但各种语言之间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 形成了一整套体现自身语言特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律, 在实际语用过程中, 英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也有较为灵活的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课, 英语教学是关于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和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旨在使非英语国家的人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作为阅读和交际的工具, 以实现通畅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 其教学对象是以汉语言为母语的儿童, 教学内容是英语语言, 教学主体则是同样以汉语言为母语的教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语言的知识是师生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也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体, 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掌握丰富而全面的语言知识。

我们所说的丰富而全面的语言知识首先就是关于英语语言的知识, 其中又包括关于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也包括英语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语音学的知识是最基础的, 它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语言知识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 强调了语音语调的作用, 即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 说和读的过程传递了绝大部分的教学信息, 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汉语不同, 英语是重要的表音文字系统, 语音具有区别语义、表达感情等方面的功能, 能否养成科学、正确的发音方法对于学习英语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初步接触英语的中国儿童来说, 语音素质直接影响了他们将来赖以作为应用工具的英语语言的质量。

研究表明, 人的语言能力在青春期10岁之前便完成其侧向大脑左半球的过程, 所以, 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小学三年级左右的学生应该是学习发音的最佳年龄, 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语音方面所负的责任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在发音中带有浓重方言或有明显发音缺陷 (如nl不分, wv不分等) 的教师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因为,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 可谓“学音容易改音难”——小学生缺乏的不是模仿能力, 而是辨别和纠错能力, 能为学生辨别和纠错的是教师。所以,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地道、纯正的语音, 还需要掌握关于语音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对英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变读以及元音、辅音等的发音方法等, 要有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事半功倍地指导学生的发音。

英语词汇的记忆向来被中国人视为学习英语的难点, 因此, 从小学英语的教学开始, 教师就要能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学习。循此要求, 小学英语教师就应该对英语语言中特定的构词法有全面的认识, 理解英语中的词根、词缀的一般规律, 进而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触类旁通地记忆和学习英语词汇。

在此基础上, 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系统地学习英语中特有的时态、从句, 各种特殊语气等语法现象, 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的英语语言的知识体系。

当然, 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还有赖于对宏观语言学理论的掌握。如前所述, 人类的语言纷繁复杂, 但作为人类的生活活动, 语言现象是有其共性可以总结的。对于迄今为止的人类语言现象的认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语言学理论, 这些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方面对人类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对构成语言的要素以及语言与其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作了科学的分析, 对于我们高屋建瓴地认识语言现象, 包括英语语言, 提供了理论的参照。所以, 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 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能使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中, 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 选择和使用符合语言使用规律的语言教学方法, 既使自己对该语言有较高的实际使用能力, 也因为自己熟悉语言使用理论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对中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比

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必须重视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对语

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因此, 单一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 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 什么场合使用它们, 即所谓“语用”:将语言 (法则) 放置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运用, 以寻求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如果学生不了解母语为英语的人和他们的国家, 他们也就无法确切地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样, 他们就会“以己度人”地理解外国人的想法、行为甚至外表。因此, 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的意识。

人类的语言, 并不是抽象的符号, 而是浓缩着文化的载体, 一个具有规定性的语法、特定的词义甚至语音中, 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相当的文化信息, 都体现着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因此, 语言之间的差别在本质上可以说就是文化的差别, 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语言已不止是转述经验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 它也体现了说话者解释经验的一种方式、方法, 对语言习惯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说话人所生活的那个世界, 甚至可以进一步理解说话人深层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特点。比如, 同样是表达对别人东西的赞美, 英语中经常的说法是“I really love your…”而汉语的惯常表达式则是“你的……语气词+形容词”, 这种不同绝非偶然, 而是由不同文化传统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克己复礼的集体精神, 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 在很多时候, “个体” (individuals) 并不是一个十分光彩的词, 它让人联想到自私自利等为人所不齿的品德。再比如, 浓重的家族观念所派生出的辈分观念、等第观念使得家族系统中的成员都拥有了一个清晰地表达其在亲缘关系中地位的称呼, 即使是相同辈分, 如叔叔和舅舅、爷爷和外公等, 但在英语中就只分别统称“Uncle”和“Grandpa”。因此, 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 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因素, 它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特定文化的内涵, 折射着说话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结构。反过来, 特定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结构 (文化的深层结构) 也决定着语言的结构, 决定着说话人对同一指称对象的表达方式, 同时, 文化的内涵也能用来阐释重要的语言现象。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来看, 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环境的领悟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互为补充。语言的习得有赖于对文化环境的理解, 而对文化环境的理解又进一步促进对语言的准确使用。小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在传授语言符号, 而且在进行语言传授和交流活动的同时, 向学生展现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可见, 小学英语教师除精通英语文学知识外, 还应有较强的说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即了解其文化、政治、哲学、艺术, 宗教信仰, 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对于语言现象,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将特定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紧密联系, 在教学实际中努力做到将语言符号中所蕴藏的文化信息解读清楚, 交代清楚。小学英语教师有了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把英语文化的传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才能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意识。避免套用本文化的标准来进行英语交际。

三、丰富的儿童教育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知识

和所有的教师一样, 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素质教育观和社会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念契合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它确立了教学重心向全体学生的转移, 注重培养人的能力, 提高人的素质, 实施开放性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

其次, 具有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尊重, 是对人的解放, 而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 所以, 不了解人的个性和情感, 不把握人的思维和意志的一般规律, 也就没有教育可言了。学生准备去学什么在情感上存在着差异, 而且这种差异会在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中体现出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仅能使我们的教师掌握教学组织的步骤和基本的教学原则, 而且能充分尊重和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 设计教学, 实施多样的教学活动, 进行最佳的教学评价, 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则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更要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对象——小学儿童学习的特殊的规律和学习心理, 尤其是他们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心理特征, 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 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最后, 具有基本的外语教学法知识, 教学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一定教学任务, 师生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采用的途径和手段。生理学家贝尔说过,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外语教学史上曾有过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交际法、暗示法、社团学习法、咨询法等, 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短, 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及独特的性能、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换句话说, 没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单靠一种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所有的教学目的的。所以, 小学英语教师有了教学法知识,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出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做到教学得法,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县行行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小蚂蚁教案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