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2024-07-01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

篇1: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 地点:高三(6)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句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先讲授例题,再由学生做练习,后由教师讲评;重视学生限时解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古诗阅读的信心,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

2、作答有法

三、教学难点

1、跳过不易理解的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懂诗句要领:

1、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2、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3、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读懂诗歌要领:

1、读懂诗句

2、看懂题目

3、抓住表达感情的字眼,即“诗眼”。

4、结合注解

(二)理解诗句

1、讲解例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限时理解诗句并讲评(2分钟)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三)分析高考考点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试说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学生限时做题并讲评(每题6分钟)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怎样】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 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答: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山”;】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表现了作者的自得其乐之情】 【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答:(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答题思路:指出表达技巧名称→表现事物怎样】

(五)小结:

根据诗句意象组合这一特点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其实并不难,特别是高考的古诗,都是浅易的,同学们要有信心。

答题要对题作答,要从内容切入,由内容到感情,涉及表达技巧时,要加入手法名称。

(六)布置作业:

1、识记读懂诗歌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道高考原题

3、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一、读懂诗句 :意向的组合

二、作答有法 :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

手法名称→表现事物怎样(或表达什么感情)

(七)补充练习(另附)

(八)课后反思: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09年)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miao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答:(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0年)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答: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反、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1年)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选自《清诗选》)[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 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且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答题要点: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

(九)补充知识点:诗歌鉴赏要点

1、读懂诗句: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2、诗歌的主旨:抒情或表达思想

3、理解诗歌主旨:抓住诗眼,即能表达诗歌感情的字眼

4、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创作手法):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抒情 用典抒情

5、创作手法:-----------------衬托

象征

对比

6、诗句的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7、描写对象:景物

人物

8、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远近高低结合 虚实结合9、写景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10、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1、写人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12、句法:对偶(句子结构相似)

对仗(词语相对)

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考查表达技巧】

【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点】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 “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三)学生限时练习并讲评 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答:(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1、【考查对炼字的理解】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四)小结:根据诗句的特点读懂诗歌,答题要从诗句入手,从内容到思想感情,由浅入深的回答问题。诗歌阅读其实并不难,同学们要有信心。

(五)布置作业:

1、识记诗歌鉴赏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年高考原题

3、完成卷11、12、13诗歌阅读题目。

(六)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读懂诗句 例1 练习2

二、对题作答 练习1

(七)课后反思:

(八)补充练习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篇2: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始,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但今年的高考,这方面的考试形式将与以往不同,变客观题为主观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鉴赏、评价古诗词。

二、引导学生回顾朱光潜先生的诗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把握朱文所讲的评价诗词的方法

朱光潜先生的诗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

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

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就能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三、师生共同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领会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在答题时的应用

1、分析第2小题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投影显示本题正确答案)

2、分析第3小题 “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3、分析第4小题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成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4、分析第5小题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四、课堂练习——赏析刘禹锡的《石头城》

(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五、师生共同赏析辛弃疾的《摸鱼儿》词,完成第2、3题,领会知人论世法在答题时的具体应用

要正确解答第2、3两道小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第2题中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第3题分析“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六、课堂练习——赏析岳飞的《小重山》(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复习,我们应当掌握: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八、布置课外练习

篇3: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多教少学”现象, 课堂成为教师的“讲堂”, 而不是学生的“学堂”, 教学效率极低,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 自主学习能力极弱, 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都很差。这种种弊端显然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旗帜背道而驰, 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我们不仅会失去下一代, 而且会失去民族的未来。于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扎根于中国教育的土壤。

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 学生要多学, 教师就须多教。然而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 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了, 学生非但没有照单全收, 反而七折八扣, 所得无几。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既然都知道教师多教无益, 不如换个方式, 给学生创设更具弹性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 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教得更好、更有效, 学生学得更多、更主动, 并且获得发展的潜在能力。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即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把教师的“多教”转变为学生的“多学”。

“少教”就是减少知识的灌输, “多学”就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就是把“讲堂”回归到“学堂”。“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也和中国语文优秀教育传统高度一致, 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在学生积极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这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所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也是重在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养成。现今广西也加入了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探讨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任务更为紧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写作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着重通过语文实践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由此可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我们应该广泛推行“少教多学”, 这样才能保证在新课改大潮中走得更为稳健。

二、“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高三复习古诗鉴赏的教学中, 我就践行了“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 并且运用了有效教育 (MS-EEPO) 操作体系中的平台互动方式的课型方式, 学习反馈不错。平台互动方式是选择一个关键的目标要素 (知识、能力、信息、创造和品格) , 围绕这个目标形成多途径、多角度、多功能的刺激状况, 并通过小组团队的互动, 主动积极地进行功能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强化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它的操作流程有四个环节:确定关键要素;构建多向度平台;交流、互动、共享成果;讲评或补讲、精讲。

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难啃的一块骨头, 学生普遍有畏难放弃的念头。因为诸多的考试给他们这样的潜在认识:不管怎么做题怎么学, 都读不懂诗歌, 答不好题目, 得不了几分, 时间和精力也白白浪费了, 非常不值得!面对这样的学生基础和学习心态, 如果在高三复习古诗鉴赏的教学中, 还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和学生练, 势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者学生也很难形成一定程度的诗歌鉴赏能力。故这一专题的复习, 我主要是给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 搭建预习平台, 先学后教

比如, 教学“诗歌的意象”这一内容, 我就搭建了一个课前预习平台:给诗歌的意象分类。我预设几个意象分类角度, 如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等,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别方面去寻找相关的意象, 写在白板上, 在教室内展示。这样的预习, 小组分工好, 学生能主动翻阅教材、查看相关资料, 并动笔记录下来, 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有的学生还总结了我闻所未闻的意象类别, 这是学生的独特发现, 非常值得肯定。在这个预习过程中, 通过查找和展示这两个环节, 学生广泛接触了诗歌意象, 基本上懂得了意象的概念, 也对某些意象的寓意有了些许的了解。在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 我才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环节的学习目标: 深入领会诗歌意象的寓意。

(二) 搭建交流平台, 少教多学

在“领会诗歌意象的寓意”这一内容上, 我同样给学生搭建了课堂互动交流的平台:写出诗歌意象类别中每个 意象的寓意。我给他们提供一些寓意提示, 如乡思、离愁、爱情等。各个小组讨论交流后, 就用气泡图把月亮、柳、菊等意象的各种寓意快速而直观地展示在白板上。接下来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 我给他们搭建了第二个课堂互动交流平台:按照不同的寓意给诗歌意象分类。具有相同寓意的意象, 归为一类, 用气泡图或树状图展示出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有序进行, 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主动梳理了诗歌意象和寓意的关系, 组间的成果展示, 学生在倾听、质疑、回应等互动活动中共同分享成果。整个学习过程, 除了明确学习目标, 我不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 只是做必要的点评和补讲, 不做无趣的知识灌输工具, 我感觉他们学习态度更主动、知识容量更多、学习效果更好了。

(三) 搭建检测平台, 以学定教

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及其寓意”后, 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检测平台:出示一首诗歌, 让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读诗歌。这是通过检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成果。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 结合所给诗歌, 针对诗歌中出现的每一个意象进行个性化的品读。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就能发现学生品读意象时对意象的寓意理解是否到位, 还存在哪些问题, 比如, 缺乏联想、想象, 过于简单笼统等。根据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结合高考考点, 确定下一课学习目标就是掌握诗歌意象题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以学定教, 教的目标明确了, 学习针对性强, 学生学有所成, 品读意象、规范答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我在古诗鉴赏复习中的一个教学实践, “少教多学”和“平台互动方式”相结合, 收到不错的效果。其实我觉得“少教多学”和“平台互动方式”可以融为一体, 它们一个是教学理念, 另一个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方式, 二者高度统一, 缺一不可, 能够共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摘要:长期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严重的“多教少学”现象,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堪忧。教育家夸美纽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也和中国语文优秀教育传统高度一致, 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实践证明,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教育 (MS-EEPO) 的平台互动方式高度统一, 二者融为一体, 对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少教多学,平台互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篇4:突破古诗词鉴赏课的桎梏

一、散文化创写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纵观当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课堂,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教者往往出于考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解题套路,让学生接受大量的练习,使诗歌教学容易走入浅表化的诵读背诵和程式化的简单解读的误区中。这对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理解诗人,以及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这样的现状无疑对高中语文诗词教与学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要求,催使着教者不断审视古诗词的教学状态,并发现存在的误区,探寻更为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古诗词教学中问题。

笔者曾尝试用散文化的方式改写诗歌,以期望在“写”的基础上改变静听模式,让学生的想象翩跹起来、思维灵动起来。并由此期盼学生能由单一知识层次的接受,上升到情感层次的熏陶和共鸣,来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审美能力。

二、如何有效推进古诗词散文化创写

所谓诗词的散文化改写,就是在充分把握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用充实丰盈,极具描写性和表现力的的语言,对诗歌中含蓄凝练的的形象进行再加工,把作者的情愫用形式自由、手法多样,工笔细描的散文笔法宣泄出来。这使诗歌优美的意境得到最充分最饱满的展示,从而得到情感层次的熏陶和共鸣。

(一)范例式引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散文化的好处在于突破了歌词格律体例的限制,让含蓄凝练变成具体充盈。例如作家张晓风《不朽的失眠》,这篇散文是将落魄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散文化。原诗中的落月、乌啼、漫天风霜、江畔红枫、点点渔火以及夜半的惊世钟声这些意象,经过作者的想象描写把它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一画面描写充分,渲染出一种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而又不乏深永庄严的氛围。在此环境氛围烘托的基础上,给主人公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将羁旅者落第后孤孑清寥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来。

(二)散文化不等同于简单的翻译,必须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之上,去补充诗歌中的“空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1.追问填白法。其实古诗词创作有时候就像绘画,画江不画水,只画鱼龙潜跃;画山不画石,只画烟缭雾绕。而古诗词又能“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极富包孕性,这样可以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诗歌中往往也会留白,比如《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个江阔月圆之夜,为什么还有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去哪里?他为什么没有回家团圆?此时他的内心又怀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教师需引领学生于有尽之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追问,去联想,想象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学生的阅读鉴赏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2.多手段辅助法。诗词本身是文字的叙写,于无声无色处自有其斑斓世界。而学生现有的阅历认知和古诗词的复杂深邃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可以用声音和图画方式来辅助理解诗词。比如,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诗歌选配一支曲子,或有绘画之一技之长的学生将诗词入画,有了形象性视听内容的辅助和支撑,诗词激趣,引发想象力就容易很多。如学习《登高》,可用铅笔素描展示一幅天高旷远、秋风萧飒、诗人心憔鬓衰的诗意图;学习《蜀道难》蜀山横亘、天梯勾连、岩峦九折的场景,自可入画。至于配乐衬诗,可以给闺怨诗配以凄切哀怨之曲,给边塞诗配以气韵沉雄之调,给山水田园诗配以闲适清雅之歌,都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创设情境,熏陶引领法。想要学生的情感世界借助想象力腾飞起来,必先有教者思维开阔,想象纵横,情感氤氲,这样才能更好地濡染学生。比如讲授《将进酒》,如何渲染李白式的雄强自信、豪气通天?教师可以来一段想象式的引语渲染课堂氛围。

情境创设:李白青履儒衫,行走于咸阳市间,衣袂飘飘,风动美须髯,展眉望见酒肆杏林间,抡袖畅饮,青花瓷碗一字排,古朴坛罐满地展,好友两三,长啸笑傲,客人望而却步,日落月升,酒家因之暂眠,直至醉眼惺忪,对影唯诸人。大呼快哉,唤酒家取笔展砚,笔为如椽之笔,砚以酒缸为砚,提笔,长毫饱满,墨气氤氲气凝神定,对白墙一气而呵成,名曰《将进酒》。

三、诗词鉴赏应遵循“读-写-读”的程序

“读”,就是初探诗词,把握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具体内容和写作技法等知识层面的内容。

“写”,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运用形象思维再现诗词意蕴的过程。这也是从审美的角度看诗歌,将诗歌诗意化、散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是目前诗歌理解最容易忽略的过程。但这是从人文性的角度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的最重要的一环。从审美批评的角度看诗词,以诗意的方式来诠释诗词,才能将诗词鉴赏课回归到诗词课本身。

第二个“读”,因为在“写”的基础上,形象思维得到了激发,诗词的意境得到了领略,人文气息得以产生,学生建立了情感价值的审美评判。教师在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指导读,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会引得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再去赏析诗词具体的内容、技法、风格、情感,学生就会有相对深刻而又真切的体验。

这样的“读-写-读”的环节,强调在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并相继培养学生更为优越的品鉴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斑斓境界里徜徉,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带领学生体会古典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须从一首小诗、一阕小词开始。通过尝试古典诗词散文化的创写,可以有效突破古诗词鉴赏的桎梏,让传统在这里升华,传统文化在这里重生,审美品鉴在这里生成,让诗意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

篇5: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

一、《夜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二、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常往来于一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做,时间约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约为45岁。

注释:①庵:圆形草屋。②华:花白。③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三、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⑴。清新庾开府⑵,俊逸鲍参军⑶。渭北春天树⑷,江东日暮云⑸。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⑹。

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⑹论文:即论诗。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四、卷珠帘(魏夫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篇6: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是检测考生古典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读诗歌鉴赏题中的诗歌,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解题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得出五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对内容的把握不准;②鉴赏思路不清晰,缺乏整体阅读的习惯;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不善于从字里行间深挖隐性信息,答题时习惯跟着感觉走;④答题规范意识不够强,答题技巧欠缺,答案要点不全,缺乏应有的概括和提炼。⑤鉴赏方面的知识建构不够牢固,缺乏相关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常常以感代析。

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宏观把握全诗为前提,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尽可能在解题时做到 “瞻前顾后”,这样,利于考生较准确地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试题回放:

1、PPT显示诊断考试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以及第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曰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2、PPT展示扫描的两份试卷上的学生答案,请同学们对答案进行现场点评。

学生现场答案示例:清明时节雨水湿润了惨淡的香火,碧溪桥外的燕泥透着寒意。词人以哀景衬哀情,表达出自己惨遭流放的凄苦无助之情。

对比正确答案:以乐景衬悲情,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错因分析:对注释的关注度不够,影响答题的准确性(如“南渡”、“流落”);对作品中关键字的体悟不够深入,造成理解有误(如“春好”指向乐景);忽视题干隐含信息,造成要点不全(例如缺失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总而言之,不重视鉴赏题本身的隐含信息,造成了丢分失分。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挖掘隐含信息,巧解诗歌鉴赏题。

1、挖掘隐含信息第一步:析诗题

①明确诗歌题目的作用: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由诗歌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总体把握情感倾向。

②链接高考:PPT逐次显示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推测诗歌大致的内容和情感。

如:【江苏卷】《春日忆李白》【福建卷】,关注“忆”,明确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关注“爱”,明确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晚泊岳阳》【辽宁卷】关注“泊”,明确作者的思乡之情。《春日秦国怀古》【全国新课标卷】,关注“怀古”,明确怀古之情。

2、挖掘隐含信息第二步:析注释

①明确诗歌注释的作用:解释生僻词语,帮助理解语句,疏通诗意;介绍背景,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本诗的思想内容。

②链接高考:PPT显示【浙江卷】《人月圆》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在无注释和有注释两种情境中认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人 月 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分析:关注注释,就不难发现“被迫仕金”这一背景透露出的情感主旨,再加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这一写作缘由,诗人亡国之隐痛,天涯沦落之感,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已尽然流露。

③从对比中明确: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注释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3、挖掘隐含信息第三步:析题干

①明确诗歌鉴赏题题干的作用:指明了答题要求和思考方向。

②链接高考:PPT显示【福建卷】《晓至湖上》和【全国卷Ⅱ】《军城早秋》的问题设置,请学生解说题干的要求和答题的方向及范围。提醒学生注意要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③作业回放,学生点评:

PPT显示上次作业《征人怨》、诗歌鉴赏题的学生答案,请学生现场给分并点评,阐述给分理由。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提问: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分析:题干中的“句句”就明确了答案的范围,需从每句入手分析出“怨情”。

明确:复习中,很多同学习题答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盲目性或不够明确的地方,这正是因为大家忽视题干的指向性。题干不管是给出限制性条件,还是连续设问,都具有很强甚至很鲜明的指示性,其语义层次或设问先后,都明确地“规定”着组织答案的步骤和形式。学生在应考时可以利用题干的这一特点,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

三、小试身手:

1、学生完成学案上《送人归京师》、《楚江怀古》两首诗歌的两道鉴赏小题。

2、教师现场投影3份学生答案,大家共同打分点评,最后幻灯显示参考答案,指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分析总结症结所在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

四、鉴赏小结:

如何挖掘诗歌鉴赏题的隐含信息?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注释破解难点 3.从题干明确方向。

此外,还可从抓意象,抓关键词句,如抒情句、议论句、典故等方面即宏观又微观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借助参考答案不断积累鉴赏术语、规范答题模式,从而在深刻体悟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所学修改上次学案作业;

2、完成学案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作业。★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中学生而言有着比现代文鉴赏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很多考生表现出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畏惧。其实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准确把握好诗歌文本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就能完整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就能较准确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就能轻松快速地解答诗歌试题.。

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有了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尝试在宏观把握全诗的前提下,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尽可能做到 “瞻前顾后”,牢牢抓住命题者提供的情境与暗示;同时设计评改题,采用他评和自评的方法,把握考生容易遗漏的答题要点,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并结合学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并补救做过的作业,明确答题的思路和方 3 向,强化得分意识。

教学实践中,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分析点评他人答案时的认真与积极,对比自己答案和参考答案时的急切,在看到扫描卷上不够工整的字迹时的会心的笑声。这些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不再陌生与可怕。

当然,光有好的解题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代优秀诗词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得分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古典文化才有延续的希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联系电话:*** 4

篇7:诗歌鉴赏之炼字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颜色色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颜色词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PPT1.重点关照动词

2.关注修饰语(形容词为主、兼顾副词和数词)3.关注词的特殊用法(词类的活用)

副词:“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品

对我们解题来说,光知道哪个字是最精炼传神的,仅仅是个开始。接下去的答题才是关键。下面让我们来看下昨天的作业,分值为6分。投影上有我们四个同学的典型答案。大家看看能给几分,要说得出原因。(PPT展示出)

(PPT展示的答案类型可能有①2分分析不充分情感理解错误②4分缺手法、啰嗦③5分缺通感分析将错误部分在每句后面标注出。)

这几个答案总有一些缺憾,都是不了解答题步骤造成的。根据正确答案和做题经验来概括答题要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请大家根据正确答案归纳出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同桌进行交流。(3min)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并板书。

答案: 答案: 两个字分别是“咽”、“冷”。(1分)

“咽”运用拟人手法,描述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人呜咽之声。(2分)“冷”运用通感手法,“日色”是视觉形象,“冷”是感觉,这样的描述写出了由于山林幽暗,阳光照在青松上,带给人阴冷的感觉。(2分)

两字营造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宁静淡泊的感受。(1分)(PPT炼字解题法)1.解释该字的含义;

2.指出该字的特殊用法(表现手法、活用、被动等)及效果(结合诗句描述); 3.这个字在全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简写: 1.释义

2.特殊用法及效果 3.意境或感情

四、练

在掌握答题要领以后,让我们趁热打铁,再来一题!检验下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请分析第三联中“递”“窥”两个词语的表现力。

第三联两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正确答案:“递”和“窥”。(1分)

①“递”运用拟人,将凛冽的寒风温柔化,仿佛它也对早梅充满了爱怜之意,写出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2分)

②“窥”运用拟人,将无知的禽鸟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2分)

两个字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丰韵,烘托了诗人的惊喜心情。(1分)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练习讲评,归纳总结出炼字题要关注哪些词类,是哪些?答题模式的步骤是?大家再回忆下,步骤应该是怎么样?第一步....(PPT呈现)。课堂上的练习并不够,需要课后巩固。

篇8: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毕竟是第一堂课, 我上得很轻松, 他们也都听得很认真。我悬着的心微微放下了一点。走出教室时, 看到同学们那样热烈且快乐地和我打招呼, 我甚至轻轻地笑出了声。

今天的内容刚好到诗词鉴赏课。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5 课。五首词, 两首风格婉约;三首风格豪放。今天第一课时, 我拟从与同学们生活更接近更容易引起共鸣的两首婉约词开始。诗词赏析由浅入深, 从理解词意描述画面开始。当然, 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不仅仅是教学上循序渐进的要求, 更因为这是文学鉴赏能力的第一步, 而且是考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 借此, 可以激活学生的文学积淀, 激发其想象能力, 引导其在调动其文学素养的前提下, 结合生活常识, 将跳跃性思维造成的空白还原, 将含蓄抽象的文字背后的东西具象化, 从而在自我再创造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品读和回味, 在自我有所领悟的化境中实现审美敏感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

问题的设计是:请结合课下注释,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望江南》的大意;80-100 字, 6 分钟完成。

当投影打出要求后, 我开始做例行的巡回指导, 期待解决一些在此种情形下, 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 除了一位学生问我“温庭筠是男还女?”外, 没有第二位同学提出问题, 尤其是关于描述词的大意应该注意的事项。对于以上的问题, 自然也触及到了填补凝练的诗歌语言空缺的抒怀主人公的身份问题, 我及时地给予了解答, 并对该生的思考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四分钟过去了, 当我开始第二圈的巡视时, 我惊讶地发现, 仅只有不到十位同学开始动笔, 只有大概三位同学有半成品的稿子。

是题目太简单根本不屑于去写, 还是习惯了满足于零散的思维片断而懒于动笔, 抑或根本不懂方法, 无法设想完成篇章的面貌而无从下手?

尽管如此, 但是6 分钟的时间还未到, 我只能而且也必须耐心等待。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恰当的教学时机不应该是在学生似乎还在紧张地思考时, 起码在当时, 我这么以为。

然而6 分钟的课堂思考与练习时间很快过去了。当我第三次巡视时, 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除了个别的增加和补充外。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迷惑的我, 迎上了的恰恰是看着绝大多数同学同样迷惑的目光。如果说, 刚开始时我还满怀信心的话, 此时, 对课堂的观察, 已经让我明白, 整体的状况不容乐观, 我只能从头开始了。

于是, 我引领大家开始实践这些要素在实际描述中的运用。

比如:“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一句, 诗词语言简洁凝练, 要改成散文式的表达, 必须补充主语, 是作者, 还是其他人?

这首词是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的代表作品, 而花间词作大多是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从这些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较为合理的可能应该是一位女子。那么, 这发生在什么时间呢?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梳妆打扮, 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 一般发生在清晨。所以这一句可以描述为:一位女子在清晨精心梳妆打扮后, 孤独地倚靠在望江楼上, 凭栏远望。

借助对花间词作的了解, 我们推断出合乎情理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调动生活经验和常识, 我们给主人公的活动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这些要素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贯穿成一段通顺流畅的文字。

这样的引导明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让诗词大意的描述揭去了神秘的面纱, 学生情绪高昂, 跃跃欲试。此时, 我在总结提醒的基础上, 师生一起, 完成了下面的这段话: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清晨梳洗完毕后, 在楼上凭栏眺望, 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 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 爱人没有回来, 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如果说, 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 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 那么, 读者的阅读自然应该“通过文辞来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感情, 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 领悟到深幽的意思、隐含的情理。”

因而, 对于初中生而言, 考虑到他们人生阅历短浅, 阅读积淀硗薄的现实情形, 从词句入手, 给予可行性的指导, 那就不仅是需要而且必须、势在必行。

因而, 趁热打铁, 布置了《武陵春》诗词大意的描述。

结语:现在, 正是晚上, 当我坐在这里, 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 我充满了期待之情, 明天, 他们的作业, 将会怎样呢?

我期待着……

摘要:古典诗歌, 用语典雅, 表意含蓄, 艺术表现独特!这一切都似与在快餐文化的渐染中成长起来的初中生有着深深的隔膜。因此, 引领学生真正走近诗歌, 欣赏它独特的美, 需要披文入情, 探颐索隐, 从基本词句的理解入手, 借助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再现画面, 体味深情。

关键词:诗词,词句,复述,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圭璋, 缪钺, 叶嘉莹,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刘勰.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羊皮卷》读后感300字下一篇:世间曾有一个小丑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