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024-05-19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精选9篇)

篇1: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实践证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完全有能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决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头等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把全会精神传达好、学习好、落实好,使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切实统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要大力做好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使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司法行政系统深入人心。要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大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法律服务、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基础。我国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监狱、劳教、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国家司法考试、司法协助、司法外事等职能,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既为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立足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把握结合点,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法治保障。司法行政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确定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努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致力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抓好“五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依法治理工作,着力搞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做好法治保障工作。要切实加强监狱劳教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努力提高矫正质量;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努力为国家选拔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要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做好法律服务工作。要全面加强律师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要扎实推进公证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公证法,充分发挥公证制度的预防性功能和服务功能,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要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援助面,提高法律援助的效率和质量;要改进基层法律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要履行好司法鉴定管理职责,规范司法鉴定秩序,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社会公信力。要致力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司法所建设和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进一步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高

篇2: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

一、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发展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二、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重解决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什么东西影响我国社会和谐?这一点,全国从中央到基层到普通群众,都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有高度共识。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有:腐败、失业队伍扩大、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司法执法是否公正、“台独”等等。但是,问题是要有决心,有办法去解决好。缓和和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第一位要承担责任的无疑是政府。一个清正廉洁、实施正确政策、有执政能力的政府,是做到一切的关键。我国政府是举世公认的有权威、强有力的政府之一。只要政府看准问题所在,狠抓不放,坚持不懈,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工厂、学校、社会团体都要把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环境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不和谐问题都产生于具体单位内部。只要全国千千万万各种组织切实把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苗头和隐患都解决在自己内部,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铲除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土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日可待的问题了。

篇3: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人才培养应适应行业特点

《决定》提出, 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教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 医学正在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也在变化……因此, 医学人才培养要围绕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进行, 最终目的是使医疗卫生服务让人民满意。

当前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 医学院校和医院在人才培养上的配合还不够默契。医生的培养需要医学院校和医院接力进行, 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不是医生, 而是医学生, 还需要医院的后续培养, 并进行终身教育。

有些国家的学生只有在综合大学理工科毕业后才能学医学, 就是因为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 因此人才培养应该从高等教育改革入手去思考这些问题, 包括医学生的遴选, 到底是从中学开始选拔还是大学后期进行分化?一些学校盲目扩招, 原有的附属医院不能满足后续人才培养的需要, 很多医学生毕业后被派到非教学性附属医院继续培养, 一些用人单位希望从医学院校招聘来的毕业生能马上在临床上使用, 这不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

应认识和尊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目前正在推行的‘5+3’、‘3+2’等模式表明, 我们已经有了规范和改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随着这些制度的逐步落实, 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建立。医学教育既要“顶天”, 也要“立地”, 既要培养研究型的、专注于解决医学前沿问题和疑难杂症的人才, 也要培养满足社会基本医疗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医学院校不可能都面向大城市三甲医院培养医生, 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 也要有人来做。

二、薪酬改革离不开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物价严重扭曲, 老百姓对于医务人员的付出也不认可。实际上, 医生是一个高体力、高脑力、高风险的投入, 如果专家和普通医生、医生和护士、临床和行政的收入差距拉不开, 医疗骨干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医学生的成长周期和培养周期都比较长, 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也比较高, 理应考虑对这样既有高技术又跟生命攸关的服务怎么进行回报。从全球来看, 不同行业工资水平有差异规律, 总的来说, 医务人员的收入相对高一些, 在一些国家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5倍。

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这确确实实很重要, 它关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关乎医院的发展。要建立医疗绩效评价系统, 最关键的就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 有了比较清晰的清产核资, 再有科学的成本核算, 政府的预算拨款就可以量体裁衣。

三、基层分配机制亟待理顺

经过4年医改, 大型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依然在试点, 基层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政策虽已比较明确, 但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据统计, 2012年,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人均年工资收入仅有3.6万元。

目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实行总额控制, 这对于业务量不足的机构可以起到保障人员收入的作用, 却无法体现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其次, 绩效工资改革和绩效评价机制紧密相连, 但现行绩效考核办法、方式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比较欠缺。第三,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过多、过频, 一家医疗机构往往要接受卫生、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的考评和监督, 很多要求往往不统一, 让基层在绩效管理方面感到无所适从。

由于现行绩效工资政策的一些缺陷,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积极性受挫, 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自2010年开始, 农村住院病人上流的现象明显, 导致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社会医疗消费快速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医患矛盾。虽然这一现象的出现, 与基层服务能力有限等多种原因有关, 但医务人员干不干活差别不大的薪酬制度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要真正实现医改的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机制还要进一步理顺、绩效工资政策尚需进一步调整, 其中关键性的改变就是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额应适当浮动。根据相关医改政策, 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 但在总额控制方面还没有突破。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办法, 允许医疗机构在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的情况下, 从结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事业基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地的人事、财政部门还要核定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额, 这就导致如果医疗机构平时的人力支出已达到绩效工资总额, 即使在年底的结余中提取奖励基金也不能再发放, 这也是绩效工资政策和财务制度相冲突的地方。

摘要: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论述了医疗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篇4:解读十六届四中全会新精神

三大挑战考验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将近55年,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经26年了。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而紧迫。

从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世界上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增强理论创新的能力,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来看。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别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又比如,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乃至出现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如何真正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和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决定》指引执政能力建设新路径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决定》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和阐明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这些主要经验,要求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这些主要经验,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总体目标是从我们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角度,从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的角度所作出的精辟概括,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奋斗方向。

《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心议题,使各地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顺应了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全会总结的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6条成功经验,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同。这6条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应该在带领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长期坚持。提高执政能力一定要巩固执政基础,一定要坚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特别是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经验,概括了党的执政目标与理念,使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行为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篇5: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讲稿

(2006年10月20日)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九大目标任务、六大工作原则和五方面具体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下面我就自己这两天的学习谈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回答的新的时代课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谐社会建设问题。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阐述理论与推动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从理论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阐述,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学习的一些初步体会:

首先,《决定》是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科学判断形势、勇于面对矛盾,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决定》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集中概括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6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句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决定》用8句话,系统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其次,《决定》描绘了一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构建和谐有着永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契合的,从《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提法,可以看出六中全会的主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把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变成一种制度,提高到制度化水平上”。

《决定》从完善民主法制、致力“共同富裕”、保障民生之本、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全民素质、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天蓝水清和构建和谐社会九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决定》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这类的新提法有:“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等等。这些提法所反映的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作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第三,《决定》给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图”

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决定》强调,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并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针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决定》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就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6大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着眼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观点,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决定》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3个层面,就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7个方面的部署。《决定》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决定》从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对统一战线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第四,《决定》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宣言书

《决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决定》第一次鲜明提出“社会体制”的重大观点,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是《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要求,更加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决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观点,把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决定》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次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次提出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第一次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第一次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第一次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第一次提出“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

《决定》中的一个个新论述、新思想、新举措,预示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为了更好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紧密结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合,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把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紧密结合,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篇6: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党内和谐的内涵

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从整体上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的,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和谐,正是要努力形成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

从党内和谐的要求来看,它同样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一般特征。具体地说,和谐的党内关系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第一,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共同信仰,是党内和谐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同心同德,是凝聚党心、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和保持党内安定团结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由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第二,统一的组织原则和充分的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所在。统一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也是党内组织和谐的重要体现;充分的民主为实现“和而不同”、生动活泼而不是“一潭死水”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第三,全体党员在党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党内和谐的集中体现。在党内同志之间,权利义务平等,不存在特殊的党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四,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制度,并且使之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和谐,是暂时的和谐,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和谐,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党内和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由党在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首先,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内关系不和谐的政党肯定是一个缺乏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党如果不能实现党内和谐,必将影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执政效率,从而影响到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因此,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和谐关系本身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党内民主对国家人民民主将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法制将对国家法制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党内的团结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内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和平等相处将对全社会成员起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者,党内和谐不仅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不仅有着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它自身又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内和谐涉及到党员之间、党员和领导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大和谐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全党7000多万党员的和谐关系,对实现全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党内和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而一个团结和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和谐政党的必备条件。实现党内和谐,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保证党员成为党内的主人和发挥党内的主体作用。

篇7: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

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过去的一年,是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一年,是科学发展扎实推进的一年,是党的建设明显加强的一年,是实现“十一五”时期良好开局的一年,是外交工作举措得当的一年,是党心民心更加凝聚的一年。一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完全有能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治国结果,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全会通过的《决定》,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大局持续保持稳定,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同时,科学发展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分配和利益关系的调整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既要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乘势而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要看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迎难而上,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心一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公安局机关要带头抓好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不断加深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紧迫性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认识,真正用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公安局机关要紧密结合公安机关的实际,把公安工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中来研究,把公安工作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来追求,研究、提出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当前,要紧紧围绕如何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如何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如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如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涉法涉诉问题,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如何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社会安全事件;如何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如何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如何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加强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基础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如何加强政法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政法公安队伍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如何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如何加强对社会建设有关重大问题的调研,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如何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等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工作意见和措施,积极推动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

篇8: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努力增加经济效益, 这是构建和谐包钢的前提条件。

仓廪足知荣辱, 衣食足知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是人群稳定、文明、和谐的必要前提。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 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改善职工同企业的关系。职工收入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依赖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加。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对构建和谐企业来说, 发展也是硬道理, 也是关键。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不好, 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保证不了, 职工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 是难有什么和谐气氛的。这些年来, 包钢锐意进取,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为企业的和谐提供了较为雄厚经济和物质条件。现在包钢的队伍稳定, 秩序井然, 气氛较和谐, 重要的原因时企业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 解决和化解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要构建和谐包钢, 还要依靠企业的继续发展。现在钢材市场总体上虽然已经是供大于求, 但是供给量还在增加, 供求矛盾还在加剧, 钢铁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明摆着的,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竞争力差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或破产, 或被兼并, 企业的和谐也将会遇到严峻的挑战。在国内钢铁行业中, 包钢现在是有竞争力的, 但竞争力并不是很强的, 规模偏小, 若干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还落在国内先进大型钢铁企业的后面。如果包钢的发展速度稍慢,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其结果是影响到包钢的和谐与稳定。包钢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将“蛋糕”做大,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更加坚强的物质保证。中共包钢 (集团) 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 在实现打造新包钢形成产钢1000万吨规模的同时, 建设国内一流企业, 到2011年实现产钢1500万吨。这个目标的选择, 就是为了将包钢做强做大, 保证包钢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质保证。

二、实现企业同市场的和谐。

与市场的和谐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与市场和谐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那些与市场不和谐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 也是谈不上发展的。企业同市场的和谐的主要表现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够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 无论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种, 还是企业为用户提供的售前售后服务都要符合需要。企业产品和服务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是一种动态的适应, 昨天能适应, 今天就未必能适应,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经常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服务方式和经营行为。2005年3月以前, 钢材市场供不应求, 价格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要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量, 就可以增加利润。3月份以后, 钢材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供给大大地超过了需求, 大多数产品销路欠佳, 只有少数产品销路尚好。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将注意力放在销路尚好的产品的生产上, 不能盲目增加过剩产品的生产。钢铁企业固然需要一定的规模, 因为规模可以降低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 但是企业在规模扩张的时候, 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 切实调整好产品结构,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保证产品的质量。

三、协调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 保证改革和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发展是主题和关键,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条件,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应当相互协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企业要加快发展速度, 势必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这个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职工可承受的程度, 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承受能力等。客观地讲, 在大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 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现象是正常的, 不能因噎废食, 使改革中途而废, 但也不能不重视稳定问题, 必须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因素和现象, 特别是在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时, 必须要有相应的维护稳定的政策和措施, 要保证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使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包钢在精干主体、辅业改制中制定和实施的友情操作的原则体现了改革同稳定相协调的思想, 稳步实现了普教的分离, 实现中国二冶归中冶的改革。在“三项制度”的改革中, 公司也充分考虑了稳定的问题, 既推进了改革, 也维护了稳定。在2006年的工资调整中, 既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使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生产骨干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使全体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发展同稳定相协调的原则, 不能因为改革发展稳定的措施不配套, 影响了大局的稳定。大局不稳定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实现企业同政府、同社会的和谐。

实现同政府同社会的和谐, 企业就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照章纳税, 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也应当对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对于企业的股东和债务人, 企业应当负责任, 体现忠诚与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 特别是同行之间, 虽然有竞争的方面, 有时这种竞争还很激烈, 但是也有合作的方面, 应当说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的合作是经常的, 特别是同提供上游产品的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应当努力维护和改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企业同政府、同社会、同其他企业的关系协调好了, 就可以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就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关系是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

五、打造绿色包钢, 使包钢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 实现企业同自然环境的和谐。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包钢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绿色包钢,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十五”以来, 包钢在节能环保等循环经济项目上累计投资约26亿元, 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 每年可节约资金或创经济效益7亿元以上。近年来, 公司吨钢综合能耗大幅降低, 2006年降至779千克标煤, 首次实现“破八见七”目标;吨钢耗新水提前4年达到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06年, 包钢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25%, 达到国内钢铁行业平均先进水平;钢渣基本实现零排放, 正在形成以冶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产业链;污水处理全部达到排放标准;粉尘、煤气排放量稳步下降;《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包钢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 正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篇9: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学习领会好六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落实。当前要结合某矿的实践,创造性地推进和谐矿区建设,重点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创业发展,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建设和谐矿区,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什么事也做不了。在创业发展

中,速度是竞争力,质量是效益,体量是地位,必须保持三者的统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五百亿目标不动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争创领先的发展速度,进位争先,坐稳行业第二方阵。要把提高发展质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按照有进有退、有急有缓的原则,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矿区、生态经济园区。按照发展式、增效式、相对减量化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创建。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建立完善投资回报考核评估体系,力求效益最大化。要坚持盘活存量促增量,激发存量活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要通过本部和异地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力争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目标,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要珍爱职工生命,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

对煤炭企业来讲,做好安全工作,无疑是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最大变数,必须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安全工作,实现安全发展,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权台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推进现场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主动安全观,规范岗位操作行为,深化“三违”专项治理,促进人的本质安全。要实施新的标准,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装备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要更加注重异地安全工作,与本部一个标准,实现异地与本部安全工作的同步发展。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变革,改善安全思维模式,培育先进安全文化,引领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推动安全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力争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在全国率先建成本质安全型企业。

(三)要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现实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职工。

建设和谐矿区,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要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要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尽快实现达小康目标。要把补还历史生活欠账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经房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两个转移”,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抓紧搞好矿区道路以及水、电等设施改造,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职工生活大的欠账问题。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完善扶贫助弱机制,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吃不上饭、子女上不起学、职工看不起病。要通过持续不懈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把矿区建设成职工收入较大增长、生活欠账基本解决、医疗等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工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新矿区。

(四)努力创造保证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完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企务公开公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矿区维稳机制,努力消除影响和谐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上保障公平正义。要切实推行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职代会为主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让职工知情,听职工议事,请职工监督,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要尊重和兼顾各群体利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坚持公平正义的角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起既体现个体价值、又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倡导“有话好好说,有事按程序找”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积极推进依法治企方略,坚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将某矿集团建设成为法治某矿、平安某矿,使公平正义成为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支柱。

(五)要积极构建和谐文化,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是广大职工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企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全集团要大力倡导人际关系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各种群体相互理解、企业愿景普遍认同的和谐理念,积极培育团结、协作、诚信、互爱的和谐精神,建立起具有调节利益、增进融合、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某矿特色和谐文化。要坚持用和谐文化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引导职工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广大职工的重要价值取向。要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树新风。要提升文明创建活动层次,推动文

明创建向以人为本、体现关爱等主题延伸,更大地促进人文环境和谐。职工道德素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关键。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浓厚氛围,培养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和谐矿区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各级党委必须把建设和谐矿区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和谐制度建设,科学协调好各种关系,大力营造安定和谐有序的矿区环境,以促进矿区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更加尊重职工、关爱职工、善待职工,满怀深情地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创造让职工肯定和认可的业绩。要全面加强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建设和谐矿区的自觉性,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逐步建立建设和谐矿区的业绩考核体系,促进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发挥潜能,积极推动和谐矿区建设。要持续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和谐意识,提高和谐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和谐矿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把基层党支部建成建设和谐矿区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推进集体决策,以班子和谐团结,保证科学民主决策。要加强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努力创造建设和谐矿区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在建设和谐矿区中的主力军作用。要持续深化本质廉洁文化建设,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筑牢反腐败思想防线。要继续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突出治理重点,确保治理工作不断取得实效。要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安全履职、职务消费和财务管理,认真组织专项效能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突出问题。要把科学配置权力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好范文版权所有

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全集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加强检查指导,推动学习贯彻活动深入开展。各级干部要学在前、用在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头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宣传和新闻部门要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和理论宣传辅导工作,把学习贯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全会精神指导当前工作,主要抓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相结合。现在距离年底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要确保完成“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各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对照既定目标,抓紧工作,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二是要把学习全会精神与思考明年工作思路相结合。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把建设和谐矿区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根据全会精神超前谋划明年工作,把促进矿区和谐作为明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把全会精神以及企业的各项惠及职工的政策落到实处。三是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节约型企业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体现到创业发展实践上,团结带领广大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某矿作出更大努力。

上一篇:金钱真的等于幸福吗?范文下一篇:活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