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2024-05-12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通用11篇)

篇1: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 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 ~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篇2: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社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

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2、多项措施力促和谐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3、6大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篇3: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一、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努力增加经济效益, 这是构建和谐包钢的前提条件。

仓廪足知荣辱, 衣食足知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是人群稳定、文明、和谐的必要前提。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 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改善职工同企业的关系。职工收入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依赖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加。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对构建和谐企业来说, 发展也是硬道理, 也是关键。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不好, 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保证不了, 职工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 是难有什么和谐气氛的。这些年来, 包钢锐意进取,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为企业的和谐提供了较为雄厚经济和物质条件。现在包钢的队伍稳定, 秩序井然, 气氛较和谐, 重要的原因时企业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 解决和化解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要构建和谐包钢, 还要依靠企业的继续发展。现在钢材市场总体上虽然已经是供大于求, 但是供给量还在增加, 供求矛盾还在加剧, 钢铁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明摆着的,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竞争力差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或破产, 或被兼并, 企业的和谐也将会遇到严峻的挑战。在国内钢铁行业中, 包钢现在是有竞争力的, 但竞争力并不是很强的, 规模偏小, 若干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还落在国内先进大型钢铁企业的后面。如果包钢的发展速度稍慢,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其结果是影响到包钢的和谐与稳定。包钢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将“蛋糕”做大,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更加坚强的物质保证。中共包钢 (集团) 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 在实现打造新包钢形成产钢1000万吨规模的同时, 建设国内一流企业, 到2011年实现产钢1500万吨。这个目标的选择, 就是为了将包钢做强做大, 保证包钢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质保证。

二、实现企业同市场的和谐。

与市场的和谐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与市场和谐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那些与市场不和谐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 也是谈不上发展的。企业同市场的和谐的主要表现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够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 无论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种, 还是企业为用户提供的售前售后服务都要符合需要。企业产品和服务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是一种动态的适应, 昨天能适应, 今天就未必能适应,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经常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服务方式和经营行为。2005年3月以前, 钢材市场供不应求, 价格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要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量, 就可以增加利润。3月份以后, 钢材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供给大大地超过了需求, 大多数产品销路欠佳, 只有少数产品销路尚好。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将注意力放在销路尚好的产品的生产上, 不能盲目增加过剩产品的生产。钢铁企业固然需要一定的规模, 因为规模可以降低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 但是企业在规模扩张的时候, 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 切实调整好产品结构,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保证产品的质量。

三、协调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 保证改革和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发展是主题和关键,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条件,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应当相互协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企业要加快发展速度, 势必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这个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职工可承受的程度, 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承受能力等。客观地讲, 在大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 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现象是正常的, 不能因噎废食, 使改革中途而废, 但也不能不重视稳定问题, 必须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因素和现象, 特别是在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时, 必须要有相应的维护稳定的政策和措施, 要保证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使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包钢在精干主体、辅业改制中制定和实施的友情操作的原则体现了改革同稳定相协调的思想, 稳步实现了普教的分离, 实现中国二冶归中冶的改革。在“三项制度”的改革中, 公司也充分考虑了稳定的问题, 既推进了改革, 也维护了稳定。在2006年的工资调整中, 既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使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生产骨干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使全体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发展同稳定相协调的原则, 不能因为改革发展稳定的措施不配套, 影响了大局的稳定。大局不稳定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实现企业同政府、同社会的和谐。

实现同政府同社会的和谐, 企业就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照章纳税, 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也应当对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对于企业的股东和债务人, 企业应当负责任, 体现忠诚与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 特别是同行之间, 虽然有竞争的方面, 有时这种竞争还很激烈, 但是也有合作的方面, 应当说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的合作是经常的, 特别是同提供上游产品的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应当努力维护和改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企业同政府、同社会、同其他企业的关系协调好了, 就可以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就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关系是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

五、打造绿色包钢, 使包钢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 实现企业同自然环境的和谐。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包钢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绿色包钢,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十五”以来, 包钢在节能环保等循环经济项目上累计投资约26亿元, 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 每年可节约资金或创经济效益7亿元以上。近年来, 公司吨钢综合能耗大幅降低, 2006年降至779千克标煤, 首次实现“破八见七”目标;吨钢耗新水提前4年达到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06年, 包钢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25%, 达到国内钢铁行业平均先进水平;钢渣基本实现零排放, 正在形成以冶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产业链;污水处理全部达到排放标准;粉尘、煤气排放量稳步下降;《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包钢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 正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篇4:解读十六届四中全会新精神

三大挑战考验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将近55年,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经26年了。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而紧迫。

从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世界上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增强理论创新的能力,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来看。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别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又比如,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乃至出现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如何真正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和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决定》指引执政能力建设新路径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决定》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和阐明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这些主要经验,要求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这些主要经验,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总体目标是从我们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角度,从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的角度所作出的精辟概括,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奋斗方向。

《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心议题,使各地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顺应了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全会总结的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6条成功经验,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同。这6条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应该在带领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长期坚持。提高执政能力一定要巩固执政基础,一定要坚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特别是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经验,概括了党的执政目标与理念,使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行为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篇5: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部署,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

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本人一定

篇6: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我市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党中央对此充分肯定。我们一定要全力做好我市工作,在关键时期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出满意答卷,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工作要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们一定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反腐败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一定要严厉,对违法违纪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极少数腐败分子一定要严惩不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同时要看到,受严惩的腐败分子毕竟只是极个别,我市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对于极少数犯了错误的干部我们也要立足于挽救、教育和帮助。我们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理直气壮地讲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理直气壮地讲我市的大好形势,理直气壮地讲团结、稳定、和谐。开展反腐败工作,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发展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狠抓各项工作不松劲,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继续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我们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全力以赴保持我市的社会稳定,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形成更好的氛围,为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创造更好的前提,进一步努力营造全市干部群众齐抓发展、共促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要齐心协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为切入点和抓手,尤其要十分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我市近期推出一系列加强和扩大社会保障的惠民之举,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再一次说明关注和解决民生热点,事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旨,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带头人。

现在,距离年终只剩三个月时间。国庆长假过后,我们就将投入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的“冲刺”,任务十分繁重、时间十分紧迫。我们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信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抓住全面落实各级责任制这个关键,扎扎实实地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项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十一五”开好局,为整个五年发展夯实基础,决不辜负中央对我市的殷切希望,决不辜负老领导为我市打下的坚实基础,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

篇7: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党内和谐的内涵

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从整体上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的,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和谐,正是要努力形成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

从党内和谐的要求来看,它同样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一般特征。具体地说,和谐的党内关系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第一,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共同信仰,是党内和谐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同心同德,是凝聚党心、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和保持党内安定团结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由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第二,统一的组织原则和充分的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所在。统一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也是党内组织和谐的重要体现;充分的民主为实现“和而不同”、生动活泼而不是“一潭死水”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第三,全体党员在党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党内和谐的集中体现。在党内同志之间,权利义务平等,不存在特殊的党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四,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制度,并且使之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和谐,是暂时的和谐,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和谐,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党内和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由党在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首先,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内关系不和谐的政党肯定是一个缺乏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党如果不能实现党内和谐,必将影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执政效率,从而影响到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因此,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和谐关系本身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党内民主对国家人民民主将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法制将对国家法制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党内的团结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内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和平等相处将对全社会成员起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者,党内和谐不仅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不仅有着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它自身又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内和谐涉及到党员之间、党员和领导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大和谐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全党7000多万党员的和谐关系,对实现全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党内和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而一个团结和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和谐政党的必备条件。实现党内和谐,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保证党员成为党内的主人和发挥党内的主体作用。

篇8: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从国际形势分析, 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 目前已出现见底的迹象。据世界银行的分析, 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6%。在世界范围内, 明年、后年走向经济复苏是可以期待的。这将形成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同时,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座里程碑, 它标志着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全面转移。这一过程将延续几十年, 形成有利于中国全面推进并完成工业化的国际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 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 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世界工厂”。

不容忽视的是, 200多年前, 当西方主要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轨道的时候, 其人口规模不到2亿人。200多年来, 全世界的矿产资源 (包括矿物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大量消耗, 按目前的开发规模, 石油、天然气资源仅能开发数十年, 铁矿、铜矿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也仅可开采100———200年。而目前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规模达30多亿, 中国的人口即达10几亿。巨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瓶颈, 形成尖锐的矛盾。不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将难乎为继。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顺利推进工业化,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也是难以想象的。

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元素等储量和经济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面积、草原面积、草食牲畜载畜量、人均耕地面积等也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因此, 在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 内蒙古正在成为“重要的支点”。2001———2010年, 内蒙古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17%以上,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多百分点, 并且在2002—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首位。目前, 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位于全国第7、第8位, 初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 10年来内蒙古经济的突破性增长, 主要是通过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实现的。例如, 2001—2009年, 内蒙古煤炭产量从8162.89万吨增加到6亿吨, 增长6.35倍;发电量从465.5亿瓦千/时增加到2239.85亿千瓦/时, 增长3.81倍;钢产量从458.75万吨增加到1261.94万吨, 增长1.75倍;天然气产量从7.01亿立方米增加到136.31亿立方米, 增长18.45倍;化肥产量从39.58万吨增加到261.53万吨, 增长5.61倍;载重汽车从无到有, 产量达到27362辆, 液体乳产量从39.19万吨增加到348.89万吨, 增长7.89倍。今后, 内蒙古这些工业品的产销量仍会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 将从以往的爆发性增长转变为常规性的增长, 是必然的趋势。局部地区 (盟市、旗县) 仍然可能因重大项目的实施, 形成超常规的增长, 但就全区而言, 主要工业产品想实现10年间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则是不现实的。

根据内蒙古的客观条件、发展要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 及时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大势所趋。在适当扩大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同时, 努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产业链, 并发展关联产业, 不仅可以有效扩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而且可以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 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自然资源转换战略中, 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 在能源开发中, 不是局限于传统矿物质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 的开发, 而且注重新能源开发, 目前, 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 超过了2000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780万千瓦, 位居全国第一。在煤炭开发中, 突破了采煤———卖煤的传统模式,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并且在推进二次能源转化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焦化工, 等等。目前, 已形成甲醇、煤基乙二醚、煤基油等煤化工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 煤化工正在成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并开创了中国“煤化工世纪”的新纪元。

同时, 内蒙古近年来的产业扩张, 也为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 围绕煤炭、电力工业的发展, 形成了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的广阔市场;配套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 包头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呼和浩特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在黑色冶金 (钢铁) 、有色冶金 (铝、铜、铅、锌等) 、贵重金属 (金、银等) 、稀有元素 (稀土、铌、钽等) 开发的基础上, 发展特种钢、合金钢、合金冶炼、加工、机械制造, 可以抓住国内、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复苏的历史机遇, 将内蒙古建设成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新材料加工及其制品生产基地。

因此, “十二五”期间将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及时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 对内蒙古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应当指出, “十五”以来, 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发展拉动的。“十一五”前四年,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 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45.4%上升到52.5%;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39.5%下降到38%。

特别是市场体系建设落后, 金融体系建设落后, 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是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条件。具备优质资源, 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却不掌握中心市场、专业市场, 就丧失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丧失主动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主动权, 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 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内蒙古大量经济效益外流, 也难以摆脱被动的地位。至2010年, 内蒙古仅建成了一家国家级的专业市场———通辽粮食市场, 这是内蒙古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但也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 全国的市场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按照国家的部署, 至2020年是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走向完善的时期。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了。因此, “十二五”期间, 内蒙古自治区必须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像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工业发展一样, 重视市场体系的建设, 将中心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战略重点。特别是不失时机地构建国家级的煤炭市场、电力市场、金属材料和以稀土为主导的新材料市场、化工产品市场、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木材市场, 等等, 形成配套、有序的市场体系, 保证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改革、发展严重滞后, 也是严重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瓶颈。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互相推动的经济。金融资本发育滞后, 不仅会严重制约产业资本的发展, 还会导致大量资金、效益外流, 那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跛鸭经济”。按照国家的部署, “十五”期间就要完成省级、地市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可是, 内蒙古自治区至2010年刚刚完成内蒙古银行的组建, 金融业务尚远未扩展到全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历经十几年来的漫长筹建, 至今仍未完成;全区12个盟市, 半数以上还未建成商业银行。这一状况不要说比先进地区, 就是与同为西部地区的新疆、宁夏相比, 也落后了十几年。

“十五”以来, 内蒙古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 但是, 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地方保险机构至今仍是空白, 地方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均是空白, 信托投资萎缩形同于无。对资本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 无论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规模分析, 在西部地区都是落后的。伴随着区内金融业务的急剧扩大, 数以百亿计的金融业经营收益外流, 本土金融业实现的利润则微乎其微。同时, 金融改革、发展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投资、融资的需求, 这是导致民间资本找不到正常的投资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催生地下钱庄、高利贷在某些地方泛滥, 得不到遏制的体制性原因。

篇9:十六届三中全会国资的模式

会议对于“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的界定,更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历史突破,进一步具体明确了国企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会议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2003年初的中国,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外部没有太多的干扰,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在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相对高的阶段后,中共中央的执政重心开始由效率优先转向兼顾社会公平与正义。

2003年04月

国资委挂牌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管理总量17.84万亿元的国有资产、15.9万家国有及国有工商控股企业。

国资委成立之后,即开始实施了央企重组。不会有人否认,国资委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格局中,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

此后,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在国资委的主导下开展起来。

2004年01月

国企产权管理规范化

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成为这些年来国有产权转让的操作大纲。

2007年07月

上缴红利

国务院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宣布对央企征收红利。151家央企中,包括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在内的18家中央企业,将上缴年利润的10%。央企开始真正地还富于民。

2008年01月

社会责任

《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成为2008年国资委发布的一号文件。要求企业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观的指导下,推进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篇10: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心得体会

吴忠民教授说,“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由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小,多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会对未来变得焦虑。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为了缓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认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战胜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基本上消灭了饥饿。目前,中国正迎接新的挑战,其中包括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发展失衡问题。联合国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完全一致。

吴忠民教授说,过去20多年,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去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3倍。如果将农民的生产成本、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5到6倍。

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措施减小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吴忠民教授表示,近两三年来,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治国理念,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强调社会公平和对人权的保护;在法律上明确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放种粮补贴,并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种粮的负担;各地陆续提高(主要针对亿万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不断扩大城市居民低保范围;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大幅提升至1600元。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纳税人数减少25%左右,安徽、河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减少80%。中低收入人群获益较多。

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介绍,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改革将惠及约1.2亿人,其中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包括离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

另外,我觉得构建和谐社会制度创新也是一个很重要得因素, 在改革的早期阶段,领导层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

十四、十五大所确立的经济路线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高速经济发展也促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在XX年中共十六大之前,为了消化和容纳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共也力图进行制度调整来适应现实的需要。但从总体上说,各种制度调整还是围绕着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这些制度调适主要表现在承认民营企业的合法性、容许民营企业家入党和修改宪法来保障正当的私有财产。

无可置疑,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经济制度的改革要远远快于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方面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总体制度越来越难以消化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尤其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剧扩大和党政官员的腐败上。而诸如此类的消极面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也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扭转这个发展大趋势,但没有人能确定中国社会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社会高度分化和断裂,无论是富人和穷人都对社会现状非常不满。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这是多数中国人甚至是国际社会所关心的。新领导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概念的。

在十六大之后,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前只讲“亲商”,现在在延续“亲商”的同时加上了“亲民”。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的。最近的一连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在党的方面,中共中央颁布了5个人事制度改革文件。这些文件的内容并不能说完全是新的,因为此前,很多规定早就在实行了。但同时系统地颁布这些文件,表明中共意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吏治制度。

在政府方面,全国人大通过审议了20年而未能通过的《监督法》。这个法律的通过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之前未能通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对“党大还是法大”问题的争论。现在《监督法》终于通过,“党大还是法大”的争论应该有个明确的结论了。

很显然,所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非常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关吏治的5个文件直接针对的是党政干部中间日益盛行的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这5个文件的实施可以强化传统“党管干部”的原则。而《监督法》最直接的目标就是监督“一府两院”(即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这个法律的通过应当成为人民代表监督政府的起点。

应当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法律和规章的通过,并不能等同于它们所针对的问题从此可以解决了。在实践层面,法律和规章的实施要比它们的制定来得重要。而法律和规章的实施是中国面临最困难的问题。这些法律和规章如何在实践层面制约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提高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仍然是个未知数。

更应当认识到,这些制度化建设的努力在总体上还在于制度维持,而非制度创新。无论是法律还是党的规定都是试图从政权内部来消化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体制内的权力制衡,即党内各个部门间的制衡,和全国人大及其政府之间的制衡。

这些年来,尽管领导层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政策,但政策执行的力度大打折扣,利民政策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些社会政策尽管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欢迎,但社会力量并不能参与政治过程,社会力量不能转化成为促成政策执行的政治力量。

篇11: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甘州区试验场学校 张昭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求,更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付诸行动、有所作为。

一是在学习中砥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学习是青年人的一种本能。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们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党的组织工作战线的一员,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很快就会蒸发掉;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事业不会有成就、个人不会有发展。所以,在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是在勇挑重担中增长才干。雷锋甘做“革命的傻子”,“雷锋传人”郭明义同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郭大傻”,他们“傻”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傻”得只做好事、不干坏事,他们的“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受住群众的检验,他们“傻”得可爱,“傻”得可敬。在工作面前,挑肥拣瘦、避重就轻,扪心自问、岂能无愧?当然,也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是,如果都让小算盘管住大道理,国家何能繁荣昌盛?事业何能兴旺发达?我们自己又何能有点滴的进步?沧海横流、人间沧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不避危难、义无反顾,是英雄的潜质;敢挑担子、勇挑重担,有干事的雄心。也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历练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举。也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磨练、重大任务考验,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坚定,在工作中取得实绩,在成长中突飞猛进。

上一篇:119消防演练总结下一篇:食堂整改支付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