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2024-06-24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共8篇)

篇1: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提纲

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1.地震波有类型、各有特点。

2.地震常用术语,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3.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烈度如何分类 4.基本烈度区划与地震动参数区划。

5.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抗震设防标准。6.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依据、抗震设防的目标、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1.场地的概念、建筑物选择场地的原则。2.场地土类型、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3.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

4.地基抗震承载力确定,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5.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范围。6.液化的概念,液化产生的震害,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

7.液化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第3章地震反应分析和结构抗震验算 1.结构的地震反应概念,结构抗震设计步骤。2.场地条件、震中距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特点。3.动力系数、地震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概念。4.多质点体系的简化计算简图,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求法。

5.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公式和每个参数的含义。6.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步骤、注意要点。7.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荷载效应组合。8.多遇地震作用的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目的、方法。9.罕遇地震烈度下弹塑性位移验算目的、范围、方法。

10.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简化计算方法: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薄弱层(部位)。

11.薄弱层弹塑性层间变形计算方法。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多道抗震防线;刚度、承载力、延性;结构整体性;非结构构件处理。

第5章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震害,分析其原因。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适用高度、高宽比、抗震等级、结构布置。

3.框架结构抗震计算:抗震设计步骤。

4.房屋适用高度的概念、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意义。5.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抗震等级意义、划分依据。6.截面设计、延性设计原则、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7.框架梁、框架柱的内力调整。8.框架梁、框架柱的截面承载力计算。9.节点核心区钢筋的锚固和搭接要求。

10.轴压比计算、限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意义。11.框架结构要对梁柱端进行箍筋加密作用。第6章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1.震害、震害分析。砌体结构房屋的概念设计。2.限制砌体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目的。3.楼层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原则。4.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5.墙体承载力验算位置选择。

6.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计算方法。

7.圈梁、构造柱作用及设置原则。8.楼梯间的构造要求。

9.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第7章多、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高层钢结构结构体系 2.高层钢结构结构的布置原则

第8章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 1.单层厂房结构的主要震害。2.单层厂房结构在平面布置要求。

3.单层厂房在屋盖系统、柱、柱间支撑和围护墙体等的要求。

4.单层厂房横向抗震计算有哪些基本假定、横向抗震计算方法、步骤。

5.单层厂房纵向计算的修正刚度法和拟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范围。

6.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构造要点

篇2: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导读: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为防止、减少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危害,就需要分析研究建筑抗震问题不断总结工程经验,妥善处理这一工程问题。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子结构,而且要求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为防止、减少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危害, 就需要分析研究建筑抗震问题不断总结工程经验,妥善处理这一工程问题。

一、实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结工程经验妥善处理工程问题:

(一)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小均匀沉陷, 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科技论文。因此,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 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新近填土和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 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和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 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滑移或地裂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定措施。

(二)优化的平面和立面布置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平面与立体结构, 我们根据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结构的简单性。结构简单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直接和明确的传力途径。只有结构简单,才能够对结构的计算模型、内力与位移分析, 限制薄弱部位的出现易于把握,因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估计也比较可靠。

2、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水平地震作用是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通常, 可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结构的抗震能力则是结构强度及延性的综合反映。结构刚度的选择既要减少地震作用效应又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 过大的变形会产生重力二阶效应, 导致结构破坏、失稳。

3、结构的整体性。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子结构, 而且要求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 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 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

(三)设置多道设防的抗震结构体系

多道抗震防线, 是指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 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 首先达到屈服, 充分发挥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即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其他构件则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才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防线, 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底框建筑底层高度不宜太高, 应控制在4.5m 以下。高度加大, 底层刚度减小, 重心提高, 使框架柱的长细比增大, 更容易产生失稳现象。论文参考网。而且由于高度较大,很多建筑房间被业主一层改成了两层, 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科技论文。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 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四)保证结构的延性抗震能力

合理选择了建筑结构后, 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抗震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 系统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强柱弱梁: 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 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 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强剪弱弯: 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 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 该部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 对于柱端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 使结构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五)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设计计算分析

对于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 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目前主要有两种计算理论: 剪摩理论和主拉应力理论, 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砖砌体一般采用主拉应力理论,而砌块结构可采用剪摩理论。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 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结构计算控制的主要计算结果有结构的自振周期、位移、平动及扭转系数、层间刚度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等。另外, 地下室水平位移嵌固位置,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 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复杂高层建筑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 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手塔楼数的9 倍, 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总之, 高层结构计算很难一次完成,应根据试算结果, 按上述要求多次调整,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按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型式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在这个高度,抗震能力还是比较稳妥的,但是目前不少高层建筑超过了高度限制。在震力作用下,超高限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下降,很多影响因素也发生变化,结构设计和工程预算的相应参数需要重新选取。

(二)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和相对空间的缩小,不少建筑商忽略了这一问题,哪里商业空间大就在哪里建。高层建筑应选择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土场地或密实均匀中硬土场地,远离河岸,不应垮在两类土壤上,避开不利地形、不采用震陷土作天然地基,避免在断层、山崖、滑坡、地陷等抗震危险地段建造房屋。高层建筑的地基选取不恰当可能导致抗震能力差。

(三)材料的选用不科学,结构体系不合理

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建筑结构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为主,变形控制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大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四)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

许多专家提出,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已不能适应国情的需要,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应该大幅度提高。我国现行抗震设防标准是比较低的,中震相当于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lO%的地震烈度,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放松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

三、结语

篇3: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1地下结构工程地震反应的特点

发生地震后, 受到土地的作用, 使地下结构与其相互作用。同时, 当地震波传来时, 还会经土层的传递产生反作用, 导致能量损失。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地下结构在振动变形的过程中, 往往受到周围土体的作用, 这种约束力非常突出。同时, 结构动力反应表现为自振特性, 这种影响比较微弱。第二, 当周围地基振动时, 不会受到地下结构的强烈影响。此时, 地震波大于地下结构的尺寸。第三, 地震波对地下结构的振动心态产生很大影响。其中, 在入射方向上, 不会产生较大变化。然而, 地下结构各点的应力与变形发生了很大变化。第四, 在振动各点上, 地下结构的相位存在很大差异。同时, 在振动相位上, 产生的相位差不明显。第五, 当地震加速度变化后, 对地下结构在振动中的应变影响比较小, 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2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

当前, 在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中, 一般采取三种方法, 分别是原型观测、模型实验, 以及理论分析。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2.1地震原型观测法

采用地震原型观测法后, 首先对地下结构的动力特征进行测试, 以此来掌握其对地震振动的反应。同时, 通过长期观测的办法, 根据相关的数据对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进行划分, 然后进行反复核对、校正。在此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利用地震原型观测法后, 可以根据相关的数据来分析下地结构的反应特征, 从而进一步研究抗震减震问题。在抗震减震设计中, 通过分析地震动参数、场地、震级等因素, 从而达到抗震减震的目的。然而, 因为观测技术还比较落后, 观测的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地面。与此同时, 在地下深埋地方观测中, 获得的资料非常少。另外, 由于地震的预见性比较差, 特别是在强震观测中, 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这样也必然加大资料采集的难度。

2.2模型实验法

模型实验包括振动台实验、人工震源实验。其中, 在不同的动力类型中, 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振动。包括:简谐振动、天然振动, 以及模拟地震振动。然而, 因为非线性阶段叠加原理缺乏适用性, 因此还要利用模拟地震振动的振动台。同时, 采用人工震源实验法时, 往往受到震力小的制约, 因此很难测出地下结构地震的反应。所以, 通常情况下, 不建议采用。与此同时, 采用振动台实验后, 可以准确的测出地下结构的反应特点, 以及与地基之间的关系。而且, 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成本, 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 美国、日本等国家加大研究后, 促进了大型模型抗震技术的发展, 从而加深了对地下结构工作特性的了解, 推动了抗震理论的发展。然而, 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深入理解动力学原理。反之, 则可能会影响设计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甚至产生较大误差。

2.3理论分析法

第一, 抗震分析的解析法。当前, 理论分析法在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向数值模拟法转变。在使用解析法前, 要进行多种假设与简化, 然后才能应用。比如, 常见为拟静力法。其应用原理是:以惯性力代表地震作用, 并将其施加到地下结构上。然后, 根据静力学方法, 分析地震荷载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后来, 在拟静力学方法的基础上, 诞生了更多新的解析法。包括ST·John法、Shukla法、反应位移法、BART法、福季耶娃法等。第二, 抗震分析的数值模拟法。该方法主要依赖于强大的计算机技术, 通过网络划分与数值计算, 以此来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进行分析。当前, 已经产生了多种数值模拟分析法, 在算例验证、复杂问题处理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被广泛应用到行业中, 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常用的土动力计算模型有三种, 分别是弹塑性模型、线性粘弹性模型, 以及非线性模型。在地下结构抗震中, 普遍运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动力有限单元法、动力边界单元法, 或者两种办法结合的混合法。有限单元法与动力边界单元法在应用的过程中, 存在不同的优势与不足。所以, 结合两种办法后, 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采用以上抗震分析法后,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从而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地下抗震结构分析方法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模型实验法、中原型观测法。除此之外, 理论分析法以拟静方法为主, 是对复杂结构相互关系的假设与简化, 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应该不断加大研究力度, 努力改善分析的办法, 以此来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 保证地下工程的稳定运行。

摘要:本文以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综述为题展开研讨。首先, 分析了地下结构工程地震的反应特点。然后, 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 对常见的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地震原型观测法、模型实验法、理论分析法等。希望可以加深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 并提高抗震的意识。

关键词: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1]禹海涛.反应位移法在复杂地下结构抗震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6 (20) .

篇4: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

【关键词】结构抗震技术;建筑工程;策略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地壳内部要释放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以能量波德形式向周围传递。在地震的波及范围内,它用输入能量的方式破坏建筑物,建筑物会产生激烈的振动,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而倒塌。地震时建筑物的振动剧烈程度与其本身的阻尼相关,建筑物的阻尼越小,其对地震能量的吸收和消耗就越小,那么振动就越剧烈,反之振动就越轻。

所以,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建筑物的阻尼,以增大对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吸收和消耗量,从而达到减轻振动、减少损害的目的。这是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区别于传统抗震技术的根本所在,结构抗震技术是将地震看作一种能量的释放过程,透过增加建筑物的阻尼的方式主动抗震,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而传统的抗震方法只是将地震看作是一种力的作用,透过增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的方式实行被动防震,效果并不理想[1]。

2.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技术设计中,为了实现预期的建筑物抗震效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结构应具有连续性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该使建筑物在结构上具备完整的连续性,这样就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为一个整体,促进其抗震功能的发挥。

2.2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建筑物各构件之间的稳固连接,这样就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的能量传递中保持一定的强度和建筑物变形时保持一定的延展性,从而加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3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

在设计和对建筑物进行施工时,应该使建筑物在横、竖两个方向上都具备足够的竖向刚度,同时确保建筑物基础部分的整体性,以避免或者降低地震时建筑物所遭受的损害。

3.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控制的技术分析

3.1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的防震技术并不包含外部能源的抗震技术,通常是在建筑物的某个部位增加子系统,或者对建筑物的某些构建进行结构上的处理,以改变其动力特性。当前,建筑物的被动控制抗震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都有应用,被动控制抗震技术可以分为基础隔震以及耗能减震两个类别。

3.1.1基础隔震

建筑物的基础隔震技术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构建控制机构来阻隔地震时能量的向上传送,以达到减轻建筑物的振动,降低地震破坏的效果。从隔震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它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建筑物隔震技术在建筑业的运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广泛。建筑物隔震技术不但在近几年的一些新建工程中有广泛的运用,在旧有建筑物的防震加固中也时常用到。第二,建筑物隔震技术的结构形式设计日益多样化,已经从传统的砌体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为组合结构、钢结构以及木结构。第三,隔震技术可以选择的隔震装置日益增多。当前研究应用的建筑物震技术主要有:摩擦滑移隔震、层橡胶垫隔震、支撑式摆动隔震、珠及滚轴隔震以及混合隔震等[2]。

3.1.2耗能减震

建筑物耗能减震技术是将建筑物的一些部件设计成耗能元件,或者在建筑物的一些部位装配阻尼器。在小震以及风荷载的作用下,这些阻尼器和耗能元件都处于弹性状态,使建筑物的整个结构具备很强的侧向刚度,进而在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强烈地震发生时,阻尼器和耗能元件会进入非弹性状态,使建筑物的阻尼大大增加,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使建筑物的主体振动大大减小,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效果。建筑物耗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将地震能量导向特别的元件或者机构并加以吸收和消耗,进而减轻建筑物主体的损耗,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安全,凭借耗能装置来消耗地震能量,进而保护建筑物;第二,经济,成本不是很高;第三,合理;第四,维护费用低,适用范围广。当前,比较常用的耗能减震装置有复合型耗能器、摩擦耗能减震装置、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以及粘弹性阻尼器等。

3.2主动控制

建筑工程中的主动控制抗震技术需要外部能源来实现,它需要透过施加和振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来进行建筑物减震。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传感器对建筑物的外部激励以及动力响应进行监测,然后将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再依据程序计算应该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然后经过外部的能源驱动控制系统产生所需求的作用力。当前建筑业已经研究和开发的建筑物主动控制抗震装置主要有:主动拉索系统、主动质量阻尼系统、主动空气动力挡风板系统、主动支撑系统以及气体脉冲发生器等。

3.3半主动控制

建筑物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是使用控制机构来调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结构参数来实现减震目的的,这项技术对于外部能源的要求不高,不需要使用强电,只需要弱电装置来供应就可以了,比如蓄电池等。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通常使用开关来控制,透过开关来调节控制器的状态,进而改变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当前建筑业比较常用的建筑物半主动控制减震装置有:可变阻尼系统、可变刚度系统、可控液体阻尼器、主动调节参数质量阻尼系统以及可控摩擦式隔震系统等[3]。

3.4混合控制

建筑物混合控制抗震技术是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综合应用。这种抗震技术充分运用了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抗震优点,它既能够透过被动控制抗震系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又能够运用主动控制抗震系统来达到抗震效果,所以混合控制抗震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当前建筑业比较常用的混合控制抗震装置主要有:阻尼耗能抗震與主动控制抗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调谐质量阻尼系统与主动质量阻尼系统组合的混合控制;滑掀体阻尼系统与主动质量阻尼系统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基础隔震抗震与主动控制抗震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等等。

在以上四种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中,主动控制抗震技术拥有最好的抗震效果,但是因为它所需外部能量大,再加上控制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在实际运用上反而不够普及;被动控制抗震技术实用性比较大,当前发展迅速,应用最为广泛;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由于其精确度比较高,价格相对低廉,所以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混合控制抗震技术具备了几种抗震技术的优势,所以效果十分突出,前景也非常广阔。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业抗震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建筑市场的结构抗震需求越来越大,抗震技术特点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建筑业新开发的结构抗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为新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和现有建筑物的结构抗震加固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建筑物结构抗震技术克服了传统技术的“硬碰硬”技术缺点,具有效果显著以及安全可靠的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日益走向成熟,为我国的建筑物抗震事业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力军.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11(6).

[2]刘青山.浅论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技术创新[J].华章,2010(4).

[3]张丽霞.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技术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1(16).

[4]杜大成.论建筑物抗震中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地震动态,2011(4).

[5]周海标.浅析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篇5: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

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表征地震动8.抗震分组目的:震级较大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对长周期柔性结构的破坏,比相同烈度下„„造成的破坏要严重,因为存在“共振效应”。为了反映同样烈度下,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补充和完善烈度区划图的烈度划分,将设计地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 和 强震持时。震划分为三组,以近似反映近、中、远震的影响。

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9.多层砌体房屋中,为什么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角处?(1)楼梯间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方向刚度相对较大,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

惯性力和阻尼力。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第i层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弹性抗震剪力的比值)。限

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防止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框架

结构的侧移曲线为剪切型(抗震墙弯曲型)。框架结构防

震缝的宽度不小于70mm。桥梁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情况

下桥墩应采用反应谱理论计算,桥台应采用静力法计算。当

判定台址地表以下10米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

液化土层或软土层。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

宜小于4。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高

振型的影响。

3.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为:底部剪

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

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

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和。轴压比大小是影响柱破坏形

态和变形性能的重要因素,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增加而

减小,为保证延性框架结构的实现,应限制柱的轴压比。配置箍

筋形成约束混凝土后,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延性。在矩形和圆形

篇6: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摘要:地震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增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势在必行。抗震与减震课程是一门涉及多种专业知识的课程,文章以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级土木强校为例,主要讨论抗震与减震课程研究生阶段各校授课内容,通过对比研究课程设置,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能力培养,促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抗震与减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0593;TU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4-0041-04

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民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地震导致的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人员伤亡令人触目惊心。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增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势在必行,按照“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的教学指导方针[1]各高校开设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文章以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級土木强校为例,对比研究土木工程专业抗震与减震课程的设置情况。

一、课程设置概况

抗震与减震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学习地震成因及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的抗震,单、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地震作用计算和结构抗震验算,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等内容[2]。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结构抗震与减震设为专业学位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非线性静力分析理论和技能,建筑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概念、理论和分析手段等。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与同济大学防灾专业核心课程类似,其中与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对应的是楼宇抗震设计。

帝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专业分为混凝土结构、地震工程、综合结构工程及钢结构设计四个模块,其中地震工程模块与防灾专业更为接近。对比同济大学防灾核心课程与帝国理工大学地震工程模块课程发现,对应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的是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和钢结构抗震设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专业有两个与防灾相关的专业,分别为结构工程专业和机械与材料专业,与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对应的`是地震防护系统、抗震设计和高等地震分析。

四个学校均开设了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或其相关课程。同济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只开设了一门课程,而帝国理工大学开设了两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三门。其中,帝国理工大学虽然开设两门课程,但课程以结构形式加以区分而非从主要内容进行细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则兼具深度和广度,并对当下应用日益广泛的地震防护系统和较难的高等地震分析单独开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课题方向选课,为其科研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四所学校对应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的内容如下表。

从学分设置而言,同济大学的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为2学分,香港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每门课程的学分均为3分,同济大学抗震课程的学分偏少,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门课程共9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和自身能力选修。

各高校抗震与减震课程的设置情况及课程内容与大学所处国家(地区)地理位置及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有关。从开课的内容可以看出,香港理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的授课内容只涉及抗震设计,虽然帝国理工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开设了不同的课程,专业性更强,但在内容上没有太多拓展,对于时下应用日益广泛的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涉及不多,因此可以看出这两所大学对于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一现象与这两所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地震危险性以及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特点有关。香港理工大学地处中国香港,香港地区虽然有较大断裂,但由于该断裂处于较完整的火山岩和花岗岩岩体中,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充分条件[3]。帝国理工大学地处伦敦,而伦敦地震活动水平处于中低水平[4]。因此,对抗震内容的学习要求相对不高。对于研究生教育特点,香港地区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往往从实际出发,取决于社会需求,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5]。香港理工大学更是主张“实用为本,学以致用”,其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之类似,英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起导向作用[6],在中国香港和英国这种以强调应用性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由于所处的地域地震危险性不高,因此,抗震与减震课程要求相对较低。

同济大学开设的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涉及抗震设计与地震防护系统两方面的内容,且本科阶段同济大学开设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主要讲授抗震设计相关内容,恰好与研究生阶段的内容有效衔接。中国内地的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转型期[7],逐步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学内容更加深入,但转型还未彻底,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应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地震防护系统、抗震设计和高等地震分析三门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更胜一筹,但是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也只能选修其中的一门或两门,其中高等地震分析课程专业性太强,适合此类研究方向或对此有强烈兴趣的学生选修,不能全面普及。这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特点有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灵活、系统,与科研结合紧密。此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课程学习,美国的研究生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修的课程,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就课程内容安排而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涉及抗震设计、地震防护系统和抗震分析等内容;同济大学的课程涉及抗震设计和地震防护系统两个方面;香港理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均只涉及抗震设计。显而易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济大学两所高校所有开设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更广。就授课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而言,帝国理工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均只涉及抗震设计的内容,但帝国理工大学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开设不同的课程,更加深入且细化,专业性更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三门课程更加专业、细化、深入,且涉及时域、频域分析等高难度内容。同济大学一门课程安排抗震设计和地震防护系统两方面的内容有不够深入的嫌疑,但考虑到同济大学本科阶段已开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主要讲授抗震设计内容,恰好与研究生课程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互为补充,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也较为合理。

三、教学改革思路和总结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的设置与其所处国家(地区)的地域特点及研究生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主要区别:在开课数量上,同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均只开设一门课程,帝国理工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开设了多门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同济大学的课时安排偏少;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学校有不同安排,所处地域对此有一定影响。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需长期坚持[8],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结合学校

自身情况及所处地域环境,积极借鉴并吸收其他学校的可行经验。

(一)增加课时

抗震与减震课程作为日益受关注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时是授课内容和质量的保证,适当增加课时很有必要。

(二)合理增设课程数量

把结构抗震与减震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讲授并不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应当适当增设课程,拓展所学内容并加深难度,使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修课程,为其后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三)深化改革,促进转型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培养模式多样、学科种类齐全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也应认识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其他教育强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当抓住转型期的关键机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培养,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董事尔,赵渝林, 明成林.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42(1):18-21.

[2]戴素娟, 孙黄胜, 高秋梅.浅谈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2008(10): 94-95.

[3] 岳中琦.与香港地区地震危险性相关的汶川地震灾害调查的五点认识[J].华南地震, 2011,31(2): 14-20.

[4]Paul W.Burton.英国的地震危险性[J].地震学刊, 1995(S1):49-51.

[5] 王璐,曾云亮.香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 40-43.

[6] 鲁正,刘传名,武贵.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 41-45.

[7]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1-5.

篇7:工程结构考试复习总结

答:

1、便于就地取材;

2、便于造型;

3、耐久性好;

4、耐火性好;

5、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

1、自重大;

2、抗裂性较差;

3、加固和改建比较困难;4低温条件下施工需采取专门的保温防冻措施

2.为什么重视构造设计?

答:保证结构的实际工作尽可能与计算假定相符合;采用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足以抵抗计算中忽略了而实际可能存在的内力;采用构造措施避免发生不希望的破坏状态;采用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在灾害或偶然事故发生时的稳定性,避免因结构的局部破损而造成连锁倒塌;采用构造措施来增强结构的抗裂性、抗渗漏性和耐久性。

3.钢筋的品种有热轧钢筋、消除应力钢筋、钢绞线、热处理钢筋

4.热轧钢筋的级别有HPB300、HRB335、HRB 400、HRB 500、HRBF335、HRBF 400、HRBF 500、RRB400

5.为什么去屈服强度作为钢筋强度设计值的依据?

答:当构件某一截面的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后,其塑性变形将急剧增加,构件将出现很大的变形和过宽的裂缝,以致不能正常使用。另外,钢筋的极限抗拉强度不能过低,若与屈服强度太接近则是危险的,应该使极限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间具有足够大的差值,以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其受力钢筋屈服后,不致因钢筋很快达到极限抗拉强度被拉断而造成结构倒塌。

6.热轧钢筋的连接方法有绑扎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

7.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按立方体(边长150mm)抗压强度将混凝土的强度划分为14个强度等级:C15——C80

8.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即荷载维持不变,混凝土的变形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

9.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包括:水灰比、石头弹性模量、养护温度和湿度、加荷龄期、荷载大小(老师总结);持续作用应力的大小、加荷时混凝土的龄期、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灰比、密实性和环境条件(书本答案)。

10.混凝土的收缩及原因?

答: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体积会收缩。原因:水泥水化凝结作用引起体积的凝缩、混凝土内游离水分蒸发逸散引起的干缩、混凝土的制作方法和组成、养护条件和外界条件的湿度、体表比。

11.混凝土的抗渗性或不透水性:混凝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能。

12.混凝土的抗渗能力用抗渗等级表示,符号是Si。

13.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基本条件或前提?

答:

1、混凝土在结硬过程中能与埋在其中的钢筋粘结在一起;

2、混凝土与钢筋具有大致相同的线膨胀系数;

3、混凝土保护着钢筋,由于混凝土具有弱碱性,可以保护钢筋不锈蚀。

14.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水泥胶使钢筋和混凝土在接触面上产生的胶结力;

2、由于混凝土凝固时收缩,握裹住钢筋,在发生相互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3、钢筋表面粗糙不平或变形钢筋凸起的肋纹与混凝土的咬合力(机械咬合作用)。

15.保护层厚度:从箍筋外表面算起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16.结构的极限状态:

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或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

5、地基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

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破坏;

3、影响正常使用的震动;

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他特定状态。

17.结构上的荷载按时间的变异可分为:永久荷载(恒载)、可变荷载(活载)、偶然荷载。

18.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1、平截面假定——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混凝土受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曲线按规定取用;

4、纵向钢筋的应力取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但其绝对值不应大于其相应的强度设计值。

19.受压区应力图形的简化条件:

1、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合力应等于曲线应力图的合力;

2、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合力作用点应与曲线应力图的合力作用点重合。

20.截面的受拉区和受压区都配有纵向受力钢筋的梁称为双筋梁。在梁内利用钢筋来帮助混凝土承担压力,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截面的抗弯能力,但是并不经济,一般不宜采用。因此,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方采用双筋梁,例如,当构件承担的弯矩过大,而截面尺寸受建筑净空限制不能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也不宜再提高,采用单筋截面将无法满足x≤ɛbh0的条件时,则可考虑采用双筋梁。此外,当梁需要负担正负弯矩或在截面受压区由于其他原因配置有纵向钢筋时,也可按双筋截面计算。

21.为了保证受压钢筋在截面破坏时能到达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满足x≥2as’。

22.根据截面破坏时中和轴的位置不同,T型梁可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两种。

23.剪跨比λ=M/(Vh0)是指剪弯区段中某一计算垂直截面的弯矩与同一截面的剪力V和有效高度h0乘积之比,也称为广义剪跨比,λ=a/h0称为计算剪跨比,也即狭义剪跨比。

24.梁的配箍率指梁的纵向水平截面中单位面积的箍筋含量。

25.斜截面的受剪破坏分为剪压破坏、斜拉破坏、斜压破坏。

26.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箍率和箍筋强度、剪跨比、纵筋配筋率、加载方式、截面尺寸、截面高度。

27.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当构件某些部位的拉应力尚不大时,就可能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出现垂直于拉应力方向的裂缝。影响因素:荷载效应、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措施:

1、在钢筋总截面面积不变条件下,减小钢筋直径,增加根数;

2、将光面钢筋改用带肋钢筋;

3、增大钢筋用量。

28.影响挠度的因素:荷载形式和支撑条件、梁跨中最大弯矩、匀质弹性材料梁的截面抗弯刚度、梁的计算跨度。措施:增大构件的刚度,最有效的就是增大截面高度,控制剪跨比。

29.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受压破坏(小偏心受压破坏)。

30.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的分类,按施工方法:整体式(或现浇式)(刚度大、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防水性好、结构布置灵活;模板用量大、施工量大、工期长、冬季施工麻烦)、装配式(利于实现生产标准化和施工机械化、施工速度快、节约模板、施工不受季节影响;整体性差、用钢量稍大)、装配整体式(整体性比装配式梁板结构有所改善、模板用量可减少);按结构形式:肋形梁板结构、无梁楼盖(顶盖)、圆形平板

31.当l2/l1>2时,沿短边支撑的影响很小,可仅考虑沿长边方向的支撑,即荷载只沿短跨方向传递而忽略长边支撑的作用,这种情况的板称为单向板(梁式板);当l2/l1≤2时,必须同时考虑沿长、短边方向的支撑,这种情况的板称为双向板。

32.活荷载最不利布置原则:

1、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该跨,然后再隔跨布置;

2、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时,活荷载不应布置在该跨,而应该布置在其左右邻跨,然后再隔跨布置;3求某支座处截面最大负弯矩时,或者,求某支座处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应布置在该支座左右两跨,然后再隔跨布置。

33.给水排水工程中的水池从用途上可分为水处理用池(沉淀池、滤池、曝气池)和贮水池(清水池、高位水池、调节池),前一类的容量、形式和空间尺寸主要由工艺设计决定;后一类池的容量、标高和水深由工艺确定。

34.水池常用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其池体结构一般是由池壁、顶盖和底板三部分组成。按工艺上需不需要封闭,可分为有顶盖(封闭水池)和无顶盖(开敞水池)两类。

35.当容量在3000立方米以内时,一般采用圆形;当容量超过3000立方米时,一般采用矩形池。

36.水池池壁根据其内力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可以做成等厚的或变厚的。变厚池壁的厚度按直线变化,变化率以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每米高增厚20到50mm)为宜。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圆水池容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可采用等厚池壁;容量在1000及1000立方米以上,用变厚池壁较经济,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圆形水池的池壁通常都采用等厚度。

37.按照建造在地面上下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下式、半地下式及地上式。降低温度变形的影响,优先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水池的底面标高应尽可能高于地下水位,以避免地下水对水池的浮托作用。

38.贮水池的顶盖和底板大多采用平顶或平底。整体式无梁顶盖和无梁底板应用较广。

39.水池上的作用有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

40.池顶荷载包括:顶板自重、防水层重(一般忽略不计)、覆土重、雪荷载和活荷载。雪荷载和活荷载不同时考虑。

41.池底荷载就是指将使底板产生弯矩和剪力的那一部分地基反力或地下水浮力。水池的地基反力一般可按直线分布计算,因此直接作用于底板上的池内水重和底板自重将与其引起的部分地基反力直接抵消而不会使底板产生弯曲内力。只有由池壁和池顶支柱作用在底板上的集中力所引起的地基反力才会使底板产生弯曲内力,这部分地基反力有:

1、由池顶活荷载引起的,可直接取池顶活荷载值;

2、由池顶覆土引起的,可直接取池顶单位面积覆土重;

3、由池顶板自重、池壁自重及支柱自重引起的,可将池壁和所有支柱的总重除以池底面积再加上单位面积顶板自重。

42.温度和湿度变化、地震作用也会在水池结构中引起附加内力。

43.消除或控制温差和湿差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措施:

1、设置伸缩缝或后浇带,以减少温度或湿度变形的约束;

2、配置适量的构造钢筋,以抵抗可能出现的温度或湿度应力;

3、通过计算来确定温差和湿差造成的内力,在承载力和抗裂计算中加以考虑。

篇8: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技术发展

1 抗震技术的重要性

1.1 经济需求

当前, 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去做更多事情是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建筑业中, 加强抗震技术的发展是一项以较低成本获取高使用频率、高生产量、高社会效益的产业。所以, 加强抗震技术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可以起到更大的保障作用。

1.2 社会需求

在现代的建筑中, 一般建筑都用作住房或者办公, 许多不能使用的建筑不能长时间中断使用, 有的还有着纪念意义, 这些建筑是不允许拆除的, 所以只能对其进行加固。所以, 在建筑物使用之前对其应用抗震技术, 除了能够保障社会效益外, 还能保障土木工程的经济、安全、合理、有效性[1]。

1.3 安全需求

建筑物大多用于住房使用, 在地震来临时, 房屋的抗震系数当然是最重要的, 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国外的研究表明, 建筑物的倒塌或者损害直接影响着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所以, 在这个不能正确探测地震发生准确时间的年代, 我们只有把房屋建造得更加牢固, 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人们财产生命安全的损失。而且早些年代建造的建筑物, 未考虑到抗震这个因素, 即便采用了抗震技术, 但由于地震的几次摇晃, 房屋的抗震系数也会变得越来越低, 所以现在有很多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物。此外,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房屋的安全, 比如施工考虑不当、设计负荷、设计不当等。所以,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

2 抗震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土木工程的抗震技术除了要提前做好规划之外, 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大家重视。一是建筑物的高度对抗震技术发展有制约因素。因为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 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所以在城市中就出现了很多高层建筑, 如果这些建筑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力学模型指标、安全指标及材料特性的标准等, 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二是地基对抗震技术的影响。地基作为建筑物建造的基础保障, 保障着建筑物的顺利施工及后期使用。如果地基的选择不合理, 这就会对建筑工程中的抗震技术产生很大的消弱性影响。三是土木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及土木工程的结构对于抗震技术发展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 如果土木工程设计的结构不合理或者土木工程使用的原材料达不到抗震的标准, 这种情况也会使抗震技术得不到充足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四是预防措施对抗震技术的影响。在建筑物施工之前, 相关负责人须制定抗震的预防措施, 如果相关负责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那么建筑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 每个建筑项目都应规划出合适的抗震性能并编制预防措施, 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 土木工程结构中抗震技术的发展

3.1 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原材料

建筑结构原材料是建筑物的基础, 所以, 提高建筑原材料的质量对建筑物的使用有保障性的作用。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材料是钢筋, 所以钢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防震效果。相关负责人在选择施工材料时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 按照标准选择合适的钢筋材料, 除了需要考虑钢筋的韧性之外, 还要考虑钢筋材料的竖直方向和受力方向。在土木工程施工时, 除了要选择好钢筋的材料外, 还要选择好其他材料, 相关负责人除了要选择好其他材料的抗震效果之外, 还要注意对于建筑成本的控制, 这样才能促进土木工程的长期发展, 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动力。

3.2 选择合理的地基地点

地基的安全是建筑业的保障, 所以选择合理的地基地点是促进建筑业抗震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建筑施工之前, 相关负责人应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地点, 而且负责人应对即将建造建筑物的地基进行深入了解, 明确地基所处地段地震活跃的程度, 了解地基的地质情况, 相关负责人还应准确地评定如果这个区域出现了地震, 地震等级是多少, 其毁坏情况是怎样的, 应怎样处理等。在选择施工地址时, 尽量不选择地质不坚固的地方, 如果不能选择地基牢固的地方, 那么施工人员就应对地质进行加固加工, 地基最好处于岩石很多的地方或者密度很高的地方, 从基础上提高土木工程的防震抗震能力。

3.3 加大对建筑规则特性的关注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规则特性应得到相关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其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设计人员应选择较为简单的抗侧力结构, 同时还要确保建筑结构的规律特性。在施工过程中, 除了要保证建筑的承载物是合理分配的同时, 还要确保建筑物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在土木工程中, 如果建筑物的结构出现了不稳定的状况, 施工时建筑物和钢心出现了交叉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地震, 建筑物中的建筑架构也会出现严重的偏离现象, 同时建筑物的稳定性也会降低, 人的生命安全会出现很大的危险。所以, 相关负责人员应加大对建筑规则特性的关注, 减少地震来临时因建筑物的不规则而引发的损失。

3.4 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设计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设计, 一是相关工作人员增加建筑物原面积的同时, 还要通过增加建筑物承载量的做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此来提高建筑物的牢固性;二是如果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出现问题, 相关设计人员就应及时增加构建数量, 以此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强度, 从而增加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三是如果建筑物的结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 那么相关设计人员就应调整土木工程的整体结构, 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

3.5 设计消能减震及隔震的项目

在地震常发生的地方对建筑物要求非常高, 除要具备抗震能力外, 还需具备减震和隔震作用。所以, 相关负责人除了要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高密度性, 从基础上确保防震之外, 还需根据建筑物自身特点, 了解每个建筑物的防震等级, 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 以此来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系数。同时, 设计人员还应设计出适当的抗震构建和隔震项目, 明确建筑材料的特性, 减少地震对土木工程的破坏。

4 结语

从土木工程中抗震技术的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抗震技术的发展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土木工程中抗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重要性。其可以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提高建筑物质量, 满足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需求。而土木工程设计者应在了解影响建筑物抗震技术因素的情况下, 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材料, 选择合理的地基地点, 加大对建筑规则特性的关注, 对建筑物进行必要的加固设计, 设计消能减震及隔震项目, 全面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系数。在科技日渐发展的今天, 希望我国的土木工程中的抗震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为我国的抗震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 土木工程的数量也在增加。而近几年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破坏性影响, 尤其是地震对建筑业的损害很严重。所以, 在建筑施工时, 相关人员应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合理地设计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结构。基于此, 对抗震技术的重要性、抗震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抗震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建筑物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洁清洁管理服务合同下一篇:高中化学创意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