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股权对外转让+无偿赠与》

2024-04-13

《瑕疵股权对外转让+无偿赠与》(精选4篇)

篇1:《瑕疵股权对外转让+无偿赠与》

股权转让那点事儿!

最近办理了很多关于股权转让的法律事务,包括股权质押借款,股权结构调整的股权转让,针对“融资、融人”需求的股权转让等等。

这里所讲股权是指:投资人由于向公民合伙和向企业法人投资而享有的权利。向不同的组织投资,产生的利润分配、义务也不相同。

下面结合本人亲历案例中出现的抽逃出资、瑕疵股权转让、股权无偿转让、转让后超过法定人数等多方面问题着重笔墨啰嗦一二:

亲历案例概要:某互联网初创公司(包括多项高新技术业务)的创始人提出新理念创立公司,实现全员股东,用合伙制替代聘用制,与员工一同经营公司的想法并办理了如下事务(这其中还有很多比较新颖并紧跟潮流的想法、理念,是否可行,有些是走在法律规定的边缘,需要更多的探讨,但作为商人,本人比较钦佩他的大胆、热情、坚持及创新)。

第一:首先创始人按规定设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贰亿人民币,且实缴;

第二:公司设立后不久将注册资金转出;

第三:公司设立登记后,逐步以股权有偿转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全员股东);

第四:创始人是控股股东,为实现全员股东及“合伙制”想法拿出一部分股权做了无偿转让;

第五:预计股权转让完成后,预计股东人数会超过公司法规定的人数限制。第六:在与投资机构及意向投资人谈判接洽过程中,对方提出股份占比争夺话语权的要求。

通过分析创始人的以上想法做法能否实现及如何实现,存在的相关法律风险,我给出了如下几方面风险提示及建议:

一、注册资金的转出行为,属于抽逃出资行为,有法律风险。法律依据及分析如下:

1、是否可以不缴或抽逃。2014年3月1日起实行的公司法,集中围绕资本制度的改革,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但认缴登记制下股东仍应按章程规定进行出资,不是可以不缴和抽逃注册资本。根据法理及法律规定,出资人一旦出资就丧失对财产的所有权而换取股权,因此股东出资后再抽逃其出资财产(包括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行为)就构成对公司财产的侵犯。

2、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即刑法中虚报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两条罪名不再适用于《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方案》中规定的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普通企业。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严格依法办理虚报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刑事案件的通知》自2014年3月1日起,除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以外,对申请公司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不再以虚报注册资本罪追究刑事责任;对公司股东、发起人不再以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追究刑事责任。

3、抽逃出资会受到哪些限制。虽然按照最新司法解释抽逃出资行为不再构成刑事犯罪,但主管工商部门仍可以对抽逃出资对股东处以罚款;同时,公司、公司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抽逃股东要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本息或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二、公司设立后转出注册资本的行为属于抽逃出资,抽逃出资后进行股权转让是否有效问题?

股权转让与抽逃出资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股权转让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该转让就合法有效。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抽逃出资的股东应当对公司承担归还出资的责任,对于其他已经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三、股权对外无偿转让,及已做大部分股权转让后,大资金投资人及投资机构的要求如何满足的问题?

1、股权无偿转让性质及法律规定。《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

法律规定无偿赠与可以任意撤销,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因自身的某种事由撤销赠与。

2、其他股东行使优先权。根据公司法规定,对外转让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内部股东享有优先获取转让的股权,因此,对外无偿转让股权仍要取得内部股东的否则很容易被内部其他股东申请撤销。

因此,该明了如何实现引进投资机构了。

四、股权转让后股东人数超过公司法规定

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应为50人以下。实践中对于导致超过50人的股权转让效力问题存在争议。

但本人与业内一些人士的观点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予以解决。如果不具备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或股东仍想保持有限责任公司性质不变,也可通过信托制度或代理制度将公司的名义股东控制在50人以内。

(本文原创)

篇2:《瑕疵股权对外转让+无偿赠与》

1.房地产继承。房地产的继承是指房产的原产权所有人、依照法律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人死亡以后,由其继承人依法继承死者房产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民事法律行为。遗产继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法定继承,二是遗嘱继承。在我国目前以前者居多。法定继承主要是指由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亲属按一定的顺序继承死者财产。遗嘱继承是指由死者指定的继承人合法继承财产。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征收遗产税,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这种税收,但按我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征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两种行为,虽然发生了房地产的权属变更,但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的所有人,也就是被继承人并没有取得收入,因此,这种行为不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2.房地产的赠与。房地产的赠与是指房产的原产权所有人、依照法律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房地产无偿地捐赠给其他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国外目前不少国家开征了赠与税。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这种税收,也不对之征收土地增值税。因为按开征土地增值税的三条标准,赠与人捐赠房产是无偿转让,并没有取得收入,因此,不应征税。

房地产的“赠与”仅指以下情况:

(1)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直系亲属中或承担直接赡养义务人的;

(2)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教育、民政和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上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减灾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年基金会、老区促进会以及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其他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

篇3:论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效力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发生频率较高, 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并不充分, 这也导致了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纠纷越来越普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角。公司获取原始资本的途径主要还是来源于股东出资, 而股东出资的及时性以及出资量决定了公司资本的充实度和稳定性, 同时也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1]。在某些情况下正是由于股东没有按照股东协议或认股协议约定的出资量和出资时间履行出资义务, 产生了瑕疵出资的情形, 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甚至是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或相关权利人之间的经济纠纷。由此可见, 瑕疵出资在确认股权转让效力问题时成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2]。

二、瑕疵出资概述

公司的任何经营活动都需要建立在拥有公司资本的基础上来实现。出资, 既是股东最基本的义务之一, 也是公司成立和存续的前提条件之一。所谓瑕疵出资, 是指股东违反股东协议、认股协议、公司章程以及公司法规定的出资义务, 未按时按质按量向公司缴纳出资。瑕疵出资在公司的实际运营过程当中出现的情况十分频繁, 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形态, 常见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3]。

(一) 根本未出资

根本未出资主要是指股东自始至终没有及时足额缴纳、履行其出资义务,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虚假出资。股东在出资过程中存在虚假行为, 表面上进行出资或声明已经出资, 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进行出资, 这必然会给公司的财政带来严重的影响。 (2) 不能出资。在某些情况下股东存在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客观情况使其不能够完成相关的出资义务。 (3) 抽逃出资。在公司成立以及运营之前股东已经出资, 但是事后却将资本暗中调回。 (4) 拒绝出资。股东由于某些主观因素在认股后并未按照规定履行出资义务[4]。

(二) 出资不当

出资不当主要是指股东并未严格按照相关协议或公司章程或法律规定的时间、金额、形式、比例等要求履行出资义务, 导致公司资本存在瑕疵的情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迟出资。在与公司其他股东签订相关协议和章程后, 股东并未按时出资或股东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时间进行出资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2) 出资不实。出资不实是指股东履行了部分出资义务但是并没有履行全部出资义务, 只缴纳了部分出资, 导致公司资本出资不足。 (3) 出资瑕疵。参考不同的标准, 出资瑕疵又被分为好几类, 但主要还是指在股东交付的非货币出资方面, 如某些股东以有形或无形资产作为出资资产, 但该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存在着权利上的瑕疵, 如其他第三人对其财产享有抵押权等, 由此导致公司资本出现权利瑕疵或质量瑕疵。

三、与瑕疵出资股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出现瑕疵出资股权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股东出资在时间、价值以及程序上出现了瑕疵。从出资真实性的角度来看, 股东需要按照相关章程对出资方式以及出资额的规定进行出资, 公司应反复核实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在出资过程中股东必须按照《公司法》第26条以及27条规定执行。股东只可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和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相反股东不能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在此基础上, 股东对于出资财产必须享有处分权, 并需要承担相关的权利瑕疵担保义务。为了保证股东出资的真实性, 公司法在第207条规定, 在进行资产评估或者是资产验收的过程中, 若发现提供虚假验资以及虚假资产评估证明材料的情况, 当事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要对公司债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从出资的及时性方面来看尽管新公司法第26条不再要求股东的首期出资比例和全部出资完成时限, 但第28条仍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 并且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 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 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另外在公司法第32条中规定股权登记瑕疵应该属于股权归属以及股东名称之争, 因此由于登记所造成的问题或者纠纷不属于瑕疵股权的涉及范围[5]。

从某个角度上来看, 公司实质上就是股东之间的合同产物, 公司章程以及发起人协议主要还是围绕股东所签订的, 并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约束力。股东与股东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单纯的利益关系, 同时每一位股东都需要根据共同商讨的约定来履行合同义务, 当出现股东未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时, 就直接违反了合同, 其他股东有权要求违约股东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 公司方面若没有单独要求强制性的出资人协议, 瑕疵出资股东所承担的应该是一种约定责任[6]。

四、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在现实当中, 股权转让中的瑕疵出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 其中股权转让是指公司股东将自身的合法股东权益按照相关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转让给他人, 同时还要保证相关合同的成效性即股权转让合同要符合《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 并满足《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在进行股权转让时, 首先要保证转让合同能够成立, 这就需要相关当事人对主要合同条款给予肯定, 保证股东与当事人达成一致的协议, 若双方之间没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即合同成立。

在合同成立的基础上还需要股权转让合同发生应有的效用, 从法律角度来看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显然是不同的法律问题。在合同生效时, 实际上在当事人之间已经产生了相关的法律效力, 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价值判断[7]。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 股权转让合同生效与股权转让生效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股权转让合同生效主要是合同在相关当事人之间已经产生了约束力的问题, 而股权转让生效则是指受让方在何时得到股东身份问题。也就是说股权转让合同所产生的效力仅仅规定了当事人股权转让的相关权利及义务, 而实际的股权转让在履行合同的基础上, 受让方将转让款支付于转让方, 而转让方则将股权出让给受让方。而进行股权转让的过程中, 不单单包括了股权权属变更, 同时还包含了股权权能的移交。以上两部分从本质上来看存在着较大区别, 股权权属变更是法律层面上的股权交付, 其价值在于股权认定并包括了法律风险控制;而股权权能交付则是属于事实上的股权交付, 它的价值在于股东投资财产利益以及其他权益的实现。在我国的《公司法》中也具有规定, 将对外效力以及对内效力进行了明确的区别, 规定要求将股东名册作为法律依据来确定股东的身份, 但是不会对第三方产生法律效力。若第三方要明确自身的股东身份则需要进行相关的工商登记[8]。

五、瑕疵出资股权转让效力分析

(一)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对公司的效力

从股权转让协议方面来看, 瑕疵出资股权协议对当事人必然会产生直接的约束力, 而出让股东的退出, 受让股东的加入也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当相关协议生效并且双方开始履行协议后, 出让股东首先应该将股权文书交回公司, 并提请公司按照公司章程及相关规定对股东名称进行修改。当公司完成以上流程及后续义务后, 受让股东方能够行使股东权利并参与到股东会议当中。此时, 受让股东必须按照合同规定以及公司章程承担起出让股东承载的义务。在上述过程中, 若公司以任何方式阻碍受让股东行使股东权利, 受让股东可以对公司提起侵权诉讼。为了让受让股东的股权以及利益得到保证, 公司方面应该将原出让股东的出资证明书进行销毁, 并且需要对相关的公司章程条款进行修改, 同时向受让方出具出资证明书等。当相关所需材料准备齐全时, 公司应该及时按照受让人所提出的要求落实好股权变更登记。假设公司不能及时落实或履行上述义务, 受让股东则能够按照相关章程对公司进行诉讼, 以此来维护自身的权益[9]。

在以上情形中, 受让股东取得公司股权并享有股东权利是建立在出让股东瑕疵出资的基础上, 因此, 受让方获得的相应权利由于出让方的瑕疵出资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权限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其股权进行特定的限制, 防止公司和其他出资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也就是说当出现瑕疵出资的情况之后, 根据实际情况对瑕疵出资股权进行限制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从《公司法》及其解释的规定来看, 在股东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时, 公司以及股东会即可按照公司章程或相关制度对其权利, 如利润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进行限制。在《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18条中具有明确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未完成其出资义务的前提下, 公司可以对其进行催告, 要求返还出资, 若股东在一定期限内仍然未进行出资, 那么公司通过决议可以撤销该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资格。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以上处理方式应用于约束出让股东, 但是该处理方式是否能够完全施加于受让股东之上就需要商榷了。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限制方法其出发点还是建立在股东会以及公司的利益之上,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限制对于受让股东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因素。事实上, 在出让股东进行瑕疵股权转让生效之前已经签署了股权转让合同, 且合同是基于诚信原则进行的, 当出现瑕疵股权时, 受让方就需要慎重地对受让股权进行尽职调查, 且要求其他股东告知受让股东瑕疵出资的具体情况。《公司法》有条文明确规定:在公司成立时, 对于出资, 所有股东需要向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该责任属于法定责任, 并且一直保留[10]。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受让股东可以基于出让股东采取欺诈、隐瞒甚至包庇等瑕疵出资的理由来撤销瑕疵出资的相关协议, 但由于举证困难, 受让股东的基本保障在现实中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公司方应该在瑕疵出资转让之前向受让方以合适的方式将瑕疵出资的详细情况进行告知, 若受让股东依然接受该股权, 也就说明受让方接受瑕疵出资股权连带的义务与责任。那么对瑕疵出资股权的限制和有关股东资格的剥夺也应该适用于受让方。

(二)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对协议当事人的效力

在正常情况下, 当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相关协议成立并生效后, 就已经对出让股东和受让股东发挥了约束作用。在此情形下, 不管受让人对瑕疵出资的情况是否了解透彻, 出让人理应得到股权的对价金, 同时它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协助办理股权变更与登记手续的义务。在上述流程完成后也就意味着原出让股东从公司退出, 并不再具备股东的资格, 同时受让股东便得到了这部分权利。在瑕疵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之后, 出让人需要经过一成套的程序性行为并呈递相关的合同文书, 这样出让人才可以将股权转移给受让人, 使得受让人享有股权。所以股权变更登记一般被看作是需要履行的基本义务而不是瑕疵出资协议生效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瑕疵股权转让协议与完成股权变更登记实际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性。为了保证受让方的权益, 对于出让股东事后反悔并以股权转让未完成变更登记为理由, 请求法院以及监管机构撤销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协议或宣告其无效的行为, 应该慎重斟酌, 不予支持[11]。

(三)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对其他股东的效力

正常情况下在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后, 受让人将全部或部分获取合同中规定的出让股东的权利并进入到公司的股东会当中, 对于公司其他股东而言他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即不能够以任何不正当理由对新股东入驻公司进行干涉、阻碍。并且其他股东对新受让股东应该履行协助义务, 协助新股东进行股东名册变更、办理股权变更手续等一系列的义务。一旦出现其他股东对新股东进行阻碍或者是阻挠的情况, 受让股东可以直接对上述股东提起侵权之诉, 以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对股份的支配权利不受到侵害。

(四)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对第三方的效力

此处所指第三方主要包括了公司债权人以及与股权转让协议相关的第三方当事人。一般情况下,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协议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它对第三方的约束力要以登记完成情况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判断。在《公司法》第32条中具有规定, 因公司登记事项———股权发生变更后, 应当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在变更登记未落实之前, 股权转让协议不得对抗任何善意第三方。也就是说在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协议发挥效用之后, 即使受让人与出让人已经开始实施相关协议内容, 但如果没有完成股权变更登记,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则不能对善意第三方发挥原本的约束力。对于第三方来说, 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其可以基于对登记文件上所设定的内容、条款以及相关事项的信赖而对出让股东行使相关权利。在完成股权登记之后, 受让人方能够对第三方人员发挥股权转让协议的对抗效力[12]。

六、结语

对于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效力在学术界具有各种不同观点。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应该承认其应有的效力。承认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有效性可以维护受让方的基本权益, 受让方可以通过行使追偿权追究出让方的相关责任使自身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 认定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对受让方、出让方和第三方都具有约束力, 对于公司内部、股东之间以及第三方利益的保护都是有利的, 其效力应该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罗海山, 丁丽香.论出资瑕疵股东的民事责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111-113.

[2]周友苏.试析股东资格认定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学, 2010 (12) :127-128.

[3]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04) :114-116.

[4]粟勤生, 朱声敏.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10 (11) :157-159.

[5]李慧.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28) :39-42.

[6]戚枝淬, 周航.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与出资关系[J].法学杂志, 2010 (03) :145-149.

[7]王桂蓉.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瑕疵问题探析——从一则案例引发的法律思考[J].晟典律师评论, 2011 (01) :139-142.

[8]孙长安.浅谈有限责任公司瑕疵出资股权转让行为效力[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10 (11) :151-153.

[9]杨姣.浅论有限责任公司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问题[J].知识经济, 2010 (16) :154-156.

[10]郝红.瑕疵股权转让中的民事责任[J].人民司法, 2010 (23) :124-127.

[11]周海博, 王菲.有限责任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效力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02) :117-119.

篇4:瑕疵股权转让问题解析

一、相关法律条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第十三条

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已经承担上述责任,其他债权人提出相同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股东在公司设立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诉讼的原告,请求公司的发起人与被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的发起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

股东在公司增资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诉讼的原告,請求未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义务而使出资未缴足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

第十九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受让人对此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司请求该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债权人依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向该股东提起诉讼,同时请求前述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受让人根据前款规定承担责任后,向该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从以上法条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以下三点:(1)股权出资人对公司承担出资责任,非善意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2)瑕疵股权出资人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责任,非善意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3)受让人享有对出让股东的追偿权。

二、法理解析

原始股东负有自公司成立之时的出资义务,该项义务不因诉讼时效的经过而请求不到,更不因股权的转让而丧失。股东承担的出资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是自公司成立之时即存在的。与出资人承担法定义务不同的是,瑕疵股权受让人基于合同继受了公司股权,享受股东资格,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在无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依据法律的一般原理判别是否追究受让人的责任,即判断受让人是否为善意。而我们知道公司股东的登记及出资应当在工商部门登记,具有一定的公示性,受让人受让股权应当了解到股东的出资情况,对于知道或应当知道出让人未履行或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受让人仍然与出让人签订转让合同,表明受让人知晓并愿意承受因受让瑕疵股权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非善意受让人基于推定与转让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公司债权人享有对公司的债权,由公司承担直接责任。由于公司股东系独立于公司之外的民事主体,股东与公司财产各自独立,股东亦不当然对公司债务承担担保责任。所以,瑕疵股东不承担对公司债权人的直接责任。但是,民法基本原理给予了债权人突破债的相对性的权利。瑕疵股东出资不实及不足,已违背了公司资本充足性。在瑕疵股东与公司之间,形成了相对于一般债权更稳定的债法关系。在公司资本不足以清偿债权人的情况下,瑕疵股东应当在出资及逾期利息范围内承担责任。瑕疵股东的这种责任承担因其在出资范围内对公司负有资本充足的义务而产生,并非对债权人承担直接的债法义务。因此,瑕疵股东对于债权人的责任承担方式是补充的责任,非善意受让人对此补充责任承担连带责任。

三、如何判断受让人是否善意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诸如明显低价、无偿受让、协助转让方逃避债务、避免离婚时财产分割等,只要受让人知道受让股权出资并未缴足却依然接受,均应当被认定为非善意受让。除此之外,在司法实践有以下情形的,同样会被认定为恶意,1、受让人为公司设立或增资时的股东;2、受让人无偿受让股权的;3、公司其他股东对转让人对外转让股权出具书面意见时陈述瑕疵出资事实或善意提醒第三人瑕疵出资事实;4、可通过公司登记档案、银行资信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等公开资料获悉瑕疵出资事实的;5、转让人、其他股东或公司已明确告知或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已涉及此方面安排的等情形。

四、瑕疵股权受让人的救济方式

1、行使合同撤销权

善意受让人在得知自己受让的股权存在出资瑕疵的情况后,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 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使合同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因转让瑕疵出资股权引起的纠纷案件,受让方如果明知出让方出资存在瑕疵仍受让股权,对未按期足额的欠款出资部分,应该承担连带补充责任;相反,如果受让方对此不知情,不应该承担责任,并且有权以此为由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

2、提起股东派生诉讼

如果受让人得知所受让的股权存在出资瑕疵后不愿撤销合同,那么在公司怠于或者拒绝要求转让人补足出资的情况下,受让人可以选择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之规定提起股东衍生诉讼,代表公司请求转让人立即补足出资。这样也可以防止其日后与转让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此时,双方可能会就当初约定的股权转让价格产生争议,但由于争议系因转让人隐瞒股权瑕疵的事实而引起,受让人仍然可以主张由转让人承担不利后果。

五、小结

股权是股东通过出资所形成的权利,出资者通过向公司出资,以丧失其出资财产的所有权为代价,换取股权。如果股东出资有瑕疵,那么依其产生的股权也势必存在瑕疵。瑕疵股权不仅给出资股东和其他股东带来影响,而且在其转让时更是带来许多的法律纠纷。所以受让人在受让股权的同时,需要仔细审慎地调查,以免收购的股权存在瑕疵,为将来股权的行使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

上一篇:对诗人刘禹锡、李白、白居易、王维的简介下一篇:垂涎三尺的造句及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