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日记

2024-07-03

关于雪的日记(精选13篇)

篇1:关于雪的日记

季节过处,掬一捧流年在手,浅听风吟,轻唱时光。 目光在纯净的天地里游离,风拂过,又见雪飘飞。冬,就这样穿过秋雨细密的的帘幕,随雪垂落。冬日的风,带点怀念的味道。静静的立在飘雪的河岸,让心在留白的河沿游走。 低首垂眸间,用一抹轻笑掩盖了眉间的羞色。泡一杯香茶,听一曲老歌,写一笺小字,染满墨香。 遥亿往事,人生逝如水,恍唯一梦间。梦里千千絮语,缭绕每一寸相思地.记忆落满花絮,人已远去,独留寒窗清灯,伴我回忆你我的故事。一份漫溢的温情,渲染内心的温柔。相携深情的时令,把梦想一片片采撷,似彼岸的绿荫,清浅依然,美丽而朦胧。 铺一张纸,写一段日子,流年的碎影,斑驳的痕迹。记忆稀稀疏疏,情感延绵起伏。悠悠我心,淡淡微笑,怀念那道风景,怀念那些琉璃般晶莹的日子,飘雪的日子,让心自由的行走,看一场风花雪月,行一程山水,演绎美丽的相遇,书一段美丽的心语。 牵手同行,偶尔相对一笑,任如水的光阴落在身后。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远离,但那些温暖,永远不会淡忘,眷恋,感恩,这是我对相遇唯一的感念。 偶尔,触动那些隐藏在心里的感动,点点的微笑,依然是温暖。携手看着那些季节的枝丫摇摆在飘雪的窗前,共享那种雪花般晶莹的友情。寂寞的日子,做你的想念,美好的日子,做你的回忆,回忆的日子,做你笔下的那些文字,跳跃着渲染那些宁静的时光。 相伴一路,走过山水,共赏花开,同观秋雨。数不尽的依恋,随雪飞杨,将我的心情飘洒在梅花轻放的时节,凝望里,我们对笑看那剪绽放的花颜。 为你祈求,一份触手可及的幸福,为你书写一段最烂漫的故事,不知可否,再牵来一缕旧时岁月,淡淡的描画,配一曲古典的音乐,吟两首小诗,再端上一盏清茶作陪衬,多美的景象。

篇2:关于雪的日记

早上,天空布满了乌云,一阵阵北风吹过,下雪了,这是的第一场雪。

中午,雪渐渐的下大了,好一个洁白的世界!看,大地披上了银装,屋顶盖上了一层又白又厚的棉被,柴垛变成了一堆堆洁白的棉花山。

午饭后,一朵朵,一簇簇,像银花,似蝴蝶,漫天飞舞。它们扑向大地,钻入空隙。人站立雪中,就像蹲在轧花机下,只见无数的棉花袭来,给你罩上一身洁白的素装。

篇3:关于前女友的日记

那本日记,深蓝色的粗布封面,一直放在衣柜顶上的储物箱里。

那本日记她看过,记录了他大学时和一位女生历经四年、却无疾而终的恋情。

准备结婚时,两人一起布置新房。看到这个日记本被他细心地放到储物箱里,她心里有些不舒服,说:这个,还留着哪?他说:留不留都无所谓,都是过去的事情,我早忘了。嘴上这么说,可并没有把日记从储物箱里拿出来。她没说话,心想:忘了?既然忘了,干嘛还要留着这个?

从此成了她的一个心结。

婚后生活安稳,他是个好男人,工作出色,对她呵护有加,对女儿,更是不折不扣的慈父。只是在他们最好的时刻,她心里也会掠过一丝阴影:这么多年,他还会想他的前女友吗?他已经彻底忘了她吗?有时候她很敏感,他偶尔的走神,他反复听的音乐,他钟爱的某个颜色,都会让她遐想:他是在想她了吗?这音乐是她喜欢听的,或者是他们共同喜欢听的?这颜色也是她所钟爱的吗?

两个人偶尔闹别扭,她一生气,就会赶他去睡书房。他去了书房,她又不忍,悄悄爬起来去看他。有一次,透过虚掩着的书房门,她看见他正在灯下翻看那本日记,她如遭电击。退回到房中,她哭了一整夜,到底,他还是忘不了她,到底,他最爱的人还是她……她宁愿他和自己吵一架,也不愿他去那本日记中寻找安慰。

第二天,她起床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早餐,她爱吃的蛋饼、现磨的豆浆。看见她红肿的双眼,他凑过脸来说:别生气了,是我不好。

她什么也没说。她也不会问及。一种微妙的躲避,一种莫名的胆怯,似乎那本日记,是他和她之间,唯一不能摆到桌面上来谈的话题。

她那么藏不住心事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也选择了沉默,只是,心结更深。

有时她有些小伤心: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再怎么做,都比不了他日记中的那个她。

36岁是她的本命年,她一直提着心,祈祷这一年能平平安安度过。眼看年就要过去了,她75岁的父亲却被检查出得了贲门癌,晚期。

父亲住院期间,母亲在医院陪伴,坐在床边上,手伸进棉被里握住父亲的手,就这样静静相握、凝望,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和温情。每次她看见这一幕,心都会疼一下,要使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冲到眼眶里的泪水。父母亲相濡以沫几十年,而永别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有一天,母亲走进病房,拿着一个已经褪色的红色缎面的笔记本,笑着,神秘又带着几分戏谑,把笔记本在父亲面前晃了晃:老孙,老孙,你看这是什么?没等父亲开口,母亲就打开笔记本,念了起来:金沟佳人送秋波,含情脉脉思悠悠;最是难忘送别时,故作洗衣待轻舟……

父亲的眼睛里有光芒闪了一闪,立即要挣扎着坐起来:啊,你在哪里找出来的?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五十多年前,从医学院毕业的父亲经常要下乡给农民治病。在一个叫金沟的村子里,父亲借住在一个农民家里,和这家美丽淳朴的女儿互生情愫,却谁也没有说破。女孩把自己的爱意,都寄托在为父亲煮的每一顿饭菜、洗的每一件衣服里。而父亲,只会悄悄写情诗,写满了一个红色缎面的笔记本。后来,父亲要离开这个村子了,女孩心有不舍,知道父亲是乘船离开,便将家里的衣服装满了一只竹篮子,拿到河边去慢慢洗,等着父亲的船经过……父亲的那首诗,就是写的那件事情。

那个病房里的午后,父亲、母亲,还有她,就围着看那本诗集。父亲一边看一边笑一边感叹,满面春风与红光。那一瞬间似乎时光倒流,他又变回了那个小村子里的翩翩少年,邂逅了一位美丽淳朴的姑娘……回忆真美。

她说:爸,想不到你还有这么浪漫的时候!母亲笑:可不,你爸年轻时可招小姑娘喜欢了。父亲也笑:都多少年啦,那会儿多年轻,你在哪儿翻出这本子的?母亲顽皮地撇撇嘴:哼哼,我都给你留着呢。父亲说:留着干嘛?这会儿和我算账啊?老两口都笑了起来,病房里竟然呈现出难得的欢快气氛。

她想起家里衣柜顶上储物箱里那本粗布深蓝色封面的日记本。父亲睡着了以后,她问母亲:妈,留着这个,心里舒服啊?母亲说:嘿,你爸那会儿可喜欢人家,人一辈子有这么一份喜欢不容易,我就想帮他留着这份记忆,悄悄给藏了起来,你看你爸刚刚多高兴。

父亲在春节不久后去世。为父亲办理后事的整个过程,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扶着她的胳膊,似乎只要她稍有些脆弱,他就能搭上一把力。捧着骨灰盒,她想:我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了。这个想法仅仅在脑子里一过,她就哭得不能自已。

他抱紧她,心里满满都是疼惜。他说:我会和爸爸一样好好疼你的。那一刻,他们在彼此的体温和呼吸里,感受到了深厚温暖的感情。怀里的这个人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她终于理解了母亲——爱到深处,化为广阔,狭隘的占有和嫉妒都消融在这广阔里。爱到深处,是爱他所爱,喜他所喜,是愿意为他保留住一段关于爱情的美好记忆,尽管那记忆里,没有母亲。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父亲最终停留在母亲身边,和母亲生儿育女共度漫长人生,最后,死在母亲的怀抱和安慰里——没有什么比这种相守和共度更有分量。在这样的相守和共度面前,谁还会计较父亲曾经爱过谁?父亲最爱的人是不是母亲?父亲是不是还经常想念母亲之外的另一个女人?在漫长的人生、厚重的时间面前,这些,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者说,已经有了不需要说出的答案。

丈夫那本日记,其实她从没有细看过。婚前的那一次,她只看了几页,整个身心就被浓烈的醋意充满,再也看不下去。可是现在,她想仔细看一看,看一看她的丈夫,在他的青春年华,在还没有认识她的时候,爱了怎样一个女孩子,又怎样去爱了一个女孩子。

很多很多的细节。比如,他曾在晚上,去那个女孩家的楼下,只是仰头看看女孩的窗户透出来的灯光,就已很满足,然后悄然离去。比如女孩曾经送给他一张照片,是在扬州旅行时,坐在瘦西湖旁边的一块石头上拍的。后来他去扬州旅行,还特地去瘦西湖,找到照片中的那块石头,在上面坐了坐。比如他俩吵架,女孩一生气,咬了他的胳膊。他晚上洗澡,看见胳膊上那个圆形的淡红的咬痕,心里竟然泛起了一种模糊的甜蜜的情绪……

满纸都是纯洁真挚的少年情怀,她边看边笑,心里感叹:真美啊。这份美好,她不曾拥有过,但是她为他庆幸,因为他曾拥有过,而他是她的爱人。“与有荣焉”,她想。

心里的那个结,就这么化了,解了,回过头来再看,似乎寻不到一点影迹。她有些讶异自己,曾经怎么会那样耿耿于怀这本日记。

第二天,她去了市里的古玩一条街,去那里买了一只精美的织锦缎盒子——他要过生日了,她想把这个盒子送给他,对他说:把那本日记,放在这个盒子里吧。

她想象着,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一个花香浮动的黄昏,头发花白的他,戴着老花镜,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翻看着这本年轻时的日记。他会在暮色里,微笑起来吧?

那一瞬间,有多么好。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篇4: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1):

这天早晨我起床后,站在窗前往外一望,哇!昨晚下雪了,好大的雪呀!地上厚厚的一层,天上还飘着雪花呢。

我吃过早饭,背上书包去上学。踩到雪上,一下子陷下去一个深坑。马路上的雪被汽车压实了,踏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好听极了。我前面有好多我们学校的同学,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一边走一边说笑着,也许他们正在谈论这场雪吧。

“刘泽宇”,忽然后面有人叫我。回头一看,原先是我的好朋友——81班的大班长潘夏童。“嗖”,一个又大又圆的雪球朝我飞过来,“啪”的一声在我胸前炸开了,闹了我一身雪。我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雪,朝他扔了过去。我们一边走一边打雪仗,别提有多高兴了。头上身上全是雪,手上还冒着热气呢。

不知不觉已到了学校。老师正组织同学们扫雪。我急忙放下书包,也跟着扫了起来,不一会儿,雪扫完了,我也热的出汗了。“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匆匆走进了教室。

这是今冬的第一场雪,给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祝福。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2):

雪,披上一袭白色连衣裙,在人间漫舞,风儿则为她的舞伴奏。雪,悄然间在人间漫步,一开始像一只温顺的小猫,调皮的拨动着人们的头发,躺在人们的怀中。雪,是温柔的。

雪,又跳起了猛烈的迪斯科。它,又踮起脚尖,甩开那宽大的长袖,在人间疯狂的漫舞。此时,风儿猛烈地打着鼓,刺骨的寒风呼呼地敲打着人们冻得通红的脸颊。雪忘情的狂舞,用不了几分钟,便把人们变成了雪人。风雪交加,让人们泛起阵阵寒意。然后大地上一片雪白,然后雪足有几厘米厚,车辙印不久就被掩埋。雪好像是一层柔软、温暖的地毯。那棵棵树木姿态不一,那棵树挂满亮晶晶、沉甸甸的雪,恰似披着月光舞裙,这几棵火树银花,白中显青,给人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那几棵,冰清玉洁的小枝矗立着,像高风亮节的竹子,让人心旷神怡……

雪,给人们的是喜,还是忧……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3):

冬天的天气是寒冷的,我想几乎没多少人喜爱冬天。然而,在我心中,然后冬天是富有色彩的,是温暖的。

寒风呼啸着,树上的叶子已经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有时,天空中不是的飘起几片飞舞的雪花,我们几乎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享受着恬静与快乐。然而,在我们快乐的背后,却是父母留下的辛勤汗水。

天空中漫舞着鹅毛般的雪花,我独自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然后道路是如此的漫长与坎坷。寒风无情的吹着,在我脸上留下了掠过的痕迹,道路两旁的树干在风中摇曳,尤如魔鬼的手爪在伸张。雪天,路滑。不久,看到前面有很多孩子,他们都由父母护送上学,他们生怕自我的孩子滑倒,生怕自我的孩子在风中寂寞。心中不由羡慕起他们来。

寒风凛冽,好冷啊。早上出门前,我认为不冷,妈妈让我穿衣服我也没有穿。穿着单薄的衣服就跑了出来。却没想到,天是那么的冷。此刻想起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风儿在我的脖子边上进入到我的衣服里面。走着走着,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啊,原先是妈妈!他给我送来了衣服;给我送来了温暖。顿时光,风不再吼,雪花也笑着飘下来,然后树干在风中凛冽着,尤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

我加快了步伐,不一会就到了学校。

寒冬中显真情。在每一个冬天,我都感觉不出寒冷,因为有爱的存在。爱能够使冰川融化,能够使人不再孤单,做事也有了动力。渐渐的,我喜爱上了冬天。每年不只盼望春天,更盼望着冬天的到来。在不断的长大中,我也学会了给予别人关爱。爱是相互的。在我心中,然后冬天的味道是淡淡的甜味。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4):

雪,披上一袭白色连衣裙,在人间漫舞,风儿则为她的舞伴奏。然后雪,悄然间在人间漫步,一开始像一只温顺的小猫,调皮的拨动着人们的头发,躺在人们的怀中。雪,是温柔的。

雪,又跳起了猛烈的迪斯科。它,又踮起脚尖,甩开那宽大的长袖,在人间疯狂的漫舞。此时,风儿猛烈地打着鼓,刺骨的寒风呼呼地敲打着人们冻得通红的脸颊。雪忘情的狂舞,用不了几分钟,便把人们变成了雪人。风雪交加,让人们泛起阵阵寒意。大地上一片雪白,雪足有几厘米厚,车辙印不久就被掩埋。雪好像是一层柔软、温暖的地毯。那棵棵树木姿态不一,那棵树挂满亮晶晶、沉甸甸的雪,恰似披着月光舞裙,这几棵火树银花,白中显青,给人创造的热情、然后想象的驰骋,那几棵,冰清玉洁的小枝矗立着,像高风亮节的竹子,让人心旷神怡……

雪,给人们的是喜,还是忧。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5):

20xx年11月2号这天,天空中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然后它们的身体是那么洁白,那么柔软,只要轻轻的碰它一下,它就会从你手中消失,变成一滴水。

记得这天,我和同学们一齐在操场上玩,突然,我感觉到手有些凉,我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我听到李鑫说:“雪,你能下多一点吗?”然后王一鸣那边又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他们玩得多么开心啊!

雪一向下了很长时光,一向下到晚上5时,雪停了,整个世界就像是换了一个场景,全部被洁白的雪包围了。

我十分感谢这场雪,因为它给田野、树木披上了雪白色棉袄,也把害虫都冻死了,还有,还有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6):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不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夜里野外十分寂静,树上的雪花簌簌

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树木﹑房屋﹑田野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世界粉妆玉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晃动,银条和雪球簌簌地落下来,玉屑般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着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积雪很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们在雪地中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不是迷信,而是有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寒冬大雪能够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这场大雪十分及时,必须会给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你是冬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舞者!

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树枝被积雪压断。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7):

我们地区下了一场大雪,这也是入冬的第一场雪。

巧得很,这天我爸爸、妈妈值夜班,放学后我去大姨家吃饭,晚上6点半左右,我姐姐送我回家。

刚刚走出楼口,哇!一朵朵像棉花一样的雪花漫天飞舞,大地都变成了白色的世界了,美丽极了。

我自由自在的在雪地跑着、跳着,就好像在蓝天上飞,又像在水中游,心里的感觉美滋滋的。但我又感觉得很冷,小耳朵冻得红红的,好痛好痛的。姐姐告诉我: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哈哈,最后到家了?

小朋友们:你们喜爱冬天下雪吗?告诉你们吧,我喜爱。

关于第一场雪的日记(8):

立春后的一个傍晚,我们迎来了第一场雪,大雪纷飞,悄无声息地落下。一厘米,两厘米……雪在地面不断地生长着。

次日清晨,我出去欣赏雪景。虽然眼前的世界是单调的白色,但此时的我却被这白色深深震撼了,不禁发自肺腑地感叹:这雪景真是壮观,真是漂亮得无与伦比啊!

只见整个世界一片白茫茫。看,那远处的山,它身上满是雪,着实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显得格外肃穆。还有不远处的水库,更是秀丽,雪仿佛在它结薄冰处披上一件白色的轻纱。再看看近处的房屋,被雪装饰地胖胖的,可爱至极。

公路上的雪,被南来北往的车轧出道道沟痕,被步履匆忙的人们踩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脚印。

雪依然如同鹅毛般飘落。几个不怕冷的孩子在冰天雪地中打雪仗,雪球打在孩子们的脸上,身上,他们非但没哭,反而更开心地笑了。

雪又整整下了一个晚上,第三天早上当我再出去时,雪已经停了。人们开始不辞辛苦地清扫道路,街道和屋顶,家家户户的人们全都出来打扫。

有了雪,当然会有孩子堆雪人。一些顽皮的孩子们用了老长时光,最后堆好了一个一米多高的雪人,他们在那里围着雪人嬉戏玩耍,好不热闹!

房前屋后那细小却又坚强的树也是大雪压枝,时不时鸟雀们飞落枝头,雪簌簌落下,薄雾一般。

坡野里亦白雪皑皑。刚刚绽放的几枝梅花被雪压倒了轻盈的身躯,却依然散发着阵阵幽香。麦田里,三五成群的农民伯伯们笑着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几天的大雪必须会把害虫冻死,明年的庄稼必须会大丰收啊!”

篇5:写雪的作文:雪的日记

正午的时刻都是小憩的时光,我自古没有那习惯,妈催我出去转转,别老窝囊在了家里闲的无趣。于是给同学发了q消息,他一直没回我,恐怕是也不想出来玩吧。哎,算了,我还是自个儿待在家里吧。

正奇怪什么时候下雪上午的好友便回复了:下雨了。于是我打开了窗朝着楼下张望,放眼望去马路上已经寥寥无人,而且浑身湿漉漉的,又洗了个澡。果然下雨了……不对呀,天气预报明明说的下雪怎么变成下雨了?

突然想到一句谚语:上天同云,雨雪霏霏。然后我又满怀期待的去百度搜了一下,原来下雪之前下雨是一种征兆,预兆着不久之后即将下雪。当然……也不是绝对滴,只是偶一为之。

篇6:写雪的日记

昨天,下了一个晚上的雪。清晨,推开窗户,我发现外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到处都是洁白一片。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小区里,被雪压着的树木就像弯着腰的老爷爷,枯黄的小草像披上了一件白披风……

冬天不仅有美不盛收的景色,还给我们带来了欢笑。你看公园里的那几个人小朋友正在分工合作堆雪人呢!他们分成了三队,一队堆雪人的身体,一队堆雪人的头部,一队找五官的材料。他们同心协力把头部安在身体上面,又开始帮雪人打扮起来。过不了一会儿,一个可爱的雪人出现在了他们面前,瞧把那几个小朋友高兴的都手舞足蹈了!

篇7:关于王文韶的日记

王文韶是清末扬历中外的大官,为人有名圆滑。沃丘仲子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官吏”门中王的小传说他“柔媚无风节,罕持正议,时论颇讥之。”《清史稿》本传也说他“然更事久,明于趋避。”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中和月刊》第二卷第一期)言“王文勤(文韶谥)再入枢府,遇事但持大体,时有‘琉璃球’之目。”燕谷老人张鸿的《续孽海花》记载王文韶有外号“琉璃蛋”,大约当时确有此称。《清稗类钞·才辩类》“王文勤设词拒人”条及《雅量类》“王文勤楷书蹈字”条,皆记王氏巧于应付的故事。但在日记里王文韶也偶尔坦白发表对同时人物的评论,多少年后的今天看来,他的话还是代表了当时的公论,也符合以后的历史发展的实际。那是远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之前的年月,王文韶说陈宝箴“为人具干济才,心地亦光明磊落”,说张佩纶“言人所不敢言”。他认为任直隶知县的劳乃宣“留心洋务,任临榆时政声卓著,人才难得。”而对同僚湖北巡抚何则讥其褊狭。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八月十四日记:“接右铭(陈宝箴字)来牍,详陈苗疆善后章程,既有见地,亦肯担当,心窃伟之。”二十余年之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六月初六日记云:

接右铭五月十六等日手书计两函一十八纸,历述地方及办理

情形,‘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二语,足以方斯气象,一

时杰出,洵不愧也!书中论及吏治有云,‘访求疾苦,实所痛

心,不惜以身为怨府。犹忆鄙人不肯极其所往之言,多从末

减。否则此辈直当置之黑暗地狱中,使永世不见天日。’非具

有一片真诚,乌能出此!志之以见其骨干云。”

对于陈宝箴一贯钦服之意,情见乎词。光绪二十一年汪鸣銮因得罪西太后,被罢免吏部侍郎,永不叙用。王氏十一月甘六日日记云:“柳门(汪鸣銮字)罢官后曾驰书慰之,接复信,意气和平,能见其大,至足佩也。”这些都和王氏平日“柔媚无风节”的表现颇相径庭,于以见昔人日记大都本不准备示人(李慈铭之流除外),因而往往反映出真实思想感情的某些方面。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记云:“黔藩邵实孚积诚到京来见,慎默寡言君子也。”邵为亡友邵循正之祖父。蛾子《食录》(载《中和月刊》第四卷第九、十合期)“翰林仪品”条记述翰林轶事,亦称“宝廷、张佩纶、邵积诚以直言闻,皆能自树立,不苟因循。”我的曾祖父与外祖父也都见于日记,并有几次记与周玉山中丞长谈,可惜的是都未留下可以满足我好奇心的人物评论。

大官僚受到皇帝的优遇,自然感激涕零。但有些优待措施也让一些大官僚们,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颇以为苦。这些抱怨当然轻易不会公然见于记录,而日记里却可供发泄。《清稗类钞·朝贡类》“召见膝裹厚棉”条云,“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但上年岁的人仍然颇以为苦。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一日记云:“此次病后眠食一切早已如常,而腿膝软弱,入对逾刻即费支持。本日见面二刻五分,起立时右足不灵,遂至倾跌,子玖(瞿鸿)扶之始起。虽幸无损伤,而衰象日增于斯可见。俯仰身世,辄唤奈何!”《清稗类钞·朝贡类》“三枢臣朝拜倾跌”条云,“光绪辛丑,两宫自西安回銮以后,时军机大臣为荣文忠公禄、鹿文端公传霖、王文勤公文韶,年皆耆耋,一日,朝拜方兴,文端误践文勤朝衣,文端既跌,文勤亦仆。文忠为文勤所挤,又仆,遂皆叩首而兴。孝钦后为之莞然,德宗亟命太监掖之”。王文韶日记到光绪壬寅(一九○二)为止。不知《类钞》所录之记载为日记所述之误传,或别有一次也。另一处抱怨更明显,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记云:“述旨后赏德和园听戏,东边只两桌,御前三王一桌,四军机一桌。人数太少,竟日未能抽身小憩,酉正二刻(约下午六时半)同儿来始散,戏却极好。亦勉力支持矣。”

王文韶在湖北布政使任上,同治七年曾接待一次经过武昌的越南贡使。日记中详记拜会及宴飨情况。十一月二十七日记云:“越南贡使到省,……差内通事持红禀来拜,上书:‘越南越南(?)国陪臣某某拜○票○○天朝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大人阁下斗照:兹者天阊远即,汉水初经。黄鹤楼高,不隔秦川之树;红莲幕启,愿依君子之风。向若非遥,登门为幸。’共八行。向例使臣到岸,督抚以下均差人持帖出城慰劳。帖长一尺四、五寸,中书天朝某某大夫某官某人拜。”可以与越南贡使的事对照印证的,有疏球贡使过江苏的记载。徐珂《清稗类抄·朝贡类》所录“琉球贡使”条记同治四年琉球贡使过常州,武进、阳湖两县令到使舟迎候,“舆立河干,两县令端坐不动。执帖者以名帖两手高举,高呼‘使臣接帖’。于是正副二使臣出,向岸长跪,以两手各捧一令名帖,戴于顶,口中自述职名焉。两令但于舆中拱手,令人传免而已,不下舆也。礼毕,使者入舱,两令亦呵殿归署矣。郡守位尊,不往拜也。两令名帖,以红纸为之,长二尺,宽八寸,双摺,居中一行,大书‘天朝文林郎知常州府某某县某某顿首拜’,字大径二寸许。”

王文韶十一月二十八日又记云:“两院赐越南贡使宴,在南院设席,督抚正坐,司道首府旁坐,再下设使臣座三,东一西二,均用矮座。督抚升堂后,导引官带同贡使自东角门进门。至则在头门外官厅少候,隶报门曰:‘越南贡使进。’由东月台历阶至堂檐下,行一跪三叩首礼,督抚起立举手。礼毕,分两旁向上立。督抚传通事至前,令向使臣问国王好。通事传语,跪禀答讫。次问年岁好,次问一路辛苦否,均由通事传语,跪答。慰劳毕,即命入宴,仪门内演戏。通事持国帖,具礼呈两院,均璧不受。戏三易,使臣起立谢宴,行一跪三叩首礼。导行官由两月台下,带出仪门回外官厅。自使臣以上给赏有差。”关于琉球贡使的飨宴,《清稗类抄·朝贡类》也有类似记载:“浙闽总督有验贡之例。是日,总督坐大堂,司道旁坐,府县立侍案侧。两贡使手捧表文贡单,至头门即跪,报名,膝行而进。至公案前,以表文贡单呈验。总督略阅一过,传询数语,命赐食。即有一役以矮桌二,置大堂口,酒肴亦续续至。二使叩头谢,就堂口席地坐而食之,各官仍坐堂上也。须臾食毕,复向上九叩首谢恩毕,乃鸣炮作乐掩门。”

从王氏日记的描述和《清稗类抄》所录,看出“天朝”与“藩属”之间的礼节异常森严。越南正使黎峻是三品的翰林直学士,而对中国的总督巡抚行跪拜礼,督抚的回答只起立举手而已。琉球使臣跪拜,而县令端坐不动。督抚和县令慰劳的帖子之长大,也不外乎为体现天朝的威风和气派。清署名宦乡老人著《宦乡要则》卷三有“汉宫拜夷使帖式”云:“夷使过境,汉官用拜帖,即以整红一张,打直有三尺长,二尺余宽。如湖南知府写‘天朝朝议大夫湖南某府知府○○○拜’。自上一直写到底,不留分寸。字须大些,以示尊也。”所言可为佐证。日记所谓“均用矮座”,指三位越南贡使的座位,而不包括督抚座位在内,从琉球贡使之矮桌席地而坐可以印证。近来有人讨论封建时代中国与越南的宗藩关系,认为不应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关系等量齐观,这当然完全正确。(杨立冰:“中越宗藩关系之我见”,载《中国东南亚研究通讯》一九九二年二一三期)但如果说“越南贡使团成员被当做贵宾,他们在中国境内期间受到中国朝廷和途经省区的热情款待”,则未免用今天国家之间平等相待的精神去想象封建时代,完全忽略了封建社会“天朝”和“藩属”的那种高下悬殊、界限森严的关系了。

整理古代典籍工作存在一大问题,是如何正确标点。看来整理近代人物日记亦有类似情况。《王文韶日记》文字并不艰深,而仍有标点之失误之处。188页“向周铁园太守借得《资治通鉴》补刊本计八十本,嘉定严永思先生(衍)手辑也。”《资治通鉴补》是严衍所著书名,补字应在书名号内。926页“彬孙索购《通鉴》及宋元明纪事本末全部并纲鉴正史,约就官书局购予之。”约字属上,《纲鉴正史约》是书名,明顾锡畴撰,清陈宏谋增订。其书三十六卷,是旧日私塾中童蒙习用的历史教材。958页“徐耕芗、乔梓回南”,如此标点似为徐乔二人,实际乔梓是称人父子的客气说法,不应有尖点。此例又见1081页:“甄甫、乔梓及沈吉斋大令。”151页“寅正遵换二品顶戴,补服恭设香案”,逗号应在补服二字下。247页“榕翁几不能耐急,婉止之”,逗号应在耐字下。937页“此事至此始放心甚矣,撤营之不易也”,逗号应在放心二字下。953页“介挺原稿尚有‘出乎情理之外’及‘失之过刻,有伤国家原气’等语,初未经意。及封发后时已四鼓,桢儿谓余此事总不放心之数语尤为不妥。余思之良是,因令将摺匣追回。”标点者未读通此文,故至漏点两处,应是“桢儿谓余,此事总不放心,之数语尤为不妥。”之字作此解,日记下文即有“若非去此数语”一句,可以为证。还有一处由于标点错误,不仅失去原文韵味,而且弄得文义不通。144页:“出示奏稿,大为中丞批抹申斥。杠子重重,并有‘胡说也’、‘配’字样,意殊不平。阅之固有未合处,然批斥亦复太过,无怪其难受也”。原文应点作“……‘胡说’、‘也配’字样”。“也配”犹言“你也配”,北方口语习用,乃申斥之词。配字单独点出,就不知所云了。清人信札、日记中往往用籍贯为代号,如湘乡、合肥,当时人皆知其所指。也有止为当事人所知而别人不易理解者,如张佩纶致张之洞密函中“僧”指醇王,“道”指恭王,“佛”指西太后,只有熟悉晚清掌故如陈寅恪先生,才能到眼即辨。(见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载《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还有一种借古人姓名渊源而用为代号,如王文韶在湖北时日记中有时出现“水部”。梁时著名诗人何逊曾官水部郎,后代文人因称他为水部。王文韶用以代指他的顶头上司巡抚何,虽不一定出于保密,也是一种不愿指斥姓名的委婉说法,今之读者恐未必领会也。

一九九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写成于燕东园

篇8:写雪的日记

中午,天气还是阳光明媚,仿佛有一股浓浓的春意的味道,可是到了下午,天气就变了,天空阴沉沉的。夜晚,就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

为了观看雪景,第二天一早,我就翻身,下了楼。嗬,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张银色的地毯。近看,树上,停放的车辆上,道两旁万年青上都堆上一层厚厚的积雪。树叉上一团团的白雪像是盛开的一朵朵梨花。远处的一切都笼罩在纷纷的大雪之中,只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雪亲吻我的脸颊、脖子、手,我火热的温度立刻将它融化了。小雪花仿佛是一个化妆师,它落到我的衣服上、眉毛上、脸颊上。一会儿功夫就将我化妆成了“白马王子”。我在地上来回踩了几个脚印,发出了“吱吱吱”的声音,那种声音仿佛是一首优美音乐。

篇9:盼雪的日记

雪,很美,那个、颗小粒子,纽扣儿般大小、绒花般柔美、水晶般剔透、又汤圆那般吉祥,捧到手中,不一会就化成了冰凉的水……雪的作用说不尽,她用的绒绵为大地母亲保暖;她用洁白的身躯去消灭害虫,保佑庄稼的丰收,让勤劳的来年枕着馒头睡觉的生活;她把化成的“消毒液”净化空气环境,保卫的家园……

雪,美丽,可爱,开心啊,穿上小棉袄,戴上手套,带上铲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玩雪。你松散着,任由奔跑、欢笑,把你堆成雪人、滚成雪球,打雪仗,输了丧气地跺脚。

回想着以前,不禁笑了,盼望下场雪啊!

篇10:雪的优秀日记

早上一起床拉开窗帘,呀!银妆素裹的含义,我今天终于知道了。我赶紧喊起两个“大懒虫”,和爸爸、妈妈一起拿着铁锹,铲起雪来。一大堆雪在我眼前,我要堆雪人了。用手捏一个小球,在雪上滚,越滚越大,差不多20cm左右,用它做头,又滚了大点的做身子,插上螺丝钉当眼睛,胡萝卜当鼻子,红桶当帽子,又画上了嘴巴,插上两个小树枝当手。用手在肚子上扎了三个眼当钮扣,画了眉毛,可爱的小雪人做好了。

妈妈喊:“一歌接球。”我一转身,咚,*我了。我赶紧捏一个球打过去,你来我去的,打的热火朝天。忽然,妈妈说,衣服都湿了,回家吧?我不情愿的走了。

篇11:关于《吴宓日记》的通信

一凡:读到你在《读书》今年九期刊出的《西师往事 北碚夜读》,文中提到,你无法核查二零零二年《文史月刊》刊出的《邓小平与吴宓教授》一文内容是否可信,同时也提及所谓吴宓先生“亲手删改日记”等问题。

我作为《吴宓日记》及《吴宓日记续编》共二十册的责任编辑,自感有必要就我所知,回复一下你的疑惑,并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应该说,你未给哈佛傅高义教授提供这一情况,谨慎态度是正确的,因为此事从未有过任何公私记载,而在吴宓先生巨细无遗的日记上,也未着一字。吴先生家属对于此事,也始终矢口否认。大家的共识是:历史不可以伪造,哪怕是“光荣历史”。

事实上,并不存在吴宓先生删改日记之事。《吴宓日记》前后二十册,都不存在“亲手删改”。宣扬此事的始作俑者,在西南师院时间甚短,与吴宓先生素无交往。《吴宓日记续编》第一册106页(一九五一年四月五日),确曾提及此人。吴先生写这段日记,是为记载西南师院某次镇反座谈会上,与会教职员坦白罪行的情况,其中描述其人道:“泣诉欺瞒之罪,盖其未尝留学苏俄,亦未肄业大学,谨辛苦漂流,从人习俄文,而在校颇作威福。” 从中可见此人在校时的形象,岂是吴先生愿与交往之人?

通过对《吴宓日记》及《吴宓日记续编》的阅读,我深刻感觉到:“记日记”对晚年的吴宓先生而言,几乎是他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而他对自己日记的态度,似在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五日日记中表达得最为明确:

委来,再劝宓焚毁宓日记、诗稿,或简择抄存,以免祸云云。澄意亦同。宓虽感其意,而不能遵从。此日记既难割爱焚毁,且仍须续写。理由有三。(1)日记所载,皆宓内心之感想,皆宓自言自语、自为问答之词。日记只供宓自读自阅,从未示人,更无意刊布。而宓所以必作此日记者,以宓为内向之人,处境孤独,愁苦烦郁至深且重,非书写出之,以代倾诉,以资宣泄,则我实不能自聊,无以自慰也。(2)宓只有感想而无行动。日记所述皆宓之真实见解及感触,然却无任何行事之计划及作用。日记之性质,无殊历史与小说而已。夫宓苟有实际作为之意,则当早往美国,至迟1949秋冬间应飞往台湾或香港。而乃宓拒却昀、穆之招,甘愿留渝,且不赴京、沪、粤等地,足征宓已死心塌地,甘为人民政府之顺民,早同吴梅村之心情,而异顾亭林之志业矣。又似苏格拉底之愿死于雅典,而不效但丁之终身出亡、沦落异域者矣。是则宓可称为顽固落后,而非反动与特务,其事昭昭甚明。且特务行事务为诡秘,岂有若宓之大书特书,将一己之所思所言所行所遇,不惮详悉,明白写出,以供定谳之材料,又靳靳保留为搜查之罪证书哉?!(3)日记中宓之感想,窃仿顾亭林《日知录》之例,皆论理而不论事,明道而不责人,皆不为今时此地立议陈情,而阐明天下万世文野升降之机,治乱兴衰之故。皆为证明大道,垂示来兹,所谓守先待后,而不图于数十年或百年内得有采用施行之机会,亦不敢望世中一切能稍随吾心而变迁。宓乃一极悲观之人,然宓自有其信仰,如儒教、佛教、希腊哲学人文主义,以及耶教之本旨是。又宓宝爱西洋及中国古来之学术文物礼俗德教,此不容讳,似亦非罪恶。必以此而置宓于罪刑,又奚敢辞?宓已深愧非守道殉节之士,依违唯阿,卑鄙已极。若如此而犹不能苟全偷生,则只有顺时安命,恬然就戮。以上乃宓真实之意思,亦预拟之供状。倘异日发现宓日记而勘问宓时,敬请当局注意此段自白,并参阅1951一月十六日所记一段。至于安危祸福,究竟非人之所能知,更非宓所敢深计者矣。……(引自《吴宓日记续编》第一册,111-113页)

此段日记,足可见吴先生性格、当时之心境,以及“记日记”一事在他生活中、心目中的位置。以上种种,请一凡详查。吴彬

当日赵一凡回复吴彬:

吴彬姐,国庆长假安好。接你电邮,知悉种种。看来我只想着纪念吴先生,有些莽撞了。如你所言,我对此事一直怀抱疑虑与希冀。疑虑者,是吴先生日记残缺多少?是否修改过?希冀者,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因为你我都知道,它们太稀罕。经你一番解说,我的疑虑基本散去。

可我没料到:吴先生生前计议详尽,早已把身后事安排一个滴水不漏!而他对日记的呵护,又让我有感于那一代中国文人,是如何刚正不阿,忠于史实。由此念及杨绛先生新发表的《洗澡之后》,实可谓同一路风格,即高风亮节,威武不屈。我想写一短文,简要说明之,但望老姐与我合作,即以书信方式,说一说此事原委:你是《吴宓日记》责编,我是学生辈的研究者,联袂作文,自是佳话。如何?恭祈秋安,寒露降也。一凡即日

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赵一凡电邮回复吴彬:

老姐如晤:我自十七日飞去青岛,参与王蒙作品研讨会。回京后,又值我老伴感冒发烧,汤水伺候。今日空暇,草成一文,请你先作批评,若首肯,可交《读书》刊发。

二零零六年,易中天教授发表时文《劝君莫谈陈寅恪》,说是陈先生最不该成为公众人物,可他居然成了!借他的吉言,近年来有关吴宓、陈寅恪的研究,颇有一批新书新文面世,我从中摘出十种,列举如下:

[1]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版;

[2]蒋书丽:《坚守与开拓:吴宓的文化理想与实践》,社科文献出版社二零零九年版;

[3]侯宏堂:《新宋学之建构: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安徽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九年版;

[4]陈流求等:《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三联书店二零一零年版;

[5]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二零一零年版;

[6]吴学昭:《吴宓书信集》,三联书店二零一一年版;

[7]《吴宓评注顾亭林诗》,人民文学出版社二零一二年版;

[8]陈怀宇:《在西方发现陈寅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

[9]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二零一四年版;

nlc202309041851

[10]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三联书店二零一四年版。

在我看来,吴宓、陈寅恪研究,首先不可分割,理当视为一体。其次,由于历史断裂,人事紊乱,吴、陈研究的文献资料,一来散佚严重,二来法治不靖,这便导致乱象丛生,进而给学者们进一步深入调研,造成莫大障碍!

譬如吴宓晚年在重庆北碚西南师院,虽曾存有一整套《文学与人生》讲义,是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就。直至一九六六年,方由清华推出王岷源翻译本吴宓《文学与人生》。然而我据此书《后记》始知:这只是吴宓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开课讲授《文学与人生》时的提纲!此后,吴先生在西南联大、成都燕京大学,乃至抗战胜利后的武汉大学,都曾讲授过这门著名大课。

一九四八年末在武汉大学,吴先生考虑今后将无可能继续讲授《文学与人生》之类的课程,于是将历年讲义整理修订成书稿,“亲手装订成厚厚两册”,一直随身携带,视若珍宝。十年浩劫中,他曾交人代为保管,但由于保管此书稿之人,“后来竟不肯归还”,以致如此重要文本,长期不得面世,实在令人遗憾!

提纲出版时,封面书名是由钱锺书为自己的老师亲笔题写。书后,则附有吴先生的弟子周辅成、李赋宁、王岷源撰写的纪念文字。以拙见,此书堪称吴先生一生心血所凝,亦是中国大学人文学科难能可贵之通识教材!若经法律程序,收回这件国宝,我建议将它交付外研社,出版多语翻译本(中外文并列)。为了尽量恢复原貌,我本人也愿意参与这套讲义的翻译。

所以提醒老姐,并请转致《吴宓日记》整理者学昭老师,别怪一凡莽撞:我是几番欲写文章,每每受阻于资料可疑、资信不足!不得已采用了围棋招数:先飞一子,刺探虚实,若无大碍,我就要打大劫啦!

如此心境,估计学界不乏其人。这说明什么?我想说:吴、陈研究,尽管步履维艰,悲喜交加,可它始终祸福相依,阴阳流转,实乃我中华文明一大变革卦象。换言之,吴、陈研究一旦遭遇瓶颈,则中国改革窒碍不顺,前景堪忧。若是繁花似锦,佳作辈出,则国家有幸,人民有福,法治中国也能实实在在、向前迈进一大步了。

老姐信中,引述吴宓日记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五日一句原话:“早同吴梅村之心情,而异顾亭林之志业矣。”我顺手检出一段考据,供你欣赏之:此文出自周绚隆老师,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二零一二年为《吴宓评注顾亭林诗》写代序,全文约一万余字,在杂志刊发时,删节竟达十之有三!我谨引用其中几段如下:

吴宓是学者也是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又经受了东、西两种文明的洗礼。他以研究和教授西洋文化与文学为主要职业,但又志存“保存、发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好的,而且可以补充西洋文化之缺点”(《吴宓日记续编》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整理者按”所引吴宓在1966年9月8日“文革”中所写交代材料)。

吴宓曾说:“吾于中国之诗人,所追慕者三家。一曰杜工部,二曰李义山,三曰吴梅村。以天性所近,学之自然而易成。”……值得关注的是,吴宓曾亲手评注过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诗集。从《吴宓日记》和《吴宓日记续编》可以看出,在明清诗人中,梅村诗他是自幼熟读,而且终生引为精神寄托的。……吴宓对顾炎武的接受虽然比较晚,但顾氏“守先待后”、“留播中国文化种子”的责任感却对他影响至深,使他不悔“为圣者徒”。

顾炎武怀着“明道淑人之心”,期待“拨乱反正之事”,……面对世风日下,提醒潘耒,要守其所学,并待机而动,思起而救之。……他担心因社会道德的滑坡而引起中华文化变异,华夏道统中断,故对潘耒切切叮嘱。在给老友黄宗羲的信中他更说: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与黄太冲书》,《顾亭林诗文集》,第238页;此意亦见于其《日知录》卷十九《直言》条)。

吴宓与顾炎武所处的历史环境虽然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致。但这几封书信,却都是在文化遭难的非常时期写的,因而顾炎武的“著书待后”和吴宓的“守护其所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在为后世留播文化种子这一点上,吴宓并未完全异乎“顾亭林之志业”,相反,倒有些与之“风流异代不同时”的味道。

陈寅恪在面临政治压力时那种“壁立千仞”的态度,令他联想到顾亭林。故在一九六二年十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说:“并世师友名贤中,独陈寅恪兄为能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有‘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之气概节操,弥可敬已!” 对自己,他的评价是:“宓初亦有志(学顾亭林),但自知甚明:宓只能学梅村。……宓十六年来之行事与心情,固处处不异梅村也!”(见王泉根《重庆发现的吴宓佚文》,《多维视野中的吴宓》,第530页。)

对陈寅恪“高抗之气节”的赞赏,更见于一九六一年八月三十日日记。(日记有云:“然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绝不从时俗为转移。”)

冬日将至,老姐保重。一凡也要收拾行李,不日南下海口了。

篇12:雪的优秀日记

听到外面在下小雪的消息时全班都沸腾了。有的开心:下雪了,太好了!我最喜欢下雪了,要是学下大了交通不方便,有可能还会放假呢。有的同学不高兴:每天要自己回家,下雪天路又湿滑,真伤脑筋呀!

下雪了,不过下的比较小,一片一片洁白的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由于是雨夹雪,雨水比较多,所以雪下到地上之后就立马融化为水了。虽然雪下的很小,但我们已经知足了,能看到这么美的场景我......说着,雪越下越大,虽覆盖不了大地,可是雪下到屋顶上,,把屋顶穿上了晶莹剔透的白色大皮草;雪下到大树上,树梢、枝头和枝叶上全都有雪,树伯伯就像化了妆一样,原本黑黝黝的外貌没了,现在只有洁白的“皮肤”了......

我想问问你,这个学校除了地上没被覆盖,难道还有地方没有雪吗?整个学校都成了粉妆玉树的世界了。我用手接了一片雪花,人们都说雪花是六边形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非得自己看看。可是我的手是热的,它飘到我的手里,我还没看呢,它早就化掉了。

“铃......”上课了。四十分钟后我发现雪变得极小极小,一片雪花和另一片雪花隔了至少一米远,又过了十分钟雪完全停了。

篇13:雪的优秀日记

正在我踌躇满志时,妹妹突然问道:“姐姐,夏天有雪吗?”

“当然有,只是,”我把声音放低了些,“只是要花钱买,你要是想玩的话,快去向爸爸要钱,我可没有钱!”

妹妹到底还小,听不懂我在说些什么,只是默默的说了一句“哦”,便扭头向爸爸要钱了。也不知妹妹是怎么向爸爸要到钱的,她走到我身边,把钱交给我,兴奋地说:“姐姐,快带我去买雪吧!”

我激动地拉着妹妹跑到小卖铺,拿了一瓶高高大大、上面写着“水变雪”的瓶子就回家了。

回到家,妹妹迫不及待的让我打开瓶子。

“不行!你要先去接一碗水,再拿个盒子才能玩。”

妹妹估计是太想玩雪了,平时怎么叫都叫不动?今天却变得如此听话,不一会儿一碗水和一个盒子就摆在了我面前。

之后,我便开始创造雪,我先把一大瓶“水变雪”全加了进去,然后加了1/3的水进去,搅拌均匀,这样一碗雪就做好了!

我和妹妹都激动不已,妹妹伸手就抓了一大把,我也万分惊喜,第一次造雪竟然成功了!

我们想堆一个小雪人,体会一下夏天玩雪的魅力。说干就干,我带着妹妹溜进厨房,拿了一根胡萝卜,切下一个长长的三角形,再拿两颗葡萄取出籽儿当眼睛。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我俩就开始滚雪球,再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雪球堆到一起,一个可爱的微型雪人就诞生了。

上一篇:2024年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四川省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