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

2024-06-25

端午节--起源(共10篇)

篇1:端午节--起源

农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

五、端午、午日、重午、重

五、地腊、中天等,“午”与“五”通。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懔《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况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当年屈原因遭受谗言,郁愤不得志,投汨罗江自杀身亡。人们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往江里投粽子喂鱼,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梦平王杀害其父、兄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嚭进谗言,于是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者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扶养成人)之说。这纯系封建迷信,并由此导致端午的一些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篇2:端午节--起源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梦平王杀害其父、兄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航谗言,于是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者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扶养成人)之说。这纯系封建迷信,并由此导致端午的一些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篇3: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端午节何时起源?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倘若我们把思维准星对准端午节,在浩繁的文献堆中梳理节日的尘封记忆,就会发现关注端午节探其源流的学者颇多,且代不乏人。

一、古代学者诸说

端午节早已走进学者书斋,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

1.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2.“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末,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汉代在岑南苍悟(今广西),百姓五月五日在东城门上,令幼童洁服起舞,追念以诚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陈临(《后汉书》)。屈原与伍子胥。提到端午节,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历史人物了。可端午节是否真的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纪念呢?

当我们对汉魏这段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扫描时,忽然在我的脑海里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疑问,楚人创立的大汉王朝,风雨400年,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衣被汉文化数百年,而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时代给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关注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纪念屈原的活动也已出现,但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具有地域性。

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按照闻先生的说法,端午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龙的节日”。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2.端午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令人耳目一新。

篇4:端午节“起源”

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按“天人相应”的精神,人体也应适应大自然的节律。

中国传统节日便在这“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

邻近夏至,白昼在一年中达到最长。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身,需要避毒。《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迎夏“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物质条件下,端午节时,人们会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

富有民俗特征的还有“艾虎”和“蒲剑”。艾,入中药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炙条可以治病。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彩纸上,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避邪驱瘴。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用菖蒲作剑,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

注入屈子精魂

中华传统节日的规律为“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

传统节日节俗虽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部落某些遗风,例如,清明节前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然而,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环境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图,据自己的时代意识和地域特征,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说。

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贤挂钩。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在节日习俗中得以传扬。

经过历代的选择,纪念屈原之说越来越突出,甚至被说成是端午节“起源”。纵然不是“起源”,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仍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的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深沉!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融入在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既是诗人节又是体育日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为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之另一项重要习俗——划龙舟,由远古龙图腾而来,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义,在水网区域形成盛大的娱乐竞技活动。代表各乡、村、单位的龙舟间开展竞赛,成千上万的群众沿水呐喊助威……群众的热情得到极大调动,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激发,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得到彰显。

端午节逐步成为了“龙舟节”“民俗体育节”。

篇5: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 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与“大端阳”之分。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 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 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 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 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 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 娘子等。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 午,烹骛角黍的记载。④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⑤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 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端午节的礼俗、食俗。①避恶去毒。古人

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 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 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 健的节日。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英华纷 披。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 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 辟恶”的佐证。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

篇6:现代“五节”起源在端午节

神丹端午文化讲坛――

端午节有“五节”一说,至今已传承两千多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省政协委员曾经以提案的形式建议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公休假日,认为端午节蕴藏着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爱国节、文化节、卫生节、体育节、岳母节”等节日的起源。自屈原端午节投江至今,人们一直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历代文人政客更是深受其影响,拳拳爱国心由此代代相传,端午节也被称为“爱国节”;屈原作为我国伟大诗人,开创了楚辞新文体,民间素有端午节品蛋吟诗的习俗,端午节也是我国的“文化节”;古时端午节具有“卫生节”之意,人们在这天进行包粽子、吃咸蛋、悬艾草、大扫除等活动,有着补充营养、清洁消毒的科学味道;龙舟赛是我国民间影响最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千舟竞发,两岸呐喊,规模宏大,故又被人们称作“体育节”;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还有一个别称――“岳母节”,女婿们要送蛋品给岳母以表感激。

篇7:端午节起源和传说故事2020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下面是本人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大家借鉴。

? ? 端午节起源 ?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 端午节传说故事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 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是介绍以下四种:

? 源于纪念屈原 ? 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源于纪念伍子胥 ?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前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23 220 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

处定名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是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相关文章:

?2.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五篇 ?3.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400 字五篇 ?4.端午节的来历的作文五篇 ?5.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500 字 5 篇 ?6.三年级端午节的来历作文五篇 ?7.2020 有关端午节来历的作文五篇 ?

篇8: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起源这个问题异常神秘, 是一个“黑洞”般的难解之谜, 设计起源当然也不例外。艺术起源与设计起源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尽管艺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不断地提供越来越丰富的资料,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艺术的起源问题。但由于历史久远, 难以找到可靠有力的史料作为证据, 对于艺术何时产生, 设计的起点在何处, 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其回答多为推测, 难以考证。艺术史论学家们尝试着从考古领域入手去探求设计起源, 通过对设计史的研究, 力图从宏观上理清设计发展的脉络, 从艺术发生学角度研究原始艺术产生的源头。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除了弄清楚原始艺术“从哪里来”和“从何时始”之外, 还得搞清艺术“为什么”会产生的问题。从历史的溯源看, 艺术和设计具有同源性, 二者所表现的都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作的一种造物活动。正是这个同源性, 说明了艺术和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 艺术从技术中分离出来走上一条独立发展道路以后, 艺术就成为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文化创造行为, 是艺术家感情的物态化。现代工业产生以后, 在造物文化的词汇中“设计”成为一个语意丰富的名词, 有时包含内容广泛的活动过程[1]。学术界目前比较广泛认同的一种说法: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呈现出的是一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态势。

一、艺术起源与设计起源具有同源性

“设计”一词并没有出现在早期的艺术辞典中, 纯美术是人类早期享受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 如中国画的工笔、写意、山水、花鸟作品, 西方的粉画、油画、雕塑作品都是人们用以享受的精神食粮。传统观点认为艺术起源发轫于公元前3万年至4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 即所谓的“史前艺术” (Prehistoric art) , 指的是人类尚未进入文明阶段之前的所有绘画、雕塑的图形和偶像, 黑格尔称之为“史前艺术”或“原始艺术”。从目的性来看, “史前艺术”还不能称为一种真正的艺术, 只是一种具有艺术形式的刻画产品, 是和现代所说的艺术有着巨大差别的。很多证据可以表明艺术起源于这一时期, 如法国和西班牙南部比利牛斯山山脉地区的拉斯科洞窟壁画 (图1) 和阿尔塔米拉岩画 (图2) 。这些洞窟壁画的特点为:题材上都以动物、狩猎为主, 绘画方法是用黑线勾画轮廓, 以红、黑、褐色等色彩渲染体积, 形态写实生动, 但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这些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绘画作品是世界上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最著名的美术作品。在法国的劳塞尔岩洞中发现了一个被后人称为“持角杯的维纳斯” (图3) 的女性人体浮雕, 雕像中, 女性面部和足部的刻划简单模糊, 而体现女性生殖特征的部位却被刻划得十分夸张。她右手持牛角, 左手搭在隆起的腹部上, 披肩的长发绕过了左肩。从形象上分析她是在主持某种巫术仪式, 也许是祈祷族人狩猎满载而归, 也许是在祝愿氏族繁荣昌盛。这种典型的女性雕刻形象表现了原始人类对种族繁衍的崇尚, 被认为是原始艺术的开端。同一时期, 原始人还试图从自然界中寻找并提取一些装饰元素, 用来美化自身的生活, 如用兽骨或贝类制作成项链等饰品 (图4) , 这些饰品制作工艺虽然还比较粗糙, 充满野性美, 但是这个制作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创造力, 表现出了最原始、最朴素的审美观念, 这或许也预示着设计的产生。通过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雕塑作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无论是原始社会时代还是奴隶社会时代, 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最主要功能是——记录人类生产劳动状况和日生活形态。

图1野牛·人 (引自里外网“艺术&时尚”传统壁画.见:http://art.liwai.com/content-7885-2.htm, 2009-06-19)

对于艺术起源的探讨有很多种观点,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古至今争论从未间断过, 研究者们众说纷纭,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1.源于古希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模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出于本能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模仿。“模仿说”中所指的模仿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并不是简单地对大自然中各种物态的外形进行抄袭。“模仿说”指明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 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但是, 这种说法把艺术模仿归结于人的本能, 没能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动机, 因此还不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2.被理论界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的“游戏说”认为, 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表现在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人类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和功利目的的活动中, 从而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即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3.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乔治·科林伍德等所坚持的“表现说”, 其基本主张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4.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说”的理论, 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 包括仪式和信仰等, 都起源于交感巫术。5.以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等学者为代表的“劳动说”, 一些学者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化现象, 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崇拜的图腾, 人们选择一些具有神秘感的动植物, 将它们的形态进行抽象、简化或夸张, 形成一种被全部族所公认的符号, 并成为一个部落同属的标志, 既是同部族辨认的符号, 更主要的是祈盼这些神秘的图腾能够护佑自己的部落繁衍壮大、生生不息。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渴求战胜或改变大自然、渴求种族延续思想的表现。从艺术和设计角度出发对图腾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发现图腾是一种具有艺术装饰形式的符号, 其中已经包涵了抽象和夸张等艺术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 因此很多人认为图腾符号就是设计的起源。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7万年前至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工具进步称为“技术革命”, 并认为“它是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革命。从那时起直到今天, 各种工具的改进不断加快。尽管在局部地区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停顿甚至倒退, 但在这段时间内, 速度不断加快是技术史上的主流”[2]。他还说“旧石器时代晚期并不仅以把石器打凿成薄片这种技术的进步而著称。这一时期至少还出现了三种开创性的发明:狗的驯化、弓箭、绘制和仿造人类和动物的形体……至于绘画和仿造人兽图形, 这是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视觉艺术作品”[3]。汤因比所列举的这些东西之中至少弓箭和石器这两样应该属于设计范畴。由此上溯到石器的产生, 我们就可以寻找到设计的源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人是创造工具的动物。”人类最早制造的物品是为其生存服务的生产工具, 动物与人的区别在于动物不会有目的地改进、创造工具, 当人为了某种用途将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的时候, 就开始了人类自觉意义上的创造活动。设计的产生源于工艺的出现, 同样产生于原始人类对于石器的有意识的加工、改造、制作。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人类劳动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创造文明, 而创造活动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造物。设计是人们在开展造物活动之前进行预先的计划, 然后再按计划去进行物的创造, 人们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语言和形式表现出来的活动过程称为设计。艺术设计的重要特征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 使之不但具有实用功能, 还具有审美功能。

图2受伤的野牛 (引自里外网“艺术&时尚”传统壁画.见:http://art.liwai.com/content-7886-3.htm, 2009-06-19)

图4原始服饰配饰展示图 (引自http://www.wy88.cn/shtmlnewsfijes/ecomnews/552/2012/20124200939320841.shtml)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特有的 (诸如意志和情感等) 能力的需求, 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而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又必然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甚至制约。所以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一个对自然界进行不断改造的过程,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人们努力将自然界进行改造, 希望营造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们在对自然界不断索取和改进的过程中, 发明创造了诸多新生事物, 这就是设计。这种广义的设计当然也包含艺术。艺术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类表达理想的一种方式, 所以又可以说人类才是艺术的源头, 人类更是设计的源头, 人类的生活、劳动是艺术和设计的共同源头。正因为此, 笔者认为, 艺术和设计是同源的,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 艺术形式也日趋成熟。

二、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区别

人类的生活是艺术与设计的共同源头, 但是同样源于人类生活的艺术与设计出发点并不一样, 判断标准自然也不统一。艺术与设计具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共性, 两者皆以美为出发点, 同为创造、感知与体验美。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和思考的作品, 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 不用考虑受众, 也不用考虑经济效益;而设计, 狭义的理解, 就是通过设计产品 (诸如工业产品、视觉产品等等) 来解决现有问题。这种特性造成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必须考虑受众的感受。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人而不是物。设计师要完成设计工作和任务首先考虑的是体现社会价值, 满足人的需求, 而不是去考虑物质。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特性, 设计是一个构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人类通过思考、计划将原有事物进行改变、使其变化、更新并发展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设计源于人类日常生活, 服务于人类的生存需要, 是人类实现自身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就是设计师的设计是为他人服务的。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师通过对物的设计, 使经过设计的物与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 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艺术与设计之间是有区别的, 两者是不可以混淆的。我们可以简要地用“艺术为我”、“设计为他”八个字来概括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我们不难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 “艺术为我”说的是人类为了把自己精神世界的东西通过理想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进行艺术行为或艺术创造, 这种艺术行为甚至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影响, 既无需设定目标也不需提前计划, 完全是一种自我理想的展现和表达。艺术的精髓就在于艺术是服务于人们自己的精神世界。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纯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作品从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取社会的认可而作, 他的作品没有什么利益的驱动, 是真正富有艺术性的事物, 他的艺术创作散发出来的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懂得艺术的人读懂的是艺术内在的价值, 而不是去用金钱估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如何理解“设计为他”?从以下三点来分析可以对“设计为他”这四个字的含义有所认识:1.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为市场需要服务, 如果没有市场的需求, 设计就不会产生价值。比如说进行一个室内家庭装修项目设计, 设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业主的需求、喜好, 并针对业主的需求、喜好去为他设计他的家。这里业主掌握了真正的主动权, 这就是社会市场的游戏规则, 设计师的作用是帮业主实现他的想法。设计师如果只顾天马行空地挥洒自己的设计灵感而置业主的要求于不顾, 业主完全可以不要你来为他设计。因此说设计是为他人而设计, 而不可能背离市场需求。2.谈到设计每个人都很容易想到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家具设计, 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家具设计也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让使用者即“他人”在使用时感受到舒服。违背这个基本原则设计出来的产品肯定会被使用者、市场抛弃。3.设计是实用的艺术, 设计品最终通过机械化批量生产, 迎合市场需要, 追求经济效益, 一般是不可能具有唯一性特征的。而艺术品就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具有不可复制性, 可能藏在私家的橱柜之中, 并不在世间抛头露面。

三、艺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设计既存在区别, 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人类刚刚学会制造生产工具之时就将实用和审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造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的审美意识水准不断提高, 艺术与设计的结合更是显得紧密。很多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雕塑及绘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甚至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绘画和雕塑。包豪斯所追求的抽象的风格形式与新造型主义绘画和雕塑的风格形式就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康定斯基的抽象构成主义绘画本身就是构成主义的风格。

近现代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出现往往会推动和诱发新的设计观念的产生, 同时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极可能推动一个新艺术形式产生。纵观现代设计史, 艺术变革一直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来影响设计领域的, 艺术与设计并行发展, 他们都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形式。现代的设计艺术受到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尤其是几何形式影响, 而设计的探索又同时影响了艺术形式, 二者合力推动了机器美学的诞生。艺术推动设计最典型的代表是包豪斯, 包豪斯的设计强调功能第一原则, 追求功能与装饰的统一。包豪斯的这个设计理念实际上体现的就是艺术与设计结合。应该说设计的本质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统一, 科学技术是设计的基础, 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两者结合创造出既具备优越使用功能又美观大方的产品, 是设计最终的追求。当人类的艺术眼光提高的时候设计也将变得更加有品位,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好的设计也会影响艺术的发展,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 投入设计实践, 可以推动设计进步。设计师关注艺术, 投入艺术研究, 也可推动艺术进步。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由内在动机引发的, 艺术和设计都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反映。没有人类思维指引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没有目标和活动意义, 而各种实践活动又是思维的必备载体, 是思维得以物化的前提条件。设计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结果, 追求更高的层次。设计既要满足人类的实用需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 而不像纯艺术仅需满足审美需求。人类不断丰富的意识活动, 使得人们对审美和其他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包括政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这些都是设计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艺术和设计都是社会现象的综合表现。

综上所述, 当我们再度推敲艺术的起源和设计的起源关系问题的时候, 必须综合地去考虑人类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我们发觉在当前艺术和设计的结合愈加紧密的大背景下, 我们没有必要孤立地去讨论研究艺术的起源和设计的起源究竟谁先谁后。随着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的迅速发展, 未来, 艺术和设计必将结合得愈来愈紧, 艺术起源和设计起源将不会再被艺术界争论不休, 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2]马新亭.人类起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张白露.艺术起源学说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5]罗中起.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历程[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3 (06)

[6]臧勇, 钱珏, 占必传.设计与艺术的本源思考[J].艺术评论, 2012 (07)

[7]刘一.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2 (12)

篇9:端午起源新说

端午节是不是起源于屈原投江呢?关于这个“源”,据《风俗通义》叙述国人吃粽子风俗,完全没有提及屈原。又据史籍和考古文物来看,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端午节活动内容如果说是纪念屈原,这是后世人在宣扬爱国主义时,出于对屈原敬仰而附会。端午节活动,既然不是起源于屈原,那又是什么呢?

有说端午是龙的节日。人在原始时代,龙被作为图腾。吴越人作战或比武时,有断发纹身的习惯,纹身多是刺上龙的图案,用具或船艇都有雕刻或彩绘龙。据《襄阳风俗记》载:“屈原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皆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食。”此后,其妻包成角状粽子,免被蛟龙夺食。”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查考很多典籍,写了百余短篇,综合成《端午考》,详细论证了端午节起源是吴越人举行龙的图腾祭节日。

端午节起源在什么时候?当然不是在万里冰封的寒冬,而是在廿四个气节中的夏至节(公元纪年6月21日左右)。现存较早的岁时专著《荆岁梦时记》对五月五日节日风俗没有记载,而在夏至节日明确记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之角黍,并以新竹为筒粽。”《玉炽宝内》也将龙舟竞赛放在夏至节民间娱乐活动中。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明确五月五日风俗来源于夏、商、周夏至节,到了汉代才演变。

关于端午节,还有很多传说。除以纪念屈原为多之外,还有说是纪念伍子胥忌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等等。

古时,端午活动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之外,还有饮雄黄酒。雄黄是含三硫化砷的矿物,与酒混合,涂在小儿头额、耳鼻、手足心,可祛诸毒;饮之,可驱虫解毒。五月是多发病、易发病季节,古人用雄黄酒防病,甚至洒在墙壁、蛇洞口,是有依据的。

篇10:历史教授解读端午节起源说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专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苏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道,“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在申报的榜单上,“苏州端午习俗”还是苏州单独提出的申请。

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著名学者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春秋末期,以吴地为中心,将祭伍子胥活动与原有习俗结合起来。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罗市也在争取申报端午项目,该市文化局副局长徐蔚明强调说:“端午最早起源于苏州,并不意味着申遗胜算就最大。屈原的影响深远不可忽略,后者作为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把这个民族节日献给屈原是历史的选择,是应学者强烈的呼应,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徐蔚明同时还兼任屈原祠的馆长,据他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和“苏州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是希望礼仪能够稍微简单一些,让市民参与的范围能够尽量大一些。

对于苏州端午节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时,苏州市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曾表示,虽然该市申报的项目中,已有16项被列入推荐名录,但申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苏州市的申报项目中,还有七夕节、同中秋节相关的虎丘曲会等民俗类项目。

就此,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都是一种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依照所在地的习俗过节,是件贴心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上一篇:体卫艺总结下一篇:送给自己的励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