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诗选端午

2024-06-17

端午节诗选端午(共16篇)

篇1:端午节诗选端午

《端午,端午》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节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下面是《端午,端午》端午节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有一个下雨天的五月,家里来了一位油漆师傅,他是在大埔县高陂镇长大的。给我讲述了韩江河上端午赛龙舟的盛况:是日江上百龙争先,彩旗招展,锣鼓震天,胜出者获得了金猪厚礼。两岸无论男女老小、士农工商,几乎倾城出动,人群像蚂蚁,密密麻麻挤着挨着,观看江里龙舟竞渡。而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绿豆裹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洋溢着整个镇子上空……他绘声绘色,令我无比神往。若干年后我高中毕业,由高陂前往潮州的轮船上,望着滔滔韩江水,我忽然想起油漆师傅关于这条河上赛龙舟的盛事,只恨无缘撞见,支着下巴惆怅了许久。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出外打工,在珠江之滨的小镇安了家,看龙舟竞渡就不再是新奇的节日景观了。每当端午节来临,从农历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整个珠江流域的锣鼓声咚咚锵锵响个不停,一条条龙舟被村民从小河涌的淤泥里起了出来(藏在淤泥里是保护龙舟的最好办法),插上绣有姓氏的彩旗和罗伞,龙舟两边坐满了桨手,站在船首的老大手挥三角令旗,桨手如临战勇士,一齐呐喊奋力划桨,龙舟就像箭一般向前冲去,锣鼓声加上两岸的喝彩声,场景十分热烈感人。

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如果地方政府不组织赛事,他们也会把龙舟划上浩浩江面。

赛龙舟不仅仅好看,其实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民俗活动。江水流急,万一掌握不好,龙舟就会倾覆,落水者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我在新造工作的时候,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的所在地南亭村江面上,叫做海心岗的地方,历史上曾发生过龙舟沉没的事故,由于这儿水流急速,水面打着漩涡,落水者往往连尸体也找不到。某年端午节,有一只快速大船经过,卷起滔天大浪,穗石村的龙舟倾覆落水,数位村民死亡。明知划龙舟非常危险,珠江两岸的村民们依然毫无畏惧,每年准时把龙舟鼓敲起来,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勇气!村庄里,为了筹集划龙舟的经费,村民纷纷募捐,有些从香港、澳门或外地做生意发财的乡亲回来了,出手特别大方。夜晚,龙舟靠岸,村民们就在祠堂里大摆龙舟宴,佳肴美酒,林林总总,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来到村里,就可以上座吃喝,不收分文,人称“吃龙船饭。”这风俗流传了上千年,今天依然沿袭着。通过赛龙舟,他们维系着浓浓的乡情、团结一致、共御外诲!通过赛龙舟,他们保留着久远的中原文化、把宝贵的民间风俗保留下来。所以,我知道为什么当龙舟鼓敲响之时,那么多人立刻振奋起来,甚至感动了这一方水土上所有人的原因了!

在珠江之滨,到了端午这些天,市场买卖粽子的人会比平时多起来,在菜摊之旁,菖蒲叶子和苦艾草被人扎成一束束出售。这里的人,无论是住高楼大厦的、住出租屋的、住乡村的,大家都愿意花上一两块钱买一束回去挂在门上,以寄驱魔辟邪之意。但这个节日,人人都知道是纪念屈原的。

屈原这位两千年前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一生忠君爱国,为了楚国不被秦国吞并,多次向楚怀王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却遭到了公子子兰等人的陷害,一度被流放。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但公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汩罗江,以身报国。

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我在哀叹屈原的同时,也感叹世间事的黑白颠倒,忠良不容于奸邪之辈!历史总在重复,贾谊、韩愈、李白、柳宗元、苏轼……,他们无不是忠君爱国的人,只因得罪奸邪之辈,被昏君流放远恶之地,许多人郁郁终结了一生。

珠江之滨有两个村子全部姓屈,他们据称是屈原的后代,他们的先人是明末清初号称“岭南三大家”之一的爱国诗人屈大均,他的著作《广东新语》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里面就记叙了龙舟竞渡的故事。屈大均的墓地就葬在望得见珠江的山岗上,年年都有“屈”字大旗的龙舟从他的墓前经过。二OO五年夏天,在龙舟鼓咚咚响起的日子,我陪伴从澳大利亚归来的中国著名诗人刘湛秋先生凭吊了屈大均的墓地,表达了我们对屈原杰出后人的敬仰之情。

端午节有着比其他节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期望每年的五月,龙舟锣鼓嘹亮起来,纪念诗人屈原的活动多起来。某年端午节,我就参加了一个叫做“端午诗会”的活动,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一队穿着整齐肃穆的大学生,在舞台上朗诵了《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铿锵有力的句子,久久回响在我的耳边……

篇2:端午节诗选端午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投江死后,楚国老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还申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呢。

家乡的端午节总是在麦收的季节,劳累的人们在这一天会早早的起床,到沟边割艾草,拔来LA-LA穗(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到了端午节植物的顶端会长满种子,圆圆的果实就似草莓的种子一样长在身体的外边。我不能说起它的学名只能有家乡的语音来写了。)据说这种植物能够治疗眼疾,在端午节这一天拔出放在窗台上晾干药效最好。艾草也是一种中药,家乡的人们平时总会拿艾叶煎水饮服来治疗咳嗽。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艾草放在门头上用来辟邪。有的人把艾草拧做草绳晾干用来驱蚊子。在田间看庄稼点一根艾叶草绳,一夜蚊虫不咬,睡觉安稳呢。

端午节孩子们很兴奋,这一天妈妈们会缝制各式各样的香袋,心形的居多。五色的线系着挂在脖子里。香袋里的香料香气四溢,这种香气有辟邪驱虫的效果呢。孩子们可不管这么多,相互奔走,看谁的香袋子最好看,谁的香袋里的香料最香,比一比谁的妈妈手最巧。孩子们欢天喜地的乐呵着,脖子里,手脖,脚脖上系着彩色的线,看谁的最鲜艳,谁的色彩最丰富。

五色线老人们说从端午节系上,一直到六月六才可以剪下,扔到水沟里,可以变成长虫,那样以后见到蛇就不怕了,蛇也不会咬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记忆仍在我的心里铭刻,现在才知道那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家家户户人们早起,妈妈会洗净一篮子鸡蛋,把大蒜洗净和鸡蛋放在大锅里煮。这是家乡的习俗,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这样的鸡蛋人人要吃的,吃着鸡蛋就着大蒜,能够祛病,身体更健康呢。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手脖,脚脖,希冀着生活一帆风顺,不被外因侵蚀。

各地的风俗不同,过端午也不一样。在皖南小城生活的几年里,我也感受了那里的风情。

皖南过端午节,不像家乡这样家家户户吃大蒜煮鸡蛋,而是吃粽子。端午节将至的几日里,最热销的就是粽叶和糯米了。老太太们忙着为儿孙包粽子。新鲜的粽叶用开水烫一下,就能闻到一股清香,用这样的叶子包糯米,煮熟后,粽叶的自然清香就融入糯米里,味道更香甜。这里的人们更着重自然的味道,就是包裹粽子的绳子都是绿色的蒲草。蒲草看起来就像一种茅草,长长的,长在山涧溪头,很是旺盛,不过这种草是圆形的,更具有韧性,缠裹起来不容易断。不是亲自尝试还真不知道包粽子也是一件技巧的活。初到小城,还不太熟悉那里的风俗,就跟着隔壁的大娘学包粽子了。把糯米洗干净捞出来空水,手摸着米粒松散,一粒一粒的时候就可以开工了。左手拿着粽叶,把两个粽叶叠加错开一些,让粽叶面尽量的大,把粽叶叠成三角状,握起来像一个圆锥状,把松散的糯米放进去。在做这样的工序时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口味不同在这个时候把蜜枣啊,香肠啊,炖煮好的大肉,冰糖等放在粽子的心部,这样味道可以向四周弥散。做粽子最为关键的就是封口了,若是封不好口,糯米就会流出来,煮时味道就会流失,失去了原有的香味。看着大娘左叠一下,右叠一下,左压一个,右压一个角,一会儿功夫一个圆锥形的粽子包好了。我却看得眼花,自己做起粽子来用绳子缠了又缠没有一点棱角,难看极了。这样的事看起来小,做起来才知道眼高手低啊。还是大娘包揽下来,才得以吃上香香的粽子。

这里的风俗和家乡的相似,端午节这天门口悬挂艾草,孩子们戴香袋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时节,是栀子花开的季节,很多人会把白色的栀子花插在头上,或是戴在胸前,不知是在闻栀子花的浓浓清香还是在祭奠屈原的忠贞爱国。

篇3:端午节诗选端午

关键词:中国,韩国,端午

中韩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较之地理位置上的一衣带水,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中韩端午文化现象的比较,说明二者的异同,以期消除误解,增加了解。

一、起源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起源

在中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由于古代“午”与“五”相通,因此,“端午”亦称为“端五”、“重五”、“重午”。又,古人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称“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地腊节”。1纷繁复杂的名称中可见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的重要性。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两类说法 :关于节气的“时节说”与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说”。其中“时节说”主要有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等著作中提及的“龙日说”以及流传与民间的“恶日说”;与“纪念说”有关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认同度最高。

(二)、韩国端午祭起源

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主要与韩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关。与之有关的主要人物有金庾信、梵日国师、郑氏女等。

首先,关于“金庾信”说。金庾信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有名的大将,在他的带领下,新罗军队先后消灭百济与高句丽,统一了三国。金庾信死后被供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平安。

其次,关于“梵日国师”说。据传,古时候,鹤山有一富家女子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映有太阳的水。随后便怀有身孕,并产下一子。但古时以未婚而孕不吉,家人便将婴孩丢弃。数日后,得知丢弃地点的女子前去寻找婴孩,却看到一只仙鹤正在给婴孩喂食。女子认为这婴孩是上天所赐,日后必有所作为,随即抱回家中,精心照料。不出所料,婴孩日后成为梵日国师,死后被供奉为国师城隍神。

再次,关于“郑氏女”说。传说,国师城隍神爱上了一位姓郑的姑娘,城隍神便在姑娘的梦中求婚,但却被以城隍是神非人为由拒绝。不甘心的国师城隍神便派了一只老虎,半夜前去将郑姓姑娘带到大关岭,与姑娘的灵魂举行了婚礼。待到后来,人们找到郑姓姑娘时,发现她的灵魂已经不见了。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看作他们结婚的日子,也是她成为国师女城隍神的日子。

(三)、端午起源比较

综上,不难发现中韩两国端午的起源有一定的共同点 :都有纪念值得两国人民尊敬的人物。而且,都有一位女性人物。不同点是中国端午的起源带有早期社会的巫俗文化色彩,如“恶日”时要尽全力驱邪 ;而韩国端午的起源则带有较为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如频繁出现的“城隍神”等。

二、目的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目的

联系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不难想到其目的。既然以端午时期为“恶日”,那么便要驱魔除邪以祈求平安健康 ;对于历史人物无疑要纪念、学习。可以这样说忠、孝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国端午节的新内涵。

(二)、韩国端午祭目的

结合韩国的自然环境,不难得出其端午祭中所蕴含的期望与目的。

韩国山地众多,又三面环海,对于农耕社会,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很多不便。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往往极易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以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只有借助神灵的保佑。因此,为了改造自然环境,往往需要人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全民参与的祭祀活动,为培养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人与人的情感,而且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前进。此时,虔诚地向各路神仙祈祷,必定保佑农业丰收,保障生存。

此外,在江陵端午祭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巫俗。这是因为巫俗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在最为痛苦的时候,如“岁月号沉船事件”时,广大韩国民众最先想到的不是佛寺,不是教堂,而是巫俗。传统的巫俗信仰者认为,通过巫师的舞蹈,人们能够与神明沟通、并得到指示,与此同时神明能够抚慰人们心灵上的痛苦。

(三)、端午目的比较

较之于中国端午节,韩国江陵端午的目的更为多样。此外,中国端午节更侧重于对人们精神的熏陶、如关注忠、孝民族精神 ;而韩国端午祭则更关注现实中的得失,更具现实意义,如保佑平安、团结力量、祈求丰收、抚慰烦恼。

三、习俗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习俗

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端午节习俗的丰富多彩。较为常见的有 :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画额、戴香囊、挂艾叶等等。其中,普遍认为前三项与纪念屈原有关 ;后三项与祈求平安健康有关。

在此,对关于纪念屈原的习俗详加阐释。相传,众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便划船追赶拯救。为避免江河中鱼虾吃掉其的尸身,他们不仅选用外形为龙的船,以期驱散鱼虾 ;而且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喂饱鱼虾,免得它们去咬屈原 ;更将雄黄酒倒入江中,希望能够将鱼虾等药晕,以保护屈原大夫的身体。

(二)、韩国端午祭的习俗2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二十余天(农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农历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

1、酿制神酒

江陵端午祭从酿造神酒拉开序幕。祭官们从市长手中领取酿制神酒所需的大米和麦芽,市民们也纷纷参加献米仪式。酒是献给神灵最重要的祭品。巫师用法器驱赶邪气,使神酒酿制场所保持清洁。酿酒之前,祭官们要沐浴更衣,以保证神酒的清洁。并且,整个过程中要用白布裹嘴,不能说话。

2、各种祭祀活动

大关岭山神祭、国师城隍祭、奉安祭、朝奠祭、送神祭等都是江陵端午祭时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动。

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日,江陵市民们登上大观岭举行山神祭和供奉国师城隍的祭礼。祭礼仪式以儒家的方式开始。尤其在国师城隍祭中,由江陵市长担任初献官,祭辞中带有为百姓祈祷平安的内容。因此虽然祭祀是民间的活动,历来都有官方的代表、本地的德高望重的人士参加。祭祀结束后,巫师登场。用巫术来驱恶避邪,迎接城隍神。

3、迎接国师城隍神

神木是国师城隍降临人间的途径,也是城隍的象征。人们根据树枝的抖动,判断神的降临。根据记载,神灵附体的树会在人们碰到之前,自己抖动枝条。将神木供奉到城隍堂前,人们在神木上挂满青色、红色的彩带,祈祷心愿。神降临人间的旅程由此展开。神木下山的过程就是神来到人间的过程。供奉着城隍神位和神木的迎神队伍,在欢快的巫乐伴奏声中,从大观岭走下来。迎神的队伍走上街头,与市民们直接见面。神木和华盖走在最前面,绕城一周后,来到举行庆典的端午场。市内到处收拾提着端午灯的人群,祈祷城隍神驱走人间的邪魔恶鬼。将神位供奉到端午祭堂后,人们将自己的心愿放入端午灯中,让花灯在江水中漂流。

4、演艺活动

演艺活动是在农历五月初三到五月初七进行的,主要包括假面剧、农乐、农谣、各地艺术团体表演。

假面剧由六名带着面具的舞者和乐师表演,六名舞者的角色分别是两班大人、小梅夫人、两名恶人和两名小丑。故事描述的是两班大人与小梅夫人在恶人的干扰下最终结为伉俪的爱情故事。

农乐发源于韩国部族国家时期。每年到了春秋两季,农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祈祷一年的丰收。农民们为了在艰苦的劳动中获得放松、与村落中的人们和谐相处、祈祷物产丰富,创作出各种农乐和游戏。

农谣是农民劳作过程中,为了摆脱枯燥感、提高集体的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谣。歌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平凡生活中的快乐。

在端午祭的庆典过程中,主办方邀请了韩国内外的艺术团体到江陵表演,以增强节日气氛,并以此向广大游客展现韩国的丰富的民俗文化。3

(三)、端午习俗对比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韩国端午祭习俗明显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中国端午节的起源要比韩国端午祭早,所以无论是饮食,还是驱邪习俗,韩国端午祭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不同的是 :中国端午节是节日型庆典,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祭祀型庆典。实际上,中国端午节最初也是祭祀型庆典,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演变为节日型庆典的。4

四、传承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传承

在中国,有很多具有制作传统文化产品技术的艺人。虽然也有资金投入,但政府更愿意让艺人主动融入市场,在销售中获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去引导艺人改进生产,从而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国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更倾向于民间百姓和市场。5

(二)、韩国端午祭的传承

对于重要的文物以及文化遗产,韩国政府都对其进行编号加以保护。例如,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就被指定为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而且,在江陵端午祭中,负责祭祀的巫师是世袭的。她们不仅都有政府编号,还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此外,政府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他人。因此,可以说韩国政府是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端午传承对比

比较中韩两国端午文化的现状与传承,不难看出,韩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更为细致,投入的资金更为雄厚,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更高。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这些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篇4:端午时节话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然忠心耿耿事奉楚怀王,却多次遭到排挤,怀王死后又因为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大夫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发展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接伍子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很悲痛,为了祭祀他,所以有了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王讨伐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吴军当时士气高昂, 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夫差听后大怒,派人取出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从小没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曹盱是一位巫师,他在迎潮神的活动中,不幸落入水中。曹娥得知消息后赶到江边,哭着呼喊自己的父亲,却不见父亲的踪影。之后,她快步跑回家去提了一篮香瓜飞快地回到江边。又向一位打鱼的邻居借了一条船,把瓜篮拎到船上,邻居们着急地问她要到哪里去,曹娥说:“我有救爹的办法了,我爹喜欢吃香瓜,我把瓜抛到江里,如果瓜沉下去了,那一定是我爹在下面,这样,我就可以把爹救上来了。” 就这样,曹娥昼夜沿江哭喊着寻找自己的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初五这天,曹娥恍惚中自己也投入了江中,3天后,人们在江面上发现了曹盱父女的尸体。那一年曹娥只有14岁。由于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做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视做孝敬父母长辈的日子,端午节也被称为孝亲节。

四、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恶日禁忌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古代把五月初五看做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人们一直认为这一天是个不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插菖蒲、艾叶来驱除鬼神,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来躲避瘟疫。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3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篇5:端午怀想(端午节诗歌 )

王新立

你的纵身一跃

让汨罗江为你

呜咽了两千多年

遍地生长的苦艾呀

只为你

每年五月初五归来时

轻轻抚去心中的创伤

剥开香气弥漫的粽子

轻轻咀嚼

捧起你的《离骚》、《九歌》

高声吟唱

你赤诚与忠贞的身影

篇6:庆祝端午节:端午节诗句

相关推荐: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习俗作文 |父亲节作文 |父爱如山作文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七律 ? 端午》

【现代】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篇7:端午节诗选端午

端午日

作者:殷尧藩朝代:唐体裁:七律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篇8:端午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 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异常悲痛,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

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篇9:那端午不是咱端午

端午祭不是端午节

来自湖北秭归的女学生问到,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所以端午节在我们家乡是非常大的节日,我听说韩国也有端午节,所以我想问下老师,如果我在韩国遇到学生问我:“老师,端午节我们也有,应该是我们的吧?你们是延续了我们的节日吗?”我应该怎么回答呢?

全秀贞老师讲,中国的24节气,韩国同样有,也是阴历,同一天的。韩国和中国文化间的交流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中国的许多节日,比如春节、中秋、端午,韩国都有,不过韩国有不同的发展。端午韩国申请了世界遗产,很多中国人很生气。但其实韩国的端午和中国的端午很不一样,韩国申请的是端午祭。和中国不同的是,韩国的端午没有香包,也不划龙舟、不吃粽子。

具体来说,韩国的端午祭就是韩国江陵的一个地方,从阴历3月8日左右开始酿酒,一步一步地准备,到阴历5月6日结束,是一个很大的活动。江陵是山区,举办活动主要是祈愿山路平安。在这50天里,先是酿酒,然后一直举办各种他活动,比如端午跳绳,这是具有韩国特色的活动方式,还有官奴假面剧(是江陵端午祭最独特的节目,该剧生动地再现出古时韩国官府奴婢与贵族的生活面貌,是韩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无声假面具)、摔跤、拔河、射箭等等各样的游戏。总的来说韩国的端午祭就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一种活动,和中国的端午节不同。

韩国有很多节日,中国也有,可以说原来是从中国过来的,不过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就发生了变化,跟原来的已经不一样了。比如说端午祭,在韩国就不考虑屈原,不吃粽子,连粽子这个词都不知道,所以除了名字中“端午”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其他完全不一样。

“其实是已经被韩国本土的文化重新理解了。”程龙老师接着说,这就反映出文化。从最开始的发源来讲有这样一种同源性,但是发展到一个地区,传播到一个地区之后,就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改变、调整、适应,最后就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们现在的研究也发现,其实中国的端午节最开始跟屈原也没有关系。大家往江里面投粽子、投粮食,它本身是一个丰收的表现,就是稻作文化,中国今天南方有早稻、有晚稻,5月正好是早稻收获的季节,所以往江里投粮食是人们收获以后的庆祝活动:我现在粮食很多了,投到江里面,这是一种丰收的体现。后来跟屈原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事实上,中国端午节的文化也是经过了一步一步的发展,然后加上地区的色彩、屈原的色彩在里面。同样这个文化传到朝鲜半岛,也经过了当地文化的改变,成了区域性的,即便是在韩国也是集中在江陵这个地方的区域性的节日。它体现了文化虽是同源,但是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韩国人也喜欢红色了

有志愿者问到,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很喜欢红色,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也是用红纸包的,那么韩国对颜色有哪些禁忌吗?

全老师答道,韩国的情况与中国恰恰相反,韩国人称自己是白衣民族,以前一直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在我们看来是很干净、纯洁的。不过现在很多韩国人喜欢穿黑色。有一次我的一个老师的母亲去世了,要我们参加葬礼,因为是临时通知的,我们也没有准备,不过一看大家全穿的黑色衣服,所以就直接去参加葬礼也没有问题。

韩国对于红色有不同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觉得红色不太好。不过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时,韩国人全穿了红色衣服,那个时候一下子就改变了对红色的观念,我们开始喜欢了,我们发现红色原来很漂亮。这是很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国家队也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了,所以中国和韩国比赛的话,中国队也要穿红色的衣服时,那就要商量了。如果你们必须要穿红色的话,我们就穿蓝色的(笑)。

责任编辑:徐玲玲

篇10: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习俗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篇11:端午节作文: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前夕,奶奶泡下糯米,并泡下棕叶,紧接着0施展各大厨艺,蒸煎炸炒烘,又切又揉地做好馅料,准备好第二天包粽子。

过端午节,最开心的事莫不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当天下午,看着奶奶和其他亲戚把各种材料往桌子摆。整个人儿从头发丝儿到脚趾尖儿都是乐呵呵的,嘴角像被什么东西钩住似的,止不住的往上扬。白白的糯米,泛着油光的五花肉和梅菜,牛血色的红糖豆沙球……它们都在向我招手:“快来吃我吧!我很好吃的呦!”作为吃货的我当然不忍拒绝啦,信手拈来,一口一个。妈妈提醒道:“等包好了再吃个够吧。”我咬着嘴唇,思考了一会儿,点点头,站在一旁,一边看着,一边喜滋滋的笑着。

再看看奶奶,只见她把两片棕叶叠放在一起,再灵巧地挽成一个斗笠状,然后用糯米和馅料填满,再将棕叶包好,最后用绳子系紧,一个粽子就在奶奶手中诞生了!

看着奶奶包出的一个又一个的绿油油的似金字塔的粽子,我的心痒痒了,我的手也痒痒了。洗干净手,拿起两片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依葫芦画瓢地,挽了起来。“嘿!不是挺简单的嘛!”我得意洋洋地,举着“粽叶斗笠”得瑟了起来。没想到,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低头一看,呀!下面还有一个洞,我又羞又气,把棕叶塞进奶奶的手里,跑到一边去了,心里又有些好奇和期待,又伸长脖子张望着。

“妈妈,妈妈!待会儿吃晚饭时候,我可以吃两个粽子吗?”

“好呀!”

“那我可不可以再吃一个小小的粽子?”

“不行,你最多只能吃两个。”

“可是我已经长大了呀......”

晚饭桌上,将棕叶剥开,放在碗里,用筷子将粽子剪开。这是一个梅菜五花肉蛋黄馅的粽子。蛋黄香五花肉香和棕叶“成熟稳重又不失年轻活力”清香完美融合,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忍不住大快朵颐。

篇12:端午节作文-难忘的端午节

几段思愁,几段伤,含泪泣血,祭屈原。

断魂怀伤,话端午,棕香情浓,拾忧笔。

——文/紫墨青殇

独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云霄,柔弱的白光迷离了双眸,清风微拂,弥漫着丝丝芳香,飘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棂边缘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满,眼帘泛起了轻雾,视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绪荒凉了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雾气湿了流年的睫毛,昨晚还依稀掉落成线的雨,未干的路道上仍留有点点积水,湖面荷叶似乎舒展了些许,静卧在荷叶上的水露似在以轻吻的方式问好,柳条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欢呼,鸟儿也叽叽咋咋迎来了这个雨后的清晨。

时光荏苒,在晃眼间,岁月便流失于指缝间了,昨晚小楼又春风,今夕人去楼早空,曾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那个喜欢缅怀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静,少了飘荡在村庄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乡。简单的字眼却饱含多少游子泪,少许的字眼却记挂多少爱恋,一个熟悉的画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涟漪,一首儿时的歌谣便能酝酿思念的苦酒。远处的热土,承载着我们儿时梦,远处的亲人,等待着我们的归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要一人在外过着端午……

一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一个异地他乡的少年,飘飘荡荡几年,空气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绪,字里行间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欢游走在文字间,拾取零落的记忆,喜欢徜徉在角落里,回味熟悉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粽子的香味已飘远,残留的点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湿了谁干涸的夜?或许该放下忙碌的心,静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重拾熟悉的梦,静静的点着鼠标,视界停滞在散文网,把心定格在粽香浓浓的文章里,闭上眼,回忆儿时的一切,缝补记忆的裂痕。

细细地读着一篇‘万水青山粽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粽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粽子,荧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画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时抬起头,摆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粽子,脸上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佳作而满意,爸爸生火,妈妈帮忙,一家人其意浓浓的等待着粽子煮熟。

香味,我闻到了香味,很浓、很浓的粽香……

反复的上下翻动滚轮,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揣摩一边回忆,曾经的花儿再次盛开,心得到慰藉,喜欢这种感觉,温馨很充实。

下一刻,心被这一篇‘细水长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虏,淡墨笔直的文章,那个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总是能织出美丽而令人遐想乱千的文章,‘我没有带走一片风景,我只是携着故乡的真情,紧紧捧在怀中久久凝视着’是的,凝视着,凝视着岁月的流失,凝视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在这城市中,没有故乡的静谧,没有故乡的黑夜,喧嚣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杂的夜景。抬头,夜空是泛红了,心是凉的,于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灯,红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呐喊,故乡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儿在怀念?故乡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无处倾诉,那股酸泪肆意搅扰着少年的心绪,如今只有在那个角落静静的独自酌情。

想妹妹了,那个只有几岁的妹妹,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我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我们都知晓,我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篇13:写出端午节的习俗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篇14:端午节诗选端午

2015年6月20日,希望工程·义卖童园“手绘公益梦·情浓端午节”主题活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路中环尚街举行,约有200余人参加活动。 在黑龙江大学星光志愿者团队、哈尔滨理工大学艺随益动团队、东北农业大学逆光志愿者团队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分组开始创意手绘。绘画以端午节文化内涵为核心,通过丰富、奇妙的想像,自由创意的发挥,小朋友们在大学生志愿者和家长的协助下绘出心中端午印象。公益课堂的课程还特别邀请民间艺人菊先生现场传授“捏(niē)面人技法”,并将手工作品进行义卖;设置粽(zòng)子制作站教授小朋友包粽子,小朋友积极踊跃,就连家长们也与孩子一起当学生。此间,民间艺人菊先生制作的面人、玫瑰花、动物深得大、小朋友们的喜爱,现场制作的作品被排队购买。小朋友还亲自将购买作品的钱捐入希望工程捐款箱中,在公益实践中体验助人乐趣。近3个小时的活动里收到义卖款691.6元。

“希望工程·义卖童园”是黑龙江省青基会全新推出的公益项目,设有“义卖集市、公益课堂、自助捐款”版块,以企业无偿支持、在其商场建立公益实体义卖店和青少年物品義卖区为主要方式,号召小朋友义卖自己的手工作品、闲置的书籍和玩具等筹集善款帮助省内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并致力打造青少年儿童公益体验与奉献爱心的公益乐园。

篇15:端午节的谜语:端午节灯谜

◎.端午(中国地名)正阳

◎.楚腰纤细掌中轻·粉底格(节日纪念日)端午

◎.马上开始(节日纪念日)端午

◎.眉遮半面垂泪泣,玉漏一滴斜月西(节日纪念日)端午

◎.十(节日纪念日)端午节

◎.小米二字有变化(商品名)粽子

篇16:家乡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这阵阵儿歌声中,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要问端午节的来历,可有很多故事呢。就给大家讲其中一个吧: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屈原在楚王的身边做官。昏庸的楚王总是听信那些奸臣、小人谗言,不听屈原的忠言。后来楚王竟把屈原削职流放了。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都城被敌军占领,百姓遭殃,惨不忍睹,屈原非常悲愤,于是跳江自杀。人们非常伤心,划船找屈原的尸体,还包粽子给鱼虾吃,希望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就把这一天作为“端午节”,用包粽子、赛龙舟的形式表达对屈原的缅怀之情。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呢!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则是为了避邪。粽子几乎是每家每户过节必不可少的物品。奶奶在包粽子前,总是要先把粽叶泡上很长时间,再煮一煮。包粽子时,先取三片煮好的粽叶,围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往里面放些糯米,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馅料,诸如:花生米、红豆、肉、蜜枣等等。再用棉线捆起来,一个玲珑可爱的粽子就诞生了。但现在还不能吃,还要把包好的粽子煮上一天,到第二天我们就可以大享美味啦。解开一个热腾腾的粽子,蒸汽直冲天,而粽子活像个老爷舒服地躺在粽叶里。糯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草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顾不上烫,咬了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上一篇:迟子建的语录合集35句下一篇:解放思想再出发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