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专题论据的运用

2024-05-29

作文专题论据的运用(共5篇)

篇1:作文专题论据的运用

学习如何灵活运用素材(教学案 江夏区安山中学 倪 娟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灵活运用素材。教学方法:读,说,写,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说,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是起统帅作用的,没有论点就不成其为议论文。但是,只有论点能成为 议论文吗?也不成,还必须有论据。

什么是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 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这些 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臆造或虚构,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上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为了保证事实的真实性, 引用的材料要有出处,要检查核对,要准确可靠。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 应该是为人们公认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可以作为论据。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定律、公式,还有一些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言 论,以及流传于世的谚语、格言,只要它们是正确的,是揭示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富有深刻哲理的,同样 可以做论据。但引用时要严肃慎重,不能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更不能歪曲篡改。同时,要彻底弄懂有关 论述的精神实质,做到完整、准确。

明确选择、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论据必须能紧紧扣住论点, 能为论点服务, 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比如, 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 “ 不 要拒绝做小事情 ” 时,运用了两条道理论据:一是老子的话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是刘备的遗诏中的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两句话,深刻指出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告诫人们不要轻视小事情,作为论据,是非常恰当的。文中还 可以运用了一系列的事实材料--苏联科学家的事迹、中国女排和艺术家取得成就的过程,进一步证明小 事情与大事业的关系,讲清 “ 不要拒绝小事情 ” 的重要性。这些材料也都紧扣中心论点,起到了证明论点的 作用。

二是论据要选得精,又要选得充分。论据不是越多越好。材料太多,会显得重复堆砌,即使是很好的 材料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反过来说,也不是越少越好,材料不足,论点会站不住脚,文章就没有说 服力。因此论据要选得典型、有代表性,又要做到充分证明论点,恰到好处。

三是要注意恰当运用作为论据的事实。议论文中的事实是作为论据使用的, 与记叙文中表述方法不同。记叙文中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必须简明扼要。初学议论文时,有的同学掌握不好 分寸,把作论据的事实叙述得过于具体、详细,就会改变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使文章不伦不类。

二例题详解

徐悲鸿主张改革中国画,中西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实主义画风,他对古代画 家的作品颇多讥评。

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尤其精于素描。对于中国画,他是主张改革的:“ 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中西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现实主义画风。他认为古画的人物 四肢不成比例,房屋桥梁与山水也不相称。徐悲鸿的艺术融中西绘画于一炉,精深博大,隐秀雄奇,为苦 于陈陈相因、囿:厂成法的中国画开辟了道路,可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对画评议,一乡下土老倌忽然上前对他说:“ 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 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 ” 众人一看,原来是徐氏新作 “ 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 ” , 内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乡人说雄鸭羽毛鲜艳, 尾巴卷曲是有的;麻鸭雌性羽毛麻褐色尾短, 画错了。徐

氏承认疏于写生,深深致谢而退。书画界的人迷信权威,即使看出瑕疵也不敢得罪大师,反而还要加码, 说麻鸭卷尾是一大创造。如果不是这个乡下人指摘,徐悲鸿的卷尾麻鸭也许还要画下去。观点: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

活用材料: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脱离生活,艺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这方面,著名 的画家徐悲鸿也有过教训。他因疏于写生,缺乏对生活地的细致的观察,以至于对雄麻鸭和雌麻鸭尾羽的 细微差别一无所知,竟把雌麻鸭的尾巴画成卷曲的形状。观点:不应迷信权威,而应该尊重真理。

活用材料:不应迷信权威,而应该尊重真理。徐悲鸿可谓是中国画坛的权威,但是有一位乡人对此并 不迷信,他以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为依据。指出徐氏画雌麻鸭的卷尾中错误,不像书画界的有些人 那样,即使看出错误,也不敢得罪大师,反而还要加码,说麻鸭卷尾是一大创造。观点:应该勇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

活用材料:应该勇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在这方面,著名画家徐悲鸿是我们的好榜样。当一位乡人指出 他画的雌麻鸭尾巴画的太长时,他并未以“艺术高于生活”为由文过饰非,百般辩解,而是主动承认自己 疏于写生,深深致谢而退。

详解:对观点 1的材料叙述重点放在——徐悲鸿画错麻鸭尾巴的原因和结果。对观点 2的材料叙述重点放在——乡人指出徐悲鸿画中错误的心理过程。

对观点 3的材料叙述重点放在——徐悲鸿认错的过程。

观点不同,对素材的取舍运用角度也应有不同,只有材料重点紧扣论点,论述才是有效的。所以,材 料与观点要高度统一。

三 小试牛刀

史铁生,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也治疗无效。在 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 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 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 始了文学创作。

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人家让 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 “ 拜 ” 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 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 “ 觉悟 ” ,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 算。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 “ 好 ” 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 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 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 别是精神 “ 伤残 ” 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 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 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 “ 残疾人 ”(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 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观点:自古磨难出雄才。

演板,交流叙述的问题,并对材料的叙述做修改,使之简洁,典型,生动。调动你的素材库,思考还有什么素材可以证明上个观点,该如何叙述呢?

四 总结方法。

如何运用所熟知的材料来证明观点? 五 实战练习:灵活运用下面的材料分别证明后面的观点。

2001年 5月 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 ·赫伯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 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 “ 最伟大的推销员 ” 的一只金靴子赠与了他,这是自 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 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总统后,又一学员登上了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 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学会有一个传统,就是在每 期学员毕业时,要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学会出了这 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内裤推销给现任总统, 8年期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 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 8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必要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 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再退一步 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

然而,乔治 ·赫波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 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洲有一农场,里面长着许多 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农场面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 死掉,木质已经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虽然从您现在的体质看,这种斧头显得太轻, 因此你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这样一把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 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 …… 最后他给我汇来了 15美元。

乔治 ·赫波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 26年, 26年间,布鲁金 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就因为

学会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个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 去自信。

乔治 ·赫波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网站公布之后,一些读者纷纷搜索布鲁金斯学会,他们发现在该学会 的网页上贴着这么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 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缺乏信心往往并非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常常却是因为缺乏信心。2不要拒绝做小事情。《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材料 1 学会说话艺术,能更好解决问题。2 领导者要广开言路,察纳善言,从谏如流。

六 根据 “ 合作 ” 为议论文的题目,选用的适合的论据。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学会合作。分论点一:动物的合作,互利互惠。活用材料: 分论点二:团队合作,难关易过。活用材料: 分论点三:将相合作,强大国力。

活用材料: 分论点四:国国合作, 共同发展。活用材料: 课后时间根据提纲 35分钟完成本议论文。附加事例答案: Ⅰ、天堂里的合作(地点+“ 合作 ”

一天,上帝带一个教士来到地狱,教士发现地狱中的人们围着一口盛满粥的大锅端坐着,虽然他们每 人都有把勺子,但由于勺柄太长,他们谁也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去,只能挨饿。上帝又带着教士来 到天堂,这里的人们看上去既快乐又满足,虽然他们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每人手里也拿一把长柄勺子。上 帝见教士迷惑不解,便对他说:“ 难道你没看出来这里的人都学会喂对方了吗? ”

Ⅱ、六国的合作(国家+“ 合作 ”

六国约纵离衡,力量强大。岂料中了秦国离间计,纵散约败,各国割地贿秦,最终国破人亡。Ⅲ、将相的合作(人+“ 合作 ”

蔺相如宽宏大量避让廉颇,终使将相和睦合作抗敌,秦国一时不敢加兵于赵。Ⅳ、团队的合作(集体+“ 合作 ”

我国南极考察队有队员 519名,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却是一个密切协作、井然有序的战斗团队。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极强自我工作能力,但他们在工作的每一阶段上,都能从大局出发,本着 “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 的原则建立起一种患难相依、甘苦与共、互勉互动、团结一致的关系,谱 写了一曲团结协作的赞歌。

另外,联想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的类似现象作为类比论证的事例论据。一般以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作类比 或比喻论证时,这些论证应该放在开篇作引子以引起兴趣,或者在每个部分的开头,这样才能由物及人,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论证道理。否则。就显得层次颠倒,不合文章逻辑。

【例】 狼群总会依据每只狼的特点分配任务。速度快的可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牙尖爪利的可以负责攻击。只要狼群发挥每只狼的特点,互相协助,就是强大的熊也不能小视它们。在当今社会也是一样,只有发挥 每个人的特点,团结合作,才能成功。这就是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关系。

篇2:作文专题论据的运用

★总论:使用事例论据要做到:

1.紧扣论点,选择真实、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

2.紧扣论点,对事例进行概括,突出精华和重点,与论点有机结合;

3.紧扣论点,分析事例,使事例与论点结合紧密。

★议论文事例论据的选择

一、选取事例论据的原则

1.论据要典型。

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论据才有说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这样的事例。往往难以令人置信,缺乏说服力。

2.论据要确切。

事例论据要使人信服。其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切忌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不少学生因为材料记忆不准确,又懒得再去核实。就凭着记忆写作,结果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文章论证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论据要有针对性。

有的事例内涵丰富,运用时需仔细斟酌。同时,即使是同一件事,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因此,只有材料主旨与论点相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4.论据要新颖。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如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文章当然也就没了新鲜感,少了吸引力。诗文贵在创新,那些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写作的灵气和个性。因此。选用材料应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角度。选用那些会令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新材料,如此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议论文事例论据的概括

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事例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叙述事例。有的同学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引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者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甚至严重脱离。有的同学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例的起因,一直到事例的结束都“搬”了进去。读其文,不禁会想,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简直就是四不像文体。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类:

一、过分地追求“简洁”,丢掉了“明了”。

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有一部分同学因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又不会分析课文当中的论据是如何概括的,只是笼统地记得教师所说的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于是,在自己写作文时,便错误地认为只要字数少就行了,不管有没有将论据交代明确,从而导致需要重点交代的事情没有表达出来,致使行文平淡如水,叙事不明。也导致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论据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证的论点。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地认为写得越详细越好。

在作文当中,一些同学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情趣横生、文采飞扬。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应对策略:

怎样能避免出现上述弊端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议论文是为了“以理服人”,首先考虑的是说理的需要,所以议论中的记叙,常常写得相当概括,重在把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叙述清楚,其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从略。

事例论据的叙述要遵循两个原则:

1.概括性,论据叙述要简明。

阅读下面的两则事例,比较一下,记叙同一件事情,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形式?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946年夏,西南联大解散,闻一多也想随师生北返清华,却苦于全家搬迁费用而滞留。这时国民党当局认为昆明民主力量削弱,又嚣张起来,于7月11日夜间用无声手枪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当时一些名学者跑到外国领事馆要求避难,市内又盛传黑名单下一个便是闻一多,地下党通知他暂时隐蔽。闻一多却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参加了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会上本没有安排他发言。当李夫人介绍丈夫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特务却叫嚷捣乱。闻一多忍无可忍,对着会场内的千名师生和嚣张的特务,发表了一生中著名的最后演讲,宣布自己“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会后他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五时许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便遭军用吉普车内冲锋枪扫射而死,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负重伤,凶手则驱车扬长而去。(王文《蓦然回首:闻一多以身殉志的诗人》)

前一则例子中,叙述闻一多的表现是作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论据,只有一句话,语言简洁干净,没有具体的铺展,但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后一则事例中,非常具体地交代了闻一多先生被杀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叙述详尽、细致,是典型的记叙文写法。

2.针对性,选取最能证明论点的角度进行概括。

如果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每一件事本身蕴含的意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同一个事例可以产生多个角度的观点。而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论点,所以,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就要有所侧重和取舍,要明确所叙事例中与论点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从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方面去概述事例,删掉那些无关痛痒的要素,把相关内容简洁明了地概述出来,并灵活针对中心对事例进行强化与扩展。

例如 “小马过河”

1、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结。

2、证明“教育孩子”的观点,那就应从“马妈妈”的角度补充解说——马妈妈深懂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

3、证明“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大伯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练习:

请先阅读下面一则事例,看看这个事例中包含哪些观点?要突出各个观点,应怎样处理材料?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难病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

这一事例中包含多个观点:

1、要立志高远。

2、要有献身事业的精神。

3、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要突出各个观点,就要选取与观点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加以强化突出。

1、要突出立志高远:应着重写李时珍从小救死扶伤的志向以及重新编写《本草纲目》的决心。

例:

李时珍出生在行医世家,看到父亲救死扶伤,年幼的李时珍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尽管当时行医受人鄙视,他的志向不受父亲支持,但是李时珍毫不动摇,发奋学习医学知识,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当发现药书有不少致命的错误后,年轻的李时珍更立下志向,决心重新编写科学的药物学著作。经过27年的研究,“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诞生了。(159字)

2、要突出献身事业的精神,应侧重写李时珍跋山涉水,亲尝百草。

例:

李时珍为了能完成编写《本草纲目》的伟大事业,不怕毒蛇险崖,不怕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走遍了产药的名山。有时为了能科学地测出各种药的药性,他竟然亲自尝草药,就算中毒也无所畏惧。李时珍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草药的事业,最终成就大业,写出了“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129字)

3、要突出持之以恒的精神,应强调他用了27年的时光。

例:

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124字)

★议论文略例排比的写作

如果所选的事例是名人名事,我们还可以采用略例排比的方法叙述事例。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证明论点,常常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一般是名人名事),因为这些材料多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常见材料,不必详述,每个事例只需用一句话概括列举出来就行了。运用概括列举法。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这就是略例排比的方法。

如果说文中那些具体、生动新鲜的详例剖析是“点”,那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相对典型的略例排比就是“面”,点面结合既能使论据数量充足,也不会因论据增多而使文章臃肿。

注意:略例排比之后要对这一系列例子进行一个总的议论。

例1: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例:2: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先觉们为之前赴后继,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种种求安之法的失败。

★议论文事例论据的议论分析

议论就是讲道理,要使自己的道理使人信服,所以在事例论证中,必须在概述事例后,对事例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才能让文章深刻有内涵,更好地突出论点(即“简洁事例+深入议论”)。但有些同学在对论据进行议论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

1.堆砌论据:只有论据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

2.不会分析:就例论例,分析表层化,不够深入。

3.油水分离:论据不当,论据与论点结合不够紧密,或分析论据脱离中心论点。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让议论文更上一个等级呢?我们要掌握因果分析、条件分析、反向假设分析、内涵分析、引申类比、综合分析等几种议论分析的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在概述事例后,通过分析事例(果)与论点(因)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事例中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论点。这样,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观点。

分析示例:

论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

事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124字)

议论(因果分析法):指出事例中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论点。

李时珍为什么能花上27年完成一本《本草纲目》(果——事例的结果)?因为他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论点),在漫长的艰辛研究中,他始终能坚持认真研究,从不松懈,更别说放弃。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精神,李时珍终于写成了高水平的药书,造福了后人。(113字)

再如《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

靠奋斗是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的。不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就遭遇过被“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议论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的观点。

二、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常用关联词有:只有……才……;只要……就……

分析示例:

事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进步极快,商品极度丰富,文化多元发展,各种价值观纷呈而至,高雅的,低俗的,积极的,颓废的;钱的刺激,商品的招摇,情色的诱惑,青少年面对着一个充满复杂的花花世界。违法犯罪,泥足深陷,失足成恨的人不在少数。(110字)

议论(条件分析法):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说明好坏。只有明辨,才不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只有明辨,才能保持本性的纯洁与质朴。这样无论这个社会怎样的复杂,我们都可以稳稳地把握住自己。做回真正的我、本来的我、纯洁的我。(92字)

三、反向假设分析法

反向假设分析法,就是举典型事例后,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所举的是正面事例就从反面假设,所举的是反面事例就从正面假设。得出结论体现出论点的正确性。

分析示例1:

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议论分析:

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分析示例2:

司马迁受了腐刑之后,虽然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受到一些人的耻笑,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议论分析:“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内涵分析

深刻地揭示事例的内涵,让读者明白事例和结果的关联。

分析示例:

事例: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

议论分析: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

五、引申类比法

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事例: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

引申类比: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六、综合分析法。

有时候,光用一种方法分析事例,议论不够深入,为了能深入议论,使内容更丰富、充实,对一个事例可以用几种分析法结合分析。

例: 论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

分析示例:

事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

议论分析(综合分析法):李时珍能写成药学巨著,完全是因为他27年来持之以恒的研究(因果分析法),假如在漫长的艰辛研究中,他不能坚持下来,松懈放弃,今天我们就不能看到令人惊叹的《本草纲目》了(反向假设分析法)。可见,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艰苦中造就成功(条件分析法)。(103字)

★举一反三 学会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也是议论,没有例子我们可以围绕观点讲道理进行议论,这就是道理论证。我们可以借鉴以上所讲的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反向假设分析法或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进行议论。

道理论证示例:

观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

在缺乏事例的情况下(假设没积累到李时珍的例子),我们可以进行道理论证: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轻易成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翻越那一座座人生高峰;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会错失许多风雨后的彩虹(反向假设分析法,运用了排比)。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艰苦中造就成功(条件分析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果分析法)。(125字)

(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进行道理论证,都可以采用排比的手法把道理拓展开去,增强说理和文采,还可以达到字数要求。如上文“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轻易成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翻越那一座座人生高峰;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会错失许多风雨后的彩虹”。)

篇3:议论文论据的运用

议论文是高考最常见的一种文体, 其论据来源广泛, 家庭、学校、社会, 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 新闻热点,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等都有可挖掘的大量论据。有些学生在写议论文时, 虽然在文中列举了许多论据来证明其中心论点, 可是文章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选择论据时没有深思熟虑, 胡乱列举, 或许是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所选论据的不好。那么, 写议论文在选择材料作论据时, 应该如何选择呢?

一、论据的有用性

论据的有用性, 就是论据必须能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句话, 就是要做到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就是摆事实, 举例子, 它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根据。理论论据是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真理, 名人言论、格言俗语等同样是证明论点正确与否的依据。无论是事实论据, 还是理论论据, 都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必须能为论点服务。

事实论据如写爱国的就可以列举屈原、文天祥、鲁迅、钱学森等人的事迹进行论证, 淡泊名利的就可以写李白、陶渊明、季羡林、居里夫人等, 坚强的就可以写勾践、史铁生、邰丽华、刘伟等, 诚信的就可以写季布、朱邦月、诚信兄弟……理论论据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国忧民) , 别林斯基“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挫折) , 狄更斯“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毅力) ,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奉献) 等。让我们来看一篇论“勤”的文段:

勤, 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汗水。有了它, 人们才能到达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 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 写下了令世界震惊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 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 然而, 他身处逆境, 从不畏缩, 走向人生的顶峰。

不可否认, 霍金的这个例子包含勤的内容, 可以说与论点有关, 但文字过多地突出不幸和逆境, 叙议重点显然偏离了观点。

有一篇以“节操”为题的文章, 开头是这样的一段话:

节操是一种人生准则, 是一种道德修养。冰心曾随时收获。使这一径途上的行人, 踏着荆棘不会感到痛苦难受, 流着眼泪不觉得悲哀。”

冰心的名言固然是典型的理论论据, 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理解节操真正的含义。节操就是气节操守, 是做人的标准。很明显, 引用冰心的这一名言来写节操过于牵强, 不合适, 应该用来写爱心。这也是论据脱离中心的表现。

二、论据的典型性

论据的典型性, 就是在选择论据时, 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例如, 在一次以“善待别人”为标题的作文中, 我发现聪明的学生列举的基本上都是吴起善待士兵、勾践善待百姓、唐太宗善待魏征、阿里帕·阿力马洪善待孩子、郭明义善待他人……这些都是很典型、很有代表性的论据, 因为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名人或感动中国人物, 他们的事迹为人所知。特别是历史名人, 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流传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经久不衰。然而有些学生却写自己如何善待同学, 父母如何善待邻居, 王叔叔如何善待他人等, 像这样的事例似乎是小学生的杜撰, 确实难以让人信服。还有一些学生平时写议论文时, 喜欢用一些没有具体名字的人物, 如“某领导”“一个学生”“一位母亲”或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导致论证缺乏可信度。有个学生在写“抵住诱惑”一文时, 列举了“王局长抵不住诱惑而锒铛入狱的事实”, “王局长”也太笼统了。诸如此类的论据, 即使真有此人, 但难以令人信服, 缺乏可靠性和典型性。我们发现很多高考优秀议论文, 列举的论据基本上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流传千古的来自课本学生熟知的勾践、司马迁、项羽、李白、陶渊明等, 现当代的名人毛泽东、鲁迅、钱学森、袁隆平、刘翔等, 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张正祥、诚信兄弟、刘丽、郭明义等, 外国的达尔文、居里夫人、比尔·盖茨、霍金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 典型性是相对的, 比如某个论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可是因为在同一篇文章里使用的人太多了, 它就没有典型性了, 这就告诉我们, 要尽量避免“撞车”的情况。勾践、司马迁的例子可以用来写很多话题的作文, 用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确实很有说服力, 因为他们是励志榜样;可是当教师在一次作文评改时总是看到这两个人物, 一定会烦, 自然不会给高分, 比如写坚强的例子很多, 就可以写邰丽华、洪战辉、刘翔、刘伟、霍金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生僻的论据, 许多人不知道, 虽然它也很典型, 但它缺乏一种“共知性”, 因此要

应考策略

想从何而来”时列举了吴卓羲、王小帅、袁隆平、华罗庚、阿诺德·施瓦辛格等人物, 用来论述实现梦想从磨炼自己而来, 从充实自己而来, 从升华自己而来这几个分论点, 可以说论据较充分。但是我想很多人都了解袁隆平、华罗庚, 也许知道阿诺德·施瓦辛格是谁, 但试问有多少人知道吴卓羲、王小帅呢?我想很多人不知道吴卓羲是位影视演员, 王小帅是位电影导演吧。显然这样的论据较生僻, 缺乏共性, 不具备说服力。

三、论据的充分性

一篇议论文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没有足够的论据是不行的。有些学生在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里只举了一个论据, 而且叙述太多, 分析议论的就几句话而已, 显然这样的议论文是缺乏说服力的。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三四个典型的论据, 并且作有效的分析议论, 重议少叙。只有这样, 才能令人信服。下面看今年四川卷标题为“总有一种期待”的一篇优秀作文:

庄子为何能在清风明月中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因为他期待自然, 期待真实, 期待纯粹, 所以他能逍遥于华夏大地几千年。阿基米德为何能在枪矛逼迫之时一心守护他的圆?因为他期待几何, 期待真理, 期待光明, 所以他闻名于世, 受人敬仰。季羡林老先生为何摈弃潮流始终将学术作为终身事业?因为他期待文字, 期待学术, 期待国人永远保有精神财富, 所以他高高立于中国, 成为大师。

这一段文字中, 作者紧扣“期待”由古到今列举了中外的三个典型例子, 并且对于这几个名人, 没有过多的叙述, 而是重在议论, 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对福楼拜、海明威、海伦·凯勒、黑人领袖曼德拉等进行分析议论, 选材典型, 材料丰富, 纵横古今, 驰骋中外, 论证有力。

当然并不一定是材料越多越好, 有些学生虽然用了许多论据, 但只是“堆放”而已, 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议论, 这样的论据也不能算是充足;而有些文章虽然只有三四个典型论据, 却论述透彻。2011年全国高考安徽卷一考生虽然在“时间在流逝”中只写武穆、文天祥、苏武这三个典型人物的例子, 但是论述同样透彻。让我们看其中一段论述的文字:

是你吗, 文天祥?你, 用自己的心血谱写正义之歌;你, 用铮铮铁骨奏出爱国之曲;你, 用滴滴真情唱响英雄之音;你,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你, “从今别却江南日, 化作啼鹃带血归”。你的名字响彻苍穹, 你的灵魂将屹立于碧天之下, 永垂不朽。时间在流逝, 却阻挡不住你在历史长河中傲然挺立的身躯。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运用议论抒情的笔调、排比反复的形式热情洋溢地赞颂文天祥的正义、爱国、英勇, 突出他的精神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流逝。

四、论据的条理性

哪个。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古今中外, 灿烂的文字长卷都缀满了一个个“情”字, 但也不乏冷静理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冷静理性地道出了政治家深重的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冷静理性地挣脱和超越了自己的苦难, 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冷静理性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五千年历史胸怀的洪钟巨响。

作者运用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来论证不乏冷静理性, 论据充分, 典型有力, 并且恰当地引用诗句运用排比增添气势和论证的力度。但仔细推敲, 我们会发现论据的排列次序不够合理, 应将范仲淹和杜甫这两个事例对换位置。另外, 上文说的是古今中外, 而下文的事例却没有国外的, 没有很好地做到照应, 所以应将“古今中外”改为“自古以来”。不仅一段的论据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全文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这些条理一般是:先写古代的, 后说现代的;先谈国内的, 再谈国外的;先写重要的, 后写次要的;先写有名有据的, 后写无名无据的……总之, 论据的“摆放”就比如搞建筑修房子, 要讲究一定的条理, 随便的“摆放”只能降低论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或使得文章结构混乱。因此, 论据的“摆放”不能太随意, 要有条理性。

总之, 一篇议论文要充满说服力, 其论据的选用要注意有用性、典型性、充分性、条理性, 只有注意到这些, 议论才能更有说服力。否则, 尽管列举了许多所谓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据, 那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李麟主编.中学生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大全[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篇4:议论文写作中的论据运用

其实,一篇文章的思想深度除了表现在立意的深刻上,还表现在论据的充分和论证的周密上。学生写作时,如果能在立意正确的前提下,在论证、论据上下一番功夫,同样能写出一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好文章。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选择、运用论据,谈几点想法。

一、选用思想性、思辨性强的论据

论据如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思辨性,就能引发读者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启发人们深入地思考。尤其是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这些论据因为其在内容和言辞上有着理性的光芒,就能够给读者带来思想上的启迪。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话题作文为例。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选用了违反了规矩就会受到惩罚这一类的论据,但也有部分同学选用了以下事例作为论据:

17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所有的珍贵书籍都被烧毁,唯有一本被学生违规带出的幸存,但在归还书本后,这位学生在受到表扬后仍被开除。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兴许会有无数人发问:“知错就改,难道不该放他一马,将功抵罪吗?”

我想不然,面对一位将书偷带出馆的学生,校长对其表示感激——赞扬其知错就改的勇气和责任感,后将其开除——惩罚其违反规定。一分为二地客观对待,正彰显了哈佛人对规则的尊重,对品质的注重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也许正是因为这赏罚分明的严谨与公正,哈佛法学院的树林才会郁郁青青,无数杰出人才才得以在这篇沃土上茁壮成长。

这则论据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引起人们对规则与道德的思考。这样的论据用在文章中,就能使论证更有力度,让文章的思想更为深刻。

二、选取时事焦点,彰显思想深刻

近年来高考作文大变脸,很多省市的考题由务虚转为务实,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2015年全国1卷的“老陈违规开车遭女儿举报引热议”,重庆卷的“小男孩请公交车司机等一等妈妈”以及今年的全国1卷的“批评与奖励”无不贴近生活,直击热点。

时代在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念、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出新事物内在意义。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生,我们的文章意味着我们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而高考大多数作文是想让大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因此,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自觉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尽量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注重选择新近出现的人和事,议评时政,就能让文章更具有时代气息。如优秀作文《让红包再飞一会儿》片段:

俗话说,成功之举,贵在创新。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有创新,社会才有发展。因为“抢红包”有新意,迎合人们新年求财的心理,所以才赢得众人的青睐。试问,有哪一件事,能让几亿人民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做着同一个动作:看手机、摇手机?唯有抢红包。难怪连春晚也以此来吸引人气。“抢红包”是一个快乐的社交游戏。通过它,可以把传统的礼节送给对方,把祝福和感恩送给对方。一个红包,胜过千言万语。用红包拜年,拉近了亲友之间的距离。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发明者点个赞。

这篇文章,选取当今社会热点,肯定了“通过微信抢红包”现象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对传承中华民族习俗的创新。作者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深入思考,辩证分析,不仅深刻地论证了观点,还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三、选用对比强烈的素材,从不同角度论证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选用素材的时候,如果能选用对比强烈的一组事例来论证观点,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能让论据更具思辨力,让文章更为深刻。如高考优秀作文《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中的对比用例: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者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作者选取了阮籍和嵇康的例子,阮籍逃避现实终被人唾弃,嵇康则直面人生现实,虽留下千古绝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通过对比,深刻论证了“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这一中心论点。用例引人深思、启迪智慧。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但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篇5:事实论据在时事评论写作中的运用

所谓论据, 是指评论性文章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是形成论点和支持论点的基础。论据根据其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主要指能够证明论点的人、事、现象、统计数据等事实材料, 也包括历史事实。另一类是理论论据。主要指被人们所公认的科学公理、常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 (1) 在各类评论作品中, 有的事实论据使用多一些, 有的理论论据使用多一些, 有的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这要看说理的实际需要。在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诸多方法中, 据事说理是最常用的一种, 笔者结合自己编辑、撰写时评的体会, 以一些优秀作品为例, 论述运用事实论据说理的优点, 事实论据的来源与要求, 从中探讨提高时评论证深度的方法。

事实论据说理的优势

时评是署名的评论文章, 代表作者个人发表意见和看法, 也就是站在个人而非官方或媒体的角度来看待评价某个问题或事件, 具有较强的“亲民”色彩, 作者比较彻底地放下那种“发布指示”的架势, 往往采用平民视角, 对评论对象具体剖析, 与受众进行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基于这样的特点, 时评写作常常使用据事议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不仅注意选用具有说服力的事实论据, 还要对事实进行评点、阐释、引申, 从中挖掘出这些事实本身所蕴含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的优点在于:

1、论证有力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 很有说服力。发表于2006年2月13日《福建日报》10版的《维护湿地之美》, 是笔者撰写的时评, 受到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的好评。文中为论证湿地维护的重要性, 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国外的两大惨剧:一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地震海啸, 给受灾国家造成惨重损失。据世界自然基金会调查, 印度洋海域红树林资源遭到严重毁坏是其重要原因。二是2005年8月29日, 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南部, 几乎完全淹没了新奥尔良市。原因之一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周围众多湿地被排干了。从这两个举世瞩目的重大自然灾害总结出惨痛教训, 令人震撼, 发人深省。

2、提高时效时评, 时事之评也。 (2) 无论是对所评新闻事件自身的新闻事实进行解读、评价, 还是引入较新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说理, 都可以增强时评的时效, 让人感觉得到文章是针对当今发生的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具有新意。有的来稿没有以新闻事实为评论由头, 论证过程中也没有以事例作为论据, 一味地以说理的方式来论证观点, 让人感觉这样的文章在过去也能写出来, 没有现实针对性, 不能作为时评。

3、增强可读性一般而言, 事例比较形象、有可读性, 说理比较抽象、有思想内涵。不同的评论体裁, 事例与说理所用文字的比例有所不同。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较为强调思想内涵, 说理性文字相对较多。时评虽然写作目的也是想让人接受作者的观点, 但需要较强的亲和力与可读性, 因此比较多地使用事实论据。事实论据与说理相结合, 不仅可以给人思想启迪, 而且提供给人们一些新的信息, 增添时评的形象因素, 避免单纯说理造成的枯燥、乏味。

事实论据的来源

一些时评来稿使用论据不充足或说服力不强, 说理也不够透彻, 显得单薄。这些缺点是由于写作前掌握的材料不充分、思考缺乏深度造成的。时评写作必需掌握充足的材料, 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 深刻了解所评析议题的实质, 才能精选论据来论证观点, 写出一篇既有可读性又能给人启发的好作品。事实论据作为论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所评议题自身的新闻事实时评大多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 新闻事件中的一些事实, 往往可以用来作为论据, 对其进行分析、点评, 可以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在小评论中, 往往就新闻事实本身讲道理、发议论, 一事一议, 就能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中型评论, 思路、视野需要拓展、延伸, 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评论, 往往还从外部引入事实论据, 纵横比较说理, 增加论证的深度。

二是媒体已发布的可靠事实过去, 多数评论作者都注意做资料积累, 现在延用这种做法未尝不可, 但网络的兴起为写作材料的查找提供了极大便利, 可以大大减少手工记录材料的数量。只要你记住一个关键词, 上网搜索就可以查到大量相关材料。这就要求时评作者要关心时事, 只有了解时事, 写作时才会想起关联的新闻, 然后上网查找。查找到的材料需要比较鉴别, 尽量引用出自主流媒体的报道, 有条件时应查找刊登报道的报纸, 确保材料的准确可靠。

三是自己所见的事实时评作者在工作生活中所看到的事实, 如果适合证明论点的需要, 也可以作为论据。笔者写《维护湿地之美》时, 就用到了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个事实论据:“龙海市紫泥镇的防洪堤虽然是土堤, 但由于有湿地4400多亩红树林保护, 经历历次台风袭击, 至今安然无恙。”这个活生生的事例, 用于说明保护湿地能得到丰厚回报, 是有说服力的。

事实成为论据的条件

在一些来稿中, 虽然也用了事实论据, 但有的事实来源不可靠, 有的与论点关系不够密切, 有的过于陈旧, 显然不是时评所需要的论据。事实之所以成为论据,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真实

真实是对事实论据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新闻评论用了假事实, 那么以此事实推出来的道理也是站不住脚的。 (3) 如今媒体普遍关注社会热点新闻, 但由于事件当事人说法不一, 有时前面的报道与后面的报道有较大差别, 此时匆忙发表评论, 容易引用到失实的论据。有的作者凭蛛丝马迹就进行推断。重庆市今年高考出现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的事件, 一篇来稿对有关部门没有公布造假者身份进行评论, 作者从已曝光的两名考生家长是官员的事实, 认定能够为孩子制造假民族身份的考生家长都是有权有势的, 而调查组势单力薄, 进而推断未公布的原因是调查组顾虑考生家长的权势。这样的论据没有可靠的来源, 论据与论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论肯定是不可靠的。果然, 重庆市有关部门很快就公布了处罚结果, 31名违规考生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 并说明了不公布考生身份的理由。作者所质疑的问题并不存在。党报对于热点新闻也应关注, 但应等看清事实真相, 或权威部门发布了消息后才予评论, 从而避免评论失实而影响声誉。

2、典型

在可以证明论点的诸多事实论据中, 应当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实。发表于2008年7月2日《福建日报》10版的《还典型人物以“人间烟火味”》, 获屏山时评征文一等奖。为了论证“自由散漫只要不出格, 没必要动辄与‘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挂钩搭线”的分论点, 作者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例子:袁隆平也自称是个“自由散漫”的人, 他认为, “自由散漫、自由自在给我很大的帮助, 可以专心致志搞研究, 给我提供了一个空间”。连大科学家都有“毛病”, 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典型人物十全十美, 这样的事例令人信服。典型事例是从诸多材料比较中产生的, 搜集材料应当多多亦善, 这样既有助于论点的提炼, 也有利于写作时的从容选择。

3、精当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 选择的事实论据必须恰当, 即与需要证明的论点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否则, 再生动、典型的事实, 用于评论中也是无益的。同时必需精简, 贵精不贵多, 力求“以一当十”。这就要求一方面精选事例, 另一方面对事例进行加工, 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以适应评论写作的要求。

4、新鲜

新闻评论的新意, 不仅来自观点的新, 也来自材料的新、角度的新。 (4) 毫无疑问, 人们阅读时评的主要目的是受到思想启发, 但如果同时获得一些新的信息、知识, 则会得到“意外收获”, 增添阅读的兴趣。好的时评都十分注意用新材料、新角度来表达新观点。发表于2008年2月18日《福建日报》10版的《此心安处即故乡》, 获屏山时评征文一等奖, 文章用到了“在没有预见到雪灾会来临的时候, 某沿海城市就通过鼓励一些民工把家人接来过年的办法, 把民工留在企业”的事例, 进而分析这样做的好处。人们阅读文章时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观点, 而且可以获知安排农民工过年的一些新情况。时评写作也可用历史典故、旧闻作为事例, 材料的新是相对而言的, 其衡量的标准应当是没有为其他评论所引用, 也就是事例所蕴含的思想未被他人所挖掘过。

当然, 时评属于议论文范畴, 事实论据要与说理有机结合起来, 或先亮观点, 后事例佐证;或先叙事, 后分析、点评;或夹叙夹议, 事理交融, 共同为证明论点服务。同时, 时评写作从敏感的触发、材料的搜集、论点的提炼, 到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把观点表达出来, 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据事论理的论证方法还应与时评写作其他环节的操作方法、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 让好的议题得到充分阐释, 写出有深度的时评作品。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编辑、撰写时评的体会, 以一些优秀作品为例, 论述运用事实论据说理的优点、事实论据的来源与要求, 从中探讨提高时评论证深度的方法。

关键词:事实论据,时评,证论

参考文献

①姜淮超主编:《新闻评论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P.106①姜淮超主编:《新闻评论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P.106

②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45②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45

③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P.279③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P.279

上一篇:我做了一件好事作文400字下一篇:同学聚会户外活动最佳十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