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02

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6篇)

篇1: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省长 郝 远(2010年1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总结2009年工作,安排部署2010年任务;表彰奖励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为平凉崆峒区等四个县区进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授牌。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县区表示衷心的祝贺!

刚才,朱晓力同志回顾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全面安排了今年的工作任务。部分市州、企业和高校对如何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2009年,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全年申请专利2676件,比上年增长22.9%;专利授权量1275件,比上年增长21.8%;专利申请量全国位次排名由2008年的第27位上升至26位,前进了一位。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00件大关,达20162件;授权总量突破10000件大关,达10438件。二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已有13个市州13个县(区)设立了知识产权工作 机构。兰州市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4个县(区)进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行列,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首批“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3家企事业单位入选第四批“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三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中国(甘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更新了省知识产权局门户网站、建立了酒泉、平凉知识产权子站。但我省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高层次人才欠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维权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下面,我就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促进作用,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对知识产权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硬通货”,成为企业争夺、保护和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据统计,2000年美国企业创造的知识产权价值已经超过有形资产,在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例高达60%。2002年美国500家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的87%。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论述表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 会腾飞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将我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工作对自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实现“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助力,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尽快颁布和实施《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审定稿)自2009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经过深入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于2009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近期将上报省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审议。14个专题已有9个通过专家评审,其余5个将于今年一季度结题。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安排战略纲要实施工作,继续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及时制定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各市州、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要认真研究部署落实《纲要》的具体措施,细化工作环节,确保《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促进全省创新能力的提 升。各有关企业要利用实施《纲要》的有利时机,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知识产权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知识产权意识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大幅提高,知识产权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全省知识产权制度基本完善,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度增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比重显著上长,知识产权对全省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为建设创新型甘肃提供有效支撑。

三、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各项配套政策。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实际,及时制定符合我省产业和行业实际的知识产权政策,推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有利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分级设立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基金,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入体系。要建立知识产权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专利申请量、管理机构、经费投入、专利实施、专利保护等要素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管理,纳入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完善政策法规,利用国家《专利法》修改颁布和国务院《专利法实施细则》出台的时机,尽早启动《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要在制定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项目决策管理时,进行知识产权状况评估和跟踪分析,防止和化解知识产权风险。要大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

四、大力推进甘肃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要充分发挥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优势,开发利用知识资源、形成知识产权,着力提高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量,保证全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2880件以上。要突出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培育工程。二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要将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成有市场需求的商品,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使我省知识产权转化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体作用,加强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协调配合,尽早发挥我省新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作用,帮助权利人提高维权能力。四是抓好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创新 主体树立知识产权竞争的理念、全方位保护的理念、无形资产经营的理念、经济性评估的理念和防止权力滥用的理念,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措施,增强管理能力。

五、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目前,我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仅60余人,专利代理人仅26人,专利代理机构仅3家,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高层次人才仅3人,高层次服务中介人才更是缺乏,严重制约了我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要深入推进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的建设(2007-2010年国家计划培养百名高层次人才、千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万名知识产权人才的目标),在全省范围大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具有较强管理运用能力的企业人才。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宏观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缓解我省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压力。

六、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保障经费需求,形成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合力,保证各项政 策措施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各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利用人才集聚的优势,成立相应知识产权工作部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科研优势,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数量,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各有关企业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理念,真正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摆上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专门部署,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志们,做好我省知识产权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进实施和《甘肃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即将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做好我省知识产权工作,为建设创新型甘肃,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篇2: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就落实孟书记批示和黄省长讲话精神,从操作层面上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精心操作,确保明晰产权和减轻林农税费负担落实到位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核心的工作是两个方面,一是明晰产权;二是减轻林农税费负担。

明晰产权。黄省长讲话中对产权制度改革就明晰产权讲了七种形式,即自留山稳定不变、责任山稳定不变、落实“谁造谁有”、家庭承包经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有偿转让经营、稳妥处理已经流转的集体山林。这七种形式归根到底是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分山到户的要稳定不变。这主要指前三种形式,即自留山稳定不变、责任山稳定不变、落实“谁造谁有”,目的是防止随意收归集体,不能少数干部决定强行有偿转让。二是现在还是集体山林的要分山到户或分股到户。这主要是后面四种形式。第四种形式就是能分山到户的要分山到户,第五、六、七种形式,因各种原因,比如说原来已经流转,合同期限未满的,或是界址及林权存在争议,无法分山到户的,或者现在经营情况很好,群众要求继续维持集体经营的,也要分股到户,即将山林折成股份,将股份均分到户,体现权益均等。对于已经流转且合同没有到期的集体山林,经营可以维持现状,但权益必须以股权形式落实到户,原来流转是在当时的税费政策下流转的,虽然合同没有到期,但现在税费减免的好处应按股权分配,让群众受益。转让合同期满后再根据当时群众的意愿处置。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针对集体山林经营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为了避免因机械分山到户而造成对森林的破坏或山林管理的混乱。在基层操作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四种形式中选一种,但无论何种形式,必须让群众直接受益,要让群众集体讨论决定。

这方面的操作分两步走,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选择部分县进行试点,明年下半年在全省推开。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是针对集体山林,但国有林场也有一个深化改革的问题。目前我省国有林场的主要问题是对外自我封闭,对内机制不活,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国有林场的山林,可以通过内部职工竞标搞承包经营,也可以多种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还可以采取向社会公开转让的方式落实经营主体。允许以林木价值折股,以股权置换职工身份;也可以用森林资源直接评估作价,置换职工身份。

减轻林农税费负担。为减轻林农税费负担,增加林农收入,进一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黄省长讲话中提出了“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由此形成的经费缺口由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调整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将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10厘米以下间伐材计费价格调整为每立方米180元,其它商品材每立方米360元,标准竹每根征收育林基金1元;调整集体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省、市让利7%,全部补助给乡镇;规范xx、所得税征收范围,自产自销的原木原竹不征收xx和所得税。

tyle=“FONT-SIZE: 9pt;FONT-FAMILY: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mso-hansi-font-family:”>根据调查测算,我省林木税收2.05亿元,育林基金3.8亿元,未经省政府批准的各种乱收费1.27亿元,税费总额7.12亿元。取消特产税和各种乱收费计3.32亿元,只保留育林基金一项,这样可以减轻林农负担46%,可直接给林农带来实惠。在实际操作中,有几点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一是要立即停止继续征收特产税。按照赣财农税[~] 19号文件规定,从1月份起要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这条在有些地方没有完全执行到位。凡还在继续征收林木特产税的要立即停止征收。二是取消特产税后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定要按行政村林木特产税总额的20%,即将特产税附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村,不得克扣,以免影响行政村的运转。三是凡未经省政府批准,由县、乡、村自行出台的各种名目的收费,从9月份开始要停止收取,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变相乱收费。四是不得在自产自销环节征收所得税和xx。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只征收了农业特产税,没有征收xx和所得税,有极少数县不仅收取了农业特产税,而且加收了xx和所得税。农业特产税都取消了,不能变相再加收其他税种。这次税费减免后,直接收取的只有20%的育林基金,没有其他税费,这点要不折不扣执行。

这方面的操作,不管是试点县,还是非试点县都要在今年9月份操作到位。

二、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搞活商品林经营

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要调动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增收,还要使我们的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所以,不论我们怎么改革,该保护的森林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尤其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要严格按照有关林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决心管严、管好。国家重点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按照《森林法》的规定是不能流转的,所有生态公益林都不能进行商品性采伐。对这些规定,我们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决不能一味地强调搞活,而忽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省政府已决定从明年起,启动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助项目,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希望各市、县也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公益林。公益林的补助,大头应当补给山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要让林农在保护生态公益林中得到直接的利益。

搞活商品林经营,是这次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如何搞活,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体;mso-ascii-font-family:;mso-hansi-font-family:“>其次,要制定有效的林政管理措施。林业“三定”以来,我省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防止乱砍滥伐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坚持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依靠森林公安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建立林业“三防”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和办法,各地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同时,要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县、乡领导干部都要包乡挂村,既指导改革,又负责督促基层做好对乱砍滥伐的防范工作。凡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乱砍滥伐重大案件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第三,要注意抓苗头。尤其是在山林权属纠纷多发地区,一方面要抓紧对山林纠纷的调处,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要密切注意纠纷当事人的动向,必要时要派干部驻村蹲点,帮助工作。要建立重大森林案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有苗头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第四,要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出现大的乱砍滥伐事件,要立即组织森林公安依法查处,严厉打击。在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重大案件中,各级司法机关要加强配合,积极支持林业部门开展工作,该依法打击的必须坚决打击,决不姑息。要以坚强有力的措施为林权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是林业建设的“大敌”,各地要加强防范,不要因为忙于改革而忽视这两项工作。要注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对森林防火,要做到远抓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立长效防火机制;近抓森林专业消防队建设,增强森林火灾扑救能力。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严格防范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我省并扩散蔓延,确保我省森林资源的安全。

四、林业部门要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变职能

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对象由过去的以集体为主转变为以千家万户为主,服务的对象更多了,内容更广了,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林业部门自身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切实转变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改革是林业部门的当务之急。计划经济时期,林业部门靠“两金”收入养了一大批人,还办了不少企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林业部门人员多、包袱重、内部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尤其是一些重点林区县,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分到户了,林业管理的任务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加上林业规费收入的逐步减少(今后还将取消),可以说,林业已经面临一个很大的门槛,跨过这道门槛的唯一办法就是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减人减事减开支。国有场圃和森工企业兴办的加工项目和第三产业,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搞活经营。特别困难的国有林场,通过资产变现、流转山林、木竹税费减免筹措的资金,要确保用于改制和缴交社会养老保险,不得挪作他用。要坚决清理林业部门超编和借用人员,分流富余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费用开支。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头费和工作经费必须按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拨给。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基层执法单位,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妥善解决其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不能靠罚没收入来维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其正确履行职能,公正执法。要完善森林公安双重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参照省委赣发[~]11号文件,将森林公安纳入公安专项编制,森林公安局主要领导可以由同级林业部门副职或党组(党委)成员担任,森林派出所按副科级配备干部。

要切实转变林业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今后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管好森林资源、搞好政策引导、保护林农权益、提供技术服务。要在抓好林业执法工作的同时,强化林业的社会化服务管理,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造林规划指导、林权登记、市场信息化服务等纳入公用事业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在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要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畅通基层反映问题的渠道。凡是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经核实无误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五、加强领导,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FAMILY:”>

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革的难度非常大。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把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出去,做到家喻户晓,使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和林农真正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并积极参与改革。其次,要加强领导。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层层落实领导责任。省、市、县都要成立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试点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并设立办事机构。乡镇也要成立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要注意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到林改办工作。各级财政要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安排相应的林改工作经费。第三,要搞好调查研究,制订好改革方案。方案既要体现党的农村政策,体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改革要求,又要切合当地实际,要明确具体,可操作。第四,要抓紧启动试点工作。省里确定~年9月-~年6月选择部分县进行试点,~年下半年再在全省推开,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各地都要根据这个总体安排来做工作,要尽可能把工作往前赶。各试点县要完全按照省里的试点方案来搞,试点进度和工作质量都不能打折扣。

各地要十分重视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工作。这次改革涉及最多的是林农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整个改革过程都要“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决不允许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带头执行政策,严肃纪律,廉洁从政,决不允许利用职权为亲友在改革中捞取任何好处。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改革第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要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对林农反映突出的问题,要派出得力干部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能置之不理或久拖不决,酿成事端。对重要的信访问题和上级批转的信访件,领导要亲自过问,一抓到底。要通过努力,杜绝因改革引发的群体事件和纠纷械斗事件,把上访和越级上访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篇3: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农机工作开展情况和抓好2010年乡镇企业、农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全省乡企、农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一) 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局面扭转,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沉着应对,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 发展成效同步提高。

预计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达到922.5亿元、535亿元、299.1亿元和251.0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19%、13%和6.6%.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7%, 100.5%。

2. 发展态势稳步加快。

预计2009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 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 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 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

3. 发展贡献继续上升。

预计到12月底, 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支付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3524.4亿元、128.3亿元、288亿元, 同比增长12%、15%, 1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064元 (全口径) , 同比增长12.7% (未扣除物价因素)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 同比增长3%。

我省乡镇企业取得上述成绩, 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30个乡镇企业直报点生产运行情况监测, 积极建立统一的应对金融危机信息收集、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入贷款贴息资金7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成长型企业,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与省农信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地县两级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的方案》, 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11个县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支机构扩展到贵阳、遵义、安顺。四是加大科企对接力度。积极承办农业部11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收集了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和蔬菜加工三大类别46个技术需求问题,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技术对接。

第二,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产业型大项目工作的意见》, 重点支持茶、油、椒、药、薯、肉、粮、果、蔬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 投入贷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型大项目、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业基地, 着力培育在本地区同类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能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组成“秸秆生物饲料实验项目课题组”, 启动了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饲料项目, 开展利用秸秆生物饲料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试点工作, 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开阳、绥阳两县筹办了“全省桔秆生物饲料养畜推广示范暨综合利用现场会”, 对秸秆生物饲料养畜和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成功举办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五届医药博览会, 有效推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展示、技术合作、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 以应对农民工回流为重点,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作用,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提高素质推动就业。一是开展创业扶持。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 以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为手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 投入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资金461万元, 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商品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开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果等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 开展茶叶加工、食品检验、中药材种植、竹木工艺、食用菌栽培、建筑等工种以及企业订单、定向、定岗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每年培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达10万人 (次) 。三是开展回乡创业培训。投入农民工创业培训资金250万元,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种养殖、加工、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创业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工创业。

(二) 农机工作保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1. 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兑现, 补贴效果凸显。

2009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 扩大实施范围, 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6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农业部领导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的要求, 严格贯彻执行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努力把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让各级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为方便农民购机和操作, 除中央资金每台机具补贴标准为30%外, 省级资金每台机具的补贴标准均为8000从实施情况看, 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完成, 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9.86万台套, 受益农户达9.56万户,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16万千瓦, 增长5.1%。

2. 农机化服务领域拓展, 作业水平提高。

各级农机部门以实施“农机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和“农机科技进农家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 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春耕”、“三秋”期间积极组织机耕、机收服务队、抗灾救灾突击队, 加快农作物的抢种抢收进度, 组织开展以耕、种、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 发挥了农机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完成机耕面积910万亩, 机械灌溉625万亩,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355万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下乡5万人次, 农机出勤241.9万台次, 组织机耕服务队1367个, 抗灾救灾服务队452个, 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2.5万台, 检修各类农机具34.98万台次,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万人次, 有效促进“春耕”、“三秋”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全省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通过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程的实施, 全省水稻机插秧工作实施有序, 效果良好, 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0万亩。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我省作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 2009年在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继续在20个县进行示范推广, 投入资金200万元, 各实施县以组织引导、示范宣传、保障措施等工作为抓手, 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在24个宜茶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 每县投入18万元, 共投入资金432万元, 项目实施区新增茶叶生产机械2047台, 带动各类资金投入1046万元。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 提高了茶叶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四是做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实施要求继续在9个县组织实施, 2009年每县投入20万元, 各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上进一步落实, 通过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紧密结合, 示范区新增各类机具1.58万台, 投入各类资金4495.6万元, 项目区农机技术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县结合本地实际, 把建立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 认真帮助条件成熟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入资金208万元,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 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0个。同时, 各县对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经销服务组织、维修服务组织的建设也积极引导, 做好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促农增收中的作用。

4. 强化安全措施,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省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及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是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 深化拖拉机及驾驶员无牌无证和“五整顿、三加强”专项治理活动,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检审率, 深入地县开展专项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机制,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

二、正确把握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发展形势和问题

在看到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积极变化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就乡镇企业发展而言: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资源型产业产品占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与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银行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抵押贷款手续繁杂, 企业选择银行空间不断缩小, 融资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仅有不到2%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还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创新前沿技术少。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停留在90年代甚至80年代水平。从人才结构看, 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为11.1%, 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还不足3.3%。人才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缓慢, 成为制约我省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机工作看:一是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 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还不够大, 服务市场也不够规范, 还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少数地方购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完善和有力, 违规违纪操作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机作业受油价与供应影响较大, 影响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有利因素不少。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技术支撑看,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各级乡镇企业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定走区域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和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拓宽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布局、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 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机融入新组建的农委协调运转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至关重要。

(一) 关于乡镇企业工作

2010年, 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上, 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产业;在功能定位上, 要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 加快与城市产业配套协作, 提升产业层次, 搭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在发展重点上, 要围绕产业化、资源差异和市场需求, 做好转型、重组、升级“三篇大文章”;在资金使用上, 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重点, 实行“两个为主, 两个为辅”, 即以贴息为主, 补助为辅;以扶持产业型大项目为主, 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辅, 实施“四个倾斜”, 即向规划内的项目倾斜、向乡镇企业集聚区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倾斜, 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1.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 实现“三个突破”。

按照农业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 一是优先发展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为主的加工业,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突破。二是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 加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在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上取得突破。三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搭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平台上取得突破。

2.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二是在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重大工程项目和交通枢纽节点, 积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住宿、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建设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在解决制约瓶颈上, 破解“二大难题”。

一是在资金方面, 加快地、县担保机构试点步伐, 进一步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在技术方面,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攻克影响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在夯实基础工作上, 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尤其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省统计部门衔接, 调整、修订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 以适应新的工作职责、职能要求。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今后各地申报的项目, 原则上要出自项目库中。各地的项目库储备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产业政策及时更新、增减。四是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二) 关于农机工作

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8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680万千瓦, 机耕面积950万亩, 机插秧面积30万亩, 机收面积200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措施, 确保补贴工作安全到位。

2010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各级农机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农民和企业满意。特别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纪律,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严格程序, 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虚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检查, 发现问题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水平。

按照《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要继续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大力组织开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2010年全省将新建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通过开展合作社法人代表和维修人员及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3. 突出抓好重点农时服务,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春耕”、“三秋”是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各级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好“春耕”、“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作业,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重点加强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等环节拓展。

4. 立足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

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步伐, 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 努力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 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示范县考评工作, 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 农机手的培训关、审核关, 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事故死亡控制数零指标的实现, 为农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篇4:高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田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分配为核心的“三制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立了“以县为主,州市统筹,定期拆除,分期拨款,先拆后补,奖励先进”的危房改造新机制,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全省各地排危积极性高涨,排危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了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在4个州市共计安排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不足问题。组建了5个省级、4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了呈贡高校新校区财政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普九”县已达12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4.7%。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02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10万名寄宿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在校生总数达到41.3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0.83。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竣工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先期开工建设的4所高校已入住学生1.7万名。

三是稳定局面得到有效维护。切实加强在招生、收费等环节上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大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疏导、政策宣传和解释说服工作,教师罢教事件、大学生聚集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全省教育系统的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收获,大家流下的汗水结出了硕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刚才,田欣同志已对今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田欣同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对做好2009年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保稳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保持教育系统安定局面,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确保教师稳定。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元旦收假第一天,光荣省长就主持召开会议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目前,省里已在制订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解释、说服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坚决防止因要提高教师待遇而出现乱收费、乱摊派、乱招生等现象。二要确保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和稳定。2008年的最后一天,光荣省长工作调研的问题就是就业工作,2009年省政府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20项措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据估计,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近4万多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用足现有政策,用好新出台的政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好服务。要积极挖掘潜力,扩大容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要积极制定毕业生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和双学位、实施“准就业”制度、鼓励高校等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数量、扩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的目标。三要确保学校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加强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校舍倒塌和交通安全事故。

二是推改革。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一要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素质教育虽然已抓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是“身体越来越胖,体质越来越差;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实在令人担忧。去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采取措施,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减负”工作要注意:减负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不减质,不能因“减负”而降低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减负”要配套,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评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减负”要统筹,全省上下要“一盘棋”,要“一刀切”,防止相互攀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减负”工作既要区别对待,但又要统筹协调。“减负”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努力做到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让社会满意。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的目标,今年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一是扶优扶强,让一部分有规模、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并通过专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按照“东帮西、城帮乡、强帮弱”的方式,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今天会上签订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四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促发展。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破解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按照光荣省长“危中寻机,危中转机”的要求,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实际,争取得到更大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当前,我省招商引资是红红火火,可招商办教却冷冷清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吸引力不够,现有鼓励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新的优惠措施又十分缺乏。二是“一视同仁”难以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学校,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比重。同时,要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三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学校办学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必须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风格。要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特色。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以质量促发展。

四是抓重点。一要抓好“两基”攻坚。按照规划,今年是我省“两基”攻坚的最后一年,一定要确保3个未“普九”县完成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完成“普九”的县,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二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放心的教育。当前,在我省6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中,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就有近300万平方米。危房不除,教育不稳;危房不消,政府不安。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省里已成立了以田欣同志为组长、我和建方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各地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不能把教育优先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来优先发展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在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用足政策,实现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解决中小学危房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抓好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新校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目标,要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到50亿元。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加快老校区资产的处置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昆明市要按照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争取在今年3月前完成第一批老校区资产处置交易,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老校区资产收储工作。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建设一定要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建设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四要抓好经费管理。当前,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教育的资金数量逐年增长,去年,仅中央和省安排的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初中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建设资金就达10多亿元,若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总量可达到数十亿。要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

同志们,今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去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收获成功,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5:在全省烟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12月25日)

李 恩 华

同志们:

经省局(公司)党组决定,今天召开烟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局烟叶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烟叶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今年的工作成效和突出问题,安排部署明年的工作,坚定信心谋发展。今天上午,肖总代表省局(公司)作了工作报告,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凉山、泸州、宜宾筠连等单位作了经验交流,希望大家相互借鉴。接下来,我强调三点:

一、认真领会行业烟叶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局对烟叶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处理好守红线与保计划的关系。经过多年的规模控制,尽管取得

— 1 — 了实质性成效,但综合分析,烟叶仍然产销失衡、供过于求,工业库存居高不下,全国工业企业库存使用期限仍在40个月以上,大大超过了合理库存。同时,控烟禁烟严峻形势日益凸显,细支烟、中支烟消费氛围日益浓厚,对工业企业的原料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国家局决定明年大幅调减烟叶生产计划,调减后的计划比控规模之前大约减少2000万担。大家务必要正确把握、理性分析、积极适应,处理好守红线与保计划的关系。守红线是纪律,保计划是体现工作水平,关键在于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二)要准确把握行业对烟叶产业扶持政策的导向,增强政策刚性约束力。国家局从保持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一是明确了明年收购价格总体稳定;二是产前产后投入控制在15%内不做调整;三是水源工程扶持的力度和政策保持稳定;四是烟叶基础设施的投入政策作了优化。国家局认为,烟水配套、烟路、土地整理等大规模建设已成为过去,在新的形势下,没有安排专项补贴,但对新能源烤房建设作了考虑,这是适应绿色环保、创新发展的需要。要以“稳”来保可持续,以优化来考虑行业创新的举措。

(三)要落实行业对烟叶产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奋力实现新

— 2 — 的作为。我们决不能认为控制烟叶规模是放松烟叶发展,越是控规模、越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对我们工作要求更高、挑战性更强,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路来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认真审视四川烟叶的工作成效和突出问题,努力在传承创新变革中谋求新作为

回望四川烟叶近年来发展,应当说成绩是主要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尽管烟叶规模和全国一样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但四川“优质原料战略基地”的地位没有动摇,尤其是以凉山为代表的烟叶基地今年新烟已交接完毕。上等烟比例日益提高,今年全省上等烟比例超过55%,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合同为主线的基础管理不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绿色防控在探索中前进,助农增收在探索中发展,队伍建设在人力资源改革的大背景下,结构得到优化、素质得到提升、压力得到有效传导。同时,复烤企业技改、基础管理“两不误”,受到工业普遍欢迎,出片率同比稳中有增。这些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局党组,向大家对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具体到创新变革,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需求导向建基地。卷烟的市场在于消费,而不在于零售户一时的购入量;烟叶的市场在于把原料优势转化为卷烟

— 3 — 品牌优势。只有烟叶成为卷烟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依赖保障,烟叶发展才是建立在可靠基础上。在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基地建设是以工业为主导、商业为主责,烟叶产区要在种植品种、种植特色、烟叶结构、烟叶纯度、绿色生态等方面,问计于工业、问需于工业,按需求设计和规划工商联办的烟叶基地。还要统筹资源保需求,协调互动求谅解,如争取工商共同补贴来优化结构。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基础。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不等于没有问题,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发展的水平还不够平衡,队伍的素质还不够优化,人岗不匹配还依然存在,适用技术的到位率还亟待提升,创新的举措、成效的凸显还需进一步助力。今年全省生产量不足300万担,固然有气候的客观因素,但反过来适用技术落实、生产水平是否尽人意,决策是否精准,落实是否接地气,都值得深入思考。要在提升适用技术到位率上苦练内功,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要强化队伍基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技术队伍,既要让干部员工感恩奋进,也要传导压力;要完善管理基础,推进标准化运行、程序化管控是一篇大文章,机制完善还在路上。

(三)坚持创新引领谋发展。要在特色、绿色上下苦功夫,— 4 — 在结构质量提升行动上下苦功夫。“创特色”既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国家局明确特色基地单元工商交接价格按原标准上浮。“绿色”是要在绿色防控、控氮降碱、地膜回收、生态环保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结构质量”需要靠育苗、栽培、植保、烘烤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确保结构质量有所成效。

(四)坚持为民惠民树形象。一是行业干部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总书记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让广大职工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让服务对象感受烟草行业的责任感。把让烟农满意作为烟叶岗位彰显价值的重要追求,明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活动,查找客户不满意的方方面面仍然是重要内容之一。行业干部对广大烟农强烈反对的要坚决纠正,广大烟农深恶痛绝的要严肃查处,广大烟农十分期待的要尽力而为,以满腔热情为民服务。二是要综合施策,努力提高烟农满意度,提升其对行业的认同。尽管明年规模有所调减,但户均规模还要扩大。要打造职业烟农,适度减少烟农户数,提高集约化程度。要加强对烟农的技术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持续提升烟叶生产水平,通过提高上等烟比例来谋求烟叶收入的稳定增长。要助推烟农发展辅助产业,以特色绿色

— 5 — 蔬菜为重点推动烟农增收,各单位要认真谋划、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逐步提高助农增收的效果。去年省局(公司)出台了助农增收指导意见,要求烟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抓示范区、示范片,将要检查执行情况。对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要列入对烟叶产区及服务烟农的技术员的绩效考核。

三、切实加强对烟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努力实现控中有为

(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向烟叶产区的党政领导汇报好、沟通好,赢得他们对明年烟叶控规模和省局(公司)工作思路的理解和支持。在行业内部,要传达好会议精神,解读好国家局和省局的政策原则,把行业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守红线、保计划、提结构、促增收”上来。对烟叶计划调减影响烟叶产区税利的,省局(公司)在明年会调减工挂基数;反过来,如果确定的计划没完成、结构没达到要求造成税利下降,工资要下浮。从今年情况看,尽管调拨量减少、税利出现负增长,但省局(公司)党组充分考虑了烟叶产区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作了妥善安排。

(二)要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能。领导的责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包括随着规模调减,在生

— 6 — 产布局、站点配置、职业烟农、队伍配置、设施配套上重新审视谋划,提高资源配置效能。省局(公司)的导向是要把有限的计划资源,配置在优势区域。收购站点要随着计划的调减和交通的日益发达,进一步整合优化,提高集约化收购程度。烟技员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对富余的作出分流调整。

(三)要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精准制定项目和投入政策。要改变过去有的粗放决策、盲目决策、大手大脚的习惯。新形势下,行业税利的增长要建立在结构效益型、资源节约型之上。一方面,结构效益型是动能转换,因为卷烟销量增长难度加大,烟叶规模控制不容乐观,但结构增长是肯定的。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型是从决策开始体现,要精准投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基层站点生活条件极差的,需要投入改善,增强职工的幸福感。对效益低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需要全额投入的,要认真思考,2018年全省行业基础设施要以“配套完善、修复利用”为主基调,对土地整理、一般性烟水配套、烟路建设要严格控制。土地整理项目要相对集中、有助于机械化耕作、有助于防灾减灾;常规的水池、管网,不是缺水区域、不是烟叶产业需要的区域、不是功能性缺水的区域坚决不搞,重点解决育苗用水、移栽环境用水、植保用

— 7 — 水。

篇6:在全省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2月3日)省政府副省长

张建欣

(根据会议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是我分管残联一个月以来第一次参加残联的会议。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工作伟大、艰巨、光荣,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一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一同为发展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建设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残疾人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总书记在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贺信中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李克强总理表示,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使他们安居乐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政府要补上残疾人事业发展这块“短板”。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支持残疾人工作,省领导多次出席我省残疾人事业重大活动,就残疾人工作及相关问题作出重要指示,积极部署安排。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残联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第二十九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我省的残疾人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刚才,温万一同志传达了第二十九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精神,(李)亚明同志做了工作报告,对去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残疾人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4年全省残疾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残联主动作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共同努力,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重要进步。

(一)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有了新的成效。

2014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这是继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后推出的又一重要政策措施,必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残疾人事业起到重大带动作用。在中央政策推动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有了新的举措。一是托住底,补短板,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贫困一级重度残疾人生活政策顺利落实,7.8万残疾人领取了“两项补贴”,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福利水平;二是抓项目,保落实,组织实施国家“七彩梦行动计划”、“国家彩票公益金”和省彩票公益金等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对7.55万名贫困残疾人进行康复救助。三是抓就业、促增收,以基地建设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完成100个盲人按摩示范店及33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扶贫基地“三个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残疾人基础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按照国务院残工委的安排部署,2014年以专项调查为重点开展“基础管理建设年”活动,我省政府残工委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工作,完成了以825144名持证残疾人和1826名未领证残疾儿童为重点开展的专项调查,核查工作做到了全面、真实、有效,为持续推动残疾人服务托住底、补短板、保基本、广覆盖工作奠定基础。在认真开展专项调查的同时,根据中国残联整体安排,全省残联努力加强制度建设、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队伍管理和服务项目监管,残联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精神持续弘扬。

利用推选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对象、筹办山西省第五次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及全省第十届残运会之际,推出一批时代典型,弘扬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精神,加大了宣传力度,凝聚社会正能量。通过办好有宣传带动效应的重点活动和实事,对持续弘扬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精神,倡导扶残助残社会风尚、鼓励残疾人工作者敬业奉献起到了良好的效应。

总的来看,2014年我省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推进: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康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残疾人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实现了创新机制,宣传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基金募捐取得了新的成绩。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广大残疾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开放的红利。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中国残联的亲切关怀,靠的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这当中也包含全省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辛勤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府残工委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所有奋斗在残疾人工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和长期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民生和社会事业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相比,与全省广大残疾人的发展需求相比,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残疾人托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残疾人事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努力提升残疾人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把事关全省广大残疾人的各项实事办好,为推进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扎实做好推进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动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省全面推进“六大发展”的开局之年。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及我省实施办法,坚持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把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利的条件,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一)落实好政策安排,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2014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提出了很多兜底线的制度安排、保基本的特惠措施、补短板的服务内容、激活力的助残措施,是各级政府推动残疾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更是各级残联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主要抓手。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快出台契合我省实际的实施意见,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瞄准让广大残疾人“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等最基本问题,抓住贫困残疾人这个弱中之弱的群体和占总数75%的农村残疾人,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就业创业增收、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争取落实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

(二)实施好重点项目,改善残疾人基本民生。

集中力量实施好完成好山西省人民政府2015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确立的康复救助和就业援助任务基础上,解决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基本问题。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政策,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好0-6岁残疾儿童免费康复等重点项目,搞好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不断扩大人群覆盖面、服务覆盖面,尤其是扩大农村残疾人的服务覆盖面。深入落实我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和特教学校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努力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和水平,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依法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快搭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网络服务平台,继续做好“一店三基地”建设工作,努力让更多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残疾人通过就业创业实现增收。将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贫困监测体系和减贫考核范围,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残疾人脱贫步伐。推动落实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让广大残疾人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贯彻好法律法规,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部署,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山西省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山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山西省实施<无障碍建设条例>办法》、《山西省实施<残疾人康复条例>办法》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对残疾人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得到落实。抓紧“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健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残疾人工作制度,公共资源配置要向农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促进残疾人事业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三、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强化责任意识和制度建设

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对山西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举措,是顺应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实现兴晋强晋的必然要求,是重要历史关头赋予广大领导干部的历史责任。残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要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为契机,牢记党中央明确提出的残疾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残疾人事业、提高残联履职能力方面取得新进步。要结合残联实际开展活动,认真查找思想、工作方面的认识问题和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掌握好落实好残疾人工作相关政策,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关乎残疾人的每一件事情,理解到位、认识到位、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立足长远、立足于整改,形成一套健全的管用的制度。要以工作的落实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以实际行动推动“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

同志们,残疾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作风建设,通过树形象、通过抓作风转变,通过抓正面工作,让残疾人看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爱。残疾人工作是一项崇高伟大的事业,残疾人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

同志们,做好残疾人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我省全面推进“六大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新当选委员代表讲话下一篇:优秀员工评选公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