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2024-05-28

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通用9篇)

篇1: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 康春荣

全教会指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其中,教师的性格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师工作的成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性格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一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将人的性格分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而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自控性、持久性等品质。作为教师,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热情而宽容、心情舒畅、善于与学生相处、对学生的情绪容易同感、有忍耐心、善于在偶发事件中镇定自若地处理问题并能以热情持久的情绪对待、处理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等都是教师良好的情绪特征。研究表明,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心灵碰撞过程。课堂上,教师的喜怒哀乐总是感染着学生,不同的情绪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记忆迅速,有利于智力活动的进行;而情绪不佳时,如焦虑、惧怕、反感等,思维则迟钝,记忆困难,不利于智力活动。而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氛围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心理环境,课堂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氛围,是紧张愉快而生气盎然的还是沉闷压抑无活力的,教师的情绪可以说负有极大的责任并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数学时,遇到学生不开窍就发脾气并大声训斥学生:怎么这么笨,你们从一年级开始上得了„„结果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这位教师在学习了有关性格教育理论后,遇到类似情况,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颜悦色地说:别着急,慢慢地想„„后来学生说:老师,只要您别着急,我们就不紧张,就能想明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上常常有学生说:老师,您先别讲,让我们自己思考„„可以看出,教师的情绪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教师的思想、愿望、要求: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情绪表现领会教师的思想倾向。作为教师,情绪稳定并善于利用自己良好性格的情绪特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

教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特征感染学生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这种感染作用,一是表现为“以情育情”,即教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并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如学生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但教师对这一学科的执着追求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情绪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二是“以情动人”,即教师以自己的情绪情感去打动学生,提高学生对教师言行的接受性,这体现在教师富有感情地情绪稳定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自然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

二、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影响学生相应性格的形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包括先天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与文化传统因素„„而学校教育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过程中,用自身良好的性格特征去塑造学生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某个教师待人热情,开朗外向,这个班的学生也往往朝气蓬勃,助人为乐,积极向上。如果某个教师脾气暴躁,爱发火,情绪不稳定,他所带的班的学生也比较爱打闹、吵架,小干部在管理班级时也往往办法简单、急躁。如某班班长在课间操检查排队时,发现一名同学没站好,于是走过去,冲同学的脚踢过去,以示意他要排好队。事后问班长为什么这么管理时,他答到:我们班主任就是这样管理的。可见,教师的急躁情绪,粗暴的办法,无形之中成了班干部模仿的榜样。另外,在调查中,当问学生“你最不喜欢老师的哪一点”时,很多学生谈到:“最不喜欢老师发火、训斥我们,最不喜欢因一个人错就批评全班”等等,可见,教师的情绪稳定与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的发展水平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所 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学生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教师性格的影响。而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无数的教育实践向我们证明,教师用自己的宽容、富于同情心、情绪稳定持久使品行上有污点的孩子重放光彩,使自卑又怯懦的孩子昂起了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了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有了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的情绪不稳定甚至喜怒无常,脾气暴躁会使学生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例如,学生写了错别字,老师一怒之下,罚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学生说:老师罚我写 100遍,我宁可写 99遍,写 101遍也不写 100遍··„尸,教师在盛怒之下,不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是以惩罚为目的,其结果不仅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也降低了教育效果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有时教师一时的情绪发泄,缺乏教育的艺术,往往会对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例如,一位内向的小女孩由于上课走神而被老师提问,诚’惶诚恐地站起来而不知所答,被老师劈头盖脸地训斥而吓得尿了裤子。从此,这个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并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孤僻心理,而这仅仅由于上课走了一会神儿,仅仅由于回答不出老师的一个简单提问„„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是的,教师是学生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宽容、富有同情心、情绪稳定的教师不会体罚学生,不会用学生的错误惩罚学生,也不会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学生。

四、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影响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更好地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尸作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重要的一点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教师热情、宽容、富有同情心、情绪稳定、善于理解学生等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情绪特征,教师具有这些特征,首先为师生交往创设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身心愉悦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在心理上产生了“亲其师”,必然会出现“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具备这些情绪特征,能使教师更客观地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信服。再次,教师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也能使教师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并以自己良好的情绪特征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方。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关键在教师的性格。例如,一位班主任老师虽然课讲得不错,对工作也很认真负责,但脾气暴躁,不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学生写不完作业就罚抄书 10遍,抄不完第二天乘 2,第三天乘 3.··„甚至罚跑步 30圈、50圈„„学生有了错误,老师不是当着全班讽刺挖苦、骂学生是猪,就是罚站、写检查,致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跟老师对着干,师生关系僵化、对立。而新的班主任居然在一个星期之内使原来顽皮捣蛋的孩子顺从了。他有什么魅力呢?学生们说:“他从来不在大庭广众批评人,你犯了天大的错误,他也不点名,只是走到你的座位旁,用手指在桌上敲三下,提醒你..„他批评人的时候都是讲道理,从来不会骂你、侮辱你„„课下和我们打羽毛球、聊天„„完不成作业一定要补,但不会罚你,把你赶出教室„„老师对我们好,就一定要报答他,不能给他捣乱..„尸学生们不仅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了,而且在学校里,这位老师的自行车最干净,不停地有学生去擦„„

两种不同性格的老师面对同样的学生,教育的效果却是惊人的不同,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的差异。有人通过调查上千名学生,发现学生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是: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性格的要求。

五、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育他们是一「〕深奥的艺术。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是智能较低下的时候,往往做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要做好工作,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或不发脾气。”其实,教师的情绪特征反映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技艺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喜怒哀乐要掌握分寸,高兴时不能得意忘形,生气时不能横眉冷对,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善于识别、体察和感受学生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使面临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教师也要注意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自觉控制情绪的波动,力争将每一事件变成教育学生的契机。尤其当教师面对的是后进生时,教师的宽容、热情、善于与学生沟通、富有同情心等良好的情绪特征,再加上教师公正公平的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往往会使后进生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而有的教师不能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把严厉的训斥,尖酸刻薄的讽刺挖苦甚至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即使教师是为了教育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情绪的稳定性、自控性差,处理问题感情用事,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相反,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总之,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某些教师职业角色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自己良好的性格感染学生,同时努力克服自身性格中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性格的自我完善与调节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加强性格修养是每一位教师终生的课题,教师注意用自己良好的性格影响学生,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与管理》 2001 年 12月 15日

篇2: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王景和褚连军周霞

(德州学院医学系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激动易怒、压抑苦闷、抑郁消沉、虚荣嫉妒等。并针对不同的情绪问题给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以帮助部分大学生及时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问题;对策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于个人成长、环境改变、社会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自己情绪的变化更是经常感到不知所措。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健康。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部分大学生及时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

一、焦虑

焦虑是当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产生的一种由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焦虑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的警觉、集中注意力、激发斗志,是有利的。而过高焦虑使大学生内心感到紧张害怕、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同时常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

要减轻或避免焦虑困扰,大学生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

一是放下包袱、轻松上路。易为焦虑感困扰的大学生,常常在头脑中固守着许多不恰当的观念和想法,而且深信不疑,结果使自己像负重行路一样,疲惫不堪。比如认为自己决不能失败或认为一旦发生了某件事(退学、失恋)就全完了等。类似的观念和想法使得他们过分注重事件的成败结果,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无限夸大,心理压力太重。因此要先丢开或改变这些观念,放下包袱,才能放松心情、轻松上路。

二是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对于正面临选择的大学生来说,解除焦虑感的最好办法是衡量利弊得失后当断则断,不再犹豫。大学生在面临选择和困难时,应勇敢正视、积极行动,并认识到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在行动中体会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快乐和自信。

三是动静结合、身心放松。身心放松可以使人心境安宁、平静,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焦虑感。身心放松有多种方式,大学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的办法,即把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想像法、音乐法等静态调节方式结合起来,既在运动中释放出紧张的情绪,使人身心舒畅、精神焕发,又通过想像放松、音乐调节平静心情,排除杂念,从而达到解除焦虑、有益身心的目的。

二、激动易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一再受阻、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激烈情绪反应,程度可以从不满、生气、愠怒、激愤到暴怒,特别是当人们认为他所遭受的挫折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或是被恶意造成时,最易产生愤怒情绪。愤怒对人的身心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愤怒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或丧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做出不理智的冲动行为,如打架斗殴、毁损物品等。

要克服激动易怒的不良情绪,大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修养。大学生应认识到发怒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和招来别人 1的敌意和厌恶,只有加强自身修养,以开阔的胸襟宽容体谅他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并建立真诚的友谊。

第二,冷静克制。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即将动怒时,要用理智和意志控制冲动的情绪,尽量缓解或避免怒气发作。这时可以暂时离开使自己动怒的环境,过后对问题可以冷静地商量解决。也可进行自我暗示,如在情绪激动时心中默念:“要冷静、别发火”,或在床头壁上贴上“制怒”、“三思而行”等条幅,以时刻提醒自己。

第三,合理疏泄。如果一味克制、压抑而不加以疏泄,同样会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通过适宜途径合理疏导不良情绪。可以采用与人交谈、写书信、记日记等方式缓解愤怒情绪,还可以在情绪激动时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或喊叫以宣泄愤怒,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适时适度,既不能影响他人,也不能损害自身,更不可危害社会。

三、压抑苦闷

压抑是当情绪被过分克制约束,不能适度表达和宣泄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混合着不满、苦闷、烦恼、空虚、困惑、寂寞等诸种情绪。处在压抑、苦闷状态中的大学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失去广泛兴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感觉迟钝、容易疲劳,不满和牢骚较多。长期压抑极易导致心理障碍。

时时感到苦闷压抑的大学生,首先要尽量做到客观理智地分析自己的现状及情绪,找出造成压抑的根本原因。如有的大学生感到压抑是因为在交往中过于注重对方的感觉和需要,以对方为中心,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真实想法,以为这样才能维护友谊,结果自己感到十分压抑,这种情况就要先认知到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满足内心需要的过程,既要注意相互谦让,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个性,达到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友谊才能历久弥坚。

其次,适当宣泄是减少或消除压抑感的有效途径。当你感到内心压抑苦闷时,不妨向亲朋好友倾吐心中的忧愁和不愉快。也可以以日记、书信的方式来疏散郁闷情绪。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令大学生身体强健、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充满朝气,一扫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此外,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适度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对于消除压抑感也很必要。

四、抑郁消沉

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看到的一切仿佛都笼罩着一层暗淡的灰色,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常常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同时伴有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悲伤忧郁的情绪体验,自我评价偏低,对前途悲观失望。长期处在抑郁情绪状态,会使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被抑郁情绪困扰的大学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调适:

其一,纠正偏误、端正认识。大学生要找出并纠正自身持有的一些偏见和误识,如挫折和不幸是不该发生的,我决不能失败等,要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并把困难和不幸视为生活的磨砺、成长的契机,认识到世上没有绝对化的事物,光明之处必有阴影,要多看光明面,相信自己有能力闯出困境,到达成功的彼岸。

其二,重新评价、悦纳自我。自我评价过低是大学生自卑、消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心境抑郁的大学生需要对自己重新进行评价,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对于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则进一步努力;而属于不可改变的,如家庭、相貌等,就须坦然接受,然后尽量在其他方面加以补偿。只有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大学生才能实现自我接受和自我悦纳,只有肯定和喜爱自己的人,才会充满热情地拥抱生活。

其三,积极交往、参加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消除抑郁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增强交往的主动性,改变孤僻、退缩的行为方式,主动与同学微笑、致意并简短交谈,多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在互帮互助、友爱关心中感受友谊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五、虚荣嫉妒

嫉妒是因为自己的社会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与他人的差距,恢复原有平衡关系的消极手段。嫉妒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表现为看到他人的才华、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相貌、衣着等超过自己时,感到恼怒、痛苦、愤愤不平,当别人遭到不幸和灾难时则幸灾乐祸,言语上讥讽嘲笑、行动上冷淡疏远,甚至在人后恶语诋毁、中伤,蓄意打击报复。严重的嫉妒感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态,它使人的心灵扭曲变形,使美好的情感被抹杀,是一种情绪障碍。嫉妒严重危害良好交往。如历史上孙膑致残、韩非被杀,就是同门师兄弟嫉贤妒能、暗中陷害所致。

虚荣心强、好嫉妒的大学生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第一,贵在自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确,能够清醒、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人是难能可贵的。大学生对自己也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想事事不落人后、样样不逊于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力,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辉煌和成功。

第二,合理转化。嫉妒别人是一种不服输、不甘落后的好胜心的体现,将消极的嫉妒情绪转化为发奋进取、积极向上的动力。好嫉妒的大学生在羡慕他人的成功、荣誉时,应该对自己说:他行我也行,然后发奋努力,逐步缩小差距,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动力。

第三,充实生活。大学生应把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上,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集邮、摄影、旅游、社会实践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使生活充实愉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个性、陶冶情操,就一定能告别嫉妒心理,与同学朋友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9-93

[3]耿步健.大学生心理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5-68

【作者简介】

篇3:《学生情绪问题与教育方案》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九章,基本涵盖了中小学生常见的、发生频率最高的情绪问题。各章分别为中小学生情绪问题概述、社交焦虑问题与教育、嫉妒问题与教育、考试焦虑问题与教育、消极学业情绪问题与教育、抑郁问题与教育、害羞问题与教育、愤怒问题与教育、情绪调节问题与教育。在各章结构上,遵循情境故事、基本知识介绍、原因分析、解决策略、教育个案、反思驿站的逻辑结构,力争给教师展现一个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完整过程,成为教师化解学生情绪问题的得力帮手。

推荐理由:本书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和经典实验,并引导教师学会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寻找造成各种情绪问题的原因, 进而学会构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的“家—校—社会合作”的系统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本书语言朴实,图文并茂,文中穿插多种知识点板块,如知识链接、经典实验、行为检测、小故事、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等,既拓展了知识点,又增强了教师对有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趣味性、可读性强。

篇4: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国民固有的婚姻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离婚人数已超过100万,并且以每年35%~40%的速度递增。一般地讲,一个国家的离婚率越高,离异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对社会的消极作用也就越大。有调查发现,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分离和丧亲是人类整个生命时期最具冲击性的事件。这种冲击对于7~12岁的孩子的心理乃至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巨大和广泛的,不仅会影响这些孩子的智力、性格、情绪,而且会导致精神失常和心理变态,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是巨大的。因此,如何解决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性格、情绪问题的特征及其原因

心理健康障碍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如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等。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碍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使家庭教育力量的“失常”,最后不可避免地会在子女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父母离异,这种特殊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使得与其他完整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的子女存在着许多个性上的弱点和不足,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方面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由于家庭气氛不融洽,夫妻陷于彼此的感情纠葛之中,无暇顾及子女,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在考试中得分较低,形成了心理负担,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若再受到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则心理负担更重。如此恶性循环,自卑心理便会越来越重。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异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子女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有的离异家庭子女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则可能由于父母常迁怒于子女,经常无故殴打子女,使子女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作用于子女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下降。心理学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相对完整家庭子女性格上更为孤僻、怯懦,他们自我评价较低,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以至不能接受自己。

(二)情绪方面

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的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温暖的家庭不复存在。这样,子女必将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离异家庭子女惊恐不安,异常愤怒,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和感情。

父母离异,在子女看来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们害怕同学们知道,尤其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此极其敏感。他们往往误以为别人小声谈话就是谈论自己,甚至怀疑老师不信任自己,同学们看不起自己。这种心理既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又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甚至会引起纠纷。在父母正式离异之前,许多家庭都有一段“不平静”的日子,父母往往动用武力,偶尔也在子女身上撒气,从而使子女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压抑,容易转变成攻击心理,一旦遇上某种场合或某种条件便会通过发脾气、吵嘴、打架等发泄出来。有些离异家庭父母在分手之后,不但彼此仇视,还试图将这种敌对思想灌输给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许对方来探视孩子,不允许孩子与对方接触、交流,在夹缝中的子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有调查发现,离异家庭中,男孩多具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和倔强,而女孩表现为较多的焦虑。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创伤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育,品德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创伤可导致他们的离轨行为,甚至于少年的违法犯罪也与离异家庭的不良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三、教育对策

作为教育者要关心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处境要理解和同情,要主动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籍,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具体方法有:

(一)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

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了解、跟踪,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要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关心其生活,矫正其行为,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情况。

(二)正确引导,用爱心抚慰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创伤

了解离异家庭子女是一门艺术,教育者要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心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教会他们积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一旦离异,马上有被遗弃感,于是恨父母,恨亲戚,恨周围一切人,更有甚者,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为了及时纠正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的“旧病复发”,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充分肯定其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他们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让每个离异家庭的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者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真诚地关爱。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上,公平公正地看待他们,更要发掘他们的“亮点”,给予更多的关爱,肯定他们的长处,激发他们的爱心。“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真诚的“爱”,是转变他们的首选良方。教师应怀着强烈的爱心,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格的尊严,让他们与同学们一样挺起腰、抬起头得到平等的爱。

(三)制止其他学生对离异家庭子女不当的排挤或讽刺,用友情弥补亲情

离异家庭子女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离异家庭子女对一些“爱”、“离婚”、“没人要的孩子”等字眼是相当敏感的,因此要特别留意与离异家庭子女谈话的内容,制止其他学生的不当排挤或讽刺,对以“某某人没有爸爸或妈妈”的话题应立即加以制止。一方面应鼓励同学间形成友好互助的班氛围,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子女;另一方面,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子女交往,相互促进。这样,离异家庭子女就会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感受到充满阳光的生活,投身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

(四)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离异家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有力的支持,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所以对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真诚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件成功十分重要。提供尝试的机会也意味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潜能。还要鼓励离异家庭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冲淡其心中深藏的自卑。

(五)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了解他们的动向和心理问题,由于很多家长与子女缺乏接触与沟通、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家长本身缺乏心理学知识,造成离异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问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及时给予帮助。教师也要和社区部门沟通联系,了解离异家庭子女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交往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e]

篇5:正确对待情绪型性格的孩子

小波上小学五年级,他的情绪与成绩都起伏不定。情绪好时他干劲冲天,情绪不好时就什么都不想干。在学校里,碰上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他便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若遇上不喜欢的老师,他则常常分神想别的事情,老师讲啥他都听不进去。

小波这种情绪型性格的孩子,大都思维活跃,但行动易受情绪左右。他们的情绪既易高涨又易低落,起伏波动较为强烈,会对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待情绪型性格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与韧性,引导孩子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父母对孩子也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尽量别让孩子过于放纵自己的情绪。

由于孩子易受情绪的影响,父母切忌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唠唠叨叨,责骂训斥,否则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常会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此时父母若对孩子横加责骂,无疑是“火上浇油”,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可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曲调柔和的音乐做背景,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篇6: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关键词:情绪,性格,身体素质

1 概述

情绪和性格是人类所共有的, 只是类型有所不同。情绪是指那种与机体需要 (如食物、空气的需要等等) 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不同的情绪、性格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情绪不稳定者反应强烈、爱发脾气;而情绪稳定者反应缓慢, 不爱发脾气。性格内向的人不爱出头露面, 不喜欢接触人, 计划性较强, 不易适应外界环境;性格外向的人对外部世界有兴趣、活泼、善于交际、容易适应外界环境。既然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有好有差, 而影响身体素质的因素也很多, 那么不同的情绪、性格是否对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影响呢?试图通过实验研究, 分析比较不同情绪、性格对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黄淮学院2008级男生中随机抽样, 有效样本218人, 年龄18~22岁。

2.2 研究方法:

2.2.1 采用艾森克问卷于2009年3月对2007级男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分析其情绪、性格类型。

2.2.2 对研究对象进行五项身体素质测试 (50米、立定跳远、铅球、引体向上、1000米) , 按照以前“达标”标准, 把各项成绩换算成百分制相加除于五, 作为研究分析指标。

2.2.3 对研究对象的引体向上 (上肢力量) 和立定跳远 (弹跳素质) 成绩单独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2.4 所有五项身体素质测试, 都是严格按照相同的测验方法和规则进行的, 测验标准和评分标准相同。

2.2.5 所有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艾森克问卷可以把情绪分为稳定型、中间型和不稳定型三种, 把性格分为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三种。

从表1可以看出, 在调查对象中情绪属于中间型、性格属于外向型的最多;情绪属于稳定型、性格属于中间型的占中等人数;情绪属于不稳定型、性格属于内向型的最少。由此可以认为, 在我校2008级男生中, 情绪倾向于中间型和稳定型, 性格倾向于外向型和中间型。

3.2

为了比较不同情绪、性格类型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有无明显差异, 对研究对象的五项身体素质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处理。从表2可以看出, 情绪稳定者和性格外向者的分数略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 但经统计学处理后, 不同情绪、性格类型研究对象之间的分数并无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 情绪、性格对我校男生的全面身体素质没有显著影响。

3.3

五项身体素质测试内容包括了速度、力量、耐力、弹跳等, 虽然不同情绪、性格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没有明显影响, 但为了研究不同情绪、性格的学生在单一身体素质方面有无显著差异, 因此, 对研究对象的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单独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情绪属于中间型和性格属于内向型的学生引体向上的平均次数稍多于其他类型的学生, 但经过统计处理, 各种类型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情绪、性格类型的差异对我校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无显著影响。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 将研究对象的立定跳远成绩均减去200厘米。从表4可以看出, 情绪属于中间型和性格属于外向型的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稍好于其他类型的学生, 但经过统计处理, 各种类型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情绪、性格类型的差异对我校男生的弹跳素质无显著影响。

4 结论和建议

4.1

不同情绪、性格类型对身体素质没有显著影响。

4.2

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 原因有很多, 除遗传和疾病因素外,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体育锻炼, 怕苦怕累,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由被动的锻炼转变为主动的锻炼, 以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3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的安排也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因此, 教师平时不但要认真上课, 而且课余时间还要继续学习开阔视野,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争取以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练习。

参考文献

[1]谭平平.体育测量与评价[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第71~77页.

篇7: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关键词:情绪障碍 行为问题 智障学生

1.引言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障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情绪与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融合,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发现这些不良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由学生先天缺陷造成的,还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且在有的放矢的干预下是可以缓解的。本案例以一个12岁中度智障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疗法、正向行为支持疗法、自我指导法等多种策略对其进行干预训练。

2.研究对象

2.1基本情况晓勇(化名),男,12岁,中度智力障碍,上海浦东辅读学校3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易怒,难以和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2家庭背景原籍河南,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文化程度均不高。父亲,性格温和,比较溺爱晓勇。母亲,性子急,脾气急躁,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教养方式简单粗暴。

2.3成长史晓勇出生后生长发育均正常,1周岁时因发烧导致额叶系统损坏,2周岁时说话吐词不清,只会简单的双音词,4周岁时不慎掉入水塘被淹造成大脑缺氧。6周岁时,晓勇进入普通小学就学,完全不适应普校学习环境。4年级来到上海,经测试个案几乎无知识基础,再加之语言发展迟缓,故调到2年级就学。

2.4情绪与行为问题表现

2.4.1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差。晓勇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受生理和心理需要所支配,同学A不小心踩了晓勇一脚,晓勇当场被激怒并爆发攻击性行为,事后,老师进行教育时,晓勇心里仍不服气,坚持认为自己没有过错。

2.4.2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生活中的晓勇通常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情绪和行为反应非常直接。如看电影活动,虽然老师提前一一告知需要遵守的规则并反复强调要保持安静,高兴时不要大声喧哗。但事与愿违,晓勇看到欢喜的场景时还是一如既往地大声喧哗。

2.4.3情绪容易愤怒。晓勇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发展水平低,难以理解复杂的语句,也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使得晓勇与他人沟通存在困难,容易因老师或同学难以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愿而生闷气,而且一生就是一整天。

3.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矫正策略

3.1行为矫正技术

3.1.1贝克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即是强调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注意通过直接干预和重建等手段来改变其认知,从而改变其行为。通过观察、走访,老师发现晓勇攻击性行为源于错误的认知,他断定同学听不懂自己讲话是故意嘲笑自己;同学不愿意和他玩是歧视自己;同学踩他,也是有意为之。所以,老师决定改变晓勇的认知观念,从意识上渗透同学没听懂他说话是因为同学真的听不懂;同学踩了他一脚不是故意去激怒他,而是不小心。待晓勇理解后,老师逐渐地让其明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他应该多多照顾小同学。同时,老师要求家长向晓勇多多灌输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当同学尤其是年龄小的同学撞到或踩到晓勇时,不能将其当作是故意的行为,更不能斤斤计较。

3.1.2正向行为支持法

3.1.2.1正强化

行为矫正过程中,老师和晓勇制定双方契约:与同学产生摩擦时就直接来找老师,主动讲明事实过程。若是同学做的不对,老师一定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批评同学。只要晓勇能做到,老师就会奖励他。与此类似,老师和家长也达成协议—若是晓勇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减少了攻击性行为,家里人就要多多表扬晓勇。

3.1.2.2惩罚法

老师运用晓勇性格比较热心的特征,推荐其担任大队委员,当晓勇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撤销大队委员一段时间,让他承担行为后果,以使该行为发生频率降低。

3.1.3自我指导训练法

自我指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教会儿童自我指导,正确对待产生焦虑和应激情景的刺激,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答行为来取代不良行。针对晓勇在任何场所都喜欢大声喧哗的情况,老师不仅教导他在公共场所说话要轻声细语,还带晓勇去真实情景中练习;父母在家中树立起说话要轻声细语的规则,若是晓勇出现不当的言语行为父母立刻给予纠正,同时,妈妈自身暴躁的性子和行为也要减少。而针对晓勇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让他学会自我控制,先自我平静一下,想想攻击性行为之后续的事情来告诫自己,若是心里难受就来找老师,把不满和委屈都宣泄出来。

3.2集体帮助,担任社会职务

首先,老师告诉班级同学晓勇很喜欢大家,希望与大家交流,只是方式不对,消除晓勇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顾虑;其次,老师告诉大家晓勇愿意为大家服务,并命名他担任老师的小助手,增强晓勇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最后,老师要求晓勇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大家要共同监督晓勇的工作,让其体验到成功。

3.3家校互动,形成家庭教育指导机制

3.3.1净化家庭环境,创建非攻击性的氛围

家长需要创设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妈妈而言,亟需改变强硬的态度、粗暴的行为,做到多鼓励孩子,不要随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此外,家长鼓励孩子每天把自己在校经历告诉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对他的行为上多一些的建议,做对了就多夸夸他。

3.3.2建立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

老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看到孩子未来的希望,使得家长树立起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教育观。尤其是母亲要学会全面看待孩子,既要看到不足也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同时,母亲对孩子期望值要适当,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情和理解,建立起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

4.合作效果

经过一年的时间,晓勇情绪和行为问题明显减少,性格开朗了,集体生活中也愿意帮助小朋友。另外,晓勇担任大队委员期间热心帮助其它同学,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人也变得更自信了。慢慢地,晓勇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如班级中的自闭症同学踩了他,即使不主动道歉,他也不会和同学过多计较了。本研究表明,采取多种治疗手法对矫正智障学生情绪与行为问题有明显的效果。首先,研究发现与被矫正者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治疗的基础,案例中教师和家长关系融洽,双方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希望继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其次,从本案例出发,可以发现晓勇攻击性行为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所致,整个矫正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教给家长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后,本研究还有需要深入的地方,如建立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家长可以利用该平台和教师沟通,教师定期给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并指导其实施,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华红.行为改变技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

[4]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7-222.

作者简介:佘丽(1988.9-),女,汉族,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篇8:关于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问题研究

1. 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1.1 性格概述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做事雷厉风行,有的人做事慢条斯理,有的人机智灵活,有的人爱钻牛角尖,有的人内心坚韧,有人内心脆弱……这些差异就是“性格”。一个人在个性上的差异也会对职业的适宜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和自身的职业相吻合的情况下就能够将自身的能力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相反则可能造成才能的浪费,或者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所谓性格,指的是人相对稳定对于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1]。性格是人在社会实践当中逐渐形成并对人的言语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包含多种特征,成为相对统一的整体。性格在分类上并无统一标准,但普遍认同的是四种分类方法。

首先,依照心理过程的优势方面分类,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以及理智加意志型;其次,依据心理活动指向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一个重视主观世界,一个关注客观世界;依照个性的独立性分类,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可分为常规型、现实型、艺术型和研究型、社会型、企业型六种[2]。

1.2 性格与职业的关系

性格与职业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性格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对于人、事、物形成一定的态度,能够反映人的价值观,并对其行为方式造成很大影响。职业选择则能够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可被看作是人的性格延伸。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很大程度受到性格的影响,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职业。如果在职业选择时无法做到性格与职业的有效匹配,甚至出现矛盾与冲突,则不仅造成其在职业发展上的巨大阻碍,还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表现,出现精神紧张和烦躁,且缺乏兴趣和集中力。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应当做好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2. 当前性格与职业匹配情况分析

2.1 性格与职业匹配现状

性格和工作没有得到匹配就会在工作上造成压抑,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也会对职业以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造成影响,所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能够将自身的性格和职业的属性得到最大化的匹配,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自身在职场中的能力发挥。在面对性格和职业没有得到有效匹配的时候就要进行逐渐的改善和适应,通过角色的转变来进行优化,就当前性格与职业匹配情况来看,尤其在职场当中,性格与职业间的匹配尤其重要,出现错位和不匹配情况更为显著。许多职场人士因对自身性格的认识与职业需求认识不清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较大影响,导致在职业选择上无法与自身性格良好匹配,造成职业的失败和个人自信心的严重受挫。同时,许多企业在招聘新人和选拔人才时,未有效参考性格与职业间的匹配问题,导致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简历上的优秀,忽视对性格的测试和评估。新人进入企业后,由于性格与职业间的冲突性,最终不得不选择离职和跳槽,造成企业的较大损失。

2.2 性格与职业匹配的影响因素

就个人而言,性格与职业匹配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讲,由于个人对于自身性格类型和兴趣爱好认识不清晰,对于自身的潜力所在估计不足,导致在职业选择上出现茫然和盲目现象,无法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职业;其次,由于个人自身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的限制,导致选择职业时无法完全按照自身性格进行;此外,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加大,人才间的竞争愈趋残酷,为实现个人生存,不得不将现实因素作为首要因素,如工资、福利和工作环境等,从而被动放弃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问题;另外,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亲友的引导,盲目选择热门行业,忽视性格特征问题[3]。

3. 性格与职业匹配的有效建议

3.1 结合自身性格制定职业规划

在即将就业时,或在工作中面对较大的困惑和瓶颈时,应对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得出自身的性格类型和主要优缺点,总结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好恶方面,并对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优势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性格作为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成为未来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参考。可借助于职业咨询师的指导,在其专业意见指导下,明确自身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进而进行职业的选择和长远规划。在完成职业规划后,对其进行不断的反馈和评估,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够顺利,实现个人追求和目标[4]。

3.2 以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指导择业

在职业规划完成后,应将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重要参考。尽管个人的职业选择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较大,但应当综合多种因素,从个人的长远发展出发,进行职业的选择。应分析自身的性格特征,结合性格分类标准,判断自身属于哪种性格,其优缺点在哪儿,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性格优势。同时,依据平时的兴趣爱好,判断其是否与某种职业以及个人能力优势相符合,进而选择相应的职业,达到性格与职业的匹配与契合。在确定意向职业后,分析该职业的具体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在,实现职业的准确定位,获取个人良好的职业未来。

3.3 让自身性格适应当前工作

对于已经步入职场和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如受社会和家庭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无法进行职业的更换,则可依据性格的可塑性,让自身性格逐步适应当前工作。经过后期的实践和调整,人能够主动进行性格的规划和调整,使其符合职业特点,满足职业需求[5]。如个人为内向型性格,可通过多与人沟通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逐渐培养自信,并锻炼自身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将性格慢慢向外向型发展;如个人为外向型性格,可通过多阅读书籍,通过静坐和沉思,使自身更加沉稳成熟,以适应相应的职业需求。实现性格的调整和塑造,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相当的帮助和促进。

3.4 在职业当中完善自身性格

人在职业和工作当中,存在性格与职业间的矛盾,经由性格调整和塑造后,逐步适应了工作环境和职业特征,在职业当中逐渐实现了性格与职业的契合。之后,可不断进行自我性格的完善,通过主动干预实现自我性格的完善和优化。对于自身的性格缺陷进行挖掘,找到性格的不足之处,进而采取有效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实现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对个性和性格上的缺陷进行弥补。此过程属于对性格的理性化和适当性调整,是实现对情绪的控制而不是对个性的压制,能够巨大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还能实现其人际关系的优化[6]。

3.5 必要时选择更换职业

当然,正因性格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巨大关联性,如果一味忽视性格的重要性,过分屈就于现实,将可能造成个人未来希望的幻灭,导致其价值无法实现。同时,因其无法满足职业要求,个人特长和优势无法发挥,对于个人和社会均是较大损失。有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即表明职业选择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如个人性格与职业无法有效契合和匹配,将造成其未来发展方向上的错误。因此,个人在面对性格和职业间的较大冲突和矛盾时,可综合分析现实情况和个人追求,在必要时选择更换职业。辞职和跳槽不意味着对个人在这一职业上能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充分肯定性格与职业匹配的重要性。

结语

性格因素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成为个人在职业规划和选择上的重要参考因素。应当充分认识到性格与职业匹配的重要性,结合自身性格特征,在完成职业规划后进行针对性的职业选择。在进入职业当中,应让自身性格适应当前工作, 并在职业当中不断完善自身性格,实现性格与职业的有效契合。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应当将性格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充分认同性格与职业匹配的关联性,确保选拔的有效性,为企业选拔出最适合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摘要:性格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巨大,相应的性格特征决定其行为特征。同时,性格对于职业的选择与匹配十分重要,要想确保职业选择的正确性,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满足自身兴趣爱好,达到组织利益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就应当充分考虑性格因素,处理好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职业压力巨大,自我得不到充分发挥,就是性格与职业不匹配导致。本文首先就性格与职业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探究当前社会中性格与职业匹配情况,并就性格与职业的匹配提出有效建议,以期为个人正确就业,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性格,职业,匹配

参考文献

[1]梁英平.论性格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J].职业,2011,05:74-75.

[2]周燕.发现你的职业性格[J].走向世界,2010,03:104-105.

[3]胡高喜.论性格与职业的匹配[J].经营管理者,2011,02:286.

[4]王翔.民办高校毕业生性格与职业选择[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02-104.

[5]张华.了解性格选择职业[J].成才与就业,2010,22:36-37.

篇9: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

【关键词】善待情绪培养性格

“人之初,性本善”。在幼儿眼中,生活就像童话一样精彩,他们的认知能力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天真,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观察世界,多数认知都带有不全面性、非科学性、简单化的特点。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正确对待幼儿各种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活泼的性格,就是塑造孩子美好的未来!

情绪是一个人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经过多项研究表明,有30%的孩子经常有一些明显情绪困挠,如果不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和日常行为都将受到较大影响。很多成年人不能理解小孩子为什么要惊恐、憎恶或是悲哀,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绪时,就责备他们的愤怒,嘲笑他们的惊恐,忽视他们的悲伤,阻止他们哭泣等,可是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渐渐地也就不再把感受表现出来,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不良的性格。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呢?作为教育者,应该善待幼儿的不良情绪,这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少一些教训,多一些鼓励、安慰和体谅

在孩子心情愉快、健康活泼时,他会得到很多人的呵护,这时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爱和温暖的亲情。但孩子做错了事、受到了挫折、感到失望和伤心时,更需要安慰和体谅。假如此时不同情他们的遭遇,言语中带有责难和教训,会使孩子更觉难过和伤心,让孩子产生了怀疑甚至失望。這个时候,我们应该明确告诉他“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今后“怎样才能不出错”,并应该注意肯定孩子好的方面,坚定他们克服挫折的信心,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的勇气。在孩子紧张和害怕时,要好言安慰,多加鼓励。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夸夸孩子。如“看,你的衣服多漂亮”,“声音真响亮”,“自己走着进来,真棒”等,这些都会让幼儿感觉到老师亲切、慈爱、喜欢他,不安全感就会消除许多,心情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二、批评教育的体现方式要得当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责任不是控制孩子发泄他们的悲伤、愤怒或憎恶,而是指导孩子如何在合适的环境下发泄,如何选择合适的对象。如果指导得当,孩子的情绪就会在适当的环境下发泄出来,否则长期压抑,他的情绪就会发生不平衡现象,在行为上表现出暴躁、打架、说谎、偷窃或其他各种破坏行为;在情绪上表现出无故哭闹、做恶梦、精神散漫等,这样就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教育中可以利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引导他进步。

如在公开场合大声训斥,只会产生敌对和逆返心理。在这种场合只需要向他投去责备的目光或摇头或摆手或示意不赞成他的做法,聪明的孩子就会立刻醒悟,随之改正的。可趁有利时机提出适当要求,让幼儿认识自我,恢复自信,逐步融洽关系,消除恐惧,纠正行为偏差,要及时给予孩子赞扬和鼓励,随时表扬,肯定和相信孩子。

三、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发脾气”

孩子因为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当受到委屈而无法解释,或受到失望打击,遇到愤怒的刺激时,就会失去常态,或大哭大闹,或挥手顿足,或翻身滚地,或自我击打等。任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体验到失望,受到委屈或遇上刺激而愤怒。要防止孩子发脾气,就应该注重让孩子缓解压抑,教会他们开诚布公的交流意见。当孩子情绪波动时,不但不应加以惩罚,反而要表示关心和同情,体谅他们的心境,同情他们的遭遇。如果无法释放“怒气”,就要满足其身心需求,提供纾解通道,将之宣泄出来。比如,在幼儿园设置沙袋等“宣泄”设施,当幼儿愤怒时通过打击沙袋释放心中“怒火”,可以避免幼儿因愤怒情绪而攻击他人。这样既让他宣泄了不满,又可以学会调节情绪的办法。还可以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组织观看动画片,带他们到户外玩大型玩具,使他们沉浸在活动中,忘掉心中不愉快的事情。

四、促进家庭关系和谐,转移幼儿不良注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条件。幼儿的知识经验甚少,许多是非模糊不清,但有极强的模仿力,他们对于自己出现的过失或所遇到的挫折的认知往往是从父母的态度或反应中学来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稍遇坎坷就大惊小怪、沮丧、软弱,势必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使孩子自身的挫折忍受力降低。在现实生活中,幼儿还难免会遇到新奇、陌生或恐惧的事情而产生情感压力。

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情绪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气氛,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否则不仅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积极的情绪,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设法尽快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给予抚慰,恢复愉快心境;对于那些缺损家庭的幼儿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更要多观察、多亲近、多“偏爱”。他们常具有自卑心理,极易形成忧伤、孤独、畏缩、胆怯情绪,或对人对事冷淡漠然。对此,教师要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或是吸引幼儿去完成他能完成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要想方设法培养他的兴趣,发挥其特长,帮助消除和转移不良情绪,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老师的奖励就是孩子的动力

上一篇:关于开展第二批“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村、户考评工作的通知下一篇:中年男人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