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4-06-08

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精选9篇)

篇1: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摄像系统晃动问题,在对焦侧及中部炉盖进行拍摄时,小的晃动问题并不显示很严重,但对机焦炉盖及上升管拍摄时,由于距离比较远,小的晃动就会造成画面的不稳定,影响识别精度。

晃动的原因: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滑行车在风的作用下东西方向的摆动;二是摄像系统安装于滑行车外部支架上,有一定高低方向的颤动;三是由于云台的旋转俯仰均是齿轮驱动,齿轮配合间隙的晃动会造成一定的晃动。

解决方案:虽然现在的识别程序中已经对晃动进行了配准,但有时仍会由于晃动造成误判,因此考虑从硬件及软件两方面着手进行改善,硬件上解决滑行车摆动最理想的方案是采用双轨,但考虑到成本会增加较多,在王工新的设计中将摄像系统由滑行车外部移到中部应该对上下的颤动会有改善。云台齿轮间隙的问题,如要解决只能选用新的更精密的云台,考虑到这部分晃动的幅度较小,而且由于这种间隙没有弹性的回力,故在一定风向下一般不会发生来回的晃动,可不考虑。

软件的方面,现在所用的晃动图像配准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运算量较大,现在只对晃动严重的上下方向进行了配准,对横向的晃动未进行配准。二是配准的算法上应该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主要是降低运算量及提高配准精度),新来的小张由于研究生专业就是图像识别,考虑让他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除了配准这部分,从整个识别算法上也可以做一个重新的考虑)。

另一个张总曾提出的软件解决方案是,在拍摄瞬时风速超过一定范围后,识别结果均定为不泄漏。

二、逆光问题,在下午的拍摄中,逆光是影响识别效果最严重的一个因素(对焦侧炉盖的拍摄基本没影响,对中间炉盖有一定影响同,对机侧炉盖及上升管拍摄影响很大),在逆光时拍摄回的画面,即使人工来识别,也已经无法判断泄漏与不泄漏,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识别已经无能为力。

逆光原因:由于焦炉是南北走向,我们的摄像系统安装于焦炉东侧的焦侧方向,在下午对机侧炉盖及上升管拍摄时,阳光正好照射在摄像机护罩玻璃上,导致摄回的图像均变成灰色。除不能识别外,有时还会由于中部光线强度的变化导致一些误判。解决方案:王工提出从南向北拍摄的方法,也就是说滑行车定位时,定位在被摄炭化室南边若干个炭化室(这个距离需要实验得出),拍摄时向北边被摄炉盖拍摄。这样做可部分解决逆光问题,但引入几个新的问题,1.拍摄时距离变远了,对滑行定位及云台定位的精度要求会更高;2.对于变焦镜头,在更大变比情况下摄回的图像清晰度、亮度、细节丰富程度,均会下降,但下降的程度需要实验结果说明。3.滑行轨道的设计安装有一定改变,由于滑行车要定位在被摄炭化室南边位置拍摄,为了避免逆光,可能需要比较远的距离,那为在拍摄最南边炭化室时,轨道需要延长出相应的距离才能拍摄。

三、上升管背后炉门泄漏对上升管泄漏识别造成的影响:在对上升管进行拍摄时,如果该炭化室的机侧炉门是泄漏的,那么在被摄上升管的两边会出现上升的烟雾,这种烟雾和上升管泄漏烟雾尚不能区别。

解决方案:从软件上考虑只识别上升管根部泄漏的烟雾;另一个方案是在检查到该炭化室机侧炉门泄漏后,将此上升管识别为不泄漏。

四、夜间补光灯效果仍需要提高:阳光项目采用一个汽车的前大灯做为补光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灯无法兼顾远射和近射两种需要,在拍摄焦侧上升管时,补光灯距离目标只有四五光,而在拍摄上升管时,补光灯距离目标十五六米,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汽车灯补充的光线仍有不足,考虑新的设计中最好采用两个补光灯来分别解决远射和近射两种需要。另一个问题是汽车灯是一种聚光,而我们需要的最好是一种泛光,在远射时又需要一定的聚光效果。因此考虑选用LED补光灯。

解决方案:重新选型补光灯。

五、视频信号干扰造成的误判:在阳光项目中由于视频信号线和摄像头、视频服务器等连接问题造成画面出现干扰条纹,造成的误判也有一定的数量。

干扰原因:由于视频信号线接头质量及接头和摄像头、视频服务器连接质量造成画面出现干扰条纹。而这种条纹在某种情况下符合了现在采用算法的烟雾特征,故造成误判。

解决方案:从硬件上采用质量更好的视频线接头,保证视频线和摄像头、视频服务器的连接质量;软件上考虑能够区别这种条纹和烟雾的算法。

六、光影造成的误判:在烟雾识别的算法中,有一种情况比较难以和烟雾进 2 行精确分别,这就是局部光线的的变化,在前期做调研时,了解到的一些烟雾识别得法,包括浙江理工周平的方法,均对这种光线变化无法很好的和烟雾进行精确的甄别,在阳光现场出现过将水汽阴影或工人阴影的部分识别为烟雾的的误判。

光影影响的原因:在烟雾识别中,为了消除对刚性物体的误判,会对识别目标的运动变化识别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的就是刚性物体,否则就是烟雾,而某种程度的阴影的变化,会正好符合这个小范围,故会造成一定的误判。

解决方案:只能从软件上考虑,但这部分误判的数量很少,只有个别的几起,故可放在最后考虑。

篇2: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金融统计基本情况

金融统计是指对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其中贷款分行业、大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等工作量较大的专项统计上,涵盖了农合行几乎所有贷款的几次不同分类(按主体、按投向、按规模、按类型以及专项用途等),上报濒度高、时效性强、工作量大、要求严格。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农合行的金融统计工作仍存在诸多困扰,应引起重视和改进。现就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对解决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农合行的金融统计体系不够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尚未健全,考核处罚制度尚未真正落实到位。总行相关部室虽然建立了应急管理,对支行也进行了责任管理,但从各支行情况看,统计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编报人员仍旧纷杂。现在金融统计工作者已经不局限于信贷内勤或主办信贷员,涉及人员已扩散至整个行业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金融统计考核处罚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作为一项长久的制度来执行,在制定考核处罚制度时还需要解决对象、力度、形式、制度的落实等问题。而目前农合行显然还未达到这样的标准。

2、金融统计实用性差,使得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无论是数据

还是分析,金融统计对基层支行的实用性比较差,基层支行对金融统计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仅有些统计人员不安心于枯燥的统计岗位,有的支行领导在安排岗位时,也往往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设置岗位,并基本上以兼职为主,不愿把综合业务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人员放在统计岗位,认为是大材小用,常常让新手、能力弱、年龄偏大的人去从事统计工作,严重影响了金融统计工作质量。

3、繁杂的现状影响金融统计质量。企业跨经营范围、主体与投向不一致、企业规模变化、行业主体变化、盘贷投向变化等因素会诱致金融统计报表出错。而这一些都需要一线人员能够临场判断,能够化“繁”入“细”,才能真正做好金融统计工作。

4、农合行的培训和检查力度还远远不够。通过人民银行执法检查,我们清醒地看到,新时期金融统计的要求已远非以前,要求信息能够自动化,并且差错率相当低。目前总行和各家支行能准确及时完成金融统计的人员较少,大量人员调动更使这项工作受到很大的打击。做报表需要人、辅导需要人、检查需要人、修改信息也需要人,能够按时造好报表已经是够顺利的了,更别谈去审核、去检查,同时基层信贷相关档案(尤其是报表)严重缺失,报表不留底已经成了通病,这不单单是考核或处罚所能解决的问题,培训和检查已成为金融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5、信息自动化工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省联社针对金融统计平台的部分报表,对综合业务系统中的贷款基础信息追加了一些补丁菜单,“金融统计平台”已经能够做到在综

合业务系统中自动取数,只不过基础信息严重残缺,取到的数据根本无法满足金融统计的需要。

其一是大量的贷款信息亟待修改。信贷部下发通知,要求修改贷款客户信息,从目前情况来看,收效甚微。究其原因,⑴是需要修改的量太大,要实行贷款信息自动化,几乎大部分贷款需要作出修改,而每修改一次的工作量等同于放一次贷款,信贷员来不及操作;⑵“统会关系”接轨性差、口径执行力差、统计实用性差、横纵间关系差、重复劳动严重等使基层统计人员对这项工作执行不力;⑶新兴金融活动对金融统计形成冲击,脱离了金融统计的本意,统计人员把握不准,抱着改错了不如不改的思想;⑷说归说、做归做,没考核不处罚我不怕;⑸是部分错误信息涉及考核,各支行观望心思严重;⑹统计职能不明确、统计部门分散,各级存在推委现象,也是执行不力的一个潜在因素。

其二是金融统计工作缺乏后台技术支撑。省联社的相关统计平台变动后,查询速度和查询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方便和不便同时存在,虽然省联社不断进行改进,努力推广信息自动化进程,但针对金融统计的查询菜单仍然不多,而要求上报的报表又比较细,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统计,查询系统的变化,对当前统计工作带来较为直接的负面影响。基层支行缺乏后台技术支撑,手工操作是无奈而为之。

其三是信息不对称,金融统计意识尚未深化。农合行的综合业务系统框架是从90年代开始搭建,此后一直以加补丁的形式进行补充,但从最近几年的金融统计要求来看,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金融统计

一年一个变化,其中那怕是一个微小的其中项目的变动,往往会涉及全行的所有贷款或者所有存款,需要进行大量的手工统计。有些项目也能自动统计,只是前提是要对所有的补丁进行补充,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信息的不对称,多次的反复统计,导致基层工作者产生“统计疲劳”的心态,应付了事这一思想,已成为金融统计工作中的一个拦路虎。同时一直以来,报表是作为一种衍生事物来对待的,其基础是综合业务系统的各项业务,前台怎么操作后台怎么做,报表造平就可以了;但现在统计工作则把信息作为一个主导的意识,后台要指挥前台的操作了,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统计手段就急待提高,金融统计意识急需改变和深化。

6、各类统计数据库尚未建立。有些统计人员对报表敷衍了事,对统计工作心里没底,而这个“底”,应该是指数据库,统计工作最怕的是人员调动,一旦调动经常会导致数据的缺失。怎么样的数据库是应该保存的、应该建档的、应该拿出来分析的,什么样的数据库才是有效的、完整的、具体时效性的,应该建立多大规模的数据库,具体有那些部门参与,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7、在日常统计工作中存在重报表、轻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统计人员的最终成果只是形成厚厚的统计表,做好报表,万事大吉,而分析也往往是老生常谈、照搬照套,领导不要求,不愿意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统计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几点建议

1、金融统计工作重心逐步从手工统计向自动统计转移。彻底摆

脱手工统计的局面。要在全行范围形成金融统计工作体系,各支行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工作力度,分阶段解决存在问题。

2、完善过渡时期的金融统计工作制度。包括进一步完善体系、加强培训辅导、深入检查互审、制定考核处罚办法等。建立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尤其是岗前要进行培训、放贷要有监督(信息正确性)、月度统计要有复核、事后要有检查等等。

3、进一步审核综合业务系统中的统计信息。其一是各职能部门坐在一起,拿出一个统一的方案,整合部室、整合口径、整合修改范围等等,修改的信息尽量做到全面完善,而不是改一二个内容,半吊子的工作取得的效果不会好;其二审核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水平,改错了不如不改;其三是审核和修改信息会占用较多人力,在布局上要有个统筹安排;其四是采取互审等方式进行检查,尽可能利用现有懂业务的人力资源;其五是后续阶段的稽查和辅导也要有统一的安排。这样才能有利于基层支行正确修改信息和后续工作开展。

4、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所有的信贷员、信贷内勤、稽核员、统计员等,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制度、报表要求、案例分析、牵制关联关系等等,培训要专业、连续、有效,可邀请上级领导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必要时还要进行考试等手段进行巩固。

5、对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人事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很广,就统计工作而言是越稳定越好。作为机关职能部室,对人事调动引起的断链,也应该及时采取补救措

施,“规范统计交接”、“定期返回原地”、“一带一帮”等这些从实践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也应该加强推广,从而使我行的统计工作更加稳定。

6、加强后台统计技术支撑。这里需要一班懂业务懂电脑懂统计的人员组成后台技术力量,不光光是针对金融统计,对银监报表、对政府报表、对临时报表都要涉及,甚至一些报表只要点几下就可以上报。现在会计线这部分工作已经做得很好,而信贷线查询工作尚在起步,基层金融统计报表的后台支撑几乎为零。加强后台技术支撑,可以使信贷员从大量繁杂而低效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信贷业务中去。

7、建立相对完善的统计数据库。既要有人行口径,也要有银监口径,还要有内部口径,要有各期数据源,要能产生分析,要有完善的纸质和电子档案保存场所,要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业的、长期的数据库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8、建立内部统计专刊,宣传和公布金融统计活动,一方面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另一方面鼓励对数据进行分析,撰写高水平的分析文章,从而发挥统计专刊的导向作用。

浙江诸暨农村合作银行(浙江省诸暨市大桥东路2号)

篇3: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在物业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变革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同时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 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的同时, 当前的物业管理体制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只有不断的处理好物业管理投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稳定人心, 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物业管理的含义

现代物业管理是受到物业所有人的委托, 根据委托合同, 对物业的设备设施、房屋建筑、卫生、交通和治安等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政治, 并且向物业的使用人和所有人提供一种综合性有偿服务的管理模式。而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是指在国有企业中, 对企业的设施和职工住宅所进行的物业管理。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物业管理还处于向着现代物业管理的过渡阶段, 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所需要的经费往往是要企业所进行承担的, 是企业后勤的一种辅助管理。

三、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偏低。

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部门虽然是进行独立核算, 但是其管理部门的资金、设备和人员都是由国有企业所进行复制的。由于国有企业物业管理部门的机制比较僵化、观念陈旧落后, 造成了经营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市场的运作程度也偏度。国有企业往往对于房产的建设比较重视, 但是对于房产的管理却比较轻视, 造成了物业管理在落后体制下具有福利性、封闭性和无偿性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需求。

2. 职工素质偏低。

物业管理部门所需的人才往往很难引进, 同时职工受到国有企业的分配和安置, 造成了物业管理部门只能够被动的接受, 造成了物业管理部门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人才等。很多物业管理职工缺乏现代物业管理的理念, 无法跟上物业管理的需要, 他们意识的落后, 造成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其职责不仅是保洁、治安和绿化养护, 同时还需要与住户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

3. 住房和公建设施陈旧。

国有企业的家属住宅经常是年久失修, 水电亏损严重, 小区道路及其绿地的破损十分严重, 线路和管路都已经老化, 水耗、能耗、电耗和线耗现象特别严重, 造成了物业代收费用亏差大, 而所需的改造费用又特别大。这种情况对于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部门来说是个十分沉重的包袱, 阻碍了国有企业物业管理走向市场化。

四、解决国有企业物业管理问题的思路

1. 转变观念, 提升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转变思想观念, 要深刻的认识到服务才是物业的根本, 要增强职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坚持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 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其经济效益, 不断的实现物业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走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2. 完善用人机制, 提升职工素质。

要想使物业管理走向社会化, 适应市场经济, 就必须不断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专业人才, 不断的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 还要不断制定完善的用人机制, 完善奖惩机制,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培养和挽留人才, 不断的增强其竞争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 建立物业智能化管理。

随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 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 迫切需要建立以科学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实现物业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能够在设备控制和收费等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 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同时还能够实现物业信息的动态管理和远程控制, 不断的提高运行效率。通过智能化管理, 实现高效、规范和有序的效果, 不断提高客户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认可和理解, 提高客户满意度。

4. 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

我国的物业管理在法律和法规方面都不够健全, 同时还缺少相应的系统性, 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要建立完善的物业法规, 规范物业管理方面的行为, 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等级评定和资质审查, 完善招标行为, 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对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 要提高业主主动参与的力度, 通过广大业主的共同监督, 促使物业管理依据法规、法律和规范等进行管理, 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 管理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只有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 才能够不断的促使物业管理改变思想观念, 不断的创新, 推动物业的管理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物业管理企业只有不断的开拓进取、打破常规、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紧跟时代潮流和发展, 才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促进物业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文杰.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3, (17) .

[2]张祖进.国有企业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科技风, 2013, (24) .

[3]黄建华.国有企业后勤物业管理的实现探讨[J].现代商业, 2009, (14) .

篇4: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教学设计;问题;途径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承担着如何能沿着新课程所标明的方向来引领英语教与学,最终实现所设定的目标。高中英语教与学的大部分活动都有着课时的限制和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就像一次攻坚战斗,需要有精确的时间要求,有周密的计划和“战斗”方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完成教学的内容并实现已确定教学的目标,也需要周密的规划,即教学设计。它是英语教师的教育思想、思维模式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意识欠缺,教学“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写教案时只关心所教教材中有哪些词汇、短语和语法,哪些句子结构学生没有学过。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实施计划或设计,就是解决这些词汇短语和知识点的教学。备课就是备重点、难点和考点,教与学的内容和活动也就都只是围绕这“三点”进行,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

2.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它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单纯地记忆知识。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应试,并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许多教师过分拘泥于统一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没能及时跟进教材的更新和不关注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沿用自己多年形成的固有教学模式,忽视或不理睬教材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3.轻视教学设计,甚至不编写教案。一些教师认为,教师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强,教学设计并不重要,编写教案更是形式。这类教师备课随意性特别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例如,某教师一节课前面的“热身”活动搞了15分钟,而到课文理解却一晃而过,就是理解几个True/False句子,录音只放一遍,课文就这样学完了。接着开始做练习,教学本末倒置,降低了效率。

4.活动指令混杂不清。如一位教师让学生Skim the text. Read it as fast as possible.但让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却放录音,要学生跟着录音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还要求学生Louder,please.到底这个活动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不得而知。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理解,跟着录音读有啥意义?

二、解决思路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设计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1.以课标为核心的途径。《英语课程标准》主导着教师对教与学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观点影响着教学的安排、教师教学的行为;学生对英语学习认知过程及学习心理的看法;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内容的把握等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点。不同的理解能产生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有时甚至会完全对立。

2.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认知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新课改提倡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强调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根本原因。

3.以教师为引领的思路。虽然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这绝不意味着淡化或忽视教师的地位。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完全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应该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促学法”。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法、反思学习法等。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的形成,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都取决于教师“推销”的艺术和热情、策略和方法。学生学习进程都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与和谐把控。

4.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是实施教学理念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实际就是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过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作和提供学习和交流资源;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供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为目标。

5.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教学资源是一切有助于教与学的信息材料(包括教材、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包括环境、社会、文化等在内有助于英语学习和解决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事物,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等的集合。利用多渠道技术优势拓展资源库和利用空间,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在可能与可行条件下利用优化视觉听觉的设备和音像资源丰富内容,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实现教学资源优势扩大化。

6.拓展教材的功能。现代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去接触英语,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教材是实施英语教学的核心资源,教师必须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设计,才能科学有效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拓展教材的使用功能。以往,教师把教材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曾是对老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被扼杀,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逐步提高自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的能力和课程管理的能力,适时、适度增加富有时代感、跨文化交际和现代科技信息。

三、结束语

没有思维,教学就会事倍功半。经缜密思考、精心设计的课题教学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获得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而,教学设计是提高和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兆义,《英语绿色教与学》[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9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郭跃进,《高中英语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5: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政府形象是政府拥有的无形财富,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使政府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形象管理也因此成为愈来愈被重视的议题。基于政府公关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形象管理,发现政府形象管理当中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利用政府公关这一重要手段进行政府形象管理的改进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只有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得政府形象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为政府的工作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当前政府形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政府形象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形象设计中法制化严重的脱节滞后。政府形象的设计规划是相当复杂的系统,每一个人对形象设计的看法观点都不尽相同,而政府领导当然会根据自己对政府形象的理解来设计政府形象,出台相应的政府形象管理办法等。这样在漫长的政府形象设计中就会出现意见不同,设计政府形象的方面不同。在历届政府中就经常出现因为政见不同导致政府建设断篇,无法延续。才刚完成的一半的政府建设工程,因为换了一个新的政府领导而无法进行,这项工程就建设一半,真的是劳民伤财事件。不仅没有给政府良好的形象添砖加瓦,而且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的形象。所以说政府形象管理过程中缺乏法制性的问题很严重。各级政府和各地区政府还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完全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从上到下、全国统一的政府形象。

2.2 政府形象管理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个政府部门的形象管理水平不一,在人民心目中形成的政府形象也不尽相同。有的政府部门因为较早的部门职能决定,较早就开始接触人民,与人民打交道,较早的注重自己的公关形象,在人民心目中早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而有的政府部门却是“迂腐不堪”,仍然按照老套行事,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公众根本就没有对这样的部门有所了解,根本不知道这样的部门,就会形成自己对这个部门不好的看法;第二,政府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素质不高,还包括政府公关专业素质不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公众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提高,与政府的互动联系加强。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加强,公关能力要提高,这样才能在与民众的接触中通过文化展示政府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第三,网络电子平台缺乏相应的管制。在政府电子政务如此发达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网络,政府和公众能够更加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存在电子平台管制问题,存在公众恶语中伤政府,传播不正确的消息,蛊惑民众。还有政府无法及时有效的回复民众的问题。

2.3 政府形象管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公关工作的不足。正是通过政府公关,政府向公众传播自己政策、思想、方针等,让民众更加了解政府的作为,为政府形象增分,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但是由于政府没有真正掌握公关工作,没有得到公众信任,政府公关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第二,政府形象传播对不同层次的公众的研究的缺乏。在政府传播过程中,客体是全国的公众,不同类型的公众进行传播和交流,这不是一个片面的、简单的群体。政府人员往往没有注重公众这个不同层次群体的研究,只是取小部分代表公众作为研究对象。殊不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因为缺乏对不同层次公众的研究才导致政府形象传播受阻,达不到理想效果;第三,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诚信”。政府诚信是政府与人民沟通的前提和条件。当前却存在不少地方政府缺失诚信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图“政绩”,在不切实际的情况下,劳民伤财的建筑自己的豪宅办公大楼。正因为这种缺失诚信政府的行为,出现很多“豆腐渣工程”、“白宫”等笑话。这些恶劣事件严重影响了政府权威、良好形象的塑造。

3 改进政府公关思路,促进政府形象管理

第一,“治本”。政府需要着手培养政府公关人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素质,从整体上为政府公关做出根本性的变化。让政府公关远离“官本位”思想,远离“权威论”思想,为政府打造亲民的好形象。具体措施可以是聘请优秀的公关人才定期给政府人员上课,讲解公关的要点。政府在公关建设上更加重视,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公关人员的培养。

第二,“保持诚信”。政府公关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诚信”。因为“诚信”会让民众更加相信政府,愿意积极参与政府公关活动,与政府积极互动。尤其是在危机公关处理中,更应该保持“诚信”的理念,不管政府与人民处在什么样的困境危险中,政府都要保持信息是正确无误的,人民与政府一起携手面对。

第三,特别关注“无作为公众”、“社会小团体”。在政府公关过程中,政府往往关注的是个别优秀人民代表,和关注成绩斐然的优秀企业团体。却忘记了政府公关的客体是全体公众,是全民参与才有效能的。这样的默默无闻的安分守己的公民被遗忘了,他们的进言被遗忘了,在生死线上的小企业、小团体的建议和意见被遗忘了。这样就造成了政府公关趋向“表面化和面子工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所以政府公关必须克服这样的思想,团结一致,全民参与实践。

篇6: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蛤蟆灯;非遗保护;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永修县,地处赣中北地区,鄱阳湖西岸,赣江、修河、京九铁路、福银高速贯穿永修县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为永修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深深扎根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扩展,我们感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忧虑也日渐增多。以我县白槎《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为例,谈谈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蛤蟆灯》,又称“捉蛤蟆”,是我县传统的《狮子灯》、《龙灯》、《蚌壳灯》、《车仂(le)灯》等民间灯彩项目之一,也是我们当前重点发掘、整理和保护的濒临灭失的项目之一。资料显示,《蛤蟆灯》是由河南移民邱光云老人(1921年出生)的祖父从河南带入永修的,距今约一百二十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永修县的白槎镇、梅棠镇等一带河南移民区。白槎《蛤蟆灯》集灯彩、舞蹈、打击乐、念、唱、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项目之一,也是我县唯一入编《中华舞蹈志·江西卷(书号:ISBN 7-80668-212-0/J·5)》的民间灯彩项目。

2011年下半年,我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组织一班人着手开展白槎《蛤蟆灯》的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几年过去了,这项工作几乎还停留在原地,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承人的问题。《蛤蟆灯》项目传承人邱荣森年事高且体弱多病,难以完成我们需要的完整的《蛤蟆灯》念、唱、做的表演及动作,虽然带了两个学徒(其实是为了完成《蛤蟆灯》视频录制工作临时雇请的两个爱好文艺的中年妇女),但《蛤蟆灯》表演动作中的捉、扑、跳、滚、翻等一系列体现轻、灵、俏等富含技术性的动作,不是一年半载的学、练就能完成的,《蛤蟆灯》资料采集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专业人员的问题。影响这项工作进程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由县文广局分管“非遗”工作的副局长带队,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参与的六人工作组进驻白槎镇福联村开展《蛤蟆灯》项目发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参与工作的六人中只有两名分别从事舞蹈和摄影、摄像的业务人员,其余的均为非业务人员。仅根据采集《蛤蟆灯》项目资料工作的需要,最低限度也要保證有懂民俗、音乐(包括器乐)、舞蹈、摄影(包括摄像)等知识的业务人员参与,但我们文化馆在编的6人中只有两人是专业人员,四人为非专业人员(对于有约38万人口的永修县,一个县级文化馆不仅人员配备少,而且专业人极度缺乏,这种现象在全国县级文化馆中应该是个例)。因此,在采集《蛤蟆灯》资料的过程中存在,1、音乐(包含打击乐)部分的记谱无人担当,仅依赖简单的录音设备很难保证原始音乐、打击乐演奏细节的真实还原;2、《蛤蟆灯》中出现的道具“蛤蟆灯”,是一项包含扎制技艺、传统美术等多项技艺的综合体,由于“蛤蟆灯”表演艺人邱光云先生离世,临时请人扎制的“蛤蟆灯”在灵巧度和外观上与用于1986年8月九江电视台在我县摄制《蛤蟆灯》表演中道具“蛤蟆灯”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到了演出的表现效果。看过《蛤蟆灯》调查资料和示范表演的九江市“非遗”专家组成员、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庆华先生,对《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认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原始、完整性,舞蹈表演的真实再现和道具制作的技艺水平,是保证《蛤蟆灯》项目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的必要前提,其它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也是如此,《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之所以停滞不前,“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找到了问题症结,就得对症下药。单位用人,引进人才,涉及到现阶段的用人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途径就畅通不起来,没有专业人才参与的业务工作,就没办法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谁都知道“质量”在现实工作、生活、事业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等一列工作同样离不开“质量”这条“生命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工作中存在的“人”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这是有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事业有序发展的根本。因为这批掌握一定技艺、技能的传承人普遍进入古稀之年,已到时不待我关键时期,对那些生活处于清贫状态老艺人应给予生活上关心,物质上的帮助,这是最为直接、现实和有效的保护,让这批“活态的历史”继续为中华文化传递火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播撒在祖国的沃土上,为文化强国发挥余热,不留遗憾。2、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工作,花力气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当务之急。这是由于现在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生活、工作的不稳定性,和面对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他们不愿入这个行拜师学艺。比如,一个有潜力和实力的歌手上台唱一首歌,不是一个有精湛技艺的艺人靠一刀一剪、一笔一画获取的收入可比的,这很现实。因此在培养一支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在各项关乎这些人的利益方面要给予政策的优惠与保障。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着眼未来的由文化、教育、广电等多部门和家庭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不可否认,多少年来,我们的影视屏幕播放的少儿节目,多出现的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如“米老鼠与唐老鸭”等一类国外的动画、动漫、现代歌舞,孩子们虽然喜欢,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但是稀缺对孩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的认知的培养。其实我们为孩子提供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很多,比如在幼儿园,老师可以教孩子剪纸、捏泥人、扎纸花等孩子喜欢手工劳动,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热情。

篇7: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分税制,事权,财政配置

一、各级政府之间财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收入立法权, 尤其是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造成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存在体制上的缺失。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将每两级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划分的权力给了上一级政府, 造成了财政收入层层集中的情况。上级政府集中将数额较大而稳定、增长速度快的税种上划给上级或者实行分成共享, 而将税收种类零散、数额很小、部分税收征收成本高、税基不稳定且政策性影响较大的税种 (如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 划分给县乡, 加上近年来取消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 县乡级财政收入不断下降, 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以全国财政收支和河北省县级财政收入为例, 从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看, 中央财政收入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占总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54.1%, 上升了1.9个百分点, 年平均比重达到53.5%;地方财政收入呈现下降的趋势, 其占总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47.8%下降到2007年的45.9%, 下降了1.9个百分点, 年平均比重达到46.5%。

从2000~2007年平均增长率来看,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0.75%, 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2.26%,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9.10%, 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低1.65个百分点, 比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率低3.16个百分点。

从2000~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弹性比较分析看, 全国财政收入与中央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有6个年份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有2个年份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从2000~2007年平均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看, 全国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弹性系数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平均高出0.21和0.39个百分点。分析表明, 经济增长对中央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大于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贡献率, 其主要原因是中央通过现行财政体制不断集中财政收入的结果。

(二) 财权的不断上移造成地方政府支出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存度保持比较高的比重。

以河北省为例, 2007年河北省财政支出依存度达到了51.76%;从各级财政支出依存度看, 市本级财政支出依存度达到了20.24%;136个县 (市) 达到了66%。经济比较发达的唐山市县 (市) 级财政收入依存度达到38.24%, 经济落后的衡水市县 (市) 级财政支出依存度达到66.56%, 比唐山市高出28.32个百分点, 其他各市县 (市) 级财政依存度也在50%左右, 不但财政依存度比较高, 且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三) 财政收入调节权, 尤其是调节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自主调节预算收入的能力比较弱。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调整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实行分税制后, 各级政府也对本级和下一级政府的财权进行了划分和调整, 转向分税制财政体制, 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已经推行到了财政比较充裕的乡一级政府。在新的预算体制下, 各级政府都对本级和下级政府的税收分享做了明确的规定, 各级政府都成为上级政府制定的税收分享规则的被动接受者, 对本级财政的预算内收入, 特别是税收收入基本上没有调节能力, 造成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缺乏。

(四) 收入分配权集中于上一级政府, 造成财政收入与可用财力之间缺乏相关性和稳定性。

以2007年河北省136个县全部财政收入和可用财力增长速度比较为例, 河北省11个市中, 有10个市全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可用财力增速;从11个市县 (市) 级总体看, 有9个市县 (市) 级的全部财政收入增速低于总县级可用财力增速;从136个县 (市) 看, 有84个县 (市) 全部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可用财力增速, 占县 (市) 总数的61.76%;有52个县 (市) 全部财政收入增速低于可用财力增速, 占县 (市) 总数的39.24%。全部财政收入增速低于财力增速反映出全部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可用财力的增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可用财力增长落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收入增量大部分通过体制被上级政府拿走了。

(五) 财力配置部门化, 造成财政部门的预算职能呈现被肢解的趋势。

财政部门虽然名义上是“核心预算机构”, 但是许多资金的分配权都不在它的控制范围内。改革以来, 各个预算部门都逐步发展成为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组织, 而且各个部门在本部门专业知识和信息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而财政部门则处于劣势地位, 信息出现不对称。对于各个部门来说, 部门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表现就是掌握更多的、能自主支配的资金。在省级方面, 除了财政部门, 通常各个部门都会掌握一定数量财政资金的分配权, 中央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部门也具有很大的分配权。这些资金的使用程序就是部门申请一下, 财政部门只是简单的、原则的审核一下。因此, 在省级预算中, 有多个“核心预算机构”, 财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核心预算机构”。多个“核心预算机构”并存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对所有财政资金进行控制和监督。

(六) 中央和省专项资金配套困难, 造成地方预算的完整性受到冲击。

配套资金指中央和省在进行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时, 要求地方、市、县必须有配套资金, 并且达到一定的比例, 否则不予以拨付。从可用财力角度看, 这部分专项资金是不属于可用财力的, 因为其用途具有专用性, 地方不能改变其用途。但配套资金却占市、县可用财力, 如果专项资金过大, 则要求配套资金也会加大, 这对财力比较困难的市、县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但从项目的资金投入和需要来说, 困难市、县又需要, 又不舍得放弃, 同时上级既然支持而下级不配套又说不过去。因此, 一些财力比较困难的市、县只好采用拆东墙补西墙, 挪用其他财政资金。因此, “一刀切”地要求配套资金, 对困难市、县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也是一个冲击。

(七) 某些财政支出责任具有定性或定量指标, 但定得过高, 不切实际, 地方财力不能达到。

国家规定某些支出责任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原本是想保证某些事业投入的足额, 并且长久。但由于定得过高, 造成地方财力, 尤其是困难省、市、县的负担过重, 根本不能达到要求。以河北省为例, 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6%, 可用财力占GDP的比重为9.08%。按照法定要求, 教育经费应占GDP的比重为4%, 即将一般预算收入的69.49%、可用财力的44.05%投入到教育中,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2007年河北省教育支出为283.39亿元, 占一般预算收入的35.91%, 占可用财力的22.77%, 占GDP的2.01%, 显然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解决财权配置不合理的现实选择

(一) 在事权不变的前提下调整部分财权, 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权和转移支付补助。

在事权安排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财权配置, 给予下级政府更多的财政收入权和制度制定权。主要方法包括:1、修改《税法》, 给予地方一定的地方税征收权和税率调整权, 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税种, 例如征收某些特产税、财产税等, 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设立地方税必须经过中央有关部门的审批, 尤其是中央立法机构, 并以地方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2、给予地方某些地方税种的税率调整权, 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调整力度。获得税收调整权也必须经过中央有关部门 (如立法机构) 的批准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3、给予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权力, 因为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财政, 应该具备利用债务进行融资的权力, 否则地方政府的财权是不完整的。而且地方目前实际上已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 财政风险很大, 而且具有隐蔽性。因此, 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将债务显性化, 允许地方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务, 这些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公债和地方公共企业债。地方政府公债是一种直接债务, 用于纯公益性事业发展, 并用一般预算收入或税收作为发债和还债的基础。地方公共企业债作为一种政府担保的债券, 主要是利用公共事业收费和政府补贴作为发债和还债的基础。当然, 债务的发行涉及的内容必须经过省级立法机构和中央立法机构的审批, 并监督其发债行为;4、强化专项转移支付的均衡性功能, 对于地方某些财力困难项目, 如义务教育、基础卫生, 可以建立专项转移支付, 直接进行财政支持。

(二) 在财权不变的前提下调整部分事权。

从事权和财权的关系看, 事权决定着财权, 如果事权不变只是调整财权, 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央财政集中度和宏观调控能力。因此,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事权划分的原则, 适当调整事权, 应中央承担财政支出责任的上划为中央事权、应地方承担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归为地方事权;共同承担财政支出责任的分别按比例分担, 比例确定采用因素法确定。

根据第一部分事权划分的基本框架, 可以将目前地方政府的部分基础性公共服务事权适当上移。例如, 义务教育经费, 目前基本上是由县级财政承担的, 而义务教育支出是非常庞大的, 以至于本来就是“吃饭财政”的县级财政在义务教育支出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出现很大债务。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 中小学义务教育并不是纯粹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具有很强的受益外溢性, 因此义务教育支出应该由县、市和省级政府共同负担, 不仅保证教育支出的充足, 而且可以对县、乡教育财政供养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如, 公共卫生支出, 也应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力度, 建立中央、省、市、县共同负担的体制。

(三) 对财权和事权进行双向调整, 逐步相匹配。

从中期看, 可以对事权和财权的边际微调。考虑到事权和财权体制的长期惯性, 加上涉及各级政府的利益比较难调整。因此, 短期内对现有体制进行根本性调整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条件约束下, 短期只能采取同时对事权和财权进行部分调整。具体来说, 在事权调整方面, 可以将部分事权进行共同负担, 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部分上移到中央和省级政府, 实行共同负担。另外, 把部分不应该下放给地方而由地方承担、有明显受益外溢性的公共支出责任部分上划中央政府。例如, 对于受益具有内化性和外溢性的省属高等教育, 中央政府应逐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 否则会影响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的发展差距。在财权方面, 可将部分财权下放。如给予地方政府某些地方税的征收权和税率的调整权, 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 充分利用公共项目的均衡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公共服务发展。

从长期来看, 事权和财权要进行同时调整, 全面改革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权和事权划分的原则重新划分省、市、县事权和财权, 达到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划分事权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事权划分的原则, 将事权划分为中央单独事权、地方单独事权和中央、地方共享事权。中央事权由中央政府承担财政支出责任, 单独由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地方单独事权由地方政府承担财政支出责任, 单独由地方财政收入保证;中央与地方共享事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财政支出责任, 支出资金按比例分担, 中央政府根据确定的比例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将财政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来完成共享事权, 同时中央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财权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在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进行划分, 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划分要能基本保证各自的事权, 如果根据财权划分的原则, 中央政府集中了超过本身承担事权的财权, 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下级政府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 同时对下级政府按比例进行转移支付, 保证共享事权。

参考文献

[1]王振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J].政府间财政关系研讨会交流材料, 2006.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问题研究 (上、下) [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篇8: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电费核算管理;现状;问题;解决思路

前言

电费是供电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电费核算管理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好与坏。因此,这对电费核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很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保证在工作中耐心细致认真,不能粗心大意。尽管对于电费核算管理工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供电企业也有自己的诸多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电费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供电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发展不适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供电企业发展也十分的迅速,然而电费核算管理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供电企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导致供电企业的电费核算与营销不同步。营销部门对电费的考核时间一般是在下一个月的上旬,而财务部的电费核算则是核算当月的电费量,二者在截至时间上的不一致导致电费核算管理出现偏差;在进行回收电费时,营销部门所关注的自身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而且他们在进行报送时为了追求最大效益的电量,会多报电费数额,这就造成了报送的与实际的电费数额不相符,导致财务部在进行电费核算时出现困难。另外,在核算员进行核算管理时,供电企业对于核算员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核实和处理,从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缺乏对抄表核算计划的管理

在供电企业中,对于抄表工作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措施和机制,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地区出现不同质量的抄表工作。由于缺乏管理,抄表员抄表的时间会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时间去调整,甚至有的抄表员不去抄表,而是自己估算电量,这就造成了抄表的数字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电量的多少,给供电企业的核算工作带来了难题。

(三)在电费核算管理工作中,电费账务存在着问题

首先,电费核算中财务信息真实性差。我国有一个具体的考核制度来考察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状况,然而有些供电企业为了完成考核指标,私自篡改电费账目、调整电力销售量,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财务信息混乱,账目缺乏真实性。

其次,缺乏对电费应收账龄的清晰分析。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电企业中,也采用了辅助电费核算的系统。现阶段,这个辅助系统正在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求为供电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帮助。然而,供电企业中许多的相关部门没有对电费查询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一来,就阻碍了对电费应收账龄的计算,使得统计出来的数据缺乏真实性。

第三,缺乏对坏账规范、有效的管理。供电企业中会存在一些坏账,为了对坏账进行处理,供电企业会采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处理,然而软件毕竟存在缺陷,对于已经回收上来的坏账不能进行更新,也就不能反馈到电费核算管理系统上,导致了电费核算出现错误。

二、电费核算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科学化

实现电费核算科学化管理包括将管理人员的观念科学化和将管理方法科学化。观念科学化是指改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理念,让转变后的管理理念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变得更为客观和全面。管理方法科学化是管理理念科学化的支撑,可以保证管理的效果,管理人员在进行电费核算管理时,要将传统的管理方法中好的地方保留,再结合新的管理方式,实现对电费核算科学的管理,比如可以将软件和人工来结合,用人工来避免因为软件自身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用软件来检查人工在进行电费抄表、计量时出现的错误。

(二)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制度化

制度是一项工作能够规范进行的保证,所以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保证电费核算管理有序的进行,无论电费核算管理的内容多么的复杂、繁琐,制度化都可以将工作内容严谨的体现出来,从而让电费核算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电费核算管理的制度化除了可以起到规范工作内容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监督管理人员的作用,避免管理人员出现失职的行为。

另外,还要实行电费核算管理的责任和考核制度化。责任制度化利于将具体的职责明确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从而促使他们各尽其职,大大的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考核制度化与责任制度化是相互关联的,当出现失责的行为时,会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进行追究。

比如在供电企业中,电费核算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抄表、计费、出票等,核算人员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都要对工作进行统一核算、审计和分析,保证每一项工作的过程都按照制度化执行;负责电费核算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要进行严格的要求,采用正确的方法来保证核算的准确性,同时对核算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

(三)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专业化

专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全方面的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增强管理人员队伍的责任感,保证管理工作正常的进行;二是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专业化,这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效果;三是电费核算业务水平的专业化,具备专业核算业务的核算人员才能保证电费核算的准确性。

(四)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供电企业的电费核算管理也要实行信息化,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电费核算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信息化管理设备,在我国的供电企业中都已经采用了辅助电费核算管理的系统,利用这个辅助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也成为了实现信息化的设备保障,在加强电费核算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地完善数据库系统技术,从而更加完善的实现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化。

(五)加强电费核算管理的人性化

供电企业提供电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所以供电企业可以算作是服务行业,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供电企业在应对客户的诉求时,要保证服务时更为人性化。人性化服务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有的地方比较偏僻,不方便缴费或者缴费方式比较单一,对于此种问题,供电企业可以增采取多种缴费方式,为客户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不仅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还可以让供电企业更快的回收电费。

三、结论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管理的现状是总体水平呈现偏低的状态,所以对电费核算管理工作的改善是十分有必要的,良好的电费核算管理才能促进供电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只有将电费核算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并具备专业的管理人才,利用制度化将电费核算管理规范化,才能不断的提高电费核算管理的水平,解决当前电费核算管理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娇辉.电费核算管理中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9):134-136.

[2]常春玲.加强电费核算管理问题的对策[J].科技风, 2013(18):271.

[3]张宏.浅谈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之电费核算[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3):123-124.

篇9:图像识别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截止2011年11月8日, 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达274家, 总市值超过8000亿元。上市公司分布于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传播文化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采掘业等多个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怪相”:上市后业绩变脸, 在194家具有可比数据的创业板公司中, 上市后净利润增速不及上市前的达到七成, 其中41家公司上市当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 占比两成。高管套现成风、成长性堪忧、高管离职潮不断、退市制度迟迟不出等。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现阶段创业板服务对象不明确。

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 严要求运作, 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 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初衷是低门槛、高成长性, 但创业板公司在发审时却有着较高的上市门槛, 重要一条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发改委制定这样的硬性规定, 出发点在于让优秀企业进入同时控制风险。但是这同时导致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中小板甚至主板上市的企业同质性强, 并且很多成长潜力强、业绩不达标、处于生命周期初期的企业确没有机会得到创业板融资的机会。致使创业板的推出并没有很好的改善我国金融融资环境和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现状。诚然, 在创业板发展的初期, 这种策略可以减少市场风险, 是可行的。但是长期发展会使创业板失去其本来的特点, 沦为第二个中小板。

2. 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

中小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难点在创业板中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其原因主要有历史沿革、商业模式、行业数据、财务分析、风险因素五个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本具有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较大, 因此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创业板的发展。

3.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市盈率过高。

我国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高, 加之其后的市场炒作, 市盈率一直长期居高不下。截止2010年9月7日, 在117只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市盈率超过200的有6家, 市盈率超过100的有28家, 远远高于主板市场。创业板过高的股价, 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风险。虽然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摒弃发展潜力很大, 但是毕竟处于创业的初始阶段, 实力不强, 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 所以目前的高市盈率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如果遭遇到大的市场风险导致集体亏损, 对创业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

4. 创业板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

创业板的发展势头良好, 但规模较小且风险较高, 如果完全按照我国主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将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出于对广大投资者的保护, 管理层不能轻易地让上市公司退出市场。上市公司轻易退市, 不仅会极大地影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广大投资者, 还会对整个证券市场造成很大的震动。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制定了关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停牌、暂停、复牌、恢复乃至终止上市的规定, 但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漏洞, 至今为止尚无一家公司退市, 创业板存在着投机气氛浓、炒作盛行的局面。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制定合理的上市条件。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

进入, 严要求运作, 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 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低门槛、高风险创业板的固有属性。因此, 在指定上市条件时不能太苛刻, 适度降低门槛, 具体设计企业资产规模、盈利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等方面。但前提是一定要给投资者充分的风险警示, 让投资者充分体会到创业板的高风险性, 以使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抉择。

2.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法》为主体, 相关的部门规章、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框架, 形成了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监管和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监管的分工监管。然而在信息披露方面尚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 还应该专门针对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晚上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从信息披露的制度本身而言, 可以从根据进一步满足创业板投资者的要求来设置信息披露的内容以及加强对披露主体披露信息的要求等方面采取措施。

3. 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相对于主板上市公司而言, 创业板的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 而且其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市场炒作时有发生, 股价大幅波动。因此, 一方面应健全创业板监管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以及财务信息的公开度, 使得市场能够掌握公司的发展, 较少盲目市场炒作。另外, 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严厉打击机构投资者利用其资金优势恶意炒作, 破坏市场。

4. 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

制定较为严格的退市制度, 在上市公司符合停牌和终止上市标准的情况下, 应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包括两方面:一是, 使有实力的公司转到主板, 这需要指定具体的细则以甄别公司是否已经从创业型公司成长为大公司, 避免误让垃圾公司借机跳到主板。二是、对经营持续恶化、前景堪忧的公司, 指定明确的退市条件、一旦触及退市条件, 立即采取退市政策, 绝不手软。因为作为高风险的板块, 投资者应当都是在充分了解其风险的情况下做出投资策略的, 坚决的退市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岳冰.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及其法律规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6) .

[2]陈晓红, 杨艳军.二板上市之路——各国二板市场分析与比较[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3]王鑫, 杨海芬, 赵邦宏.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国际借鉴.税务与经济, 2010年第2期.

[4]陈勇.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10, (35) .

上一篇:自然辩证法自然与科学下一篇:抗击疫情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