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07

《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城中小学 设计人:李建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千字文》的方法,能熟读《千字文》中的前四句,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具准备:《千字文》注释。教学素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龙师火帝(lóngshīhuǒdì),鸟官人皇(niǎoguānrãnhuáng)。

始制文字(shǐzhìwãnzì),乃服衣裳(nǎifúyīshāng)。

推位让国(tuīwâiràngguó),有虞陶唐(yǒuyútáotáng)。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练习读文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理解字句意思

1.龙师①火帝②,鸟官③人皇④。

①龙师:相传伏羲氏用龙给百官命名,因此叫他

“龙师”。②火帝:神农氏用火给百官命名,因此叫他“火帝”。③鸟官:少昊(hào)氏用鸟给百官命名,叫他“鸟官”。④人皇: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

2.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①有虞:有虞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舜是它的首领。这里指舜,又称虞舜。②陶唐:陶唐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尧是它的首领。这里指尧,又称唐尧。尧当了七十年君主,他死时把君位让给了舜;舜当了五十年君主,又把君位传给了禹;史称“禅(shàn)让

3.苍颉(jiã)创制了文字,嫘(lãi)祖制作了衣裳。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四、分组比赛背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总结

篇2:《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城中小学 设计人:程海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千字文》的方法,能熟读《千字文》中的前四句,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具准备:《千字文》注释。教学素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îu hïng huāng)

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

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

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昃:读音zè,意为太阳偏西。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4、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神奇汉字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字文》中的第1-4句。在这些文字中我们懂得了古时人们记录的一些天文地理的常识。

六、课外延伸:二十四节气歌。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七、教学板书:

篇3:《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1.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

2.知道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划分标准

3.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5.学会掌握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小品:梅雨导入

2.分析季风气候的不同特征

3.模拟梅雨形成示意图

4.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界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2.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锁定重点、难点:

重点:

1.季风的特征

2.季风气候的优缺点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难点:

1.季风气候在实践上的配合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新课】小品《梅雨》

【教师】这个小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要用这节课的时间来解决, 前面我们讲了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 简单地复习一下: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夏季的特点是?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学生】受纬度的影响, 南北温差大。除青藏高原外, 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有南北差异, 也有东西向的差异, 但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在学习本节内之前,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城市。

【展示图片】如右图。

【教师】在这张图上我选取了这两个城市:埃及开罗和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 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看看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学生回答】有, 大概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教师】对, 它们的纬度位置大概一致, 那它们的自然景观会相同吗?南京我们很熟悉, 我找了一张图片, 猜猜看这是南京的什么地方?我还找到了一张埃及开罗的图片, 金字塔背景, 我没去过埃及, 但这张照片应该是真实图片, 金字塔附近是沙漠。

【教师承转】为什么纬度相同的两个城市, 它们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季风的内容。

【教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季风。

【学生回答】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黑板上用图示)

【教师】其次, 我们了解一下季风的成因, 关于季风的成因比较复杂, 根据我们已学知识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个成因就可以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即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什么性质呢?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速度的快慢不一样。为了验证一下到底谁升温快, 谁升温慢, 我们几个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在展示实验结果之前, 你猜测一下, 同是一盆水和一盆沙子, 放在阳光下, 谁升温快?下面, 我们有请李子昂把实验的过程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虽然这个实验有些地方没能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出现结果, 但至少说明沙子和水的升温快慢是不一样的, 这仅仅是一盆沙子和一盆水, 如果我们把沙子和水的面积无限放大, 大到沙子有亚欧大陆那么大, 水的面积和太平洋一样大, 这种温度的变化会更明显。

【教师承转】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的差异, 形成了季风, 那在我国季风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图片】我国冬夏季风图。

学生讨论, 并将表格填好。

【教师】我国的冬夏季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这两张图片, 你能说一说冬夏季风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冬季风使得我国寒冷干燥, 夏季风使得我国温暖湿润。

【教师承转】其实在我国, 冬夏季风的承转不是在瞬间内完成的, 它有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里冬夏季风必然有个相遇的过程, 这样就形成了降水。我国大部分的降水属于锋面雨。

【展示图片】

【教师承转】南京的梅雨就属于锋面雨。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讲了冬夏季风, 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地风都能受到季风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这里就涉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展示图片】

【教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标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那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这两张图片的对比就非常明显, 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内, 南京在季风区内, 一边是茫茫的沙漠, 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学生】南京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而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

【教师小结】本节课了解了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剩下来的时间完成填充图册作业。

【教学反思】

一、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本课对应的课标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各种气候的特征及地理条件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分析气候特征的方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 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却有明显的特征, 因此对教材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如本节课而言, 为什么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为什么梅雨和伏旱发生的典型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 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 但学生如果问起来, 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八年多, 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避免教师主宰着课堂, 怎样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何提出一些对初中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如何出现教师利用学生差异或学生背景资源等即兴生成, 从而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以及“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这两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次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关于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地理课堂来讲, 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 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 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我认为设置教学情境, 赋予学科内容生活意义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次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梅雨》的设计、学生实验的组织和展示、夏季风冬季风性质的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

四、关于问题设计与高级思维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是好课, 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为什么引人入胜, 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 正面问, 反面问, 于无疑问处问, 于有问题处深入问, 问得巧妙、恰当。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也一定要有思维容量, 有挑战性,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在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时还要用投影打出来或重复一次, 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老师问什么, 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 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是教学重点, 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 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疲劳, 形成课堂高潮, 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是不大的。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有其优越性, 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在什么地方, 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还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比如, 是不是问题的答案都要打上去, 是不是非用PPT来代替板书, PPT上的内容是否要完整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六、关于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练习, 就能及时调整后继教学, 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针对性、有趣、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节课45分钟, 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是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两个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较大, 其中更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一个导向。对于本节课, 季风气候这节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这个课程标准上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目标, 在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效果和效率最优化的追求, 所以课堂环节的设计“应该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品《梅雨》通过三个学生模拟古代三位秀才的吟诗作对, 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也对学生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 在学生表演后, “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棒棒糖) ”这些都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最佳投入状态。

本节课的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设计南京和开罗气候的比较, 则是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是否转换为学生的目标”以及“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资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再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并且通过这个实验和学生互动, 建立一个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体现课堂的公平和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关注学生的声音。沟通渠道的通畅, 让其他学生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

有效课堂教学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技巧, 这个小结实际上是对学生展示实验结果的一个预见, 教师做好应对性, 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 从而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此处课堂反馈的设计, 贴近本节课教学目标, 并且在题目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的梯度, 通过学生的反馈, 可以关注后续教学过程, 从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这个课堂反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种检测, 也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是否得以实现。

此承转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来贯彻上课的逻辑, 使上课能达到形云流水的感觉, 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前面的可能性转换成必然性。

学生分析《约客》从而分析梅雨的形成地点以及伏旱的形成原因,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这个能力目标, 让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而达到精讲教材的目的。

此处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从而达成“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通过玉门关和南京气候的分析, 达成“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这个能力目标, 这样避免了教学目标呈现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的问题, 避免不顾内容、不顾时机地呈现教学目标, 就目标讲目标的形式。

篇4:《孔子游春》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抒发志向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层次清楚,文笔优美细腻,妙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泗水春景;借水明理、循循善诱、内蕴丰厚。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进行语言积累和陶冶情性的好教材。

二、设计思路

《孔子游春》第三课时主要讲授“师生谈志向”部分,通过分角色读孔子、子路、颜回的对话,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不同的志向,重点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从中渗透孔子的思想,积累孔子名言和描写人物的成语,激励学生从小立志。

前两课时内容是教参资料详细介绍的重点,也是众多老师上课的首选。但我认为,“师生论志向”这一部分内容起着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育方式、博大精深的思想、完美的真君子风范在这一部分内容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能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10-19自然段,了解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了解人物性格,同时进行成语积累。

3、孔子名言的学习、积累。

4、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立下远大志向,并能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

3、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

4、积累孔子名言。

五、教学难点

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渗透。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泗水河畔的景色美丽宜人,有谁能把这段文字美美地背诵下来呢?(找生背诵,其余同学看课文。)

师:你入情入境的背诵让大家身临其境,感谢你!

师:孔子遇水必观,他对水有着不一般的感情,有谁能把孔子论水这一段背诵一下呢?(找生背诵,其余同学看课文。)

师: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真君子的品行如涓涓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使大家的身心都受到了滋润。接下来,孔子和弟子们还各自谈论了自己的志向,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几位先贤的志向?

(二)精读品悟

1、学习10-16自然段,了解孔子师生的志向,分析人物性格。

①分角色朗读10-16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子路的急性子和颜回的从容不迫。

(课件出示子路、颜回的志向:“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②师: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从他的志向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子路是一个急性子,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开始说话了。

生:子路希望能多帮助别人,有福同享;

生:他愿意和朋友一块享用车马和衣服,说明他是一个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的人;

生:别人把他的东西用坏了都不在意,说明他是一个不拘小节,不斤斤计较的人;

生:他对待朋友很真诚,有福愿意同享,有难肯定是一人独当,他是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

……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拘小节、坦坦荡荡)

③师:颜回的志向“不为自己表功”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生:颜回考虑了半天才说话,说明他深思熟虑,做事谨慎,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颜回是一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

生:颜回不为自己表功,说明他是一个不追逐名利的真君子。

……

师点拨:颜回不为自己表功,并不是自己没有可表的功劳,这说明了他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师相机板书: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小心谨慎、淡泊名利)

④師:你喜欢子路还是颜回?为什么?

生:我喜欢子路,他豪爽仗义,是一位像水一样有情义的真君子。

生:我喜欢颜回,他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为自己表功,是一位有德行的真君子。

……

师:和子路做朋友是最幸福的事,因为你只要有了困难,他总是你最坚实的依靠。希望你们也像子路一样真心待人;而能成为谦谦君子颜回的朋友则是很一件很荣幸的事了。

⑤师:孔子为什么对两个弟子的志向不做评论,而是“赞许”、“微笑”、“点头”呢?

生: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孔子还说过,“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生:俗话说“人各有志”嘛,每个人的志向都是不一样的。

生:这说明孔子像水一样,很宽容。

生:孔子很了解他弟子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志向和性格有关,人,只要有志向就都了不起。

……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是精彩!孔子由“论水”到“谈志向”,他作为大教育家的宽广胸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令人折服。那么,你们想知道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师讲解: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战事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之苦,能活到老年已经很幸运了,更何况还能在晚年安然安心地享受幸福呢?!他的这个志向其实是渴望天下太平呀!再谈谈“信任”这个沉重的话题,“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膨大剂”、“催红素”……如今社会很多人道德沦丧,不择手段牟取暴利,毫无诚信可言,我们还可以相信谁?如果孔子泉下有知,该会怎样的痛心呀!所以,希望我们大家不要辜负孔子的期望,净化社会风气,做一个诚信的人。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人人都能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成为祖国的栋梁!

2、学习17-18自然段,孔子听颜回弹琴部分。

①有感情地朗读17-18自然段。(师指导朗读)

②师:孔子听到颜回弹唱自己的志向后有什么表现?为什么?

生:侧耳倾听、手舞足蹈

生:“侧耳倾听”这个词说明了孔子很尊重他的弟子,听得很认真。

生:“手舞足蹈”说明颜回的曲子很动听。

③(课件出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师讲解: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乐”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体现。素有“音乐之邦”之称的奥地利维也纳,人人热爱音乐,国民素质很高。音乐能陶冶情操,孔子本身的音乐素养极高,他从颜回的弹唱中听出了颜回远大的志向,赞同,欣赏,以至于“手舞足蹈”了,这说明孔子和颜回个人的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难怪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呢!

4、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①有感情地朗读该段。

②(课件出示: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

师:泗水河的景色有变化吗?为什么说春意“更”浓了?

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密切,情谊更浓了。

生:孔子教育弟子的那些深刻道理使春意更浓了

生: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田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在这春天里,种子开始萌芽,使得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谈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心怀天下、博大精深、循循善诱、宽容大度、平易近人、谦谦君子、万世师表……

(师相机板书)

5、积累孔子名言

师: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都收录进了《孔子语录》里,这节课同学们还说出了不少他的言论,真是了不起!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总结一下吧!

(出示《孔子语录》课件)

(三)、巩固练习

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1、通过《孔子游春》一课,我们认识了_______ 的子路,_______的颜回,_______的孔子。

2、你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请写出两条。

(四)、总结全文

孔子是一个对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和西方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样被后人顶礼膜拜,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至今都为我们所推崇。

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大家能做一个像水那样有广大的胸怀、有远大志向、好学善思的好学生。

附板书:

孔子游春

子路: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

不拘小节、坦坦荡荡

颜回:

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小心谨慎、淡泊名利

孔子:

博大精深、循循善诱、宽容大度、

篇5:《千字文》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千字文》的方法,能熟读《千字文》中13-16句,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懂历史,学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具准备:《千字文》注释。教学素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吊民伐罪(diàomínfázuì),周发殷汤(zhōufāyīntāng)。

坐朝问道(zuîcháowândào),垂拱平章(chuígǒngpíngzhāng)。

爱育黎首(àiyùlíshǒu),臣伏戎羌(chãnfúrïngqiāng)。

遐迩一体(xiáěryītǐ),率宾归王(shuàibīnguīwáng)

二、练习读文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理解字句意思

【注释】①周发:西周的第一个君主武王姬(jī)发,他讨伐暴君商纣王而建立周朝。②殷汤:历史上商朝又称殷,成汤是第一个君主,他讨伐夏朝暴君桀(jiã)而建立商朝。③垂拱:语出《书·武成》:“淳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意思是不做什么而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皇帝无为而治的套语。④平章:平指太平。章通“彰”,彰明,显著。

【译文】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注释】①遐迩(xiá ěr):指远近。②率宾:出自《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译文】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贴贴地归顺于他的统治。

四、分组比赛背

1、小组里比赛。2派代表背。3全班背。

五、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字文》的第13-16句。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家背诵给父母听。

六、教学板书:

篇6: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鸟的基本特征和凤凰形象的来历。

1、过程与方法: 参照凤凰的产生方式,参考相关自然之鸟想像画出新的鸟之王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鸟的基本特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组合,创造心中鸟之王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创造出有特点、漂亮的鸟之王。

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演示、合作探究、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会画鸟吗?

2、你刚才都画了鸟的哪几个重要部分?小结:鸟一般包括头部、颈、身体、双翅、尾羽、脚爪。

二、讲授新知

1、今天不是画一般的鸟,而是要通过想像创意画出鸟之王。

2、讲述中国的传统鸟王(课件展示)——凤凰的相关知识。凤凰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吗?不,是理想的鸟的形象;那它是怎么来的呢?是鸡头、蛇颈、龟背、鹤脚、孔雀尾羽和鹰翅的组合体;有灵性,是仙鸟;也分雌雄。羽翼丰满美丽,形态灵健,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的寓意,常用来象征祥和瑞气与高贵。是鸟中之王,有王者风范。

3、在自然界当中,你认为哪种鸟是鸟王呢?为什么?小结:不管是老鹰、秃鹫、孔雀、天鹅、白鹤、鸽子、海燕,它们或有美丽的羽毛,优雅的体态,或者善于翱翔,或威猛,或代表美好意愿,各有所长。

三、发挥想像

1、那么在你心中完美的鸟王是什么样的呢?

2、课件欣赏展示:《鸟之王》学生优秀范画数幅。

四、尝试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9页学习活动三,运用局部重组的方法,画一只鸟之王。注意事项:构图要丰富饱满,鸟王太弱小可不行;集美丽威猛于一身;最后添加有关背景。

2、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展示评价:

表扬并展示作业过程中画得较好的。

板书设计:

第2课 变形的魅力

篇7:第三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交际:

What would you do if someone asked you to be in a movie?

I’d say...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1.老师和学生一起谈论熟悉的学生或其他人的性格。展示一些人物图片,有蜚声中外的各种明星,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让学生畅所欲言。把他们所说的关于性格的词汇板书出来。

Easygoing, quiet, wild, outgoing, kind, creative, shy, generous, selfish

2.知识拓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能表达性格的词:

shy: people don’t like to talk in public

outgoing: people are easy to get on well with

用几个成功人士的照片,比如周总理来引出新词confident;用一些体育健儿的照片引出energetic。

(利用班上同学来举例,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温习旧词,引出新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引导,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词。)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1a.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sentences below with words fromthe box.先由学生填空,叫一些学生来核对答案。对于confident,in public,creative,energetic 教师反复强调以保证学生能听、读单词和词组,理解其含义。

②教学1b.Pairwork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巩固和拓展训练能用上面的单词和同桌进行对话,描述自己的性格。A: What are you like?

B: I think I am creative and confident.I can do many things I like.What about you?A: I think I am quiet and shy.I am afraid to speak in public.学生对话完毕,让一些同学表演。

(巩固词汇,学会灵活运用,结合自己的情况,让学生能更好进行表述。)

③教学A guessing game: Who is it?

老师做示范,用班上大家熟悉的同学做例子让同学去猜测。

T: She is a kind girl.She is helpful.When you have some trouble, she will try her best to help you.She is hard-working.Do you know who she is?

让一些同学举另一些熟悉的同学的例子,其他同学猜。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猜同学,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锻炼同学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④教学 听力训练。(Listening practice)2a&2b.(1)呈现(Presentation)

Explain”give a speech, in public, ask for my permission, without permission, introduce oneself to sb.”

(2)学生听录音。

(3)Check the answers

(通过听采访,让学生学习辨别信息,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正确内容。)

⑤教学2c Pairwork or Groupwork.根据听力部分的对话内容,首先理解对话,然后互相提问,记录下同学所选择的选项。凭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同学的性格类型。

⑥教学 表演对话(Act out)

叫部分同学演示其对话内容。

(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通过网上的性格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

篇8:《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汉字的发展》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千年文明,独具风韵”第一课“独特的文字”中的学习内容。课文以“车”字为例,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并通过若干事例,说明汉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智慧。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国的汉字显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传递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形成中华民族广泛而深厚的凝聚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汉字拥有其独特性,值得我们珍爱。汉字的独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前两个课时已经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音形义统一)、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体验汉字的魅力。本课时进一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现汉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揭示了中国人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品质。这一点正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区别于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

我根据对学生认知、探究、情感等情况的了解,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况作如下分析。

1.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体验到汉字在构字上的特点,知道汉字有形声字、会意字等,含义丰富;在美术课以及课外书法学习中,学生也已经体会到汉字书写的艺术美。但是,这种已有的体验和体会需要通过交流和引导加以丰富和提升。

2.在本课时之前,学生通过回忆,交流了关于汉字学习的课内外体验和体会,并学习了关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书写艺术和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体会到了汉字的一些独特魅力。这些前期的学习经验可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汉字的魅力何以能延续三千多年”,继而对汉字的发展历程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较为熟练地从各种途径多方位地查找相关资料,但处理信息、提炼要点、分析概括的能力不强。一半左右的学生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只是拿着从网上、书上获取来的资料照本宣科,是非判断、提炼要点、感悟提升、融会贯通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问题提出]

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现汉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揭示中国人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知道汉字是在继承与创新中缓慢演变的,懂得文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形成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2.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中,进一步领悟汉字魅力,感受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文字方面的创造力,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从小热爱祖国的汉字,努力学好汉字的态度。3.能辨别规范和不规范的文字,在正规场合规范使用汉字,萌发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感受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在创造和发展文字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萌发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教学难点:汉字发展演变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汉字演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对比汉字今昔差异,引发疑问导入新课

(1)观看有关象形文字的动画短片,复习有关汉字起源的知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和书法艺术,知道了最早的文字是把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就像画一样。那么,这些象形文字是怎么演变成今天的简化字呢?先请大家看一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动画片段)。看了动画,你们了解到什么?(板书:图画→汉字。)

(2)对比若干汉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写法,产生疑问:这些汉字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师:多数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你们看,“象”字就像一头大象。(多媒体演示:象、马。)“马”字就像一匹马。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字怎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呢?今天的许多汉字已经不再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了,比如“车”字,和现在的车没什么联系吧,这又是为什么呢?

(3)提出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板书课题。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汉字是怎么发展演变的。(板书课题:汉字的发展。)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始于疑惑。有了疑惑,学生才能产生为解决疑惑而学习的欲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能让学生产生疑惑的内容,而繁体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差异就容易引发学生的疑惑。据此,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展现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明显差异,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某一种现象产生疑问,质疑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训练的,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我所出示的材料提出问题,然后交流和提炼问题。

2.探究汉字发展特点,体会汉字强大的生命力

(1)阅读教材中的“车”字演变过程,思考和讨论其演变的特点以及演变的社会背景。师:说起汉字的发展,让我们先来看这个“车”字。想想,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要表达“车”会怎么表达?再来看一个甲骨文的“车”字,是不是和那时的车有点像?(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的“车”字及古车图片。)那么,“车”字为什么又发展成这样的写法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多媒体演示:“车”字的演变过程。)

(2)重点了解汉字演变的三个时代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汉字的演变;新中国扫盲运动与汉字简化;信息化社会与汉字的文字处理。

(3)重点理解汉字发展的五个方面。笔画:图画→文字、繁→简,方便更多人学习;字数:少→多→精,方便记识;字体:产生了许多字体,丰富了汉字的书写艺术;注音:吸收外国文字优点,发明认读汉字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文字处理:适应信息化发展,发明多种汉字编码方式和汉字输入法。这个内容在书中有介绍。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了解“车”字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汉字的发展又有什么特点?(介绍秦始皇统一文字。)

汉字演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汉字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笔画越来越简单,方便更多的人书写。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我们先来写一个繁体字的“馬”字。(多媒体演示:“马”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再请大家写一个简体字的“马”。通过刚才的书写,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曾经有人说,汉字不废除,中国就无法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事实是我们不废除汉字也赶上了信息化的步伐。中国人不仅发明了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方法,也发明了不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方法,这其中很多人废寝忘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你们在写文章时都用过哪些字体来美化啊?(多媒体演示:学生做的各种字体的小报。)

中国人正因为不断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发展汉字,才使汉字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长处来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而开放的胸怀。

设计意图:汉字的发展过程包含了中国人在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这对关系上的智慧和精神。这种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正是中国公民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关系时所必需的,它们可以使民族文化真正做到长久不衰,永葆魅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汉字发展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在文字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惊人智慧以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再次体会汉字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产生一种既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又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3.辨析网络文字,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1)归纳汉字的独特之处。师:我们的祖先从没有文字到创造文字,从发明文字到发展文字,表现了巨大的创造力。根据上两节课和今天的学习,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能不能说说与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较,汉字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保存这么长久?

(2)运用所学知识,对网络文字的是与非展开辩论。师:现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写法,有人把汉语词汇作了这样的简化。(演示一些网络文字。)有没有同学用过这样的文字?你们觉得这样简化文字好不好?

(3)发现其他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讨论在规范场合规范地使用文字的重要性。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汉字呢?文字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究竟怎么样变革更好呢?你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期待你们用更有智慧的方法发挥汉字的独特魅力,推进汉字的合理发展,永葆汉字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社会,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补充了当代社会生活中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现实社会中汉字使用的是与非,深化学生对汉字独特性的认识,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中华民族的后代对于保护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并进一步思考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如何具体处理好追求速度和效率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自我反思]

了解汉字,热爱汉字,正确地使用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汉字发展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在文字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智慧以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又能萌发一种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担负了继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发展的使命。认识汉字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产生,而要让学生学会从过去的发展中看到规律和经验,从而去思考未来他们该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今天他们又该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保护汉字。不仅要他们认识汉字的独特魅力,也要让他们知道汉字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从小肩负着这个使命去成长、学习和思考,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同时,我感到,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学习”条件的方式还需有所创新。今后我将尽可能用简要的语言,记录学生说的一些话,让板书不只是表达教师自己的思路,还可以留下一堂课的印记,让学生不断回顾学习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

[专家点评]

本课教材的内容,既有很丰富的社会知识内容,又有很强的品德教育内容,王老师正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来设计、实施教学的。这堂课有很多亮点,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篇9:《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独立搜集、整理资料,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当代局部战争、局部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味战争给人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2.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局部战争方面的资料(如海湾战争、卢旺达内战、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

2.寻找身边和战争有关的信息。

3.准备一些活动用品(如和平鸽剪纸、心愿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核武器、生化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威胁。二战结束了,有人说,战争离我们当代中国的小学生很远,我们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那么,战争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有没有必要关注战争呢?请先看下面的这组图片。

2.课件演示一组图片:由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过渡到战争中儿童的画面。

3.交流:现在,你认为战争离我们远吗?我们有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呢?

4.小结:同学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从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感受战争

活动一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灾难

1.走近战火中的儿童:你我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走在那热闹繁华的都市大街之上,吃着父母做的美味可口的饭菜时,可能感受不到,和我们同龄的伊拉克孩子,他们在经历着什么?(课件出示课本第52页的图片“伊拉克小女孩哭着离开家园”)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这样伤心?

2.了解战争前后的伊拉克(课件出示伊拉克战争前后的对比图片):战前的伊拉克,国家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战后,这里只剩下……一片废墟。战争让那个小女孩离开了家乡,战争让伊拉克成为一片废墟……(留白三秒后过渡)战争还留下了哪些后遗症呢?

3.初步了解战争留下的后遗症。

(课件出示影像,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

4.小结,过渡:战争意味着苦难的生活,战争意味着文物被毁坏,战争意味着环境被破坏。战争所造成的物质灾难,还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然而战争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将久久难以平复。

活动二深入探讨战争给人类心灵上的伤害

1.课件播放战争影片片段,反映战争带给人类心灵上的创伤。交流:谁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画面?

过渡:我看到了遍地的尸体,我看到了活着的人们悲痛欲绝。下面,让我们直接聆听战火中人们的心声。

2.阅读课本53页“战火中的阿富汗儿童”,谈谈感受。

3.出示一张儿童哭泣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怎样?他在想些什么呢?

过渡:感到恐惧、无助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更多的人。

4.出示一组战火中的老人、儿童、妇女的画面,请同学们就画面谈感想,感受战火中人们的痛苦。

过渡:和他们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战争中人们的痛苦。下面我们来进入角色深入地体验和感受。

5.出示“假如你是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这张图片,请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图中的男孩,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你可能在做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引导:让我把你们说的连成一个故事,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我在废墟里寻找着,希望找到些和我有关的东西。天开始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黑得像是要掉下来一样。最后我终于找到了,可找到的却只是一段粉红色布条和早已没有镜片的老花镜。我哭着,我大声地喊着,却没有一个人理我,望着这瓢泼大雨,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将我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希望尝到这雨水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苦涩……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假如你是这次轰炸的唯一幸存者,那么你将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

6.出示“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请学生阅读信后讨论:这孩子在呼唤什么?这封信里让你最感动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引导:读这封信时让老师最感动是孩子的署名,“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你有爸爸,我也有爸爸,是谁让这个孩子失去了爸爸?(战争)对!是战争,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失去了父亲,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不要战争,要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说:不要战争,要和平!(学生多次齐呼,师板书:不要战争,要和平!)

7.再次讨论:战争离我们还远吗?

三、感受和平

1.交流:有这样一个雕塑,它放在联合国总部门口,名为“铸剑为犁” (出示图片),谁来说说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愿望呢?

2.读读特里萨修女名言(课件出示):

印度特里萨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如是说:“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

3.教师感言: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热爱和平的国家。我们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邦交。(回顾中日战争,简单介绍对日本人的宽容)

4.介绍课本“故事园”中《止戈为武》的故事,小结:其实我们古代的先人就知道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出示和平世界的美好图片)

四、祈求和平

1.师生诵读课本中的《和平颂》,深入体味和平的美好。

2.学生制作心愿卡,贴和平鸽,为橄榄枝贴上橄榄叶,表达和平祝愿。(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3.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4.结束语:最后让这只和平鸽带着我们的祝福飞向仍然处于战火中的人们,愿世界充满爱,愿世界永远和平!

评析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注重学情分析,通过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学习,以设疑的方式导入,为学生留足思考、内省的空间;借用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触发师生情感的共鸣,与教学主题同步;最后,通过师生一起合作制作“心愿卡”、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将“和平”这一主题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得到宣泄。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话题,却能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画面中逐渐深入地加强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作者单位:湛江市二中海东小学

广东湛江524022)

篇10:第三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频率副词的用法。

2.完成听力训练,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3.用目标语言谈论一些校规,表达同意和不同意。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Have a competition:板书“are al1owed to”和“aren’t allowed to”.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看哪一组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列出teenagers被允许做的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通过这种小竞赛,激发学生竞争心理和合作精神。同时又为新课作好铺垫。)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1a,1b.板书: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

(1)指着书本上的图画,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描述图画。

Where does it happen? When does it happen? What happens? Who are they?

(2)让一位学生朗读方框中的句子。(教师可略作解释。)

(3)帮助学生明确要求.确定学生明白这些副词所表示的频率。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1a的任务。

(5)学生单独完成任务之后,和其同桌互相谈论自己的情况。(1b)

②教学2a,2b.Activity 2a-circle the items in 1a

(1)明确听力任务要求,教师给出一定的指导。

(2)播放录音,学生圈出1a中所听到的句子。

(3)让一位学生读出所圈起的句子。

Activity 2b-match the sentence parts.(4)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确定学生掌握右边词组的意思。

(5)播放录音。(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可适当在一些关键句子处停放录音,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6)叫五个学生分别说出每一个完整的句子。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Discussion-Groupwork 2c.首先,通过投影,展示出以下三个话题,让一学生大声朗读以便吸引大家的注意力。Peter should be allowed to take the test later.Students need strict rules.Parents should not be too strict with teenagers.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讨论,要求每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可用以下的模式进行对话:

A: I think Peter should...B: I don’t agree.C: I think...最后,让两到三组学生展示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②Write a passage.T: Have you ever been late for school?(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经历。)

(1)让学生描述一次上学迟到的经历,可以以2a,2b中Peter的经历作为参考。

(2)让两位学生读出他们所写的文章,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投影一位学生的文章和学生一起分析,纠正错误。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1.用表频率的副词: always,sometimes,usually,never造句。

篇11:练习5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六题(口语交限,我长大了做……)课时目标:

看图想象,用连贯的话说说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示言语交际的话题,让学生弄清话题的意思,知道说话时应该真对着话题说。

(2)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两个问题。

(1)指导观察

2、指导

①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②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少先队员

工人

农民

解放军战士

(2)指导说话

①你长大了想帮什么工作?

②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

③联系自己,展开想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说图中没有画出的工作)提供说话的句式: 我长大了想当,因为。

我长大了要当

,因为。

3、练习

教师

医生

科学家

(1)指名练说(扩大练说的面,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展开想象,大胆地说)

(2)练习写话。

篇12:项链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曾巧铭

授课对象:高一(12)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2)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的能力;

(3)学会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鉴赏小说巧妙的构思,正确把握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探究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为人态度。

二、教学重点

1、鉴赏小说巧妙的构思,正确把握女主人公的形象。

2、让学生明白踏实做人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

探究本文主题多元化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温故导入:以板书结构图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鉴赏巧妙的构思。

2、赏析丰满的人物形象。

3、探究多元化的主题。

(三)鉴赏本文精巧的构思

1、“项链是假”这个结局在文中有三处暗示,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妙处。提示:(1)三处暗示: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相当大方。②赔项链时,珠宝商说只卖出了原项链的盒子。③还项链时,女友竟未打开盒子看。(2)妙处:伏笔照应,使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当玛蒂尔德知道所借项链是假的后,作者就停笔不写了。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提示:好处是留下悬念,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赏析丰满的人物形象

1、你觉得玛蒂尔德性格上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提示:爱慕虚荣

2、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找出她“爱慕虚荣”的具体表现。提示:(1)第3段中:“三处梦想”;(2)第4段中:“三处想到”;

(3)第5段中:她最希望的是能够„„到处受欢迎;

(4)第6段中:她有一个有钱好友„„她会连哭好几天;(5)第52段中:“四个陶醉”;

„„

3、思考:造成玛蒂尔德过分强烈的虚荣心除了自身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提示:社会原因——追求享乐,追求虚荣的社会风气。

4、人物的另一面

(1)丢项链后,玛蒂尔德决定怎么做?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事例分析性格特点)

提示:赔偿项链,清偿债务。性格特点:学生自由发言(2)小组讨论:是什么导致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改变? 提示:①生活阶层的改变。②十年艰苦生活的锤炼。

5、提问:你们喜欢十年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玛蒂尔德?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小结。

(五)主题探究

由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学习成果。

(六)课外拓展

1、获得成功的正当途径——勤劳、踏实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享成功人士的事例:莫泊桑、杨澜。

(七)自主质疑

学生自主提出疑问,然后其他同学或老师来解答。

(八)练一练

1、教师提供某一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当堂描写一段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如时间不够则布置为课后作业,字数适当增加。

2、完成《金牌学案》本课的内容。

(九)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一、精巧的构思

二、丰满的人物形象

篇13:《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其实只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目标明确,训练符合年段特征,训练有层次,学生自然有收获,第三课时也可以精彩。这就是在学校开展的一课三磨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一、训练要有代表性

拿到《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我被指定为上第三课时,当时前两位老师已将他们的教学目标阐明:第一课时扫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感情朗读,理解文本,体验情感。那我上什么呀?我顿时傻眼了。翻阅课标,其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到“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针对这篇课文,可以指导背诵、复述、语言运用……看来我的第三课时“自留地”里想要播种的种子还是挺多的。于是我打算把重点放在文中“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一句,设计一个积累运用比喻句的仿句训练。

第一次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时,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接着感悟语言,习得表达方式。

师:这几种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 就像一把把花瓣那样随风飘舞,蝴蝶和花瓣哪里像呢?

生:有一只蝴蝶很像花瓣。

师:只有一只吗?

学生这才发现:好几种。

师只能告知:对,“好几种”才能像“一把把”,这是数量上的相似。

师:颜色方面呢?

学生经过老师一提醒,才发现了这一特征。(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学生还是不能自主地发现,老师只能满堂问了:“上下翻飞”和“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都写出了什么?

生:飘动的样子。

师此时小结:因为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才把“上下翻飞,五彩缤纷的一只只蝴蝶,比作了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虽然学生学得挺困难,但我认为学生学到这里还是不够的,于是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师: 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在提醒我们他在打比方,你关注到了吗? 什么词?

生齐声答:就像。

师:像这样的词,你知道哪些呢?

生支支吾吾地答着:像、好像。

师无奈地补充道: 像……似的、如同、仿佛、犹如、宛如……

我当时虽然上得很累,一步步地牵着学生,但是自我感觉这时的比喻句教学才算教透了。

【第一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代表性

可是,各位评课老师听后,却一针见血地提出:“你这样教,学生学得一点劲都没有。而且原本美丽的画面被你支离破碎地肢解了,一点美感也没了。”薛校长也提出了一点:“这课的比喻句对于学生学习是有代表性的吗? 这课的语言训练点在哪呢? ”

在专家和同行的提醒下,我才悟到了这么抽象的东西,叫学生去归类实在太难为他们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没有错,可是还要寻找合适的训练点。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训练要有代表性。

于是,我又反复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还读了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我终于发现,这篇课文语言的精彩点是第二小节的第二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其实在本单元《木兰从军》一课中,也有一个经典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战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有节奏的话语,多么生动的画面,都在这样的句型中体现出来了。我读着句子,咀嚼着文字,越读越兴奋。此时的我仿佛挖到了深藏地下的宝藏,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让我顿时有了第二次磨课的劲。

二、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有了米,怎么煮成饭呢? 我有些犯愁。“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这句话中虽然有那么多逗号, 可是却是一句承接复句, 词组之间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先后顺序的, 讲的是一个主体,即“蝴蝶”用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聚会。它们的情感是快乐的、着急的。但课堂上要教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能学懂多少? 能学到什么层次?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有了第二次磨课。

第二次教学案例:

师:你和小朋友参加过聚会吗?

生:我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

师:对。像过年、过生日时亲朋好友聚到一起,就叫聚会。

师: 这样的聚会一定非常有意思,你在去聚会的路上心情怎么样?

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争先恐后地答着:高兴、激动、开心、兴奋、喜悦、迫切……

师: 这些蝴蝶做了什么事? (聚会)

师:如果你们就是小蝴蝶,你们赶到山谷里聚会,打算干什么呢?

生入情入境地谈着:和小伙伴做游戏、去饱餐一顿、去产卵、去跳舞、唱歌,给客人看……

师: 此时, 你们的心情怎样啊?(高兴、兴奋、着急……)

师:哪只小蝴蝶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呢?(引导学生评价:语速快一些,读出轻盈、快乐的感觉)

生评价:读的速度比较快,我听出了他特别着急;我听出了她特别高兴,但是她读得太慢了,别人都到了,她该落后了。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赶往山谷去聚会的小蝴蝶,心情很迫切,你来读读看。 (个别读———齐读)

师评价: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蝴蝶正迫切地赶去聚会呢!老师也来读读。(故意读成三个“飞过”)老师这样读,你们感觉怎么样?

学生:重复、不准确。花丛矮矮的,可以飞过;树林很高,飞不过去,用穿过比较好;小溪,当然要越过;因为用“赶”能反映小蝴蝶去聚会的路上心情很着急!

师: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画面:“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轻盈地飞过矮矮的花丛,穿过茂密、高大的树林,越过流水淙淙的小溪,开心地赶到山谷中碰面。”齐读。

最后进行仿句训练,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是感性的,他们有生活体验,有强烈的表达需求。因此,第二次的备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学生明显有吸引力。从学生生活中的聚会切入,引起了学生生活的共鸣,有了“快乐”这一情感体验;再到学生入情入境地当着小蝴蝶,参加聚会;学生自然而然地绘声绘色地进行了朗读感悟。参加聚会时的快乐和急迫的情感体验,喷涌而出,朗读水到渠成。接着教师故意读错, 从而进行词句品析,学生也是在评价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本用词的不重复, 用词的准确性,用词的优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出色的。

可是问题却出来了,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 已经进行 了的训练 点 ,我这样设计操作不就重复了吗? 而且我在朗读 指导上花 了大量的 时间 ,该进行的仿句训练却很仓促, 没有训练到位。

我又一次地意识到,我上的是第三课时,我的“自留田”里要进行仿句训练,怎能抢人家的“地盘”呢? 种好自己的“自留田”,有时即使精彩也要舍得删去。

三、训练要有侧重点

第三次的仿句教学环节,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删减, 去掉情感体验,重在理解语言形式,仿句训练。我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三次教学设计:

第一步, 在老师故意读错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评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仿句训练。第二步,引导学生理清句子脉络, 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第三步,以老师表演哑剧的方式,请学生观察,练习说话。第四步, 抛出三个话题———“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早上睡过头啦! 我赶紧……”“妈妈下班回家……”学生练说。

【第三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侧重点

这一回,我终于种好了自己第三课时的自留田。可是在第三次的上课环节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要他们自己说的时候,还是说不好,抛出的三个问题, 在课堂上花了近20分钟,学生的进步还是不明显。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说的不是同一种主体,用词不准确,一连说了几件事……

四、训练要有层次性

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我一下子抛出三个问题,学生措手不及。引导学生说话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铺设梯度,对学生由扶到放,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

第四次教学设计:

1.师表演 ,学生说。

师:“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是为了告诉我们蝴蝶去聚会这件事呀。唐老师也学着用一连串的动作,做一件事。你们仔细看,等会儿要试着用不同的词将我做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

师表演:从粉笔盒里挑出一支彩色粉笔,拿起长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说。

2.创设情境 ,引导说话。

情景一:“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

师:小朋友自己想想,一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理清具体动作:放下书本 ,站起身子 ,走到走廊 ,排好队伍 ,喊着口号,跑步进场)再指名学生连起来说。

情景二:“妈妈下班回家……”

师:你妈妈一回家做什么事?

写大家一起罗列的事情 (做饭、辅导我功课、睡觉、看电视、玩电脑、聊天、洗衣服……),再指导说具体。

师:想一想,你能学着课文里的句子(出示)将她做这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吗?

评价中体现:不重复,用词准确,将做一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了。

【第四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层次性

“师表演”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入手, 学生能说;“先理清具体动作,再连起来说”这样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的,学生会说;最后一环节“先罗列事情, 再具体说”虽然有难度,但说的是各自的妈妈,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又有了思维发散,话题是宽泛的,再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尝试说了。

篇14:《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学生能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雨伞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观察伞面上的水流情况,使学生能通过事实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从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课前准备】准备一把伞,其中一面贴上白纸;粉色的颜料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情境导入: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家里水池里的水是怎样向下运动的?直着向下还是旋转着向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上我们看到的台风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一方面提醒学生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1】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地理实验。需要一个同学帮忙,哪位同学愿意?

(老师撑开雨伞,拿起装满颜料水的杯子,学生顿时好奇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挣大眼睛看着老师。)

师:现在请这位同学蹲着,伞杆与伞面的交接点表示北极点,用雨伞为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自转的方向。其他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生:自西向东。

师:若从北极上空看,呈什么时针方向运动。

生:逆时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演示自转方向,从说到做的过程转换。同时巩固了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掌握。

师:现在我往静止的雨伞上滴颜料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水流的方向,并说出水流的方向,标注出移动轨迹1。

生1:就这样直接往下流(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生2:没有什么奇怪的啊!

(设计以图)先模拟“地球”静止时的水流运动情况,做好铺垫,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师:现在请同学较快匀速地以自西向东方向转动雨伞,老师往雨伞同样的位置滴颜料水,请其他同学仔细比较雨伞上水流的流向和雨伞静止时的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标注出移动轨迹2。

生1:往一侧偏过去了。

生2:往左偏。

生3:哪有啊?是往右偏的。(学生开始有点争论)

师:假如我们以水流前进的方向为前方,那么会是往哪边偏了呢?

生:往右边偏。

师:水流的方向怎么会往右偏了呢?是水流的方向偏了呢?还是雨伞的转动,导致水流看上去发生了偏向呢?

生:是雨伞的转动导致水流上看去往右偏。

(设计意图)模拟“地球”不断自转中的水流情况,并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情况的水流方向,同时描述两者之区别,真正理解水流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突出了这个实验的关键。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水流偏转的方向,在答案的冲突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偏转规律的前提是面向物体运动方向。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雨伞转动之后对水流方向的影响。

师:假如现在水流的方向变成了北半球河流里的水流,雨伞变成了自转中的地球,从地球上看水流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一样的,往右偏。

(设计意图)从“实验”到现实的转换,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来获得地理知识。

师:如果从南极上空看会怎么样呢?

生:往右偏,往左偏。(学生意见仍然有分歧)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南半球的情况,看谁的观点正确。

生: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在同样的位置滴颜料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水流的方向,并说出水流的方向,标注出移动轨迹3。

师:由于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地球上看,发生了偏转。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在19世纪就发现并描述了这种现象。我们假想地球自转产生了一个力导致了这种现象,把这个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的性质: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右侧,在南半球指向左侧,赤道上不受它的影响。这个力实际上不存在,我们只是用它来形象地描述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现象。赤道上的情况请同学们课下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规律。教师板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师:像流水这样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例举不同的答案。

师:有大气水平运动——风、火车、汽车等。

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来描述一下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请同学们用虚线来表示物体水平运动的趋向,用实线来表示受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后的实际运动方向,分别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偏向情况。

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子上画图。(老师走到学生之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部分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答案。)

师:长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在入海口附近,水流的偏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图来描述。

生:往右偏。

师:水流偏向右,对河岸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陷入思考,一些学生猜测答案。)

师:河流右侧的水流速度快,将冲刷南边的河岸,使得河岸被侵蚀,往后退缩。而北岸呢,水流流速较慢,泥沙将容易沉积,河岸不断地往前伸。请同学们结合图册来看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向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实验应用】

请同学们说出由北向南入海的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水流的偏向?由西往东入海的赞比西河入海口水流的偏向?

(设计意图)针对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状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等知识打下基础。

【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模拟,我们发现了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偏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我们假想地球自转产生了一个力——地转偏向力导致了这种现象,它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学反思】该教学设计的的核心部分“实验探究”紧紧围绕“探究”分步骤逐步展开,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模拟演示”,通过假设地球静止和真实模拟地球运动两种状况下来对比观察做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这样使实验变量由少到多,实验难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第二、“现象分析”,教师利用问题铺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较好;第三、“回归现实”,较好体现了模拟实验的目的,并使学生进行思维空间的切换;第四、“知识迁移”,教师通过学生举例“偏转”现象和解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而产生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偏转”现象的产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达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千字文第一课时06-09

《千字文》教学反思04-25

千字文教学设计范文06-15

千字文校本课程 教学计划05-19

11月千字文:5年英语教学反思04-30

千字文06-20

智永千字文04-07

千字文介绍04-12

千字文读解范文05-21

千字文解析范文05-21

上一篇:全日制聋校数学教案下一篇:我的爷爷作文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