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2024-05-24

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精选9篇)

篇1: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要求,切实加强政治监督,以实际行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紧扣职责,强化政治监督,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把“两个维护”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主要做法和现状 (一)突出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监督,切实把政治监督挺在前面。

注重示范引领,坚持把“两个责任”落实作为推动政治监督的“牛鼻子”,结合“五级示范引领”工作,坚持以上率下,由县委书记牵头抓总,四套班子领导分片包联乡镇(部门)、村(社区),在落实“一岗双责”过程中,加强对政治监督落实的指导,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明确责任清单,修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考核办法、全面从严治党 4 个责任清单,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政治监督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切实将政治监督责任传导到基层,任务落实到个人。

推进责任落实,将政治监督责任落实作为重要述职述责内容,每季度组织召开履行“两个责任”述职述责会,听取党委(党组)和乡镇纪委的述职述责,进一步压实责任,推进工作落实。今年以来,约谈工作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的党委书记,结合日常监督,对主体责任落实、监管责任缺失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组织处理。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监督,年初责令准备不充分、对照材料画像不准、批评无辣味的乡镇党委重新召开民主生活会,切实推动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

加强选人用人情况监督,严肃查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以及违规选人用人等行为,对“带病提拔”的倒查追责,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二)突出落实重大决策部 署的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具。

体化。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到哪里”要求,加强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一贯到底。

聚焦脱贫攻坚开展监督,查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

聚焦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开展监督,实施“天眼”监督工程,加大对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等问题的督查,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的党员领导干部。

聚焦 污染防治攻坚战 开展监督,强化对环保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处理力度。

聚焦大棚房专项治理监督,主动靠前深入开展“大棚房”整治工作,查处问题背后的腐败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

聚焦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监督,查处充当恶势力保护伞案件,对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聚焦民生领域开展监督,明确部门的监管职责和重点领域问题,排查违规享受补贴类问题线索,深挖线索背后的腐败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聚焦基层减负开展监督,细化监督措施,坚决查处在落实工作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三)突出完善全覆盖监督格局,推动政治监督常态化。统筹力量手段,发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开展政治监督;把开展政治监督作为巡察监督的第一责任,有效发挥政治“显微镜”作用,聚焦具体人具体事,全面开展“政治扫描”,及时识别苗头性倾向性政治问题,并督促立查立改,做好政治巡察后半篇文章。

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立足构建全县良好的政治生态全局,准备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用好纪法“两把尺子”,准确恰当处理违反党纪和职务违法犯罪两类问题,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突出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切实抓好“以案促改”工作,深刻分析案件背后的本质、根源问题,聚焦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纪律,认真抓好以案促改工作,同时抓好警示教育,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过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形成震慑,引导违纪违规人员主动投案、主动交代问题。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处分期满后建议提拔重用或重新任职。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是政治监督责任意识不强。在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过程中,没有把政治监督作为首要职责,仅局限于一般工作监督。主要是认识不到位,监督意识不强,认为践行“两个维护”、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等方面的监督是虚的,不像办一个案子,抓一个线索调查那样清楚明了。

二是政治监督问题把握不准。开展监督习惯就事论事,看不到背后的隐藏的政治问题。主要是查找和解决政治立场问题研究力度不够,精准发现问题能力不足,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

别力有待提升。

三是政治监督本领不强。不能适应监察体制改革后形势和任务需要,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学习思考不够,对政策不熟,方式方法研究探索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中找不到切入点和着力点,没有把监督执纪问责与深挖背后的政治问题统筹考虑,不知道如何监督,从哪下手,怎么监督。

四、对策和建议 (一)抓好“关键少数”、把准监督定位。

压实“两个责任”。进一步细化政治监督为具体条目内容,融入到县乡两级党组织“两个责任”清单中,督促各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政治监督的主体责任,县乡纪委、监委(派出监察办)协助同级党委(党组)共同抓好政治监督。进一步完善责任考核办法,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评中,突出开展政治监督的情况,强化对落实过程的控制、对执行结果的运用。

强化监督重。

点。加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和廉洁从政等情况。同时,通过定期督导、专项督导、通报曝光等方式,把监督压力传导到基层。

凝聚监督动能。加强与公安、检察、司法、审计等部门联动,强化线索移送和信息沟通,完善线索移送机制,对移送的政治问题线索优先办理;全面提升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办理效率,把纪委

监委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效贯通起来,对涉及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的问题线索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氛围。

(二)盯好关键环节、校准监督靶向。

延伸政治监督触。

角。以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为抓手,统筹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工作力量,全面梳理监督对象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从规范基层小微权力入手,充分发挥村级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作用,着重从问题线索中发现背后的隐藏的政治问题,打通政治监督“最后一公里”,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完善政治生态评估机制。注重从全局、整体角度开展监督,重点把握、精准刻画突出政治问题,摸清“树木”和“森林”情况,整体把握县域政治生态状况,并开展案例剖析,选取典型案例,准确、全面地分析发生政治问题的原因、本质和特点,制定政治监督措施,督促相关党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切实维护和净化政治生态。

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以审查调查部门查办案件破题,由相关监督检查室深入查找机制漏洞,提出专项治理意见,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重点问题线索,再移交审查调查室立案查处,形成审查调查和监督检查互动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点领域突出问题。

(三)扭住关键事项、突出监督重点。

把“两个维护”放在首位。突出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纪律保障,聚焦工作落实中的问题,突出对政治纪律实施精准监督。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等,紧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等错误表现,紧盯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突出问题,从政治纪律查起,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突出党内政治生活监督。加强对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情况的监督,派员列席设乡镇、部门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加强会前、会中、会后的全程监督,特别是督促被谈话函询的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说清楚、讲透彻,着力纠正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认真、民主集中制不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强化经常性政治体检。

(四)夯实关键基础,提升监督能力。

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监督能力,突出“政治能力过硬”培训,积极推进“以干代训”“等有效培训方式,让纪检监察干部在实战中练兵、在竞赛中成长。通过开设“微课堂”“微论坛”等形式,把监督什么、如何监督作为学习的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提升政治监督能力的业务培训、讨论交流等活动,切实增强开展政治监督的能力和自觉。

发挥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常驻不走的巡察组”的作用,强化日常政治监督,将监督嵌入事前酝酿、事中讨论和事后执行全过程,促进监督效果增强;突出发挥县委巡察组政治巡察作用,着力解决担当作为不够、监督方式单一、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

篇2: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对践行“四个意识”,贯彻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把“两个维护”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在履行监督首要职责中突出政治考量,从政治角度出发查找问题,及时校准偏差,是题中之义。近日,xx省xx市纪委监委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了解本地区开展政治监督现状。

一、开展政治监督的实践

注重以“两个责任”落实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制定《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签订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压紧压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纪委履行党章赋予的对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协助职责,开展监督的再监督,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制定科学践行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办法,对提醒谈话、组织约谈、民主生活会等进行规范完善,加强运用诫勉谈话、警示教育、纪律检查和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方法,有效开展政治监督。

注重以整治群众身边问题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集中的问题作为整治的切入点,严肃查处对党的决策部署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问题,以专项整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紧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住典型、坚决问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问责+清理”专项监督检查,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和“保护伞”。

注重以全面覆盖的格局推动政治监督。紧紧围绕落实“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持续开展监督检查,坚持把政策和策略作为政治监督的生命,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监督的全过程,严肃查处违反党章党规、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推动构建“四个监督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统筹运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工作力量,加强衔接配合,实行信息共享,全方位收集掌握联系地区和部门及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政治监督情况,通过综合运用巡察成果、问题线索移交、督促整改落实、以案促改等工作,集中研判“森林”状况。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足。有的干部对强化政治监督理解不透彻、不深入,“反腐拐点论”死灰复燃,认为聚焦政治监督,就是只抓小事、虚事,不再抓办案了,反腐败开始转向、纪委要“拉闸放水”了。有的干部片面地认为政治监督要围绕党在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来开展,思想又回到了过去无所不管、包打天下的状态,定位不精准、把握不到位。

监督手段不足。目前,政治监督的方式主要还是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查看台账资料等常规途径,容易造成重复监督,监督效果也不好。调研显示,在落实政治监督方面,当前查找和解决政治立场问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政治生态像画得不准,精细化、精准化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够。同时,一些基层单位受限于信息化、技术化水平,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移送问题不全面、不及时,缺乏协作配合,没有扭住关键点。

政治素养不足。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监察体制改革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政治敏锐性不高、鉴别力不够,监督普遍是就事论事,看不到背后隐藏的政治问题。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只熟悉党纪条规,但对如何把监督执纪问责与深挖背后的政治问题结合起来,显得很茫然,不知道监督什么、如何监督。

三、进一步强化政治监督的对策

压实“两个责任”。将开展政治监督内容细化为具体条目,融入到市县乡三级组织的“两个责任”清单中,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政治监督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监委要协助同级党委(党组)共同抓好政治监督。完善责任考核办法,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评中,突出落实“两个责任”开展政治监督的情况,强化对落实过程的控制、对执行结果的考核,对地方或单位出现严重政治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加强日常监督。纪检监察室要加强对联系单位的了解,检查各单位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和廉洁从政等情况。同时,通过定期督导、专项督导、通报曝光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生态研判,把压力层层传导到基层。明确各派驻纪检组、各单位纪检委员在参加同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会议、研究“三重一大”事项的会议、集体学习会议、党内政治生活等的同时,要形成监督报告,定期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汇报。

加强部门协作。通过与税务、审计、住建、公安等部门联合,完善线索移送机制,建立一套高效快捷的“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建设,完善检举举报、监督检查、巡视巡察监督、大数据应用等工作平台,把纪委监委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效贯通起来,对涉及党员干部的问题线索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的同时,健全跟进机制,将问题线索的接收、办理、处置过程分门别类完善到所涉及干部的廉政档案中,提高监督效率。

加强政治巡察。深化政治巡察监督,紧盯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解决“七个有之”问题,尤其是把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作为重点对象整治,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同时,及时开展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督促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对又发生新问题的,严肃查处,把“巡”与“改”联动起来,把巡视巡察的结果作为当地政治生态的研判依据,作为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依据。

篇3: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一、制约内审监督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 内审管理体制缺乏“三性”

1.内审工作未显权威性。人行内审机构作为职能部门, 在实施同级监督过程中存在不少难度, 其原因在于内审工作缺乏权威性。一些部门对内审职责、性质、目的认识存在偏差, 错误认为“工作质量有主管部门管, 违纪问题有纪检部门查, 内审是‘挑毛病、坏政绩’的多余部门”, 在审计时则表现为消极应付, 缺乏配合。

2.内审工作缺少独立性。作为人行职能部门, 在本行直接领导之下, 其审计规模、内容和工作时间就难免不受干扰。同时, 在内审问题反映上, 也存在避重就轻、有选择地上报问题的情况。有的基层人行甚至把内审机构作为对付上级行审计检查的工具, 内审职能作用也因此偏离了“正题”。

3.内审工作不备超脱性。按照现行的内审管理体制, 内审人员作为本行工作人员, 其提拨、使用、评先、福利等各种切身利益都在本行范围之内, 内审人员开展的各项审计活动受到本单位的制约。在具体实施审计时, 内审人员往往会顾及人际关系和切身利益而“心软”, 审而不深, 查而不全, 处而不力。

(二) 内审监督方式和手段“过时”

人行审计效果往往会因间隔时间长、当事人变动、资料不全而不尽人意。现场审计方式虽然也能发现问题, 但无法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同时受审计人员、时间、成本的限制, 审计时内审人员不能全面详细进行检查。为此, 审计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审计作用未能尽现。内审技术现代化进程缓慢, 部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 难于全面和有效监督电子信息系统上的各项业务, 这种技术落差较大影响了内审效率。

(三) 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有“短板”

目前, 人行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知识面不全, 综合能力不高。相关审计专业培训次数少, 造成内审人员素质难于跟上形势需要。由于缺乏既熟悉各项业务和掌握审计技巧, 又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掌握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以致在审计检查中往往表现底气不足, 难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加强内审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 改革管理体制, 实行层层派出制

实行层层派出制的内审组织体系, 理顺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实施派出制, 从理论上讲, 符合“下查一级”的监督要求;从实效上看, 有利于减少干扰, 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从惯例上讲, 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内审机构实行集权制, 其独立性、权威性和超脱性, 都是由其内审体制的组织地位来实现的, 其机构、人员集中在总部, 直接对下属各分支机构实施审计监督。

(二) 健全“三项制度”, 规范监督程序

一是健全人行内部监督信息报告制度。通过内部监督信息报告制度, 可以随时掌握金融管理动态、建立监控数据库档案, 在监督过程中分析执行金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是否有偏差, 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找出风险点, 确定审计重点, 提出风险预警。二是健全人行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检查制度又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制度是内审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有固定时间、固定内容的连续性工作。不定期检查制度是针对辖区内重点、突出的问题, 通过这种有目的、不确定时间的检查活动, 可以突出重点, 把握事物脉络, 找准风险导入点。三是健全人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根据执行内部监督信息报告制度、内部检查制度的情况, 应对全辖同级部门进行年度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组织体系, 业务风险控制, 业务活动合规性、公正性、有效性, 内部控制制度及建设情况, 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等, 其结果作为辖区内人行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 使人行内审工作具有威慑力。

(三) 实施质量控制, 防范审计风险

内审监督的效果还依赖于实施全面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工作质量是指所有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 涉及到组织的各项工作, 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既包括内审部门的内部组织和管理, 又包括执行具体审计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以及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 它是对审计管理和审计工作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只有客观、公正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管理活动进行揭示、评价、查处、反馈, 纠正缺陷, 杜绝隐患, 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四) 狠抓队伍建设, 提高整体素质

篇4: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随着央行业务地不断变化和深入发展,内部监督的作用日益凸显,内部监督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基层央行内部监督方式仍然是以现场监督为主,而非现场监督方式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也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还不广泛,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变化需要。目前非现场监督工作存在的难点及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和员工在思想上对非现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形成以非现场监督为基础上的现代监督理念,还存在畏难情绪,这也给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带来很大负面效应,甚至直接影响到非现场工作的开展。

2.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基层央行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非现场监督体系,不能从制度上明确非现场监督对象、方法、范围和相关责任界定,对相关业务及高风险领域缺乏规范性的监控,业务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到非现场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

3.人员配备不足。随着央行业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非现场监督将成为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由于种种原因,在监督部门既懂得业务又懂得计算机的非现场监督人员较少,多数人员业务技能单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对于一些非现场监督项目常疲于应付,直接影响到非现场监督工作质量。

4.数据共享机制不畅。近年来,央行业务不断拓展,数据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将非现场监督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主要手段。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监督部门存在数据共享机制不畅的问题,以致大量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分享和利用,风险监测水平较低。

5.业务培训交流较少。非现场监督工作要求监督人员既要对业务精通,又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这一重要工具,同时还需要使用一些监督软件。但目前多数基层单位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非现场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靠个人的自学和摸索,而系统规范地学习、培训和交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场监督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6.非现场监督系统推广使用不足。为更好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近几年总行组织力量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但在基层推广使用不足,使该系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是导致非现场监督工作进展迟缓,效率不高的原因。

二、加强非现场监督工作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要改进目前基层央行非现场监督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非现场监督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非现场监督技术和经验相结合,具体应用有效的非现场监督方法,做到非现场监督与现场监督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非现场监督的效用。

1.提高对非现场监督工作的认识。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非现场监督是一种新的监督方式,容易被忽视。因此,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和认识,充分认识非现场监督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关心和支持非现场监督工作,参与监督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加速监督信息化进程,促进非现场监督工作的发展。

2.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非现场监督工作保障机制。要建立制度保证机制,将非现场监督的要求、程序、报告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使非现场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机构都能自觉接受非现场监督,并提供真实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3.进一步优化非现场监督人员的结构。应根据非现场监督工作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定人、定岗,以满足非现场监督监测和数据处理业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现场监督的作用。

4.加大非现场监督的科技投入。要根据非现场监督发展趋势,尽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畅通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提高数据共享率,提升风险监测水平。

5.加强非现场监督业务培训和交流。对非现场监督人员进行理念和监督方法的培训,造就一批既精通央行业务,又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经常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及时分析处理非现场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非现场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

6.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监督工作是非现场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推广和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督风险预警功能,拓宽监督范围,提升监督层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

篇5: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2005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案件167件167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干部138人。如何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已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对农村基层党

员干部监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作为监督主体的镇(街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认为党(工)委信任的、党员选举出来的一般都不需要怎么样去监督,对监督的内涵和意义缺乏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思想和行为上只停留在对有问题者的监督;另一方面是作为被监督者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党委监督是“不胜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

(二)上级党委监督力度不够

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其所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其一,监督工作多,监督思想少。注重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完成得如何,而对其所思所想不甚了解,特别对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掌握不够。其二,以领导身份监督多,以组织名义监督少。监督往往依靠领导个人感情和威望,谈话时很少说明是代表组织,对存在的问题,也很少以组织的名义去提醒教育。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下台,组织只找他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其三,集中教育多,经常性监督少。即使发现了问题,即便纪检监察部门着手调查,也总是千方百计“捂盖子”,生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党委监督力度不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监督被软化,被弹性化。在一些行政村,往往出现项目引进了,工程上去了,而干部却下去了;群众一上访,村干部的乌纱帽就难保。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原副区长马惠明,因受贿罪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马惠明在事发后道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如果当时监督及时,对我敲敲警钟,也许我会悬崖勒马,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一步。”这话多少有点为自己所犯罪行开脱之嫌,但也算得上是迟到的醒悟,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三)党内监督不力

党组织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被说成不团结,“一把手”批评班子成员怕影响情绪,班子成员批评“一把手”怕被说成有野心,班子成员相互批评怕伤和气,自身有问题批评别人怕引火烧身,结果造成好人主义盛行。个别村长期没有召开党员大会,即使是召开了党员大会或民主生活会,党内生活会也是缺乏原则性,对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四)群众监督渠道不畅

首先是情况不明,不易监督,有的村村务大多由党支部、村委会直接研究拍扳决定,普通群众难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这种暗箱操作的做法在很多村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村还是比较严重的。许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的,村“两委”、甚至有的村民小组长往往采取先斩后奏的做法,即先定扳后走形式召开村民大会,这是当前群众上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大部分村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表面的东西多,实质性的东西少,群众最关注的财务收支问题不详细、不具体,监督无从入手。再次是有的村民主理财制度不规范,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参与村财务计划的制定,检查村财务计划的执行,审查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每季度末对村一个季度以来的收支进行理财,填制财务收支理财表,由民主理财小组长对村级收支票据签字后到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结算中心)报结,可在实际操作中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能,因此也就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监督是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有权力就必须受到监督,使领导干部习惯于接受监督,让监督成为一种“常态”,杜绝权力不受监督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权力被滥用。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主要是思想的监督,权力的监督,作风的监督和生活的监督等。监督,关键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从“注重预防”的角度看,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与事后立案惩罚要结合起来,不可软硬失衡。关于监督,当前现实中的一大问题是事前、事中监督显得十分薄弱,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行政村,当这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处于鼎盛时期,也就是最需要监督制约的时候,权力运作却往往处于虚监、空监状态;而当某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一旦出了问题。失去了权力和地位,各种监督才纷至沓来。这样一来,监督与需要就显得十分不协调,也就是说,在权力最需要监督的时候,监督的力度不够;在权力已经失去的时候,再来监督,意义已经不大。所以,监督是一个全过程。正确把握监督的时机,强化监督的内涵,创新监督的形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

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监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发挥党委监督作用

2006年11月13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是最实质、最重要、最直接的监督。要按照管理权

和监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起一套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制度化、经常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出现问题,要视情况追究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失察失教的连带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上级党委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重用轻管的问题。同时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有效监督:政治上的监督,主要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的最新理念是否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民主作风监督,要解决好独断专行、“一言堂”的问题;权力运行监督,要防止用权上的“私有化、人情化、庸俗化、商品化”;生活交往监督,应积极研究探索具体监督什么,怎样监督的措施办法。

(二)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的重点是村两委“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村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村两委“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一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尤其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二是要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把村级党组织议事决策程序规范好,防止个人说了算,避免暗箱操作;把党的生活原则坚持好,防止一团和气好人主义;把班子的生活制度落实好,严格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谈话谈心等制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三是要完善党员监督机制,落实发挥好党员“四权”,即扩大党员知情权,将党内事情定期通报作为畅通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信息渠道;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定期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党员的监督权,定期评议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工作情况;落实党员选择权,村委会、组民小组重大事项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公布,接受党员的监督,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三)健全教育引导机制

坚持关口前移,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实现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有效监督。一是坚持教育为主为先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策法规教育,充分利用党校等阵地,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定性,增强依法行政、规范用权的自觉性;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正确权力观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要把权力作为捞取个人资本的砝码,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权和地位观;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通过组织收看警示教育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严格自律的紧迫感,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二是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加强对村级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必须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党组织无疑要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严格监督,但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则要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教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把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使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以及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内化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个人的自律要求。三是要坚持预防和严惩相结合。要使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监督的重心和关口前移,立足于教育防范,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惩处,加大对违法违纪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惩处力度,增强震慑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四)建立联动监督机制

一是纪检部门要坚决依纪行使监督职能,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不断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坚持实行廉政诫勉谈话制度,镇、街道主要领导和纪检部门每年要有重点地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诫勉谈话,对有违纪苗头的,及时提醒;对存在一般问题的,进行批评,限期改正。二是要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对村两委“一把手”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年度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期内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重点审计“一把手”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的决策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个人的经济收支情况等。审计结果存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干部考察的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审计制度可以适当延伸到村民小组长一级。三是纪检、审计、信访、公安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组织监督检查活动,通过合作,形成监督合力。四是要强化群众监督,采取走访、信函、设立举报电话、聘请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等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做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权力运行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情况就掌握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五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五)深入推进村务公开

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村级组织要把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公开的内容。乡镇要把贯彻落实村务公开制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众所周知,村务公开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由于村务公开问题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屡见不鲜。所以,要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限,不断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使村务公开成为农村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在公开的内容上,要因村制宜,注重实效,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政策和工作都要公开;在公开的方式上,以便民、利民为基本,采取群众点题、党员与村民代表质询、村“两委”与群众互动的方式;在公开的时限上,群众什么时间需要,就什么时间公开,建立村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发挥好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并将监督结果定期公开。总之,通过村务公开,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级组织“一把手”的工作切实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组务组帐公开工作也要逐步推开。

(六)强化自我监督意识

篇6: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为规范施工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提升项目管理的执行力,企业必须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基层施工项目监管的办法:

对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实行现场监督检查和日常监控相结合、以现场监督检查为主的方法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包括项目前期监督管理、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日程监控是指采取收集项目资料、报表的形式对项目进行的跟踪监控。

1.工程项目前期监督管理

工程项目前期监督管理主要围绕项目施工准备、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通过事前控制,促进工程项目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项目规范、高效运作。对工程项目前期监督管理检查的重点内容是:

1.1制度建设。

项目部要建立各项管理内控制度,管理制度要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管理措施要切实有效。

1.2责任成本。

项目部要建立责任成本预算管理机制、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资金预算制度;要编制合理的责任成本预算。

1.3机械配置。

项目部要制定可执行的机械设备配置方案;进场的机械设备和人员是要执行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1.4物资采购。

项目要按照公司《物资管理办法》组织物资采购实施;制定物资采购供应策划方案;有条件要实行物资集中采购管理。

1.5风险管理。

项目要建立了合同、劳务队伍管理和材料价控、量控、质控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合同的签订要进行集体评估;要依据合同和现场施工条件对项目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各类风险应对措施。

2.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

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是项目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以便及时整改,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在项目施工开始至项目竣工期间实施。对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检查的重点内容是:

2.1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情况。

检查项目部是否按照批准的责任成本预算作为项目费用的控制基准和执行依据;是否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分析报告、分析会议记录和相关资料是否齐全、真实,对成本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纠正,纠正的效果如何;重点检查成本组成的各项费用的及时性、真实性。

2.2机械设备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租赁内外部机械设备租赁单价是否合理,租赁程序及租赁方式是否履行企

业规定,合同签订以及结算是否规范、及时;机械使用、修理、保养是否到位,利用率、完好率是否达到控制目标;机械设备日常检查及整改是否到位;机械设备项修是否落实;固定资产的购置、组固、处置是否规范;工号机械使用成本是否建立台帐。

2.3物资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是否按照企业《物资管理办法》执行;是否对供货方进行评价与考核;物资采购合同是否进行评审;是否签订供货合同,合同文本是否规范,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和严谨;材料单价是否合理;物资消耗是否按期核算并进行分析;材料购、验、发各环节是否建立并执行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各岗位是否相互制衡;材料验收、支出是否与实物转移同步;材料库存是否账、卡、物相符;材料发放是否按工号限额发料。

2.4财务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财务管理是否符合现行国家财务等规定。检查项目部经费控制情况:考察各项经费列销是否合理,支出是否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分析节超原因。对分包队伍的资金支付是否控制在结算金额内,是否防范了超付风险;对分包队伍的资金使用是否进行了监控,是否监督发放民工工资。

2.5工程进度情况。

检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施工形象进度是否达到业主、局指的要求。

2.6验工计价情况。

检查项目部按期向业主报送的验工计价资料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合同清单范围内的工程,是否按照承包合同和业主确定的验工计价办法办理验工计价;合同清单范围外的工程,根据确定的调差索赔项目,是否积极与业主协商,尽快完善审批手续,及时办理验工计价;工程结算收入是否全额入账,使用是否得当。

2.7风险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是否定期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各类风险应对措施是否落实。

3.对项目的日常监控

企业对项目的日常监控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和责任成本报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对项目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的形式进行。

结束语:

篇7: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层检察院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监督能力的全面体现,即实现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筹兼顾,而检察队伍整体执法办案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法律效果的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政治效果的前提,公正廉洁执法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检察公信力、实现执法为民社会效果的保证。在此,我从执法办案、服务大局和公正廉洁执法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做初步探讨。

一、提高执法办案能力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首要方式。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必须以提升执法办案能力为基点,深化队伍执法理念,提高业务素质水平。优化执法环境,推进办案一体化建设,确保执法办案能力的充分体现。

(一)深化执法理念。保证队伍素质能力的高水平

要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做到“四个在心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始终坚持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开展“素质工程”建设,通过学历教育、挂职锻炼、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大规模教育培训。通过建立健全全员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执法办案中的突出问题和素质能力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发现违法犯罪、分析研判矛盾、侦查突破案件、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等法律监督能力。

(二)优化执法环境,保证法律监督的高效能

执法办案的效果与执法环境密切相关。检察机关必须从自身做起,自觉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统一起来,对重要工作和专项行动的部署、开展情况及时向党委、人大汇报,做到在当地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有效监督下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要主动协调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解决制约检察工作跨越发展的编制、人员、检务保障等问题,加快科技强检和信息化应用进程。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促使群众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形成推动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社会合力。

(三)落实办案一体化,保证执法办案的高效率

坚持依法、理性、集体行使法律监督权,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避免出现信访案件劫持司法、媒体炒作影响依法办案和执法地方化的问题。积极探索“执法一体化”机制,完善办案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强化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形成发现和查处违法犯罪案件合力。不断落实“检察一体化”机制,通过督办指导、异地羁押等措施提高突破案件和抗干扰能力。积极推进“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自侦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要通力协作、合力侦查,完善证据体系,确保办案质量。推进“惩防一体化”,把预防T作贯穿于查办案件的各个环节,完善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举措,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二、提高服务大局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检察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实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治效果,基层检察院就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为大局服务,胸怀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正确履职是关键。正确处理检察业务与第一要务的关系,把执法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责任,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法律和民生利益问题,在打击与保护、惩罚与挽救中实现合法利益最大化,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牢牢把握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主要内容和对检察T作的基本要求,对重大疑难问题、关系全局问题要主动向党委汇报,对重要工作部署要及时向党委报告,对党委关注、有社会影响的案件要及时汇报查办进展情况。要善于将执行政策与正确适用法律紧密结合起来,把办案的法律效果建立在坚实的政策基础上。

(二)立足检察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服务大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职能、职责和程序行使检察职权。不能脱离法定职责搞服务经济建设,严禁借口服务经济插手经济纠纷和违规办案。建立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提高发现、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的能力。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努力构建社会化大预防网络,帮助相关单位和部门堵塞漏洞,强化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和廉洁奉公的意识,促使人民群众守法、护法,构筑“不想、不能、不敢”犯罪的警戒线。树立对市场主体平等服务、平等保护的观念,破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注重保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贯彻“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在对待涉及企业人员的“擦边”、“压线”案件时,要进行认真分析,严格掌握法律政策界限。

(三)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要把社会矛盾化解贯穿于检察工作全过程。注重统筹当事人各方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使办案过程成为明辨是非、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过程。坚持首问首办责任制,积极采取联合接访、司法救助、督导排查等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事件发生。建立信访申诉案件转办、分流处理机制和息诉息访联动机制,通过联合调查、联合听证、共同答复,引导群众理性信访。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把风险评估作为办理案件的重要环节,加强办理重大复杂案件和作出不批捕、不起诉、不抗诉、撤案等决定的风险评估预警,针对个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增强化解矛盾、处理涉检信访问题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形势研判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提高公正廉洁执法能力

公正廉清的执法行为是提高执法办案效果和服务大局水平的保障,也是基层检察院建设质量提升的重点。强化诉讼监督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有效手段。要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建立监督与被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法律监督工作优质高效。

(一)践行职业操守,提高执法公信力

公正廉洁执法、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忠诚作为必备的政治品格,把公正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把清廉作为奉行的职业操守,把文明作为履职的重要保障,强化恪尽职守、秉公办案、维护公正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守护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坚持“理性”执法,做到客观公正、以法为据、以理服人;坚持“平和”执法,诚心、耐心听取诉求,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文明”执法。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作风文明,展示检察官的良好形象;坚持“规范”执法,严格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执法办案。

(二)强化诉讼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坚持力度、质量、效率、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提高监督实效。抓住有社会影响的重点类案,开展专项侦查监督。建立完善侦查违法行为调查机制和违法事项纠正情况跟踪制度,确保侦查违法行为及时得到纠正。注重运用抗诉手段加强对裁判不公刑事案件的监督,及时发现、深挖审判不公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开展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充分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手段开展监督规范工作,建立巩固清理超期羁押成果的长效机制,推进同步监督机制建设。

(三)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公正执法

篇8: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1.1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1)落实思想汇报和分析制度中。要及时把会议的情况,通过职工大会等途径和形式公布。要每季度进行一次队伍思想状况分析,把思想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2)落实民主对话制度。要适时召开民主对话会,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落实深入基层调研和确立基层联系点制度。(4)落实扶贫帮困制度。

1.2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的工作,不但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好的领导形象是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它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虽令不行。”班子成员要在立言和立行上多下功夫,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1)强化修养,以德服人,增强号召力。一要公正,第二要诚信,三要廉洁。(2)端正自身,严于律己,增强影响力。(3)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增强向心力。一要做学习的模范,以学修身。二要做爱岗敬业的模范,以勤明志。三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以章治企。

1.3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

要营造“一人有事大家想,一人有难大家帮,集体事情大家做,集体荣誉人人创”的良好氛围。(1)必须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的原则。(2)要真心诚意为职工排忧解难。(3)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矛盾

2.1 创新观念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深化,职工思想日趋活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观念,主动求变适应新的形势,研究现代企业新特点和职工思想新动态,制订切实可行的新举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根据职工在改革发展和变革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课题。(2)“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在基层不管是党务干部还是生产干部,都应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真正做到同步运行,同步发展,创造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氛围。(3)由“政工型”向“复合型”转变。要加强政工人员政治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经济、法律法规等内容,不断扩大知识面,成为既懂党务又懂经营的复合型干部。

2.2 建立新机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基层政工人员少,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适应企业新体制的“大政工”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一道参与、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1)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大政工”网络。积极推行党政交叉任职,演绎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合唱”。(2)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实用性原则。(3)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的传媒工具。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娱乐性,真正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启发。在“网络政工”上开设专栏,及时刊登领导讲话、上级精神、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延伸思想政治工作触角,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通过举办网上征文活动,引导干部、职工针对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撰写心得体会和言论文章,实现职工的自我教育或让职工教育职工,营造良好的“大政工”格局,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构建培训教育平台。积极引导职工在创新中超越自我。

3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亲合力,才能显示出来强有力的功效,才能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3.1 处理冲突要冷静、谅解、关心、鼓励

同样是和人发生冲突,不同性格的人表现不一样:性格内向的人,一般能做到气头上不动声色;性格外向的人则可能暴跳如雷。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年龄、特点,无疑是消除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但消除人际之间的冲突“冷静、谅解、关心、鼓励”这八个字尤为重要。

做基层人的思想工作时,遇到矛盾冷静是对付冲突的妙方,不管是谁,发多大火,在气头上,你千万别吭声,冷静犹如一块冰,会将火熄灭。谅解是消除隔阂、取得沟通的桥梁,当人处于情绪激愤时,要宽容谅解,要允许发泄。关心是取得对方支持的依据,关心人的方法不局限于物质方面,也可以表现为精神生活的内容,如:升学、入党、提拔、表彰等。鼓励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重要手段,要注意挖掘冲突双方的优点并相互坦率告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谈话要讲究艺术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说服、开导、教育职工时,一定要注意谈话地点选择,时机掌握及方式运用。地点一般不要选有人时或办公室里谈话,以免增加其畏惧心理,也不要轻易采用登门“拜访”谈话,这样谈不好会将问题暴露在家人面前丢面子,引起抵触。而应选择适中的没有第三者的地方,这样是否谈成,双方都没有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时机上,只要不是发生激烈的冲突,不要操之过急解决,一般可过2至3天再谈话,这样恰好为冲突双方留有时间冷静思索和自省,有利于矛盾解决。方式上要因人而宜,对“大炮筒子”性格的人采取“避实就虚”冷处理等方式,对于沉默寡言者采用少量多次信任加关心等方式。

3.3 批评要夹在赞美中

批评他人是想改变他人,不注意方法技巧很容易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如果在批评职工时,注意夹在赞美之中,运用对比方式,烘托出表扬内容,那么就会激发被批评者自省自改,使其感受到某种压力感。夹在赞美中的批评也可以说是一种诱导式表扬,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运用这一原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间接指出错误比直接好;先表扬成绩再批评,易于接受;用建议的方法,容易使人改正错误,保持人的尊严和自觉。总之,任何一个有缺点的职工,都不可能一无是处,批评如果能在充分肯定“是”的前提下进行,会比一味地批评更有效,在批评不力的情况下,不妨用建议来代替批评,效果会好得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石油石化企业改革和发展也不断深化,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构建和谐企业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篇9:加强基层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关键词:基层央行;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

1 基层央行职工“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的现状

1.1 思想认识上的模糊性。“八小时外”的监督主要是从日常监督向工作之外的延伸,会触动到员工工作背后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个人隐私。因此在监督中会出现领导干部淡化管理、员工抵触管理的现象。员工认为,单位只能对员工上班期间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而八小时之外是员工的自由时间,是个人空间,其活动是私事,与工作无关,单位不能过问,更不便干预。即便主动过问,员工也会有抵触情绪,在谈话等监督方式中,常会隐瞒。长此以往,导致管理者进行“八小时外”监督时的畏缩、无所作为,弱化了“八小时外”监督的效果。

1.2 监督方式的局限性。“八小时外”监督没有具体统一的模式参考,因而执行中,常常产生局限。如:外活动,顾“八小时”内忽略“八小时”以外的活动时间,顾单位人际关系忽略社会和家庭关系,顾监督领导忽略关注群众。

1.3 监督效率的不及时性。由于员工“八小时以外”远离单位和组织,其生活圈、社交圈涉及面广,流动性大,大部分业余休闲活动是娱乐还是腐败也难以界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钱权交易、权色交易和一些腐败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形式多样,导致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

1.4 监督范围和内容界定的不确定性。目前整个社会对“八小时以外”监督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在确定监督范围认定方面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标准,操作难度比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侵犯到员工的合法权益。

1.5 内控管理的随意性。当前基层行人员少、任务重,兼岗现象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短期内也无法有效解决,加上少数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业务的能力弱,导致个别员工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轮岗制度形同虚设,甚至以人员紧缺为由不让休假,出现人为的真空地带,即使通过监督发现员工存在某些方面的隐患,也不能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其岗位,防患于未然。

2 基层央行职工“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存在的困惑

2.1 社会外部的因素。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有的行员进取意识不强,认为基层央行无前途,无奔头,前途渺茫,加上基层央行的工资收入与本地电力、烟草、税务、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很大差距,与他人进行攀比产生了极不平衡的心理,部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逐渐蔓延。

2.2 个人原因。个别行员思想观念淡薄,政治觉悟不高,不注重学习,思想落后,境界低下,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八小时之外”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是非不分,道德失衡,人际关系庸俗,法制意识淡薄等。

2.3 管理原因。①风险意识淡薄,思想观念松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重经营、轻规范,重事后、轻事前,重对操作人员治理、轻对高管人员约束的“三轻三重”现象,为各类风险案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提供了温床。②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虽然基层央行的各种教育一应俱全,但教育缺乏针对性,多数流于形式,对行员的触动不深。③监督缺位。没有建立真正对行员“八小时之外”能起到作用的监督形式,具体的“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举措也存在很多空白点。④制度执行不到位。尽管各项规章制度摆在那里,但有些领导干部原则性差,就是有规不依、有章不循,或是变相执行制度,使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执行力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监督作用。⑤监督乏力。个别从事监督的人员“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上级监督鞭长莫及,同级监督一团和气,下级监督没气没力。形成了现在的空监督、虚监督、难监督的状况。

3 基层央行职工“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的建议

3.1 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方式,注重监管执行到位。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负责督查,股室负责人对本部门直接管理,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分级负责制;实行分级承诺制度。工作人员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承诺,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领导承诺,分管领导向主要领导承诺,层层签订《“八小时工作以外行为规范”承诺书》,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每季一次,逐级汇报“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监督管理情况,遇到重大情况,及时汇报。

3.2 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力度,注重监管有据到位。①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根据内控和员工管理的相关要求,把“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纳入员工考核范围,并相应地制订具体规章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使员工在“八小时以外”不愿、不能也不敢违法违纪。②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员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干部监督信息员的职责,增强监督的自觉性,提高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对行员“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和社交圈活动范围进行规范,提出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召开由组织人事、纪检、内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定期通报情况、沟通信息。逐步形成了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馈及时、信息共享的干部监督信息網络。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根据员工岗位潜在的风险大小,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明确规定违反这些规定将受何种处罚等。如发放《提醒通知书》、组织谈话、诫勉谈话、口头警告等,情况严重要调离重要岗位。④完善谈心谈话制度。主要采取了分级谈话制度。谈话制度与责任目标制度挂钩。要求谈话对象通报自己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消除误解、激发热情,提出建议、表达心声。交谈过程从关心、爱护、培养干部出发,指出谈话对象在工作责任心、工作纪律、廉洁自律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倾听其想法或意见,帮助解决工作中、同志间、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难处。⑤建立“八小时以外”活动沟通制度。通过与员工亲属谈话,考察其日常生活。与单位同事、亲属走访,了解群众评价。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全面评估和预警员工“八小时外”的动态。⑥完善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对掌握人、财、物等重要权利的领导干部,通过完善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使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够阳光操作,使权利运行有序,减少八小时之外的暗箱操作。⑦建立干部公开承诺制度。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设立举报奖金,聘请社会监督员,鼓励群众参与排查。对行员“八小时之外”活动广泛监督。对群众举报干部职工八小时之外违法违纪的做到“有告必查,有查必果”,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底、覆盖到边。⑧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中心支行和地方纪检部门、(内)审计、信访等部门开展干部监督信息交流,提高法制监督效果。一旦发现行员“八小时之外”有违法违纪苗头,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严肃批评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⑨建立干部职工诚信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日常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廉政教育的相关记录、廉政与执纪承诺、各类诚信记录采评资料、个人综合奖惩情况等。诚信档案坚持一人一档,实施分级管理。对已实施监督管理的干部职工诚信档案在警示期内均由监察室管理,定期开展监督教育,直至监督消除。

3.3 完善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渠道,注重监督全面立体。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的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家庭监督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基层行各部门要定期开展监督信息交流,特别是“八小时之外”活动的信息沟通联络;二是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运用常态化的走访了解与重点关注相结合等方式,随时掌控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真实表现;三是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举报箱等方式接受群众举报和投诉,受理群众对员工八小时以外行为的举报、投诉,积极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四是实施“家庭监督”工程,通过与员工配偶、家属签订家庭监督责任状、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家属当好家庭“贤内助”,吹好“枕边风”。

3.4 加强教育力度,充实培训内容,注重监管有血有肉。加强廉政教育。首先利用政治学习、集中教育整顿等时机,进行宣传、警示教育;组织观看廉政教育录像,对典型案例逐案剖析,谈认识,写体会,做到警钟长鸣。其次,定期召开队伍思想分析会,通过个别谈心、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掌握一班人八小时之外的生活、爱好、社交情况和思想状况,进而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再次,借助网络互动性强的优势,探索建立“网络驿站”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在线讨论、在线学习、跟帖留言等方式强化干部职工八小时以外的学习、管理,覆盖管理盲区,真正使大家明确知道哪些事情干不得,哪些东西拿不得,哪些习气染不得,哪些地方去不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言慎行。

上一篇:感谢遇见你下一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