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2024-06-21

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共9篇)

篇1: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金琴琴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对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

在2003年7月至 2006年7月,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承担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调查,对全国10省市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实验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较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记录和实验思维能力等化学实验能力诸要素均亟待提高。

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意识等较差。

情境一:“老师,烧瓶炸裂了”

在《氯气》分组实验中,有一小组学生(两个都是女生)在制取氯气时,由于先加热后放浓盐酸,导致烧瓶破裂,饱和食盐水倒吸到烧瓶内,反应停止。此时,这两名学生显得“束手无策”,准备不再继续做下去。在老师的要求下,她们才拆下装臵,换了一只新的烧瓶,重新配饱和食盐水,装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当再次进行实验时,她们居然还准备先加热,后放盐酸。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情境二:“我家没有原电池的材料”

某个周五,学习完了《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一节,我布臵学生回家制作原电池,哪知周一上课一问,只有8个学生回家后自制原电池,33人说“忘记了”,18人说“记得,但我家没有制作原电池的材料而没有做”。

相似的情景可能许多化学教师也遇到过,笔者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这些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如此欠缺?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教学中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对2007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答卷的分析,发现第II卷实验题的得分率最低,主要错误表现在(2)、(4)两问。统计发现(2)、(4)两小题零分率很高。(3)小题由于题设开放性大,所以得满分的同学也很少。经统计,被抽查考生在这道实验题的平均得分为4.94 分,占总分的 33%,反映了多数考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较差。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实验功能认识的局限性,以及高考实验试题命题的局限性及书面笔答的考试形式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某些误区:①实验目的:以培养兴趣、获得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的多,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多种科学素质品质为目的的少。②实验内容:验证性的实验多,探究性的实验少。③教学方法:“画实验”、“讲实验”、“看实验”和“电脑模拟实验”的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少。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唱独角戏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或者是,学生看热闹的多,积极思考的少。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约束的多,学生自主发挥的少;或者是,学生“照方抓药”的多,设计、评价的少。以上误区都严重妨碍了学生全面、完善的实验能力品质的形成。3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

转变实验教学观念,丰富实验教学功能,深入挖掘教材实验内涵,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是实施实验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综 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涵,针对实验的每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总结,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弱电解质的教学中,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往往容易混淆,思维容易受阻,对此,我尝试设计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盐酸哪一个pH较大?②等pH的盐酸和醋酸哪一个浓度大?③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锌反应,哪一个反应速率快?最终生成的氢气是否一样多?④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锌反应,开始哪一个反应速率快?反应过程中哪一个反应速率快?最终生成的氢气是否一样多?⑤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后,pH哪个大?⑥两瓶酸,一瓶强酸,一瓶弱酸,如何来证明哪一瓶是弱酸?

3.2 学生分组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头脑”去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不放心,怕学生不会做、怕做错出事故、怕浪费药品等等,因而采取了“讲解——示范——严格模仿”等“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模式,使得多数学生是在用“手”做实验,而不是用“头脑”做实验,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形成。而更有效的方法则是(以“硫化氢的性质”实验为例):①组织好学生课前预习(H2S的物理、化学性质等);②阐明重要仪器、试剂的使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启普发生器的使用、H2S的毒性等);③创设问题情境(点燃H2S前的要进行什么操作?如何验证H2S完全燃烧的产物?设计H2S不完全燃烧的方案?如何减少实验中H2S造成的环境污染?);④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并总结完成实验报告。3.3课外实验: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热点科学技术发展中亦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被誉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验活动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而且对中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时所应树立的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质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顺利开展课外实验,重要的是合理创设探索性实验课题。而以下几种选题原则,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均已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①联系课堂教学,完善实验教材。例如: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改进实验。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香烟烟雾中含有CO和CO2。③关注社会,撰写科技调研小论文。例如:通过采集并测定当地雨水样品的pH,来评价本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

篇2: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生物课程的新理念,同时作为生物课程学习的目标。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再探究教学是有效学习高中生物课程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科育人价值的途径。为了让学生领会探究实验的思想、明确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本人在教材安排的探究实验基础上,课后引导学生针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从中选定四个问题。针对这四个问题,各学习小组于课前设计好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教师准备好每组需要的实验材料、试剂、实验用具等。课堂上学生按照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各自实施实验方案。要在40分钟的课堂完成探究只能是初步的探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实验课堂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思考、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误判。该班为地区办,学生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实验,对显微镜的使用很陌生,导致实验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有偏差,讲解实验过程耗时较长。

3、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有限。

4、在实验课堂我只能做到定性的比较,要做到定量比较,还需要更精细的计算方法甚至还要用到统计的方法。

篇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一、创造问题情景, 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 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 还要有广泛的讨论空间, 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化学实验教学时, 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 明确提出问题,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 并带着问题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 探究并设计实验方案, 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 在讲“中和反应”时, 向Na 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发现忘记加入无色酚酞,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应如何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方案:向烧杯中补加无色酚酞, 结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1.变红。说明没有完全反应, 继续滴加稀盐酸, 直到呈无色。2.不变色 (呈无色) , 为什么不变色?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 (1) 刚好完全反应。 (2) 或稀盐酸过量, 因为它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又如何通过实验来证实以上两种结论。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至试管中, 教师提出问题, 应加入什么物质呢?引发学生讨论, 目的是检验HCl是否存在。依据酸的化学性质得出以下方案:1.加入锌粒;2.加入Na2CO3溶液;3.放入生锈的铁钉;4.滴入硝酸银溶液;5.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经分析得出:1、2有气泡, 盐酸过量, 无气泡, 恰好完全反应。3反应时间过长, 现象不明显。4有白色沉淀, 说明稀盐酸过量, 这是错误的, 因为。5溶液变红, 说明盐酸过量, 溶液呈紫色 (不变色) , 说明刚好完全反应。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础要求。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探究起来,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探究能力。

二、挖掘实验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用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的再现, 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感知刺激, 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 驱使他们积极思考, 探究其中奥秘, 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 多学习, 认真钻研教材

在讲气体溶解时,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 用注射器吸取1~2ml浓氨水, 把针头在肥皂上插几下, 以使肥皂阻塞针孔, 然后把注射器放入准备好的热水中。结果, 注射器的活塞上升, 形成一段气柱。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探究蜡烛燃烧时, 特别是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时, 课本是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来观察是否有水雾。而我是用带具支的试管来验证, 效果很好, 因为具支的试管罩在火焰上, 热量易通过支管而散失到空气中。在探究石蜡是固体, 液体, 还是气体燃烧时, 探究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打火机, 学生观察到打火机中的液体, 打开打火机阀门, 有一种难闻的气体逸出, 再用一个点燃了的打火机去引燃, 学生易得出是气体燃烧而不是液体燃烧。我是这样设计实验来验证石蜡是石蜡蒸汽在燃烧, 在点燃蜡烛火焰旁放一根火柴, 用玻璃管去吹火苗, 结果引燃火柴,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多改进实验

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时, 集气瓶空间较大, 消耗红磷较多, 又产生有害物质五氧化二磷。展示教师自制教具, 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探究燃烧条件时, 按课本上的实验, 会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学生的健康, 又无法探究白烟是什么状态。通过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实验, 来加深理解燃烧条件, 同时, 认识到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物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氧化二磷可以通过石灰水来吸收, 并出现浑浊, 打破只有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观念。

在探究燃烧条件时, 我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条件1.把酒精和水倒入蒸发皿中, 酒精易点燃, 水不能点燃, 得出燃烧条件需要可燃物。2.点燃长短一致的两根蜡烛, 使其中一根用大烧杯罩住, 结果蜡烛熄灭, 未罩住的仍然燃烧, 得出燃烧条件需要氧气。3.把纸条绕在铁棒上, 做成一个空心纸棒和一个内有铁棒的纸棒, 把他们都放在酒精灯上去点燃, 结果纸棒燃烧完, 而内有铁棒的纸棒刚点燃就熄灭, 为什么?铁能吸热, 使产生的热散失, 使温度降低----低于燃烧所需要最低温度 (着火点) 得出燃烧条件, 温度要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方式。

摘要:本文分两个部分阐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思维;二、挖掘实验内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景,钻研教材,改进实验

参考文献

篇4: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化学上要识记的内容非常多,但考试时直接考查的又没有,它是渗透在题中的。而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不重视这部分知识的过关检查,往往是在上新课前检查一下上节内容就算了,有好多学生只是暂时记住了,并不牢固。我认为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在思想上让学生清楚识记对化学的重要性,然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它成为一种习惯。

运用启发式,使学生勤于用脑。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而且不能使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听众,要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经常要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记忆,在争论中记忆。例如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记忆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把这四个要点记住了溶解度的概念也就记准确了。

加强直观教学。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感性知识,就是人脑对当前的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然后再是人脑中反映成表象,表象是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因此我们 必须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使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利用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或者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尽可能的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发展,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这么功课的兴趣越浓学习就越用功,记忆效果就越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清抽象的理论。这样使学生听得懂,弄得清、记得住。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我将电子轨道比喻成剧场中的座位,看戏的人总是尽先将前排的位置占满 然后才能依次进入后面各排,这就比喻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能量最低的轨道,同排的座位首先占满空位子,电子也是尽可能的占满等量的轨道,通过这样的比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形象化,使学生容易记忆。

重视“因材施记”。对于教学的材料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分清主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要一字不漏的记忆,如定理、定律、公式、元素符号等,有的记个大概的意思,有的则记忆长片断,有很多就不需要记忆。如果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统统让学生记忆,就形成了死记硬背,不但浪费了精力,也不会受到好的效果。

加强复习巩固减少遗忘。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材料,复习能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但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复习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越好而是要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组织有效地复习。

二、要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索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

重视实验基本操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打基础。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亲自动手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从模仿、学习前辈的经验开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教材上一些较简单的典型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为以后进行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应仅仅局限课堂内,课外的活动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战场。如果把每一个实验都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时间上不充许、也是不现实的。对于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果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探究过程,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不知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篇5: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究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使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正确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实验操作兴趣,增强实验探究的欲望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一经确立和强化,就会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努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一个被称为“桑代克断笼”的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装有机关的笼子里,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鱼,经过若干次努力后,这只猫终于打开机关吃到了鱼。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上成为“饿猫”,使学习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重铸诺贝尔奖章的故事。大意如下: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的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你能猜得出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的?那么就来做做下面的实验吧。有了好奇心,增强了探究欲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又如,在做“金属和盐置换”的实验中,让一同学表演一个有趣的魔术:用蘸有饱和硫酸铜溶液的玻璃棒在一洁净的铁片上点上数点,所点之处,点铁成“金”,然后建议各小组采用下面的办法,各小组由一名同学做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指出他实验操作过程中有无错误。然后,互换角色,依次做一遍。通过反复练习,共同参与,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养成实验探究习惯打下了良好的习惯。

二、团结协作,增强责任感

许多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配合的好的实验小组,其实验往往完成的又快又好。教师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在实验技能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应对学生的团结协作提出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制定实验计划时,分工具体、明确,各司其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大小不同而搭配分组,让程度较好的学生给程度较差的学生予以指导。实验前周密计划,试验中小心谨慎,实验后检查效果。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先明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可比较与制取氧气实验的异同。然后给每组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发扬团队精神,每位同学都献计献策,动手操作。

三、丰富课外活动,扩展视野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常常设置一些学生利用身边已有材料就可以完成的探究小实验。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提前一周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实验:取两只铁钉分别浸没在油和蒸馏水中,再取一支铁钉让其半浸在水中,每天观察现象并记录。一周后,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铁生锈的条件。

针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来自行解决。例如家中的水壶用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垢,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在不弄破水壶的情况下除去水垢。做完后,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探究报告,并及时进行指导。生活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扩大了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起到促进作用。

四、交流实验探究结果,巩固实验探究能力 “表达和交流”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科学家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研究成果,在观察、判断、总结归纳、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是超出普通人的,对于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学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如:课堂讨论交流、作品评比、小型报告会、墙报、建立网页在校园网上交流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找出每位学生的优点,给予合理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举行实验竞赛,全面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竞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能充分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特点,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个人对个人或小组对抗等形式,使实验充满竞争,也充满趣味。竞赛可采用“合理、规范、快速、协调、稳定”的标准。合理是实验方案设计合理,规范是指实验操作规范,快速是技能熟练的标志,协调是指手、眼、脑作出的连贯动作,稳定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赛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确保学生成功。实践证明,参赛学生的获胜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鼓励。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他会在教室的引导下,主动自觉地学习。有疑问必积极求解,勇于探索,遇异而争,对问题的探究态度认真。相反,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气氛就异同了,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化学实验竞赛使学生都能在热烈、紧张、欢愉的气氛中全面提高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它可以做为一项综合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加以推广。

篇6: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摘 要】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逐渐减少,课堂教学向着精细化、多元化发展,但是培养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科学探究方法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科学探究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套用上,并没有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技巧上发挥自身应有的巨大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本身的发展来看,创设问题意识,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们处于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尤其是信息时代,每天的信息量成倍增长,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就会被淘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直观性强,而且效果明显,利用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准备四支试管,在其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然后分别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观察认真,问题提出的千奇百怪,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虽然有些问题很幼稚,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提出问题精神正是我们化学教学中所追求的。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当中,成功、高效的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而这取决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强弱。探究学习尤其需要更强烈的意识内驱力,它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和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探究学习要比接受学习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会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比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地逻辑思维能力,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这就需要学生乐于开展学探究学习,对科学探究富有兴趣,对于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量多请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有的甚至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经常性、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学习化学发生以下变化:首先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由于固有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高,但随着化学知识的增加和知识难点的出现,学生出现“分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降低。借助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种现象明显改观。其次化学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来学生学习化学基本上是听课、看书、做题的循环往复,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成分很少。现在,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正朝着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仅以作业为例:已不单单是做习题,更富有挑战的“作业”是做家庭小实验、发明小制作、学写小论文等。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展示自我中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使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使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一是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二是截然相反,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将实验现象填入附表。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他们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燃烧所生成的气体能使小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相互转化关系。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得积极,学得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鼓励自主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生活、生产实际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它既是我们学习的资源,又是我们拓展、利用知识的场所。科学探究的问题来自于对周围现象的观察和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对现象的理解;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或是从生活、生产实际中获取解答问题的资料、证据,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会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对社会、自然的责任感。在学生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我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自来水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对自来水成分的实验探究,激起了他们对身边水环境探究的兴趣,他们自主地成立探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他们深入生活实际,有的探究顺德大良河河水的水环境,有的探究农村井水的水质状况,有的去参观顺德自来水厂,学习水的净化过程,有的去顺德环保站,请教如何检测自行车厂排出的污水对河流的影响……回到课堂他们互相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经验,交流探究的成果,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他们写成的探究性小论文《河水质状况的探究》、《地区酸雨状况的调查报告》获得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探究方法较好地运用到课外,又把课外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关化学的问题自主地拿到课内来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评价中主动学会了探究。通过活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学生获得了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素质得到了提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互动活动,更加关注学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的趣味实验,学生根据预先拟定的实验方案,先分组在自己家中完成实验,课上由各组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心得体会。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些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在组内同学的帮助下,也真真实实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还设计出许许多多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些方法虽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却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对这类有着较强实际价值的实验的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化学并不神秘。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多挖掘、开发探究性实验资源,扩大探究性实验数量,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7: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我们造就的学生“多才多艺”,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关键字]实验材料多样性自主合作信息技术勇于创新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因而在进行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广度、深度的准确把握,增强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讲授、演示精当,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更好地实现学科整合,把实验教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做好实验的第一步。

实验材料要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的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探究者、发现者,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套在那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认为是必须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资源

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寻找生命》一课的时候,课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生物,可以是一些小花草,也可以小动物,还要求他们对自己所搜集的生物进行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我经常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材料的主动性,以便课上能充分利用材料,学生更容易在实验中接受科学知识。

二、实验教学主张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们都有好奇心,都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都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也往往让学生打开了科学大门的钥匙。所以,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我们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探访生物王国》这一单元时,我一改常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菜园、来到公园、来到小树林„„.让学生去观察、使学生发现科学广泛存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并且在教学《小白兔》这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亲自饲养小白兔,天天去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这样使学生感受了动物的一般生长过程,也使学生与小动物建立起更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珍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共处的感情。当然,光只用眼睛看还不行,还要有不同的观察方法,如摸一摸、闻一闻、对比观察等等。在教学《红番茄》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拿出实物番茄,切开它,让学生观察、品尝。我还利用媒体同时展示番茄树、玉米、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认真地观察,对这些不太熟悉的同学也得出了结论,相同点: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点: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都不一样。课堂中,我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知道了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器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作为探究教学的核心。我们的科学实验不能是单一的,只要多样化了,才能真正把学生的勇于探究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更好地在科学的领域里畅游。

三、实验中强化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探究实验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但同时也应注意,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注意男女生合理搭配,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要进行协调,这样才能把自主合作的优势发挥出来。

此外开展小课题研究,还有利用加强课外学习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四、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让科学课堂栩栩如生。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一些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动画显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自制flash动画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直观。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求学生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可引导学生在科学网上查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学生的知识面会迅速扩展,所积累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五、张扬个性,发展独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处于主导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必须主张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让他们有所创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

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这课的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可以溶于水,有物质不溶于水。书本里所举的物质不是液体就是固体,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汽水”的能不能溶于水的问题,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回去做实验,把可乐倒进行水里,看看能不能溶解。第二天,学生们纷纷告诉我:原来气体也能溶于水。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大胆的尝试,也就没有惊人的发现。只有敢于大胆尝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去试一试,而不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篇8: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师:今天, 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向量的加法”!我们先来做两个实验。

师:第一个实验是“飞行问题”, 飞机从点A经过点B到C, 两次位移, 的结果与从A点直接到C点的位移是否相同?

生 (异口同声) :相同

师:第二个实验是“拉力实验”, 我们请两个同学上台, (1) 用二个互相垂直的力F1=3, F2=4把橡皮条拉长一定的距离OE, 再用一个力F作用在橡皮条上, 使橡皮平衡稳定, 记录F的大小和方向, 请问F与F1, F2有什么样的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派代表代表发言)

生 (洋洋得意状) :肯定相等! (口气十分坚定, 与此同时, 至少有10人以上出声附和这种说法)

师:改变F1, F2的大小和方向, 重复以上实验。请问F与F1, F2还有这样的关系吗?为什么?

(教室迅速平寂下来, 都投入其中, 思考着……突然, 有个学生轻声喊了一句:“应该相等”。这个学生的话就象一颗炮弹, 使原本安静的教室炸开了锅。学生们有的同桌之间, 前后排之间, 讨论了起来, 有的还义务给其他学生讲解其中的奥秘)

师 (面向那个学生) :为什么?

生:橡皮筋平衡稳定, 说明两边受的力是一样的。

师:位移和力都可以看成向量, 从物理的角度, 力F和位移都得到相同的效果, 我们把它们称为合力和合位移, 从数学的角度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二个向量相加。那么根据以上实验结果, 我们如何定义二个向量的加法呢?

二、向量加法定义的探究

师:给定两个向量, 怎么定义任意这两个个向量的和?

生1:根据第二个实验在平面内过同一点O作, , 则以OE、EB为邻边构造平行四边形OEBA, 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向量即与的和

生2:根据第一个实验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 则向量叫做向量, 的和.记作:即.

(学生发言完成后, 教师针对方式一提问:把两个向量平移到什么位置即可做平行四边形?)

生:共起点

教师针对方式二提问:要把二个向量平移到什么位置?

生:首尾连接

师:对于这两种方法两个向量的和起点是哪个?终点是哪个?针对二种方式让学生思考那种定义更加严密?

学生仍然分小组讨论后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适当提示, 启发学生注意到第一种定义方式对于二个向量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要增加补充说明, 即二向量共线时的向量和如何?教师提示学生考虑:某人从A到B, 再从B按原方向到C, 则两次的位移和为什么?学生可以很快得出

二个向量共线时; (1) 同向: (2) 反向:

同样也满足第二种定义方式, 因此最后师生共同用方式2给出出两向量加法定义:

向量加法定义:已知向量, ,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 则向量叫做向量, 的和.记作:即.求两向量和的运算, 叫向量的加法.

师:定义中在定义中所给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就是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你能从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 说明它的特点吗?

师生共同讨论, 最后归纳为“首尾连, 指终点”。

师:接下来, 我们看一下这个法则的应用。

三、乘胜出击灵活运用

根据图示填空:

题目一出, 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 他们都基本能应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许多学生没有抓住和向量的方向是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与第二个向量的起点, 从而容易犯错误, 教师马上抓住机会, 加以纠正。

师:

师:三角形法则是否可以推广到n个向量相加的情况, 你们下课后思考一下。

(学生们意犹未尽,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了这节课!)

本堂课采用“试验引入、循环递进”教学方法, 一开始就设置悬念, 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学生参与意识强烈, 课堂气氛活跃, 特别在公式推导过程中, 与传统的灌输法相比, 学生容易理解, 教师也觉得相当轻松。通过这样得到的概念, 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篇9: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如: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我们把O2、CO2、H2的制取作为重点。为了体现新意,教师必想新招,以“新”去吸引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冲动,让他们去设计、去动手、动脑。

一、回归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打实基础,教师应将O2、CO2、H2制取的相关知识以精巧的形式再现。没有知识的积沉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升,教师设计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一)反应装置的探究

从而得出反应装置的选择由( )和( )确定。

(二)收集装备的探究

由此得出结论:气体的发生裝置由( )和( )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由( )和( )确定。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课本上的收集装置可以改进吗?于是萌发创新的念头,提出用下面装置来收集O2、CO2、H2三种气体。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弄清收集的原理,并采用问答式,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①若用A装置收集O2、CO2( )端进气,( )端出气;收集H2( )端进气( )端出气。

②若用B装置收集O2、CO2( )端进气,( )端出气;收集H2( )端进气( )端出气。

③若用C装置收集一定体积的H2或O2( )端进气,右边应增添的仪器是( )。

二、挖掘教材中疑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反应原理的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让学生无法明白的问题,教新课时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不可能全盘托出。如:书中用H2O2、制取O2为什么要加MnO2?为什么要用6%的H2O2?产生O2的多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抓住这些令人疑惑的问题进行探究,于是师生共同活动设计出以下方案:

用H2O2、MnO2制取O2

结论:同学们看到现象后,得出结论是:H2O2制O2不加MnO2很难产生O2。MnO2不是H2O2分解唯一的催化剂。

第二组实验气球长大由快到慢顺序是:D、F、E,由此想到什么?原因是产生O2的快慢与H2O2质量分数大小相关。所以课本上用的H2O2标为6%。而用气球代替集气瓶,很有创新,容易被学生接受,也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制取CO2为什么说要用CaCO3稀HCl?Na2CO3和HCl,块状CaCO3和稀H2SO4反应能制得CO2?

实验室中,选块状CaCO3和稀HCl来制取CO2,反应速率适中,方便操作,不选Na2CO3与HCl是反应太快不便操作,我们能不能控制Na2CO3与HCl的反应速率呢?

用控制注入HCl的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不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了吗?

教师找来粉末状CaCO3与H2SO4 作用,其结果是仍能较快地获得CO2。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创新学习的快乐。

(三)学生对制取H2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学生的猜想:金属的活动性是Al>Zn>Fe,而实验的结果确是Zn> Fe>Al,其结论与猜想和教材中所给答案不一致。

学生会猜想:①Al表面有氧化膜阻碍了Al和H2SO4反应。②是酸的浓度不够?③是温度太低?④其他。

学生通过对提出的问题一一探究,明白氧化膜、酸的浓度、温度都会对Al和H2SO4反应的速率造成影响,而真正影响速率的是Al对稀H2SO4相对稳定,若把稀H2SO4改为稀HCl,所得结论就与教材上的一致了。改为HCl后,还发现气球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l>Fe>Zn,也就是说,等质量的Zn、Fe、A1与足量HCl反应所产生H2的多少是Al>Fe>Zn。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气体制取装置的创作

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为生产、生活、学习更好服务的。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彰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品,创作一个多功能气体制取装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该装置集反应装置、收集装置为一体,而且气球可装固体药品,注射器可装液体药品。关闭导气管推动注射器就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注入液体药品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该装置可制取O2、CO2、H2,特别是导气管的突出部分注入H2O后,形成一个安全装置,H2不通过检纯就可直接点燃,这是一个新的创意。

综合上述,科学探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春天已到,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里可谓百花齐放,给了化学教师施展才能的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每个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想高招,想新招,为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培养一批具有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渭溪中学)

新课标规定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师讲实验,学生看试验和做验证试验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教科书把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化学实验教学要求,一改多年验证实验教学之弊端,突显科学探究,科学创新之新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机会增多,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新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复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值得教师思考。如果简单重复教材内容,只让学生做做探究性习题,必然使学生产生厌恶,淡化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形成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这需要教师在把握好《标准》要求、目标前提下,结合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已有能力,对知识重新整合,再现,寻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我们把O2、CO2、H2的制取作为重点。为了体现新意,教师必想新招,以“新”去吸引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冲动,让他们去设计、去动手、动脑。

一、回归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打实基础,教师应将O2、CO2、H2制取的相关知识以精巧的形式再现。没有知识的积沉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升,教师设计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一)反应装置的探究

从而得出反应装置的选择由( )和( )确定。

(二)收集装备的探究

由此得出结论:气体的发生裝置由( )和( )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由( )和( )确定。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课本上的收集装置可以改进吗?于是萌发创新的念头,提出用下面装置来收集O2、CO2、H2三种气体。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弄清收集的原理,并采用问答式,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①若用A装置收集O2、CO2( )端进气,( )端出气;收集H2( )端进气( )端出气。

②若用B装置收集O2、CO2( )端进气,( )端出气;收集H2( )端进气( )端出气。

③若用C装置收集一定体积的H2或O2( )端进气,右边应增添的仪器是( )。

二、挖掘教材中疑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反应原理的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让学生无法明白的问题,教新课时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不可能全盘托出。如:书中用H2O2、制取O2为什么要加MnO2?为什么要用6%的H2O2?产生O2的多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抓住这些令人疑惑的问题进行探究,于是师生共同活动设计出以下方案:

用H2O2、MnO2制取O2

结论:同学们看到现象后,得出结论是:H2O2制O2不加MnO2很难产生O2。MnO2不是H2O2分解唯一的催化剂。

第二组实验气球长大由快到慢顺序是:D、F、E,由此想到什么?原因是产生O2的快慢与H2O2质量分数大小相关。所以课本上用的H2O2标为6%。而用气球代替集气瓶,很有创新,容易被学生接受,也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制取CO2为什么说要用CaCO3稀HCl?Na2CO3和HCl,块状CaCO3和稀H2SO4反应能制得CO2?

实验室中,选块状CaCO3和稀HCl来制取CO2,反应速率适中,方便操作,不选Na2CO3与HCl是反应太快不便操作,我们能不能控制Na2CO3与HCl的反应速率呢?

用控制注入HCl的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不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了吗?

教师找来粉末状CaCO3与H2SO4 作用,其结果是仍能较快地获得CO2。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创新学习的快乐。

(三)学生对制取H2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学生的猜想:金属的活动性是Al>Zn>Fe,而实验的结果确是Zn> Fe>Al,其结论与猜想和教材中所给答案不一致。

学生会猜想:①Al表面有氧化膜阻碍了Al和H2SO4反应。②是酸的浓度不够?③是温度太低?④其他。

学生通过对提出的问题一一探究,明白氧化膜、酸的浓度、温度都会对Al和H2SO4反应的速率造成影响,而真正影响速率的是Al对稀H2SO4相对稳定,若把稀H2SO4改为稀HCl,所得结论就与教材上的一致了。改为HCl后,还发现气球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l>Fe>Zn,也就是说,等质量的Zn、Fe、A1与足量HCl反应所产生H2的多少是Al>Fe>Zn。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气体制取装置的创作

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为生产、生活、学习更好服务的。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彰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品,创作一个多功能气体制取装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该装置集反应装置、收集装置为一体,而且气球可装固体药品,注射器可装液体药品。关闭导气管推动注射器就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注入液体药品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该装置可制取O2、CO2、H2,特别是导气管的突出部分注入H2O后,形成一个安全装置,H2不通过检纯就可直接点燃,这是一个新的创意。

综合上述,科学探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春天已到,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里可谓百花齐放,给了化学教师施展才能的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每个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想高招,想新招,为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培养一批具有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渭溪中学)

新课标规定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师讲实验,学生看试验和做验证试验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教科书把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化学实验教学要求,一改多年验证实验教学之弊端,突显科学探究,科学创新之新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机会增多,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新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复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值得教师思考。如果简单重复教材内容,只让学生做做探究性习题,必然使学生产生厌恶,淡化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形成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这需要教师在把握好《标准》要求、目标前提下,结合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已有能力,对知识重新整合,再现,寻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我们把O2、CO2、H2的制取作为重点。为了体现新意,教师必想新招,以“新”去吸引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冲动,让他们去设计、去动手、动脑。

一、回归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打实基础,教师应将O2、CO2、H2制取的相关知识以精巧的形式再现。没有知识的积沉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升,教师设计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一)反应装置的探究

从而得出反应装置的选择由( )和( )确定。

(二)收集装备的探究

由此得出结论:气体的发生裝置由( )和( )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由( )和( )确定。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课本上的收集装置可以改进吗?于是萌发创新的念头,提出用下面装置来收集O2、CO2、H2三种气体。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弄清收集的原理,并采用问答式,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①若用A装置收集O2、CO2( )端进气,( )端出气;收集H2( )端进气( )端出气。

②若用B装置收集O2、CO2( )端进气,( )端出气;收集H2( )端进气( )端出气。

③若用C装置收集一定体积的H2或O2( )端进气,右边应增添的仪器是( )。

二、挖掘教材中疑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反应原理的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让学生无法明白的问题,教新课时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不可能全盘托出。如:书中用H2O2、制取O2为什么要加MnO2?为什么要用6%的H2O2?产生O2的多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抓住这些令人疑惑的问题进行探究,于是师生共同活动设计出以下方案:

用H2O2、MnO2制取O2

结论:同学们看到现象后,得出结论是:H2O2制O2不加MnO2很难产生O2。MnO2不是H2O2分解唯一的催化剂。

第二组实验气球长大由快到慢顺序是:D、F、E,由此想到什么?原因是产生O2的快慢与H2O2质量分数大小相关。所以课本上用的H2O2标为6%。而用气球代替集气瓶,很有创新,容易被学生接受,也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制取CO2为什么说要用CaCO3稀HCl?Na2CO3和HCl,块状CaCO3和稀H2SO4反应能制得CO2?

实验室中,选块状CaCO3和稀HCl来制取CO2,反应速率适中,方便操作,不选Na2CO3与HCl是反应太快不便操作,我们能不能控制Na2CO3与HCl的反应速率呢?

用控制注入HCl的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不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了吗?

教师找来粉末状CaCO3与H2SO4 作用,其结果是仍能较快地获得CO2。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创新学习的快乐。

(三)学生对制取H2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学生的猜想:金属的活动性是Al>Zn>Fe,而实验的结果确是Zn> Fe>Al,其结论与猜想和教材中所给答案不一致。

学生会猜想:①Al表面有氧化膜阻碍了Al和H2SO4反应。②是酸的浓度不够?③是温度太低?④其他。

学生通过对提出的问题一一探究,明白氧化膜、酸的浓度、温度都会对Al和H2SO4反应的速率造成影响,而真正影响速率的是Al对稀H2SO4相对稳定,若把稀H2SO4改为稀HCl,所得结论就与教材上的一致了。改为HCl后,还发现气球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l>Fe>Zn,也就是说,等质量的Zn、Fe、A1与足量HCl反应所产生H2的多少是Al>Fe>Zn。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气体制取装置的创作

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为生产、生活、学习更好服务的。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彰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品,创作一个多功能气体制取装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该装置集反应装置、收集装置为一体,而且气球可装固体药品,注射器可装液体药品。关闭导气管推动注射器就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注入液体药品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该装置可制取O2、CO2、H2,特别是导气管的突出部分注入H2O后,形成一个安全装置,H2不通过检纯就可直接点燃,这是一个新的创意。

综合上述,科学探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春天已到,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里可谓百花齐放,给了化学教师施展才能的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每个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想高招,想新招,为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培养一批具有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南京债权债务律师:公司收发人员签收邮件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公司行为下一篇:同上一堂战疫课安徽专场观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