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2024-06-07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通用11篇)

篇1: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设备运行中发生任何故障或失效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因此,探讨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方向越来越重要。

篇2: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呢,对于企业来说工程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工作的基础,只有工程机械设备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正常运行,才能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所提高,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提高生产效益,第二种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两种方法中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求着工程机械设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

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来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才能够在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使得设备一直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工程机械设备的工作,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需要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着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保障低故障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提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设备来讲机械设备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二、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管理缺失。

以石油行业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国共有xx家石油产业园区,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达xx多家,整体规模较为庞大。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对设备安全管理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设备安全的标准化管理严重缺失,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一方面设备管理制度与操作方法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缺乏日常的维护保养制度及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在一些安全附件的采购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经常选择价低质次的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低。在安全生产中,企业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而导致了管理工作的疏忽,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2、应急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增速较快,设备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增加。尤其是一些设备已经接近或超出了设计使用寿命,进入故障多发的阶段,而相应的应急机制却不够完善。目前的应急公共平台包括了消防、环保与安全等方面,但彼此之间的衔接却不够紧密。出现突发事故时,难以做到快速集结有效力量,监测预警与指挥系统相对落后。中小企业自身不仅缺乏专职的应急救援机构,且应急装备不足,尚不具备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应急救援能力。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也较为滞后,员工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与自救知识。当事故发生时,容易产生救援和疏散措施不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态。

3、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工程机械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企业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制定的意识,现如今很多的企业缺乏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档案的建立上仍不完善,工程机械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的局面,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机构去进行控制,尤其是有些公司对于新设备的购入,入账时候存在很大的遗漏,这使得现如今管理工作比较被动,公司管理的责任主体尚不明确。

4、工程机械装备落后和盲目购置设备。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如今,很多企业的工程机械设备比较老旧,机械设备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换代,科学技术也处在落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企业再生产经营上以及某些项目的施工招标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因此在某些时候影响了企业的日常发展。企业应当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及时对新的产品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企业只有及时地根据自身发展来进行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

5、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机械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换比较频繁,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比较淡,对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进行的专业教育时间较短,技术管理水平较差。

三、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维护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1、增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企业应加强对运营商使用的设备和操作的方法的教授,使其充分地理解机械和设备,以防止高频机械设备和过度使用,保证机械的使用是正常的,一个机械维修在平坦负载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用统一的操作模式,保护机械和设备可以光滑,防止起伏。对操作人员培训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了解机械设备操作和控制,使企业能够熟悉你的表现、机械原理和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维护、检查维修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失误造成的机械损伤。坚持一个人一台机器,责任到人的管理系统,可以配合适当的奖惩制度,通过日常检查工作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机器的知识和细致,调动积极性运营商设备的同时,加强责任心的培养。

2、设备的定期维修。

(1)定期检修模式。

所谓的定期检修模式,也被称为预知维修和定期检修等。该模式一般根据需要检修的设备技术标准或者是劣化规律而规定检修标准,掌握设备的时机进行检修非常关键,只有大量地搜集设备的相关数据,并依照设备运行的具体状态才能掌握。在该模式下,只要设备的使用达到了预定时间,无论当时的技术是怎样的状态,哪怕没有必要检修也要进行。因此定期检修模式一般适用于故障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况。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掌握检修的具体实施状况,控制好检修的时间,进而可提前准备及组织检修工作,能有效地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2)事后检修。

所谓的事后检修,是指当设备已经发生了故障或事故以及损坏的时候,造成设备陷入停机状态后对设备进行的检修,这种检修模式也被称为故障检修。事后检修能够使设备功能得到恢复,并达到其原有的水平。这种检修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无法人为地控制设备的检修时间,必须在把各项检修资源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才可以让检修工作高效进行。

3、设备的润滑处理工作。

根据日常机械设备管理,大量的机械故障是由于润滑不良。因为工程机械部件的润滑效果精度、质量保证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正常合理的润滑是一种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

选择一个合适的润滑剂,要根据机械结构的不同种类和应用程序,与普通润滑剂相比,根据机械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品牌。

第二,检查油质量和数量。及时补充不足,根据需求进行改变。

第三,根据维护周期,设备技术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使义务维护计划,时间必须润滑维护停机时间。

4、对于机械设备小故障的及时处理。

机械的使用难以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时对机械设备的影响程度较低,有时故障比较严重,甚至威胁到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甚至对操作人员的操作使用产生很大的风险。据调查,大部分时间的设备大故障,往往因为一些小故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的小故障,经常因为生产要求,不及时处理故障,甚至不进行处理。因此在维修方面上,对于小故障我们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能任由小故障发展成为大事故,要保障能够及时地对小故障进行处理。我们要通过事前维护与定期维护相结合的维护和保养制度,在使用设备之前对一些小故障进行处理,操作人员也要通过日常对设备的使用观察,及时总结和分析,机械损坏和故障的规律,通过日常工作的总结,定期定时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要坚持定期检查,定期维护的原则,通过对机械设备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进行维护保养,这样就能够避免浪费和机械设备的损坏,为企业的生产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目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系统实施进行了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来共同探讨、学习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文科,李虹霞。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34:277。

[2]李浩。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实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16:109。

篇3: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1 ERP系统及其核心管理思想

ERP系统将客户关系、供应链、资金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通过使用ERP系统可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并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全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为4方面:实现对企业整个供应链资源的全方位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思想;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实现业务流程重组。

2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2.1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ERP系统被广泛应用之前,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滞后,各业务部门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仅关注本部门业务的状况,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ERP系统应用之后,经营管理模式有了质的飞跃,ERP系统管理通过使用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化软件,将企业的各业务系统整合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经营系统,从而使各业务部门在统一的数据资源环境下协调工作。

2.2 促进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

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ERP系统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ERP系统梳理并优化企业的各类业务流程,企业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重复劳动的现象大大减少,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实现了企业对各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促进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

在企业管理中,ERP系统可提前生产加工采购期,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企业总库存量,企业管理人员减少,物料采购费用的节省、生产制造成本的下降、人力资源的节约都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资金,扩大企业业务。

3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1 基于ERP系统的企业销售管理与应用

企业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及时准确地收集到产品市场占有率、回款率、产品成本与利润、客户满意度等重要销售数据,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公司领导层决策市场营销战略提供可靠依据。企业可通过ERP系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从客户档案管理、订单追踪、售后服务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应用ERP系统后,不仅能管控销售业务全过程,还能提升市场营销业务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2 基于ERP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与应用

企业在实施ERP系统后可实现对物料采购、产品生产、库存管理等业务进行过程管控,以达到减少采购费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成本的目的。在ERP系统中能实时查询物料采购价格、物料交付及时率、物料到货合格率等信息,为企业购买物料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并对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管控;在产品生产环节,企业可有效监控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每月进行成本核算,提高生产成本核算精确度,并找到影响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得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在库存管理环节,企业可利用ERP系统实时核对实物数量与账面数量,减少定期盘点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同时可根据每日物料出入库数据进行测算,确定最佳库存结构,降低库存仓储成本。

3.3 基于ERP系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与应用

在财务管理中,企业可通过ERP系统全面监控资金在各业务环节中的流动情况,加强资金管控。财务人员可在ERP系统中进行日常的账务处理、应收应付管理、成本核算管理、财务报表编制等工作,通过该系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除日常财务工作外,财务人员还可通过ERP系统进行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决策及财务分析等工作,拓宽会计核算的广度和深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

3.4 基于ERP系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应用

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人力资源流动较频繁,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营需求状况,可在系统中编制适合企业自身的人员结构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和模拟运行评估,企业领导层可通过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决策。ERP系统还可以按照企业员工当前的岗位类别提出一系列培训计划和建议,在企业组织架构变动或岗位变动时提出合理建议。

4 ERP系统在企业实施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影响ERP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变革管理能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能力、企业规模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的知识集成能力。在企业实施ERP系统准备转型的过程中,帮助员工适应变革并积极投身企业变革中,使变革能以较高的回报率实现预定目标,这就是企业变革管理能力,该能力是企业成功实施ERP系统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业务流程重组与ERP系统实施是互为成功的前提条件,企业若想成功实施ERP系统,必须具备IT的业务流程重组能力。ERP系统实施需要投入较多资源,耗时久、项目风险高,因此,企业必须具备企业规模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确保系统实施成功。实施ERP系统实际就是一个从系统集成到业务集成,最终体现为知识集成的过程,知识集成能力体现在变革管理、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等多种关键成功因素中。

摘要:ERP系统是当下企业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之一,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实现对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化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确保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将重点介绍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施情况。

关键词:ERP系统,企业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篇4: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实施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设备运行中发生任何故障或失效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因此,探讨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方向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系统实施

中图分类号: T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0-2

1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呢,对于企业来说工程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工作的基础,只有工程机械设备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正常运行,才能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所提高,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提高生产效益,第二种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两种方法中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求着工程机械设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来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才能够在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使得设备一直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工程机械设备的工作,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需要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着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保障低故障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提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设备来讲机械设备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2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管理缺失

以石油行业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141家石油产业园区,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达9000多家,整体规模较为庞大。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对设备安全管理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设备安全的标准化管理严重缺失,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一方面设备管理制度与操作方法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缺乏日常的维护保养制度及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在一些安全附件的采购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经常选择价低质次的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低。在安全生产中,企业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而导致了管理工作的疏忽,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2.2 应急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增速较快,设备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增加。尤其是一些设备已经接近或超出了设计使用寿命,进入故障多发的阶段,而相应的应急机制却不够完善。目前的应急公共平台包括了消防、环保与安全等方面,但彼此之间的衔接却不够紧密。出现突发事故时,难以做到快速集结有效力量,监测预警与指挥系统相对落后。中小企业自身不仅缺乏专职的应急救援机构,且应急装备不足,尚不具备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应急救援能力。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也较为滞后,员工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与自救知识。当事故发生时,容易产生救援和疏散措施不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态。

2.3 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工程机械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企业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制定的意识,现如今很多的企业缺乏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档案的建立上仍不完善,工程机械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的局面,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机构去进行控制,尤其是有些公司对于新设备的购入,入账时候存在很大的遗漏,这使得现如今管理工作比较被动,公司管理的责任主体尚不明确。

2.4 工程机械装备落后和盲目购置设备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如今,很多企业的工程机械设备比较老旧,机械设备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换代,科学技术也处在落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企业再生产经营上以及某些项目的施工招标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因此在某些时候影响了企业的日常发展。企业应当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及时对新的产品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企业只有及时地根据自身发展来进行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

2.5 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机械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换比较频繁,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比较淡,对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进行的专业教育时间较短,技术管理水平较差。

3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维护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3.1 增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企业应加强对运营商使用的设备和操作的方法的教授,使其充分地理解机械和设备,以防止高频机械设备和过度使用,保证机械的使用是正常的,一个机械维修在平坦负载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用统一的操作模式,保护机械和设备可以光滑,防止起伏。对操作人员培训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了解机械设备操作和控制,使企业能够熟悉你的表现、机械原理和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维护、检查维修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失误造成的机械损伤。坚持一个人一台机器,责任到人的管理系统,可以配合适当的奖惩制度,通过日常检查工作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机器的知识和细致,调动积极性运营商设备的同时,加强责任心的培养。

3.2 设备的定期维修

3.2.1 定期检修模式

所谓的定期检修模式,也被称为预知维修和定期检修等。该模式一般根据需要检修的设备技术标准或者是劣化规律而规定检修标准,掌握设备的时机进行检修非常关键,只有大量地搜集设备的相关数据,并依照设备运行的具体状态才能掌握。在该模式下,只要设备的使用达到了预定时间,无论当时的技术是怎样的状态,哪怕没有必要检修也要进行。因此定期检修模式一般适用于故障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况。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掌握检修的具体实施状况,控制好检修的时间,进而可提前准备及组织检修工作,能有效地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3.2.2 事后检修

所谓的事后检修,是指当设备已经发生了故障或事故以及损坏的时候,造成设备陷入停机状态后对设备进行的检修,这种检修模式也被称为故障检修。事后检修能够使设备功能得到恢复,并达到其原有的水平。这种检修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无法人为地控制设备的检修时间,必须在把各项检修资源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才可以让检修工作高效进行。

3.3 设备的润滑处理工作

根据日常机械设备管理,大量的机械故障是由于润滑不良。因为工程机械部件的润滑效果精度、质量保证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正常合理的润滑是一种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选择一个合适的润滑剂,要根据机械结构的不同种类和应用程序,与普通润滑剂相比,根据机械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品牌。第二,检查油质量和数量。及时补充不足,根据需求进行改变。第三,根据维护周期,设备技术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使义务维护计划,时间必须润滑维护停机时间。

3.4 对于机械设备小故障的及时处理

机械的使用难以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时对机械设备的影响程度较低,有时故障比较严重,甚至威胁到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甚至对操作人员的操作使用产生很大的风险。据调查,大部分时间的设备大故障,往往因为一些小故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的小故障,经常因为生产要求,不及时处理故障,甚至不进行处理。因此在维修方面上,对于小故障我们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能任由小故障发展成为大事故,要保障能够及时地对小故障进行处理。我们要通过事前维护与定期维护相结合的维护和保养制度,在使用设备之前对一些小故障进行处理,操作人员也要通过日常对设备的使用观察,及时总结和分析,机械损坏和故障的规律,通过日常工作的总结,定期定时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要坚持定期检查,定期维护的原则,通过对机械设备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进行维护保养,这样就能够避免浪费和机械设备的损坏,为企业的生产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目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系统实施进行了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来共同探讨、学习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葛文科,李虹霞.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4:277.

[2] 李浩.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实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109.

篇5:现代企业应如何实施绿色管理

现代企业应如何实施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的,它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管理.传统企业管理一般是以追求利润为最高原则,而很少考虑环境因素,而绿色管理,其核心内容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统一起来.

作 者:陈柳钦 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年,卷(期):“”(9)分类号:F2关键词:

篇6: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浅谈企业内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企业的管理中,对物料的管理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传统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存在种种弊端,为此需对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进行再造,建立适应现代管理的物流管理系统.从建立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物流管理结构和建立完整的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等3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论述.认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企业高管的支持和全员参与;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在系统建成后,借助信息系统这个工具,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在改进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一个PDCA的过程.

作 者:刘建华 LIU Jian-hua  作者单位:武警水电第二总队,江西,新余,338029 刊 名:人民长江  PKU英文刊名:YANGTZE RIVER 年,卷(期):2006 37(6) 分类号:N29 关键词:企业内部物流   管理基础数据   物料编码   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7: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作者:————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摘要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企业感知,健全企业神经系统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必要而迫切的。现代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的具体职能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存在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关键在于调动其积极性,使企业中每个人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实现创新的持续改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离不开管理,人力资源需要开发,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导向,有利于企业管理。既然社会发展离不开商业这个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那么,这个组织的存在,必然要有管理,管理科学和人力资源的来源与管理就必然存在,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管理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是对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人们的管理意识,管理行为的整合,管理创新,是永远的真理,永无止境。

关键词

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 效益 目标 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提纲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

(二)明确区分传统的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二·人才在经营管理中对企业的影响

(一)人才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

(二)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三)企业价值文化与人的需求

(四)现代企业的基点和特征是“以人为本”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块在现实企业

(一)规划

(二)招聘

(三)考评

(四)激励

(五)开发

(六)调配

四·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一)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赢得人才的制高点

五·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前景展望

(一)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二)试谈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个人声明

本文确为本人独立完成并愿意承担因违反学术规范而应承担的责任。

导师评语

篇8: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

一、知识管理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

(一) 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 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知识型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实质内容, 在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经营机制,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 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 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运营, 获得基础科学和工艺技术知识的过程, 目的是积累新经验, 探索新规律, 创立新学说, 追求新发展并把它普及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去, 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 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同时, 可以促进企业优化经济效益, 扩大资本积累, 确保企业生存稳定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 现代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

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管理对象, 是对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 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 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 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与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信息、销售、职工教育和培训, 知识管理正是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特点而诞生的。

(三) 现代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增强企业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等重要措施。

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 从本质上来看, 知识管理涵盖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进程, 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 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资金与劳动力。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工作都与知识管理有关系, 或者在创造知识, 或者在使用知识。因此, 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首要目标, 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 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 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个体与团体, 将个体知识团体化, 将内隐知识外显化, 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 将外部知识内部化, 将组织知识产品化, 则属于知识管理的过程。所以, 企业知识管理是个人和企业要适应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真正向导。

二、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 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综合能力被看作是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 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下, 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获得所需的知识, 以便做出最佳决策。因此, 无论是企业员工个人的创新还是群体的创新, 都必然会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有关, 都需要有一种利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特定工作氛围, 这是创造力知识管理滋生的肥沃土壤。创造这样一种氛围, 是从整体上开发员工头脑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的长效措施。因此, 就必须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 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 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 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 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 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无常的激烈竞争环境中, 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永远占据霸主地位。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 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了使企业能在竞争中维持其市场地位, 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应, 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 而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和提高这种快速应对能力。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 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

(三) 强化知识人才管理。

人才是兴国之本, 快速发展经济, 推动社会进步, 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 最根本的是要有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才。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因此, 我们一定要大力培养人才,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 在创新事业中聚集人才的良好氛围, 不断壮大人才队伍。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 运用集体的智慧, 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 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 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 知识型企业只有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坚持以创新为核心, 以管理模式创新为纽带, 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经营机制,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知识经济的来临, 使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 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知识管理。本文就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赢得竞争优势。

篇9: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一、实施ERP系统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转变滞后。ERP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汀项目,更是一个管理项目。但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将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作为一项技术工作处理,认为ERP系统的实施是纯技术问题,是信息技术人员的任务,而与管理人员没有多大关系,结果在选择系统和实施系统时因缺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积极参与而步人误区。

2。制定规划存在误区。企业在实施ERP时,都会有整体规划,它的出台需要企业为此成立一个专门小组。这个小组应该包括信息、销售、财务、计划、企管、劳资、人事、供应、生产等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企业在作整体规划时,经常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企业由于自己的人才有限,经常采取由IT公司来为自己做规划的方法。这样做的弊病是做出的方案很可能会脱离企业实际。第二个误区是企业想一劳永逸,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汀技术变化非常快,企业的业务种类及范围也会随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而经常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的ERP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它就会束缚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促进企业的发展。按现在的情况来看,企业IT系统整体规划最适合的时间段应该在3—5年,如果考虑时间过长,一方面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应用人员产生厌烦心理。

3,不能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ERP管理软件,是ERP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企业在选择ERP软件的时候,应该着重从本企业需求、软件功能的拓展与开放性、二次开发工具及其易用性、完善的软件文档、良好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稳定性、供应商的实力与信誉、合适的价格以及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有效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另外也要做投资效益分析,包括资金利润率、投资回收期、实施周期及难度等。在项目实施中,有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很好地考虑企业实际,而是过分地注重ERP软件本身,从而造成了实施时间、二次开发或用户花时间过长而影响了效益的兑现。

4.ERP是万能良药。ERP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在企业的管理中起到计划与控制的作用。ERP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软件一般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料需求计划、车间排产、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模块。如果企业迫切要求考勤管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控制、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其它管理项目,这时最好不要选择ERP软件,因为任何一种软件都有它的应用范围,就象一台先进的机器设备,有它自身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一样。我们从未见过用电视机来洗衣服的人,但在选择软件的时候犯类似错误的人却很多,他们要求软件无所不能,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更有甚者在一些亏损企业,领导认为只要实施了ERP企业就一定能够扭亏为赢,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5,对实施ERP投入不足。ERP是一个管理项目,它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ERP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因此,人们往往对它抱有幻想,认为只要投入较少的资金,加上几个微机人员便可以实现ERP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ERP的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管理革新,它既需要财力和物力,更需要人力的投入。这里的人力投入包括各个业务口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对这些业务口能起到协调和控制的有关人员。在实际实施中,许多企业因效益问题、管理问题等诸多原因停止或终止了资金的投入,使ERP项目的实施半途而废,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6.业务流程重组实施难度大。ERP以优化规范的业务流程为前提,因此要想使ERP系统在企业成功应用,就必须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去除冗金和无效的工作环节,从而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能力。由于业务流程重组会改变企业现有习以为常的业务工作模式,必然会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新的管理方式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部分人的岗位危机,进而对项目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企业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正是ERP系统实施的难处。

7.“一把手”没到位。实施ERP项目被称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是指高层领导在理解ERP的基础上,领导、指导并参加ERP的实施,解决ERP实施过程中的部门协调等问题。现实情况是,有许多企业领导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的支持,结果是管理、协调没到位,资金使用没落实,这些企业的ERP项目是不会实施成功的。如果“一把手观望,二把手反对,三把手支持,四把手积极”的话,那么至少不会更有效地推进ERP的实施。

8.不重视数据的准确性。ERP软件是企业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运行的基础数据来自企业。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将运算出科学的结果;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将运算出不准确的结果。有许多企业往往为了一时的“高效率”,提供了不准确的基础数据,这样会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

9.工作中急于求成。ERP的实施要有一定的周期,任何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做法都是错误的。ERP的实施不同于企业MIS系统,前者是一个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整体;后者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果把ERP的实施看成是各个MIS系统的简单罗列,这样的ERP实施工程是不会成功的。

10.不重视数据的准确性。ERP软件是企业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运行的基础数据来自企业。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将运算出科学的结果;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将运算出不准确的结果。有许多企业往往为了一时的“高效率”,提供了不准确的基础数据,这样会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

二、ERP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实施前要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是一个老话题,可它却是目前ERP实施中最大的难题。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层的培训。让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对ERP有充分而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企业决策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从而确保ERP项目的顺利实施。其次,要加强ERP业务技术骨干的培训,这是ERP顺利实施的技术保证。在系统实施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系统软硬件操作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要让他们直接参与数据的采集、熟悉各种业务的程序和范围,以便在以后的系统运行维护及二次开发中发挥作用。再者,要加强各种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要有计划地对广大业务管理人员,如财会人员、生产计划员、购销人员、生产统计员、仓库管理员等进行贯穿于ERP系统实施全过程的培训。

2.明确需求和实施重点。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实施重点。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分析企业同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找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弄清这些影响因素能否通过ERP得到解决,企业想通过ERP系统在市场上建立什么样的竞争优势。既要考虑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又要分析找出近期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企业可以通过ERP系统解决的问题,也应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制定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析企业现有工作流程在哪些方面未能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同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有哪些不符,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在考虑ERP软件的具体功能时,要分析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类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对软件的要求,企业特点对软件功能的特殊要求。

3.要有管理咨询专家的参与。企业在准备实施ERP系统之前,需要请管理咨询专家帮助企业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对企业发展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诊断,分析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和什么样的管理软件,并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意识的培训。企业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请管理咨询专家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机构调整及采用一套规范的实施原则和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组织和管理。

4.要重视标准化工作。信息标准化工作是ERP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和系统建设的保证。信息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代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流程标准化等内容。

5.软件的选择应以管理人员为主。正确选择软件类型是ERP系统能够发挥足够效用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选择软件时,应当以管理层为主,从企业战略需求出发,将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软件系统进行很好地匹配,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ERP系统。

6.对实施的风险性要有正确的认识。ERP系统的应用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项目,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系统选型到上线实施的整个过程存在种种风险,诸如环境风险、软件风险、实施风险等等。因此企业有必要对风险有充分认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控制风险,进而降低风险,从而提高ERP系统的实施成功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篇10: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2)建立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团队EAM系统的顺利实施必须获得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参与,需要领导对EAM系统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及执行问题做决策和支持。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稳定的`工作团队,保持和调动员工对项目的拥有感和使命感。

(3)做好数据库建设建立数据的标准化过程和全面完整、层次恰当的主数据,以保障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4)做好项目执行计划和明确项目执行方式不要把软件实施只作为一种软件,而要站在管理的高度去指导实施,而且EAM系统是一个多模块的集成系统,必须保证各个模块同时并行实施,同时进行适当交叉,制定合适的项目具体执行计划,包括实施的时间进度安排、人力投入(实施人员、维护人员等)和实施的先后顺序等,才能发挥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5)制定项目施的操作流程制定项目实施的操作流程并在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进行一次全面地、深层次地信息化了解、宣传和动员,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及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其对EAM系统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另外,注重对员工的实时培训,因为EAM系统在不断优化,员工培训也要跟上其优化的步伐。

(7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建立EAM系统实施的组织保障系统,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或操作技能比赛,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以保证员工对系统操作的主人翁精神。

(8)注重对EAM系统的持续改进管理是动态的,需要常抓不懈,因此,EAM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才能保持其管理先进性的生命力。

4 结语

篇11: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系统的实施论文

1.财务与会计的内涵 2.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3.评价现行财务制度 4.如何认识会计工作

(一)第二讲

1.如何认识会计工作

(二)2.会计等式与会计报表

第三讲 1.现金流量表 2.财务管理的目标 3.财务管理的内容 4.财务管理的职能

第四讲

1.财务分析概述 2.流动性分析 3.资产管理分析 4.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5.盈利能力分析 6.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第五讲

1.财务预测

(一)2.财务预测

(二)第六讲

1.财务预测

(三)2.本量利分析 3.财务预算

4.作业成本与作业预算 5.普通股筹资

第七讲 1.负债筹资 2.营运资金政策 3.资本成本 4.财务杠杆 5.资本结构

第八讲

1.三种投资分类方式 2.投资中考虑的因素 3.项目投资决策基础 4.长期投资决策方法

(一)第九讲

1.长期投资决策方法

(二)2.证券的评价

第十讲

1.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 2.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3.利润分配活动的管理 4.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本讲重点】 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的基础知识(一)

【重点提示】 财务与会计的内涵 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评价现行财务制度

第1讲 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一)

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财务与会计的内涵

1.会计

会计工作主要是解决三个环节的问题: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会计报表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通常所讲的各种发票,在会计上被称为原始凭证,原始凭证通常属于非会计语言。●会计部门把这种非会计语言转化成会计语言,也即把原始凭证转化成记账。

会计账簿

会计工作要在记账凭证的基础上把它转换成账簿。

●账簿实际上是对成千成万张的会计凭证的浓缩。要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可能把成千成万张的凭证都翻一遍。

●会计账簿的多少根据业务规模的大小而不同。会计报表

会计工作要在会计账簿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会计报表。

●目前主要是三种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会计报表是在账簿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的浓缩,是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高度概括。

●会计报表要对外提供,它的使用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厂长、经理和职工。

2.财务 财务不是解决对外报告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企业内部资金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涉及到预测、决策、控制和规划。

财务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筹集资金,筹集资金以后如何进行投资,项目投资完成以后,在经营过程当中营运资本如何管理,以及最后盈利如何分配的问题,它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经营活动的管理和分配活动的管理。

筹资 投资 经营 分配

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1.理论上财务和会计的关系

过去理论上对财务和会计的关系有三种看法:(1)大财务:财务决定会计;(2)大会计:会计决定财务;

(3)平行观:财务和会计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2.实务上财务和会计的关系

实务上这三种观点不可能同时存在。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只有一种观点,即:财务决定会计,财政决定会计,同时财政还决定财务。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和会计的关系就是一个大财务的思想。大财务的思想实际是计划经济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它有什么弊端?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实际上遵循的是一个大财务的思想,甚至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当中基本还是这样一个思想,如果把财政这个因素考虑进来,那么实际上是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到现在为止都是由财政部门制订和颁布的,财政部门始终是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立场上来制订各种财务制度,进而通过财务的各种标准来制约会计核算,所以财务决定会计它的根源实际上是一种大财政的思想。还有税务的问题。财会工作经常打交道的一个部门就是税务部门,但是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也有关系,实际上在我们国家财政还决定税务,税务再影响会计。所以会计核算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都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对这些制度加以规范的。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再去强调大财政的管理,强调财政决定财务和财务决定会计的管理体制是不适宜的,是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要求的。

3.还财务本来面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和会计是两项内容各异的工作,二者是平行的关系。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应该注重和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绝不仅仅是一个制度的问题,还是一个方法和思路的问题。我们学习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方法和思路的问题,而不是财政部财务规定的问题。财务应该是企业自己的财务。

对现行财务制度的简单评价

从计划经济延续下来,我国一直是国家规定财务制度,国家通过财务制度来约束国有企业行为。1993年,在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过渡的过程中,国家颁布了“两则两制”。所谓两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通则》和《企业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属于财务制度范畴;会计准则属于会计制度范畴。所谓两制就是指《13个大行业的财务制度》和《13个大行业的会计制度》。13个行业包括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建筑业等。“两则两制”的执行标志着我国财会制度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在市场经济初期,企业执行财政部门颁布的财会制度还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会制度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来。

【自检】

你认为财务和会计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财务与会计不是同一个概念,首先明确会计和财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把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理清,只有在正确认识财务和会计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讲如何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应该是平行的,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会计的基础知识(一)

【重点提示】 会计对象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

会计等式与会计报表

虽然会计和财务是两项内容不一样的工作,但是会计工作毕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具体到财会领域,市场经济是一个更需要大量真实的、及时的会计信息的经济。如果没有真实的会计信息做保证,市场经济将无从谈起。

以下对会计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会计对象

会计工作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即与企业资金运动有关的都是会计工作的对象,从取得货币资金,到货币资金转为生产资金;从生产资金再转为货币资金,这样一个运动的过程都是会计工作的对象。会计的对象是客观的,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表现形态都是一样的,所以会计才能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商业语言。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即资金运动的分类。会计要素是主观的,不同国家对会计对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会计要素是了解一个国家会计工作的切入点,作为一个管理者,了解国家的会计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六个要素。这六项会计要素是整个会计核算的基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要素。

图1-2 会计要素

1.资产(1)概念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①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

企业对资产不一定都拥有所有权,有一部分资产可能是企业控制的,比较典型的就是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表1-1 资产的分类

②资产必须能够以货币计量

所谓能够以货币计量,就是资产能够通过量化用货币表示出来。在会计工作进行货币计量的过程中,不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就不能归类为资产。

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资产一定是有价值的,将来能够创造效益。企业产品卖不出去造成存货积压,这些存货没有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2)分类

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有其他资产五类。

有关会计的基础知识将在下一讲中继续讲述。

【心得体会】

第2讲 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二)【本讲重点】 会计的基础知识(二)

会计的基础知识(二)2.负债(1)概念

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现在所承担的,将来需要偿付的一种债务。

①负债本质上是债务,是目前和过去的业务形成的,一般情况下不把未来的事项确认为负债。最近财政部颁布了一个新的准则,要求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未来事项也可以确认为负债。

②负债是将来一定要偿付的经济责任。即使现在没有货币支出也要作为负债。(2)分类

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两大类: ①流动负债

一年内需要偿还债务称为流动负债,它的项目很多,如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票据、短期借款、应付利润、应交税金等等。②长期负债

可在一年以上偿还的债务称为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发行一年以上的公司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1)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在数量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之后的差额。(2)分类

所有者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实收资本

实收资本是企业接受投资人投资的部分,上市公司称为股本,股本代表了企业的注册资本。②资本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是股本或资本的一种储备状态,它最终可以转成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金包括企业接受外单位的捐赠和股票的溢价等。③盈余公积

报表中的盈余公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盈余公积金

按当年净利润10%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叫做法人盈余公积金;上市公司可以任意提取。盈余公积金主要用途有两个:

●转成资本。净利润不一定全都分配掉,可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转成资本,壮大资本实力。●弥补亏损,上市公司盈余公积金还可以用来发放股利。▴公益金

公益金就是从当年净利润当中按照5%的比例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主要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如建托儿所、幼儿园、俱乐部等等。④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利润中尚未分配的部分,是公司用于以后利润的分配或待分配。

4.收入(1)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业务中产生的收益,是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现金流入和债务的清偿。收入是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一个基本指标。

①只有当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所产生的收益才是收入。接受捐赠也引起资产的增加,但不是收入。②收入一般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扣除相应费用后的净额可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2)分类 ①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又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②对外投资收益 ③营业外收入

因意外原因获得的收入,如企业卖掉固定资产所得的收入。

5.费用

费用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一般包括料、工、费。①料是指材料 ②工是指人工工资

③费指各项管理费用(可理解为管理人员工资)、财务费用(如支付利息)、销售费用(如广告费)。一般情况下,费用与收入要匹配,也可以说凡取得收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从管理的角度看,费用是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成本在内。

6.利润 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在数量上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利润是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由收入总额和费用总额决定。

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的含义和作用

以上六项会计要素的划分较粗略,难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下介绍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再分类。会计科目把每一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成若干小类。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科目就是账户。

2.会计科目的原则(1)完整性

所有的账户最终要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完整过程。(2)互斥性

每个账户的内容是唯一的,账户之间是互相排斥的,其分类不能相互交叉。任何一个业务在会计核算时只能记在一个账户上。

会计等式与会计报表

会计工作最终目的是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在对日常会计核算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用来总括地反映某个会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文件。所有的企业都要通过至少三种报表来报告他们的业务,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编制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将资产项目列在报表的左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在报表的右侧,从而使资产负债表左右两侧保持平衡,即满足上面的会计等式。

表2-1资产负债表(简表)

年 月 日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这是按照流动性排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关注资产的流动性。企业规模大并不代表企业就有竞争能力,不代表财务状况就很好。表面上非常繁荣的企业,也可能由于资产性不够而导致破产。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企业破产,最本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产的流动性出了问题,没有现金去还债,于是债权人决定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

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负债是企业向外面借来的资金,反映的是债权债务的关系;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接受投资人投资的资金。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企业一定的资产来源就必然要有一定的资金占用,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资产,资产就是资金的具体占用形态。

【提示】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静态的会计报表,只描述了它在发布那一时点公司的财务状况。因此,它反映的信息带有时效性。只要企业在经营,它的资金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资产负债表只不过是截取一个相对静止的时点,把它的财务状况反映给报表的使用者,资产负债表每时每刻都是变化的。

2利润表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是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月份、季度、)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根据收入减去费用等于利润这一等式编制的。会计等式:利润=收入-费用

表2-2利润表(简表)年 月

【提示】

利润表是一个时期的报表,是一个动态的报表,这是它和资产负债表的区别。

有关会计报表将在下一讲中继续讲述。

【心得体会】

第3讲 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三)

【本讲重点】 会计的基础知识(三)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职能 下面继续上一讲,介绍会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

会计的基础知识(三)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如)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的名称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计划经济条件下,叫成本报表。1993年,财务改革以后,把成本报表改为“财务状况变动表”。1998年开始改为“现金流量表”。

(1)会计等式

现金流量表是根据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等于现金净流量这一等式编制的。会计等式: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三个账户。

①狭义的现金,就是库存现金;

②银行存款;

③其他货币资金。

(2)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收付实现制

【案例】

2001年6月,某企业从北京销往上海一批商品,价款是100万元,2001年6月没有收到货款,到2001年12月份货款才收回来。100万元到底是记在6月份的收入当中还是记在12月份的收入当中?

▴如果把收入记在6月份当中,就叫权责发生制。借:应收账款100万元 贷:销售收入100万元 ▴如果把收入记在12月份当中,就叫收付实现制。借:银行存款100万元 贷:销售收入100万元

①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就是按照权责关系来确定收入和费用,也称为应收应付制。通俗地解释就是本期的收入,不管是否拿到钱,都要确认为本期收入;凡是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管这笔钱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拿到钱,也不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已经付出钱,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权责发生制的弊端有两个:

▴企业现金流动不合理。企业并没有收到现金,但是税务局要求企业出现了收入就要交税,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动不合理,即企业没有收到现金,却要拿现金去交税。

▴其利润表不能反映企业真正获取现金的能力。权责发生制把没有收到的现金确认为收入,而确认收入就要结转为成本,这样,利润表上就要反映企业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企业还可能会由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来还债而导致破产,因为应收帐款未到期还不了债。因此企业有可能会破产。②现金流量表的基础——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的弊端要求在会计核算上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弥补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所以现金流量表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收到了现金一定要反映在现金流量表当中,应收账款跟现金流量表没有关系。因此现金流量表是一个非常真实、非常客观的衡量现金流动的报表。现金流量表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最真实的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最真实的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所以在分析报表的时候,一定要把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起来,不能只看利润表上企业实现的利润,还要看现金流量表上企业赚取的现金。如果利润表上实现了很多利润,而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是负数,那么这个企业的偿债能力有问题,其收益质量就不高。(3)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表3-1现金流量表(简表)年(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流入量小计 减:流出量小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流入量小计 减:流出量小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流入量小计 减:流出量小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4)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主要就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当中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 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一个成长中的企业要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其结果通常就是投资活动的流出量大于流 量。所以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表现为负数是正常的,或者说在企业的发展中,其投资活 的现金净流量应该是个负数。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 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筹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等。一般来说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 流入量比较大,净流量要求是一个正数。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筹资活动现金流出量

现金净流量增加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提示】

我国的现金流量表是一张年报表,就是一年编一张。利润表、资产负债表都是月报表,而利润表是一个时期的报表,是动态的报表;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的报表,是静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也是一个时期的报表,它反映的是一年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自检】

请结合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填写

【小结】

上面主要对会计的基础知识作了简单的介绍,主要分析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对象就是资金的运动。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职能

【重点提示】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目标

公司理财的立场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在不同阶段追求不同的目标。

1.产值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产值最大化。产值越大企业就越好一旦企业拼命追求产值,其结果就会造成产品大量积压。产品积压越多,企业的损失也就越大,所以产值最大化不科学,不可取。

2.利润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越大企业就越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的目标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目标有很多缺陷,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先后顺序,也即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2)没有考虑利润和投资之间的关系。(3)没有考虑企业的风险问题。

所以不能够把利润最大化简单地界定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3.每股盈余最大化

以每股盈余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太合理,因为每股盈余最大化实际上只是把利润和投资反映出来了,而每股盈余在什么时间实现、每股盈余到底有多少风险没有反映出来。所以每股盈余最大化只是完善了利润最大化当中的利润和投资的比例关系,其他的弊端依然存在。

4.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是股东的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以下优点:(1)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2)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股东财富越多,企业的市场价值越大。(3)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那么企业怎样衡量它的价值呢?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就是公司理财,其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股票的市价,市价越高表明企业价值越大。市价是衡量企业价值高低的一个很客观的标准。

财务管理的内容

图3-1 财务管理的内容

1.筹资活动的管理

筹资活动的管理是指对资产负债表右边内容的管理。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金是上级单位下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许多筹集资金的渠道,可以发行股票,可以发行债券,可以向银行借款,还可以租赁。企业到底通过哪几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每一种渠道筹集的资金各占多大的比重?筹资管理就是侧重于资金的来源渠道、所需的数额、项目构成及成本的管理。

2.投资活动的管理

投资活动的管理是指对资产负债表左边内容的管理。企业筹集的资金有不同的用途,有很多的投资渠道,如固定资产投资就可以投资很多项目,在证券市场上买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活动的管理就是侧重于资金的投向、规模、构成的管理。

3.经营活动的管理 经营活动的管理是指对投资项目经营中的占用资金的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的管理。4.分配活动的管理

分配活动的管理是指对企业盈利后的资金分配的管理。它研究的是:如何在所有者当中进行分配,分什么股利,分多少等等。分配的决策同时又是投资的决策,因为分配多了留的就少,分配少了留的就多,留下来的资金又构成了下一个循环的资金来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配的决策也就是筹资的决策,或者说分配的决策同时又是筹资的决策。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分配应属于筹资管理,分配决策属于筹资决策,并且据此提出财务管理包括三个部分内容,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检】

请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务管理的职能

1.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有关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决策,它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 活动、审查活动。

图3-2 财务决策程序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职能。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财务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财务信息情报的收集、财务决策方案的设计、抉择和审查。2.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就是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规划和预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没有长期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预算,很难想象一个企业的管理是有效的。财务规划包括财务预测和本量利的分析;财务预算是计划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3.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分析。通过各种会计核算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计算出各种比率,或根据经验,对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4.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就是通过计划、预算和规划对整个资金运动的过程加以控制。财务计划制订出来就要执行,所以执行计划的手段就是财务控制。比如,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在分析这些差异后,通过财务控制对财务计划、财务规划和预算进行调整。

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是现代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的思想。

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但是不能把盈利作为企业第一位的目标。如果作为第一位的目标那是很可怕的,为什么呢?仔细想一想,很多企业不就是在拼命赚钱的过程中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从而导致了破产。

1.生存是第一目标

如果连生存的能力都不具备,又怎么去谈盈利,所以首先企业要正常地生存下去。影响企业生存的两个因素:(1)到期能不能还债 这是影响企业生存的最直接的因素,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破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到期的债务偿还不了,债权人申请企业破产。(2)收入能不能抵偿支出

如果企业要生存下去,那么它应做到:第一要到期偿债,第二要以收抵支。也就是说要做好偿债的管理,要做好收支的管理,要非常关注现金的流动。关注现金的流动实际上是在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实际上是在关注企业的生存。

2.发展是第二目标

企业不仅要生存,还要不断地发展,增强竞争能力。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的要求就是要筹集到发展资金。所以企业的发展就要求在财务上能够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3.获利只是第三目标

生存、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利。企业在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盈利,盈利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企业获利的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进行投资,也就是要选择好投资项目,取得较高的投资报酬率。

因此,在正常的生存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再去获利,这才是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也是财务这一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自检】

请分析你所在的企业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以上主要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职能及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关系的阐述。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经营管理和分配管理。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在能够正常生存的前提下谋取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再去获利,这是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讲 财务管理的职能(一)

【本讲重点】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

【重点提示】 流动性分析 资产管理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针对会计报表的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资产的管理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财务分析的依据是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流动性分析、资产管理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分析也称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通常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担保程度。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三项: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公式表示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

其实这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因为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企业,甚至处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企业,这个比率都可以不一样,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流动资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甚至包括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委托代销加工的物资等等。存货不能用来偿债,所以在流动资产当中把存货扣除掉,剩下的那部分资产称为速动资产。速动资产就是可以立即用来偿还债务的资产。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

由于速动资产剔除了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弱且不稳定的的资产,因此,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3.现金债务总额比

流动资产减存货以后,里面还有大量的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偿还能力也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结合现金流量表来进行分析。第三个比率就是现金债务总额比。

现金债务总额比也可以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即用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除以流动负债。

现金流量表的第一部分就是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以上两个比率越高表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提示】

这些比率都不能说比较科学的数据是什么,比较科学的比率是什么。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这些比率都会有差别,所以这些经验数据只能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体现,企业不能把它作为理财的标准对企业进行资本的筹集和资产的运用。所以财务不可能很规范化,只能是在大量具体情况的分析基础上进行决策。

从流动比率到速动比率,从速动比率到现金债务总额比,一个比率比一个比率更谨慎、更能够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实际情况。这些比率都是越高越好,越高表明这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风险越小。

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就说明偿债能力很强;财务状况困难,说明偿债能力可能有问题,现金流动可能有问题,但不见得企业的整个资产有问题。但是应该注意:一项资产,它的流动性越强,报酬率通常就越低。流动性和报酬率是成反比的,流动性越差的资产它的报酬率通常越高。

所以企业很矛盾,如果保持大量的流动资产,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很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但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企业持有货币资产不是目的,最终要让它有更大的效益,更大的投资报酬。这就要购买设备、建厂房、进行项目投资。所以流动性越强,偿债能力越强,但是流动性越强,报酬越低,所以要求报酬和风险之间要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我们既要尽量去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尤其要规避企业破产的风险,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资产取得最好的投资报酬率。

资产管理比率分析

资产管理比率分析,用于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分析。资产管理比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1.存货周转率

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率实际上就是一定时间内存货周转的次数,周转的次数越多说明管理越有效。假如存货周转率是10次,360除以10等于36,就等于存货周转一次是36天。

通过存货周转分析,有利于找出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降低资金占用水平。

2.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也是越高越好,周转的次数越多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的天数也是越短越好。

根据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计算企业的营业周期:

首先,购买原材料,把货币资金转成生产资金,即存货。存货只有销售出去才算完成一次存货的周转。如果直接收到了现金,企业的营业周期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没有收到现金,就是应收账款,只有在把应收账款进一步收回,换成现金以后才能够继续下一个周期。从货币资金到下一次货币资金必须要经过两个过程,一个是存货的周转,第二个是应收账款的周转,这两个周转越快,从一个货币资金到一个增大的货币资金的过程也就越快。

图4-1 企业的营业周期

企业的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的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的天数

3.流动资产周转率

平均流动资产=(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就说明流动资产流动得越快,周转的越快,资产管理的效率就越高。

4.总资产周转率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情况,这个比率越高,总资产周转得越快。这四个比率实际上都是反映资产周转的快慢问题,资产只有在流动当中才能够实现增值。资产周转的快慢直接决定了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产管理的水平。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负债偿还的物质保证程度。资产负债率越高表明企业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债权人的资金维持其生产经营。

企业到底是资产负债率高好还是低好呢?

这要从企业不同的财务关系人(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的角度来看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而不能简单的说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就越好,或者说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就越好。这三个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利益不完全是一致的。(1)股东

股东的利益是财富最大化,财富最大化就要求利用负债去获取更高的报酬。从企业所有者来说,负债越多,就可以利用较少量的自由资金投产,形成较多的生产经营用资产,不仅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而且在经营状况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获取较多的投资利润。

但是,如果这一比率过大,则企业的债务负担过重,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强,企业有濒临倒闭的危险。

只有在资金报酬率高于利率的时候,所有者才希望负债越多越好,他能够获得财富增长的收益。(2)债权人

债权人通常是希望这个比率越低越好。利息率是固定的,所以企业效益好与债权人无关。债权人希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企业偿债有保证。(3)经理人员

经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率的认识,取决于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态度。一个敢于冒风险的经理人,他希望承受一个比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一个不愿意冒风险的经理人员,他希望这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对低一点好。所以我们无法去评论企业到底资产负债率达到多高是好的,或者说应该在什么样的水平上比较合理,不同的财务关系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时期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可以有不同的资产负债率。

2.与资产负债率相关的其他比率(1)产权比率

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2)权益乘数

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希望他的投资有一个比较大的权益乘数,有比较大的资产可以利用。高的权益乘数实际上是由于高的资产负债率形成的。(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即息税前利润除以利息费用的比率。息税前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加上利息。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

已获利息倍数反映的是获取的利润是利息的多少倍。倍数越高,表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盈利能力的分析

盈利能力的大小反映企业追求资金增值能力水平的高低。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值。

销售净利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企业要提高销售净利率,只有在收入增加的同时相应获得更多的净利润。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通过资产净利率的分析,有利于评价企业经营理财业绩的高低。它是一个综合指标,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可用该项指标与本企业前期、本行业平均水平、本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3.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所有者的投资可能获得的报酬。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从静态角度来讲,首先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所以,该指标不仅是企业获利能力指标的核心,而且也是整个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以上的分析可以用于不同的企业。上市公司还有一些特殊的财务比率。它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股份是等额的,所以就有每股盈余、每股净资产等指标。

1.每股收益

我国现在要求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用净利润除以普通股的股数,还要提供摊薄后的每股收益。

所谓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就是在净利润中把非经营的收益扣除掉,即把营业外收支的净额、投资收益扣除掉。因为每股收益比较高,但是收益若是通过关联方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营业外收入,或者说通过关联方的关系增加了很多投资收益那都是不正常的,所以现在要求既要提供一个基本的每股收益指标,还要提供一个扣除非经营收益的每股收益指标,这样对企业的衡量更准确一些。

2.市盈率

这个指标也是上市公司需要公布的一个比例。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标。市盈率越高,反映市场对这个股票的认同越大,大家都愿意买这个股票,它的价格才能上涨,但是当每股市价大大超过每股盈余的时候,这个市盈率过高的企业又面临很大的风险。

所以当市盈率比较高的时候,我们去投资,符合投资规律,当市盈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已经远远脱离了市场规律,市盈率非常高再去买股票风险就是很大的。所以对市盈率的分析一定要辩证地看,有的时候市盈率比较低的企业,它可能正好有发展的潜力。

3.每股净资产

股数所对应的净资产的价值实际上就是这个股票的内在价值,所以每股净资产叫做股票的内在价值,一般来说价格是围绕着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如果股票的价格大大脱离于价值,那就要进行具体分析了。另外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假如股票的价值是10元,那么15元是围绕着它波动,价格是20元也是围绕着它波动,价格是30元也是围绕着它波动,价格是10元还可以理解为是围绕着价值在波动,所以价格围绕价值波动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这个波动的幅度有多大,有没有风险。

4.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报酬率)

以上四个比率是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此外,还有每股股利、市净率等指标也是上市公司经常用到的。

【自检】

企业的财务比率很多,都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用单项财务比率说明公司目前的状况,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公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财务数据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全面地分析公司全部的财务比率,才能真实了解公司,不至于偏颇。

请你根据当期企业的财务报表,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比率,并把这些比率与行业的平均水平作比较,并综合所有的数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综合评价。

【小结】 财务分析主要针对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企业进行流动性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以掌握企业经营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

【心得体会】

第五讲

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财务预测

(一)1.销售量预测

销售量预测是财务预测和预算的基础。企业的一切财务需求可以看作是销售引起的,只有对市场进行调查以后,才能根据销售量的多少,决定原材料的采购量、产品的生产量和所需要的资金。这实际上是以销定产思想在整个财务管理中的体现。因此,销售量预测是企业制订财务计划的基础。

销售量预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作出准确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是利用企业过去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政治经济环境对未来的市场进行估计,从而做出销售量预测。

销售量预测的具体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1)定性分析就是根据销售人员的经验,市场的情况做出判断。(2)定量分析多数是根据过去历史的资料预测未来一年的情况。2.资金预测

资金预测是在销售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通常所说的资金预测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财务的预测,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片面,因为财务预测不仅仅是资金需要量的问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出资金需要量预测在整个财务预测中的地位。(1)资金预测的基本步骤

①销售预测。财务预测的起点是销售预测。销售预测不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但它是财务预测的基础。②估计需要的资产。根据销量和资产的关系,可以预测所需资产的总量。③估计收入、费用和保留盈余。④估计所需融资。

(2)资金预测的方法:销售百分比法

目前资金需要量预测的方法普遍采用的是销售百分比法,根据企业的销售量预测资金的需要量。

①销售百分比法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先根据销售总额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然后确定融资需求; 外部融资需求=预计总资产-预计总负债-预计股东权益

▴另一种是根据销售的增加额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然后确定融资需求。外部融资需求=资产增加-负债自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3)资金的来源

资金来源的预测是指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角度来分析资金的需要量和资金的来源。①资产

销售增加有一部分资产必然要增加,如销售增加则存货要增加,应收账款可能会增加,甚至生产设备可能要增加,所以把那些随着销售量增加而增加的资产叫做敏感性资产,把那些不随销售量增加而变化的资产叫做非敏感性资产,如无形资产。

敏感性资产是有比例的,可以根据历史资料计算,过去这一类资产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称为资产销售百分比。假如存货占销售收入的10%,那么将来销售量进一步增加的时候存货也要增加10%,因此可以算出存货增加10%的资金需要量。非敏感性资产跟销售量没有关系,不需要计算。

②负债

负债分成两类,一类负债是随着销售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称为敏感性负债,另一类负债跟销售量没有关系,称为非敏感性负债。

敏感性负债如应付账款,销售增加的时候企业需要采购的东西多,可能欠别人的钱就要增加了,应付账款就要增加。随着销售增加而增加的负债构成了企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可以根据经验数据或历史资料来判断。

随着销售增加而增加的负债构成了资金的一个来源,所以在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当中要把它扣除掉。【提示】

到底哪些是敏感性资产,哪些是敏感性负债,这是计算资金量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如企业的设备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了,若再增加销售,那么就要去买设备,这时固定资产实际上就是一项敏感的资产,它需要增加了。而如果现在的设备,还可以满足销售增加的需要,那么销售量增加,固定资产就不一定要增加,所以固定资产不能够简单的说它是敏感性资产还是非敏感性资产,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③所有者权益

因为销售增加利润就增加,利润增加留存的收益可能就会增加,留存的钱多了,也构成了企业资金的一个来源。所以直接计算一个企业外部的融资额,应把随着销售量增加而增加的留存的收益扣除掉。留存收益增加=计划销售净利率×销售额×(1-股利支付率)

财务预测

(二)3.成本预测

成本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财会部门考虑的问题,成本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会计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就是它自己所发生的费用,车间怎样降低成本,财会部门不能直接加以控制,财会部门只能从资金运作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资金安排、成本的发生提出方案,最终发生了多少成本还得靠每一个部门去控制。

成本管理绝不仅仅是财会部门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和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关系。(1)成本的分类

①理财过程中的成本分类

理财过程中,从预测、决策、管理的角度把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Y=I+BX 其中: Y:总成本 X:业务量

I:固定成本总额

BX:变动成本总额(B是单位变动成本)

表5-1成本的分类

固定成本就是指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按比例增加的成本。实际上,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很困难的,企业管理者对成本只是大致做一个划分。

②会计核算中的成本分类

会计核算中成本包括三个部分,即料(材料)、工(工资)、费(间接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车间主任的工资,管理人员的工资等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成本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就是C+V,C是指生产产品物化劳动耗费的部分,V就是指产品生产对活劳动的耗费的部分。为什么财务管理上把成本分成料、工、费这样三个部分?两者是否矛盾? 从成本的内容来看,成本包括原材料、工资、制造费用。料、工、费三个部分的划分是因为会计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它和C+V这样两个部分并不矛盾。

因为C这一部分是物化劳动的耗费,原材料当然是属于C的部分;V是活劳动耗费的部分,工人的工资属于V,原材料、工资可能都非常清楚I耗费了多少,B耗费了多少,所以原材料和工资叫做直接费用。

制造费用在核算上称为间接费用,如果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有的费用不能直接归结到I或B,它必须先通过制造费用这个账户,把它归结起来,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分到I和B当中去。费用的组成,如固定资产的折旧,I和B都要负担,整个厂房和生产线的折旧不能说I负担多少,B负担多少,要对它进行分配。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也不能直接说是为I发生的或者是为B发生的,也需要分配,都要通过制造费用这个账户核算,最终分配到I和B的成本当中去,所以就形成了料、工、费的费。在这个间接费用当中,固定资产折旧,从C+V这个角度来讲它属于C,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折旧实际上是一个物化劳动的耗费。而间接费用中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V部分,它也属于活动劳动的消耗。所以费用一分解的话,最终它还是一部分属于C,一部分属于V,所以从根本上来讲产品的成本就是C+V这样两个部分,这是不矛盾的。

(2)成本预测的方法

成本预算的方法就是要根据Y=I+BX这样一个模型来进行预测。有关财务预测的内容将在下一讲中继续讲述。

【心得体会】

第6讲 财务管理的职能(三)

【本讲重点】 财务规划(二)财务预算

筹资活动的管理(一)

财务规划(二)

4.利润预测

了解了收入预测和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就比较简单了。利润是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Y=I+BX)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利润=PX-(I+BX)利润=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其中:

P:单价X:销售量 PX:销售收入 I:固定成本总额 BX:变动成本总额

在预测中通常把这个公式称为万能公式,在很多预测分析的时候,这个公式都能够运用。

本量利分析法

本是指成本,量是指业务量,利是指利润,本量利分析就是指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对盈亏临界点的分析 盈亏临界点又称为保本点,是指企业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利润=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所以,企业生产线项目建好以后,要根据测定的固定成本总额、单价和单位的变动成本来测算保本点,如果你将来的销售量达不到这个保本点的量,那么企业这个项目就要被取消了。

表6-1 企业安全性的经验数据

【自检】

请根据本企业的会计资料,计算企业的盈亏临界点和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率,与上表的经验数据相比较,检查一下企业的生产是否安全。

图6-1 盈亏平衡点分析

2.边际贡献

所谓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得出的差额,也就是: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或: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固定成本有时候不需要考虑,如利用现有的设备生产新的产品,分析的时候,固定成本不需要考虑,只考虑边际贡献就可以了。

3.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与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之间的差额,它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时仍不至于出现亏损。

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的安全性还可以用安全边际率来表示。安全边际率是指安全边际除以正常销售量所得的比值。

【提示】 保本点的销售量应该是越低越好,一个企业,保本点越低其风险越小。但是问题在于,只要设备的投资上去了,企业的保本点的降低是有限制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保本点的降低而不增加设备的投资,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还是保本点越低越好。

安全边际应该越高越好,越高越安全,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的数值越大,那么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安全边际率是相对概念,它便于不同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比较。企业安全性经验数据如表所示。

【小结】

以上主要介绍了财务预测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和本量利分析方法。财务预测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本量利分析包括盈亏临界点、边际贡献和安全边际三部分内容。

财务预算

【重点提示】 财务预算的意义 企业全面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的内容 财务预算编制的新方法 作业成本和作业预算

财务预算的意义

财务预算和财务预测相联系,广义上来讲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预测,因为财务预算的起点也是销售预算,但是预算的内容比预测的内容要更具体一些,预算是企业各个部门要执行的,它要经过反复的讨论。

现在很多公司在年底或者是年初都要有一个编制预算的工作,这一项工作实际上是对各个部门、各个车间、甚至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一年中生产经营的一个总体要求。

现代企业的财务预算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机制。

企业全面财务预算

企业全面预算通常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预算之间互相关联、关系比较复杂,如图6-2所示。企业首先根据长期市场预测和生产经营能力来编制长期销售预算,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本的销售预算,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接着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编制生产预算,并确定所需的销售费用。然后根据生产预算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的预算。最后将上述预算总和,编制预期利润表和预期资产负债表。

图6-2 企业全面预算图

财务预算的内容

1.销售预算

销售预算是企业预算体系的起点,其他预算的编制都以销售预算的编制为基础。

2.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是以销售预算为基础编制的。

【提示】

生产预算是结合企业的期初库存量和期末库存量来决定企业生产量的。不能说预算销售一万件,就要生产一万件,它还要和期初库存和期末库存结合起来,然后再得出生产的预算。在编制生产预算时,还应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仓库容量等因素。

3.料、工、费的预算(1)直接材料的预算 直接材料的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依据编制的。同时还应考虑原材料的期初和期末的库存水平。(2)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根据生产预算编制的。生产一件产品要支付多少工人的工资是通过生产一件产品需要多少小时和一小时要支付工人多少工资的方式确定出来的。

单位产品工资额=单位产品消耗的工时单位×小时工资率(3)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比较复杂,制造费用预算一般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两个部分来编制预算。

①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是根据生产预算编制的,用单位产品的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乘以当期的产量,从而得到相应的预算金额。

②固定制造费用与产量无关,所以需要对各项进行预计。在这里面,对库存问题和单位产品消耗工时问题都要科学地加以确定。

4.产品成本的预算

产品成本是由料、工费、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组成。制造费用是间接的生产成本,料工费预算制定好后,就确定了产品的成本。

5.期间费用的预算 期间费用包括三个内容:(1)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管理企业所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董事会的会费、业务招待费,还包括管理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还包括一些坏账准备的计提等。管理费用很难量化,只能分门别类地将它具体化。(2)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借款的利息。一个企业借款的利息有多少,要在财务费用这个项目里核算,除了借款利息之外当然还包括筹资的费用。(3)营业费用

营业费用就是销售部门围绕着销售产生的费用,如运杂费、广告费、展览费、宣传费等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这三项期间费用预算一般由负责销售管理的成本控制人员分别编制。

6.现金预算

以上述各项预算为基础,就可以编制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一般包括四部分: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资金的筹集及利用。现金预算编制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就是企业一定要保持固定的现金持有量。

7.财务预算的编制

在现金预算编完以后还要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

财务预算主要是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的编制。这两张表就是企业总体预算中的综合的体现和概括性的说明。

【自检】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预算与实际执行的绩效之间是有差异的。请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填写下表,把预算与实际绩效进行对比,看二者是否相符,若没能达到预算的要求,请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算与实绩对比分析表

年 月

财务预算编制的新方法

1.弹性预算

一般来说,企业编制预算都不能太死,比较科学的编制方法就是在固定销售量的基础上再增加不同的销售量的预算,给它一个浮动的幅度,这种预算就是根据不同的业务量编制不同的预算。我们把这种预算叫做弹性预算,弹性预算更有利于企业对将来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2.零基预算

现在很多企业的预算,都只是在过去预算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它的优点是编制预算的工作量小,但它带来的问题是预算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做法。在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不应在过去的基础上搞预算,这就产生了零基预算。零基预算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从新的环境、从新的经营理念出发来编制预算。【自检】

请你分别运用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的方法重新编制企业的财务预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成本和作业预算

作业成本和作业预算是近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管理理念。作业成本产生于美国。

1.作业成本

(1)作业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作业的本质是一种交易。

■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过程的始终,构成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作业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

作业可以是机器运转的次数,可以是设备调整的次数,可以是订购的次数,管理的次数,甚至是打电话、发传真的次数,出差的次数,这些都可以叫做作业。作业就是一个步骤,一个环节,一个程序,作业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如果要让成本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科学的界定。当然,一个企业在初期可以制定出一个大的作业标准,但作业管理最终要具体化。(2)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的理念是产品耗费作业,作业再耗费资源。不是产品直接去耗费资源,而是产品的生产在耗费作业,在耗费一个个的过程和工序,工序和过程最后再耗费资源。所以,作业成为产品生产和资源消耗的一个分析的纽带。

降低作业,把能够减少的作业、不必要的作业都排除,实际上就是降低成本。我们不能只笼统地提降低成本的概念,实际上任何一个管理的方案要增加它的操作性都必须具体化,没有具体操作意义的管理方法,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

①过去,制造费用都是按照工时来分配的,产品耗费的工时多,负担的间接费用就多;产品耗费的工时少,负担的间接费用就少。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不一样了,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产品耗费的工时就越少,按照工时分配则产品负担的费用就少了。

②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法,主要采用多元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按照不同作业的成本动因对制造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能够真实反映高技术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对企业的增值作业(活动)和非增值作业(活动)进行分类管理。

2.作业预算

把作业的思想贯穿到管理当中就产生了作业管理和作业预算。它要求作业的划分是科学的。作业预算是对生产的各个过程作出科学的合理的预算。

如果作业的划分是科学的,那么,根据作业编制预算,根据作业进行企业管理,将会为管理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至少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小结】

在强调财务预算意义的基础上,上面主要介绍了企业的全面财务预算,财务预算的过程,从销售预算到生产预算再到现金预算,最后编制预期利润表和预期资产负债表。然后介绍了财务预算目前出现的许多新的方法,如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最后对作业成本和作业预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筹资活动的管理(一)

【重点提示】 普通股筹资 负债筹资 营运资金政策

资本成本、财务杠杆、资本结构

在整个筹资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五个,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6-2 筹资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普通股筹资

普通股筹资就是股票筹资,因为股票分为优先股、普通股,我们国家现在都是普通股。普通股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特权的股份,而且每一份额都是相等的,一股一个表决权,每股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等的。

1.普通股筹资的必要条件 我国对发行股票有很多规定:

①每股金额相等。同次发行的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②发行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公司拟发行股本总额的35%。③向社会公众发行部分不少于公司拟发行股本总额的25%。④发行人在近三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行为。

⑤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在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公司预期利润率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⑥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2.普通股筹资的利弊

表6-3 普通股筹资的利弊

这个思路是不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集资金的问题完全是一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不存在现在具不具备条件的问题。企业在发展规划上一定要把各种筹资渠道都考虑到,今天不具备,可能将来某一天要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一定要做好这个准备。

(1)将来要开辟二板市场,二板市场入市的条件低很多,企业现在要考虑二板市场开放以后,怎样去二板市场上市,去筹资资金。

(2)企业本身不具备条件可以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所以,这完全是一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

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用上市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一心去抓经营有时候显得还要重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个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绝不仅仅是产品上的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果企业能成功运用资本市场的条件进行资本运作,扩大规模,将会缩短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有关筹资活动的管理将在下讲继续讲述。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讲 财务管理的内容(一)

【本讲重点】 筹资活动的管理(二)

筹资活动的管理(二)负债筹资

1.条 件

企业向银行借款,银行会提出很多条件,比方说企业的担保问题、信誉问题等等。企业负债筹资首先要具备筹资的条件。取得长期借款的条件:

(1)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法人资格;

(2)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借款用途属于银行贷款办法规定的范围;(3借款企业具有一定的物资和财产保证,担保单位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4)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5)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健全,资金使用效益及企业经济效益良好;(6)在银行设有账户、办理结算。

上一篇: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语文教案(初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