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4-04-23

《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能否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把握,导致上课放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板书时还丢掉了一些的内容。它使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对内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是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我在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优选、提炼、概括,分考点对学生进行分板块复习,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说明顺序复习,一堂课下来,感觉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不少问题。

经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筛选,我希望借助这节课的系统复习,帮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考试题型,探讨、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因此我把课设计为指导、练习课。

我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整理,从出题形式,解答的步骤,注意事项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对内容的梳理比较系统全面实用。

我的总体构思是:复习说明文顺序的概念——实例分析——明确解题思路——实战演练——课后巩固。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教学环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的后半部分安排了练习题,旨在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把所学落实到实际中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的整体框架考虑欠妥。

在引入新课后,我先提问说明顺序的种类,意在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把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可是由于学生事先没复习,学生的遗忘率较高。特别分析说明顺序时学生模糊的占多数。现在想来,如果能先后给出几个课内的例子是属于那种说明顺序,无从下手的现象可能就有所改观了。

其次,灵活使用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准备都使用中考试卷中的文段和试题,可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试卷,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进行筛选,说明顺序的考点较少,练习时穿插了之前讲的对象和特征。这样下来训练的力度有点不足。现在想起来,其实应该专题训练说明顺序,更细更实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

第三,没注意锤炼导语、过渡语。

好的导语过渡语能激发学习兴趣,体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我没有做好这项工作,课堂始终给人一种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感觉。我由“说明顺序的种类”引入的,着眼于强调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现在想想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逐步纳入自己的课程中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最后,对于说明顺序的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

说明文合理地安排顺序是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因此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的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诸如这类的分析没能同学生详细分析,探究。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能否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把握,导致上课放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板书时还丢掉了一些的内容。它使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对内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驾驭起来才会轻松自如。

总体来看,我抓住了重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设想也得到了落实。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建构不够合理上。加上深知学生基础差,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留下一些遗憾。

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从材料的选取、处理,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的引导,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提升。希望这种阅读课的指导教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进步会越来越快,教学会越来越趋于完美!

篇2:《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授课时我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答题经验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然后我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告诉了他们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术语等等,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最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文阅读题来让学生做,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学生对说明文没有阅读兴趣,因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连仔细看一遍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又怎么能答好题呢。

另外,我在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加上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还有就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篇3:浅谈说明文教学反思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入选的一些说明文, 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 不少写得形象生动, 通俗活泼, 让人读也饶有趣味。那么在说明文教学中, 应该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说明文呢?我就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巧选突破口, 创造最佳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脑细胞的活动加快, 神经紧张, 因而, 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 这就是学习的最佳情境, 我们就应该巧选突破口, 创造利用最佳情境, 使学生从看似平实、浅近的说明文中, 发现闪光、生动的内涵, 产生极大兴趣。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 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 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 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 于是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 学生们“心有所思, 口不能言”急欲看书, 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 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 先用这种教学突破口,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对新知识吸收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 效率将大大提高。

二、采用形象化手段, 利用直观教具

说明文的内容, 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有的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应从感性知识入手, 采用形象化手段, 利用直观教具, 化抽象为形象。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 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规律。有些说明文如按常规来教, 从自读开始, 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 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创造形象化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得到感知, 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激发他们求知的主动性和吸收新知识的欲望, 就是教师的匠心所在。形象化的手段, 可以通过幻灯, 电影教科片、录音、实物等等, 用这些手段, 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 因为有些说明对象的形态或动态, 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教师通过形象化手段, 使直观性与生动性得到统一, 提高学生的情绪, 活跃思维, 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三、品味说明文语言独特的美学特征, 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说明文的语言之美, 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所掩盖, 被其他文体的文学之美所淹没, 所以, 在教学中领会说明文语言之美, 往往成为薄弱的环节。根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通俗、形象, 富有情趣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说明文语言粗略归纳出四个美学特征:通俗之美、明晰之美、简洁之美、智性之美。用这种美学思想指导教学, 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之所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说明文往往要说明人们不易亲见的事物和现象, 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 这就要求将陌生的对象亲近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如银河是十分遥远、博大, 而且从人的知觉角度来说显得抽象的事物, 有的老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 让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说明银河、太阳、地球的关系的比喻句, 通过“铁饼形状”“美丽的环”“套在地球周围”, 学生很容易将遥远、陌生、深奥的银河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此熟悉, 如此贴近, 一抬头便可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它, 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通俗之美。

四、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 耳眼并用要比单一感官参与的效果好得多, 如果加上手的参与, 效果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是心理互补因素的作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 在教学中如果适时地配以编制图表、做图示等方法,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 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 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这是它的视觉形象带来的新趣。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并不是陌生的手段, 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 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 说明文的内容与实物联系的直观性和结构的有序性, 为图示法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一般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 用图表法教学不仅难度较大, 而且有时会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 弄得不好, 还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性。

其次, 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 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时期,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 适当地辅以图表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 就能在形象和理性互补的过程中, 增添感觉上的新趣, 更好地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

五、带领学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识妙趣

文艺理论对语言有三个要求, 这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诗句是美的, 主要因为它的抒情爱憎鲜明, 对比强烈;“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的诗句也很美, 主要是因为它的描绘形象而生动。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 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 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 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而对“准确”之美缺乏情感体验, 往往会孰视无睹, 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 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

参考文献

[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作者:佚名

[2]《对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几点建议》作者:彭敏

[3]《中学说明文教学新探》作者:伊漪

[4]《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作者:王柏勋

篇4: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文体知识;解题技巧;运用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66-02

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应湛透文体特点,掌握阅读的解题技巧,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为例,教给学生常规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了解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分清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对象上分属于事理性说明文。

三、掌握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文章所介绍说明的事物或所阐明的事理。

a事物性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b事理性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过渡句。(格式:_____的____.)

四、抓住说明对象特征

1.从标题着眼:

a.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国宝——大熊猫》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大熊猫”,也指出其特征“国宝”即“珍贵”;

b.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引领读者阅读课文,把握了说明的要点即“①物质基础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进化观点⑤自然选择⑥人工选择;

c.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现象,什么是物候学等。

2.从分析材料入手

抓住关键语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只要分别分析出赵州桥(结构堅固)和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那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就不难概括了。

五、明确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渐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

3并列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六、理清说明顺序(文章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对象)

1.时间顺序:多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2.空间顺序:多说明建筑物的

3.逻辑顺序:多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具体为:

a.从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由花红的现象写到花红的原因

b.从点到面的逻辑顺序:由花红这一点写到其它的颜色

c.从内到外的逻辑顺序:(由内在因素: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到外在因素: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

d.第2—6自然段采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标志性词语:“首先”“还需要”“还有”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由“亿万年前”到“后来出现 ”

七、判断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等。

A如何判定说明方法:

1、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往往会出现“如”、“例如”、“比如”之类的词语。例如:2自然段中的“如墨菊、黑牡丹。”“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 中的“如”、“例如”

2、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8个红色花瓣。”中的“8”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例如:“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中“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相比

5、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6、下定义: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例如:“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解释了为什么称为“胡萝卜素”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相当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

9、引资料: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例如:“蜂争粉蕊蝶分香”,引用了温庭筠《惜春词》中的句子

B、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说明内容)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

2、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8、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9、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10、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的说明了……。如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结合所学文体知识和答题技巧,自己独立完成,个别掌握不好的,小组互助解决。

八、辨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大多数、极个别等词。

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学生在文中找的:

1.至于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2.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

3.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那个时候来说吧,

4.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九、总结写法:

1.结合说明顺序谈:文章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在课文中具体指出。

2.结合说明方法谈: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和作用谈。

3.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谈:准确、生动。找出例句。

4.结合修辞手法谈:文章大量使用各种修辞,说明了什么,使文章的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本课没有这个特点)

5.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或充满感情。

十、补充说明:

1.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2.怎样理解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上的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结合说明方法和作用谈。

篇5: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复习课历来被认为是比较难把握的课型。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堂效率的要求高。说明文阅读的复习课,因其文体特征,更是如此。现在,回顾我的磨课之旅,谈谈心得。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它影响着教师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加工,重难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此次的说明文阅读复习课是在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之后进行的。因此,摸底测试的情况对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上课之前,我分别对我校初三年级不同层次的三个班级都进行了《台风》一文的摸底测试。通过仔细批改,我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前两个选择题,选项本身并未设置什么难度,主要考察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细致度。两个题失分率都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细心丢分。主要问题出现在第三题上,几乎每个班的均分都只有二点几分。第三题的题目是:“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台风为人类带来的功劳和益处。”这是一个要点概括题,考察的是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人有所知,其阅读过程重在准确把握文本信息,获取文本知识,属于感知类阅读。因此,对文本信息的获取是阅读此类文体的基本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是此类文体的基本考察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此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对说明顺序的梳理、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考察,几乎都可以表现为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能力的考察,实质也都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筛选、辨析、整合的.过程。因此,我就将这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学生的能力训练点就定为——训练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的重难点也在于此。

第三题出现失误的原因从细节上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学生对说明文思路的把握不得其法,对文体知识不能活学活用等,都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抓住每一段的关键信息、不能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因此,相关的知识铺垫(针对摸底测试篇目而言)就包括了对关联词、连接词所显示的句子关系的回顾,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运用(对于《台风》一文而言,主要是做诠释和举例子)等。

学生不能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还与学生的阅读态度有很大关系。说明文是知识性很强的文体,它更需要专注阅读才能将内容了然于心。所以说明文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更注意学生集中精力、潜心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说明文语言虽然较为平实简洁,仔细解读就会发现其内容条理井然,结构清晰缜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耐心细致的阅读态度就一定能读明白。

二、教学方法的确定

说明文的阅读复习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选择科学的教法。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尝试,我还是觉得应该最大程度的利用摸底测试的篇目——《台风》一文。 于是,我沉下心开始读这篇文章,我的师傅甚至建议我把它背下来。

经过认真地分析探讨,我渐渐开始感受到教研室张宝华老师的用心。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行文思路非常明晰,段落特点又各个不同。

首段由“台风”的定义引入,接着写一般人看法,然后用“然而”转入正题——“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只要学生阅读时关注到这句话,答第三题时就能基本找到答题区域。加上第六段“除了……外”的提示,答题区域就能被准确地定位到2—6段。下文分写的部分有五段。第二段是阐述+总结+补充说明(推测未来的情况)。第三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中心句+阐述。此段的信息提炼很少有人出错,直接提取主句即可。第四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信息提炼不准确。三个分句,关键信息分别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原煤、用于风力发电。前两个是并列关系,连接词“一方面”“也”标识;第三层用连接词“而且”“甚至”表明是递进关系。前两层有可以归并为“节约资源”,第三层递进,需要信息叠加。这是“分层归并法”。关注连词,解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第五段是典型的承接式结构:海水上翻——鱼饵增多——有利于鱼群生长。关键信息也比较明显,出错率较低。第六段信息提炼错误较多,首句就是段落中心句,组合要言:“台风会引发慢地震,逐渐释放地壳能量,避免大型地震”。很多学生都选择尾句:“台风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作答。如何取舍?必须要对这一段的段内层次进行分析:首句就是中心句;第二句讲述“慢地震”,诠释中心句;第三句是举例子说明慢地震与台风的关系,也在为中心句服务。比较来说,前者是中心信息,后者是辅助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取舍了。

因此,我结合这篇例文归纳了三点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组合要言法、提取主句法、分层归并法。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中心词、连接词),注意作者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解析段落层次。以此达到准确筛选整合信息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端正的阅读态度和耐心细致的阅读习惯为前提。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对摸底测试情况的介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这个过程中简单讲解前两个选择题,并简要提炼做选择题的方法;然后结合考纲的相应要求明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在阅读说明文时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台风》一文的层次分析和要点概括,归纳整合信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接着,当堂训练,并小组交流确定疑难点,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摸底测试的文本特征,归纳信息提炼的方法,随文而教。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跟踪询问,学生基本都能在课上有所得。

不足之处:课堂内容有点多,时间安排还可优化。

篇6:《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①最近,记者到英国建筑研究院集团(BRE)的创新园参观。这座创新园内展出了12栋英国可持续住房的样板间。其中一栋雪白的两层小楼很是抢眼,这就是被称为“立方体”的英国最新可持续技术的杰作。自去年作为未来版永久性住宅进入创新园后,“立方体”立即成了英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的灵感源泉,也是园内唯一一栋可按标准快速生产的住房。

②“立方体”生产规格虽然整齐划一,但丝毫没有影响其灵活的适应能力,它可满足业主各种很具体的要求:由于它是按统一标准规格生产,住房面积可随着业主家庭人口的增加而扩大,可以从一层平房变成两层小楼,再变成三层小楼。在创新园现场,BRE集团负责媒体接待的白彼得先生指着两层的“立方体”小楼说,它的生产只用了4天时间。业主还可以有三种户型选择:一间卧室的51平方米小户型、三室的102平方米中户型和5室的153平方米大户型,都可以在工厂生产好标准构件,到现场一安装就好了。

③结构简洁的“立方体”住房使用了先进的可持续技术与材料。它的钢结构至少使用65%的再生钢材,房顶安装太阳能板,室内因为高度密封而高度隔音,房内还配置了低耗能采光、通风和全套的节水设备。作为“立方体”的居民,用水量都是预先设计控制好的,每人每天只有80升,控制手段是给所有的自来水笼头和淋浴喷头安装一个水流控制器。厕所的抽水马桶也是2.6—4升的节水型。房顶上装有雨水收集设备,收集下的雨水可供家庭户外用水。三室中户型“立方体”一年的能源消费预计只需56镑,大约是目前英国一般家庭能源开支的1/10。

④“立方体”小楼最吸引人的还有一点,由于窗户都是高度密封的,既符合高标准的采光要求,还很干净,灰尘很少,因此日常家居维护和搞卫生的成本很低。凹进墙体内的窗帘轨可以保证窗帘严丝合缝地遮住一面墙的落地窗,挡住光线,保证家人良好的睡眠。目前,“立方体”50多平方米小户型的起价为8.85万英镑(约合88.5万人民币),但不包括租地、地面工程等费用。据白彼得介绍,由于建房速度快,外观整齐划一,目前“立方体”楼很受英国军方青睐。

⑤BRE创新园内另一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环保建筑就是“麻秆房”。所谓“麻秆房”是用庄稼秸秆等可再生材料作墙体的住房。“麻秆房”看上去和普通住房没太大区别,但一走进房间,就能闻到一股庄稼秸秆的淡淡香味。“麻秆房”最重要的环保特性是,由于麻秆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将它制成墙体的过程是不排放碳的,因而与常规的砖墙和混凝土墙体相比每平方米的二氧化碳要少很多。这种可再生材料墙体的主要原料是产自英国的麻秆。将麻秆粉碎成碎料,用石灰胶搅拌,砌墙时采用很民间的“干打垒”技术。这种“麻秆房”不仅墙体原料很环保,而且具有非常好的保温性能,房间里的温度变化非常缓慢,几乎处于恒温状态,这就保证了“麻秆房”对热能的需要低于通常的轻体建筑。“麻秆房”的另一特点是透气性能佳,用石灰胶来混凝还具有防火特性。购买一套三居室“麻秆房”仅租地费就要9.9万英镑,房子的价格还没公布。

⑥“绿色房”是创新园内第一栋由英国主流开发商建造的样板间,是2007年民众投票选出的“未来家居”设计奖得主,也是技术档次最高的。由于大量使用了保温结构,“绿色房”夏季不需空调降温,室内面积可随业主家庭需要灵活变化,木结构窗框加三层玻璃密封,可以充分采用阳光;如果阳光太强、太热,窗户外层的遮光百叶窗可通过室内按钮打开。整栋“绿色房”采用自动通风系统和热能收集系统,可以对冬季进入屋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加热。

10. 阅读全文回答:“立方体”主要有哪些特点?(4分)

11.根据语境,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立方体”立即成了英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的灵感源泉,也是园内唯一一栋可按标准快速生产的住房。

12. 第⑤段中“这就保证了‘麻秆房’对热能的需要低于通常的轻体建筑”中的“这”是指什么?(2分)

13.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14.“立方体”“麻杆房”“绿色房”等可持续住房不断出现,从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推荐给大家。(6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10. 特点有四:(1)生产规格整齐划一,且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满足业主各种具体要求。(2)使用了先进的可持续技术与材料,能够节约能源。(3)日常家居维护和搞卫生的成本很低。(4)作为未来版永久性住宅,可按标准快速生产的住房。

①灵活的适应能力,它可满足业主各种很具体的要求。②使用了先进的可持续技术与材料。③窗户都是高度密封的,符合高标准的采光要求,还很干净。④建房速度快,外观整齐划一。

11.示例(1):“立即”指立刻、马上。这里指“立方体”作为未来版永久性住宅进入创新园后,马上成了英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的灵感源泉,突出了它在建筑方面的示范性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示例(2):“立即”为立刻、马上的意思,这里是说自去年作为未来版永久性住宅进入创新园后,“立方体”马上成为英国建造可持续住房的灵感源泉,写出了“立方体”倍受英国人的青睐。也体现了“立方体”在环保与绿色建筑方面的优势。

12.“这”指麻秆房“墙体原料环保,而且具有非常好的保温性能,房间里的温度变化非常缓慢,几乎处于恒温状态。”

13.示例(1):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立方体”的居民预先设计控制好的用水量做了具体说明,从而准确的说明了“立方体”在节约用水,节约能源方面的优势,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示例(2):列数字。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更准确的说明了“立方体”节水设备先进,从而更好地说明了其使用了先进的可持续技术。

14.略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语文阅读答案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7.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8.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9.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答案:

7、C. (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8、B.(与题干无关。)

9、D. (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

★ 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2

★ 雨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总结

★ 技术生态化及其社会实现

★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 人性的技术化及其解救之道

★ 半干法烟气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初探

★ 技术教学反思

篇7:说明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学习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篇8: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 现述诸笔端, 与大家共商。

一、阅读文本, 整合信息

把说明同一种事物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顺序串联编撰, 形成一个庞大的事物知识体系。这样, 使学生对所有知识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编辑兴趣, 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比如, 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 我把自读课本上风章的《苏州园林》引入课堂, 并把教参上对苏州园林各处的介绍资料打印出来, 发放给学生。在熟悉了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 我给学生留下作业:把你眼中的“苏州园林”写出来, 字数不限。学生交上来后, 我大吃一惊, 大部分学生能有条理、有步骤地把所了解的“苏州园林”写出来。有的文章还洋洋洒洒数千字, 把叶圣陶文、风章文、参考资料、网上查询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整合, 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结构合理、层次井然。一篇篇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新编《苏州园林》展现在眼前。

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大增, 收集、积累课外各种信息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对比阅读, 合作探究

有些说明同类事物的文章, 往往内容、语言、结构等特点有些差异, 我把它们放在一起, 让学生去对比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交流探讨, 读出它们的差异。如, 学习《罗布泊, 消失的仙湖》时, 我把课外一篇《死海不死》拿到课上,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然后各小组发言交流, 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从文章内容、语言特点、结构形式、说明方法、人们如何对待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透彻的分析, 从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忧患意识。

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无论在学习知识上, 还是在培养品质上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探索出了学习说明文的又一条路。

三、拓展阅读, 多元互动

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 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自教科书了。所以, 上课时, 教师的一言堂或满堂灌显得古老而落后。为改变这种局面, 我觉得课程标准中“多元互动”的方式很好, 它能激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互动的自主性, 而且师生之间互帮互助、互惠互利, 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 学生不再觉得说明文枯燥无味了。相反,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篇9:如何改进说明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說明文;阅读;引导兴趣

一、合理导入,引导兴趣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大赛,所有参赛老师都在这方面颇下了一番功夫,或运用图片,或运用故事,或运用音乐,都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这些教师导课时,都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荆州市沙市区第九中学赵春云老师执教《楚人的图腾》开课时,给同学们展示2008年荆州市奥运圣火起跑仪式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凤”的元素,再配以老师的激情解说,激起了学生探求答案的热情。黄石市铁山区第一中学陈建老师在执教《汉字之美》时就巧妙的引用了《太平广记》里的一则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汉字之美探寻的欲望。

二、抓住文本,找寻规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此次大赛所有执教老师都突出了这一点,如武汉市七一中学邓均老师在执教《椅子改变中国文化》一文时,用抓文中的过渡句,教给学生理清结构的方法;用抓文中带有标志性的中心句,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的方法……襄樊市三十五中周晓岚老师在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就让学生在找——读——品的过程中,感受了说明文中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妙处,用删除比较法,让学生领悟到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荆州市沙市区第九中学赵春芸老师在执教《楚人的图腾》一文时,抓住文中生动性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品味,进而让学生学到了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找准对象,学习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通过这次观摩,我以为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依据文本,学习语言

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人教社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从这次大赛中,我感受到,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此次大赛的各位教师在语言教学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如赵春芸老师在执教《楚人的图腾》一文时,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宜昌市第九中学潘灯老师在执教《说“帘”》时,则是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她们都是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篇10:《鲸》说明文教学反思

《鲸》说明文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我执教的是《鲸》第一课时,五年级学生年龄虽然处于高年级阶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还是比较短,回答问题不

是很积极。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突破难点鲸生活在海洋里,体型像鱼,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鲸鱼,连汉字的写法也是带着鱼字旁,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呢?

然后让学生再来读课文,突破教学难点这一个教学环节。突破难点之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问、画画、表演、朗诵等形式)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收获特别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学生自己解决起来问题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楚。除了课文介绍了鲸这么多特点之后,我又用展示了鲸的浑身是宝这个特点,面对鲸浑身是宝,很多不法分子

为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捕杀鲸,出示,学生看后发出倡议,要保护珍稀动物。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让学生尽量把语言表达的准确完整。我还注意板书规范、书写工整。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篇11: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题型及答案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适时点拨,由浅入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总结中寻求规律,体验成功快乐。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及运用。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5、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

二、考点提示: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

2、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理解与把握说明结构及其顺序。

4、辨析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味说明语言。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感悟与评价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三、阅读指导

1、明确说明对象。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找出中心句。

2、抓住事物(或事理)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

3、归纳说明方法。考察方式:

考察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理清说明顺序。(1)概括要点。(2)看说明的对象。

5、体会说明语言。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6、分析说明结构。

(1)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2)总体结构: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3、开头作用有: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四、实战演练

1、练习点拨:完成阅读材料——练习方式;自主练习——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2、巩固提高:独立完成阅读材料。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泰来县克利镇中心学校大榆树中学

篇12: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案

内湖中学 李汉冰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课改以来,汕尾地区近几年中考都有考到说明文,所以千万不能因为课本上学的篇目少而忽视说明文。今天我们这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就专门教大家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地解答说明文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明确说明文的概念及分类(参照《中考攻略》P81-82)

明确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补充例子理解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

事理说明文:如《桥之美》《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

按说明方式分:

平实的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 生动的说明文 :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

(三)复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参照《中考复习》P81—82)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各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2)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3)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7)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10)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1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12)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四)广东省中考常考题型分析(注意答题技巧)

题型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题型

2、联系上下文,对科普的某一原理做出精确的表达。

题型

3、对说明文语言特征的理解。

题型

4、利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其他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1、分析说明顺序题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对什么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2、分析说明方法题

典型考题: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起到什么作用。

3、分析写法题

典型考题: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题格式:

(1)结合说明方法谈: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事物特征或事理,起到什么样的说明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六)通过练习来实践常考题的解题思路

【A】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被称为六大营养素之首。人不可一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普通的人,体内三分之二都是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含水量达40公斤 ;而刚出生的婴儿,整个身体的含水量占五分之四。而且人体的每个地方都离不开水,皮肤失水会引起干裂,内脏失水,会引起头昏乏力,体温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皮肤、头发甚至指甲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这些失掉的水分必须及时给予补偿,主要通过瓜果、蔬菜、饮料等进行补充,因为瓜果蔬菜的含水量一般在98%以上。

另外,水还可以调节体温,无论是热天或冷天,人的体温都保持在37℃左右,这就是水的功劳。

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柔软和光滑,甚至可以润滑关节,使你能立坐曲伸,舒展自如。

(1)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B】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

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1)该文段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C】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用横线划出文段中属于生动说明的语句。

(七)归纳总结

对于说明文阅读的复习,除了明确各种说明顺序的概念特征,明确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外,还要理解并识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各种常考题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格式,并在“模拟冲刺”中加以实践。

篇13:初中新课程说明文阅读教学方略

一.理解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我们在开展说明文教学之前, 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理解其内涵, 划清其外延, 把握其标高。然后紧扣课程目标和文体特点解读教材, 研究学情, 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以免走进盲目低效、忽高忽低或剑走偏锋的泥潭。另外, 《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即将公布。我们还要随时关注修订稿对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目标表述的新变化, 以便随时调整我们的说明文教学目标和思路。

二.梳理明确人教课标版课本说明文阅读篇目及其编排意图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本的说明文主要出现在四个单元。

七年级上下册选编了《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马》等3篇科学小品文课文,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科学精神, 概括内容要点, 感受生动准确的语言, 意在为八年级上学期系统学习阅读说明文打好基础。

八上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 选编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5篇说明文。阅读这些课文, 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 开阔眼界, 激发对祖国的自豪感。学习本单元,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八上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 选编了《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等6篇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阅读这些课文, 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 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 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此外, 教材编者还在《苏州园林》《说“屏”》课后安排了说明文阅读的两条补白 (“学习阅读说明文”、“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供学生阅读, 了解说明文的文体常识。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对整套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阅读篇目编排及其意图要了然于胸, 才能用好用足教材资源, 分清教学的主次详略, 稳扎稳打, 各个击破, 圆满完成说明文阅读教学任务。

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发布, 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会同步进行, 其中对说明文的编排体例意图、课文的取舍、练习的设计、教参的编写等, 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我们要随时关注应对这些变化。

三.学习解读说明文文本的思路与方法

要透彻解读好一篇说明文, 就要分析解决好五个问题:写了什么 (筛选梳理信息) ?怎么写的 (结构、顺序、方法、语言) ?为什么要这样写 (写作对象、写作目的、表达效果) ?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质疑的地方 (学以致用) ?还可以怎样写 (读写结合) ?

现以解读《苏州园林》一文为例具体阐释解读说明文的思路与方法。

一读文本, 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苏州园林》介绍了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从七个方面阐释了这一特点: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像美术画;假山池沼的配合使人身在山间, 如在画中;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画意;近景远景有层次, 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窗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园林的色彩调配协调, 安静闲适。

二读文本, 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苏州园林》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分项依次进行介绍。在各部分内容中, 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文中除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外, 还运用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用语精练准确、周密生动。

三读文本, 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写苏州园林的角度有很多, 叶老为何偏偏选择“图画”的角度呢?其实, 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已经向我们透露出了真实的信息———为摄影集写的序。看来读者对象群并非中学生或一般读者, 而是摄影爱好者。你想, 一张张从各个角度拍摄的园林作品, 给我们的首先就是视觉的冲击, 这一张张精选照片不就是园林的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吗?以此作为出发点, 我们对文中为何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讲究假山的堆叠, 再到讲究树木栽种和修剪, 以及讲究每一个角落的布局就能轻松理解了。原来, 那么多的“讲究”都是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 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征, 因此, 它不是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顺序来说明, 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分项依次进行介绍。从宏观上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 容易陷入空洞抽象、紊乱枯燥的泥潭。为了详尽具体、准确生动的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 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因为其写作对象是摄影爱好者, 所以, 作者使用了不少美术术语, 用语精练准确、周密生动。

四读文本, 解决借鉴点和质疑点的问题。借鉴点: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 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 比如选取与众不同的艺术角度来说明, 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使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和精练准确、周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知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质疑点:本文是一篇写给审美水平较高的摄影爱好者的影集序文, 适合选作课文给八年级学生学习吗?为什么不同年代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选《苏州园林》作为课文呢?

五读文本, 解决还可以怎样写的问题。除了本文的写作角度外, 还可以按照游览参观的空间顺序介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的设计、布局、景观等特点, 写成像《故宫博物院》一样介绍建筑群的说明文;还可以写成“苏州园林”电视片的解说词;还可以以苏州园林导游的身份写成导游词;也可以写成参观游览苏州园林的见闻感受的游记。

四.精心选择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主要是教会学生通过有序有效地阅读文本获取科学知识的阅读方略, 并揣摩学会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地传播科学信息的读写方略。说明文阅读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选定, 要依据六个因素 (《课程标准》有关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教科书中说明文阅读篇目的编排体系与体例、说明文文本的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课文前编者所给的单元提示、编者所给的课文阅读引言性提示、编者设计的课后“研讨与练习”) 综合考虑、精心选择。

(一)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如何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地传播科学信息”, 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和目标。

说明文的写作意图是“普及”, 说明文的写作对象是“普通大众”。正因为其写作意图与写作对象的特殊性, 所以决定了说明文必须“深入浅出”、必须“饶有趣味”。因此, 要将对“深入浅出”与“饶有趣味”的探究作为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两大教学重难点内容与目标。下面以《奇妙的克隆》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加以阐释。

1. 初读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初读《奇妙的克隆》, 可梳理出文本深入浅出且饶有趣味地介绍了克隆的概念、克隆技术从植物到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发展, 并在肯定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 对“克隆人”的问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

2. 细读发现文本是怎么写的 (重点) 。为了便于教学的具体操作, 可以用另一个问题来转述“怎么写的”———从这篇说明文中, 你读出了什么“特点”?

细读《奇妙的克隆》, 可发现文本的不少“特点”:枯燥中有些许趣味;趣味中含些许知识;文章有四个小标题;文中中国科学家的克隆实验写得很详细;文章的语言有些富有趣味而有些却枯燥乏味;文中所举的例子多是平常熟知的事物;文章是按照读者认知的顺序来说明克隆知识的……

3. 研读探究文本为什么这么写 (重难点) 。新课程说明文阅读教学力求瞄准言语方式 (深入浅出、饶有趣味) , 力主从根底上去理解探究“为什么这篇说明文非遵循这样的说明顺序不可”、“为什么这里的说明语言非这样不可”、“为什么这里的说明方法非这样不可”等问题。研读《奇妙的克隆》一文, 可根据需要选取以下7个“为什么这么写”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读探究:

问题1:为什么要有四个小标题?

问题2:为什么第二部分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不按时间顺序介绍?

问题3:为什么第一部分 (“克隆是什么”) 会写“孙悟空猴毛变猴”这个内容, 作者难道不知道这是神话小说吗?“猴毛变猴”本身就不是真实的, 科技说明文里怎么会有这么不“科学”的内容出现?

问题4:为什么第一部分在介绍“克隆是什么”的时候, 要举“细菌”“仙人掌”“草莓”等植物的例子, 开门见山直接介绍“克隆是什么”不行吗?

问题5:为什么在叙写克隆鲫鱼该实验过程时, 要写得那么具体, 写得简单些不可以吗?

问题6:为什么文章在叙述克隆实验时的语言总显得那么干巴巴的, 而其他部位却稍活泼又生动些呢?都写得生动灵活些不可以吗?

问题7:文章第四部分讲到有关“克隆人”的讨论, 课后练习三也让我们自己谈谈对“克隆人可能引起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问题”的理解。可见, 对于“克隆人”的讨论, 各家众说纷纭, 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既然如此, 那么, 文章第四部分的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合适吗?把标题换成“克隆技术的利弊”不是更好吗?

4. 鉴赏评价文本写得怎样

鉴赏评价说明文文本写得怎样, 要抓住三个要点:

文章意图有无实现?这就是评价该篇说明文介绍得是否“深入浅出”、“饶有趣味”。作为普通大众, 阅读此篇文章是否有较大阅读障碍, 能否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否在清晰了解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感知到行文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 能否从行文中捕捉到作者对某个科学问题在主观上的态度倾向。

文章表达有无个性?这是评价该篇说明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关系, 即评价的是“篇”与“类”的关系。新课程说明文阅读教学要求兼顾“类”与“篇”的意识, 且更应关注“篇”的意识, 因为正在学的篇目恰是这一篇说明文, 而不是这一类说明文。如《奇妙的克隆》, 四个提纲挈领的小标题就可算是“篇”的个性;作为科技说明文的《落日的幻觉》, 却有一大段日落景象描写, 这自然也是“篇”的个性。

文章接受有无困惑?这是在已经把握了作品内容形式的基础上, “跳出来”再一次以批判的眼光反观作品, 看看是否存在可以质疑的地方。比如:与当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作比, 该篇说明文中的某些科学信息是否有“落伍”的嫌疑;就读者的实际阅读能力而言, 文中哪些信息介绍理解起来仍有障碍, 阻抑正常顺畅的阅读;就读者的实际阅读感受而言, 文中哪些语句似乎不得体……

5. 思考探索文本还可以怎么写

在“写得怎样”的阅读评价中, 若发现课文有疑点或空白, 那么, 就应该进入“创造层次” (“还可怎么写”) , 所做的是一项“修改原作”的工作。

修改原作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意图意识, 读者意识。若教材选文的内容, 从当今科学前沿研究动态来看, 有“落伍”甚至“错误”的观点或信息, 那么, 毫无疑问要完成修正补差的工作, 修改时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 切不可肆意夸大或歪曲。至于“意图与读者”意识, 此不赘述。

新课程说明文阅读教学这一项修改原作的练笔, 一来, 降低了习作难度;二来, 由于是在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的练笔, 表面看似练笔, 然究其实质, 练的早已不是“笔”, 更在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更在练写作的“意图与读者”意识, 更在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 修改并不只是“练笔”的问题, 更是科学精神、意图与读者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演练。

综上所述, 以“深入浅出”与“饶有趣味”作为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目标, 并站在写作意图和写作对象两个视角高度来考察说明的顺序、方法、语言, 必然会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当然, 上述内容目标是就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而言的。具体到某一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不宜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而要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二) 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程序策略性知识, 也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 更要让学生明白文本是怎样传达和为什么要这样传达信息的, 还必须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程序策略性知识 (方略) 。当然, 解读文本的程序策略性知识一般要蕴含或呈现在师生互动、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

五.不懈探索适合学情、务实高效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此, 介绍三种行之有效、学生喜欢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方法, 供参考。

(一) 将知识点的学习掌握融入到活动中去。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授课时, 为了不让学生乏味, 每篇文章都可以把有关知识点融入到“活动”中去, 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来代替教师枯燥的讲解。

纵观整个单元的教学, 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如何设计并组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活动上。学生则从机械、枯燥的分析中走出, 由被动听讲看书到主动参与查阅有关资料、处理有关信息, 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达等学习活动;由死记有关知识到体验掌握有关技能。一句话, 在活动中学方法, 在活动中练能力, 活动激兴趣, 活动出效益。

(二) 大胆取舍, 选点突破。我们平常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走进了千篇一律或面面俱到的误区。要走出误区、提高效率, 教师就要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 依据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篇目个性、文体特点和学生学情, 在设计各篇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时, 要始终坚持采用“大胆取舍, 选点突破”的方法, 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一课一得、稳扎稳打的效果。

(三) 教出语文味和文体味。

要教出说明文的语文味。说明文教学还是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 不能将说明文上成常识课。特别是一些科技说明文, 要防止上成科学课。教学时除了要关注“说明了什么”以外, 还要关注“如何说明”, “为什么这样说明”等深层次的语文教学问题。

篇14: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

2.重视对学生的此类文章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在此类文体的阅读中,阅读的要点、程序、方法,是我们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方面。意在通过此培养,让学生学会阅读需抓的重点,阅读的先后及方法,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实效。

上一篇:少先队呼号的作用下一篇:如何做一名仁慈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