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2024-06-21

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精选6篇)

篇1: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四川省隆昌县金鹅镇大北街小学 马芳 周丽

摘 要: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甚至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他的挑选历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艺体教师 班级管理 探索 班主任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甚至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他的挑选历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班主任常被语数学科教师二分天下,艺体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据了解,我所在城市小学中,还没有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由艺体科任教师担任。艺体科教师为什么会被排斥在班主任队伍之外呢?我们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在传统习惯思维面前,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语数是主科,艺体学科是副科、豆芽科,这种偏见的存在无影中影响了艺体学科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比如:极少有家长问及孩子在学校的艺体科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家长总认为艺体科不重要,老师上课随意、散漫、不够负责任,自然会对艺体教师们的班级管理能力表示怀疑。

(二)由于艺体学科教师任教的教学班多,任教班级每周平均不过2至3节课。因此,学校和家长都会认为他们对班级学生动态的了解会有所不全,容易忽略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这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少被动性。

传统观念往往会禁锢我们的思路,阻碍新的理念的介入。我们能不能打破传统习惯,让“只有语数学科教师才能担任班主任”的惯例成为历史,让艺体科教师加入小学班主任队伍参与班级的管理,是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一些地区的试点表明:让艺体科教师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不仅有利于班级文化特色的建设管理,而且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融洽教师人际关系。

(一)艺体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弥补师生关系的不足

语数学科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严肃的,艺体学科教师在他们眼里却是比较随和的。大多数学生与艺体科老师交流时无思想顾虑,不像和语数学科老师相处时有思想压力,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特别是成绩欠佳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不愿意和语数老师接触。因此,学生一般都敬畏语数学科教师,而艺体学科教师身上的活泼气质很容易感染学生,会无意间拉近师生的距离。可见,在学生心目中艺体科教师有着特殊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在班级管理中恰能弥补师生关系上的不足。

(二)让艺体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是学校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艺体学科教师都有一技之长,尤其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方面,较语数学科的教师更胜一筹。如果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他们的这些特长,将会使班级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同时,艺体科教师参与管理班级管理后会让语数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这对提升学校的总体教学水平有很大益处。这样语数教师身心负荷得到减轻,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艺体教师的特长又得到了发挥,学校教师资源优势得到互补。

(三)让艺体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利于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小学阶段艺体学科教师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副课老师”,这无影之中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阴影,似乎自己与语数学科教师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差异。如果能让艺体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他们自信的恢复,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可见,打破传统选择班主任的标准,让艺体科教师参与进来,引入竞争机制,利于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艺体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融洽学校教师之间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人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高效率地工作和学习。教师间如果不相互理解,彼此间很容易产生隔阂、对立、排斥情绪。在学校,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语数教师天天在忙于备课批作业时还得为班里大小琐事劳心费神;而艺体学科教师却相对清闲自在。班主任工作是辛苦,但如果你没有班主任工作经历,便很容易从自己角度出发责怪对方。如果艺体学科教师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很容易从实际的工作中体验班主任的辛苦,这对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是一剂良药。理解是一切的基础,有了真诚的理解,教师之间何来误解。

让语数教师从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相应减轻语数学科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压力,也能适当地缓和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艺体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从感情上得到大家认同,让他们更理解和支持语数教师的工作,由此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合作团队,使所有的科任老师都觉得应该为提高本班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

当然,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事业心是不能有任何强迫的。人一旦对其从事工作产生兴趣,就能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建树。让有兴趣的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是在探索如何让班主任管理工作运行在最佳状态中。他的出现,会大大改善了班主任队伍的现有面貌,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但艺体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能力各有所长的现实,让学校选择难以决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以下设想:

(一)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班主任的思想业务培训,应提升到所有教师层面,让所有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同时需要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把班级管理更加精细化、具体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巩固德育文化教育阵地,让班主任真正扮演好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

(二)做好社会宣传教育工作,改变对班主任选择的传统定势,注重对艺体学科优秀教师事迹宣传,扩大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社会接纳艺体学科班主任。

(三)建议增设副班主任,让语数教师和艺体教师共同管理班级,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同时发挥各自所长。

总而言之,让艺体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是学校班主任管理中的处女地,适当调整班主任队伍结构,合理利用艺体学科教师的才能,充分发挥艺体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探索,需要不断实践。

篇2: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1.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非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查阅了有关资料, 检索中国期刊网上有关非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论文、专题文献等, 为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 缺确定问卷的主要内容。根据研究需要, 设计了《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表》, 发放464份, 回收445份, 回收率95.9%, 有效问卷460份, 有效率96.7%。

(2)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445份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进行统计学处理。

(3) 访谈法。

采用电话访谈和面谈的方式对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访问, 具体了解对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看法, 并请他们对问卷设计及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3、调查内容

对我校非体育教师锻炼时间、目的、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等进行问卷。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体育认知

表1是我校教师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 本研究从五个程度进行调查: (1) 有很大作用; (2) 有作用; (3) 一般; (4) 没作用; (5) 完全没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有93.56%的教师认为适当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自身的健康, 其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有47.1%。从数据结果来看, 我校教师对体育健身认识很高。

2.2、影响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2结果显示, 排序依次为缺乏余暇时间、工作负担重、没有体育设施、家庭负担重、没兴趣。这种分布表明, 缺乏余暇时间和工作负担重是制约老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显示, 老师的余暇时间主要用于备课、考文凭, 晋什职称67.4%;家务琐事14.1%;辅导子女9.34%;社会活动7.3%;参加其他活动1.86%。从中可以看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 老师们注重自身学历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 造成缺乏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访问还有因为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身心疲惫也是制约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

2.3、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

调查结果表3显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是没有规律的, 这与他们繁忙的工作, 特别是女教师家庭负担重, 辅导子女功课等家庭琐事是分不开的, 从而出现有时间就锻炼, 没时间就不锻炼的现象。通过访问调查, 他们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周末、节假日。而老教师子女长大了, 家庭负担较轻, 锻炼时间支配灵活, 参加锻炼次数比中青年教师多。大部分老师每周1-2次锻炼, 每次时间30-60分钟。

2.4、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序为:强身健体, 增进健康65.85%;朋友同事交流16.36%;散心解闷10.31%;健美减肥保持体形6.23%;提高运动能力的1.25%。有65.85%的教师都已强身健体为体育锻炼的动机, 有16.36%的教师以体育锻炼为促进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 可以增进社会关系;大约10.31%的教师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 减缓紧张, 说明高职校教师这一特定人群由于工作、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需要一定运动来改善情绪;6.23%的教师用体育锻炼来保持体型。可见, 我校教师的体育动机可分为四类:即身体方面的 (为了增强体质和健康, 因为体弱多病需要进行体聊康复, 为了保持形体) 、心理方面的 (为了释放压力、散心解闷, 和情绪的改善调节) 、社会方面 (为了和朋友、同事交流, 改善工作家庭气氛) 、其他方面等。

2.5、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5显示, 在选择体育项目上, 顺序为:球类 (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为主) 、跑步、体育舞蹈 (广场舞、瑜伽) 、登山、游泳等活动。结果表明, 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项目选择较为广泛, 球类占42.16%, 跑步占22.3%, 体育舞蹈占20.25%, 说明老师们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 对竞争性、对抗性、趣味性和保持形体的项目兴趣较大。当然对于经济投入小、技术简单的跑步也是他们选择之一。男教师以篮球、羽毛球等小球项目为主, 女教师以健身舞蹈、乒乓球、羽毛球为主, 喜欢节奏性强, 对抗性低的有利于形体发展的项目。而老教师们喜欢登山、散太极拳等运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充分显示了男女教师, 老中青教师在体育锻炼是运动项目的差异。

2.6、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调查表6显示, 36.3%教师选择独自锻炼, 31.23%的教师选择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 这里主要是年轻的教师占多数, 年轻教师更注重个性发展, 往往把体育锻炼作为社交手段;20.68%的教师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 这可能与这部分教师对子女身体健康特别关注, 而且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强感情交流, 增加家庭温馨氛围;1.03%的教师选择社区或单位组织的集体锻炼, 老教师占得比例很大。

3、结论与建议

(1)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93.56%的教师认为适当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自身的健康, 但是对《全名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少, 缺乏主动健身意识;

(2) 影响老师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表现在缺乏余暇时间、工作繁忙、工作时间长、身心疲惫、缺乏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议在工作之余,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建立学校鼓舞奖励制度和简易的健身房;

(3) 老师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上没有规律, 有时间就练, 没有就不练。每周锻炼次数较少, 并且不固定, 这样的运动强度小和运动时间短对身体锻炼效果不明显。建议老师们在体育锻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要保证运动时间的相对规律;

(4) 老师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较为明确, 但又缺乏专业教练指导, 但有部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建议学校领导多组织和鼓励老师们参与体育锻炼, 以宣传栏、讲座形式宣传体育知识。发挥体育老师擅长的运动项目, 把老师们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锻炼;

(5) 老师们参加体育锻炼更倾向于免费的运动场所, 对收费场所不具备消费能力。建议相关部门降低场馆收费标准或者国家补贴健身津贴。有条件的单位或社区安装适量体育器材设施, 以便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空间;

(6) 老师们在锻炼项目上的选择较为分散、简单, 出现两极分化, 掌握运动技能的老师运动次数要多于没有掌握运动技能的老师。所以建议, 我们老师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尽量多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做到一专多能。

摘要:本文对464个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非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结果表明: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不断进步, 高质量完成各种难度动作。

关键词:非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翁兴和.福建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特征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2]蔡建辉.高校教师健身状况调查及改善对策[J].体育学刊, 2003, (12) .

[3]庄志勇.福建省转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宁德师专, 2005, 25.

篇3: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41-01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最主要的管理者,所以很多科任教师忽略甚至忘记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事实上,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就是说,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与任课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任课教师应如何参与班级管理呢?

一、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做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润滑剂

班级管理的主角是班主任,要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既不能对任课班级不闻不问,也不可以凌驾于班主任之上。在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要做一个优秀的配角,要与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及要求保持一致;要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在学生面前维护班主任的威信,对班主任的管理要给予肯定,切忌喧宾夺主。

相对于班主任,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会亲近一些,任课教师可以发挥优势,成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旦发现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失误,特别是听到学生们的反映,任课教师要冷静,要对学生好好解释,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然后找个好的时机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班主任。在反馈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要以商讨的口吻把问题说出来,切不可直来直去,伤害双方的感情。这样,既让学生理解班主任的做法,也不会让班主任对该生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逐渐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参与班级管理打好感情基础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良好,教育就可以顺利进行,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还会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我利用各种渠道与学生联络感情。首先在语言表达上要慈爱,要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关爱他们的。比如,要把所任教的班级称为“我们班”而不是“你们班”,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他们的“自家人”。其次,主动通过班主任了解授课班级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收买”学生的心。比如我曾经没收学生的MP4,刚下课学生就跑到我面前低声地说:“老师,只要你不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你让我干什么都行。”于是,我就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提了一些相应的要求,结果他做得很好。这件事说明,任课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育契机,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第四,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周记、日记、作文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他们以适当的帮助。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教师用满腔的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任课教师才能成为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得力助手。

三、管好自己的课堂,为班主任解忧

有些任课教师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在这种认识的驱使下,有些任课教师对班里学生的基本情况不闻不问,一旦班上纪律不好、学风不良就把所有责任推到班主任一个人身上。这些任课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只保证所教科目的顺利“灌输”。个别任课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纪律,罚站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甚至把他们赶出教室。下课后,负责任的教师会和班主任说一声,不负责任的教师则让事件“随风而散”。还有的任课教师,事无巨细,均“上报”给班主任,如:学生成绩下降、上课睡觉、玩手机、讲小话、作业不交等等。试想,一个班有十来个任课教师,如果每科的作业都要班主任去催学生交,那这个班主任哪怕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在课堂上,任课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而此时的班主任只能是协管。如果任课教师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也要推给班主任,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自己的威信大打折扣。因此,任课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给班主任有喘口气的机会。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当中,只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其他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篇4: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调查分析

本研究内容包括:第一, 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教师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第二, 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及存在问题;第三,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最后, 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在初步接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首先开发了相关的问卷和访谈提纲, 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82份, 回收率为91%。问卷处理结束后, 本研究又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1 教师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 实际状况“不参与”的居多, 而在期望参与方面, 以“教师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对于一般的行政事务, 如学校招生录取、课程表和日常安排表编排、学校班级的编排等事项, 无论是实际还是期望,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不参与”。

对于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学校目标和发展计划的制订、校园规划等事项, 实际状况“不参与” (分别为39.9%、28.3%) , “参与提供意见” (分别为46.7%、32.1%) ;而教师则期望“参与共同讨论” (分别为47.8%、42.5%) 以及“参与团体表决” (分别为31.6%、25.9%) 。可见, 教师在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希望能有更多的参与。

2 教师在教学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对于教学和学生有关的问题, 如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校内考试、学校召开教学会讨论各科教材教法的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奖惩辅导办法、学生课间活动或团体活动等事项, 教师的实际状况是“参与提供意见”、“参与共同讨论”、“被授权自行管理”三种情况大致呈均衡状态。而就上述事务, 教师的期望是, 首先“参与共同讨论”, 次之“参与团体表决”或“被授权自行管理”。

3 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项, 教师实际参与的层次虽然比其他事项要高、且多样化, 但仍未达到教师的期望或需求。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 凡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教学相关问题, 如教师分房、奖金和医疗等福利, 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31.7%, “参与共同讨论”占31.1%, “参与团体表决”占27.0%。教学设备添置和书刊购置, 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15.5%, “参与提供意见”占40.1%, “参与共同讨论”占38.2%。对于后勤事务中的其他事项, 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比例最高, 约占80%左右, 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为主。

4 分析及建议

4.1 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总体偏低、类型单一, 教师的实际参与多数表现为象征性、形式上的参与, 而教师对教学、行政和后勤事务的期望参与程度较高。其原因可概括为:第一, 学校管理者的民主管理理念滞后, 素质有待提高。第二, 教师参与管理的水平有限、技能较低。第三, 时间上的限制。

4.2 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分析

(1) 年龄因素。 (2) 学校类型因素。 (3) 校史因素。

4.3 对学校管理的若干建议

4.3.1 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首先要从观念上融入校本管理的理念之中。多元参与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变革, 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变革的主体地位, 成为学校变革的促进者, 而不是局外人;学校管理中参与管理、共同决策的理念, 需要教师增强参与意识, 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决策者转变, 需要教师有沟通、协作的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共同的愿景。总之, 在观念转变的背后, 更要生成一种与学校管理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

4.3.2 转变角色

教师在学校情境中的传统角色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书本知识的传授者、管理信息的传递者, 这些角色限定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行为, 即只能成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旁观者与局外人。教师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角色身份。

从决策执行者变为决策参与者。传统学校管理中, 教师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 执行学校发展规划, 按部就班实施既定的课程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被动的接受者, 往往身处教育活动过程中但有教育活动局外人的感觉, 不仅发挥不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无法应对变化的情境和学生多元的需要。多元参与管理就是把权力下移, 让最贴近教育活动的人能参与到各项决策中, 使决策更符合教育实践的实际。

参考文献

[1]IAN MACPHERSON, ROSS BROOKER.Positioning Stake—hddem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how can teacher educators work with teacherstodiscoverand create their place[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0, 28 (1) :128~149.

篇5: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我国自清末民初成立“训务部”, 实行“学监制”以来, 依次出现“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班级管理雏形。在借鉴俄国班主任制基础上我国于1952年始设“班主任”, 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与德育。2009年8月,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明确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历史背景中, 班主任一直是其唯一主角, 而针对科任教师工作的各方面, 教育部基本没有做出太大补充, 成为教育制度中一大空缺。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 是直接实施者。近年来, 很多学者发现并指出, “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早已使班主任沦陷于不堪重负的漩涡中, 科任教师却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 使“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脱节。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 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即研究群体对个人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一原理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运用上, 主要体现在《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 该研究者认为, 群体动力学原理对教师教学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 若教师间能很好地交流合作, 教师间共同性的教学特征就很容易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 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 群体动力学也为研究教师群体凝聚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与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教育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揭示, 证明了师生关系对班级管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 全面质量管理 ( TQM)

全面质量管理 ( TQM) 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员参与”。以顾吉祥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 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对班级管理意味着该系统中内部成员 ( 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科任教师) 和外部成员 ( 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 全部行动起来, 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1. 导师制

以张艳萍、张静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对导师制作了具体阐释, 具体要求是: 以班主任为核心, 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管理建设, 每个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负责分配给自己的若干学生, 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2. 多班主任制

对多班主任制的研究体现在叶建军、黄金梅的《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一文中, 研究者在对现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班主任制概况及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班主任制, 即学校或班级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个班级由多个甚至所有科任教师来共同担任“班主任”, 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3. 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也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所提出的创新构想之一, 通过“小班化教育”的改革, 原有班级规模大大减小, 每班学生控制在24 ~32人左右, 该构想不单纯是对原班级规模的缩小, 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师生交往状况的全方位变革。

4. 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

对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李涵为代表, 在其《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一文中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具体做法是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 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组成“班级组”, 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 且在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 具体形式有四种, 即“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及“多对多”, 将“教书”和“育人”从组织制度上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 研究者赵蒙成对班级组和学习共同体予以理论支持, 如交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并提到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促使班级由社会组织向社会初级群体来过渡, 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5.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与上述几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制度将家长与学生很好地纳入了班级管理建设中, 最大限度发挥了集体合力的潜质。该制度赋予了班级管理以新的内涵: 即在班级经营过程中, 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四、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

制度的保障对任何管理理念的实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上述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不仅仅在于构想的创新性、教师的自觉性, 更在于制度的保障性。本人查阅了2004 ~2013年的中国期刊网, 将有代表性且利于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归纳如下: 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加强科任教师专业的培养, 提升其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 并使之落实。

在众多文献中, 以研究者路晨为代表的观点较为新颖, 其文《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虽然主要以初任教师为论述对象, 却更全方位、更立体地从师资培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及初任教师自身等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策措施, 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另外, 学者周建平在其文《生态式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中提到在教学制度安排上, 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性的制度架构, 多样化的立体组织系统以及网络性的沟通机制。

五、综合评价

总而言之, 就是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过程与终端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其班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 对班级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 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摘要:从科任教师角度出发, 介绍了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并对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 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科任教师,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6) .

[2]单方保.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 2006, (3) .

[3]顾吉祥.凝聚集体合力, 创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初探.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

[4]张艳萍, 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 2003, (9) .

[5]叶建军, 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 2012, (4) .

[6]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国教育学刊, 2013, (4) .

[7]路晨.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3) :32-34.

篇6:艺体教师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并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师需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同样需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主要是由我们的班主任来执行的,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可谓是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家长参与班级管理之后, 这二者之间必定会在某种管理理念上产生冲突, 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我认为, 我们的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和理解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这一方式, 要真正认识到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唯有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才能真正转变观念, 并接受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这种家校共育方式。而对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而言, 他们也应该积极配合班主任老师的工作, 有效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去。不可否认, 小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及综合素质都不尽相同, 对于那些学历较高且在孩子教育管理方面有独到心得的家长朋友们, 我们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而对于那些学历较低且综合素质较低的家长朋友们, 如果他们没有好的建议, 班主任老师就可以和他们沟通, 请他们在适当的时候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 从而让家长朋友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健全组织, 有效参与

也许有人会问:究竟如何能够有效地让那么多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呢?事实上, 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需要建立一个家长保障团就可以。在家长保障团内, 可以由众多家长推荐一个团长, 团长的任务就是专门负责家长保障团的具体组织工作。除此之外, 还需要在该团体内确定一些“职位”并推选出相应的“任职人员”, 专门负责团内工作。家长保障团可以定期开会, 就班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而最终的讨论意见则由团长向班主任老师进行传达, 征求班主任老师的意见。

班主任老师也需要有效参与到家庭保障团中。例如, 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保障团会的方式, 向家长朋友们通传班级管理的近况。如, 某某学生最近学习成绩急速下降, 请家长朋友们献计献策来解决该问题。又如, 班级内最近需要开展一项演讲辩论活动, 征求家长朋友们的具体组织意见。再如, 学校要组织开展歌咏比赛, 请家长朋友们献计献策, 帮助班里的同学进行演练等。如此一来, 就可以发挥群体的智慧, 有效地对我们的班级进行管理。“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定期培训, 提高素质

小学生家长的情况是参差不齐的。为了有效提高家长朋友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还需要对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具体方法、家长参与班级管理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通过类似的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进而让我们的家长有效地参与班级管理。

对于家长的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外面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演讲。如果没有这一条件, 则可以由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来开展座谈会, 也可以由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负责家长朋友们的相关培训。为了增强培训效果, 在培训完毕之后, 可以进行访谈, 了解家长的培训情况, 进而提高家长对培训的重视度。培训结束之后, 学校还可以把具体的培训内容印制成纸质材料, 让家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四、有效考评, 激发参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不免会有一些家长朋友们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得不积极。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制定专门的考评体系, 对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进行有效考评, 从而不断激发家长朋友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例如, 班主任可以每个月都对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情况进行考评, 具体的考评结果应该在班级公告栏内进行公布。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家长应该提出表扬, 或为其颁发奖状。对于那些参与积极性较低的家长也应该提出批评, 鼓励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这种做法也会对我们的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家长受到表扬的学生自然会表现得更好, 家长受到批评的学生回去之后也会积极要求家长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小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还没有在国内的大部分学校有效开展起来。因此, 我们需要对该课题进行不断的探索, 探索出更多有效的策略, 来促进家长朋友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小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一定会成为一种常态。

摘要:近年来, 关于小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多, 给我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以小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问题展开论述, 提出了小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几点具体策略, 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丰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一篇:年度医院财务组工作计划下一篇:《济源晨报》微信公众号赢得近20万粉丝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