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2024-05-28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通用7篇)

篇1: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得作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顶个名,谎报辍学率。”吉林省双辽市某偏远村庄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农村偏远一点的学校,辍学率得有50%;离城近的,怎么也有20%~30%;平均下来有40%。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当过6年班主任的老师,以本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一入学人数有110人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还能有100人,而初二结束时,就剩60人左右了;中考前,只剩30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没招儿。”双辽市某校一位张姓教师表示,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法》无能为力。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从学校方面讲,应试教育压力太大。素质教育在会上、材料上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教学以主科为主,不少课程学生不愿意学,感觉偏难,在现实生活中能应用的很少。同时,音体美活动少,学生被限制,丧失很多乐趣。”一位姓韩的农村老师说。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设施不那么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

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

篇2: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2007-12-12 19:10: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得作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顶个名,谎报辍学率。”吉林省双辽市某偏远村庄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农村偏远一点的学校,辍学率得有50;离城近的,怎么也有20~30;平均下来有40。

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当过6年班主任的老师,以本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初一入学人数有110人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还能有100人,而初二结束时,就剩60人左右了;中考前,只剩30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没招儿。”双

辽市某校一位张姓教师表示,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法》无能为力。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从学校方面讲,应试教育压力太大。素质教育在会上、材料上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教学以主科为主,不少课程学生不愿意学,感觉偏难,在现实生活中能应用的很少。同时,音体美活动少,学生被限制,丧失很多乐趣。”一位姓韩的农村老师说。

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设施不那么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

篇3: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关键词:隐性辍学;农村;初中

一、来自家庭方面原因

现在农村有些家庭困难,家长为了维持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将子女留在家里,使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学生,好一点的还有爷爷奶奶照顾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起居,但由于爷爷奶奶对他们的过于宠爱,要什么给什么,致使这些学生娇生惯养,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常常无所事事而迷恋网吧,上网成瘾,整天心思不在学校,迷恋网上虚拟的生活,出现早恋等等现象,这样的学生占我所调查的156个学生的22.6%。其二,某些单亲子女的家长不负责任,由于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子女像足球一样你踢过来,我踢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学生有时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成为问题学生是必然的了。这样的学生占我调查的学生总数的5.8%。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许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都是以优等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以优等生能够“吃饱吃好”来选择,教学进度以优等生的接受程度来安排,只要优等生能消化,就奔命朝前赶进度;课堂教学以优等生的互动情况来设计、提问问题,黑板演练、作业展示、范文宣读等,都成了优等生的“专利”。而中等生和差生的待遇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考虑差生和中等生的实际情况,不管他们是否听得懂、跟得上、消化得了,课堂教学中没有被提问回答的机会,得不到教师关注的目光,课外辅导没有份儿,作业做不做、对不对没人管,随时得到的是教师冷漠嫌弃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言。多数中等生和差生成了少数尖子生的“陪座生”,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在校坐冷板凳,度日如年。写到这里,反思自己和学校的做法,张念蒙老师无疑是一语中的、切中肯綮。我们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那些默默无闻、看着挺乖,坐在教室里但心思飘摇在云里雾里的学生们,我们很少能够看出他们隐藏的不安和痛苦,很少能够在他们其实非常需要我们时说一句体恤的话。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升学率,从而驱使老师把精力主要用在好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成绩中下等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的要求是:只要不惹事,上课别说话,不影响别人,哪怕睡觉都行。老师批改差生作业也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如遇到与学习无关的临时任务,老师也尽可能指派差生去承担。也许是学生受够了这种默默无闻的待遇,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耐心。有时也想埋头用功、奋起直追,可是,实在受不了老师对他们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特别当这些学生看到教师给那些“尖子生”和“优等生”开小灶的情景,很愤愤不平。为了解除心中的怨气,常常“报复”老师,时常逃课,致使他们被逼为“隐性辍学”的学生。

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而目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第一,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勒索财物,被盗等现象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出售烟酒,或打着“学生优惠”的招牌引诱学生进入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到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爱好”,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第三,农村某些文化市场上“黄毒”“黄网”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一场黄色录像或一本淫秽书刊都可以使多年的学校教育付诸东流。

以上是我在对周围几所学校100多名有“隐性辍学”之嫌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调查时所搜集到的信息,文中有些语言是他们的肺腑之言。通过本次局部调查说明“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给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影响。不论从培养全面成长的人才角度,还是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出发,重视“隐性辍学”现象并积极治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J].考试周刊,2008(43):204.

[2]兰靖,张念蒙.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J].考试周刊,2008(44):201.

[3]兰靖,张念蒙.隐性辍学学生群的表现形式[J].考试周刊,2008(45):189.

[4]兰靖,张念蒙.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剖析[J].考试周刊,2009(1).

篇4: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浅析

陕西汉中勉县周家山中学/何文家

摘要:

义务教育中一直有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即辍学。对此,回避不是科学的方法。农村初中生辍学有教育自身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希望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各部门形成合力,都做一点事,使初中学生尽可能都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对策

正文: 中国教育的较大问题之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因而积淀了大批素质较低的人口,普遍存在的初中生辍学现象会对此推波助澜。我们注意到,在社会上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常去农村学校校门口骚扰在校生的不乏辍学生,他们又影响在校学困生辍学而加入其队伍;一直以来,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也不乏辍学生。

辍学青少年进入社会,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素质下降,给社会增加了新的就业压力,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增高,这对“科教兴国”战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我国义务教育这一战略高度来说,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初中生辍学问题,设法从根本上减少辍学现象之发生,倘若讳疾忌医,情况可能会更糟。

一、辍学原因分析:

1、教育自身原因:

对辍学生来说,没有文化是一种悲哀,是他们自身发展的羁绊;对社会来说,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只有找到学生辍学的根源,才能控制乃至杜绝辍学现象的继续发生。

我认为,学生辍学的本质核心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本身的弊端,尽管我们也在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弊端主要表现在: 教改措施落实不够,教育方式单一,实质上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无情趣。

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无心从教、厌教、懒学等现象。

2、社会原因:

(1)、一方面,读书难以直接改变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或压力的驱使下,家长支持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大量青少年也渴望像外出的民工一样,年终时腰包鼓鼓回家过年,因此便中途辍学而成为了低学历的从事一些简单工种的民工。

(2)、我国自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之后,人们在心理上还难以适应。大多数农民认为:读了中专大学,出来后还是没工作,还得花钱找工作,“毕业等于失业”,而且投资又大,不如不读。

3、家庭原因:

(1)、有些农村家长,送子女上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想法简单而现实。子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估计跳不出农门,就干脆让其辍学,反正会识字、会算帐就够了。

(2)、父母离异、病故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一般来说性格孤僻内向,加之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故选择辍学以求解脱。

(3)、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虽然政府确实给予了这些贫困生以双免补贴,但他们的家长又会问:供了初中,高中谁供?大学谁又来供?早晚是供不起。何况他们的孩子大多13至16岁,已具备从事简单生产活动的能力,他们认为不如让孩子回家挣钱来得实惠。

4、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因娇生惯养,孩子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懒惰,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自己放弃了学习。

大多处于13至16岁的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心里素质差,加之有些家长和教师观念未转变或者是自身素质的因素,简单粗暴地惩戒学生频

3率较高,致使学生因受责骂而赌气,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厌学、逃学、最终弃学。

二、辍学应对策略:

面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许思考和建议,把它说出来,但愿对改善现状有所裨益:

1、地方教育局综合评价农村初中学校时应把巩固率所占积分至少提高到60%,这也是把实质上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否则学校及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的积分而给学生所施加的压力(如“题海战术”等)会把更多的学困生“逼上梁山”,即辍学。

2、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操作定义。改革中学考试制度,对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切实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除中考和其他大型的联考外,平时考试让代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出题,让每一次平时考试都变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加油和充电,力争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机制;而我们现今的平时考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这样,可以说,依然是在反反复复地打击着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等到没有了自信心,学生也就辍学了。现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害怕考试、讨厌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时,学生因为不会做、又不能作弊、也不能交卷而如坐针毡,望着学生一双双怨恨的目光,有责任心的监考老师心如刀割,这种感受很多教师已经体味够了。

3、依法办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硬性规定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向每星期五天里的白天课堂要效果,让学生多一点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观察生活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

4创新精神的人。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外国。教育办得好的国家,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人家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最终能真正为人类创造点东西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这恐怕也是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荣获诺贝尔奖之原因吧。如果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因为怕麻烦,把对学生的晚上及节假日的管理也推给学校,那么,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学生确实需要一片自由发展的蓝色天空啊!

4、建议在教师聘用制度上别搞花架子,要切实实行岗位制,定岗定资。对于多年实践证明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无论职称文凭的高低都要大胆使用,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以肯定其工作能力和质量,使之能体会到“多劳多得”,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用平和的心态,正常的而不是扭曲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赞美教师的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试想:假如教师的灵魂被变相地扭曲了,平和的心态不复存在了,他能塑造出学生的健康心灵、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又怎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呢?要想防止学生辍学,就得让学生能感受到在校学习的情趣,倘若经常是度日如年,不辍学才怪呢。没有工作积极性的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能让学生感受到在校学习的快乐?!

5、强化班主任工作,是稳定学生防止辍学至关重要的举措。稳定的班集体,离不开积极能干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而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硬性地让他担任。防止辍学现象需

5要班主任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所做的看不见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坚决执行教育部 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新规定,吸引优秀的教师当班主任是强化班主任工作的根本措施。

6、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只靠学校靠教师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及社会各部门的有效配合。比如,政府和执法机关应继续加强依法治教力度,坚决打击雇佣未满16岁的童工企业;给家长施加压力,让糊涂的家长知道强迫或支持孩子辍学而外出打工是违法而愚蠢的;建立专门学校,用于教育改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无能为力的顽劣青少年辍学生,不使他们在社会上游手好闲、惹事生非以及骚扰在校生等等。

以上是我对现今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一点思考和建议,尚恳望教育同仁和关心教育的领导及有志之士斧正。

篇5: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成因例谈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成因例谈

作者:董彦才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6期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向,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辍学现象却日益严重,初中尤为突出。作为教育工作者,目睹了部分学生辍学前后所发生的事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导致学生辍学的因素很多,有来自家庭的、学校的,也有来自社会的、个人的。下面仅举一例,我想便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探寻农村初中辍学的成因。

宋小柱(化名),男,15岁,父母离异,父亲再婚,现与祖母同住。父亲社交杂,而宋小柱又在祖母的溺爱之下,在同伴中骄横跋扈,欺压弱小,敲诈钱财。2010年9月,宋小柱升入初中,仍恶习不改,班主任老师决心想转化他,与其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状况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其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只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孩子犯错误或是父亲心情不顺时便拿孩子发泄,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加之祖母的溺爱,孩子便将内心的积怨发泄于其他孩子的身上,久之在其身上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初中同班有一名学生,类似的单亲家庭(母亲弱智),他比较懦弱,经常受其他学生欺负,实是可怜。宋小柱,更是经常欺侮他,有一次,竟然将方便面的汤料揉进这个孩子的眼睛中,幸好班主任及时发现,带到诊所冲洗,没有发生太恶劣的后果。班主任老师对宋小柱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与其讲明道理,帮其分析严重的伤害后果,宋表示接受批评并决心改正。一段时间,宋小柱确实很本分,没有出现违纪现象。大概两周之后,班级里一名姓李的女生家长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说宋小柱向其女儿勒索钱财,班主任老师找到宋小柱了解情况,宋小柱却说是向李借钱,因为李不借给他便向其发难。很清楚,所说的借是不会还的(名为借实为要),班主任老师耐心地给他讲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珍惜同窗的生活,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回忆等等。宋似乎懂了,以后再没发生此类事件。转眼到了冬季,一段时间宋某很是本分,班主任也感觉在他身上可以松一松神经了。一天,班主任老师在科任老师上课堂间到班级查看,发现宋小柱和另一名学生不在课堂,经了解发现,他们逃课已经有几天了。经过调查,知道街里新开了一家网吧,同学反映他们去网吧了,并且总是躲着班主任和比较负责任的老师偷偷地跳墙出去,班主任老师给他们的家长打了电话,告诉他们的行踪,果真家长在网吧里将他们领回。宋被其父亲痛斥,班主任了解其情况,劝解其父科学的入心的教育孩子,宋小柱也当面下了保证。之后,班主任老师上班级抽查,他也总在班级上课,只是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过了一段时间,班主任老师有意识地单独和他进行了谈话,这个孩子很不愿意袒露内心,思想当中存在诸多的偏激因素,很是危险。所以,后来找机会和他的家长进行一次长谈。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旅店,特殊的环境不能过多地让孩子接触,便只能放在孩子的祖母家。作为父亲,由于读书不多,又不会科学管教孩子,如果管,便是粗暴地打骂,或是用钱奖励,盲目地用钱指使孩子。所以,孩子感受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暴力,补偿错误的方法是金钱,他看不到人情的魅力,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另加影视上的暴力宣传,孩子的这些恶习已根深蒂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加深,他已非常厌倦学校的生活,由于班主任对他关心有加,他不能再给班主任找麻烦了,便偷偷地拿回自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篇6: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原因之分析

张朝鹏

摘要:农村中学出现较多的厌学辍学,是因为升级制度;是因为单调的校园环境;是因为单调的课堂、教师;是因为文化道德缺失的农村现状;是因为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要振兴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就要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文化。

关键词:农村辍学升级制度农村文化

试看我们某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情况吧!一个年级的学生120人以上,单文化课门门及格的学生不超过6人,全科几格率不超过5%。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诸君想一下,有多少学生跟不上,有多少学生只是在“熬”日子,调查学生,无非两个原因:“跟不上!”“没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农村教育出现什么问题?是谁抛弃我们的原本可爱的学生呢?

是谁?是我们的应付性的形式大于内容的中小学升级制度。当今的中小学校中,一年级入学后,不论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一律大推大拥升入高一年级,直到初中毕业。我想这是有违班级授课创立的本意的。没有基本的合格升级制度,学生没有合格意识,没有合理的留级制度,部分学生就没有“补牢”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情况没能完成学习任务,却被形式的推入高一年级,而这些学生越学越吃力,再升级就更跟不上,越跟上越没有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使“上学”成为“熬学”。同时,农村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培养孩子 1的意识淡薄,且又忙于生计,不能够辅导这部分学生,以至于他们无能力也无兴趣深入学习,最终辍学。即使有部分留下也是迫于家长压力熬至毕业。一批批本可造就的学生就这样被我们实施的“义务教育”挤出校门。古语有云“不以无过而为贵,贵为有错而改之”但我们的孩子却没有补过的机会,这是谁的过错呢?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执行的某些制度所造成的恶果吗?

是人文环境差,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校园。

学校是育人之所,万紫千红才是她的真模样,它本应是集文化、道德、梦想于一身,却有着各自特色品味的人文家园。农村本来有着有不错的自然条件,但由于某些为政者的漠视乃至无知,学校只有水泥楼房、黄土路,花园式的校园只是师生的空中楼阁;学校是书香校园,然而这只是某些领导的口头禅,偌大的一个学校没有图书室、图书馆,甚至一个阅报栏都没有,即便有两三个书架子,摆了一些教辅书和教师学生上交的过期刊,也只是应付检查人员的摆设,打扫卫生时学生和老师才会去转转。实验室形同虚设,学生进入的次数极少,去自由做实验更是不可能的。大黑板确实不少,但大都是政策的传声筒,文化快餐式的只会加快了学校的浮躁气氛。电教室是有,但干了什么呢?满满的课堂哪有“时间”呢?去食堂看又如何呢?老师一般是不愿去的,能回家吃饭的学生跑四五里路也要回去,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是喜欢的。商店往往有好几个,课间也会挤满了人,麻辣食品搞坏不少学生的肚子,学校很少供应茶水,“非典”时期除外,因此商店的利润往往很高。寝室更是住不的人的,臭气熏天,这是没有

水的供应,因此怨不得学生。夏热冬冷,学生很是受罪,也许比以前好多了,但这是21世纪的大多是独生子的孩子呀!休育设施有篮球场和乒乓台,但学生一天十一节课,大量的作业,楼上楼下的跑,已使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了。况且还有考试和老师的眼睛呢。

学校又有什么文体活动呢?不知道,只知道没有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没有什么校庆国庆活动,更不用说什么朗诵和演讲比赛,歌唱和运动会早已销声匿迹,一周的升旗活**乱的,不知玷污了多少人心中的神圣情感,这是个可悲的场面。考试总结会倒是主任讲教师讲学生讲,然后散场,留给一部分学生依然是心灵空白。与大自然接触的春游秋游早已因安全原因消失了。学校的生活乐趣在哪儿呢?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喜欢文化课的学生是找不到自己的。

我们的课堂又是如何呢。音乐美术在农村学校是不正常上的课,文化课才是主体,考试是当家作主者,绩效考核和聘任更强化它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况且在农村学校,没有什么活动,这些能力更少了用武之地,跟着流行歌曲倒可打发无聊。不种庄稼的土地就是野草的乐园。但有谁愿意关注这里的这些呢?文化课是学校的中心,自然很受重视,只是考试评比使教师和学生成了奴隶。新课程改革似乎吹进一阵春风。只是很快便成为了急功近利者的牺牲品。归其根源,这是一场没有根的改革

教师是一副穷酸相,没有个性,常谈的是重复的陈知旧闻:封闭的校园,经济的穷困使他们很少有可能深造或到远方游历,没有源头活水,哪有池塘清如许?教师辛苦工作,只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考试

之后很快就遗忘的知识,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是为了换取自身的最佳的发展,而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看重的考试成绩。由于教育工具化的压迫,由于社会的评价机制和考试机制的制约,我们的教师对这种教育的弊病无能为力的遵照,并且自觉的维护。没有灵魂,缺少品格,缺少人文关怀,只是可能会丢掉的饭碗、差事。教师自己就被生活庸俗化,何谈培养高尚的人呢?有人说,教育应该是一项伟大事业,抑或是一种虔诚的宗教。因此,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教育需要抗争种种疏远自然、脱离生活和缺乏诗意的弊端,如此才能引领儿童回归田园,融入生活,激活其野性思维和原始生命力量。然而,在物质至上的今天,这只是一个梦!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近年来,教师的工资有所提高,但这并未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经济政治地位低下的境况。在多数教师走处在人群中,与人交往,多多少少是有些自渐形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今,教育仍是行政附庸的体制下,教师缺少社会应当给予的尊重。教师不是学校的主人翁,几乎没有什么决策权利,却要承担众多神圣的责任。实际上,教师很多时候,也是工具,甚至在有些,教师需牺牲个人人格尊严去做有违诚信之事。(个中滋味,非足为外人体会得了)因此有相当部分教师厌教情绪严重,留在教育岗位,只是笼内圈久了,出不了罢了,但实际已成了衣食的奴隶,工作的机械设备了。当然,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和道德的代表,是社会的良心,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更导致了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漠视,对知识的漠视,对道德的漠视。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中处处用钱,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实和道德。一部分学生就更忍受不住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就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就远离了梦想,厌学辍学就是自然之事了。

对比之下,学校之外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文化道德缺失的农村现状。

当前农村未上满初中的大有人在,(某些官方统计数字假的太多)与上满初中者的生活没多大区别。男人往往在外打工,女人农活之余,搓麻将说闲话。青年人一部分靠金钱、关系上了岗、当了兵,还有一部分在家混生活,这部分人父母没办法,社会管不着,是所谓的二流子。在部分农民和学生的心目中,有没有文都吃饭,有没有知识都挣钱。在大部分农村,几人读书看报,触目可见的是麻将场!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场所,成人文化教育几乎是空白,当然检查时数据是详尽的。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造假,大家参与大家喜!

二、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

不知什么时候网吧布满了学校的周围,尽管有法律重重封锁,尽管有教师的谆谆教诲,尽管有家长的围追堵截,但网吧的依然生意兴隆灯火不息。网上世界自由自在,可以聊天,可以游戏,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里不必一本正经的读那些书了,看电影哟,听音乐,几乎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要可以不做。而我们的校园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做。于是不少的学生有了QQ号,不少学生翻墙钻窗户也要进网吧,不少的学生看到了《坏蛋是怎样练成的》!

是走出校园,还是留在校园呢?

在农村,一所学校好比冬天的一炉火,它所散播的光和热可使整个村庄充满喜气和生气,使整村的群众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多办一所教堂,就是少办几所监狱。那么现在当今的中国,多办好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所监狱。处在变革中的城市和农村,旧道德死灰复燃,新道德尚在萌芽,学校作为传播文明,传播道德的根据地,其作用岂容忽视!

鲁迅先生以为,欲拯救国民,必先拯救其灵魂。但如今的教育又如何能拯救学生的灵魂呢?然而谁来救救我们的农村教育呢?

篇7: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

关键词隐性辍学 初中生 社会 学校 家庭 个体

在“后普九”时代,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隐性辍学”近年来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愈演愈烈,它常常表现为部分学生虽然有学籍、在学校的编册内,但是“人在课堂心在外”,或者无故逃课。根据调研统计,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5%,有的学校达到近15%,甚至最极端的学校将近30%,引起学界的日益关注。

一、“隐性辍学”辨析

1.核心概念界定

“辍学是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了休学手续以外,学生中途离开学校,不再上学的行为。”[1]“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学生虽保留学籍,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2]

隐性辍学在实际的情况中又分为两种: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强迫型隐性辍学是教师和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或者本班的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种非常偏激的做法,强迫学生提前“分流”,进入到无望于升学的非重点班级,或者编入到职业技能培训性质的单独的班级中去学习,成为应试教育的典型的“牺牲品”。而主动型隐性辍学则是学生本人由于厌学,或者偶然事件,或者外部诱惑等因素的影响,而主动放弃自身对于学业的追求,打着上学的幌子,实际上却在混学、逃学等现象。

2.隐性辍学的危害

(1)隐性辍学影响学生发展

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打基础的阶段,又是基本奠定一生发展方向的阶段,是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身心剧变的“风暴期”、“危机期”、“事故多发期”,是个体逐步完成社会化,形成同一感,完成心理成长发育,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角色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青少年的个性彰显,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渴望在学校中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希望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乐意与人交往,但是又带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同伴之间在认识兴趣和方式上出现明显差异,但又容易彼此影响;渴望走向成熟、被认可,但是对社会、对自身又缺乏足够理性的认识和定位,行为上有一定幼稚的特性。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扎实,人格发展可能并不完善;对于学校和家庭监管来说,其长期处于“真空状态”,无人监护,无人管理,可能整日游荡在网吧、游戏厅、歌厅舞厅等一些娱乐场所,容易沾染、接触一些社会不良习气,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少年”;甚至会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教唆之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分子”。

(2)隐性辍学削弱教育质量

隐性辍学现象削弱、降低了教育的本体功能——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对于隐性辍学学生本人来说,其获得的“初中毕业证”是存在一定水分的,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削弱义务教育质量;对于其周边同学来说,会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隐性辍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对于从教人员来说,隐性辍学降低了其自我效能感,不利于教师职业和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对于教育系统来说,隐性辍学增加了教育成本,损害了成本效益,浪费了教育资源,导致教育产出率较为低下;对于教育管理来说,近年来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真实情况一直被各种报表数字所粉饰,存在着较多的瞒报、虚报现象,可能会干扰中央到地方的义务教育决策。

(3)隐性辍学阻碍社会进步

隐性辍学现象导致“普九”成果含有一定水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隐性辍学使部分初中毕业生并未达到基本标准,导致一部分新的文盲、半文盲流入社会,影响中国新生代人力资源的质量,影响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隐性辍学损害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的执行和实施力度,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受教育权和家长保证该受教育权的义务,漠视了国家相关法规,损害了依法治教的进程;隐性辍学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阻碍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

二、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状

1.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严峻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个别县或学校的隐性辍学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按照国家“普九”标准要求,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不得超过3%,但是已通过“普九”验收的很多地区的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达5%以上,部分学校年隐性辍学率甚至达到10%以上。农村初中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他们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或者个体厌学但又暂无出路,而留在学校,但不把完成学业作为应有的追求,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这类学生平均占到调研学生的40%。有的县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了降低统计报表中能反映辍学率的数字,而在实际中使用了“分流”办法,即将有较大希望升学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班级来备考;把其余的升学希望不太大的学生则组成职业技术班,而且这些被分流到职业技术班的学生比较自由,可以不去上学,放任自流,但是参加毕业考试,可以拿到毕业证。还有个别学校的老师采取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做法,劝学习困难者停学,以保证学校中招考试应考学生升学的比例。

例如,某“普九”达标县,某农村初中,某班,花名册上有82人,但是班上上课人数只有70人,根据对相关老师和校长的访谈,了解到其中2人转学了,其他人则情况不明,既没有办休学,也没有办转学手续。所以从花名册上看,这个班,甚至这个学校的辍学率为零,但是实际情况则是隐性辍学率高达14.6%左右,离国家规定的控制辍学率低于3%的标准出入很大。

但是如果翻看官方文件,样本省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12年这十年间,农村初中阶段辍学率都控制在3%左右。为什么官方报道的辍学率与现实中的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呢?一方面是因为,官方的教育统计公报采用“在校生辍学率=学年内辍学学生总数/上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总数×100%”的公式来计算;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发展统计是以每年九月份作为各种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这时候正是开学之初,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都比较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动员学生来上学,而且现在义务教育不需要什么费用,来注册的学生相对齐全;另一方面,由于政绩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学生辍学的相关信息存在着编造和隐瞒现象。

2.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规律

(1)隐性辍学率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

我们对样本市、县调查后发现,初中阶段隐性辍学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大致而言,不同区县,人均生产总值越高,其隐性辍学率越低。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份的初中隐性辍学率比某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份高出近20个百分点。如果对同一区县域内,县城所在的城镇和其他乡镇、农村分别统计隐性辍学率,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则高于县城的隐性辍学率近10个百分点,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县域内城乡之间的差异。

(2)隐性辍学率呈现出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初中阶段学生的隐性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逐步上升的递增趋势,农村初中三年级尤为突出,成为隐性辍学的高峰时期。在调研所及的农村初中学校中,从初二年级开始,学生隐性辍学明显增多,初三年级上学期则会进入高峰期。初一年级隐性辍学率大约5%,初二年级几乎达10%,而初三年级则高达15%以上,甚至某样本校高达37.2%。

(3)隐性辍学率与性别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水平不尽不同,就业机会也存在着较大不同,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不太相同,调查所及一些地区女生隐性辍学率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男生的隐性辍学率较高。但是,在调研的整体大样本分析之下,总体而言,隐性辍学率与性别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

(4)特殊结构家庭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核心家庭

在调研的对象中发现,家庭结构比较特殊的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普通的核心家庭。例如研究样本中隐性辍学的农村初中学生单亲家庭的占到36.4%,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一方离世。而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学校中比例很大的一个群体,其在隔代教养、“拆分型家庭”[3]等特殊结构的家庭中成长,隐性辍学率明显高于家庭关系和谐的核心家庭。例如某样本校,留守儿童占到隐性辍学学生的79.4%。

(5)主动隐性辍学高于被迫隐性辍学

一些专家和学者对于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率居高不下作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研究结论提出,辍学原因局限于传统的“被迫性”因素,例如经济贫困、父母不支持等。但是课题组调查发现,随着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和2007年以来不收学杂费的政策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是出于“主动性”原因。某县目前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主要特点呈现出学生主动隐性辍学为主流。这和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研究[4]一致,和欧贤才等的调研结果[5]也是不谋而合的。相当多的家长已经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一定知识,无论孩子成绩好坏都想让他们读完初中。但是,隐性辍学的学生中相当大的部分都是自己不愿继续学习。在隐性辍学的学生中,仅15%左右的隐性辍学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来源上学而隐性辍学。

三、改善隐性辍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社会方面

(1)依法治教,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而且要相机出台《义务教育投入法》,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违反国家的规定,侵犯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加强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全面提高依法治教的意识[6]。

(2)全面推行正规实用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尤其重要。政府应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后的中等职业教育,要进行财政保障,实行免费职业教育;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国民充分了解、认识、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探索培训与学历教育互通的管理和办学路径。

(3)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大区域管理体制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在目前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使之效益最大化;教育经费除用于硬件建设外,要着力加强软件建设,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吸引力;实行教育大区域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

(4)实施各级部门功能化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

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班级关于控辍保学的目标责任制。相关部门签订相关责任状,严格监控可能影响学生辍学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预防学生辍学的可能因素的发生[7]。

2.家庭方面

(1)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建立在血缘与亲情基础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预防学生隐性辍学有着重要作用。家长要加强沟通,对子女做到尽职尽责的教育、关爱和引导,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关心;当青少年出现“隐性辍学”现象时,家长应该及时疏导,帮助子女重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2)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地和各校要考虑设置家长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与家庭成员的参与有较强的相关。家长要加强和学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及时沟通相关情况,与教师共同探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合力。

(4)开展脱贫助学活动

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学的现象虽然比较少,但是仍然要引起注意。相关各方要联合农业、民政、科技等部门为贫困生家庭免费培训技术、提供致富信息、协调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确保因家庭经济困难濒于辍学的学生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学校方面

(1)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

初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关乎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一定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使其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都必须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保障;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

(2)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制

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刚性化的管理方式,树立多元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核心内容,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其次要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办法的现状,把农村初中阶段的合格率、完成率、中考参考率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而且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政绩考核制度,把控辍保学情况作为个人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提倡严肃、诚信的管理风尚,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等行为,形成诚信文化;实施动态化管理,密切关注各个班级学生动态,发现学生有隐性辍学迹象,要及时了解情况,剖析原因,积极矫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缓解学生隐性辍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实保障。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育人能力,促进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要扎实推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4)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适切性

各地要切实贯彻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落到实处。农村初中必须在相关需求调研基础上,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适合学生需求的和适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且各校还要丰富课程形式,活化主干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信心,让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同时要增加农村初中课程的选择性,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选修课的分量,尤其是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实施“三教”统筹。

(5)以因材施教为着力点,提高教学质量

控辍保学必须加快农村初中学校教学改革,用优化的教育质量来留住学生。每位教师都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分析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利用文艺队、兴趣小组、篮球队和田径队等形式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吸引并留住学生。而且教师还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减少学困生的比例。要加大暂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力度,制定针对性的转化计划,把计划和完成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共同促进学困生发展。

(6)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各农村初中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学、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通过群体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精神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7)加强心理疏导,预防与矫正隐性辍学

各农村初中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人员,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疑惑,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隐性辍学。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升学压力、社会期待等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承担起科学引导的职责,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自觉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怀,尤其是对待“隐性辍学”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

此外,在学生个体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得当的学习方法。促进青少年完善人格、积极社会化、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控制隐性辍学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考试周刊,2008(43).

[3] 周潇.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再思考:农民流动的视角.青年研究,2011(6).

[4] 袁桂林,洪俊,李伯玲,等.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2).

[5]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7(5).

[6] 武林剑,崔国富.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政策学分析与审思.教学与管理,2012(3).

[7] 谢泽源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基于对江西省H县的调研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2(3).

上一篇:正月十五元宵节温馨祝福语短信下一篇:护士长上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