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2024-05-19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精选8篇)

篇1: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真正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国际力 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军事干涉主义的抬头都说明了实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仍然适 用于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 们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发展进步、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培养他们保家卫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如今,“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消极思想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 不够、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骨干作 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加强国防教育,首先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政 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制度,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落实 好政策和制度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

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纪念 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加强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理论水平。抓住教育重点环节,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 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 来侵略颠覆的威胁,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 益。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 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故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有着极大的历史前瞻性的,故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有着极大的历史前瞻性的,对国家,学生个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对国家,学生个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有效地将大学生与国防联系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国防教育穿插其中。

二是要把开展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锻炼他们的身心素质。

三是要把高 校征集新兵工作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切实提 高教育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时事性、针对性和生动性,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各个方面。

作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当关心时事,关注国内外形势 发展,并自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自己敏锐的 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力;培养创新精神,锻炼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能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这些科学 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理论指导,做到把分析国际 形势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同国防素质教育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以求充分认识 到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素质教育,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使贯彻执行国防素质教育成为全体高 校大学生的共同责任,成为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也只有这样,国家建设才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 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

篇2: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

二、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是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教学的,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1、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2、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3、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灵活。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3: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1 大学生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不断关注, 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的健康也有很大提升, 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达到健康标准。可是, 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健康令人堪忧, 学生中的一些亚健康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 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1.1 大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

在大学生中, 有多一半的人存在饮食健康问题。首先, 很多大学生不吃早餐, 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 致使营养不足、抵抗力低下等, 而且易患上感冒、肠胃疾病、胆结石等。不吃早餐的原因可以归总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早上懒得的起床, 睡到上课时才起来, 没有时间吃早餐。 (2) 觉得自己胖, 又不愿运动, 通过“拒绝”早餐来减肥。一些大学生吃饭挑三拣四, 不注意营养的均衡, 偏重于吃零食, 而忽略了主食为人体提供的能量补给。

1.2 身体缺水导致的大学生健康隐患

部分大学生身体水分的补给不足, 造成了大学生皮肤干燥, 身体排毒效果差, 易患胆结石等疾病。大学生喝水不够的原因分析: (1) 运动量少, 身体代谢缓慢, 需水量不大。 (2) 对饮水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没有科学、健康的饮水观念。因此, 不愿饮水或饮水极少, 很多大学生的饮水量不到1000ml,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的健康。

1.3 不健康的“宅”生活

现代很多人崇尚“宅”的生活, 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对电脑、游戏、小说等的痴迷, 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就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宅”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缺少运动, 易造成颈椎、胃等方面的疾病。此外, 还会导致大学生身体肥胖, 易犯困, 没精神等状态, 明显的表现出不健康状况。

1.4 大学生健康知识匮乏

首先, 大学生对个人的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 表现在饮食的无规律性, 对体育运动的不了解, 认为体育运动就是玩。另一方面, 表现在对自身疾病的不重视, 如头痛就睡觉, 胃痛就吃随便吃点药, 不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次, 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程度缺少了解, 欠缺科学的健康意识。如减肥, 有些大学生的身体并不肥胖, 可是由于偏爱骨性的美感而强迫自己节食减肥, 对节食对健康的危害及自身的健康程度没有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又如, 跑两圈就累了, 不考虑是自身身体素质差, 还觉得这样才像个“文弱书生”。总之, 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极其匮乏, 对一些健康常识都含糊不清 (如运动后不易喝过凉的水, 不能用凉水洗头等) , 很难调节好自身的身心健康。

1.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隐患。如焦虑、抑郁等, 主要是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 加之对就业问题的担忧, 自己前途等问题的迷茫, 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缺乏自信心,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家庭条件没人家好, 做事容易失败, 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心态会导致大学生畏畏缩缩, 不愿与人交流、沟通等, 致使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论是身体健康问题, 还是心理健康问题, 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就业和能力发挥, 影响着祖国明天的发展。因此, 必须重视。

2 体育锻炼的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人的健康离不开运动, 离不开体育锻炼。首先, 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提高人的免疫力。如对于脂肪丰富型人, 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将人体摄入的多余能力分解、排出, 避免的脂肪的堆积, 提高了人体的综合素质。其次, 体育锻炼对身体骨骼、关节、肌肉等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可增强骨骼的钙储量, 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可增强关节的灵活度和韧带的弹力, 使身体有较好的柔韧性;可保持肌肉的张力, 使肌肉强健、富有弹性。总之, 一方面, 体育运动增强了锻炼者的健康程度和身体美感;另一方面, 培养了运动者的动作协调能力, 增强了其自信心, 促进了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再次, 体育锻炼有效的预防了多种疾病。除上文提到的肥胖、胆结石等疾病, 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心脏的健康、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血脂浓度, 有效的预防了心脑血管疾病 (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第四, 体育锻炼促进了人体的新城代谢, 提高了人体各器官的能力。此外, 还可加快人体进行血液、组织液的更替, 促进了人体排毒, 增强了人的免疫能力, 减少了人患病的几率。第五,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不良情绪的宣泄, 减少外部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 保持人心理的健康。

3 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育内容丰富, 有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课, 还有基础的健康知识学习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运动, 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1 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基础健康知识的掌握

首先, 大学体育教育拓宽了学生的健康知识面, 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 并在教学的引导下, 通过这些健康知识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身体的肥胖症状, 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可使学生客观的对待身体胖瘦问题, 避免了学生的过度减肥。即使个别同学脂肪堆积过多, 他们也不会用节食、不吃早餐等方式来达到瘦身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其次, 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基础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 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安排作息时间、饮食搭配等, 促进了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程度。如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增进睡眠质量, 缓解自身压力。通过基础健康知识的学习, 学生就能科学的安排每一天的活动量和睡眠时间等, 不盲目跟风运动, 避免的学生的过量运动的运动不足, 确保了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 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3.2.1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对健康需求的体现

首先, 体育锻炼本身就有强身健体, 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可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体魄, 增强学生的体质, 减少疾病对学生的侵害。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患感冒的几率就很少。其次, 体育锻炼可有效的预防心脏病、胃病等急症, 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再次, 大学体育教育让学生走出“宅”的世界, 开始了更多精彩的运动参与, 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大学的生活更精彩, 更健康。满足了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 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3.2.2 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

通过大学体育课的学习, 大学生不会再盲目的节食、盲目的减肥等, 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此外,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健美体操等运动很好的保持了大学生的体型, 解除了肥胖对大学生的困扰, 改变了大学生身体的亚健康状态, 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 避免了大学生通过拒绝早餐的节食方式来减肥, 保证了大学生身体所需营养的正常摄取, 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

3.2.3 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大学体育教育改变了大学生懒惰、不愿运动的状态, 增强了大学生的运功兴趣, 提高了大学生的运动效果, 刺激了大学生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一方面, 保证了大学生食物摄取的营养平衡。锻炼后吃什么都是香的,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挑食毛病, 增加了学生对主食的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 运动后会出汗, 出汗后就学要水分补给。因此, 大学体育教育增加了学生对饮水的需求, 培养了学生喜欢饮水、科学饮水的习惯, 促进了学生的新陈代谢和排毒,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预防了疾病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此外, 通过丰富的大学体育教育, 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树立了学生热爱运动、科学运动的思想, 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3 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3.1 大学体育教育有效地调节了学生情绪

首先, 大学生体育教育改善了学生的情绪状态。一方面, 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形式轻松, 可有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获得快乐。另一方面, 大学体育教育成功的转移了学生焦虑、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并缓解和降低了这些不良情绪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使学生在运动中的到很好的放松, 以便有更好的精神再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此外, 大学体育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尽情的展示运动之美。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降低了学生的自卑感、孤独感等, 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3.3.2 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

体育项目的完成需要大学生一定的体力支持。如篮球运动, 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技巧和体力支持, 否则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 无法坚持整个比赛。又如, 长跑, 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耐力, 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无法完成体育学习。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的目标, 为了不输给同学, 所有学生会拼尽全力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 良好的运动氛围增强了学生运动的信心, 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3.3.3 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 很多体育活动都需要学生间的配合和团结才能获得胜利, 如排球、篮球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的体育活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才能将体育活动教学发挥到较高的水平。而这种团结、合作精神对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重大意义。

总之, 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方面, 体育教育给学生了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有了“本钱”,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强的能力。另一方面, 强化了学生心理的正极能量, 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面对困难, 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社会接班人。

4 结语

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的健康工程, 需要运动者有坚持不懈的运动精神, 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 增强了学生基础的健康知识, 促进了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程度。对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 大学体育教育, 提高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减肥、运动等方面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运动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拥有了较强的身体支持, 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挥, 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了基础。

摘要:大学体育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运动能力, 对肥胖、胆结石等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健康水平, 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失眠等现象。总之, 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江雄.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途径与方法[J].运动, 2013, (07) :86-87.

[2]李宁.健康需求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J].运动, 2013, (07) :85.

篇4: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书法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体体现,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中重要一部分。我国与世界上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各不相同,但是真正将文字作为一门艺术体现的只有中国的汉字,并且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几千年不衰,中国书法艺术更是直接体现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价值

一、书法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能够起到净化人们心灵和思想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

书法艺术是最直接的德育教材。中国的书法文化是将汉字作为载体的,其中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楷书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平稳和端正。在很多大学生看来,书法艺术更多的就是“练字”,练字”虽然是对书法艺术表面层次的理解,但也能够形象的展现出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内涵、通过练习书法能够让大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到平稳和端正,让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得到熏陶。

(二)有利于博学益智

书法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是书法艺术除了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外,我国书法文字当中更是体现了几千年的文化知识,大学生在进行书法的练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以及文字之中兼具的深刻内涵;二是目前我国留下来的书帖都是名帖,其作者大都是具备才华的文人墨客,或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大学生在品味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时,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文学、思想政治素养,拓宽其知识层面。

(三)有利于健体养心,健全心智

进行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书法练习本身就是强身健体的事情,没有很强的体力和意志是很难长期坚持的。书法家们那高超的书法艺术,更是用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磨练出来的。同时,书法练习的时候需要进行全身气和力的协调,更要求做到注意力的集中,手脑并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也就是进行全身血气的调节,长久下来,书法练习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健身运动。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练笔是做到排除杂念、放松心态,在动笔是要做到凝神专一、物我皆忘,这样更有利于笔的运行,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改掉一些坏习惯。

(四)有利于提高审美境界

艺术本身就会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书法艺术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美,从未接触过书法的人是不能体会的。但是任何人在面对一幅名家作品时,内心都会产生一丝丝敬意,这也正是書法艺术的魅力。如果我们从小接触书法艺术,进行书法练习,在性情上必定会得到美的享受。每个人的欣赏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和积累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书法艺术推广的意义及措施

大学生的课堂中进行书法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意义非凡。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人们对我国艺术的保护不到位,使得我国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都已经消亡了,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都之间通过书本进行仰慕,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经被贴上了“亟待保护”的标签,或者是由很少人支撑和维系的中华民族的梦想也在面临消亡的尴尬境地。而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不断缩小,很多人在慢慢习惯用键盘打文字,而书法练习更多的是个人爱好,书法家越来越少,传统的书法艺术也正在不断离我们远去,因此,做好大学生书法教育工作进行书法艺术的传播,实现书法艺术的延续,在信息时代下呼唤传统和文化意义尤为重大。

而在大学生中进行书法艺术的推广,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1.在公共选课中进行书法艺术课程的设立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为了适应美育的要求,为了配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在艺术选修课中开设了审美和动手一体的书法艺术课程。但是,由于书法艺术教师资源的短缺,使得目前我国很多书法艺术课程变成一门技法课程,没有进行书法艺术本身文化性、艺术性和欣赏性等特性的挖掘。当前高校书法艺术课程的教育既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提升,更不利于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推广。

2.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进行书法艺术的有关研究

如绘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拓宽其艺术创作的眼界;文学专业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书法艺术和文字之间关系,考察我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包涵的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历史和外语专业的学生能够进行书法艺术对对外交流中的起到何种作用,以及中国书法艺术在中国和西方的地位。

3.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提升书法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成立书法协会的方式进行学校中书法爱好者的汇集,通过展示每一位学生的书法作品的方式进行学生心得的交流,起到示范的效果,通过学校更可以通过邀请在书法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书法的指导,开设书法讲座的等形式进行书法艺术的推广。

书法艺术拥有着无穷的魅力进行广大青年学生的感染,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精神境界,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积极作用。作为祖国未来发展力量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书法艺术,进行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才能够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书法艺术,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自豪感,对我国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觉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唐莉霞.论书法艺术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10,(5):32-34.

[2]曹鸣喜.书法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关系[J].魅力中国,2011,(5):280-281.

作者简介:郑苗(1978-),男,本科,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法、特殊教育。

湖南省特殊教育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特殊教育研究基地成果

湖南省特殊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高职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研究成果

篇5:大学生军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从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对培养学生国防意识或国防观念的作用谈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军训正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让我们更全面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教育在培养和体改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军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而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所以我们必须从多方位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军训正是有计划地使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得到多方位的提高,从而树立牢同的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因此军训和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同时这也是学校为什么要对我们大一的新生进行军训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纪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思想

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军训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军训中我们可以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党我军为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以及不畏牺牲、抢险救灾的革命精神,树立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决心。

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以及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对国际军事信息的了解,使我们意识到不稳定的因索和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从而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和献身精神,增强我们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使命感。

再次通过“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赏罚分明”的军事训练,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同龄官兵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一切行动昕指挥的任劳任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使我们自觉自愿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意识,并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强盛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教会了我们用不怕吃苦,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乐观主义的精神,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我们通过军训中的活动和各项评比使我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个人永远不可能超越集体,要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做到“牺牲小我,实现大我”,进一步明白只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才可以取得集体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对于树立国防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使我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充分领会“八荣八耻”,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劳吃苦的习惯,也更激发了我们保卫祖国的热情。

篇6: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自尧舜禹时期当代,无论是封建社会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利益纠纷总是避无可避,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华民族欲立足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我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虽然当代属于整体的和平时代,但却暗流涌动。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也就没有保障。

南海风云滚滚,美国态度暧昧,日本摩拳擦掌,菲越不断挑衅,中国似乎面对巨大的挑战,火药味四处蔓延。不过,面对窘境,我们的***没有慌乱。他的外交攻略不再是过去中国的低调、忍耐,变得更加主动,敢于硬碰硬。有外国学者这样总结***的外交攻略精髓:只有不怕战争,能够战争,才能避免战争。只有不怕安全威胁,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安全。

中国大学生从来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站在时代的前列, 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全.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我们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 和平时期抓好对我们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进一步强化他们 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提高我们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国家需要的时候, 我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 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许会认为学习使我们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知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忧。”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安危,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进行国防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不能把祖国的国防安全建设与自己划分开来。因为我们是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接班人,是国家兴旺和繁荣昌盛的希望,使历史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证明,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国防的兴衰紧系者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延续,社会的进步,由国家必须要有国防,由国防防于未来,由国防防于生活,国防安全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更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在开学的一开始我们就参加了军训,军训不仅增强我们的体质,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克服娇生惯养、害怕吃苦、作风散漫、意志薄弱、缺乏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品德;弘扬团结有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一直增强体质。所有这些素质,是保家卫国所必须的具备的,并且现在学习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

篇7:谈学生军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好大学生活的开幕式必定是灼灼日光下的一段军训,身着军装在偌大的操场上整齐的走正部。会有许多的同学疑惑军训有什么作用,天天搞的身心俱疲的,更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个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

从小学开始就听“素质教育”这个字眼,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呢?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那么军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军训是手段,实现素质教育是目的。在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应该把军训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军训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军训能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大体来讲,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军训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益处。

其一:军训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了体魄。

因为军训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而且具有时间短、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天气状况较差,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各科目的训练,恶劣的天气给学生军训带来很多的困难。但是经过紧张和艰苦的军训,学生的体质不仅得到了增强,而且培养了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二:军训可以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集体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养尊处优,生活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而在军训期间,一切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用条令条例严格要求学生,并制定一些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学生通过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参加劳动等,学到了最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自立能力,并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另外军训期间实行生活军事化,内务卫生、军容军姿,队伍训练都要进行评比,谁做的不好都会影响集体荣誉,所以,每个同学都为集体争先进而积极努力,并以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训练中的每一个工作。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集体力量。因此通过一场军训也大大加强班级同学情谊,使各位更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

其三:军训可以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面临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学生可能会觉得胆怯,但只要敢于尝试就会使巨大的进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气魄。军训部队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着大学生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些都会在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具体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军训是大学生活的开始,它会在各方面给我们以锻炼。因此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对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国防观念,培养良好作风,磨练意志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每位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充分利用机会锻炼自己。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1104班

篇8: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之现状

1. 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近年来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 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

3.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近年来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 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

5. 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一些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二、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强调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的系统学习,强调知识的占有和积累,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要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行为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即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试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因此科学素养教育观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

1.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注重知识的选取以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科学知识框架时,我们要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什么,摈弃“以过去的经验为现在人做准备”的做法,预测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现代化程度高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知识;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知识;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知识;具有现代化程度高的新知识。

获得最多的知识不是老师以填鸭式“硬塞”给学生的一些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地死记或是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的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起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达到“知识的高丰度、结构化、方法化、现代化、综合化”等五项指标。这样建构知识,才会使学生具有学力,学生才会因习得了知识而变得“聪慧”、有灵气,并为创新、发展、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事业及认识科学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奠定基础。

2.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积极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分析、处理与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但我国青少年基本上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科学知识,并不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而这种学习方式正是造成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充分体验“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3. 从生活走进化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意识。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人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作出决策和评价,这是培养科学意识的最佳切入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教师优势和特长,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孙蔚萍.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教学策略.

[4]朱朝菊, 彭蜀晋.化学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观及培养策略.

[5]2003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上一篇:桃园小学教职工普法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金融实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