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护理测试题

2024-06-20

创伤性休克护理测试题(精选8篇)

篇1:创伤性休克护理测试题

休克病人护理(护师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休克:

二、填空题

1.引发休克的病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______________。2.休克扩容时常以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___________。3.治疗休克的第一措施是 __________。

三、单选题

1.有效循环血量是指()A 维持正常代谢所需的血量 B 全身总血容量 C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循环的血量 D 微循环中的血量

2.休克早期血压的变化特点是()A 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 B 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C 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 D 收缩压下降、舒张压正常

3.成人尿量在多少以上表明休克已得到纠正()A 20ml/h B 30ml/h C 40ml/h D 50ml/h 4.由于大量失液而致休克的病人最为主要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是()A 体液不足 B焦虑 C 有感染的危险 D 气体交换受损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错误()A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 B 输液时严防液体外渗 C 体温下降时需提高室温至30oC以上 D 使用强心药物时应进行心电监测 6.男性,40岁,感染性休克,正在快速输液,监测到中心静脉压18cmH2O,血压80/60mmHg,尿量20ml/h。应如何处理()

A按原速度输液,加利尿剂 B减慢输液速度 C加快输液速度 D减慢输液速度,给强心剂 7.男,20岁,半个小时前车祸导致脾破裂。神志尚清,腹部压痛明显,有肌紧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120次/分,血压70/40mmHg,尿量减少。

(1)目前考虑病人的情况是()

A失血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2)为迅速扩容,接诊后应立即静脉输给()A血浆 B全血 C生理盐水 D右旋糖酐

8.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A.仰卧中凹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1 5分钟测血压脉搏一次

四、简答题

1、试述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外科休克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说出休克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与相应的护理措施

篇2:创伤性休克护理测试题

时间: 参加人员: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一、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二、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估计失血量小于总血容量的20%)

①神志紧张、烦躁、口渴、面色苍白、黏膜干燥、呼吸深而快、脉搏加快(90-110次∕分)。②血压则可正常或稍低,收缩压≥80mmHg,脉压缩小<20mmHg。③外周静脉充盈度降低、尿量轻度减少。④体位改变时引起的心率增加以及舒张压的下及下降,有助于发现轻、中度血容量降低。

2、休克期

①意识虽清,但神志淡漠、反应迟钝。②呼吸浅快,脉搏细速(110-140次∕分)。③血压下降,收缩压(60-80mmHg),脉压差更为缩小明显,少尿或无尿,尿量<20ml∕h。④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⑤估计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20%-40%。

3、休克晚期

①神志不清。②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清;血压下降明显<60mmHg或测不到;无尿。③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有消化道出血,提示有DIC。④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不能改善呼吸状况,提示有ARDS。

三、观察要点

1、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及颈静脉和周围经脉的充盈程度的变化,及早发现与判断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密切观察P、R、Spo2、BP、脉压差、CVP的变化并定时记录。如出现脉搏细弱不清、脉率加速、呼吸>30次/分或8次/分以下,不规则,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则提示病情恶化;如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呼吸减慢、并逐渐规则,血压上升,脉压增大,则提示病情好转。

3、记录尿量、24h出入量,观察尿色和性状。若病人尿量少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4、专科情况:肢体肿胀、血运、动脉搏动、感觉、活动度、伤口出血。

5、注意有无颅脑、胸、腹等多发伤。

6、心理状态:休克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加之抢救过程中使用的监护仪器多,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其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

7、有无并发症发生和基础疾病。

8、实验室指标和特殊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检测:CVP、PCWP。

9、补液过程中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大量输血不良反应。

五、护理措施

1、接到急诊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抢救所需物品,通知值班医生。对病人的外部情况进行粗略的评估,取休克卧位、保暖、骨折处制动和固定,使用心电监护,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升/分,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2、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血管宜在上肢,立即开放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抽血作交叉配血,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3、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如发现病人尿量减少,颜色呈浓茶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肾功能损害,给予加速输液,甚者急查肾功能;如为鲜红色尿液,说明肾挫伤,应该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4、医嘱严格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药物滴速,避免血压骤变,并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必要时加速输液或加压输血、血浆等,以补充循环血量,纠正灌注不足。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仔细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弹性等,严密监测体温,及时使用降温措施。

6、创伤处理:活动性出血应尽快止血。一般对表浅伤口出血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采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或用止血带方法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用夹板或石膏临时固定;检查有无血胸、气胸、连枷胸等,必要时作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检查出血的隐蔽来源,如血胸、腹内出血或骨盆骨折,当怀疑休克是由于内出血引起,就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

7、保持患者舒适体位,翻身,做好生活护理,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补充充足的水分。

篇3: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1临床资料

创伤性休克患者12例, 男11例, 女1例, 年龄17~45岁, 中位年龄36岁。创伤原因:1例交通意外伤, 其他均为煤矿挤压伤。经过急救护理, 1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100%) 。

2急救护理

2.1 全面评估

患者被送到医院后, 护理人员应立即根据伤情及临床体征进行全面评估, 早期预测主要脏器损害情况, 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被送达医院最初几分钟的救治质量和速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1]。 (1) 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各部分, 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首要创伤, 遵循先救命, 后治病的原则。详细询问患者遭受意外伤害时的具体情况, 脑海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2) 在评价患者病情方面要有全局观念, 由于急救患者病情复杂, 往往涉及多科室, 因此评估病情时不能忽视每个细节。仔细观察, 护士要有独到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 对病情观察要有预见性, 对创伤患者的外观预测指标要有特殊的敏感性, 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杜绝因忽视某些细节而产生的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充分给氧

使患者头转向一侧 (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 取出口腔内义齿、血块及其他阻塞气道的污染物, 及时吸痰,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3 迅速补充血容量

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患者是创伤与失血并存, 因此, 在初步止血的同时, 开放2~3条静脉通道。选用大血管采用12~20号静脉留置针, 以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 为输血做准备。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2]。当收缩压升至83mm Hg (1mm Hg=0.133kPa) 时, 应当调慢输液滴速, 以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2.4 有效地控制出血

表浅的动静脉出血, 可用止血钳结扎或加压包扎;深部较大的动静脉出血, 如能看到明显的喷血血管断端, 可用止血钳钳夹出血点, 若看不到出血血管切忌盲目钳夹, 可用止血药或血管收缩药喷洒在无菌纱布上填塞后加压包扎[3]。如上述方法有困难, 可用止血带间歇开放止血。

2.5 安置体位

固定伤肢,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 以防造成再次损伤, 或引起疼痛性休克。心要时给予镇静剂。宜选择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10°~15°, 下肢抬高20°~30°。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和脑部血液供应[3]。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

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 通过尿量判断毛细血管灌流量是否正常。脉压差变小为判断休克早期较可靠的指征。通过各项指标的动态观察, 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评估, 运用预见性思维积极主动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以抗休克为首要任务。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配血、备皮等) 。

2.7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

医护默契配合, 有计划、有步骤的协调工作。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 组织实施紧急规范的抢救, 配以周到而细心的整体护理, 是患者抢救成功及完全康复的有力保障, 也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2.8 心理护理

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 因该病多因突发意外所致, 患者及家属往往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 此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杜绝因沟通解释不到位而产生医疗纠纷。

3讨论

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抢救技术是抢救成功的保证。平时要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 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用法, 熟记各种药品的剂量及不良反应。对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 保证完好率在100%,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伤急救护理是以医院危重症患者首诊负责制为指导, 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全程护理负责制。笔者通过对患者抢救过程的总结, 更加规范了抢救护理流程, 加强了抢救小组医护合作的团队精神, 以和谐有序的工作作风实现“用心服务, 创造感动”的社会承诺。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白涛.现代创伤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7.

[2]朱爱玲.骨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22) :101.

篇4:30例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

【关键词】 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监护;体会

休克是一种由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的氧供和氧需之间失衡。休克发生后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导致细胞缺氧,营养物质缺乏,或细胞不能正常代谢其营养物质,最终导致细胞损害,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伴有静脉血氧含量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及时准确地收集主、客观资料是正确判断病情的基础[1]。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得有利时机。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休克患者40例及时有效地抢救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73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跌伤5例,挤压伤6例,钝器伤3例,其他2例。均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受伤后30~140min就诊。休克程度:轻度8例,中度15例,重度7例。收缩压<90mmHg,伴有脉搏细弱、皮肤苍白、冷汗、尿少、呼吸急促等。

1.2 抢救措施 全面检查,保持呼吸道畅通。测量中心静脉压。开放静脉,保持有效血容量。 记录每小时尿量。药物治疗恢复血容量治疗无效时,用周围血管扩张药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如动脉压低、中心静脉压高,应使用强心药物;一般不采用收缩血管药物(除非与α受体阻滞药物合用);在休克原因不明但血压甚低的危急情况下可静注多巴胺、阿拉明。在采用抗生素之前送血培养、做抗生素敏感试验。

1.3结果 3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成功27例,3例因失血过多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90%。

2 急救护理

各种休克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尽早去除病因,尽快恢复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

2.1松解病人紧身领扣、衣物,使病人平卧或取休克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30°),保持气道通畅,立即测量病人血压、脉搏、呼吸频率,每15min重复一次,有条件时应连接心电、血压、呼吸监护仪。動态观测血气、红细胞压积,进行中心静脉插管监测CVP。创伤病人首先应控制活动性出血,必要时便用休克服。

2.2立即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常用平衡盐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5%糖盐水、继而可用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血浆和全血等。最后再视病情需要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视血压变化调节液体滴注速度及药物剂量。注意升压药的使用应在血容量补足之后进行,否则有害无益。

2.3病人转运途中监护 血压回升,病情稳定时方能转运。转运途中要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护和吸氧,并作好记录。保持病人安静,尽量减少搬动及不必要的刺激。转运时病人应禁饮食,可用湿纱布湿润口唇,病人张口呼吸可用纱布盖在口唇上并应使用面罩给氧。继续扩容治疗,注意保暖。车辆平稳,速度适中。对接纳病人的医务人员详细交待简单病史、急救措施及病情发展,以便继续治疗。

2.4病情观察 在休克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应随时评估病人的神志状态、面色、四肢温度、皮肤黏膜的颜色及湿度,瞳孔、颈静脉及周围静脉的充盈情况,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比重并做好记录[2]。放置测量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装置的病人也应定时测量并做好记录,以此来估计组织灌注情况及病情变化。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并发症的观察,因休克病人常死于并发症。休克肺、心功能衰竭与肾衰竭常是引起死亡的三大并发症,应密切观察、及早处理。应注意观察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35次/分);有无进行性严重缺氧,经一般氧疗不纠正,PaO2<9.33kPa(70mmHg),并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特别常见于原有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过度输入非胶体溶液者更易发生。如有上述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如血容量已基本补足,血压已回升接近正常或已达正常,而尿量仍<20ml/h,并对利尿剂无反应,应考虑急性肾衰竭可能,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如血容量已补足,中心静脉压达1.18kPa(12cmH2O),又无酸中毒存在,而病人血压仍未回升,则提示可能有心功能不全,特别是老年病人或原有慢性心脏病的病人,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可能。此时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及时报告医生。如休克时间较长的病人,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或血尿、便血等,如有以上出血表现,则需考虑并发DIC。应立即取血作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检查,并协助医生进行抗凝治疗。

2.5吸氧 浓度在40%左右,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注意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分泌物,防止误吸,必要时使病人头偏向一侧。

2.6病因治疗的护理 对于感染中毒性休克,除上述治疗外,还应按医嘱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因为感染是导致休克的基本原因,只有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才能迅速控制感染,消灭致病菌。如感染不能有效控制,血压仍可升而复降,休克仍可反复,甚至加重。护理病人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安排好静脉注射药的次序,使其在24小时内维持一定有效浓度。

3 讨论

严重休克病人应安置在ICU内监护救治,室温宜22~28℃,湿度70%左右,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注意保温,适当加盖棉被、毛毯,但对高热患者需降温,以采用物理降温为好,因药物降温易引起出汗过多而加重休克,不宜应用于低血压、低血容量的病人。保持安静,防止意外损伤。由于缺氧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在休克早期病人处于兴奋烦躁状态,常不配合治疗,故应将输液肢体妥善固定,加备床栏,防止病人坠落[3]。如果极度躁动,可用安定等镇静剂。严密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血压常是反映休克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休克早期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不但不下降,甚至反可升高,此时千万不能用利血平等降压药,否则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在血容量补足基础上尽早采用血管活性药,改善脉压,改善微循环,但必须严密观察血压与尿量。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呼吸、尿量、尿比重、酸碱度、意识和血气变化等,以了解各重要器官功能状态和体内代谢变化情况,早发现,早处理,早纠正。

【参考文献】

[1]许业珍,汇朝光.重病加强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60.

[2] 徐晓丽.创伤失血性休克200例抢救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22):2238-2239

篇5: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概述: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休克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神经源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病因: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 1.交通事故伤 约占总数的65% 2.机器损伤 约占总数的12% 3.坠落伤 约占12% 4.其他伤 约占11%

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从动力学角度看,创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发病机制:

造成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性休克均与其他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机体在血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改变,使体液发生转移,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保护机制减弱,组织细胞在低灌注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多,内环境失调,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灌注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以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微循环障碍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三期: 1.微循环缺血期 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2.微循环淤血期 又称休克失代偿期:此期由于大量血液瘀滞于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稠度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而血压降低。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期内由于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细胞因持久血样,细胞膜损伤,溶酶提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凝血因子的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出现严重出血倾向。胰腺、肝、肠缺血后分别产生心肌抑制因子、血管抑制物质等,导致重要器官发生严重损害,多器官功能衰竭。

此外,血管紧张素还可使胰腺灌流减少,促使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高血糖分泌,抑制或损害心肌等,从而使患者的休克状态加重。

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神志:清醒,精神紧张,患者兴奋或烦躁不安

脉搏:有力,脉率轻度加快

呼吸:深快

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苍白湿冷

尿量:轻度减少

其他:口渴

休克中期:神志: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脉搏:细速

呼吸:浅促

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发绀

尿量:少尿或无尿

其他:干渴感

休克晚期:神志:神志不清,甚至发生昏迷

脉搏:细弱不清

呼吸: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

血压:血压下降明显,或测不到血压

皮肤:全身皮肤黏膜发绀、花斑、四肢厥冷、冷汗

尿量:无尿

其他:体温不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有全身出血倾向 急救措施:

关键是去除病因。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创伤和出血,因此,急救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以纠正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休克复苏时应重视动脉血压,因为维持一定的灌注压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循环灌注的雪亮,要重视在血压和血流量之间的平衡,休克治疗追求的是压力和血流量二者同时得到恢复。

1.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要分清轻重缓急,应先抢救有创伤合并窒息、休克、开放性气胸等的患者,争取将伤亡率降到最低。

1)抢救生命:紧急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早期以鼻导管或面罩间隙给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状态。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以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争取短时间内回复机体有效呼吸和循环。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抽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深静脉置管,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

3)创伤处理:大多数窗口用绷带压迫包扎后即可止血。有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大出血,如加压包扎、扎止血带、上止血钳等,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裤。用止血带阻断大血管出血的患者,必须纪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防止由于使用止血带止血时间过长而致肢端缺血坏死。同时,检查患者有无血气胸、气胸等,必要时做胸带加压包扎或胸腔笔式引流。对怀疑休克的患者如是由于内出血引起的,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

4)伤肢固定:目的是避免在搬运患者时造成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或脏器损伤。固定伤肢后可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防止患者疼痛行休克,也便于转送伤员。对四肢闭合性骨折,应立即用小夹板或石膏做临时固定。5)镇痛:患者剧痛时可给吗啡5~10mg或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内或静脉注射镇痛。但严重颅脑外伤,急腹症患者诊断未明确前应禁用镇痛措施,以免掩盖病情。

6)安全转运:四肢骨折固定后,应及时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必须平卧于硬板上,固定其头颈部,运送时迅速、平稳。运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创面出血情况,患者发生危机生命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2.补液疗法

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急症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是防止或延迟低血容量行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偿常用种类有晶体液和胶体液。补液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的原则。

1)常用补液溶液:乳酸钠林格液、全血、血浆、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2)补液的量:补液不能缺多少补多少,通畅补液量为失血量的2~4倍。晶体和胶体比例为2:1~3:1。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在补液的第1.5h输入晶体液1500ml,胶体液500ml,如患者休克缓解,可减慢输液速度。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多少页要结合临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1)血管扩张剂:常用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2)血管收缩剂:常用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3)强心剂:常用肾上腺素、毒毛花苷K等。

病情观察:

1)每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变化,及早发现并判断患者休克症状,及时汇报医生。

2)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纪录患者每小时尿量、颜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患者休克好转。

3)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

4)做好抢救纪录。准确、详细地纪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24h出入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浸透的敷料,估计并纪录患者失液量,以供补液计划做参考。

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未发红的受压皮肤,防止皮肤发生压疮。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患者坠床。输液肢体宜采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篇6: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2、体位安置:对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处于舒适卧位,对于危重患者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3、开放气道,加强呼吸道护理: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

4、控制出血: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每隔30 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 h。有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的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

5、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的病人是创伤与失血并存,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尽量选用粗而直的上肢静脉,以套管针注射,并妥善固定,确保液体快速进入体内。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慎防由于快速输液、输血所致急性肺水肿。缺氧 高流量给氧,以补充血容量不足而致缺氧。

6、复合伤的观察与处理 对脑、胸、腹复合伤者除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要了解胸、腹情况。开放性胸腹伤病情较易观察;而闭合性胸腹伤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①多合并其他部位损伤;②受累脏器主要为挫裂伤,内出血及伤情进展观察较困难,影像学诊断有较大帮助;③多有胸部多根肋骨骨折或肺挫伤,伤后多合并呼吸困难;因此,在休克复苏的同时要充分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在抗休克治疗同时,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争取手术时间。

篇7:创伤性休克的原因有哪些

4.细菌毒素作用

创伤继发严重的感染,细菌产生大量的内、外毒素,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中毒反应,并通过血管舒缩中枢或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周围血管,从而使血循环在动力学上发生紊乱,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有效循环量减少,动脉压下降,导致中毒性休克。此外,毒素直接损害组织及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浆的丢失,使创伤性休克的演变加速和程度加重。

创伤性休克的救护手段

1、开放气道,加强呼吸道护理。对严重创伤的病员窒息、呼吸道阻塞如不迅速解除将是致命的,此外要给予畅通气道。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

2、协助病人安置体位。对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处于舒适卧位,对于危重患者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3、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抢救顺序应以先处理致命损伤,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维持心肺脑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心跳呼吸骤停,要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提供有效呼吸,维持循环功能。

篇8: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5年1月, 我院收治3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18岁~68岁, 以青壮年多见。致伤原因:车祸10例, 挤压伤5例, 高处坠落伤8例, 锐器或钝器伤5例, 其他原因致伤2例。均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低于90 mm Hg, 伴发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意识障碍、尿少等。经全力抢救, 28例休克得以纠正, 急诊救治成功;1例在抢救过程中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

2急救与护理

2.1评估病情向患者及家属、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致伤的时间、原因、受伤的部位, 快速评估病情, 判断是否有内出血, 及时通知医生。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是抢救休克的关键[1]。因此, 必须当机立断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扩容治疗用, 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另一条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补充全血, 以利于氧的携带和传送, 改善组织缺氧。穿刺部位应选择表浅较粗的静脉, 如前臂的肘正中静脉、足部内踝处大隐静脉, 用留置针进行穿刺, 并妥善固定, 以防因患者躁动或检查搬运而脱出。另外, 由于患者末梢浅静脉的循环血量不足, 往往管腔扁缩, 内径变小, 血管不充盈, 易造成静脉穿刺失败;如遇穿刺极度困难者, 应立即配合医生行静脉切开, 以保证快速补充血容量, 切不可轮流穿刺, 延误时机, 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抗休克时, 输液药物繁多, 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及滴速, 用药后要及时补记。

2.3控制出血控制出血是抢救休克患者的紧急处理措施, 也是减少死亡的重要措施,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迅速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外出血立即在伤口处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四肢动脉出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 但要注意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每1 h松解1次 (冬季间隔时间适当缩短) , 放松时间以2 min~3 min为宜, 松开时应缓慢并轻压伤口, 防止出血[2]。闭合性出血、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难以控制时, 在进行抗休克的同时,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比如:交叉配血、皮试、备皮、留置尿管、胃管等, 并通知手术室,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终止出血。

2.4控制疼痛, 保持安静创伤后的疼痛是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 剧烈疼痛可加重患者休克, 必要时可使用止痛药吗啡或度冷丁;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使用时要密切观察, 颅脑损伤、胸部创伤伴呼吸困难者禁用。休克早期患者常处于兴奋烦躁状态, 不配合治疗;应做好安全防护, 加床旁护栏以防止患者坠床, 造成意外损伤。如患者频繁躁动, 可适当使用安定等镇静药物。

2.5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仔细检查患者有无呼吸道梗阻, 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昏迷患者将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 以防舌后坠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并根据患者的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 氧浓度为40%~50%, 一般缺氧2~4 L/min, 中度缺氧4~6 L/min, 严重缺氧6~8 L/min。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以防低氧血症。

2.6体位与保暖取休克体位, 将患者头和躯干抬高20°~30°, 下肢抬高15°~20°, 以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 并可增加回心血量,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翻身。休克时体温降低, 纠正低体温采用以下方法: (1) 利用空调提高室内温度。 (2) 加盖棉被、毛毯。 (3) 将液体放入45°~50°的温水中加热10 min。切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的, 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 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另外, 加热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 加重缺氧, 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且易导致烫伤[3]。

2.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设专人护理, 给予心电监护每15 min~30 min测脉搏 (P) , 呼吸 (R) , 血压 (Bp) 1次;如有脉率过快, 须警惕心功能不全, 当出现呼吸加快变浅或不规则, 提示病情恶化。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若血压无法控制呈进行性下降, 应考虑有内脏活动性出血, 立即行B超检查或腹腔穿刺并做好术前准备。 (2)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及面部表情、口唇色泽、皮肤温湿度, 若出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意识模糊提示休克加重;若患者从烦躁转为平静, 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 唇色红、肢体转暖, 提示休克好转。 (3) 留置尿管, 观察尿量, 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尿量是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少通常是休克早期的表现。正确监测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和尿比重, 同时观察尿的颜色。如出现肉眼血尿, 应考虑是否合并泌尿系损伤;若尿量少于25 m L/h, 且尿比重较高, 说明血容量不足;若血压正常而尿少、比重低, 提示急性肾衰竭;如果尿量高于30 m L/h, 说明休克好转。

2.8心理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多因意外伤害造成,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 患者难免出现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护理人员应体贴关心患者, 根据其心理表现, 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抢救过程中要沉着冷静, 忙而不乱, 操作娴熟认真,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清醒的患者, 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过程中[4]。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 伤情复杂, 病情变化快, 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 则可能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因此, 接诊后要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强化高度的急救意识,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 熟记抢救程序, 在抢救中迅速、准确地落实各项急救措施, 态度严肃认真,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护理, 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采取早发现、加强保暖、输液输血、止血、止痛等方面的急救护理措施, 抢救成功28例, 2例死亡。结论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宏娣.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4) :1926-1927.

[2]赵小芳.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355-357.

[3]陈志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校医, 2014, 28 (9) :703-704.

上一篇:毕业档案及户口办理下一篇:读《少年高科技知识大博览》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