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月小结

2024-05-12

教研活动月小结(通用14篇)

篇1:教研活动月小结

教研活动月小结

莱西市苏州路小学

10月份,学校组织了“听课月”活动。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带领同学科教师进行了一个月的听课、评课活动,并做出正确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师们把听评课活动当成取长补短的大好学习机会,听课、评课中教师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活动月期间,每周的校务工作例会都会安排时间反馈前一周活动开展情况。

从整个活动情况看,本次活动参与面广、推动力度大,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活动月期间,做到关注“所有教师课堂,所有学科课堂”,除了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外,还深入教研一线组织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业布置与批改、听课情况。活动月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了活动总结交流会,参与活动的领导充分交流了参加活动的体会、感受、发现的问题、改进的建议等。

虽然“活动月”结束了,但“走进课堂”的活动并没有结束,下阶段,我们将会带着问题,开始新一轮“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活动。

篇2:教研活动月小结

自从开展“课内比教学”以来,我们校几位品生品社教学成员边学习有关的理论边探索,现做总结如下:

(1)做好教研计划和课堂教学的引导,我们组内的几个教师,平时对品生品社课钻研较少,为了做好引领,我们便观赏了一节学校领导的示范课,观后,我们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分析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会后,我又及时地分发了一些材料:如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指导,以此把学习延伸到平时。

(2)在掌握理论和名师榜样的基础上,师上了一节研讨课。她讲的是四年级的《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简明生动的语言。学生融入活动中的劲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教研组成员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把功夫有在平量,致使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较慢。

(2)专业理论水平不够高

(3)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不新颖,高效

(4)灵活利用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欠缺

今后工作的安排

(1)与名师赛赛课;结合在纸坊第三小学参加的听评课活动。一节是由冯忠秀老师讲的《我最信任的人》,另一节是余小春老师讲的《规则在哪里》,听完后,我们决定模仿一次对这两节课稍作修改,最好能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组内讲一讲然后和冯忠秀和余小春这两个老师的课对比一下,这样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执教这两节课,对生品社的教学模式必定有了更清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有了更深感悟。

(2)组内成员争取每人上一节示范课,从中择优两节课,然后在伙伴校内推广,做好示范引导的作用,以点带面,提高伙伴校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水平。

(3)加强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训练,为了能较快地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决定开展两项活动,一是教师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二是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

篇3:教研活动月小结

一、教研活动要发挥所有参加老师的聪明才智, 群策群力

这一次先行课的题目是“角的分类”, 集体备课时, 高老师说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1) 从高效快乐课堂的角度, 设计了由体操运动员的动作, 钟表的指针引入, 用学生熟悉的扇子折成不同的角先复习以前学过的角, 然后进一步学习平角、周角; (2) 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之后, 让学生探索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 把学习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富英老师说完解题思路后, 我们组的老师就提出, 导入部分时间过长, 可以把体操运动员身体上的角在学习之后展示;让学生做一个活动角, 自己折角, 在活动中充分地学习角;还有的老师提出, 探索角的关系时, 可以安排小组合作,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是那样的中肯, 而且来源于老师的教学实践, 集体备课后, 我和高富英老师修改了课件和教学设计。第二天, 高老师按照设计上了这节课, 只是时间关系, 有一个折纸飞机的游戏没有完成。老师在评课时各抒己见, 如:赵老师提出:直角, 锐角、钝角的复习时间较长, 后面探索各种角之间的关系时探索得不充分, 要减少复习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徐老师提出:可以认识周角、平角之后, 学生小组合作再给角分类, 体会各种角之间的联系时, 再复习锐角、直角、钝角的知识, 学习平角之后,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一下, 比如量角器、尺子等;陆老师说:高老师自己用肢体语言设计的各种角非常好, 但是, 老师的主导作用太多, 学生能做的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李主任说:二轮先行课考虑陆老师的意见, 放手让学生去做, 可以在生活中多找一些例子, 探索角之间的关系时, 要分两个层次: (1) 探索平角、周角和直角的关系; (2) 探索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其他老师对一些细节也谈了自己的想法, 一节课下来, 大家还意犹未尽。评课后, 我和高老师对一轮先行课的教案和课件又作了修改, 第二天, 我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老师在评课时, 肯定了第二次的设计思路, 同时提出, 要规范学生的语言;小组合作时, 要充分照顾到学困生, 他们不发言, 可能收获很小, 或者没动脑筋, 没有收获;李主任对课题的揭示谈了看法, 可以放在探索各种角的关系之后揭示。通过这一次活动, 我深深地体会到, 集体的力量真大, 老师从自己的实践出发, 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把一节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 这样循环往复地螺旋式上升, 讲课的老师得到了锻炼, 评课的老师也得到了提高, 我想, 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所收获, 有所启示, 每一次都脚踏实地地去做, 久而久之, 我们会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所熟悉, 有所收获, 有所感悟, 这一点一滴就会汇成一条河, 一片海, 甚至是滔滔的江水……

二、教学设计要充分熟悉知识的连续性

回想起我和高老师进行的两轮先行课, 我还认识到, 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比如, “角的分类”这一教学内容, 锐角、直角、钝角是以前学过的内容, 只是在分类的时候, 从角的度数对这三种角加以规范, 而平角和周角才是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所以, 在第一轮先行课时, 复习前三种角引出平角和周角, 就显得重点不突出, 而且复习也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在二轮先行课中, 把学过的三种角的复习, 放在探索五种角的关系的时候, 由学生自主探究揭示,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所以, 我想, 以后对于每一个知识点, 应该弄清它的前后联系, 该放手的应放手让学生探究。

三、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快乐

“快乐高效课堂”的快乐和高效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愉快地接受才能高效, 高效才能使学生快乐。在这一活动中, 老师手中的扇子折成的角, 老师的肢体语言, 体操运动员身体的动作中角的展示, 学生用活动角折角, 在生活中找出角, 在小组活动中探索各种角的关系, 折纸飞机的游戏, 一系列的活动, 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神态、学生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是快乐的,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愉快的, 从以后的小测验中也充分地证明学生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通过这一次活动, 我感触很深, 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脚踏实地地去做, 认真做好每一次活动,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篇4:创新教研活动 提升教研质量

一、优化常规教研,保障教研质量广度

要想提高教研质量的广度,必须要保障和提升常规教研活动的质量。而常规教研活动最基本的质量保障就是我们的教师,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区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的主要任教学科并非品德学科,因而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去钻研教材、思考问题、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根据这一现状,我们极力优化常规教研,以提升教研质量。

首先,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常规教研活动展开的价值目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为常规教研活动的核心价值目标。基于此,我们将常规教研活动分成区、片、校三级来有序地展开。在区级层面,每学期要求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将区域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库中的优质资源进行再优化,分装在“教材分析”、“参考教案”、“参考课件”、“实践菜单”、“评价参考”和“重点关注”等五个文件包中,对全区任课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资源共享;在片级层面,我们将省特级教师、区首席教师以及中学高级教师设置为导师组,全区分成六个教学研究协作片。继而,由导师组带领学科骨干教师分解区级的重点关注课题,然后以小专题研究的形式带动各自的片展开教研活动;在校级层面,我们要求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地域资源,发掘优势资源,以攻克学校工作的难点重点为切入点,切实展开校本化的课题实践研究,进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学生积极、愉快与有效学习的需要。

二、深化主题教研,拓展教研质量深度

教研质量的提升,除有广度的保障外,更需要深度的拓展。为此,我们尝试探索并建构了“主题分站式”这一教研活动新形式。它努力将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炼为品德学科教学研究的主题,进而带领大家展开协作研究,以探索规律、创新策略和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已相继开展了“聚焦精准目标”、“聚焦经典资源”、“聚焦生本设计”、“聚焦民主氛围”、“聚焦质性评价”等多个主题分站式教研活动。通过这种主题教研活动,使得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师的实践智慧得以融合、创生和提升,既促进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也升华了教师的实践智慧,使其生长为新的教学理论。

例如,某老师在参加了主题为“聚焦经典资源”的主题分站式教研活动后,写下了这样的深刻体会:

我执教的是《我们这样生活》这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古代原始人和爷爷奶奶辈的生活,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了,并且了解各国不同的生活方式。

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是不眠之夜,光是搜集素材,就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回忆爷爷奶奶辈的艰苦生活这一环节,尽管收集的资源很经典,课件制作也很精美,但因为这些资源并不能为有效地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所以最终都要舍去。那种割舍的“心痛”虽然无法从心中抹去,但当我聆听完区品德首席教师宓校长、孔校长和教研员俞老师的分析和点评之后,一夜之间,我仿佛对教学资源的精选和巧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份不得已的“割舍”也开始释怀了。

我们的主题分站式教研活動,正是以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为聚焦点,分解各个要素,进而通过教师的教研课、专家教师们的点评与讨论来促进我们的教师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蜕变。

三、强化团队教研,催生教研质量内驱力

真正高质量的教研活动绝不能满足当前取得的成效,而应努力去探索和生发使其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驱力。针对我区传统教研活动单干现象严重的问题,我们努力通过各种活动,以强化团队教研活动,继而孕育起能够持续推动教研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即建设一支优秀的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及研究团队。

例如,我区以教师综合素质团体赛为平台,促进各校品德学科形成了一批“精英”教师。这一团体赛要求每个学校必须派出三名以上的骨干教师参赛。参赛的说课者需根据各自学校教研组在期初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结合教学策略来进行说课,参赛的评课者则由于事先并未知晓评课的对象与主题,则必须在平时养成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基本动向,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归纳、提炼和分析教学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在大赛中获胜,各校都必须团结协作,开展集体教研。据我们了解,每所参赛学校的品德学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力量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校争光,发挥出本校学科教研的最高水平,一起研究、试教、讨论,分享着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各自独特的教学智慧。

当然,比赛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促进每位参与者在过程中学习、进步与发展。基于此,每次的团体赛中,我们也非常重视老师们在过程中的成长,不以一次活动定成败,而是将教师在参赛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视作教师发展的契机。例如,某教师参加综合素养大奖赛的“学科专业知识笔试”和“个人才艺比赛”成绩遥遥领先,但在“课堂教学评比”这一环节出现严重失误。之后,我们立刻把这个问题作为主题来进行放大研究。一年后,这位老师与其教研组同事们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并写出了“找准‘螺旋’之路 把握‘上升’之度——德育综合课程相同主题教学例谈”的优秀教学论文。这样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了,教学质量提升才有保障,学生学习成就的提高也才更有可能。

不断创新教研活动,是提升教研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区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不断提高,但我们仍不能因满足而停滞不前,常规教研的不断优化,主题教研的不断深化以及团队教研的不断强化,这些工作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杭州 310012)

篇5:教研活动中期小结

本课题自2013年9月获批至今,已经历时2年多的时间。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目前,我们仍处在实施阶段。为了研究工作能在下一阶段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课题研究活动情况做以下小结:

一、课题班际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合作研究良性发展。

本课题研究成员相对分散于全校各个年级,通过课题活动加强了班与班、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提升和专题研究。并充分利用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学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差异运用到课题研究上。充分利用研究平台,发挥课题引领作用,围绕本课题研究主题,结合成果总结与成果推广,定期举行课题讨论分析和总结。

二、研究过程系统细致,参研老师科研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规范的开展,课题组会议要求各个成员把研究工作做细做实,系统化,序列化。不断总结研究中的收获和内容,进行汇总和分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汇总,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以活动为载体,多出,出好研究成果。

开展相关单词竞赛,仿写作文比赛等活动来推动和促进课题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中,陈兴老师、李黎苑老师分别参与兴宁市级的说课、授课竞赛,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并推广。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堂教学竞赛2人次,效果良好。

四、活动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成果偏少,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初次进行此类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存在客观性不足,教学研究能力有一定的欠缺,使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造成课题研究水平停留在不高的层次,科研成果较少。

2.科研时间不能有效保证。由于课题组成员多为一线老师,课务繁忙,专心从事教科研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致使课题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艰难。

3.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还跟不上研究实践的需要,影响了研究水平的提高。加之科研经费不够充足,难以扩大调查研究范围,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还不够丰富,对资料的分析还不够深入,课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甚还没有形成更规范和深入的研究报告。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篇6:美术教研活动小结

在集团领导、园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本次美术教研活动已圆满结束,7个教学活动在四名参评老师的评价下评出一等奖一个活动《》,二等奖两个活动《》、《》,三等奖三个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上课、评课、说课等形式,引发教师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深度关注和思考,也让我们了解了国际园美术教学的现状。通过嘉洲园张菊琴园长面对面的交流和点评,大家梳理了在美术教学中共有的困惑及努力方向,探讨了应当如何进一步求同或存异……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获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教师们对待活动的态度较积极。7名上课的老师准备较充分,体现了国际园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

2.教师们对于教材的选择以及领域的定位较准。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本年龄段、本学科的特点,紧扣本班幼儿的美术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教师在美术教学上缺乏技能技巧,在培养幼儿作画姿势、作画技巧以及引导怎样涂色上有待突破。

2.部分教师对于教材的目标的把握以及重难点的突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教师的提问不够开放、语言不够精炼,传递给幼儿知识点的正确性还待提高。

4.年轻教师在课堂细节上的把握不到位。包括材料的准备、座位的安排、教具的摆放、名字的写法都有待我们探讨。

三、引发的思考:

1.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一定给予孩子正确的、受益一生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带着这份重大的责任不断学习专业技能技巧,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来提升自我。

篇7:网络教研活动小结

李娜

——解放小学 陈现代的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而网络更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网络资源具有更新快捷、浏览方便的优越条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不断充实自己的、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以前的学习都是从书中获得,书本从编者构思到出版发行,再到读者手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知识与理念的变化可能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弥补了知识更新慢的缺点。

参与网络教研一年多来,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很快,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真正感觉到了网络教研的优势。现做简单的总结:

一、在网络教研中提升自我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时刻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区教研室、学校科组的网络教研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育随笔,教育教学叙事,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感与同行进行交流。有时也围绕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学到的东西更全面,更深刻。在与本区教师网上交流的同时,也关注更多地区本年级段的教师的交流。我连接了有关教育博客圈,取其精华,充实自己。通过网络教研,我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提高。我想,我还要更多的参与网络教研,让它真正成为我专业成长的沃土。

二、在网络教研中促进自我反思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争当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勤于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因此,我在自己的博客上记下了我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记叙生活感悟、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等,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为工作总结准备材料、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在进行知识梳理与积累的同时,阅读其他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

三、在网络教研中拓宽交流层面

教研我觉得不仅是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之间的教学思想。从我自身来说,白天在学校工作,闲时接触电脑时网上自己找点资料,觉得确实是非常方便,尤其是教学设计和课件,扫除了课堂上的障碍。经过实践,我真正感受到到网络教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真正感觉到了网络教研的优势,教学思想虽说提高的不是太大,但是毕竟长了很多的见识。使用网络我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交到了新朋友。

篇8:教研活动月小结

一、积极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们的备课是教学质量的基础, 而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 教师的备课多数是到书店购买一本教参, 把教学步骤照抄下来就进行教学。这样的备课是低效率的, 因此, 要改变教师们的这一做法, 就需要教师有效的集体备课。所谓有效的集体备课, 是指教师们共同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形成统一的观点, 教师们根据这一观点, 结合教学班的实际情况, 写出教学设计, 再进行教学。课后, 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反思。最后, 教研组长再组织大家讨论、总结。我相信, 这样的集体备课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 设计出来的教学案例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 能真正剖析教材, 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为课堂教学把握好方向, 这对年轻教师的帮助很大, 能让年轻教师很好地分析教材, 用好教材, 然后根据本班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个案) 。

(二) 能制订合符实际的教学重难点, 不同的学校, 不同的班级, 教学的重难点是不一样的, 只有教师们集大家智慧, 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才能找到适合本班的教学重难点。

(三) 在教学过程中, 年轻教师往往会很“尊重”教材, 机械地使用教材, 教学思路单一, 只顾自己教, 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 通过集体备课, 可以让教师找到教学的策略, 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 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得懂, 也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积极开展有效的公开展示课活动

何为有效的公开展示课:即将原来我们所说的公开课和展示课合二为一。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 我们所开展的公开课活动, 就是由教研组长安排一位老师准备教学内容、上课, 教研组长组织教师们听课、评课。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研活动很难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 这堂课上的效果好则罢, 若效果不好, 教师们的评课充其量是“亡羊补牢”的做法, 对上课老师也许有一点好处, 而对我们的学生呢?意义就不大了, 至少耽误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我校在开展这类校本教研活动时, 改变以往的做法, 在开展公开课活动时, 教研组长先安排好上课教师的上课内容, 然后组织几位教师听公开课前该教师的试讲, 然后与上课老师一起备课, 再由上课教师上课, 然后再议课、总结、提升。这样做有以下两点好处:

(一) 可以帮助上课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这是因为参与教师听了上课教师的课, 了解了这位教师教学的风格, 班级学生情况, 并对这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于是针对这位老师的教学提出实用的建议, 为这位教师的公开展示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二) 确保公开课的有效性, 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知道,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课上得好, 有特色。通过优秀的公开示范课, 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生们也能从课堂中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感受到老师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能提高上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在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中, 培养教师竞争意识

俗话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我校是石阡县唯一一所一类初级中学, 担负着县教育局教研室三分之二的送课下乡活动和代表县参加县以上优质课评比活动。每位教师都想参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也是学校领导深感头痛的问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 课题组将这一问题合理化解, 学校成立优质课、示范课评审小组, 在每一次类似的活动中, 由教师主动报名参与竞争, 选拔出合适的人选, 然后再组织教师集体学习, 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在相关活动中, 都能很出色的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 合理、公平选拔出优秀教师参与县级以上优质课活动。对于类似的教学竞赛活动, 每一个老师都想参加, 学校领导也希望教师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 如何平衡这些现象, 唯有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 才能让敢于在教学中拼搏的老师脱颖而出, 快速成长。

(二) 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以激发教师的进取意识。让教师适应当前教学所需, 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被学生最大限度的吸收,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篇9: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教研的气氛离不开教研组的引导。教研组及教师个人树立教研意识,整合教研资源,融合教研力量,集中教研智慧,提高教研实效性,最终达成教研的根本目的。

教师个人与教研组是不可割裂的,就如涓滴之水与汪洋大海。成为自己,而后融入集体;融入集体,而后成为自己。虽然在具体教研实践中各自的理论和做法也很多,但教研的共同目标相同。

事实上,重不重视教研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导向;而教研中出现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象屡见不鲜;教研缺乏可借鉴的范式;通过教研得出的精华在刊物发表的有关文章寥寥无几。这说明教研严重缺失理论指导和具体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没制度没规律的无序“想教研才教研”,缺少严格、规范的教研内容界定。这导致教研缺乏适当的内容规定与恰当方法的引领,在教研实践中教师的教研呈现出随意而盲目,教研评价机械而空洞,缺乏科学性反馈与人文性关怀,教研标准所提倡的评价建议落实不理想。虽然每年都有主管部门对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与学习,但大都局限于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而缺少创新解读;加之“教研”理论的匮乏与滞后,提供给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可以借鉴的具体实践范式确实少。日常教研中,尽管有教研的重要内容,但不具体、不系统、缺乏科学性,更缺乏明确的教研指向。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丧失了明确的教研意识,忽视着教研的积极意义,在教研中主要基于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把目光聚焦在教研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把教研看成是教师成长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事。的确,认识远比技巧重要啊!

教研的过程就是培养教师正确地传达与展现生命情趣的过程。教研的根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生活里,只有真正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真实生活,教研才能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树立正确的教研观,才能有教研素养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教研意识包括: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和开发意识。其中,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参与教研必须树立教研导向,主动做出决策。教研意识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在教研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教研的建构者,教师必须超越以往狭隘的、“想教研才教研”的教研观,确立整合的、生成的、实践的教研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把握教研价值和目标,用新的教研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研的生活内容必须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应重视应用,注意习惯培养,应有理论性文章导引,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确立教研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求要恰当、精要、实用、系统、条理、科学、可读。既不能把教研对象抛在一边,又不能单纯依附于它,只有创新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研既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更要贴近生活素材。

就每次教研而言,基于集体研讨的内容体系,由一位教师就某一教研内容在整体架构思想的指导下预先做教研设想。同时,教研组教师也对这一教研内容做全面了解,并进行设想,然后共同确立比较明确的教研目标。这样,大家在教研中才能“心往一处想”,才不至于形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与教研团队成员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建构积极的教研意义,让教师能够快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教研思想。应该强调在教研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习。摆脱教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教研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教研环节中,强调教研素材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教研欲望,唤醒曾经拥有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触发教师教研生活,激发教师教研热情。

强化教研取舍意识,注重教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教研要尊重主体地位,摈弃教研一言堂现象。教研首先强调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对自己教研的评价,没有这个被评价主体的评价,就建构不起教研评价的完整意义。在教师教研自我评价过程中,看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的充分不充分等。教研评价内容基本框架要注重从内容、表达、结构、文面、专项等综合性的因素作为评价的教研主题内容,摒弃以往教研注重主题立意等文本因素的评价。教研方式注重矫正以往教研方式的单一性,注重对教研定性、定量。不同教研内容下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教师对教研的认知,避免教研评价和教研内容人为割裂。

篇10:小学教研协作活动小结

——唐西片中心小学“班班通”工程经验介绍会

10月19日上午,红旗片区小学教研协作组各成员学校共三十多人参加了唐西片中心小学举办的“班班通”工程经验介绍会。会上,唐西片中心小学伍陆斌校长以“持之以恒,再创辉煌”为题就“班班通”工程的背景、目标任务、建设要求、管理与应用、经费保障、技术要求、目标考核等作了详细介绍,分管“班班通”工程的郭国福副校长以“化蛹为蝶,踏上腾飞路”为题分别从设备管理有措施、课堂应用有实效、校本培训有力度、资源共享有特色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与会各位领导、老师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唐西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深入课堂观摩了应用“班班通”设备的课堂教学。唐西片中心小学分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曹勇主任还亲自为与会人员就如何操作 “班班通”设备作了详细的讲解。会上片区各成员学校领导、老师积极交流经验,其中农村小学如何应用现代教育设备,如何充分使用现有的农远设备、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工程最大效益成为了与会人员共同探讨的焦点。

总之,我校“班班通”在江西省赶上了首班车,起到了先行者的探路作用。因此,在管理、应用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要总结、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班班通”设备,更加有效地利用好优质教育资源,让这些设备和资源为提升办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作用。

唐西片中心小学

2011年10月26日篇二:第二教研协作区教研活动小结

罗山县第二教研协作区教研活动工 作 小结

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05】2015.10.23 在学习中交流 在交流中成长---课堂教学大比武综合学科微型课比赛活动小结 为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有效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协作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10月21日上午,罗山县第二教研协作区课堂教学大比武综合学科微型课评比活动在第二实验小学综合楼二楼大会议室如期举行,在全体参赛教师的积极参与及全体评委的辛勤工作下,教学比武活动顺利拉下了帷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本次比武活动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本次比武活动,是根据局教研室要求,为推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由点向面铺开的对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检阅活动。比赛规则为:

1、抽签排序开展微型课比赛活动。

2、做课教师做课时间严格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上场与下场之间要衔接紧密,无故缺席将视为放弃比赛。

3、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所有参赛教师均为评委,对所有教师的作课进行打分并签名(自己除外),最终以分数高低评出一、二等奖。一等奖占40%,二等奖占50%,10%不获奖。

4、分数的最终审定在教研协作区的四所学校的教研员共同关注中完成计分、核分、总分任务,每位教研员必须签字以示公正。这样的比赛,对教师来说,既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使得教学教研变得扎实而灵动,课堂变得绚丽而多彩!大部分参赛教师以实际行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尝试,基本达到了本次教学比武活动预期的目的,为进一步推动协作区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体来讲,本次活动有如下特点:

一、目的明确。

根据第二协作区工作安排,结合局教研室要求,如期组织开展了此次大型教学比武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为教师互相学习和锻炼提供平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实施周密严谨。

1、本协作区于10月13日在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召开了本协作区教研工作安排会。制定并公布了此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方案,核定参赛教师26人。

10月13日在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召开了本协作区教研工作安排会。

2、全体参赛教师认真准备,精心策划课堂教学,协作区各学校校长、教研员亲自指导、全程跟踪,各学科评委认真履行职责并积极组织评比活动。

竹竿中心校袁印校长、龙山中心校蔡传友校长全程参与教研活动

龙山中心校教研员张俊武老师、莽张中心校教研员王军老师在认真听课

3、在听课过程中,程序井然。做课教师也是评委,他们全程跟踪听课,认真而客观地评分。

赛课教师正在抽签比赛顺序、登记比赛信息

随后从26名参赛教师中评选出10个一等奖,他们是:莽张中心校的张向丰、郑晓芳、罗山第二实验小学的黄玲玲、石敬宇、汪莹莹、冯磊、陈远寅、龙山中心校的范利华、陈晓、竹竿中心校的耿协梅等老师。14个二等奖,他们是龙山中心校的陶玲玲、龚宁、杨涛、周丽、张丽、童永坤、莽张中心校的陈玲、王华、童董艳、竹竿中心校的王文娟、胡波、王玉洁、拓朝军、罗山第二实验小学的张立俊,其余选手未能获奖。篇三:2014教研活动总结 2014上学期高三数学组工作总结 侯麦琴

一个学期紧张的工作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们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在学校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顺利地完成了教研室制定的各项教研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各位老师都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转变教学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地进行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现将本教研组这学期的教研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以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据本年级、本学科特点,在征求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计划本着务实的原则,力争有效指导本学期组内教研。重点落实好高考的二三轮复习,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我们还通过讨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每次活动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1、根据指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全组老师认真学习教材、大纲、教法,主要工作是针对高三二三轮复习展开。教研活动中,我们除了确立本学期的复习重点,大家还提出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探讨,组内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全体教师达成共识,二轮复习要针对高考常考点,常考题型进行专项复习,重要知识重点

落实。同时要求每位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注重同科之间的经常交流,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做法,努力提高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三轮综合复习进行综合训练,在训练中注重题目的精选,精炼,针对易错点有进行了纠错训练。

2、上好教研公开课,上课之前老师们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标理念贯穿于教学实际中,都上出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有都能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都很好。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家会更加努力,取得好成绩。

3、认真听评课,无论是组内教研课还是推门课,教师都认真的进行深入的评课,评课中每个老师都积极发言,纷纷指出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从而取长补短,受益非浅。

4、及时、认真地检查教案、作业。在检查中看到本组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并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2、更好地做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加大对本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

4、针对班级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四、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作为数学教研组的组长,教研活动水平和经验不足,在各位教师的支持和努力下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教学教研工作,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总之,一学期下来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

篇11:教研活动小结[范文模版]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三一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小结:

篇12: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小结

合陈初中历史备课组教研活动小结(2011 至 2012 学年第一学期)备课组组长:朱润泉

本期主要做的工作如下: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 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 法等.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组织同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突破难 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4、围绕县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 听课,评课活动.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 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 20 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组织本年级历史教师精心设计 单元,期中练习题。针对学生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会诊,查漏补诎。

7、_ 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 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 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做好材料分析题之初探》,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 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

1、积累了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组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以计算机及网络为辅助工具,加强了学习资源与 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落实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 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集体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 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篇13:教研活动月小结

一、确定适切的活动主题

英语教师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有探讨意义的问题也很多, 他们对问题解决策略的需求十分迫切。例如:如何评价一节课?小组活动的设计原则是什么?教学中互动越多越好吗?学生阅读文章时出现的理解问题应如何解决?如何设计阅读教学第二课时中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如何上好语法课?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 教研组长要从中分析、归纳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并据此确定适切的教研活动主题来策划教研活动。我们主要采用菜单式教研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和确定活动主题。

将调研问题按调查对象所处的学段、时段、专题进行分类, 收集汇总后进行分析、归类、论证和取舍 (运用实例参见附录) 。这种菜单式教研模式使我们直接了解到一线教师对教研的迫切需求。

二、选取恰当的活动形式

教研主题确定后就可以选取教研活动的形式, 教研活动可以采取专题研讨课和教研组长亲自执教等形式。

1. 立足课堂, 专题研讨。

我们应改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方式, 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专题研讨课是教研最常用的活动形式, 研讨的问题直观, 听课教师能亲身感受执教者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课后通过教学反思和评课活动加深对研讨课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引发对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情况下, 我们按以下流程策划研讨活动:执教教师备课组集体打磨→执教教师上课→执教教师介绍设计思路与反思→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互动评课→专家点评并就同一专题做专题讲座。

案例1:

[活动背景]学校的英语平均成绩与全市同类学校有一定差距, 分析发现差距主要在语言基本知识部分。学校为赶教学进度加快了复习进度, 忽视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这导致学生在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欠缺。找到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成了当下提高高三教学效率的关键。

[活动主题]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让诊断数据矫正教学行为。

[活动目的]充分发挥教学诊断数据对教学的反拨效应。

[活动过程]在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专题的研讨活动上, 两位执教教师在各自独立备课的基础上, 与所在备课组共同精心打磨了两节观摩课, 以话题为中心, 以功能为主线, 将模块单元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项目进行重组, 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体验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在研讨环节, 执教教师分享教学体会之后, 参加活动的教师就如何根据考评数据准确定位学情, 调整教学节奏, 夯实学习基础, 为提高下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作铺垫展开了讨论。通过此专题研讨活动, 教师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 还学会了利用考评数据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活动反馈]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 教师能够理性看待教学评价数据, 基于数据矫正教学行为。

2. 投身课堂, 以身示范。

有些教学理念虽然经过一定的研讨, 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转变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究其原因, 一是公开课都经过预演和多遍操练, 对实际教学的参考价值不大, 而优质课获奖者又比较优秀, 普通教师短期内难以达到其水平;二是教学专家和教研人员的理论指导往往被认为对实际教学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研组长能带着问题将自己倡导的教学理论付诸实践, 亲自上研究课, 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有很强的说服力。教研组长亲自执教, 一方面能使自己掌握的理论得到验证, 解决当下的教学难题;另一方面能使自己在今后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时更多地站在他们的立场, 提出的意见更加人性化, 更有说服力。

案例2:

[活动背景]一直困扰英语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设计与调控。究竟一节课安排多少活动合适?小组活动如何调控?虽然老师们也知道按学生能力、性格等特点划分小组的原则和要求, 但多数情况下活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每次活动的话语权都被几个语言基础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垄断”, 其他成员“陪”听, 若不及时调整极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活动主题]架起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活动目的]教研组长执教示范课, 连接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

[活动过程]笔者决定按教学进度亲自执教一节示范课, 备课过程中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四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方式:剧评文体的结构分析和信息获取活动;故事情节部分的描述;短剧表演;富有挑战性的抢答题。为了增强可操作性, 也便于观课教师观摩和研讨,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了以下三点:

(1) 设计课前的预习方案, 引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2) 小组活动积分制, 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

(3) 活动多样化, 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课堂效果令人满意, 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目标要求:各小组基本上都较好地完成了活动任务, 部分基础较差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组长和其他同伴的帮助下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进入抢答题环节时, 课堂气氛活跃, 小组活动进入高潮。

[活动反馈]课堂才是真正检验教学理论的实验室。在征求观课教师的意见时他们普遍认为, 笔者所采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给他们的启发很大。

三、实施有效的后续服务跟进

通过研讨, 某个新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的展示往往令老师们情绪高昂, 跃跃欲试, 决心回去在课堂上尝试, 但课堂上教师行为依旧。调查后发现, 教师都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 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操作上的新问题, 由于课务较繁重, 没有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去自己探究, 时间一长就被搁置或干脆放弃。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策划教研活动的过程, 笔者认为研讨活动之后缺少后续服务跟进工作, 就像一堂精彩的课结束时缺少巩固作业的布置, 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策划后来的教研活动时, 我们十分重视后续服务工作的设计和安排。我们一般采取回访观课、电话回访、调查问卷、QQ群交流、菜单式教研意见征求表、诊断检测等方式, 了解教研活动的落实情况, 为后续服务的跟进和巩固教研成果做准备。

案例3:

[活动背景]对高三学生进行的阅读微技能测试发现, 学生在文章主旨大意理解、推理判断、词汇猜测和细节理解等几个项目上失分较多, 尤其在主旨大意理解上有欠缺, 这恰好是毕业班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拟定教研主题为“高中英语阅读微技能突破与高三英语阅读教学”。

[活动主题]数据诊断和回访调研延伸活动效应。

[活动目的]运用诊断数据和回访调研找准教学中的薄弱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练习。

[活动过程]研讨课上, 学生做一套阅读理解微技能专项诊断题, 教师当堂统计出全班的各项得分作为前测数据;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训练, 教师再用另一套难度相当的诊断题作为后测题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本次研讨的主要目的是向教师展示如何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运用前测、后测技术进行专项诊断、弱项突破和效果验收。观摩的老师们都领会了研讨的精神, 纷纷表示随即落实到教学中。一周后, 通过电话、教师QQ群等回访形式发现, 多数老师没按要求操作, 原因在于前测、后测题的命制方面有困难。于是我们召开了高三中心备课组会议, 决定为高三英语教师命制几套高质量的阅读理解检测题, 供大家使用。

[活动反馈]该研讨活动通过引导教师分析教学诊断数据, 让教师明确学生语言训练中的薄弱点, 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回访调研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结束语

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离不开教研组长多维度的引领和指导, 但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需要时日, 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教研组长应努力通过有效策划教研活动, 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增加教师成功经验的积累, 从而促成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14:教研活动月小结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討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能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其优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之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可能是态度问题,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作上,轻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或者可能是教学能力问题,即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想得不错但说不出来。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其优点是教学实战能力强、善于应试、善于和学生沟通等,之所以出现没有够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态度问题,即认为文章之类的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写作能力问题,即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动笔,或者是因为屡次投稿不中而丧失信心。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既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够让教师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教”“研”的和谐发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两类教师成长为本土名师。

参考文献:

[1]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清单下一篇:销售如何与采购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