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2024-06-29

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精选8篇)

篇1: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边远牧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公民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作为经济欠发达边牧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文化、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滞后发展已经影响到了边远牧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人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边远牧区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有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二、人才缺乏,文化竞争力不够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文化服务不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造成公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四、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长期以来,新建的基础设施和新投人的设备比较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多年,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文化设施还是非常简陋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制约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说也必然会影响地区的综合发展。

五、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人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公益性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人,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较弱,不具备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资本的扩张能力。

面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边牧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一、加大资金投人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议上级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力度,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倾斜,同时,进一步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议结合边远牧区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

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养造就成批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人自治区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优秀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真正确保文化事业平稳发展。:一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与管理,应该及早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确保社会投人和服务的均衡。二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范文化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行为。三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切实保障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获得有效的使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

五、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保障牧民和城镇低收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要在牧区基本解决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镇低收人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牧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篇2: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着是最基层最前沿的终端工作。某种程度上讲,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正,韶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才会越发扎实。但是农村公益性岗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待遇偏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立是一个创新。它一方面实现了农村基层保洁人员的配置;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的村保洁员工资只有680余元,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却越发严格,工作越发繁重。这就使得那些年龄合适,工作能力强的群众不愿意应聘这一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愿意从事这一岗位的人员或是家庭有困难但是年龄较大无法从事其他工作获得收入.或是抱着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赚一笔外快的想法。这最终造成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偏弱,极大地削弱了韶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适当提高农村公益性岗位待遇,则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可以吸引更多年富力强的人员加入到这一工作,也有助于基层文明创建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篇3: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一、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编制流程及方法不科学

目前, 多数基层事业单位以更多争取财政资金为目标, 仅由财务部门根据上一年度决算情况进行增量估计, 在预算编制前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缺乏沟通, 缺少以往年度执行差异分析, 很少能考虑到执行中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另外预算与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匹配性不足, 不能客观反映单位的实际资金需求状况, 对于一些新增的项目支出缺乏调研, 项目的可行性及经费测算依据缺乏论证, 导致预算可信性及可执行性较差, 影响预算的执行, 最终预决算差异过大。

(二) 预算执行缺乏监控机制

事业单位由于对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认识不到位, 导致预算执行约束力不足的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 除了预算本身编制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不足的原因外, 缺乏完善的预算监控机制也是主要原因。预算下达后, 很多事业单位缺乏细化的预算落实方案, 责任不明确, 监控机制缺失使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超预算或无预算的经济事项时常发生, 经费挪用挤占现象及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也较为常见, 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及合法性很难保证, 导致财务风险较高。

(三) 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基层事业单位一般只注重预算的申请及执行, 忽视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预算执行完毕后, 缺乏对预算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分析, 没有对预算执行效果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无法给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及执行提供可靠资料及改进建议。由于对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 考评结果也没有应用到预算执行与控制部门的员工绩效考评中, 挫伤了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成为空谈。

二、基层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 设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及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起到基础性及核心作用, 基层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及早动手准备预算编制工作, 在编制前首先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与重点, 业务部门根据下年计划充分调研经费需求, 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相关要求以及“三公经费”及培训费等国家定额标准, 到财务部门了解以前年度经费执行情况, 合理估算下一年度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金额, 认真填报项目申报书, 合理确定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及考评指标, 财务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及经费合理性的审核把关工作, 同时财务部门还要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预算的统筹安排, 减少重复的资产配置, 提高已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对于资金需要量较大的项目及早做好相关的专家咨询论证工作, 保证项目申请合理,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二) 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与监督职能

每年预算下达后, 业务部门应当根据预算批复金额, 细化预算实施方案, 将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预算进行分解, 分阶段列明资金使用计划及签订预算责任书, 定期举行预算执行沟通会, 财务部门及时将各项费用支出情况细化到部门及各个项目, 督促各个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合法性。另外,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职能, 在业务开展前, 提前向业务人员做好政策及各项费用标准的宣传工作, 杜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扩大执行范围、标准、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等行为, 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向领导反映, 全过程监督预算执行。

(三) 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考评制度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 考评虽然是最后的环节, 但是科学、合理、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单位应当建立一套包含预算编制目标是否合理、执行控制情况、各部门人员预算管理绩效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易于操作的考评制度。通过预算的绩效考评, 着重分析预决算差异, 总结经验与教训, 更好的改进以后年度的预算管理工作,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通过严明的奖惩制度, 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有效引导部门和与员工的行为, 将全面预算工作管理落到实处。

基层事业单位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不但可以控制单位运行成本、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 又可以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评价等环节分析目前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三项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以期能够为基层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周峰.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2]王敏.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以NY科学院为例[D].山东大学, 2014

篇4: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及建议

【关键词】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农村文化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以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加强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为内容的社会文化建设,使社会文化常办常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全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利津县依托凤凰广场、社区、农村文化大院等活动阵地,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消夏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10届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元宵节灯会和焰火晚会。自2007年以来,将专业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了迎新春晚会、文化下乡、“美丽凤凰城、文明新利津”、“歌颂伟大祖国、共建和谐家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乐民”演出活动。

2.农村文化日益繁荣。坚持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推进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三下乡”活动、电影进农村等形式,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获得了农民的广泛好评。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100余场次,每年为农村放映优秀影片6000余场次。各乡镇、各村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和民间习俗,组织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原虎滩乡利用冬枣产业基地,举办利津虎滩冬枣采摘节,提升了人气,促进了产业发展;原北岭乡着力打好“文化之乡”品牌,邀请北岭籍在外文化名人举办了文化作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汀罗镇毛坨村依托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健身和文体活动;利津镇大北街村积极挖掘保护传统民间表演“虎斗牛”,被列为全市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逢年过节深入各村展演,深受群众喜爱。

3.阵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建有博物馆一处,公共图书馆一处,公共文化馆一处。全县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处,文化大院全覆盖,兼职文化辅导员100余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津分中心1处、乡镇基层服务站点7处、村级基层服务站点512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

二、文化建设发展不足和问题

利津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年龄、文化结构也不合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艺员引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事业的投入与文化事业发展不相适应。虽然近几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文化单位运行的状况来看,经费投入依然不够,文化单位运转比较困难。

三、今后工作思路及构想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文化内涵的先进性,文化目标的远见性,文化意识的优化性和文化设施的标志性,确立了以下文化建设发展设想:

1.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完善提升建成的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完善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投入设施设备及数据库建设和8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四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县所有村每月免费为群众放映一场数字电影;五是建立县、乡、村流动图书管理体系。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定期对乡镇和村的图书进行流转,促进图书资源共享。

2.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是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高档次的文艺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县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群众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拓展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选拔专业知识强、业务素质高、年轻有为的人才,并加以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扶植农村专業和业余文化队伍,定期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器乐等培训,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建立健全,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人员队伍。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利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民俗乡情古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曾是关防要地、海运要津,商贾云集,尽收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因此,发挥资源优势,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联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议恢复铁门关、凤凰古城等文化古迹。

篇5: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一)范围划定欠科学,规划调整审批难。初始划定设立自然保护区时,考量人口、产业、经济发展等必要论证工作不够细致,将一些村庄、公路、景点等划入核心区、缓冲区或实验区范围内。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相关规定,自批准建立或调整自然保护区之日起,原则上5年内不得进行调整,如确有符合要求的可申请调规,但申报材料较多、程序复杂、历时较长。如奉节县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迷宫河、旱夔门等核心旅游资源区域被划入自然保护核心区,区域内长期生活的群众多达6833户2.1万余人,加之省级旅游主干道s201(奉节至恩施)被划入缓冲区,导致部分符合条件的自然保护区调规受到影响,区域开发利用严重受限。武隆区为实施车盘水库等民生项目,特申请开展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修编,从《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修编》编制完成后提交申请,经原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已历时近2年,目前仍未获得批复。该区域内修建的约20公里乡村路、8处通讯塔等民生和扶贫项目,被市环保督察纳入违规整改范围,掣肘地方发展。

(二)多重区划重叠,属地监管难度大。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重叠现象突出,存在同一区域重叠面积大、界限不明,且部分区域一跨多界,出现重复规划、多头管理、跨区域管理难等问题。梁平区百里竹海被确认为“市级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区域被划入“四山管制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市林业局负责、“四山管制区”规划管制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同一区域出现多头管理。武隆区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同时纳入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岩溶国家地质公园、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各保护区之间重叠面积超过2160公顷,且该名胜区跨武隆区4个乡镇和彭水县2个乡镇,由于在跨区域管理上协同不足,导致区内的珠子溪景点一直未能开发。

(三)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生态保护较被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对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出要求,鼓励各地先行试点。但地方政府因财力问题投入力度参差不齐,生态补偿渠道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导致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小、标准低,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影响生态保护成果。目前,我市的生态补偿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地未建立专门、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缺乏资金来源。梁平、武隆、奉节等区县现拥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遗产地等多种类型保护地,保护地内居住着大量原住民,根据保护地的相关规定,保护地内的建设活动受限,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很难得到改善,但要实施搬迁又无明确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陷入村民环境改善难和搬迁实施难的“两难”窘境。

二、工作建议

(一)合理调整生态红线。建议市生态环境局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政策规划,在确保必要的生态保护空间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区县发展实际需要,消除“重叠区”,留足必备的建设空间,允许按规定程序调整保护范围、保护性开发。

(二)因地制宜调规修编。建议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在保持相对集中连片且总体面积不减、不破坏生态系统、不损害生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四山管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市级风景名胜区”禁止建设开发等有关范围进行适当调规修编,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低的重点城镇、交通干线、重要发展区域调出保护地范围,将跨区县的保护地范围作适当调整。同时,精简调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支持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篇6: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2013年全省“农村(社区)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市范围内农村(社区)文化小广场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小广场已成为村(居)民们享受文化大餐、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更以其开放性、群众性等独特优势聚集了人气,不但群众拍手称赞,也产生了很好的综合社会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对文化娱乐健身需求不断增加,跟文化广场的建设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矛盾,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走访xx镇部分村(居)文化广场了解到,当前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建设较为滞后。目前,农村文化广场在数量、质量上跟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都不相适应。数量上,拿xx镇52个村(居)来讲,全镇仅有文化广场23处,有相当部分村(居)尚无专门的文化广场。建设质量也存有参差不齐现象,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村(居)其文化广场较标准,设施齐全,而一些经济落后村(居)却没有固定场所,相关文化活动设施四零八散的分布。总体来讲,文化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二是活动开展不平衡。部分经济条件好,设施建设齐全的文化广场活动开展较活跃,广场文化主题比较丰富;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十分单一,主要以放送电影为主,有的广场甚至成了单纯的一块空地,农忙时晒晒粮食,搁置一些农器具。

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力量不足,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文化广场活动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开放性等特点,而乡镇文化站及村居普遍缺少文化专职干部,能力、时间上都无法应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工作的需要,在管理上形成了一片空白,乃至有相当部分乡村文化广场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这都影响着文化广场效能的发挥。

如何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改进管理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一、因村制宜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规划设计,把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本着“实际、实用、适度”的原则,根据村庄布局和经济基础,尊重群众意愿和需求,因村制宜,利用村内空地、池塘、废弃荒地等,建设改造文化小广场。多方征询群众意见,根据本村(居)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综合考虑村(居)发展走势,选择配套设施,营造和谐适宜的广场环境。

二、多方筹措,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财政支持一点、村里自筹一点、共建单位帮助一点、群众投劳一点、社会捐献一点”融资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中的资金难题。丰富与企业合作方式,鼓励本地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文化小广场,适当将广场部分宣传、广告栏、场地外租给企业,尽可能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广场建设、管理提供资金保障。有条件的村居应充分利用与上级单位结对共建的契机,健全硬件设施,配备文体器材,力争为文化广场配齐球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宣传栏、健身路径、小舞台,充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三、充分利用,提升内涵。社区、村居应充分宣传好、利用好、发挥好文化小广场的作用,尤其注重利用农闲时节、节假日、喜庆日,发挥各村居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开展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把它变成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基层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社区,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符合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编发文娱小册子、放送电影、组织指导广场舞队伍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此外,文化部门还应积极引导在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上融入文化内涵,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将历史名人、民间故事、文化传承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中,使农村文化广场在满足群众集会、休闲游憩、大众娱乐等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四、带动群众,培养专业素质人才。文化部门要注重发挥文艺团体的辐射作用,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培养文艺骨干,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以社区或村(居)为单位,把热心于群众文化事业又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吸纳到一起,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基层文化的服务水平,有效缓解文化干部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基础文化工作。吸引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篇7: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网络上屡屡出现学生殴打、羞辱他人的暴力视频,尽管有关部门及广大网友呼吁尽快制止这种暴力文化传播,但类似视频仍接二连三出现。暴力视频频出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学生自我控制不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悸动、叛逆及性格形成期,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社会影响,易出现“从众”、“好奇”等心理活动,在诸多诱因下做出暴力举动。而拍摄者、围观者也多为学生,不但不去制止,反而觉得有趣,间接传播了暴力思潮。

二是家长忽视孩子心理。我国大部分地区,现代教育依然多为应试教育,而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急切,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心理发展落后甚至畸形

三是学校监督管理漏洞。部分学校中小学生暴力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且暴力发生时无人制止、围观学生无人劝退、录像无人没收等问题暴露出学校监管漏洞。而部分学校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升学率、吸引更好生源,过于注重文化课程,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致校园被暴力文化侵袭。

四是网站审核管理缺陷。作为网站管理者、视频审核者在明知暴力视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下,还依然充当暴力视频的传播者,究其原因是为增加网站点击率、吸引更多群众眼球,但却传播了暴力思想、产生连锁暴力反应。基层建议:一是分析教育暴力少年。学校和家长在教育、批评、惩罚暴力行为少年外,更应分析深层次原因、识别暴力产生因素,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有暴力倾向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二是强化父母监管责任。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多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高分低能的出现,与学校、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暴力预防机制。学校应建立校园暴力早期识别系统,学校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学生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将这些信息汇总和分析,以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是教育政策机制改革。有关部门要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预防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发生。中小学要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聘请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而不是简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篇8: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一、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问题的调研情况描述

为改进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制度, 使其更加科学、高效、合理的发挥作用, 提升专项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面向某省范围内的县 (区) 级及以上文化事业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37份, 调研对象包括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三馆一站”、各剧团、文教体局等。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问题的调研主要包括:供需情况、管理制度情况和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调研情况如下:

(一)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供需情况

据调查,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仅有44.7%的单位认为专项资金满足实际需求, 超过半数单位的专项资金并没有满足其实际需求。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需求明显大于供给, 这一方面反映了预算编制的不合理, 另一反面也反映了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应该既能体现各文化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需求, 又能体现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安排与计划, 从而保证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供需平衡。而目前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供需不平衡,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实际预算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二)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情况

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 制度建设完善的单位仅有36.3%;大部分单位仅制定了大多数制度, 甚至有许多单位相关制度的建立较少。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但是大多数单位的制度并不完善。且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现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而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会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不规范。因此, 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

(三)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在执行时, 超过半数单位能完全按照制度执行且奖惩严明;也有19.55%单位基本上按制度执行且有一定的奖惩, 15.04%的单位没有按制度执行且几乎无奖惩,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执行意识较为薄弱, 而且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还有9.77%的单位选择看实际需要, 文化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只是根据实际情况, 不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这样大大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作用, 使得文化事业单位使用专项资金不规范且效益低。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较低。

二、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在使用中的问题分析

(一)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供需不平衡

根据上述调研发现,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严重, 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编制不合理和使用不规范。

1.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

深入调研发现, 预算编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主要依据是上年度数据。第二,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调研发现, 其主要原因包括:专项资金预算编制部门缺少上下沟通, 预算审批流程不规范。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必然带来专项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 以致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极大地削弱了预算编制的约束力, 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供需不平衡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规范使用专项资金,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主体不明确, 导致下达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不能应用到文化发展项目上;第二, 地方财政部门将应由本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款项用中央财政款项冲抵, 发生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二)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 制度建设滞后,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已制定的制度过于粗线条, 不够完善, 缺乏可操作性。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现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比如, 某些项目专项资金被上级或其他部门挪用到其他项目, 专项资金到位时间延迟, 专项资金的使用主题不明确等。

此外, 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对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理解程度不够, 无法有效使用专项资金或者只是根据上级要求被动的去执行, 导致了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不能够高效使用。

(三)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 在工作实践中, 执行不到位使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使用效果得不到提升。通过调查了解, 目前文化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管理者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甚至有些单位表示领导的意志高过制度。因此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到位不及时等。主要原因有:专项资金管理者执行意识薄弱使得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不能完全按照计划和制度;文化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 使得他们完全按照制度执行力度较低。

三、对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建议

(一) 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调节专项资金的供需平衡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供需不平衡主要体现实际支出金额和预算金额不符, 因此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尤为重要。在文化事业单位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可以进一步对文化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考核、控制,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预算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 也可以调节文化事业专项发展资金的供需平衡。

1. 引入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全面预算制度

全面预算既可以对各单位开展文化项目起到激励作用, 又可以约束各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因此, 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引入专项资金的全面预算制度, 文化事业单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文化事业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要求将全部文化项目纳入预算体系;文化项目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项目均要纳入预算体系;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各级人员共同参与预算编制和实施。

2. 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审批流程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导致专项资金供需不平衡、使用效益低。为降低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文化事业单位要规范专项资金预算审批流程, 并做到执行过程全面考评和监督。

(二) 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不规范, 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因此, 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制定相关使用办法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1. 明确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主体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应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主体, 并且细化每项管理制度。比如, 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具体使用范围包括: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购置文化物资及设备, 农村文化建设等;明确规定每个项目专项资金的最高限额及对应的配套设备等。

2. 统筹管理, 因地制宜

省 (市) 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办法应该统筹管理, 结合实情, 因地制宜, 调动各文化事业单位积极性, 拒绝平均主义。比如, 专项资金金额也应根据文化活动等级分配。

3. 给予管理部门一定的调控权

给予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一定的对专项资金的调控权。每实施一个项目, 均应由有关部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与此同时, 规定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具体权限, 比如, 应明确规定每级管理部门调控资金的具体事项, 具体金额等。

(三) 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力度

在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前提下, 各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1. 内外部结合, 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专项监督, 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与效果评价相分离的监督制约体系。外部方面, 上级部门应该对下级单位的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划拨后进行监督, 定期检查、跟踪其执行情况。内部方面, 强化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按照制度的执行意识, 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从领导到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2. 制定奖惩措施

为鼓励文化事业单位严格按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 省 (市) 级管理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相关部门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 对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不能按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单位或部门进行惩罚。

合理有效地使用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然而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在使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 有必要解决其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使用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同时对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以提高其专项资金使用意识和制度执行意识。

参考文献

[1]成涛林.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5, (07) :73—75.

上一篇:作业规范下一篇:暑期志愿支教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