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信贷风险

2024-06-21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通用6篇)

篇1:中国银行信贷风险

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学院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银行商业化,经营模式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基本上良性发展。但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性相对比较高,具体表现在于商业银行信贷占比一直处于过高状态(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例为87.8:5.0:5.5:1.7),商业银行的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性风险。央行最近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两个方面最具新意:一是对当前货币信贷形势的分析;二是对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描述。

随着中国医务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慌,市场调节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原国有专业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转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商业银行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风险日益表面化。但是,无论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理性化及商业银行业绩的改善,除了商业银行业的努力外,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注资或出售不良贷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真正的从机制上的改善仍然不够,而且不少改革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行程。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因此我们从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信贷风险成因入手,进行逐个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从实际出发解决存在问题!

1中国各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1.1商业银行的历史问题多年积累的长期形成的金融巨瘤。在过去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非市场经济动作的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原有的商业银行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原国有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

业合作密切,生死相依。国有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原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原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原来的那些不良贷款开始出现,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成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让老企业承担,使原来改制前的商业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实际上原贷款的国有银行承担了这些国有企业的责任。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原国有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由政府领导批示,打条子或者更高级部门介入银行经济运作,借贷经营困难国有企业,现在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商业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商业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政策性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很多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就这种原因无法收回,所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风险形成。

1.2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还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到国有商业银行借款。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商业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市场化加强,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在竞争中落后,多数国企亏损或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商业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这些国企贷款风险没有

暴露出来而已。一旦商业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扩大贷款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

1.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操作漏洞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有各商业银行业竞相争夺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善。尽管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仍然过高。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督制构,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商业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多年的数据表明,国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就是不愿意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来对贷款利率定价,而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水平上徘徊。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上且浮动范围十分较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率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就无法相对准确定价,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就更加困难了。

1.4中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比重过大。中央商业银行第一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对外发布了《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不良率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未来房屋税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业管理费用的提高,购房者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影响,按揭贷款可能出现风险。《报告》显示,我国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一般包括了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两个主要的部分。虽然四家国有商业商业银行个人购房贷款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为

1.5%左右,但是开发商贷款的风险已开始显现,四家商业银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不容忽视。对于正在进行或积极准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10%-11%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它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的比例不是小数,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整个不良贷款率很快上升。

按照央行《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地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

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损失。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商业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三是“假按揭”凸显道德风险。今年4月2日,中国商业银行就自曝北京“森豪公寓”按揭涉嫌骗贷案。经查明,从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假按揭的方式,从中行北京分行申请按揭贷款199笔,涉及公寓273套,形成风险敞口64494万元。四是基层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存在操作风险。突出表现在: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另外,由于土地储备中心运作不规范、对其监管不严而导致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而导致房地产贷款的法律风险也在加大。诸如此类,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几乎无处不在。2针对以上信贷风险问题我们,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2.1转变旧观念,寻找新思路。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旧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转移到注重质量的过程中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原先的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经营理念,要把金融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主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金融竞争观念,正视商业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商银行各自优势,开拓竞争,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中去,降低风险系数,提高金融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金融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的安全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新一套的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

全商业银行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商业银行金融信贷资产达到高效益低风险。

2.2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有条件地选择贷款客户,把握优良客户,不断压缩中间客户,逐步清理不良客户。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可以考虑适当压缩。

2.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做到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经营不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不良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对宣告破产的企业,要依法清收商业银行贷款,要运用法律手段排除风险,紧紧依靠公、检、法、工商等部门的配合,抓住时机,逐户上门清收,对“老大难”、“钉子户”要敢于碰硬,依法起拆,抓典型,动真格,重点突破,扩大影响,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2.4要做到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严格遵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程序。应重点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查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往的信用纪录。密切关注借款人与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防止借款人资本金明显不足向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借款增加资本金,防止控股公司转移挪用借款人的开发项目预售款。规避房贷操作风险,完善房贷操作程序。加强抵押物管理,及时合理地办理相关抵押手续,规范抵押物估价标准。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加强对基层行有关操作规程的管理,就包括房贷风险点、完善合约的程序、相关法规制度、违反操作程序的责任制度等作明确规定。防范“假按揭”风险,完善惩戒机

制。建设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信用环境。应建立对骗贷开发商的惩戒机制,如公开披露骗贷企业名单等。对于协助开发商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责任人,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追查和严加惩罚。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满足借款人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为此,各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设计符合各类消费者需求的贷款产品。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能与其资金成本匹配。同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争取早日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互换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另外,各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完善住房置业担保制度,进一步研究房贷保险制度。3小结

总之,化解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要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定价机制入手,促使国内商业银行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要改变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市场,可以降低和防范国内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8月

[2]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5年8月

[3]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商业银行法,2005年6月

[4]中华工商时报,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制定房贷保险制度,2005年8月

[5]互联周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7月

[6]王卫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2005年8月

篇2:中国银行信贷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201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分机构类型看,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亿元,不良贷款率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不良贷款率0.4%。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在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坑蒙拐骗、欠债不还、言而无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企业信誉较差,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但结果却是要么项目难以完成,还不起银行贷款,要么项目完成,拖欠贷款不还。这都使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

2.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我国居民理财方式保守,投资门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银行存款的方式。而银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拥有对借款人的软债权,一方面又有对存款人的硬债务,这使银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趋势有可能导致逆选择效应,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个政策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的发布等于给了各家银行一定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逆选择问题。各银行为提升竞争力提高存款利率,为获得利润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信用较高的企业转向私人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选择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则大多数是信用不高的企业。这就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3.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料,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4.银行间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批的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在压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贷款量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贷款的质,难免会把握不好度,出现纰漏,另外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贷款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放宽各种条件,也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我国信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大增。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树立正确经营管理观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信贷逐级审批程序,审批要经过哪些人,哪些手续,每一个审批环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漏洞,审批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要建立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除了互相独立,互相牵制之外,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以及第一责任人的权限职责。信贷过程中各个部门应独立自主地保证贷款质量并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明确规定责任标准,对于在信贷过程中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部门应严格按照责任标准进行惩处。

3.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5]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6]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7]刘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8]李先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探讨[J].资本运营,2013(4)

篇3:中国信贷风险度量方法浅析

关键词: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度量,粗糙集

一、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 世界银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金融全球化、电子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与自由化的稳步推进, 各国或地区对金融监管日益放松, 导致金融危机和银行危机频繁爆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自1980年以来, 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和所有转轨国家都受到了影响。银行的脆弱性和银行业危机已成为全球化的经济问题。

目前, 中国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主导,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核心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同时, 信贷风险也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风险。因此, 中国银行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必须首先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最突出的任务之一。金融风险管理成为中国目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宏观经济和金融的决策者还是银行等各金融机构的管理者都在积极探索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对风险及其管理理论与技术的认识构成了我们深刻认识现代金融和现代银行本质的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金融危机及银行危机频繁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方面存在的高风险, 而避免产生这种高风险的各种度量方法存在不足, 或适应范围有限。

因此, 对信贷风险度量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从中国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出发, 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方面对中国信贷风险度量方法进行研究, 提出各种度量方法的适应范围和优缺点, 这对有效避免银行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信贷风险度量方法

(一) 信贷风险度量的定性分析方法

当前主要的信贷风险度量的定性分析方法为专家制度测量法。

1. 专家制度法的基本概念。

专家制度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贷活动中所形成的—种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专家测量法, 就是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 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量的一种传统的主观测量风险方法。在信贷决策过程中, 信贷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专家测量法可以采用会议形式, 也可以用函询形式, 前者称为专家会议法, 者称为专家综合意见法, 或德尔菲法。

2. 主要内容。

采用这种方法的绝大多数银行都将重点集中在借款人的“5C”上, 即品德与声望 (Character) 、资格与能力 (Capacity) 、资金实力 (Capital or Cash) 、担保 (Collateral) 、经营条件或商业周期 (Condition) 。也有银行将信用分析的内容归纳为“5W”或“5P”。“5W”系指借款人 (Who) 、借款用途 (Why) 、还款期限 (When) 、担保物 (What) 、如何还款 (How) ;“5P”系指个人因素 (Personal) 、目的因素 (Purpose) 、偿还因素 (Payment) 、保障因素 (Protection) 、前景因素 (Perspective) 。

3. 主要特点。

(1) 主要优点。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银行里那些经过长期实践、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 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因此, 在贷款审批环节中, 采取专家制度法, 一来能够反映个人业绩, 二来能够使权责明确。 (2) 缺点和不足。专家制度法—专家制度是一种纯定性的分析方法, 实践却证明它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其主要缺陷有:1) 要维持这样的专家制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专门信用分析人员, 随着银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 其所需要的信用分析人员就会越来越多, 必然会带来银行冗员、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2) 专家制度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 这是因为信贷官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和经验多少将会直接影响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例如, 对于公司所提供的一套财务报表和文件, 不同的信贷官员对其进行分析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 差异很大。3) 大大降低了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银行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贷款流程复杂、审核程序苛刻, 但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 传统的操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4) 加剧了信贷过度集中的问题。在专家制度下, 专家对某一行业或某类客户有着强烈的偏好, 选择的客户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就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 必然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专家制度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 人们试着去寻求更加客观、更为有效的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 来提高银行信用评估的准确性, 如有些银行将专家制度和专家系统结合起来以提高信贷审批决策的正确率。在专家制度的信用分析框架中是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作出令人满意的评定的。这就不得不促使人们去寻求更加客观, 更为有效的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手段, 来提高银行信用评估的准确性[1]。

(二) 信贷风险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信贷风险量化分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 在世界性的银行倒闭、信誉高的大借款者纷纷转向市场融资、信贷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不动产市场日趋衰落以及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增长 (Kinsey, 1993) 等现实因素的推动下, 信贷风险测量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经历了从传统的主观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到统计方法的应用乃至现代的一些新方法, 包括基于期权理论模型、“死亡率”模型、期限结构法、神经网络方法、JP.Morgan的组合风险测量模型Credit Metries等。具体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 判别分析法。

信用评分模型思路是这样的:事先确认某些决定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 然后将它们加以联合考虑或加权计算得出一个量化的分数。在某些情况下, 这一分数可以按字面意义解释为违约概率;在另一些情况下, 这一分数可以被用作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一个分数或一个关键点把潜在的借款人要么放到好的一组, 要么放到坏的一组, 判别分析法假设企业破产或经营失败服从二项分布。Altman的Z评分模型 (Z-Score model) 和ZETA信用风险模型 (ZETACredit risk model) 最具代表性[2~4]。

Altman的Z评分模型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 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一部分最能够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 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 设计的一个能最大程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 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若得分高于或大于某一预先确定的值或值域, 就可以判定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或其风险水平可被银行接受;若Z该得分小于或低于预定的Z值或值域, 则意味着该公司可能无法按时还本付息, 甚至破产。对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最合适的评分模型有如下形式:

式中, a、b、c、d、e分别是值模型五变量的系数;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盈余/总资产;X3—利息和税收之前的收益/总资产;X4—股权的市场价值/总负债的账面价值;X5—销售额/总资产。

Altman经过统计分析和计算, 最后确认借款人违约的临界值Z0=2.675。如果Z<2.67, 则借款人被划为违约组;反之则反。当1.81

1977年, Altman和Narayanan对原始的Z评分模型进行了重大修改和提升, 推出了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ZETA信用风险模型。新模型的变量由原始模型的5个增加到7个, 它的适用范围更加宽广, 对不良借款人的辨认精度也大大提高了。ZETA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 a、b、c、d、e、f、g分别是ZETA模型中七变量各自的系数。X1—资产收益率, 是指公司 (企业) 息前、税前收益占总资产的比率;X2—收益稳定性指标, 是指公司 (企业) 资产收益率在五年或十年中变化的标准差;X3—债务偿付能力指标, 由息前、税前收益占总利息支付额比率来度量;X4—累计盈利能力指标, 由公司的留存收益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X5—流动性指标, 由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比率表示;X6—资本化程度的指标, 用借款人普通股5年的平均市场价值与长期资本总额之比来表示;X7—规模指标, 由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

由于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适应性及预测能力, 所以它们一经推出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使用、推广并取得显著效果, 成为预测企业违约或破产的核心分析方法之一。但这两个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 由于模型缺乏对违约和违约风险的系统认识, 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难以令人信服;其次, 两个模型都假设在解释变量中存在着线性关系, 而现实很多经济现象是非线性的;再次, 两个模型都依赖于财务报表的账面数据,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 这就必然削弱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针对这两个模型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使Z模型适应形式的变化, 近年来, 非线性方法特别是神经中枢网络系统被应用到Z模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Z模型的适用性、准确性。在这方面, Coats and Fant所做工作甚多[6]。

2. Logistic回归分析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判别分析法。与一般判别分析法假设企业破产或经营失败服从二项分布所不同的是,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假设其服从Logit分布。其不要求模型变量之间有线性相关的关系, 不要求变量服从协方差矩阵相等和残差项服从正态分布, 使得模型更贴近客观经济现象, 因为一般的经济现象往往是非正态分布的。

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变量之间关系或进行预测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被解释变量应该是连续定距型变量。然而, 实际应用中这种要求未必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在数据分析的应用中, 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有时会出现被解释变量是0/1二值品质型变量的情况, 即因变量只取0或1。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应用Logistic函数进行变量估计。Logistic函数的典型形式如下[7]:

式中, P表示自变量取xi时yi=1的概率, 即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是非线性统计方法。

采用Logit方法主要原因是解释变量是二分变量, 即违约/非违约, 所以对二分变量的分析采用非线性函数更符合实际。设企业经营状况的条件概率为:

P (Z=1|X) =π (X) , Z是企业的经营状况, 其中1代表企业经营失败。令X= (X1, X2, …, Xp) T是一个p维随机向量, X是模型选取的企业财务比率, i为财务比率的数量, β= (β1, β2, …, βk) T是解释变量X的Logit系数, β0是常数项, 则相应的Logistic方程等于:

采用Logit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不要求线性判别法的严格假设条件, 不需要样本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模型本身假设不合理, 假设服从Logit分布不具有可加性;二是需要大量的样本数量, 一般的样本数据不宜少于200个, 否则参数估计值有偏差;三是中间领域的判别敏感性较强, 导致判别结果的不稳定性[7]。

3.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 NN) 近几年成为信用风险评估的热点方法, 它也是一种分类方法, 具有模式识别能力、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特点的计算机制。它的知识编码于整个权值网络, 呈分布式存储且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其显著优点是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 也不必要详细表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能有效解决非正态分布、非线性的信用评估问题。神经网络在信用风险分析的作用是通过分类功能实现的, 即首先找出影响分类的一组因素, 作为输入变量, 然后通过训练形成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 不完全依据对问题的经验知识和规则, 具有自适应功能, 对于弱化权重确定中的人为因素十分有益; (2) 能够处理有噪声或不完全的数据, 具有泛化功能和很强的容错能力; (3) 能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问题。缺点是: (1) 特殊的理论基础和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确认解释变量之间隐含的相关关系以及它们的经济含义; (2) 要得到一个较好的神经网络结构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 (3) “过分拟合”问题:一个在样本之内有很好解释能力的模型可能在样本以外进行预测时却表现极差, 神经网络工作的随机性限制了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尽管存在一些遗憾, 神经网络方法作为一门崭现代信息处理科学方法仍然吸引着众多领域的研究者[8]。

4. 粗糙集。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其主要思想就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知识约简, 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波兰科学家Z.Pawlak在1982年首先提出。

1) 它将我们感兴趣的事物看成是论域, 设U≠覫是我们感兴趣的对象组成有限集合, 称为论域。任何子集X哿U, 称为U中的一个概念或范畴, 为规范化起见, 我们认为空集也是一个概念, U中的任何概念族称为关于U的抽象知识, 简称知识。在有限集合U上能形成划分的知识感兴趣。

2) 设U是一个非空有限集合, 称为论域, R为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称二元组 (U, R) 为一个近似空间。对于任意X哿U, X关于近似空间 (U, R) 的下近似R (X) 与上近似R (X) 分别定义为[9]:

3) 知识约简即俗称的属性约简, 是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库中知识 (属性) 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甚至其中某些知识是冗余的, 所谓知识约简, 就是在保持知识库分类能力不变的条件下, 删除其中不相关或不重要的知识。

4) 决策表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知识表达系统, 多数决策问题都可以用决策表形式来表达, 这一工具在决策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设S= (U, A, V, F) 为一个知识表达系统, 且C, D哿A, 是两个属性集, CID=覫分别称为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 具有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的知识表达系统为决策表。记为T= (U, A, C, D) 或简称CD决策表。

5) 在决策表中, 不同的属性可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令C和D分别为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集, 属性子集C′哿C关于D的重要性定义为[9]: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研究不精确、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 它不仅在数据挖掘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数学工具运用于财务预警, 风险预测等方面。从上文可知, 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度量方法都有其缺点, 比如需要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需要各种假设, 然而现实经济规律之中往往不符合此类假设, 以至预测精度不够, 预测准确率不高, 并且传统的信贷风险预测分析无法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要么是主观的定性分析, 要么是结合统计方法的纯定量分析, 而运用粗糙集理论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粗糙集方法则有几个优点:不需要预先知道的额外信息, 如统计中要求的先验概率和模糊集中要求的隶属度;算法简单、易于操作。粗糙集理论能发现不确定性的知识, 能从数据中发现异常, 排除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噪声干扰, 所以运用粗糙集方法得到的知识发现算法有利于并行执行, 这可极大地提高发现效率。对于大规模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来说, 这正是求之不得的。KDD中采用的其他技术, 如神经网络的方法, 不能自动地选择合适的属性集, 而利用粗糙集方法进行预处理, 去掉多余属性, 可提高发现效率, 降低错误率。最后, 粗糙集方法比模糊集方法或神经网络方法在得到的决策规则和推理过程方面更易于被证实和检测。

三、结论

无论是多元判别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内部评级模型还是神经网络模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前提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1.判别分析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多项财务指标, 整体衡量企业绩效, 且模型比较简单实用, 直到今天都被广泛应用。但是判别分析法也有两个局限性, 首先需要严格的假定条件, 其次模型的线性问题。而在实际的应用中, 企业财务变量、宏观紧经济变量等变量的数据往往不服从正态分布, 而建模所用数据的先验概率也是未知的, 而各变量共同作用影响着判别值的大小, 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就能描述的, 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情况的差距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判别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外推性。

2.Logistic回归分析不再要求变量间一定具有线性的关系和等协方差阵, 而且解释变量不再受正态分布这一前提假设的限制。因此,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Logistic回归模型假定的事件发生服从累计概率分布这一假设前提在现实中也难得到满足, 并且在样本数量较小的情况下, 所得到的判别结果容易出现偏差。而且模型对错误资料不具备容忍性, 无法通过自我学习来调整。

3.神经网络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首先, 由非线性的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自身是非线性的, 并且是一种分布于整个网络的特质。其次, 自学习能力比较强。再次, 以硬件形式实现的神经网络具有天生的容错性。但是, 神经网络也存在自身无法忽视的缺陷, 其中最受人批判之处就在于没有定型的理论基础, 而且其他方法建模都能得到确切的模型形式, 容易结合经济理论知识来解释, 而神经网络的内部结构属于“黑箱”操作, 无法用显式表达出来, 解释较为困难, 如果出现错误判别, 常常无法解释出错原因。而且神经网络方法由于缺乏统计机理, 无法给出相关的显著性统计准则, 难以进行建模的变量选择。

4.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信贷风险当中不需要预先知道的额外信息, 如统计中要求的先验概率和模糊集中要求的隶属度;算法简单、易于操作。发现不确定性的知识, 为粗糙集方法提供了用武之地。相比神经网络的方法, 不能自动地选择合适的属性集, 而利用粗糙集方法进行预处理, 去掉多余属性, 可提高发现效率, 降低错误率。可适应复杂结构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分析。

参考文献

[1]董积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5.

[2]Altman, E.I.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 1968, (4) :589-609.

[3]Aitman, E.I., T.K.N.Baidya, L.M.R.Dias.Assessing Potential Financial Problems firms in.Brazil.NYU Salomon Center Working Paper, 1977, 9:125.

[4]Altman, E.I., P.Narayanan.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Business Failure Classification Models.Financial Markets, Instruments andInstitutions.1997, Vol.6, No.2.

[5]Altman, E.I.Managing Credit Risk.John Wiley&Sons, Lnc., 1988:121-123.

[6]Coats, P.K.L.F.Fant.Recognizing Financial Distress Patterns Using a Neural Network Tool.Financial Management, 1993, (6) :142-155.

[7]朱小宗.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分析及其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8]杨文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篇4: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商业银行的主要对象逐渐由国内扩大到国际,并在其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也存在着各种风险,这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作,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及时的、预见性的发现存在在其中的风险,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商业银行信贷的质量,从提高信贷的管理,促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以致于信贷资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问题,其主要体现就是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由于长期累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使其盈利状况并不明显,甚至阻碍了我国金融事业的有效发展。下面主要介绍了信贷风险存在的成因,以供大家参考。

二、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的体现

过去,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自由竞争而占有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如今,由于信息经济学的诞生,提出了与上述观点相反的观点。从信息经济学中可以看出,在实际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这种情况就使得市场价格体制不再成为市场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了市场信息的拥有者具有更大的权利,可以以谋取更大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使对方受到较大的损害,而这一行为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市场中存在着这一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所以当企业在其中自由竞争也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想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产品,更需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例如在旧货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想获得更大的利益,买方想要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卖方想要通过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会导致市场中次货过于泛滥,以致于旧货市场逐渐消退。正因为始终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买卖双方无法相互取得信任,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于旧货市场,在商业银行中同样也存在。

根据研究表明,金融行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只有当金融事业稳定发展时,才会有更多的人将剩余的资金进行储蓄,然后为其他的贷款人作为投资所用,从而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商业银行与人们实行贷款交易的股凑恶化那个中,由于双方的市场信息存在不对称性,这就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从而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资金。

三、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应将其资产处置、财务状况、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规要求向金融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或公示。首先必须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统一,要求报表的统一设计,达到统一指标口径。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把打击欺诈放到重要地位。企业的信息披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承担方式、企业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的情况等;二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公开程度;三是要着重披露与主要业务风险有关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以保证对资金应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2.改进信贷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其次,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对编造假报表、提供假信息谋求利益的交易者给以严惩。尽快将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会计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公开企业数据库,使商业银行能方便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加强会计、审计、企业信用评级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和信用评级报告的公司、机构严加处理,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以保障商业银行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银行与企业或个人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积压,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带来不利条件。上述主要分析了因信息的不对称为引起的各种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王 静 张丹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篇5:中国银行信贷风险

摘要:

根据国际经验表明,提升企业绿色生产经营并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在金融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的绿色理念,往往主导着很多发达国家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贷款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篇6: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过程做一个基本的简单描述:商业银行直接向社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信贷行为的发生和终结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贷出货币与清偿行为始终有时间差,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借贷的资金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原来预期的效用,不能正常周转或者借贷人在主观上不愿偿还贷款,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目前状况

1.系统性风险

从银行业整体的情况来看,贷款集中度较高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高度集中的贷款结构不但不利于化解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还会对宏观调控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银行贷款呈现出向大城市、大行业、大客户集中的趋势,每一层的集中都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从贷款的地区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经济发达的城区,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这种情况将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带来一系列社会理由,使得信贷风险在政治层面上更进一步提升。从贷款投向的行业来看,不合理的结构性特征依然延续,新增贷款仍主要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从贷款的客户来看,各金融机构都把信贷投放的重点集中于大型企业集团,对某些企业往往是多家银行多头授信、多方贷款。

2.流动性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升高,这种变化趋势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从而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从存款的角度来看,储蓄存款的比例变动和增速变动都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储备;从贷款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1993年以来短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呈下降走势,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存贷款两方的情况,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商业行的中长期贷款和中长期存款之比基本在140%左右或更高,超过了120%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3.政策性风险

上一篇:元旦联欢节目下一篇:恭喜开业大吉祝福短信(通用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