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

2024-06-22

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共11篇)

篇1: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

外语学部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

为完善学院学生会对各部门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各项活动组织和执行的高效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我院各项学生文化活动的有序进行和蓬勃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活动策划方案编写及申请

方案编写(填写统一活动申请表)

1、举办活动的目的,效果及影响。

2、举办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3、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

4、举办活动的时间、地点:

(1)各项下属活动的时程表或节目单(包括具体时间、地点及节目顺序)

(2)若为室内活动,则须注明详细的教室号。

(3)参加活动的人员、对象。

5、组织内容

(1)组织部门人员的具体分工,主要执行人及联络方式,必须详细具体,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考虑突发事件的预处理。

(2)评分细则,包括下发评委细则及主持人宣读细则。

(3)下发各系的正式通知,须明确、简洁

(4)参赛团体、人员、嘉宾联络方式

(5)后期总结回顾工作

6、活动预算:(预算表)

(1)宣传预算(传单、海报、横幅),筹备期费用

(2)场地音像租用等费用

(3)活动用品:奖品(含证书、奖杯等),装饰用品,游戏用品,机动费用,车费,摄影费用,评委、嘉宾纪念品

7、借用器材列表。

列出具体的使用时间,负责借用与归还的人员名单,联络方式;列出请求支持和协助单位列表,并附具体内容。院内租借到生活部登记物品出借表,院外则需要借条,并且由主席、副书记或者副主席签名。

8、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的活动各部门经报主席团审批通过后,方可确定承办单位,否则一律无效。赞助商原则上一般只作为协办单位。

注:方案设计人员参考以上内容,编写完备的活动策划书.申请程序

1、由组织发起部门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草案,填写活动申请表。并在活动一周前将方案交分管主席团成员审查。

2、分管的主席团成员严格审查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意后将方案上报主席团审批。

3、主席团会议组织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返还原部门仔细讨论修改,由其拟出正式方案后,上报秘书处。

4、经主席团审阅通过,该活动可以计入学院正式活动。

注:未经主席团讨论审批通过,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擅自开展活动。

二、活动操作:

操作准则:

1、活动经审批确认实行后,分管主席团成员为第一负责人.部长为第二负责人.监督活动的执行过程及对活动的最终结果负责.、活动执行人具体操作活动的过程开展.3、在活动结束后,组织部门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认真总结,添写活动备忘录,活动照片,交秘书处留档保存.三、宣传流程:

1、海报、传单、横幅准备。海报内容,张贴的数目需确定,传单和横幅内容需书面上报审批。

注: 落款:应写”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会”.原则上落款不允许出现本次活动的具体发起方。

2、前期:明确活动目的,在活动前的一个星期将活动的宣传海报、条幅等宣传内容确定,发起部门与宣传部共同做好宣传工作。

3、中期:活动进行中,用多方手段宣传营造活动场地氛围,若为竞技类比赛,每天的竞赛结果应以海报的形式及时张贴公布,让同学们及时了解最新的活动结果。在活动的前两天应邀请电视台、记者站及新闻社对本次活动进行追踪报道,(同时发起方应保证活动的新闻价值)。

4、后期:活动的最终结果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公布,让同学及时了解该活动的结果。记者团应及时报道活动的反响及意义。最后由组织部门将活动认真进行总结整理,交秘书处备案.

篇2: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

1、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一定要上报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出活动。班级组织的活动要经过学校的行政批准方可组织,否则不得擅自组织外出活动。

2、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时,学校领导一定要做活动的安全总动员。安排行政值班,作好安全预案。

3、外出活动的学生不得携带烟花、爆竹、小刀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在身上,不得在不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明火等易燃的物品,要防火、防毒等事故的发生。另外,禁止一个人单独进行外出活动或脱离班级,以免发生有人走失迷路等意外。

4、要遵守交通安全,要按照活动内容的要求进行活动,不经过教师或学校的允许不得做危险的动作。

5、外出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活动的要求安排相应的负责学生,要及时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在逐级上报,不准隐瞒或不报,否则要追究相关责任。

6、外出活动和回来要严格清点学生人数,防止发生学生走失或拉下的意外。

7、学校行政值班直到学生活动全部结束或全部返校方可离校。

牛庄镇大杜小学

篇3:浅谈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改革

关键词:高校,学生,制度,管理,改革,教育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个合成词, 可拆分理解成“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大学制度”这几个词。从一般意义上说, “制度”可以 “引导人的行为”, 而“引导”既包含“约束”“限制”, 也包含“促进” 和“激励”, 因此说“制度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这也是制度的重要核心内容。

陈磊认为“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有效适应环境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高校学生管理”涵盖的范畴有两种:一种是指非学术性的学生事务和课外活动管理领域, 一种是指教学、科研以及学生事务性的管理领域。

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总结为, 高校激励和约束学生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从现在的高校学生管理来看, 这些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行为规范、惩奖管理四部分。 而且本论文研究的制度主要是指以制度文本形式表现的正式规则。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分类及涉及的内容

学术界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分类研究有不同的视角:第一, 从正式和非正式的视角开展研究;第二, 从强制性和约束性的强弱视角开展研究;第三, 从学生管理制度权责的视角研究;第四, 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确定性程度的视角研究;第五, 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涉及内容的视角研究;第六, 从高校内部不同学生工作层级的视角研究。

东北师大博士生张冠鹏撰写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研究》一文认为,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制度、权利与义务制度等八大部分内容。其“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两者的制度, 在笔者看来, 应包含校园内开展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制度。因此, 课外活动制度中应该包含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度、校园文化活动制度以及创业活动制度。

三、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概念及内容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 由学校组织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 以补充课堂教学, 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政策理论学习及相关思想教育活动;学科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公益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能活动。

上述七方面内容只涵盖了课外活动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环境的改革扩充了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外延,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随着国家的不断蓬勃发展, 教育的理念、体制、制度等都产生深刻影响。现今, 高校已然成为了科技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培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各高校的蓬勃兴起促成了相关课外活动制度的产生。第二,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络环境和高校德育的改革是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且亟待解决的课题。课外信息网络教育活动在校园内普遍开花, 由此形成的相关的制度也应运而生。如安徽财经大学的《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文明上网若干规定 (试行) 》等。第三, 学生群体特征在不断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漠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高校办学规模成倍增长, 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并且不断变化, 这些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基于此, 高校的学生德育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

四、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改革

各高校关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都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因此, 从国家相关制度及高校相关制度来探讨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改革问题。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改革和提高。

(一) 第一阶段

1983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有关组织劳动等活动的要求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雏形。

建国初期至60年代初, 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时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上, 没有对课外活动进行规范。“文革”时期,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学生管理制度亟需全面恢复和加强, 为此, 原教育部于1978年12月13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经不断充实和完善, 原教育部于1983年1月20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核心——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已初步实现系统化, 为学生管理制度的全面建设和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办法》没有出现“课外活动”的词, 但个别章节中有组织活动等要求。具体论述有:“考勤与纪律”的章节“第三十四条鉴定与考勤:…… (2) 学生要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学生上课、实习、劳动、军训等都应实行考勤。……第三十五条教育与纪律: (1) 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贯彻疏导方针,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毕业”的章节“第四十六条学生毕业时作全面鉴定。其内容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 着重点放在对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劳动态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作出评语”。

从以上表述可见, 《办法》在学生活动管理上的创新有三点: 第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定位在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的劳动、军训等体育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要求;第二, 明确要求高校除了上课外, 学生还要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第三, 第三十五条明确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贯彻疏导方针, 这里强调高校要采取除正面说教外的其他有效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无疑, 《办法》其他章节中提到的“活动”便是提高学生德育的很好的疏导方式。

(二) 第二阶段

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已步入法制化建设和全面建设阶段。将“课外活动”作为一章来表述, 并从学生社团活动、文娱体育、勤工俭学、社会活动四类活动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三) 第三阶段

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标志着国家依法治校的方针逐渐实现。课外活动制度得到健全。

1998年以来, 教育部一直考虑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期间多次组织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高等学校进行研讨。2002年初, 教育部组织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改专家组, 全力投入修订工作, 同时, 多次赴国家有关部门就此规定中的一些政策问题征求意见。2005年2月4日, 经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并于2005年9月1日起实行。

新《规定》中的课外活动制度比1990的《规定》的制度更加完善、灵活。具体体现如下两点。

1.课外活动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 并具有信息时代特点。课外活动除了1990年《规定》中论述的学生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活动以及文娱活动外, 外延拓展到“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一节里还对网络信息的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2.加入了有关安全的因素。“课外活动”章节的“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 将“宿舍”表述成“住宿”这说明了不仅是学校学生集体的宿舍管理规定, 还包括校外住的以及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租房住外面的管理及规定。

(四) 第四阶段

随着教育部各类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出台, 高校自行制定的有关学生课外活动的制度日臻完善。

20世纪末,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配套文件。 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9年11月17日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试行) 》、1990年9月18日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的颁行, 在系统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为, 建立和维护高等学校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2005年新《规定》颁布后, 各地高校根据《规定》以及20世纪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高校学生管理文件, 制定了本校切实可行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探讨各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可以发现三个可喜的变化。第一, 学校对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相应出台, 以团中央“挑战杯”大学生系列学术科技活动 (此活动被誉为“大学生中的奥林匹克盛会”) 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提高学生学术科技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化建设, 高校的教育也不例外, 体现在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完善方面就是有关安全的制度相继出台。如《厦门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办法》等。第三, 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网络的发展, 学生网络教育是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相关的制度也相应出台, 如 《山东大学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

五、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存在的问题

制度的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虽然, 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 制度中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表述相对弱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塑造大学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来建立浓郁的校园文化。相关课外活动的制度完善和宗旨方面也应强调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

(二) 各类大学课外活动制度的发展不平衡

重点大学的制度较完善, 三流的大学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制度不健全。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三) 重管轻教

重管轻教的管理导致课外活动的管理简化为班级或社团学生自发性的活动管理。课外活动的宗旨是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 在活动的设计和效果要求中必然渗透入组织者的教育思想, 但过于严格的管理往往在某些方面忽视了教育性。

(四) 学生课外活动复杂化, 制度完善难度加大

网络的发达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复杂化, 使制度的细化及完善增加难度。校园管理严格性与课外活动自发性存在矛盾。随着网络的发展, 课外活动形式多样, 首先学生热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活动具有随意性和自发性, 管理者无法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其次许多网络社交软件都允许陌生人进入, 使学生陷入危险境地。因此形式单一的集体的课外活动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校园的发展, 如何对自发性和随意性的课外活动进行监管, 确保学生的安全, 如何健全相关制度等等都是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 课外活动激励机制不健全, 部分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

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多数人受益。但是高校的部分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 但参加的学生却不多, 这跟活动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因素。并且, 奖励标准不一, 没有系统化, 执行力度不够等等都会导致活动教育效果不佳。

六、完善高校课外学生活动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对高校课外学生活动的完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以生为本,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完善制度

制度不是某个管理者身上利用权力的金箍棒, 而是教育的手段。所有高校制度的改革都必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 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为目标, 减少严管轻教的现象。以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根本宗旨, 竭尽全力完善制度, 健全激励机制。从学生的安全考虑, 竭尽全力解决网络德育的众多问题。

(二) 借鉴西方高校的某些管理模式

西方高校的学生管理有两大特点。第一, 许多管理让学生自主参与, 并对参与管理的学生有奖励,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管理, 增强实效。第二, 追求过程性管理, 追求过程的有序性、学生的自主性以及有效性。这些都值得借鉴。

(三) 制度的完善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管理与教育的统一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两条轨道的齐头并进。管理与教育应是相辅相成, 相互统一。管理是为了教育, 教育离不开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不可忽视某一方面, 一旦失衡, 便会影响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玲.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权利关系探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2]蔡世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篇4:用制度管学生,用活动教育学生

一、从建立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入手,抓实常规管理

“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先后制定“自行车管理条例”“卫生包干区管理条例”“教室、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安全守则”“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六个字:先知、恒行、自律。先知:新生入学前,把所有的规章制度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并在为时七天的小学初中衔接军训,以讲座、看录像、测试等形式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恒行:在抓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性、连续性原则。坚持每天对校园一日常规(纪律、卫生、出操、自行车停放、文明礼仪)逐项进行检查评比,天天反馈,周周公布,月月总结,这样全方位持之以恒地抓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养成习惯。自律:自觉遵守纪律,自己规范自己是我们最高层次的要求,学校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德育实施制度,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二、从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入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德育过程中矛盾转化的自觉性决定品德形成的深化,只能靠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使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有:首先为增强法制观念,学校定期邀请法制教育报告团、法院、检察院、司法局领导作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开设案件聚焦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举行知识竞赛、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劳动观念,我们把教室、宿舍、公共厕所、绿化区的卫生工作交给学生承担,要求各班责任到人,做到班上事有人做,班上人有事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在交往中产生道德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校结合重大纪念日、节日以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礼仪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四项专项教育,开展“我为学校(社区)做实事”“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建设一流中学”“激扬青春文字,传承‘五四精神”“寻访抗战老战士”“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等系列活动,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访问、街头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完成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要使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用细心、耐心、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氛围,引导他们做一个健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篇5:XX大学学生会活动审批制度

为了保障校学生会个活动符合校纪校规,符合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以及校学生会章程中的活动宗旨,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校学生会各部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特制定本制度。

1、审批工作应遵循公正、公平、及时、高效的原则。

2、各部门在申请活动之前,应当制定严密的计划:各部门做出举办活动的决定后,必须先到办公室申请活动审批表。(办公室应当是适应部门要求发放审批表,并做好记录;若违反此条,办公室专职负责人应按《校学生会纪律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3、申请部门应当及时、详实地调好审批表,必须在表中写明组织计划,可行性意见,责任分配与人员安排及按本条第三款所要求的预算报告,否则不予审批。在活动中若有超支情况,先必须报主席团审批,后到办公室备案。

4、预算报告应包括支出项目及预算金额。在活动中若有超支的可能,活动部门应及时向主席团提出书面申请(附有超支的项目及超支的说明)。经批准后,到办公室备案。活动结束后超支部分方可报销。

5、申请活动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审批表(表中是否会有主席团意见栏)及相关文件交主席团审查。主席团作出决定后,由活动部门将审批表及相关文件送还办公室,办公室应及时将审批表和有关文件备案存档。(对于申请部门所交表格,说明等文件,办公室予以备案,并定期进行存档。)

6、如果有特殊情况,参照使用以下各款:

① 若有紧急活动或任务,活动部门可向主席或主管副主席说明情况后予以紧急处理,但事后必选本制度补办申请手续,并附以书面说明。

②若在主席团作出批准决议后,活动计划有变更,活动部门应向主席团详细说明并到办公室备案。

③ 若在主席团收到申请后作出决议前需要收回申请的,活动部门须向主席团说明情况,且到办公室备案,并交回申请表。

④以上三款所列办公室应及时予以备案。

7、申请部门未经审批擅自进行活动的,依据《校学生会纪律条例》予以处罚。申请部门违反审批制度第三、五、六、七、八条的根据《校学生会纪律条列》予以处罚。

8、为了鼓励创新,本制度特设一活动审批特别制度,特别制度规定如下:①特别制度只适用于具有创新性质的非传统性活动。

②活动申请部门应向主席团申请,由主席团对上款所提的活动的性质、目的、内容、资金可行性予以分析。主席团作出活动举办与否的决定后,通知申请部门。

备注:

一、申请部门必须写好活动计划书,预算书,否则不予审批(也需补填审批表)。活动部门活动结束后一周之内,必须写好活动总结,并向办公室交一份活动反馈总结,交于办公室,由办公室存档,否则根据《校学生会纪律条例》予以处罚。

篇6:学生宿舍党团活动制度

党团活动制度(草案)

一.纲领

党章学习小组党团活动是在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下,结合本小组实际,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院党组的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指示,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本系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的特色活动。该活动

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保证以学习为中心,出成绩,出人才,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在楼里,学院里的积极带头作用。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发觉和任用做事认真,能力突出的同学,并给辅导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成员

1.凡组员均本着自愿原则,递交入党申请书,有上进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2.组员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学习为中心刻苦钻研

4.服从小组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一学期内无故缺度2次及以上者将取消其参加党团活动的资格,视为自动退出

三.党团活动负责同学及其职责

组长:888(临时)

层负责:8881层(临时)7772层(临时)

6663层(临时)

纪委:待定宣传委:待定组织委:待定

组长1汇集组员的意见和建议,按时定出各次活动内容及

时间,并做好相关事宜。

2统计各次出席人数,对一学期无故缺度两次及以上

者名单上交辅导员,并取消其成员资格。

3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4作好奖状和物质奖励的相关事宜

层负责1统计本层出勤,心得体会或小结报告上交情况并交

于纪委

2提前通知层成员活动时间及地点

3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宣传委1负责联系与其他楼搞活动的外联工作

2配合总负责做好各活动相关事宜

3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组织委1总负责各项活动经费的筹集和配用,财务的支入支

出,并作好记录。

2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纪委1负责每次例会和活动的记录

2统计出勤和小结上交的情况

3批定各同学小结的分数

4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首次选举后,每学期初各负责同学进行换届,作到人尽其用

四.活动内容提要及相关制度

活动提要

1.组织观摩红色电影及其它与党团相关的电影。

2.开展党章知识竞赛。

3.外出参观诸如陈列馆,革命会址等。

4.由宣传委或其指定同学作有关党知识的宣讲。

5.积极开展本楼与其他楼的各项文体活动。(诸如篮球,羽毛球等)

6.与楼管会积极配合,协助管理员搞好楼内相关事宜。

7.诚邀辅导员间期参与例会,为我们作报告和宣讲。

活动制度

1.每次活动前若干天,由组长定出活动内容及时间,并通知各组员。每位组员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实际,提前作好思想及书面准备

2.每次活动每个组员尽量发言,交流思想,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将被纳入期末考察项目

3.每次活动后各同学写一份小结并于当周内交于层负责,层负责当周交于组长。

五.奖惩条例

1.奖项由本楼党团活动负责同学进行评选,依据如下:

1)每次小结的优秀程度

2)每次文体活动参加的积极情况

3)对本楼党团活动有贡献的优先考虑(如能提供联系外出参观机会,为活动提供资料或设备)

2.优秀分子一名,积极分子若干名

3.各奖项设有奖状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4.奖状由机自学院核心理事会统一颁发

5.对评选结果有任何意见,任何组员可随时向组长反映,必要时奖项可空缺

1.活动迟到,小结不交者不能评选党团活动的优秀,积极称号

2.一学期内无故缺度2次及以上者将取消其参加本楼党团活动的资格

3.一学期小结2次不交者将取消其参加本楼党团活动的资格

4.惩罚名单将在期末向核心理事会及辅导员上报

通知:1本制度草案将在第一次活动中由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通过后确定正式制度,并进入试用期(两星期),试用期满即施行。

2第一次活动拟订于10月12日,在本楼2层党团活动室举行,内容为讨论党团活动制度草案及组员间自我介绍,请各组员做好相应准备。

篇7:学生集体外出活动报批制度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落实新课改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对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特制定报批制度。

1、对学校任何班级的班主任和教职工不得私自让学生外出参加社会活动,如根据实际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外出进行的实践活动,由指导教师写出书面材料、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报学校校长批准后方可进行。

2、学生外出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必须报镇中心学校批准。

3、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外出参观,春游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拟定详细活动方案,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4、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外出活动,学生健康体良测试、理化加试试验,中招考试和平时各种竞赛活动,都必须按上级在安全方面的各项要求去做,切实组织好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教育,并签定安全责任书。

篇8: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

一、初探中职院校学生社团课程活动实际管理制度陷入困境

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在课程活动实际管理制度上陷入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低效化方面。具体来讲,一般健全同时科学的管理制度往往能够促使学生社团保持良好发展,但是就当前众多的中职院校来讲,在管理学生社团上却较为随意,基本上均存在不健全管理制度,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中职院校中团委会兼职管理学生社团,而在该种状况下也就较为容易出现负责人对于学生社团放任不管或者是疲于管理,以及相应的没有较强管理责任心等情况。[1]还有部分中职院校众多的学生社团还处于各个社团自行管理,也就是自我管理状态之中。由此不同社团不同管理方式,呈现出组织较为散漫以及混乱的实际状况。除了上述不良状况之外,大部分中职院校存在不规范管理制度,表现为没有设定相应的管理规划以及管理章程,具备较大随意性,基本上均是社团实际负责人独断专行,在组织机构上也表现为不够健全,缺乏一定协调机制以及人事机制等等,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中职院校社团管理无序化。[2]

二、探析优化中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建议

(一)完善规章以及管理体制

当前优化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实际活动管理制度建议集中在完善规章以及管理体制之上。具体先从管理体制上来讲,中职院校需要进行管理机构专职设立,依托于校团委进行实际监督以及良好领导,在此基础上院系团支部进行有效配合协调,班主任将三级管理相应体制落实下去,由此形成学生社团统一管理系统。此外,还应该在学生社团的实际管理中体现出学校对于德育的重视,也就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社团管理之中,发挥德育功能将由院系部门紧抓。从完善规章上来讲,规章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对学生社团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促使其得以更好发展,因此众多的中职院校需要将规章制定纳入到整体发展计划工作当中,学生处以及校团委需要对学生社团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可以拟定学生社团方面的《管理章程》以及《社团运行相关管理条例》,或者是《社团负责管理办法》等等,对学生社团考核办法以及监督和相应的审批等进行科学明文规定,促使学生社团在发展中有据可依同时更加有章可循。[3]

(二)变革人事机制

优化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实际活动管理制度还集中在变革人事机制上。一般社团实际负责人或者是相应的社团骨干如果较为优秀,则社团的进步与发展也有较强的保障。当前中职院校应该回避团委会兼职管理学生社团,针对社团干部需要进行优中选优,目的就是要挑选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相关社团干部和负责人。此外,在挑选之后,还需要对这些社团干部进行培训。而建立在选拔基础上的人事机制也是促使学生社团走向制度化以及民主化和相应科学化发展道路的关键,众多的实践也证明,社团关键管理者对于社团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中职院校需要在变革人事机制的基础上紧抓社团干部培训。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当前国家在教育上的深化改革,良好建设学生社团不仅可以更好地对广大中职学生予以思想教育,还可以将素质教育进行推进。最重要的是,依托于强化社团管理,还能够积极发展中职院校校园文化。本文将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实际活动管理制度作为研究核心,旨在为后续中职院校强化社团管理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肖凤翔,鲍敏.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职教论坛,2016(9):25-29.

[2]王瑶,莫丽莎.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实践与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11(4):144-145+154.

篇9:学生会活动策划制度

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近几年来,中学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延伸。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发展和爱”是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实现这一需要的主要途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基于对学校德育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由学校组织中学生开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区的发展和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社区业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区,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虽然社区居民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区的主体力量。但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在政府服务和家庭职能之外,进一步夯实社区成員的生活保障。中学志愿者们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病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流浪人员等提供的各类服务,可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也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只能依靠多种力量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的保障供给,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

其次,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志愿者个人成长成才。虽然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学生精神世界的追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渴望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形式来获得内心的需要和满足。据调查发现,当今不少中学生因为跟父母缺乏有效沟通,他们在家表现为种种跟父母不和谐的行为,因此导致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学生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中学生在在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亲身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进一步熟悉社区、认同社区、热爱社区,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志愿服务活动还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学校课程和校园生活的不足,对唤起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教育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各种教育力量很有帮助。

再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校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和社区都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学校还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公民素质,造就文明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学风、校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举措。而中学志愿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成功搭建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直通车。中学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务活动,把文明善举、爱心奉献精神带到学校和社区,并以照片和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文明中活动,在活动中孕育文明,成为学校和社区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和力量。

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也凸显出了一些制度缺失的问题。

本文就郴州市一中开展班级团支部结对残疾人进社区的“阳光助残”活动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情况作了分析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制度性建议。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中遇到的困难

1.接受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区组织较少,有条件指导学生活动的社区工作者不多。

2.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太少。

3.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技能水平低。

4.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二)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出现困难的原因

1.社区和学校对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

2.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保障不足。

3.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性保障不足。

4.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动力激励。

二、亟需加强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一)健全注册登记制度,提升中学生价值认同度

第一,要完善有关登记注册制度。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社区单位,统一规范学生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部门、内容、程序;明确注册中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促使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

第二,要制作学校和社区都认可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在学校、社区进行了相关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登记、评价工作后,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将要点记录在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上。

第三,规范登记注册部门和程序。可在社区尝试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志愿者注册工作,并且有计划有安排地负责联络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凡是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学生,都要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申请注册、通过审核、进行评价并填写好中学生《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

(二)健全培训制度,提高中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

根据中学生自身实际,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可开发德育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资源,请资深志愿者和各方面的专家有计划有安排地对中学生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理论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资深志愿者和专家可以由学校采取邀请形式,也可以采取学校聘任形式,具体到培训方式而言,可采取诸如开培训班、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考察观摩等多种形式。专职人员在给中学生培训时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和社区需要的结合,又要坚持立足当前需要和放眼长远需要的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健全服务制度,增强社区服务的吸引力

中学生志愿服务者有自身的优势,个性化的特色和才艺能满足社区服务中独特的需求。若能经过相应指导和支持,就能增加新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因此要找到社区的需要和中学生志愿者特长的契合点和结合点,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诸如“才艺慰社区孤老”“辅导社区小学生假期活动”等中学生擅长、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志愿服务的对象更换不要太频繁,适当的时间有助于中学生与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求助者的了解,提高志愿服务无偿性、利他性的认识觉悟。同时,要明确具体服务的标准、内容、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既可增强受助者对学生志愿者的信任感,也为中学生增添了服务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四)健全激励制度,增强中学生参加活动的内驱力

受限于自我认知的局限,中学生仍需要大量外在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与中学生发展相关的学生社区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我成就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快乐助人的动力源泉。健全激励制度,首先,要把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评价纳入到学校已有的表彰、荣誉、资格认定等激励制度中去;其次,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应当给予及时、适当的宣传和精神性的鼓励和表彰;最后,要不断创新激励方式,可大胆推广“志愿服务时间登记”“服务时间与学分转换”等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学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愿意花时间也乐意花时间到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学校党团组织和教育教学等部门要将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

其次,要协调社区需要与学生服务的差异,经常深入社区了解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多方交流、督促指导,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中心。

再次,要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和社区已有的各种宣传设施和渠道的优势,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展示社区志愿服务风采,表彰活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学生,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最后,要不遗余力地加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必要的费用支出,保障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

篇10:东港一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制度

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为了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防止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下课后要轻步走出教室,参加课间轻松愉快的活动,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二、未经许可,不得进办公室,不在办公室周围喧哗,不随意串班。

三、值日生在预备铃之前,应主动认真地将黑板擦干净,把讲台整理好。

四、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得拥挤,不推人。

五、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教育学生文明休息,不在教室、操场各处追逐打闹,狂奔乱跑,防止互撞,禁止怪声喊叫,不做危险游戏,不攀爬栏杆、篮球架等设施,不跳乒乓台及校园各处台阶。

六、老师在楼梯、操场行走,学生应有礼貌地让道,不得抢行拥挤,冲撞老师。

七、学生在违背上述要求时,应服从值周干部和老师的劝阻及教育,严重者接受学校处理。

八、班主任在课间要随时观察该班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通知家长到校配合教育。

篇11: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校特制定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制度

一、明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原则

(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树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学会交往,承受挫折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三)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指导性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安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和单位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

二、落实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和途径

(一)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有计划的活动为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实践场所,重在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含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以社区和基地为实践阵地。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保证。

(三)学校要善于利用资源,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有关场所的作用,挖掘地区资源的潜力,逐步建立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需要的实践基地,规范现有的基地。

(四)学校在落实文件精神时结合实际,与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与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各班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途径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出发,以素质教育总目标为依据,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切实予以保证。学校还应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争取家长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三)学校要组织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把各种成果和建设性意见推荐给有关部门,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鼓励和保护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上一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下一篇:四年级景物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