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2024-06-22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精选10篇)

篇1: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张放平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七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说:“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

张放平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虽然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每次看到贫困地区破烂的教舍、陈旧的课桌时,我都会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张放平说,湖南近年来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到2010年,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困难群众受教育状况根本好转。为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湖南省始终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不仅以对口援建等形式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还采取了城乡学校“结对子”、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等办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与此同时,一项名为 “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也正在实施之中,按照这一计划,湖南省将在“十一五”期间免费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1万名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

“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更要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这些特殊的人群身上。”张放平说,只有当所有的孩子都能公平地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强国兴邦的使命。

篇2: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我们曾经服务的安徽某零售企业。很多人知道零售业一般由许多的门店构成,比如沃尔玛在全世界范围内开门店。而决定各门店业绩最关键的因素是战略选址、市场定位,以及附近的人流量,地理位置等因素,也主是说这些因素很难由各门店的管理者所控制,换言之,门店的业绩实际上取决于战略决策者。但是我们这个客户在考核各门店管理人员时,采取的是一刀切方式,即管理人员的收入均由其直接产生的业绩中提取一个固定比例。这样一来,直接的后果就是,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的门店营业额常常非常高,这里的工作人员收入就非常可观,而地理位置差、人流量小的门店,尽管管理人员已经非常努力了,甚至较前者付出的汗水更多,但是他们的收入往往较前者差一大截,而老板还“振振有辞”——人家的业绩好,创造的效益多,

事实上,我们认为这就是这家企业最大的不公平,而且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好店来来回回都是那么几个人管着,而管理“差店”的人也只有一直管理“差店”的命,所以企业内部就容易出矛盾。

事实上,在1994年,华为也碰到了类似的难题,两名业务员分别被派往上海和乌鲁木齐销售一种电信设备。在乌鲁木齐的那位销售得很成功,而在上海的那位销售量只有几台。按照当时销售越多奖金越多的分配政策,被派往乌鲁木齐的销售员可以获得20多万元的奖金,而去上海的销售员只能获得几千元奖金。但是这样会很不公平,因为面临的市场不同。

后来华为重新制定了内部薪酬标准,主要考核:知识能力(投入)、解决问题(做事)、应负责任(产出)三个维度,提倡实行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的原则。内部薪酬的公平,就是要求公司内部做出相同贡献的人薪酬相当。外部竞争力则主要是通过薪酬调整与支付来进行分析。具体的评价标准:第一看是否能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第二看能否帮助提升企业战略,最后看能否促进组织成长。简言之,其标准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

事实上,我们认为类似零售店、餐饮店等常常由战略定位决定效益的行业(企业),薪酬考核点应该着重是经营(管理者)可以控制的因素——顾客满意度、顾客回头率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就好比我们不会因为地铁可能坏掉,而提前1个小时出发去上班,因为地铁是完全不受我们所控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调好闹钟,准时出发。

篇3:返聘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关键

“本公司欲招聘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 月薪2500元至3000元, 退休老工人优先……”近年来, 在全国一些就业市场上, 离退休人员优先任用的广告随处可见, 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 离退休人员更是受到了一些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种“返聘热”引起了社会上的各种争议。有人认为离退休人员返聘挤压了大学生就业空间, 有失就业公平;也有人认为, “返聘”利大于弊, 不仅有利于发挥离退休人员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能, 降低劳动成本, 而且还能促进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尽快融入到实践中。

在同样的劳动力市场里, 作为年老体弱的离退休人员按理来说竞争力应该是不强的, 但现在竟然出现了离退休人员“返聘热”。显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 在考虑是否聘用离退休人员时是一定算了经济账的, 而且经过考量之后, 认为对企业有如下三点有利, 才决定聘用离退休人员:一是退休人员工作经验丰富;二是可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实用性人才缺乏。

业内人士认为, 当前离退休人员返聘的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在于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但当前存在的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就业难, 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它是一个阶段性现象, 这与离退休人员返聘没有必然联系, 对返聘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一点, 才会产生缺乏建设性意见的反对声音。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的离退休人员中, 只有大约20%的由原单位返聘或受聘于其他单位, 人数总量只有200万左右, 且返聘大多集中在专业性强、年轻人一时无法替代的岗位, 如法律、建筑设计、教师、企业管理、技术等行业。尤其是高知、高科离退休人员备受青睐。换一个角度来看, 这些离退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填补了我国合格劳动力缺乏的空缺, 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于社会来说, “退休返聘”也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可以说, 返聘对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一种多赢, 其积极意义不容抹煞。因此, 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返聘现象, 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要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做大就业市场的“蛋糕”, 这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返聘人员与普通劳动者的优势不同、从事的领域不同。在力所能及、岗位所需的客观情况下, 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确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 是一个可以创造出巨大价值的群体。绝大多数持反对意见者并非反对离退休人员再次就业, 而是质疑他们是以何种方式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所以, 返聘本身没什么问题, 而在于他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 在于其返聘过程是否经过了公开透明的程序, 返聘过程是否体现了公平竞争和能力至上的原则。

实际上, 我国虽然始终在大力提倡和鼓励“散发余热”, 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规范, 目前许多单位的返聘, 依然是以延长退休时间和单位直接返聘为主, 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招聘。更有甚者, 被返聘人员是否值得或者必须返聘, 返聘后享受何种待遇、承担何种工作, 只是少数人说了算。由于返聘的隐蔽以及规范的缺失, 具体实施过程中处于一种暗箱操作的状态, 不免夹杂腐败。不透明、不规范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的返聘操作, 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实际情况下, 占用了他人的工作机会, 无疑是一种社会不公。所以, 如果必须返聘某些人才, 公平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有关方面必须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增加针对返聘人员具体管理和使用问题的规范, 规范返聘行为, 体现公平竞争、能力至上的原则, 维护一种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避免退休返聘成为裙带关系、权钱交易的一块“自留地”。

篇4:教育公平的关键词是关爱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是充满爱心的事业,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需要“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因此,教育公平的关键词就是关爱。

陶行知先生主张博爱,即关爱人类全体,更主张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而幼儿园中的弱势群体则包括一些身体残疾的孩子,生病的孩子,家庭贫困的孩子,外来民工的子女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理念,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争取实现教育公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信条。陶行知之爱是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教育的长期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教育也难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必须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自觉帮助孩子调节爱家庭多方面困扰的不良心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灰色困境。给孩子适当的关爱。当他们遭受困扰时及时帮助他们解除,使他们恢复自信,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教育要切合实际,避免过分批评,以免使他们产生羞耻感和自卑感。

给予关爱和情感补偿,培养健康心理。俗话说:“师者父母心”。面对弱势群体,教师应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尽力补偿他们失去的亲情,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随处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消除自卑、孤僻感。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例如:适当利用室内课,让全体同学为“困难生”举办“关爱有困难小朋友活动日”。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师生的温情呵护,转化了抑郁情绪,与同学之间拉进了距离。细心发现他们的特长,加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当有了兴趣爱好,他们便能产生良好的追求目标,定会谈化内心的消极情绪。幼儿园有一位小朋友孙某,家中父母常吵架,打仗,家庭气氛极为不和睦,后来闹到分居、离婚。因此,他从小养成了任性、粗暴和自控力差等心理障碍。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自尊心强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我行我素,常打击,欺负弱小的同学,顶撞老师,和同学关系紧张,逆反心理极强。查明了他的心理历程后。首先,通过与他谈心,有意表扬肯定他的聪明、思维活跃等优点,使他感到来自别人的好评,表现出与老师接近之意。及时在班会上表扬他,唤起了他的爱心。

正视挫折,扶持自信,培养意志。信心是一个人借以声寻的重要精神支柱。“问题生”的生活受挫,因而自信心不足。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帮助他们客观地面对现实,正视挫折。组织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提高他们的勇气,使他们逐步树立信心,让他们从中领悟生活的快乐,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受到同等教育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渴望。尽管孩子们的个性迥异,特长不同,发展速度不一,但在这个性张扬的时代,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却相同的。我们应该把每一个

孩子都编册在心里,把每一缕阳光,每一缕春风都慷慨的送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一个“爱”字贯穿了陶行知先生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让我们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更多的爱洒向弱势群体,用一生去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

篇5: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教育公平关键在农村教育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hn.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中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配置不均,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农村教育的短板使得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破碎或终结,成为农村孩子圆梦的“绊脚石”,这硬生生的事实就摆在国人面前。“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公平的短板”。

教育并不单指城市教育,城乡教育是一体,城乡孩子都是国家平等的一员,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只有都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家综合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才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储备更多的人才。

原因分析:

教育失衡带来不公平,如何有效改变城乡教育不均衡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复兴在于教师,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也在教师。系统思考下,我们认为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关键在于补齐农村“师资短板”!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状况,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农村学校普遍缺编。专业教师配置不齐,对口专业教师不配套、教师梯队不配套是农村教师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每到开学,学校最愁的是“把课安排下去”,多门学科没专业教师,不得不“拉郎配”,让许多教师改行兼课。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缺乏名优骨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不多,两头多。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年龄大;教师状态不佳。教师成就动机偏低,教学粗放随意,校本研修松散、教育科研少于开展,难以达成远大的共同愿景。后勤保障不足。如实验室人员,只能勉强充当保管员角色。

导致后果: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直接影响,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美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誉度,使学校口碑下降,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不足。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优质生源流失,学生择校意愿上升,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招收学生数量减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比例增加。交通越方便,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地区,学生流失得越严重。优秀管理者特别是优秀校长不易在农村学校呆住,条件一旦成熟,多调动到城市去了。学校管理难上台阶。管理是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平衡,农村学校的管理总体上就落后于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矮城市一大截。以上各因素相互关联,稍不留意就形成恶性循环,与城市学校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措施: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解决之道。教育均衡工作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解决农村 “师资短板”是正解: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建立向农村教师倾斜有效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饱有度,解决农村教师数量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发展空间,解决农村骨干教师生成问题。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和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给农村教师更高级别的荣誉,给足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通道和空间,促使农村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办学经费切实向农村学校倾斜,提升农村办学条件。规范城市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行为,压制城市教育的趋利本。要认真检查落实城市学校的课程实施,避免“阴阳课表”违法现象,重点检测城市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避免补课现象发生。从体育课明显比音美课的开设状况好这一点来说,那是因为政府将“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 检查落了实的,就充分说明只要管理逗硬,就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公示和运用体质监测,特别是学生视力数据,约束和警示城市学校;对社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民办学校、辅导机构加强管理,约束其不得聘请公职教师,对教师违规补课,对从事违法家教的予以严惩,依法压缩城市教师灰色收入空间。规范城市学校招生行为,落实“就近入学”,不得以不以分数选招学生,减少择校行为,使生源分布尽量趋于均衡。

篇6: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聚焦2012高考关键词

2012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再次拉开帷幕。苦读12年的数百万学子们将通过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经历人生的第一次涅槃。

谈起2012年的高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话题呢?有哪些关键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生源锐减

4年考生下降135万,高校面临挑战

915万名,这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报名总数,比去年减少2%。而与2008年最高峰时的1050万报考人数相比,锐减了约135万人。

事实上,2008年以后,高考报名人数就一直在下降。

日前发布的《2012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分析表示,考生人数的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2008年后,18岁适龄人口快速下降,直接导致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同时,出国热也分流了一部分考生。从2007年开始,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去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34万。有数据显示,今年这一群体将超过43万。

在报考人数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却依然呈增长的态势。从2008年的近600万,已增长到今年的685万。

在这一减一增的剪刀叉效应下,高考计划录取比例快速增长,从2008年的57%,跃升至2012年的预计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

实际录取比例更高。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有23个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经达到78.7%,10个地区超过85%,海南和吉林两个省超过92%。

生源的减少和录取比例的增加让高考这座独木桥变得宽敞,这是考生的幸事。然而,对于高校,特别是处在高等教育金字塔底端的院校来说,却意味着相当的挑战。

关键词:高考扶贫

造血式人才扶贫体现教育公平

‚高考扶贫‛无疑是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高考话题之一。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均可填报专项计划志愿。

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做出如上规划。5月,云南、陕西、新疆、贵州、河南、湖北、重庆等地先后颁布了定向招生计划,清华等名校也加入到这一计划当中。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表示,实施专项计划后,上一

本录取高校的人数预计增加约10%,贫困地区考生一本录取率与中西部平均录取率差距将由2011年相差1.4个百分点减少至相差0.7个百分点。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一直备受诟病。而今年专项计划的实施,则被视为是在促进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指出:‚这项政策有利于打破日益板结化的社会结构,让贫困地区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关键词:南科大招生

8省招收180人,创新招生模式促进招生制度改革

距离高考不到10天时,被外界称为中国高校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并招生‛。自5月30日起,66岁的校长朱清时开始了10天8省的招生宣讲。

按照计划,2012年南科大面向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等8省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自主招生,共计180人,全部为按理工科大类提前批次录取,入学两年后分专业。招生将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复试成绩占30%,最终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南方科技大学山东招生组组长张贤科表示,复试部分是笔试,主要考理解能力、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等。‚我们这个复试类似‘智商测试’,考的是学生的天赋,因此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希望以此给普通高中、农村中学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让天赋不至于被埋没。‛

朱清时说。

‚这么招,中国的高考才有希望。‛被称为国内教育界‚第一个吃螃蟹‛的朱清时说,他的毕生理想就是建一所能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大学。

篇7:29你是如何看待教育公平的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对当前我们国家教育不公平的几点认识

教育显失公平,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最大的障碍,是当前大环境中一个最不和谐的音符。建设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

目前的国民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尤其是京津沪地区。大中城市占有国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人文环境,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常常被遗忘,师资匮乏,国家补助也往往是“杯水车薪”。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如城市里的孩子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而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实现义务教育。

三是考试招生制度严重不公。特别是表现在名校省际配额制度上、表现在高考招生标准不统一的制度上等等。北大、清华每年在北京地区的招生名额往往等于几个省的总和,一个非北京户口的学生要上北大,高考分数却要比北京户口的学生多几十分甚至一二百分。地区大量存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学校里普遍还有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差别,新的《义务教育法》当中,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各个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差较大,要实质上明显消除重点与非重点差别,路还很远。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如何解决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的不公平状况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是经过长期不健康发展形成的,如要彻底改变此种状况,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首先政府应当担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眼下的现实与此恰恰相反: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基础本来不错,政府却在“锦上添花”,还要不断增加拨款和添置设备;广大的农村学校、偏僻的山乡学校校舍陈旧、师资匮乏,政府却没有“雪中送炭”,给予特别关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有限的资金大部用于贫穷地区、用于落后山乡,给社会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更多、更贴近实际的关爱与帮助。

二 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招生制度,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限,统一考试卷、统一录取线、统一分专业。现在教育最大的不公就是高考的不公。京津沪等发达地区,本来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大大优于贫困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按常理,高考录取分应高于其他地方,但事实相反,他们在高招录取上再次受到了很大的优待。这是什么公平?北大、清华等名校是全国人民共建的大学,属全国公共教育资源,为何唯独照顾北京户口?

篇8: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当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时, 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它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 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 是政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已经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条件。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公平正义, 主要强调的是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 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应在全力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 把促进社会公正正义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二、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因素

1.城乡、地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城乡差距看, 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 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2004年达到3.3:1, 是1984年1.7:1的2倍。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和农村实物估价等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实际为5—6倍。按国际贫困标准, 我国农村目前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从区域差距看, 仍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上半年, 全国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5省 (市) 人均收入为7453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4%, 而人均收入最低的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5省 (区、市) 人均收入为3661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0.9%。从收入差距看, 据美国有关机构发布《2004全球财富报告》表明, 截至2003年底, 中国内地的富豪总数已达23.6万人, 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百万富翁聚集地, 这些人共拥有金融资产9690亿美元, 人均410万美元。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是0.4, 1990年我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343, 此后逐步上升, 2000年为0.417, 2004年已高达0.458, 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协调, 贫富差距拉大的幅度过快。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出现、相互交织。未来20年, 我们要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面临着再转移3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到城镇的艰巨任务。目前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400多万人, 今年预计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1100多万人。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 将会进一步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

3.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社会财力不宽裕, 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十分有限, 社会保障制度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也还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足额发放。

4.人民内部矛盾呈现上升趋势。由利益矛盾引发人民内部矛盾已占社会矛盾的70—80%, 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一免两补”、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破产、拖欠和克扣进城务工农民工资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 并且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 经济利益的诉求和维护民主权利的要求交织在一起, 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 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插手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处理起来难度加大。

5.其它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对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反映强烈, 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 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出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被称为社会稳定最后一道防线和救济手段的司法不公正问题也时有发生,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严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等等。

三、努力形成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

(一)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共识, 形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

在促进发展的同时, 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导。要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 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 加强部署和督促检查。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社会利益关系利益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 不断探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工作规律, 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工作机制, 提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本领, 扎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社会的公平正义带动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进一步深化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形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环境

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强大推动力。当前特别是要在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规范服务上下功夫。由于体制不健全, 法治不完善, 一些行政管理权限过大, 政府既当裁判员, 又当运动员, 极易造成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不平等, 甚至引发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产生权力腐败, 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权限。要改进管理方式,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依法行政,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广泛推行“一站式服务”,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政府,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三) 效率优先, 注重公平, 形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环境

1. 逐步理顺分配和收入关系。

应尽快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 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 科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逐步扭转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应调节过高收入, 整顿规范不合理收入, 打击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改变目前纳税主体依然是工薪阶层, 而高收入者偷税逃税漏税屡见不鲜的状况。严格实行最低工资制度,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善待进城务工人员, 从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角度解决好他们的劳动关系和劳资关系,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应当进一步把培育经济增长点同拓展社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积极作用,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和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培训体系, 为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 放宽就业条件, 逐步取消各种准入限制。同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3.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应进一步采取措施, 尽快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要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 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低收入者、无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生存条件与基本生活需要。还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4.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妥善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为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 提高预防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四) 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有效的利益冲突解决机制, 形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制环境

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的社会, 公平正义也不是没有权利和利益的侵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各种利益群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要有表达利益诉求的顺畅渠道和及时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在营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过程中, 能否建立顺畅的社情民意反馈和处理渠道, 形成有利于舆情反映、利益诉求表达和化解矛盾冲突的利益协调机制, 十分重要。它就像一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有了这样的机制, 当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受到侵害的时候, 才能有人管、有人问, 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化解, 防止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 个体事件转变成群体事件, 个别冲突发展成为社会动荡。应建立社会舆情反映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

篇9: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抓农村教育

[关键词]教育公平 农村教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战略目标,没有教育作为支撑,根本不可想象。目前9亿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重要影响。同时发展农村教育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这几年教育公平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最重要的是抓農村教育,抓农村教育本身就是抓公平。”[1]

一、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教育公平,事关民生,事关国运之昌盛,事关民族之未来。我们呼吁教育公平,因为它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历史不会忘记:新千年伊始,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范围的教育普及变成现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随着西部地区攻坚战的完成,中国再次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西部地区整体实现“两基”,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

1.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胡总书记对过去5年的教育成就高度概况为两句话:“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6年3月起,国家率先在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试点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在全国农村推开,到2010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新增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仅今年,各级财政就安排资金619亿元。同时在新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2. 部分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成就举世瞩目。在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各省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西部地区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两基”攻坚实现了西部广大群众多年的夙愿,圆了西部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些均可谓顺民心、得民意之举,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这就从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

二、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缺陷

从宏观上看我国教育的发展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微观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资金供给短缺。首先,近年来,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进行了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等,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支出也相应地减少了。据统计,有的县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很难按时发放,更别说对农村教育正常投入了,造成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有的县即使有支付能力,但因教育“见效慢”,而县领导的在位时间有限,为了“政绩工程”,不去投资于教育,而选择“见效快”的项目。其次,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给农村教育拨款过程中,资金可能被层层扣留,最后真正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将是很少的一部分。

2.“两基”的普及还只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其中还存在“水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示在位期间的业绩或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不惜在教育普及率的统计上“做手脚”,弄虚作假。即使以官方公布的“2005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的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9%和95%”[3]来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没有覆盖的1%和5%在数量上也是可观的,这部分人群当然绝大多数在农村。

3.优秀教师人数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工作生活条件都存在明显差距,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很少,在农村任教的一些优秀教师也急着“走出去”。乡镇教师向县城转移,县城教师向中心城市转移。即使留在农村的优秀教师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优秀”。

三、农村教育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即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部门;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城市中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而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师资素质较低,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人为造成了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特别是竞争起点的不平等。

四、推进农村教育的路径

1.坚持教育经费及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经费保障则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教育部目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专门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行为, 农村中小学校除按“一费制”标准收取教科书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外,严禁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学校按规定向学收取费用时,必须向每个学生开具合法收据:收费项目、标准及收支情况要及时公示。伙食费只能向自愿在校就餐的学生按成本收取, 学校办食堂, 禁以营利为目的,严禁通过举办各类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等方式变相收费。

3.吸引优秀教师,增加其人数供给

制定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方面的优惠政策,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合理收入,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以便留住农村优秀教师和吸引城市优秀教师来农村任教;建立农村教师进修制度,对农村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总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和倾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日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华社2006年6月29日

篇10: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亟待改革的决不只是孩子们的加分体系,而是成人社会的保证程序公正、决策公开制度。肃清腐败,教育改革才会遵从内在规律,走得顺畅、自在。

各地集中清理整顿中高考滥加分现象的运动,在广州最新出台的中小学招生方案里,显得最为干净和彻底:广州不仅强调中考不得与奥赛成绩挂钩,不准在招收体育、文艺特长生时进行文化科测试,还宣布取消了实行多年的“市优秀学生干部”“市三好学生”和“市优秀共青团员”的中考加10分投档的政策。

取消对“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加分,据媒体报道,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表示赞同。这种反响自在情理之中。因为不论在哪一个领域,能够凭借专长和荣誉享受到加分优待的,毕竟都是少数人。加分的可贵,原本也在于设定标准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称号,在中国可以上溯五六十年的历史;对获得这类荣誉的学生,像对军烈属子女、少数民族学生或某些文体特长生一样,给予升学加分等奖励或照顾,也是由来已久。还原设立这类加分政策的初衷,原是为了鼓励学生不唯分数是重,要致力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为集体和他人服务,让那些学习成绩不是最拔尖却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一样有机会进入好学校。

这样的标准,难道不正是我们今天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所高扬的“素质教育”和多元化选拔人才的目标吗?

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取消了各式各样的加分,回到仅凭一次笔试决定所有孩子谁更“优秀”的做法,虽然足够简单透明,其实却是倒退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所极力希望摆脱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窠臼,对于原本该是天性各异、成长节奏不一的孩子,未必就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这一轮的清理加分,起因在于许多地方的成人社会滥用这类渠道,大肆设立加分项目、提高分值,评选过程则往往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孩子更多靠“拼爹”而不是个人能力来获得加分,让一项好好的选才之道变味为成人社会逐利和腐败的可耻土壤。

在一个腐败难除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远离着教育改革的初衷。原本被指为让整个教育陷入应试训练泥潭、扼杀青少年创造力的中考和高考,如今却越来越多地被人称为“最公平”的办法,以至于中学打出“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来激励学生埋头啃书本。

我们是要社会公平,还是要教育规律?看起来,这是不对等的选择。因为公平公正,该是各种社会资源分配设计的底线,包括教育,容不得僭越。那么,在短期内,我们的改革进程很可能还将一次次牺牲教育自身的规律。因为,任何试图开拓选才多样性、推进和激励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办法新途径,或许都蕴含着触动某些阶层群体利益、遭受无孔不入的腐败侵袭的风险。

上一篇:游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作文400字下一篇:《美术》第四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