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2024-06-24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通用8篇)

篇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摘 要: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必须改变过去“授人以鱼”的单一济贫政策,而要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入手,“授人以渔”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以技术促进生产,以科学引导生活,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文章在概述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以此提出改进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策及措施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开越大。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和政策疏导,中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十二五规划”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努力把握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发现并解决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原因

1、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就业水平依然偏低

近年来,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减少。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得知,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4年为72%,2009年下降到53.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城市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合理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农民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条件的不断改善,乡村人口就业率逐年攀升,截至2009年,乡村人口就业率达到65.8%,为历史最高水平。显然,在国家宽松的就业政策激励下,乡村人口就业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是65.8%的就业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而且2005年以来就业率增长逐年放缓,如果沿用现有政策将无法有效地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2、农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

农民受教育水平是衡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可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为83.29%,构成农民群体文化程度的主体,高中文化水平比例为11.4%,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比例为4.9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经过专业培训之后可以填补一部分知识型劳动力的空缺。然而,中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比例为16.71%,处于较低水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局面,势必会造成转型期间知识型工人供给不足。

3、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可知,截至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已达5153.2元,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据统计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0,这意味着农民要把近一半的收入用于食物支出,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项目的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的收入使一部分农民无法通过再教育提高文化水平,一些相对富裕的农民也因为农村相应基础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及时接受再教育。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仍无法缓解其落后的状况。

4、农村依然存在大量未转移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中西部的劳动力。由于沿海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很多农民选择背井离乡,一些不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妇女也会到沿海地区工作。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存在过度转移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过量。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总量为1.5亿。目前,我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亿人,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人。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问题,比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户籍制度不合理等,致使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为有效的人力资源。

二、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学习型农村,完善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

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

1、继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在提高农民素质、对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当前,要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教育经费的资金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针对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改变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当前,要注重改革、完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是办学模式与教学管理制度。在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突出学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要把培训与市场对接、与就业紧密结合,围绕农业产业,主要培训农民的科技增收能力、市场经营能力、专业化生产能力。要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新增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着眼于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

3、进一步抓好农村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一是立足农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管理、种养能手和能工巧匠、乡村医务人才等五类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创业带头人作用。把农村实用人才“干给群众看”和“带领群众干”有机结合起来。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广泛开展“传技术、带民富、比贡献”活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二是放眼城乡,大力增强农民工转岗就业能力。一方面,要着力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政府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各种短期、长期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民工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输出地要结合当地特点和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

(二)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就业市场

不断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对于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搭建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平台。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一要健全统一规范灵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要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信息的统计和发布方法,加强信息的分析预测,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才市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开展网上招聘应聘、人才推荐、远程面试等活动,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

2、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空间。统筹推进“三化”核心是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一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统筹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落脚点”是“县域工业化”要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二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发挥城镇化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鼓励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城乡就业的拉动作用。三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薄弱环节,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创新农业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当前,要抓紧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健全管理工作机制。政府应把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明确各乡镇政府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门管理机构,业务职能部门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业务培训机构。各级财政、农业、科技、教育、林业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给予适当倾斜。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承包等提供政策保障,积极扶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

2、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改变由二元体制所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要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当前针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应坚持广覆盖、促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真正把社会保险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3、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长期发展计划,从政策上和行政手段及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应逐步家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逐步理顺各级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事权、财权关系,实现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制度化、常态化。要设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给乡镇政府和关业务职能部门做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投入,逐步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4、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政府等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工作,鼓励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扶持高效益项目的开发。同时,要注重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科技致富的典范。政府应通过网络、媒体、通讯等各种媒介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能手等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农村创业带头人的先进事迹,表彰他们做出的突出成绩,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参加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自身素质。通过典型引路实现角色的转换,做到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方农民,搞活一片经济。

三、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1、加强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首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通过引导使农民自觉地拥有基础教育的意识。

其次,对农民进行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重视在农村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与持久度,使农民掌握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及实用技能。在培训中,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训学校可以将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针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农民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提高其职业技能。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有:(1)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使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使现实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的竞争需要和再就业需要;(3)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媒介作用,促进科学技术与农村劳动者的结合,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那么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呢?

(1)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更多地注重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政府部门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围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科技开发项目,广开渠道,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提高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要使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各级农村技术人才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因此必须增加农村科技教育和在职教育经费投入。当然,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同时,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劳动力健康水平。此外,还要改革户籍和住房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懂科学、会种田的新型农民,这一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超前意识,要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以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要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农村的成人教育可以按多层次展开:基础型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农村文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及型教育,主要是传授一些文化、农业科技、专业技术、实用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提高型教育,主要是对一部分知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进行系统的农业现代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学历型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村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技术教育培训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必须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职业技术培训要适应于市场,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更多的技能,扩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居住分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民、农村、农业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依靠乡镇及村级基层组织向上一级汇报。中央关于农村的重要决策、政策也主要依靠基层组织传达到农村并切实贯彻执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选好基层领导干部。在农村选干部应选择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开拓精神,为农民办实事的人,而不是没有任何作为,惟上级脸色是从的人;第二精官简政。乡镇及村级干部过多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许多困难,给农民带来负担;第三改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有的乡村干部不是深入田头地尾、农院村落做实际工作,在决策、定措施、调资金时存在着避农离农、非农化的倾向。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势在必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还是应放在加强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上,没有一定的文化,就不能深入领会上级领导精神,不能将农民心声向上级领导汇报,起不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不是人民的好干部。

4、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政府采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取向。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速度的加快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短期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但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相对较低,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短期内很难见效。在当前的农村人力资源低水平下,发展对知识资本、经济资本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然是较为困难的。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智力要求最小、吸收劳动力最快的一种产业,也是最适合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特点的产业。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可以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劣势为优势,从而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

5、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积极为国内外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可以内引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办学和培训,亦可以知识入股分红,以充分调动各方人才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外联国外大学、培训机构、联合国下属组织以及国际志愿者等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少花钱或不花钱,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还必须产学联手共同开发,一方面城市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培养工人的办法,按企业 的规格和要求,进行定向开发;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发展产业,就地开发转移农村人力资源,使之成为自己的新员工。总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对于非定向开发的人力资源,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有组织地向国内外相关组织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特别要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国际劳务输出,这也应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

6、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

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多,是长期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直接吸纳大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发展服务业,全面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提高生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生育质量;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并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7、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目前全国农村人口 9 亿多,农村劳动力 5 亿,而农业生产仅需 2 亿劳动力。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达到60%左右。又加上中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尚未建立,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行有序转移。年复一年的民工潮,使农民盲目涌入沿海城市,并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交通、治安、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特别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其好处是:首先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其次对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再次可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8、实现农业机械化,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加快了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更多的农民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现代工业经济管理》主编:邬义钧 邱钧 廖千山.[2]《全球化热点问题聚集》 徐元旦著.[3]《中国新战略》张国著.[4]《人力资源管理》王福新著.[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篇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

篇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农问题的提出之后国家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持久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工程, 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好了, 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就不远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

(1) 农民文化水平低

据2011年《国家农业统计年鉴》, 我国农村总人口数67113,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1%, 我国有一半多的人在乡村, 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乡村人口多, 可科学文化素质低, 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断升高, 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处在初中文化水平及其以下, 截止到2010年, 我国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每百个中只有2.41个。可见我国乡村及其缺乏高层次学历及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目前也只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而不是人力资本强国。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2) 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比城市贫穷, 交通等比不上城市便捷, 信息闭塞, 思想观念落后。乡村的农民祖祖辈辈扎根在农村, 部分农民一辈子都未曾走出过大山,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比较少, 保留封建思想比较久。他们固步自封, 满足现状, 缺乏开拓与探索精神,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仅仅依靠政府的帮助与指导去增加收入, 而不是自己去学习去挖掘去创造。在一些贫困的山区, 农村的人们盲目追求眼前利益, 孩子长到7、8岁就让他们从事体力活, 放羊、喂猪等等, 而不是让他们去学习, 他们对教育的认识缺乏理性思考, 女孩子长到15、16岁就将其嫁给别人以换的彩礼。他们的思想观念一点一滴地影响做下一代的人, 这种贫穷也不断地循环。

(3) 农民收入低、增长慢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加上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导致他们的收入也很低, 尽管国家不断地制定、实施一系列的优农惠农政策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可是这也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我们必须得让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过上理想的生活。据表2我们可以看到与农民收入的一个息息相关的因素是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方文化程度也越高。让农民过上好的生活的根本办法就是教育。

注:人均纯收人分组按照近年纯收人增长趋势进行了重新划分.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2. 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1) 大批农村劳动力闲置, 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据表3可以得知我国现有劳动力是67113, 而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是41418, 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62%, 我国还有将近40%的农村劳动力是闲置的。现有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开发, 或者说现有的人力资源尚处于浪费状态。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2) 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现在的农民只有在家乡才有尊严, 一到城市, 就被冠以“农民工”的头衔, 他们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农民”的身份。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更加剧了农民的就业压力, 他们上有小下有老, 小的要学习要生活, 老的生病养老对他们的压力也很大, 农民是中国的庞大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保障是我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生活的关键所在。

3. 农村的教育落后

(1) 师资力量薄弱

据2011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在农村, 平均每个小学老师负责个16.7小学生, 每个初中老师负责14个初中生, 每个高中老师负责15.5个高中生。农村教师不仅数量少, 而且素质也比不上城市, 即使在农村有教的好的老师也会调到城里去任教, 优质的教师资源也不断地流失, 这给师资力量本来就弱的农村雪上加霜。还有的边远地区, 根本就没有正规的教师, 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生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任教。

(2) 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缺失

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培训, 在外就业自然就处于劣势, 他们通常做的是一些出卖汗水的活。追根溯源是因为在农村缺乏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即使有的在农村上过一些职业教育课, 但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学校大多只讲理论知识, 而实际操作却很少。部分地方虽办有成人培训机构, 但那也只是流于形式, 装点门面而已。

(3) 农业科技带头人数量少, 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

农村要发展, 必须的依靠科技, 而科技带头人就是科技的传播者, 国家实施的“绿色证书”政策, 增加了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 可是这些也远远不够农村实际的发展。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机会少, 一是没有很好的途径让农业科技的人才去学习, 二是没有专门的资金资助他们去学习。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 存在许多问题也是很正常,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 并且针对问题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并形成制度和政策, 把它们有效地实施, 让新农村建设更顺利地完成, 以下即是针对以上现状提出的对策。

1. 加强思想认识

(1) 强化政府官员思想认识, 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官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起着指导、监督管理的责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政府。在外部,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绩效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作为官员绩效考核指标, 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保障顺利完成;在内部, 政府官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自身要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手段。

(2) 解放农民的思想, 更新农民的观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努力, 更需要农村内部农民的努力和坚持。农民要解放思想, 大胆学习, 放手拼搏, 要相信知识的力量, 相信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其传播积极的思想和更新科技知识, 转变他们的观念, 让他们能尽快赶上发达地区的思想。

2.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

(1)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 基础教育的地位很关键, 据表2, 全国还有5.7%的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很有必要, 消除文盲, 增强学习能力。此外, 农村基础教育应该针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教育, 不应以升学为目的, 农村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去建设, 最好就是当地的人力资源, 农村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时就应该有目的的传播一些农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可以专门制定一些课时用于学生去学习观摩和亲自动手操作农业技术。

(2) 建立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配置, 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在农村许多家庭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们跳出龙门, 为了让下一代人跳出龙门, 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可是真正当他们的孩子跳出龙门后, 他们的生活就一定会过得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农村同样需要人才, 农村同样有发展前途。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来进行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作用是一样的, 要转表歧视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设置合理的适宜当地需要的农业专业, 课程设置上要重实践轻理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 既要重视科技带头人的意见又要注重农民的意见, 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

(3) 建立便捷的学习组织, 调动农民参与度

建立便捷的学习型组织, 利用远程网络电视教育培养农民是最方便也是最实惠的方法, 还可以引进专家学者回家乡任教, 把去农村传播农业等知识作为大专院校的老师晋升条件, 制定为去学习农业知识的农村学生减免学费并且回农村工作的政策, 鼓励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锻炼。将这些到农村来工作学习的人员按地方建立学习组织, 教农民学习科技知识。调动农民的参与度、积极性也是关键, 专家学者们愿意来教, 可农民不愿意学, 那也是白费力气。调动农民的参与度、积极性有两个途径, 一是鼓励农民自己创业, 创业需要科技知识的支撑, 一旦农民选择自己创业就会愿意去学习科技知识;二是当地发展产业, 农民以土地或者金钱入股成为产业发展公司的股东, 成为股东的农民就会明白产业发展的好坏与自己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怎么让产业发展更好。

3. 落实好体制保障、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

(1) 构建并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

建立并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要覆盖到镇甚至乡村最底层的地方,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做到各个击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教育的提高, 二是农村产业的发展,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根据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在设立分支体系, 每个分支体系有专门的机构还得有专业人士负责, 这三个方面做好了,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成功了。

(2) 加大资金投入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 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 从表4可以看出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从2002开始就不断地增加, 从2007开始用于“三农”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了8%, 但是没有超过10%。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应该提高在农村工作的老师、医生等科技知识人才的待遇, 让他们能长久留在农村, 服务农村。增加农业科研项目和经费, 鼓励科研院校和社会人士对农业的科研创造, 鼓励农民自身探索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对回乡创业的农民给予贷款优惠, 在资金上大力支持他们。

注:1.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2.从2007年起.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因报表制度调整.口径与往年不同.本表中的支农支出仅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 乡村与城市一样, 农民也应该享受城里人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 对从事高危行业的农民还应为其购买意外保险。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 光靠政府的能力去完善其社会保障存在一定难度, 我们应号召全社会力量去帮助我们能帮助的农民。让农民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能让年老的辛苦了一生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再让年过半百的农民还漂流在城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关系我国的民生大计, 加强农民的技能、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关键, 建立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在不影响环境的条件下,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竭尽全力去发展农村人力资源。我相信在政府及各方的努力下, 新农村建设必将能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完成。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最迫切的问题即是“三农”问题, 而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新农村建设, 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农村, 农民素质低下、贫困落后, 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本文从这一点出发,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万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 (6) :68—70.

[3]李恺, 李崇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 (8) :13—15.

[4]刘进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12) .

[5]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篇4: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境;途径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该将其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当中。在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占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普遍偏低,如何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对如何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和途径。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思想意识上的落后。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禁锢较为严重,在具有朴实、纯厚个性的同时,也必然带有封闭、狭隘、落后等与现代社会不相称的特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习文化知识和新型劳动技能的积极性也不够高,严重阻碍了农民劳动力进入到非农产业。此外,长期以来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便,使农民的思想僵化,视野被遮蔽,甚至很多农民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使农村劳动力市场处于低智力型,这就给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障碍。

(二)农村教育政策障碍,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农村现有教育设施设备还比较落后。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得到普及,但是相关的教育政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使得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生产实际及经济建设,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短时间内不容易得到改变,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受思想的禁锢,农村人民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农民教育难以维持,使得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年限短,综合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参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的机会和平台,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体系。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上出台了一些政策,各级主管部门也联合开始了一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认识,在某些地区或范围内相关部门还是各行其道,没有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合力,也没有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能满足社会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导致人才短缺和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出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落实不到位,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支持保障作用。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政府要充分发挥支持和保障作用,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首先,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为农村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农村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为鼓励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我国政府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从财政上予以支持以使义务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充分发挥附近城市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在教育和技术方面的辐射作用,多为农民提供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的机会,还可以为表现优异的人才提供奖励,从而使得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大范围的提升,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加强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为了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必须加强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面向农村、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形成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布局,为农民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丰富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尽快消除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第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农村,因此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技术学习,以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三)转变观念,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了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我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农民素质的提高与收入增长的关系,使人民及时转变观念,提高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使科教兴农战略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新时期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支持保障作用,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纳入相关的战略体系当中,加强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海彬.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朱哲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

[3]魏良益.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构建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15700-15702.

篇5: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张 辉陈思谦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的现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着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动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关键是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因分析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普遍提高,通过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合理配置,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质化,即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代替传统农业技术,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取代自给半自给的生产方式,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优化来替代掠夺式的破坏性农业,走中国式集约化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集约型农业主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即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而素质低。数量大,表明其蕴含着庞大的潜在生产力,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素质低,则说明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城镇 1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支撑。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用人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当前,我国高达近2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将其有效转移至非农产业中去,转移到乡镇企业、服务行业和进入城市各行各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利用。而要实现这种有效转移,就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100年才实现的人口增长类型转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教育结构有了重大调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得到重视和发展,并通过逐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高素质劳动者缺乏和一般劳动力资源低效使用并存的矛盾、数量庞大和质量低下并存的矛盾、结构失衡的矛盾。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高达近2亿,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化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化素质的劳动力,然而,我国农民的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科技素质相对低下,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难以承担高昂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我国农民并不宽裕,而通过各种教育的途径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农民很难承担得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达到5153元,为历史新高,但用于来年的再生产以及家庭的衣食消费、医疗、生活开支、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学杂费后,所剩寥寥无几。而在勉强达到温饱水平的贫困地区,农民根本无力支付个人教育成本。农民个人教育投资不足,加之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构以及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等一般都集中在城里,增加了农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2)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早在2007年就已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关系,偏重物质资本投入而轻视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素质、挖掘农民内在潜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一些地方政府即使实施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于形式。

(3)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多年来,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投资不够。截至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只占GDP的3.5%左右,人均教育经费只是美国、日本的1/50,印度的2/3,用于农村教育的支出更是少之又少。与城镇教学条件相比,农村教育环境包括教学手段、学校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很不完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制度障碍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民工受到歧视性制度和不公平的政策待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分配制度等都对农民不利。同时,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都不适应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需要。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计划和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和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政策、办法,对如何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怎样筹集、由谁承担、如何支配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部门、各乡镇基本上各开门户、各行其事;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时,真正的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长期坚持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很少。以上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是前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思想观念状况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关键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树立和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现代文明意识,转变自给自足、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主动投资于科学文化教育。同时,要各方联动,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2、发展教育和培训是主要途径

教育与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而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其劳动力市场收益和绩效的决定因素。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使其获得和提高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农民个人收入、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要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

技术教育,满足农民转岗就业创业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构建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实际,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

(4)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办好农业和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培养更多留得住、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精英人才,这也是支撑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之一。

(5)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发展农业广播学校和卫星电视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摆脱时空局限,使接受教育者的人数不断快速增长,使新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到农村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不同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加速农业知识更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制度支持是可靠保障

(1)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浩大宏伟的工程,要以农民为主体,动员全社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此,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制度和资金保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可以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领导机构,配备专职、精干人员,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实施规划和管理,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人口政策是人力资源政策的一个基础环节,农村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人口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村生育观念落后。有效地调节农村人口的增长,将为全国人口素质改善和质量提高创造良好的数量前提。值得重视的是,现在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养儿防老,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增长是一个巨大障碍。为此,有必要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实施力度。

(3)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

第一,坚持市场配置人才原则,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以市、县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人才服务站和劳动力服务站为网点,辐射广大农村、贯通城乡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允许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以市场为中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变户口管理为身份证管理,实现农村人力资本市场化。

第二,健全人才市场。建立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人才市场和门类齐全的人才库,开发农村人才网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给农村在调剂人才余缺、输送农业急需人才以及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地区间的人才开发和协作。

第三,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督察机构和激励机制。依法监督人力资源开发中不

规范的行为和存在的问题,并将开发工作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采取“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等灵活的人才策略和政策,也可签定中短期合同,吸引各类中高级人才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引导外出务工者回家乡发展、创业。通过他们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其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南宁.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之我见[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2]阎建璋.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02,(2).[3]徐惠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05,(1).[4]张晓梅.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J].商业研究,2004,(3).[5]王静.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6,(5).作者简介:张 辉(1962-),男,江西彭泽人,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

篇6: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范文

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指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低、素质差,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进步,使得农业经营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为5.8%;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8.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为19.06%。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差距很大。

2.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

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一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一些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三是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四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单一,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五是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许多困难,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严重萎缩或解体,农民基本上都是靠自费医疗,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医疗费。

3.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一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滑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三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仍然存在城乡居民两种身份、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存在矛盾。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没有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政策和办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4.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组织体系。

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更缺乏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加强教育和培训。

一是进一步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完善地方法规,实现依法治教。我国要从实际出发,用立法的方式,把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保护起来,连续实施。同时,要建立一

套检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进程的评估制度和普及不同年限或阶段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育督导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四是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五是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六是强化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再培训。

2.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二是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五是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和药品监管。六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一是尽快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二是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四是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五是抓好外出民工回乡创业工作。

篇7: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徐辉 罗会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制必须进行适当的创新。从加大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创新农村人才的使用方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创建农民的创业平台,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补偿机制以及创新农村人才信息服务体系等六个视角提出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生产发展”的内涵与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其主要内容是要以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生物化学和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就必须从新型农民的培养入手,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提高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训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新农具,新机器,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问技术与海洋开发技术,进而把传统农民提升为现代农民。

2.“生活宽裕”的内涵与要求。“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从微观角度看,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彻底改善主要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才具备掌握市场信息、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具备就业与创业的能力,才能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3.“乡风文明”的内涵与要求。“乡风文明”主要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

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朋友破除农村封建文化的思想,做到通情达理,对他人讲礼貌,邻里问互帮互助、团结共建和谐农村。这就要求农民在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来达到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广大农民的行为。设施建设,比如乡村公路的硬化,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解决农户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认真治理农村的污水、垃圾乱倒、乱扔现象,清洁家园,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4.“管理民主”的内涵与要求。“管理民主”就是在“村民自治”的组织原则下,健全村级组织的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等机制和办法。“管理民主”是对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综合考察,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组织保障。这一目标对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实现“管理民主”,就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从以上二十字方针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十一五”以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新观点与做法

1.在农村教育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靳贞来、李煜(2006)提出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

2.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郑兴明(2006)认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也不发达,这构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

3.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张红雷、刘光亮(2006)认为,应尽快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培训机构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经常性的农民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农业院校应通过函授、辅导、委托培养等途径直接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传统学科,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向农村延伸,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

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科

技创新体系。

4.加强涉农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徐小军(2007)提出要加强涉农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为新型农民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5.坚持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增加定向培养比例。中央投入大量资金,从2007年起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近年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大学生进城求学后回农村服务的意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以支持和带动新农村建设。2007年出台了免费师范生应到农村服务十年的政策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广大农村定向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的创新思路

1.加大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指工作中部分人才具有的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的信息。农村实用人才(农

村土秀才),例如,有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的老农,在农村中具有一技之长的木匠、篾匠、泥瓦匠、花匠等农民,他们就具备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我们要提炼他们的经验并形成文字材料,编成书,供他人学习。将来对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相关技术才能取得经营的资格。

2.创新农村人才的使用方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据卡特针巴茨和斯密斯(Katzenbach,J.R&Smith,D.K,1993)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团队化比人力资本的非团队化对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好,其大于个体人力资本绩效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前半个多世纪,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对人力资本个体的研究,直到现在以团队为对象的人力资本研究仍未成为研究的主体。

所谓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是指将具有不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主体,根据资本互补、合力最大的原则,组成的一种农村人力资本合作团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组织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或在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导向下设置的相关模式(如福建的“六员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创建中国农民的创业平台,推动全民创业。在当前农村应尽快创建农村创业风险基金、创业培训平台、优势产业平台及农民创业者协会平台,以解决农民创业中遇到的进入管制、资金约束与创业风险问题,充分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全民创业。

农村创业风险基金的设置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培训平台主要是通过培训活动教会农民创业;优势产业创业平台指政府通过发展优势产业以为农民提供创业机会,引导农民创业;农民创业者协会平台是将农民创业者凝聚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互联、互助、互补、互带效应,以老带新、以大带小、以多帮少,进一步激发农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先创业者不断做大做强、后创业者少走弯路,深入推进全民创业。

4.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对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一是强调对参与新农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重奖;二是对农村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建议上浮一级工资,优先评定职称,优先推荐享受各种荣誉。

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则在评定农村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可以考虑定期召开拔尖人才的表彰大会,以荣誉激励人;还可以对考核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一定的书报津贴;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青年人才作为乡(镇)、村的后备干部,在工作中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返回家乡工作的,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可以报销其大学期问的学习费用。积极探索从大学生中选任委派村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干部选拔机制。

5.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补偿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青年通过升学或进城打工等途径大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为这些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大量的费用,才使他们积累了足够的人力资本,以能够在城市定居或就业,而这些人城市化以后给农村带来的收益远远低于为城市创造的效益。

6.创新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农村人才的交流平台。各级基层政府除了收集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外,更要想办法搭建农村人才的交流平台。譬如可以建立乡(镇)、村的网站,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一个栏目,提供人才的供需信息,为实现农村人才的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

篇8: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1 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问题

1.1 信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落后[4,5]。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基于多种传媒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信息服务业落后,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而在美国,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的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

1.2 信息市场混乱,信息质量低,信息得不到有效传播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而且信息质量低。目前在我国,连接到农村基层的全国性信息网为数不多,信息服务不能延伸到农村基层,而且信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对农业信息的多方面需求。信息传播渠道少,信息传播效率低。例如,对于农民最关注的气象信息,根据中国气象局2009年11月2日发布的信息显示,97.6%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其他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手机短信(36.9%)、广播(24.2%)、电话(8.6%)、报刊(7.7%)和网络(4.5%)(图1)。由此可见,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率明显偏低,大部分农民几乎从未接触过。这也就导致了大量信息的封锁,无法实现社会共享。

1.3 信息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低

一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处城市边缘,甚至更为偏远的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落后的局面,教育水平低下,教学资源落后,信息闭塞,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同时受一些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意识和观念落后。二是在引进人才方面,虽然国家一直在号召大学生和相关技术人员扎根基层、投身农村,但由于我国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待遇没有吸引力,地方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以及一些语言沟通障碍问题,导致农村很难引进人才,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很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由于很多专业技术人才对于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农民亟需了解的信息内容知之甚少,导致在制作、发布网络化农业信息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所发布的信息常脱离实际生产所需的较多,被农民能真正采纳的较少。

1.4 信息资源未能有效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从近年国家对农村投入较大的几项信息工程来看,农业部门实施的“金农工程”重点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教育部门的“校校通工程”主要面向农村中小学校,广电部的“村村通工程”主要集中在光缆布线基础设施建设上,信息资源被分散地分布在这些领域,由于受行业限制而不能有效共享。专门针对农村科技信息的投入少得可怜,导致农村科技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存在多头建设、分散管理问题,呈现“信息孤岛”现象。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保守封闭,不能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与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相悖。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提高农村信息质量

在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对农村信息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统一信息开发行业的开发标准,要加快农村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程,在正确把握各种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农村信息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合,对农村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规范,逐步建立起农村采集标准与规范,统一发布制度。不断完善和丰富农村信息化法制、法规,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确保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不断满足农民动态的信息需求。

2.2 依靠政府,切实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农村信息资源开发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切实增加对信息资源的投入。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尽快落实。如老少边穷地区卫星电视接收及转播站点的建设、中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无线通信的3G工程、“三网合一”工程,都是缩小信息鸿沟、消除信息贫困的“民心”工程。国家还应在电视接收设备、家用电脑、数字或有线电视收费上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农民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同时,按照“乡镇补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电信企业优惠一点”的思路,努力实现宽带网络村村通。充分发挥这些通讯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有效地把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信息服务投入资金不足、农民使用计算机技术水平低等多方面问题[6]。

2.3 完善信息管理机构,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分散,缺乏统筹安排,责任不明确,实施效果不好。针对这种状况,应理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体制,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管理,各有重点,层层负责,形成相互配套、环环相扣的体制,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队伍。一是建立省、市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省级平台和大型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对省、市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和资金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二是建立县区农业信息服务站,上连省、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下通乡镇信息服务机构,成为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的中心枢纽。三是以乡镇农技农经服务站或农村中小学建设的终端接收点为依托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为全面推进村级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保障。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负责基层农村的信息化宣传、服务工作,帮助基层农户在各级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进行农业科技需求、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在此基础上,选择经济发展较快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示范地区,大力推广示范工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2.4 加快吸引和培养人才,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人力资源是整个信息体系中最具主观性的构成要素,拥有和培养一批数量充裕、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优秀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快吸引与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人才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根据农村信息连续性,渗透性,知识的广度性的特点应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努力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外部环境。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待遇吸引一批头脑灵、能量大、素质好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环境,使现有的信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在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收留学生和国外农村信息人才到国内工作,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以带动其他农村的发展。此外,对农民也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市场经济等各方面信息综合素质,提高其信息法律规范意识,培养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外部环境[7]。

2.5 打入国际市场,促进信息共享

必须抓住全球一体化趋势,通过互联网,密切保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关注国际农业市场动向,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其先进技术,发展大量农村和农业组织(各种农会、协会等),通过各种农村组织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信息化,把各类农业专业协会、联合会等组织作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扶持的重点。因为各类农业专业协会、联合会对农户的带动力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也有能力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效益明显,是今后农村信息流的主要渠道。在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工程中,要依靠各种信息机构组织,传播农业和农村信息,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专家学者讲课,协助农户做好经营管理。同时,要建立一些示范基地,积极促进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农村共享信息,带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农村发展模式。并鼓励这部分示范村先富起来,以带动我国其他地区农村的发展。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

3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下,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总体上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必将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仍然明显存在,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成果来武装农业,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摘要:总结了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跃武.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62.

[2]郑怀国,孙素芬,谭翠萍.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5):86-88.

[3]郭建新.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2,22(1):28,36.

[4]郭希玲.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需求[J].现代情报,2002,22(4):139,136.

[5]吴翠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访工作[J].现代情报,2002,22(1):48-49.

[6]龙世谱.“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2):15-19.

上一篇:英语晚会颁奖主持人台词,纯自己手写下一篇:高中英语作文讲评课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