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

2024-05-24

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共8篇)

篇1: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

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有哪些。

1、得到合格、可用的后备人才资源,为技术更新作人员储备,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做准备。

如今企业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缺失。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人才荒的问题。公司可以直接启用通过培训过的学生。从公司方面来说节约了培训成本和培训时间,给公司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的最重要目的在于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对公司稀缺岗位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为企业提供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的出身,加上这些学生本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比企业现有的从生产线上提起来的管理人员更有发展和升值的潜力。同时,三年的工作实习,也弥补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缺憾。”

三年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让这些学生对企业产生熟悉感、归属感、认同感,也使他们比外面新招的员工更容易融入企业,与同事能够相处融洽,已经彻底认同企业的文化,从而降低人才流失的可能性。

2、改善员工素质

通过企业进校园,引进真实的生产流程、经营管理环境。由校企共同建立校企合作专班,面试选拔优秀生源进行专班专门教学。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开展,集中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形成实施团队,优势互补,开展教学。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实施与企业所在行业的对应集群岗位所需能力对接,设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程。学生有计划的安排到真实生产车间,进行工学交替的顶岗轮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

3、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提升形象

应届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是公司人员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知识的专业性,高昂的工作激情,较高的企业忠诚度使其被称为公司的新鲜血液名副其实。

通过校企合作这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以树立企业美誉度为原则,在学生实习中保持与校方的紧密沟通并及时灵活的调整实习内容,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到学生的实习工作,能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形象。

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树立美誉度,为内部员工素质提升以及外部人力资源运用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4、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纳税减免

篇2: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

王伟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务处,广西 柳州 545002)

[收稿日期]2009-09-24

[作者简介]王伟明,男,体育专业学士,助讲,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地性调整和设置专业。”的工作思路。针对目前我院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学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深度发展提供建议。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思考;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行探索。

一、对我院校企合作的思考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工作当中,存在着三个不相适应。

1.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提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目标更明确。但是,在现实当中,学校教学资源严重的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训条件的不足。满足不了学生技能的操作和训练,只能采取“边做边学、学做合一、或者采取轮换制,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的办法,以此来解决实训场地不足的尴尬。

其次,学校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以我院五个系部五个重点专业的教师调查为例;这些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8人,平均年龄31.7岁;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9人。其中机电工程系的制冷空调专业外聘5位教师。特别是在“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大多数仅参加一次培训、一次考试、拿到一本证书的“三个一”工程,缺乏可持续性的的进修和学习,这样与市场脱节和不了解企业的现状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也就更不用说跟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功能。

第三,在校企合作当中,学校的负担过重使学校的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都是学校主动寻找企业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从组织机构的组成、制定各种校企合作文件、相关表格,到与企业商谈学生的实习劳务费,再到教师的选派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等等各种事无巨细的工作,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特别是对学生实习质量好坏的监控仍是个薄弱环节,耗费的精力也是最大的,得到的效果也最不明显。

2.浅层次的合作方式与现实追求的不相适应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合作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但在现实的环境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与几个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推荐部分学生到几个企业就业或者是到实习基地里顶岗实习等等,这无疑也是校企合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而且在寻求合作伙伴时仍套用过去安排实习和工作的模式,应该说,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这样浅层次的合作,其表现为“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即学校各系部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由基地进行安排工作岗位,带队的指导教师时不时到基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此期间,学生实习计划、任务、措施能否得到充分的实施还是个未知数。其次,对企业来说,由于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还不成熟,认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是学校的事情,企业只管安排工作岗位。因此,一些企业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不是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就是外出跑业务,其结果在学生的印象里造成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再加上实习中碰到的挫折,给学生心理期望值打击很大,为其日后的就业埋下隐患,这只会使校企业合之路越走越窄,离现实当中要求做到的“产、学、研”的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单一固定的专业建设与多元化的发展不相适应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要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调整设置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管理上必须是动态的,是在一个开放的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由于我院由三所中职和一所电大合并而来,一些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长而缺乏实时的动态调整,导致专业建设和培养的目标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随着城市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使第三产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预示着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城镇建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原有的一些专业的管理工作明显滞后,具体体现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的传授、轻实践的训练”;而且教师们也已经适应了“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授课模式,这些已经适应不了职业教育和专业的定位、市场的需要和城市的发展。

二、对我院校企合作的建议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院也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先导,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学生的产学结合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地性调整和设置专业,把校企业合作推向更深层次的阶段,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把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生产场地设施及技术人员的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甚至产品的合作生产等层面,这样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增强学院自身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随着城市业已成形的规模化工业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文化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向和人力资源需求,许多工作岗位的技术内涵越来越丰富,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的中职培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而要将一部分高智能熟练操作工人的培养任务转移到高职中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性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强化自身“素质”。首先,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岗位的适应性,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其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到四围绕,即围绕支柱产业办专业、围绕特色经济办专业、围绕建设新农村办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办专业。2.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资源,促进学院实训基地规模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学院合并了几所中职学校,不仅使学院办学规模增强,而且也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合并而来的几所学校的专业面存在差异,结构设置也不相一致,因此,学院必须对现有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层次,形成适应学院在实训和实习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专业与专业群结构。确保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总目标进行,将企业文化、技术力量、场地设备等融合、吸纳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带动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专业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化。例如,学院艺术与传媒系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作了一个良好的尝试。在市场调研中,该系部与企业合作,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

3.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与“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进行,提升学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需求。学院当前面临着资源整合和规模拓展的基本现状,但同时也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与发展。对此必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抓手就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同步推进。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上,学院各系部要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首先要改革老专业、开发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把专业发展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动态的管理,主动与企业沟通,实现错位对接。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品质,使学院的师资水平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整体上促进学院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4.完善教学体系,让企业参与系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教学,把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主要体现在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对相关的技术领域或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企业提供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职业核心能力、技能水平等,组织校内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学分析,制定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模块,开发课程,实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首先,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技术交流室和攻关研究小组,依据不同的合作项目内容,有层次的选择开展相应合作方式,密切双方的教学合作。其次,组建由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以项目管理形式开展课程建设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建设内涵。第三,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建设机制,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篇3: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

羽毛球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在世界体育竞技项目中高水平运动项目,近年更是成为全国最多群众参加的体育项目之一。广东是传统羽毛球运动强省,竞技水平高。在广州市,羽毛球是市球,群众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热情高涨,很多中小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和学习羽毛球技术。广州市部分中小学校建立了学校羽毛球队,但学校羽毛球培训的开展未能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羽毛球运动技术和参加羽毛球运动的需求。与群众羽毛球运动热和兴旺的业余教学市场相比,学校羽毛球运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社会上开设了众多的羽毛球场馆和羽毛球技术培训班,不同年龄层次青少年在这些培训班中学习羽毛球运动技术。羽毛球教学市场兴旺,为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社会的培训班大部分是由国营或私营企业开办,这些企业如能进入中小学校,和学校合作开展羽毛球运动技术培训,将是推动广州市中小学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广州市企业和学校开展羽毛球培训的合作情况;如何在中小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展羽毛球运动;如何使企业和学校在合作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满足中小学生学习羽毛球运动技术需求的同时,让企业得到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校企合作开展学校羽毛球运动的意义

2.1 企业和中小学校合作有利于学校羽毛球运动的推广

羽毛球运动有健身和娱乐的独特作用,能提高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促进心身健康。羽毛球运动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和碰撞,能避免受伤,而且可以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利于中小学校学生通过羽毛球运动来健身。在广州市中小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羽毛球运动中器材的消耗费用较大,特别是羽毛球,价格高而使用时间短。在学校经费有限又不能另收费的情况下,企业对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的支持就很有必要。在羽毛球运动技术教学方面,学校缺乏有羽毛球专业技术的教师,而开展羽毛球培训的企业储备了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有羽毛球专业技术的教练,能解决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的师资力量问题,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把双方的优势组合,即把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羽毛球运动技术需求所产生的培训班生源优势和企业师资、资金等优势组合,校企合作一定能推动羽毛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

2.2 校企合作开辟了学校羽毛球业余训练的新途径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举国体制,国家对体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在探索体育社会化的新途径。校企合作开展学校羽毛球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性实践。从学生运动技术形成的角度看,羽毛球运动技术要通过坚持不懈参加训练才能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学校上课期间的羽毛球训练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参加羽毛球训练,使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级羽毛球比赛的学生,更需要增加训练时间。学生在课外参加由企业在学校开办的羽毛球培训班,增加训练时间,能达到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术的效果。这样学校就能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借助企业的力量开展羽毛球运动训练,推动羽毛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在校企合作的羽毛球培训平台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羽毛球训练,锻炼身体和提高技术水平。这种通过企业对学校羽毛球运动训练的支持,培养学校高水平运动人才的训练模式,是对学校羽毛球业余训练的创新。

3 广州市中小学校校企合作开展羽毛球运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广州市中小学校羽毛球场馆的现状

《广州市大众羽毛球服务场所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第1期)一文,对大众羽毛球服务场所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型、服务型和盈利型等四类,学校羽毛球场馆属于事业型。广州市大部分有羽毛球场馆的中小学校都是自己管理羽毛球场馆,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还提供给学校羽毛球队训练,其中一些学校的羽毛球场馆对外开放,有些学校把羽毛球场馆承包给一些企业对外开放,包括开展羽毛球培训。例如广州弘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在自有羽毛球馆的基础上承包了广州市建设六马路小学、育才小学、美华中学等多所学校的场馆,对外开放经营,开办羽毛球培训班。在中小学校普及羽毛球运动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全校学生喜爱和参与羽毛球运动,也就是在学校普及羽毛球运动;二是学校能培养出高水平羽毛球技术人才,也就是学校的运动训练要出成绩。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是把羽毛球馆交给企业承包,没有进行校企合作开展羽毛球运动训练和在学校推广羽毛球运动。

3.2 校企合作经营学校羽毛球场馆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在承包学校羽毛球场馆后,主要是经营场地对外出租。由于羽毛球场馆经营和学校羽毛球训练分离,羽毛球场馆的经营好坏,对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没有关系。两者甚至是对立的,羽毛球训练使用场地时间越长,经营出租的时间就越短,收入就越低,所以学校羽毛球训练得不到场地经营者的支持。有些学校羽毛球馆到了球场出租时间,学校羽毛球训练就要让位于对外出租。结果是企业承包学校羽毛球场馆后,用于对外开放的时间增加了,给学校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减少了,羽毛球场馆的经营开放,影响了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出现这种现状,是由于场馆承包者与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没有建立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要解决这问题,就需要建立一种关联机制,使企业从帮助学校发展羽毛球运动中获得利益,既促进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也能对企业的创收起到促进作用。

3.3 学校羽毛球训练班和企业羽毛球培训班存在的问题

学校羽毛球运动训练经费投入不足是普遍存在问题。羽毛球运动属于高消费体育项目,其中羽毛球更是易耗品并价格较高。由于学校体育经费有限,用于羽毛球训练经费不多,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学校又不能向学生增加收费。因而依靠学校解决羽毛球训练经费有难度。虽然有些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获得上级下拨经费支持,但由于产品价格在不断上涨,缺少训练经费和用球问题依然存在。在师资方面,很多学校没有配备具有羽毛球专业技术的体育教师,更没有经费聘请羽毛球专业教练,这影响了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而在企业办的羽毛球培训班方面,培训是以盈利为目标,存在学生流动性大并且来源不稳定,受训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异性大和训练系统性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有时把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学生合班上课等问题。这种以盈利为目的培训方式,对培训中小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的作用有限,更难以培养高水平羽毛球后备人才。

4 对校企合作推动广州市中小学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建议

4.1 改变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只依靠学校自身的观念

从广州市羽毛球运动发展历史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羽毛球训练班,区体校,市体校,省市专业队,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是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近年群众参加羽毛球运动热情高涨,为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社会上很多企业经营的羽毛球场馆已经开办了培训班,通过羽毛球培训获取经济效益。而作为政府开办的学校,除了开展羽毛球运动训练需要较大的经费开支,学校难以负担以外。由于教师编制等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受过羽毛球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通常是指定一位体育教师负责组织羽毛球训练工作,因而学校缺乏具有较高水平羽毛球技术的教师。广州市有良好的羽毛球市场,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把企业请进学校,利用企业的优势,推动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4.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使校企合作达到双赢

学校体育担负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任务,具有社会责任。由于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每周的课较多,并且很多都没有受过羽毛球专业技术培训,因而开展羽毛球训练的时间和能力有限。企业在经营创收的同时,间接起到社会服务功能。企业开办的羽毛球培训班,利用资金优势聘请有羽毛球专业技术的教练和体育院校羽毛球专业大学生任教练,具有较强的专业师资力量。企业需要参加羽毛球培训班的学生来源,中小学校开展羽毛球运动需要有专业技术的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各自需求正好通过合作互补,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利用社会力量达到推动学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目的,企业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4.3 不断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方法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从目前广州弘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的办法看,主要是在承包学校场馆后,用公司聘请的羽毛球教练,帮助学校开展羽毛球课后训练。由学生报名参加下午课后羽毛球运动训练班,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挑选一部分条件好的学生组成学校羽毛球队,每天下午保证一小时以上训练。这种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学校培训学生的方法,开创了企业为学校服务的先例。从学校普及羽毛球运动的角度看,还要做更多的工作。例如:羽毛球进课堂,学校每个班安排固定的课时上羽毛球课,校企合作编写出版适合中小学生的羽毛球校本教材和录像视频,让全校学生都学习羽毛球运动技术,把学校的羽毛球运动训练和普及结合起来。如果能在更多的学校实行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一定能推动广州市中小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陈华.广州市大众羽毛球服务场所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1)51-54.

[2]樊奇.广州市羽毛球运动现状与问题的社会学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89-91.

[3]戴霞.广州市羽毛球市场基础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64-67.

[4]何立夫.对推动广州市中小学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1(6)25-26.

[5]杨敏.穗羽毛球人口逾280万[N].广州日报,2009-2-17(A14).

篇4:对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 思考 建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行探索。

一、对我院校企合作的思考

1.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教育部发文要求“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提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目标更明确。

2.浅层次的合作方式与现实追求的不相适应。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合作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但在现实的环境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与几个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推荐部分学生到几个企业就业或者是到实习基地里顶岗实习等等浅层次的校企合作。

3.单一固定的专业建设与多元化的发展不相适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我院由三所中职和一所电大合并而来,一些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长而缺乏实时的动态调整,导致专业建设和培养的目标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随着城市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使第三产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预示着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城镇建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对我院校企合作的建议

1.进一步增强学院自身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性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强化自身“素质”。首先,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岗位的适应性,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其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需求。

2.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资源,促进学院实训基地规模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学院必须对现有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层次,形成适应学院在实训和实习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专业与专业群结构。确保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总目标进行,将企业文化、技术力量、场地设备等融合、吸纳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带动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专业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化。

3.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与“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进行,提升学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需求。学院当前面临着资源整合和规模拓展的基本现状,但同时也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与发展。对此必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抓手就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同步推进。

篇5:校企合作 共促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沟通,强化优秀汽车专业人才培育,现代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于5月4日举行产学结合暨教学设备捐赠仪式,邀请开发区管委、开发区教体局领导及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烟台船舶工业学校三所职业院校参加。

我校毕建武校长和汽车部负责人姜作升部长应邀出席了此次捐赠仪式,共接收到来自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捐赠的四台发动机和四台变速箱,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汽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篇6:工学结合技能校企合作促发展

——路桥073班顶岗实习顺利完成 为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发展。近日,应中铁十一局五公司的邀请,建艺系路桥083班全体学生前往浙江海宁参与沪杭高铁第六标段项目进行顶刚实习,实习时间从5月10日至6月6日。

该班共有37名学生,分别分配到项目部测量班的GRP点放样、GRP点平面测量、GRP点高程测量、轨道板精调四个组。实习期间与项目部测量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好学上进,勤奋敬业,较熟练地掌握了工程测量员相关技能,协助项目部顺利完成了相关测量工作。

实习结束后,参与顶岗实习的同学与路桥教研室部分老师一起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实习学生就实习中的感受、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纷纷发言,与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同学进行了鼓励和祝贺并就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篇7: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

摘 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议

近些年,全国各地的职业教件育机构正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渡。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各地在努力推进的过程中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可喜的一面,也存在着深度合作问题障碍的一面。

一、重要性及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感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形成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校企合作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好校企合作项目,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有一支既熟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新技术的掌握上、项目课程设计和教案编写上,教师要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校企合作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拓宽研究视野。从以院校为中心,对行业企业、政府、社会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及作用予以定位,探索校企合作长效体制机制的内在规律性和本质要求,从中汲取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动力。

二、发展现状 1,典型经验做法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其具典型经验做法有:

(1)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从调查情况看,“订单班”培养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存在的突出问题

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问题的原因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问题。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表达,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很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难以深层次推广,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2)运行机制的问题。目前真正实现受教育者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权利与责任全面表达、合理平衡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无法协调好企业、受教育者、院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此基础上的政策难以做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可行性。

(3)企业的积极性问题。影响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除相应的法律政策缺失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这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②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一是职业院校学生还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有时会出现“团伙”不打招呼就离职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比较差,知识陈旧,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意愿:四是职业教育定位比较模糊,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看齐,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一心想坐办公室、当主管。眼高手低;③职业院校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自由散漫;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对校企合作的费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对等。(4)学校对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从理论上说,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优先录取优秀学 生,实现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达成互利双赢。但从实际看,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5)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三、对策建议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权益者也是多元办学主体,要使其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合作伙伴,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制。

(1)在法律层面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表达,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约束力和驱动力。(2)形成责、权、利对等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各项政策规定,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

合作的企业给予表彰、鼓励,对支付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对于学生顶岗实习中涉及的风险因素,通过社会保险予以规避。

(3)要支持企业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要鼓励企业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和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要明确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法定责任。

(4)职业院校应强化服务企业的功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专业为企业提供利益的能力,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策划企业文化,形成互动体系,体现双赢原则,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5)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监督行业主管部门对国务院2005年35号文件关于本行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和服务职责的履行情况。

(6)经济领域的行业协会是企业利益和责任的代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其自身尚处于发展之中。为促进行业协会发挥职业教育中的行业指导与服务作用,有必要在赋予其职责的同时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其在自身组织的发展中同时增长指导服务职业教 育的功能。

(7)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篇8: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

1 校企深度合作内涵

1.1 概念界定

学界对“校企合作”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孙伟宏,2006);二是“校企合作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黄亚妮,2006)。这两种表述都涉及到了合作主体、合作方式、过程、条件等要素,表述较为完备。

关于校企深度合作,张义平(2011)等将校企深度合作定义为“校企合作面广,合作层次深,合作时间长,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互利互惠机制形成”;洪贞银(2010)提出“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校企之间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陈志强(2011)则主张校企深度合作是一种“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财税杠杆和法规保障”的模式。我国政府文件首次出现类似概念是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文件正式提及“紧密型校企合作”,并赋予“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个特征。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相关高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本研究将校企深度合作定义为:校企深度合作是一种在政府政策推动和保障下,校企合作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合作理念高度统一、合作资源高度融合、合作利益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开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合作。

1.2 内涵分析

校企深度合作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产物,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与普通的校企合作有着本质不同。从合作目的上来看,校企深度合作各方追求的是合作利益。校企合作是经济活动也是教育活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是更具有经济性的互利共赢。合作方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任何长期合作必须建立在关系平等、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只顾及一方利益或突出一方主体地位,合作关系就很难维系。同时,校企合作还是一种博弈,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具有契约性质的合作关系,表现的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多方共赢局面。过去的校企合作实践,大多表现为学校主导,学校获得学生实习和就业利益,企业很少获得利益或利益不平衡,导致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从合作内容上看,校企深度合作内容涵盖了高校三大职能,更加强调科研和社会服务对企业的支持,在人才合作培养上注重企业的全程合作。而传统校企合作大多局限在人才培养方面,且大多局限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几个“点”上,没有形成“线”和“面”上的合作,终难成“燎原”之势。从合作资源上看,校企深度合作重视合作各方资源的对等投入,更加注重资源要素的高度融合。在合作利益的驱动下,校企合作各方要实现人员、理念、资本的融合。人是最活跃的资源,要通过人员互兼互聘互任,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和”状态;理念是观念、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导向,学校的育人理念与企业的用人理念要相容;资本是血液、是保障,有资本的投入和融合,合作才有生机,没有资本的合作是干合作,是精神合作。过去大多数合作投入是不对等的,企业投入多、学校投入少,且各方资源各自掌控,处于游离状态。

校企深度合作是在校企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全面和深入合作,全面和深入是相辅相成、相互借势的,没有“全面”就没有“势”,没有“深入”就没有“根”,是走不远的。“全面”和“深入”的结合也增加了合作各方的“退出成本”,因此,校企深度合作是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图1:校企深度合作框架图)。

1.3 校企深度合作特征

1.3.1 战略性

校企深度合作框架下,学校和企业在其组织发展战略中均视对方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视学校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库、技术开发和管理咨询的重要智力支撑,甚至将学校的发展作为企业投资与增长的重要战略支点,学校视企业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方式与发展模式变革、综合办学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各方在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技术孵化,乃至在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开展的具有收益性的投资项目等方面精诚合作。校企各方在发展目标、资源配置、利益分配上呈现深度卷入状态。

1.3.2 动态性

校企深度合作是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环境下,各利益主体优势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校企深度合作更多表现出“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每个行为主体的战略逻辑”(姜大源,2009:32-35)。因此,在合作主体交互影响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关系升级、结构优化,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利益创造和分享。除了系统内部各合作主体关系按一定规律演绎外,系统外部因素如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因素也会对系统施加影响。外部因素之间、以及外部因素与各主体之间复杂的生态关系,决定了合作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任何生态关系的微小改变都会带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1.3.3 利益多元化

相较于松散、浅层合作,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更加多元化。实践证明,利益越多元,合作越稳定。利益越突出主体的未来需求,合作越长久。姜大源(2009)将校企合作利益分为五种类型: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人才利益和文化利益。经济利益主要指合作带来的资金、技术、物资等物质利益。政策利益是指因开展校企合作而得到政策的奖励,如合作各方在贷款、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的一些优惠。社会利益是指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既提升了高校办学声誉,也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人才利益是指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高校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和企业双方受益。文化利益是指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高校学术文化和企业商业文化融合渗透,增强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上述五方面的利益不断互动、融合,构成了合作的利益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 校企深度合作价值链构建及分析

任何一种合作的内在动力都源自于共同利益,没有共同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长久。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如果不是源自共同利益、而是因为内外部的某种因素,那么,这种合作就会呈现出依附的、畸形的或者失衡的关系状态。因此,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合作创造利益、共同分享利益。那么,这些利益来自于何方呢?按照价值链理论,利益来源于“价值链”上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

2.1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一词来自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一书。该著作认为,任何一项营运活动,都是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性活动,都是价值形成的过程。那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从原料投入到产成品的输出等一系列生产运作活动,构成了一个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但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体现都不是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价值的再创造。在价值链体系中,不同活动单元都是通过协作来共同实现价值创造的。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指直接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于顾客的活动,如原料投入、生产作业、产成品物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类活动与产品实体的加工和流转有直接关系,是基本增值活动。辅助活动是指内部之间相互支持、为基本活动创造条件、支持基本活动提高绩效水平的活动。这些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如原材料采购、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其中,原材料采购、新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均与具体的基本活动相关联并支持整个价值链。而基础设施并不与某个特定的基本活动相对应但也支持着整个价值链。价值链无处不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构成了价值链。价值链条中的任何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最终的价值实现产生影响。

2.2 校企深度合作价值链构建及分析

2.2.1 校企深度合作价值链构建

价值链无处不在。按照价值链理论,高校和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间存在内部价值链,高校和企业间形成关联、构成了行业价值链。因此,价值链理论完全适用于校企深度合作研究。

根据校企深度合作内涵,结合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及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应用价值链理论,构建校企深度合作价值链模型(图2)。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型中,人才培养、就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基本活动,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管理、软环境(政策、制度)、硬环境(财务、设施)是辅助活动,各项活动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构成校企深度合作的完整价值链。

2.2.2 校企深度合作价值链分析

(1)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和企业的战略环节,该环节的实施关系到校企合作整条价值链的价值。校企双方应紧扣战略核心环节,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培养方式。可尝试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等具体培养方式。基于高校视角,校企深度合作体现在双方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面的参与和配合,真正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企业视角,校企深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高校按照企业生产运营现状、员工职业规划和人才储备需求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企业建立一支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该活动是校企双方获取人才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效途径。

(2)就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就业率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办学方向、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公众话题,给大多数高校带来巨大压力。在产业领域,知识经济对产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新业务、新岗位层出不穷,工作高度细化和个性化,企业很难招到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匹配的大学生,常常抱怨“招工难”。在这种背景下,就业应该成为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和目标。

要实现合作就业目标,校企双方需打破传统就业思维,积极探索为大学生精准就业、企业精准招工的合作就业新模式。如“订单班”模式。“订单班”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岗位特征、学生特征和意愿,校企共同选拔组成的以定向就业为目标的建制班。“订单班”模式按照职业技能要求开发课程,按照生产过程实施教学过程,按照员工绩效标准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实现了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胜任职位要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又如“顶岗实习+就业”模式。该模式将“就业”活动前置,把“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就业”融为一体。前三年,学生在校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第四年被安排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认知企业和岗位,企业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双方双向选择,从而实现部分和全部实习学生就业。这种模式实现的就业学生较为稳定、企业满意度较高。

(3)科学研究。

高校是科学技术生产、传播的生力军,企业是科学技术运用、完善的主战场,校企科研合作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校企科研合作是指以科技研发为纽带,以科技应用为宗旨,以科技促进企业发展和高校教学为目标的合作。科研合作要求合作高校了解合作企业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具有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科学的研究手段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同时也要求企业了解高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长,具有基础的技术开发人员、基础的研发设备和基础应用条件。科研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包式合作。企业将技术研究和开发任务外包给高校,高校按照企业科技开发目标任务要求提出解决方案,企业支付高校一定的报酬。这是一种浅层次合作。二是项目式合作。这种合作通常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项目并投入一定研究经费,高校专家、教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发活动,研究成果归企业所有,企业给予高校一定报酬。这种合作,项目设立即启动,项目结束即解散,是一种中等层次的合作。三是实体型合作。校企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共同设立研发机构,如技术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取得的科技成果或成果转让收益由双方按出资比例分享。这是一种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模式,合作持续性、稳定性高,是校企深度合作推崇模式。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是现代企业担负社会责任、塑造社会形象的途径之一,校企都有社会服务的内在驱动力。校企社会服务合作是校企业针对有关区域社会或行业企业提供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管理诊断与咨询等方面服务,是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和科研合作的延伸,是校企合作边界扩大化的体现。这类合作不仅呼应了相关区域社会、行业、高校、企业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校企合作进一步提供物质支撑。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社会服务需要依托公司实体,即双方共同出资成立服务型公司,如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公司等。管理咨询可开展行业调研、行业规划、企业营销策划、财务筹划、生产管理、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服务;技术服务可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区域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教育培训服务可从为员工提供高级研修服务或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等方面入手。

(5)辅助活动。

根据价值链理论,辅助活动对基本活动起到辅助和支撑的作用,辅助活动价值链活动的顺利进行必要条件。人力资源管理、校企合作评价、软环境和硬环境是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德鲁克曾经说过,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事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科学、高效的薪酬和绩效管理,就无法调动校企双方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各自人力资源的优势,就会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正确评价校企合作成果是校企合作管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管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重要工具。对校企合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估有助于保证价值创造活动的正确方向和价值最大化。校企合作绩效评价要注意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科学的评价方法、严格的评价实施和及时的评价反馈,对照关键绩效指标,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达到鼓舞人、激励人的目的;一般性的校企合作,靠人脉尚可维系,但校企深度合作,涉及到目标融合、资源分配、利益调整与平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靠“人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须从机制和制度的角度来规范和协调校企合作大量事务。校企合作本质上是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市场行为,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而是通过履行各自的责任、义务实现的双赢。因此,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魏寒柏,卢致俊,张海峰,2010:78-80);校企深度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是重点和难点。无论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体的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还是对外技术拓展和服务,均需投入大量资金。硬环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沈云慈.市场经济视角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

[2]赵智敏,朱跃钊,汪霄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启动培养创新型人才之匙[J].系统科学学报,2010,(10).

[3]黄亚妮.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4]孙伟宏.论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5]陈志强.高职高专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5).

[6]张义平,任芸丹,易飚.高职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7]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8]金彦龙,杨皎平,李庆满.建立“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适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9]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10]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J].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上一篇:2024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公告下一篇:三电nvh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