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利润分配协议书

2024-06-23

公司利润分配协议书(共9篇)

篇1:公司利润分配协议书

某集团有限公司利润期权分配协议书

甲方:某集团有限公司

乙方:

为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甲方分配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夯实企业发展后劲,甲方决定每年拿出一定的利润作为期权分配给符合条件的职工。为相互制约,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甲乙双方现就有关问题达成以下一致条款,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双方确认除履行《劳动合同》外,根据乙方现任 职位和甲方的《利润期权分配规定》,乙方是甲方利润期权分配的可评选对象。合同期内如果因乙方岗位变化,不符合甲方《利润期权分配规定》的条件,则不再参评。

第二条、乙方享受利润期权分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全部条件:

1、乙方年度内(1月1曰至12月底)全心全意地为甲方服务,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年度岗位目标工作,为甲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2、乙方年度内没有严重违反甲方的规章制度。

3、乙方年度内没有因涉嫌违法、违纪、犯罪而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没有因违法乱纪行为而被有关部门追究责任(经核实,确因主观上善意维护公司利益者除外)。

4、甲方年度内有利润结余,可供奖励。

5、乙方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了年度《工作业绩报告》,甲方“利润期权分配考评委员会”对其报告和相关资料严格审查后通过(总裁有一票否决权)。

第三条、甲方一经确认乙方为当年度的利润期权分配对象,即向乙方发放《利润期权分配证书》,以书面形式确认已方的利润期权数额(文本另设)。

第四条、一旦乙方领取《利润期权分配证书》,乙方即可享受总额为甲方当年度税后净利润 %的期权分配:

1、支付方式为“逐年递增支付、五年全部付清”,从第一年至第五年每年分别支付总额的 %、%、%、%、%。

2、支付手段为人民币现金或支票,如果应支付利润期权乙方转为对甲方再投资或购置甲方开发的房地产,甲方将给予更高的收益回报(优惠规定另订)。

3、每年度应支付利润期权在次年 月 曰前支付,不拖欠。

4、乙方就其所获得的利润期权收益须依法纳税。

第五条、利润期权分配期内,如果乙方上市发行股票或增资扩股或发生资产重组或对外并购,甲方有权就乙方的未分配利润期权选择是否全部或部分转为认购股票款或增资入股权或融资款。

第六条、任职期间,若乙方累积利润期权余额达到 万元以上,超出部分可以提前兑现 %。

第七条、《利润期权分配证书》一经颁发即具有法律效力,甲方无权单方撤销废止或作出其他有损于乙方的处理,但发生本协议第八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第八条、在后续期权兑现的年度内,如果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则乙方对于未分配的利润期权不仅无权享受、其继承人(不论法定、遗嘱或遗赠继承人)也无权继承:

1、经查实乙方在利润期权考评年度内材料有虚假成分,确实没有全心全意地为甲方服务,或者没有尽职尽责地完成年度岗位目标工作,或者没有为甲方作出重大贡献(具备一种即可)。

2、乙方因涉嫌违法、违纪、犯罪而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或因违法乱纪行为而被有关部门追究责任(经核实,确因出于善意维护公司利益者除外)。

3、乙方要求辞职、离职或其他任何原因(如重病、死亡、失踪等)不在岗位,;

4、甲方无主要责任或无完全责任(以乙方书面意见、劳动仲裁委员会生效裁决或人民法院生效

法律文书为准)提前解除与乙方的聘用关系。

5、乙方严重违反甲方劳动纪律或者有关规章制度的;

6、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7、未经甲方书面同意,将其利润期权予以抵押或质押;

8、发生情势变更,如不可抗力事件、战争、地震、国际或国内

市场严重疲软、类似2003年SARS对企业的影响、甲方难以克服的内部重大事件等,导致甲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

第九条、乙方承诺在职期间尽职尽责,敬岗爱业,只要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视为乙方自动放弃其在甲方已实际分得的所有利润期权和尚未到期的利润期权,同时甲方可依法追回乙方已实际分得的所有利润期权(含现金和其他任何财产权益):

1、经查实,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恶意实施了有损于甲方的行为(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声誉上);

2、经查实,乙方违背竞业禁止规则,在离职、辞职或合同到期后的 年内到与甲方经营范围相同的企业单位工作。

3、经查实,乙方在离开甲方后的任何时间内泄露甲方商业秘密、损害甲方商业信誉或实施了其他有损于甲方的行为,如充当甲方客户的谈判代表与甲方谈判、担任甲方涉讼案件对方当事人的代理人等。

第十条、乙方不得要求甲方提前兑付利润期权;甲方不得延期兑付利润期权,否则承担逾期付款违约责任。

第十一条、本合同有效期 年,自 年 月 曰至 年 月 曰止,每年利润期权独立考核。

第十二条、乙方利润期权只能自己领取,不得代领、转让、抵押或质押;未经甲方同意,不得赠予或遗赠。

第十三条、只要乙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责任或过错,不影响乙方已实际领取的期权。

乙方在领取利润期权后的下列期限内辞职、离职或被辞退,只要乙方存在任何形式的过错(不论过错大小),除执行本协议第八条外,乙方还须按一定比例退还已实际领取或获得的利润期权:第一年内,退还 %;第二年内,退还 %;第三年内,退还 %;第四年内,退还 %;第五年内,退还 %;余类推。

第十四条、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生效,对双方都有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翻悔,否则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双方对本协议的有关条款在履行中发生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不一致之处,以补充协议为准;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甲方:某集团有限公司(章)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曰

篇2:公司利润分配协议书

甲方:

乙方: 地址:

身份证号: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一、定义

除非本协议条款或上下文另有所指,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1.净利分红(红利):指对公司内外名义上的营业净利收益划分,拥有者(除本公司企业法人外)不是指甲方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实际股东,协议分红者仅享有参与公司年终净利润的分配权,而无所有权和其他权利。此红利对内、对外均不得转让,不得继承。

2.乙方可得分红为甲方净利润总额达到300万以上的利润的12%。

三、协议的履行

1、甲方应在每年的三月份进行上一会计结算,得出上一税后净利润总额,并将此结果及时通知乙方。

2、乙方在每的四月份享受分红。甲方应在确定乙方可得分红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将可得分红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3、乙方的可得分红应当以人民币形式支付,除非乙方同意,甲方不得以其它形式支付。

四、协议期限

1、本协议为5年期限,乙方在职期间享受每年净利12%的分红权。

五、协议的权利义务

1、甲方应当如实计算税后净利润,乙方对此享有知情权。

2、甲方应当及时、足额支付乙方可得分红。

3、乙方对甲方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有任何损害甲方利益和形象的行为。

4、乙方对本协议的内容承担保密义务,不得向第三人泄露本协议中乙方所享分红等情况。

5、若乙方自动放弃分红的权益,或者依据第六条变更、解除本协议的,乙方仍应遵守本条第3、4项约定。

六、协议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1、甲方可根据乙方的情况将授予乙方的 万股权进行增加或减少,但双方应协商一致并另行签订股权分配协议。

2、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的,可以书面形式变更协议内容。

3、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的,可以书面形式解除本协议。

4、乙方违反本协议义务,给甲方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书面通知乙方解除本协议。

5、乙方有权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协议。

6、甲方公司解散、注销或者乙方离职的,本协议自行终止。

七、违约责任

1、如甲方违反本协议约定,迟延支付或者拒绝支付乙方可得分红的,应按可得分红总额的10%向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2、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甲方有权视情况相应减少或者不予支付乙方可得分红,并有权解除本协议。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八、争议的解决

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的,双方首先应当争取友好协商来解决。如协商不成,则将该争议提交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

九、协议的生效

甲方在册经营是本协议的前提。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

乙 方 :

2016年 月 日

篇3:公司利润分配协议书

一、母公司报表利润与合并报表利润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 母公司对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 不管子公司是否进行利润分配, 作为母公司都可以按其持有的权益份额享有子公司实现的利润, 并在其个别利润表上体现出来。这也就相当于母公司报表利润与合并报表利润 (即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 相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母公司对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只有当子公司宣告分配利润时, 母公司才能确认投资收益。这也就意味着, 在子公司不进行利润分配时, 母公司不确认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 母公司报表利润与合并报表利润存在差异。

另外, 现行合并报表中提取的盈余公积仅是母公司本身提取的盈余公积, 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被抵销后体现在“未分配利润”中。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且子公司没有全额分红的情况下, 母公司可扣减的盈余公积显著少于执行原会计制度时的盈余公积, 因为原会计制度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母公司应享有的子公司净利润当年全部体现在母公司报表的净利润中且计提了法定盈余公积;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母公司应享有的子公司净利润只有待利润分回时才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新旧会计准则体系的这种差异, 引起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重大变化, 母公司净利润、未分配利润与合并报表净利润、未分配利润产生差异。

二、利润分配的相关规定

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公司利润分配基础就是该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按此理解, 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应该是法定利润分配基础, 而不能以合并报表净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

上交所在《2008年年报注意事项讲解》中提到了财会函[2000]7号中的规定, 即“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 其利润分配以母公司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为依据。合并会计报表中可供分配利润不能作为母公司实际分配利润的依据”。可见上交所是支持以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为基础进行分配的。

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财会函[2000]7号是否还适用呢?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趋同、实施与等效问题》中提到:“长期股权投资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主要是为了避免企业在不能取得或不能全额取得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出现虚增利润和超前分配, 从而避免短期行为”。可见, 财政部还是支持以母公司报表利润作为利润分配依据的。

但财政部、国资委2007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以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基础收缴国有资本投资收益。该规定与上述意见不一致, 这导致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产生困惑, 也将导致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对利润分配基础的不同意见。

三、案例分析

1. 子公司不分红等引起的超额分配。

例1:A公司有B、C两个子公司, 持股比例均为50%, 按10%计提盈余公积, 假设两个子公司都决定不分红。各公司利润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A公司对B、C两个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且子公司决定不分红, A公司报表上不反映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 因此A公司期末未分配利润只有90万元。合并报表净利润 (归属于母公司) 为1 000万元, 扣除计提的盈余公积10万元, 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990万元, 假如A公司按合并报表期末未分配利润向股东分红, 分红完成后, 母公司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将变为-900万元, 这就产生了超额分配的现象。

合并报表的未分配利润并不是真正可供分配的利润, 一是由于子公司未分红, 按合并报表利润分配将导致母公司现金大量流出且未分配利润转负;二是由于子公司实际计提的盈余公积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已抵销, 未能按相应股权比例恢复, 导致产生90万元的超额分配。

2.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引起的超额分配。

例2:2008年年末, A公司和D公司同受E公司控制, A公司从E公司手中收购D公司50%股权, D公司评估前所有者权益2 600万元, 评估减值200万元, A公司支付股权收购款1 200万元, A和D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2008年年末A公司和D公司权益构成情况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对价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该案例中, 被收购方是评估减值, 所以要调增收购方的资本公积, 不能调增未分配利润, 原因在于如果调增未分配利润, 则A公司因评估减值少支付E公司的股权收购款, 将以分红的形式对E公司进行分配, 这样对A公司来说并未因评估减值而减少实际出资额。

2009年, A、D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100万元, 2009年年末A公司和D公司净利润及权益构成情况如表3所示:

单位:万元

如果A公司2009年以合并报表净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 则要对1 050万元净利润进行分配, 即使假定要求D公司进行分红, 但其要弥补亏损, 弥补亏损后则无利润可供分配。因此, 如果A公司以合并报表1 050万元净利润作为分配基础, 其中50万元属于超额分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母公司利润分配以其财务报表中当年的净利润为基础, 既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也可以避免产生本文提到的超额分配情况。

篇4:我国股份公司利润分配的现状分析

[关键词]股份公司;利润分配

公司利润分配是财务、会计、法学等多种学科都非常关心的领域,通过分配,公司的经营成果最终归于国家、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这既是一个备受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敏感地带,又是一个各种冲突矛盾集中体现的舞台。在无法律规制的状态下,利润分配的结果就是各利益相关者“谈判”、妥协的产物。由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这种契约式的协商很难说就是公平的或者有效率的,因此需要国家进行规制。

一、 我国对股份公司利润分配尚无明确立法界定

利润分配的立法界定决定了哪些行为可以被归入公司利润分配法律规制的范围。英美等国对利润分配采取“实质重于形式”的定义方式。如《美国标准公司法》第1.40(6)规定:分配是指公司为了股东利益,以股份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向股东转移金钱或其他财产(公司自己股份除外)或设定负债的行為。因此,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属于利润分配,并不在乎其名称是什么,行为方式怎样,而是要判断是否导致公司资产流向股东。据此,股票回购也是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而发放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就不是利润分配的方式,因为没有产生资产流动的效果。另外,对分配行为的定性着重于分配的效果。所以“间接向股东转移金钱和其他财产”包括子公司购买母公司股票的行为。英国1985年《公司法》第263条规定,所谓分配,是指将公司资产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分配给公司成员的任何一项交易行为。2000年著名的Aveling Barford Ltd v.Perion Ltd案中,法院的判决采用了实质分析的方式。扩展了英国公司法对分配的解释。案中,原告公司在没有可分配利润的情况下,以远低于独立的评估师评估的价格出售部分财产。买方的控股股东恰恰就是卖方的控股股东。一年内,受让方重新出售该资产而获得丰厚利润。法院认为:交易的实质,是为了股东利益而从公司抽逃有价资产,而交易当时该公司原本不能合法的分配资产。这一交易的实质是规避公司法中对于分配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规避公司减资的条件限制。因此法院判决该交易行为无效。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利润分配进行明确的立法界定。实践中上市公司所发生关联交易,有些就是以逃避利润分配的法律规制为目的。2001年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盈利但不分配股利,而是购买其控股股东——宜宾国资局的资产,但价格明显偏离资产的市场价值。这一关联交易的实质就是资产从五粮液公司流向了其控股股东,流出的部分等于购买价格与所购资产市场价值的差额。如果遵循美国或英国的判断,这种行为就可以被定性为公司利润分配,而在我国这种现象则不能进入公司利润分配的法律规制范围。

二、可分配利润的确定标尺较为落后

可分配利润的标尺决定了公司可以在哪些情形下分配利润以及哪些利润可以用来进行分配。根据各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大致可分为两大模式:资产负债表标尺和偿债能力标尺。

资产负债表标尺是指公司用于分配的资金,只能源于公司的盈余,不可侵蚀资本。其对利润分配的约束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公司未盈利的情况下,不得用公司资本向股东分配利润。第二,在公司盈利的情况下,也只能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向股东分配,并且公司的税后利润必须先弥补以往年度的亏损,留足法定公积金后尚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才能分配。这种标准旨在通过保护法定资本数量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偿债能力标尺是指在确保公司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利润分配。许多国家越来越倾向于确保公司偿债能力,更好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以美国为例,美国采取的是双重破产标尺。“所谓双重破产标尺,是指无论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还是从衡平角度观察,公司分配股利后,公司必须仍然具备清偿到期债务的财务能力。资产负债表准则,上文已经谈及。后者的衡平破产准则( equity insolvency test) , 因是经由衡平法院来判断公司是否破产而得名,,是指若公司分配行为导致公司是或将是在衡平意义上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法律禁止公司向股东分配。衡平意义中的破产概念,关注的是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 liquidity) , 即公司解决到期债务的能力, 而非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差额。事实上,衡平破产法则更现实地体现了债权人的关怀。”相比而言,看重公司偿债能力的调整方式更能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

我国股份公司利润分配的标准是资产负债表标准。资产负债表标尺与偿债能力标尺相比有如下缺陷:(1)资本制度比较僵硬,股东投入资金和退出资金都很复杂,不能适应现实经济环境中投资更多样化,变化更快的要求。(2)资本投入经营后即成为动态的,处于不停的流动转化中,而法定资本作为静态的,历史的一个数值,己经很难真正代表公司在后续经营中的偿债能力。(3)提取法定公积金实质上是强制增资,违背了投资者投资自由的意志。我们讨论这两种标尺的目的是使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综上所述,资产负债表标尺并不能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较之偿债能力标尺,我国利润分配的确定标准就相对落后。

三、以资本信用为主导的规制使利润分配变得僵化

我国公司法贯穿了资本确定、维持、不变的基本原则,“这一严格的制度设计,其立法用心十分明显,就是以公司资本奠定公司的经营能力和责任能力,以公司资本作为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基本保障,此所谓典型的资本信用。”然而,公司资本是静态的,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资本转换成各种需要的资产,此时资本只是公司设立时一个历史的数字,随着公司的盈利、亏损,资产的增值、贬值,资产的价值和当初的资本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资本和资产无任何联系。但是保障债权实现的是资产而不是资本。

在资本信用下,公司股东的出资制度也被完全扭曲和变形,不得不屈从所谓债权人保护的要求,而完全忽略了对投资资源全面、充分的利用,牺牲了投资者的自身投资优势和公司的实际需要。出资的经营功能被弱化,偿债功能被强化,甚至以偿债功能作为出资方式取舍的唯一标准,一些经营功能很强而偿债功能不足的出资形式被排除在法定的出资形式之外,公司迫切需要的经营手段无法施展,投资者富有价值的投资资源不能开发,经营者的重大利益无法实现。我国对内资企业法人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实践,也表明它无法实现为债权人提供必要担保的初衷,相反其僵硬而阻滞投资、妨碍交易便捷的固有弊端则暴露无遗。

我国实行的就是以“资本信用”为主导的法定资本制度。其对利润分配的影响如下:(1)出资形式的局限必定影响利润分配。例如,厨艺高超的厨师想以其厨技出资设立股份公司,但现行公司法不允许,因此該厨师不能参与利润分配。(2)资本信用为主导的公司法必定催生出“资产负债表标尺”,直接影响可分配利润的确定。(3)公积金制度实质上是强制增资,违背了投资者投资自由的意志。

四、违法分配的问责机制不健全

对于股份公司违法分配的,我国《公司法》仅在第167条作出规定。该条第5款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前款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这一规定,立法粗疏,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具体的法规或司法解释规定该款该如何落实。如该类诉讼中的主体资格?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股东或董事个人是否担责?

对此,仅能从理论中推导股份公司违法利润分配之责任主体,将股东会决议无效和撤销制度以及董事勤勉和忠实义务作为确定责任及责任形态的依据。关于返还股利的责任,美、德、法、日等国都将无过错的股东排除在返还责任之外。例如《美国标准公司法》68.33节规定,当分配财产金额超过按照6.40(a)的规定所能分配的金额时,投票赞同或同意一项违法分配的董事,对于超额分配的部分应负个人责任,同时8.33节的(b)款规定对于违法分配应负责任的董事有权要求其他应负责任的董事承担责任,并有权要求那些明知分配违法的股东,按比例返还违法分配的利润。笔者认为,股份公司的股东人数众多,具体分到每位股东的股利很少,如果返还股利的执行费用大于股东股利,岂不是矫枉过正。

综上所述,股份公司利润分配制度是系统性的制度,它是建立在众多小制度的基础之上,比如关联方交易的利益输送是否应该纳入利润分配制度中规制。因此,股份公司利润分配制度需要考虑其他现有的制度之上进行完善,循序渐进。我国股份公司利润分配制度的完善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邱海洋.《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沈四宝.《西方国家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史际春,温烨,邓峰.《企业和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周恒山.“法律视角下的公司利润分配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马斌.“试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张艳.“公司利润分配的法律规制”.2009年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7]傅弯.“公司利润分配规则的比较分析”.《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篇5:净利润分配协议书

甲方:

乙方: 地址:身份证号: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注:乙方系甲方员工。

鉴于乙方以往对甲方的贡献和为了激励乙方更好的工作,也为了使甲、乙双方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经双方友好协商,双方同意甲方以股权赠送的方式对乙方的工作进行奖励和激励。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订立以下协议:

一、定义

除非本协议条款或上下文另有所指,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1.净利分红(红利):指对公司内外名义上的营业净利收益划分,拥有者(除本公司企业法人外)不是指甲方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实际股东,协议分红者仅享有参与公司年终净利润的分配权,而无所有权和其他权利。此红利对内、对外均不得转让,不得继承。

2.乙方可得分红为甲方净利润总额的协议拟定百分比。

三、协议的履行

1、甲方应在每年的三月份进行上一会计结算,得出上一税后净利润总额,并将此结果及时通知乙方。

2、乙方在每的四月份享受分红。甲方应在确定乙方可得分红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将可得分红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3、乙方的可得分红应当以人民币形式支付,除非乙方同意,甲方不得以其它形式支付。

四、协议期限

1、本协议无固定期限,乙方在职期间享受每年净利____的分红权。

五、协议的权利义务

1、甲方应当如实计算税后净利润,乙方对此享有知情权。

2、甲方应当及时、足额支付乙方可得分红。

3、乙方对甲方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有任何损害甲方利益和形象的行为。

4、乙方对本协议的内容承担保密义务,不得向第三人泄露本协议中乙方所享分红等情况。

5、若乙方自动放弃分红的权益,或者依据第六条变更、解除本协议的,乙方仍应遵守本条第3、4项约定。

六、协议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1、甲方可根据乙方的情况将授予乙方的 万股权进行增加或减少,但双方应协商一致并另行签订股权分配协议。

2、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的,可以书面形式变更协议内容。

3、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的,可以书面形式解除本协议。

4、乙方违反本协议义务,给甲方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书面通知乙方解除本协议。

5、乙方有权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协议。

6、甲方公司解散、注销或者乙方离职的,本协议自行终止。

七、违约责任

1、如甲方违反本协议约定,迟延支付或者拒绝支付乙方可得分红的,应按可得分红总额的10%向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2、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甲方有权视情况相应减少或者不予支付乙方可得分红,并有权解除本协议。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八、争议的解决

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的,双方首先应当争取友好协商来解决。如协商不成,则将该争议提交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

九、协议的生效

甲方在册经营是本协议的前提。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 方 :

2016年 月 日

篇6:合作经营利润分配协议

甲方:

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乙方 :

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一、利润分配方式

本着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 以下为双方的利润分配方式 1.双方按照底薪加提出方式(创业初期按照2000+提成)提成计算方法(按照每笔合同利润的40%计算)

2公司前期运营费用,如做账费用,办公费用,银行费用等,公共开支,双方按照平均分摊原则计算。(具体费用双方协商见明细)3销售费用,公司前期按照,每月油费补贴300元,招待费按照客户每人不超过80元计算,(注明:招待费用双方自己垫付,合同成交回款后进行报销)

4年终结余的50%利润进行平均分配,(除去公司一切开支)

5公司结余的10%作为公司的日常流动资金。

二.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补充和修改的内容由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乙方代表:

篇7:公司奖罚及利润分配制度

第一节 总则

第一条 为严明纪律,奖励先进,处罚落后,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物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对员工的奖罚实行以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奖罚为辅的原则。第三条 本制度适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四条 公司监察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贯彻实施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未注明条款的其它各项规章制度。第二节 奖励

第六条 本公司设立好下列奖励方法

1、大会表扬

2、奖金奖励

3、晋升提级

第七条 对下列表现之一的员工,应当给予奖励

1、遵纪守法,执行公司规章制度,思想进步,文明礼貌,团结互助,事迹突出

2、一贯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廉洁奉公,全年无出现事故

3、完成计划指标,经济效益良好;

4、积极向公司提出合理建议,为公司采纳;

5、全年无缺勤,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6、维护公司利益,为公司争得荣誉,防止或挽救事故与经济损失有功;

7、维护财经纪律,抵制歪风邪风,事迹突出;

8、节约资金,节俭费用,事迹突出;

9、其它对公司作出贡献,总经理变为应当给予奖励的。第三节 处罚

第八条 员工有下列行为之一,经批批评教育不改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除一定时期奖金、扣除部分工资、警告、记过、降级、辞退、开除等处分;

1、违反国家法规、法律、政策和公司规章制度,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2、违反劳动法规,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完成工作任务的

3、不服从工作安排和调动、指挥,或无理取闹,影响工作秩序的;

4、拒不执行总经理、经理或部门领导决定的,干扰工作的;

5、工作不负责任,损坏设备、产品,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

6、滥用职权,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公司财源,损公肥私,造成经济损失的;

7、财务人员不坚持财经制度,丧生原则,造成经济损失的;

8、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未违反校规、达到刑事处分的

9、挑动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的;

10、泄露公司秘密,把公司客户介绍给他人或向客户索取回扣、介绍费的;

11、散布谣言,损害公司声誉的;

12、利用职权对员工打击报复或包庇员工违法乱纪的;

13、其他违章违纪行为,总经理应予以处罚。

第九条 若企业领导发现本企业员工犯有第八条中的行为时,应当和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员工也可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任何人的违章违纪行为,要求处理。

第十条 有关部门接到报告、检举、揭发,应及时报告总经理批准后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完毕后,经各部门中和意见,提出《处理意见书》呈报总经理批准,交有关部门执行并通知受分人。第十一条 给予员工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应当慎重决定。必须弄清事实,取得证据,经过一定会议讨论,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允许受处分人进行申辩。

第十二条 调查、审批员工处分的时间,从证实员工犯错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1个月,其它处分不得超过15天。

第十三条 对员工的处分,应书面通知本人。

第十四条 受处分的员工,在处罚事项未了结之前,不得调离公司(公司宣布辞退、开除的除外)

第十五条 受处分的员工,能改正错误,积极工作,在两个月内弥补经济损失或那成利润指标的。经公司或本人要求,相关部门呈报总经理批准,可酌情减轻或免除处分。

第四节 利润分配

第十六条 销售板块,以收据为标准,在一个结算期内,将净利润的30%以现金或聚餐的形式平均分发给员工。

第十七条 电脑维修板块,以收据为标准,每维修一台电脑,将维修费的1/3奖励给员工。第十八条 电脑代购板块,将净收入的50%分发给员工。

篇8:《公司法》利润分配制度研究

关键词:利润分配,利益衡平,强制分配股利,灵活股利

2015年上半年, 我国股市经历了异常的大起大跌, 一天内连续涨停, 而后又在一周内跌停, 现在不少股民被套牢, 进退两难。对于这种现象,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股民的“投机”行为; 然而, 公司利润分配是一个综合了法学、财务、会计等多种学科领域的课题, 在公司利润分配中, 应该分配多少股利给股东? 怎么分? 这些问题虽然《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制度都给予了原则性规定, 但是实践中公司无限制无根据地发放高管薪酬来规避利润分配, 以及控股股东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时有发生而得不到法律的适当救济等等, 因此, 我国亟需构建利润分配制度。

一、我国现行利润分配的规制机制

( 一) 《公司法》对利润分配的规定。我国《公司法》第四条和第一百六十六条分别规定股东享有利润收益权和公司的分配制度; 并且第一百六十六条对利润分配的顺序做了比较概括的规定;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 首先应弥补亏损, 然后提取公司法定公积金 ( 利润的10% ) , 其次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可自主决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的计提比例, 并且没有规定计提比例上限。

( 二) 《会计法》对利润分配的规定。《企业财务通则》第49、50条分别具体规定了企业应按《税法》规定用连续五年税前利润补亏, 并且详细规定了利润分配的顺序, 依次为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优先股股利→任意盈余公积→普通股股利→“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 三) 《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文件规制机制。证监会的法律法规从法律角度解决分红问题。如2001年,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第一次将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之一, 2006年规定首次对分红进行了量化的规定, 最近三年累计分红不得少于年均利润的20% , 2008年又修改为30% 进而到50% 的规定。如此众多的法律法规出台, 规定半强制股利, 可见证监会对股利分配的重视。

迄今为止, 我国己经颁布了《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证监会出台的规章来规范公司制企业的利润分配行为。由此规定可看出我国《公司法》虽然经历数次修订, 仍不能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利润分配并轨; 对于利润分配方面的法定公积金计提比例、累计计提比例过高的强制以及缺乏对任意公积金的限制并存的现状仍未改变, 从而从利润的源头上影响中小股东权益的实现。现行法律并没有对股份有限公司做出类似的保护, 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公司利润分配制度原理———利益衡平理论

公司作为一种商事组织, 是各种利益主体的结合, 也是利益冲突较为集中和突出的场所, 而股利分配关系到股东、债权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 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 甚至是冲突的。

( 一) 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在股利分配中的利益冲突。

1. 基于保职、高薪动因规避利润分配。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公司利润分配方案, 不论是有限责任公司, 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均由董事会负责制定或者授权公司经理和公司财务部门制定出公司利润分配方案, 并交由股东大会审批、表决。我国的法律规定, 但实际中很多议案都是由董事会事先拟定好, 然后交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表决。因此, 管理者出于任职期间业绩的考虑更倾向于留存公司利润, 另外, 为了获得控制权私人利益, 董事往往通过自我交易、直接滥用公司财产以及发放过度的报酬等行为谋取非法利益。如此, 高管的薪资无形中影响了股东的分红。

2. 避免融资困境规避利润分配。公司董事即使不是为了获得非法收益而留存利润, 基于取得合法收益的动机也可能倾向于留存利润, 然后以次优的方式将留存利润进行投资, 扩张公司规模, 损害股东的利益。董事之所以要这么做, 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对于他们过去业绩的审查, 具体说来, 由于董事留存了利润而不用在公司外融资, 董事就可以逃避资本市场对于他们过去业绩的审查, 也不必花费精力说服资本市场, 使之相信他们要投资的项目前景, 节省公司的公关成本。因此, 董事与股东在股利分配中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

( 二) 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在股利分配中的利益冲突。控制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 资本多数决原则就是股东的表决权与出资额成正相关关系, 股东的出资额所占公司股份的比例越大, 那么其在公司决策上的表决权就越大。他们通过资本多数决原则决定不召开股东会, 又或者是股东大会上就是否分配利润问题予以拒绝批准的表决, 因此,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公司自治”合法地侵吞中小股东利益, 控股股东往往通过提取高比例 ( 《公司法》无比例限制) 的任意公积金转移公司的可分配利润, 将利润留存于公司之中, 为他们侵蚀公司现金提供有利条件; 由于控股股东是股东大会的主要成员, 他们往往通过将自己的超高额的薪酬在股东大会表决中予以合法化, 将公司的留存利润转化为自己的报酬, 这就是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异化。

三、《公司法》利润分配制度的规制措施

( 一) 规范董事高管薪酬。在英美法系法律中, 其更倾向于尊重“公司自治”, 但在其赋予董事会权利的同时, 也规定了董事的违法分配责任, 因为董事会掌握着公司经营情况的全面信息, 无法以不知情为由逃避责任。相比于我国《公司法》167条对董事责任的宽泛规定, 美国、德国、英国等各国的公司法都有一套包含违法分配责任承担的完整的董事责任制度。例如《美国标准公司法》8. 33节的 ( b) 款规定, 所有参与违法分配的董事承担连带责任, 并且其有权要求那些明知分配违法的股东按比例返还违法分配的利润。日本2005年颁布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违法分配董事的责任, 为了避免公司经营者通过高额报酬侵吞公司可分配利润损害中小股东的收益权, 日本新公司法改变传统的经营者报酬体系, 即将原来只在公司产生利润时, 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部分支付给董事和监事的奖金变更为不论公司是否产生利润, 都要支付的鼓励性报酬, 并将其纳入对董事和监视工作评价的工资范畴; 该做法值得我国公司法借鉴。由以上各国公司法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可以对高管如董事的奖惩应细化, 奖励应借鉴日本新公司法的做法, 即不论公司是否产生利润, 都要支付的鼓励性报酬, 并将其纳入对董事和监视工作评价的工资范畴; 而惩罚应借鉴《美国标准公司法》的精神, 建立一套更系统、完善的董事责任制度, 对违法分配的董事责任的承担给予明确规定。

( 二) 《公司法》增加灵活股利的规定。灵活股利又称灵巧股利, 是对深陷财务困境中股东的一种救济措施, 规定允许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在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之前, 将当年所获利润直接用于分配。由于公司长期亏损, 以其资信状况很难获得负债融资, 因而只能寄希望于股权融资。但是根据我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如果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就划入ST* ( 退市预警) , 给投资者以不利信号, 并且在收入盈余准则和衡平破产准则下, 公司无法给投资者以盈利预期, 因此证监会不允许此类公司发行新股。但是对于一个深陷财务危机的公司而言, 相对于即将陷入破产重组困境, 发行灵活股利有可能让公司“起死回生”, 有利于公司的资本调整和资本重组、实现公司的再融资计划, 从而避免了公司破产, 从根本上保护股东的收益权。但是, 我国目前的法律却没有灵活股利政策的相关规定, 财务困境中的公司极有可能因为融资难、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可以在《公司法》中增加有关灵活股利制度的规定, 即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下, 允许公司先于补亏而分配利润, 以期能帮助该公司走出财务困境。从根本上挽回或减少股民的损失, 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 三) 引入强制股利分配之诉。强制分配股利之诉是针对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提取高比例的任意盈余公积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 有学者也将其称之为强制分派股利之诉 ( 1itigation of compelling profitdistribution) , 当公司有盈余利润但却拒绝向股东分发股利或者只分发较少股利时, 公司未说明不分配利润的合理理由并且股东在穷尽内部救济的情况下, 受侵害的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强制股利分配之诉。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诉讼请求权, 即中小股东在受到控股股东的侵害时, 法律应给予相应的救济, 但是我国的股东请求权在实施中往往是通过公司较低价的股份回购的方式排出受侵害主体的股东资格, 这是对股东的变相侵害的方式。而强制股利分配之诉的制度优势在于为股东提供了继续保持股东资格的并且能获得恰当救济的可能, 这种方式在尊重股东主体资格的基础上为股东进行救济, 对受侵害的股东给予更完善的、主动的保护。因此, 在借鉴英美公司法中有关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成熟做法的基础上, 我国应当将强制分配股利纳入到既有规则体系中。

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具以下条件时, 法院才可以做出强制分配股利的判决: 一是公司有利可分而不分; 二是控股股东具有恶意; 三是中小股东已经穷尽公司内部救济; 四是原告应当是公司的股东。被告为公司, 控股股东和董事可能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五是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原告在强制分配股利之诉中应当承担控股股东存在恶意的举证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Z].2013

[2]企业会计准则[Z]2014, 5

[3]王洪伟, 公司股利分配法律制度研究:以相关主体利益平衡为中心[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5

[4]顾天晓, 公司利润分配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

[5]王保树.最新日本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6]安德森·毛利·友常律师事务所.日本商务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篇9:公司利润分配协议书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公司法;母公司;利润分配

一、 引言

公司是契约之网(Jensen and Meckling,1976),在这里,构成契约之网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债权人、代表国家对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投资的政府以及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员工等。由于利益相关者中员工、债权人和政府获取的利益分别是职工薪酬、利息和所得税等形式,它们均属于企业费用的范畴,在实务中公司利润分配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所有者的税后利润的分配。税后利润的分配涉及公司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为减少分配过程中相关各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促进企业和谐、持续地发展,应充分遵循有关法律的规定并考虑有关利益方的合理要求。

按照《公司法》对公司利润分配的有关规定①,毫无疑问的是,在公司没有子公司的情况下,公司利润分配基础就是该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若公司有未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且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接下来应当从当年税后利润中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再根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再按照相关规定分配。

然而,当公司本身有子公司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集团,同时提供母公司②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利润分配基础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还是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呢?由于这两个税后利润数字往往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选择,公司利润分配结果会大不一样,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各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影响也就不同。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本文研究认为,当公司本身有子公司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集团时,母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但从经济实质角度而言,为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母公司向其股东分配股利时还应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规范和引导公司利润分配实务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 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的确定

《公司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通过的部门规章,而企业会计准则的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则属于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根据《立法法》③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来判断,《公司法》属于上位法,应该首先得到遵循,《公司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即“公司”是一个法律主体。因此,母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三、 合并财务报表制度安排与经济实质

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相比,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对象通常是由若干个法人(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简称企业集团)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企业集团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但由于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母公司应当编制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即母公司财务报表),同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从这些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制度安排可以看出,我国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位是互补观,即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是互为补充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④,但由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实质上的权益法,加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对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等⑤,使得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两个税后利润数字往往不一样。当母公司确定利润分配政策时,虽然从法律规定来说,母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但从经济实质角度而言,因为子公司实质上处于母公司的控制之下,仅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为基础并没有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还应该同时考虑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制度安排的互补观要求母公司同时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由于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是实质上的权益法,以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对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等,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两个税后利润数字一般是不同的。当公司本身有子公司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母公司利润分配基础的确定,本文研究认为,公司经营活动首先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要求,母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但鉴于经济实质的重要性,在母公司确定利润分配政策时,为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应该同时纳入考虑。

具体而言,在法定利润分配方面,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首先应该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为分配基础,若母公司有未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且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接下来应当从当年税后利润中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再根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在对母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进行分配时,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区分两种情况:当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大于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则应该适当少分配一点;当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小于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则可以适当多分配一些。这样的做法既遵循了法律的规定,又充分反映了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要求。

值得指出的是,本来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⑥,但同样需要政策规范予以避免的是,实践中也有子公司有利润却没有合理理由长期留存在子公司而不分配或分配很少,这样做往往是体现了母公司,准确地说是体现了母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利益要求,但对母公司的少数股东的权益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控股型母公司而言,问题更为严重,母公司的少数股东长期不能分享子公司经营成功的好处,长此以往,将严重挫伤母公司少数股东投资的积极性。我们不能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忽视了另一个相伴而生的问题,这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高度重视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简称《公司法》,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下同)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②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58页。

③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简称《立法法》,下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④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相协调,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因为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并入体现为实质上的权益法,在母公司的日常核算及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可以使信息反映更加全面、充分;二是可以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相协调。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7.《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P35页。

⑤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7.《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P527-552页。

⑥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7.《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P35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8.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527-552.

3.Jensen,Michael C.and Meckling,William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重点项目:本文受到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南京大学国际化会计学博士生项目(IAPHD)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5sk112)资助。

作者简介:章铁生,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博士生。

上一篇:小学送教下乡活动主持词下一篇:传承中华共筑精神家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