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2024-06-21

《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共12篇)

篇1:《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为了充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信念、务实担当的品格、真挚为民的情怀、带头实干的作风。按照公司的要求,钼炉料产品部党委为全体党员、青年职工发放了《梁家河》,通过细读这本书籍,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的这句话醒目的印在了书的封面上,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美丽陕北乡村——梁家河。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光阴似驹过隙,习近平总书记终于回到了这个时隔多年仍然魂牵梦绕的地方,再次见到曾经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总书记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在与乡亲们的谈笑间,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40年来,总书记时时刻刻挂念着乡亲们,他真心希望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习近平说:“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美国西雅图市演讲时,他也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北京知识青年到梁家河的受苦人,住在土窑,睡在土炕,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白天进行着农民化实践,晚上点着煤油灯在书中吸取着精神和思想上的营养。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习近平总书记依然任劳任怨、惜时如金、埋头学习。七年之间,他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村民眼里的“好后生”,成长为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梁家河村民办合作社、打坝造田、建设沼气等,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一心为群众办事,给群众带来实实切切的利益。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一声声喊我小名

岁月沧桑了曾经的伙伴,时代改变了村里的面貌。四十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仍能亲切的叫出曾经伙伴们的小名:随娃、铁锁……。在这些小伙伴耳畔也时常萦绕着总书记插队时,坐在热炕头说的话:“一碗水要端平”,“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通过认真阅读,我记住了这些主人公:公平公正、一心为党,不忘总书记嘱托的村干部——随娃;率真坦诚,低调务实的人民好教师——铁锁;“人来到世上,就要办好事”的能人——刘永耀;乐于助人,扎根群众的陕西好人——黑子;书中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感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走在阳光路上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梁家河变了,乡亲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发展特色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梁家河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正在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小村庄,这里的每一口窑洞,每一块梯田,每一座大坝都烙印着总书记的青年时光,这里深深地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陕北看看,到梁家河去探寻那里的“大学问”!

篇2:《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模样,经过漫长时间的等待,终于这本书摆在了我的双手上,嫣红的封面上几个朴实的字体和一张让人看了都会充满力量的照片——“梁家河”既是一个可以磨练人的地方,又是可以促使人奋进的力量。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经历,就像是一段悠长辗转的歌谣。刚步入梁家河的他只有15岁,面对农村陌生的面庞、陌生的事物和一切陌生的经历,他的心里也有过逃离的想法。但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既然选择了下乡,就要咬着牙坚持下来。书中有段描写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别的知青下乡都会带些衣服之类的必需品,而习近平却带了整整两箱书,让他在繁忙的农活空闲时间,依旧可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煤油灯的火苗下,砖头一样厚的书一页一页地将知识印在他的脑海中,这也为今后他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来到梁家河的第一年,看到村民们过完年十五就要出门“寻吃”,习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陕北的贫瘠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面对着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对着平原与山区的差距,面对着繁华与贫穷的差别,面对着开放与封闭的偏差,他并没有被这些突然的转变而击垮。相反,越困难越能激起他带领梁家河村民走出贫穷的信心。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转变这一切。

为了扭转人们对城里娃的看法,习近平干活勤勤恳恳,从不“撒奸儿”。他鼓着一股劲儿在严冬中跳进水沟里打坝,手上磨出了泡和老茧,跳蚤、虱子、贫穷,这些受过苦的“标配”也成为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慢慢地,他成为了知青中的中坚力量,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好后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兄弟都还没受过什么教育。为了让村民读书识字,习近平开办扫盲班、社教班,让知识给梁家河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干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儿。在他的带领下,对神车沟的治理,让梁家河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他推广的沼气池让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也有了神奇的洁净之火,让“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不攻自破。为人民办实事的他,投入到梁家河的转变之中,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等一个一个新奇的事物在他的主导下,在梁家河扎根发芽,随之而来的是梁家河人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有那口“甜水井”,更是让梁家河人的生活添了一丝甜味儿。

来了总是要走的,泪别梁家河的习近平并没有忘记梁家河的兄弟姐妹们,他是这么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篇3:梁家河读书笔记1000字

我是去过梁家河参观学习的党员,我是亲身感受过梁家河风土人情的党员,我还是和延安有些“渊源”的党员,再结合着书中不曾知道的“过往”,百感千绪涌上心头。梁家河村由一个深度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小康村、旅游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其中的根源是什么?书中有一章“一声声喊我小名”道出了原委。

根植百姓,水乳交融。习近平当年是梁家河村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挣工分最少的“后生”,到村民人人夸赞的“好后生”,总书记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一点点干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不适应农村艰苦环境到深入群众中为群众办实事,最后赢得了村民的拥护与爱戴,也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出来和他一起建设梁家河村,这都是以身作则,授人以渔的结果。习近平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通过让“随娃”(石春阳小名)帮着办学习班锻炼他,用挨家挨户看实际情况分救济粮的行动告诉了“随娃”要“一碗水端平”,人心才会齐,大家的劲儿才能使在一处,生活才能有奔头。“铁锁”(武晖小名)就是从习近平身上感受到了好读书、低调和务实,才树立了新的人生坐标,工作以后少说多做,整顿乡村学校风气和面貌为全县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年从那个窑洞里读到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的“小故事”在这一章还有很多,在梁家河村还有很多,这些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树立实实在在的榜样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才能培养千千万万的“能人”,才能真正改变旧面貌,走上新时代。

篇4:梁家河心得1000字

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我读完了这本红色的书。感受到一代伟人习近平的艰难成长史,感受到陕北小山沟梁家河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上书的一瞬间,我思绪万千。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翻滚,一路向前。在扬起的尘土里,我仿佛看到一个15岁满怀心事的少年默默前行,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他“逃离”北京,去往延安。在“知青专列”上,大家都哭了,为未知的命运,拟或难舍的亲情。而他却在笑,由于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说明笑的原因,逗乐了一群哭的人。

一群满怀激情的青年人,几经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感到失望,他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是自带光环的,现实却太过平淡。后续的路程他没怎么说话,也许未知才是最大的心理压力。

他被分配到梁家河,一个隐于狭长沟道后部的村落,有着60多户、200多口人。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原始的劳作工具,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食不果腹,无处寻找的柴火,又脏又臭的厕所,恼人的跳蚤,超负荷的劳动量,不信任的目光……这些都是他遇到的难题。

他被别有用心的人“抓把柄”,一度迷茫、彷徨,他很苦闷,又超出了苦闷的界限。他当了一次“逃兵”,请假回京探亲,却因为失去了北京户口,被当做“倒流”人口抓了起来,被强制干了四五个月的重体力活。再回到梁家河时,他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心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他主动反思,注重团结,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扎根人民。他不诉苦、不抱怨,性格随和,待人宽厚。他把自己的鞋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他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他主动教大家游泳,他把自己的白面馍让给别人……

他开始受到村民的好评,“干活从不撒奸儿”。他干的最多的活是打坝,二三月份,冰刚融化,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他一面干农活,一面坚持读书。带来的行李里,装了满满两箱书。看完后,他又到处借书读。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夜里点着煤油灯读到深夜。他读书善思考,对读过的书进行借鉴或批判。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精神汲取才能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学会了延川话,熟悉了每一条沟、每一座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每户人家。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他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农村的改变,搞社教、打坝治理神车沟、翻“公案”、打水坠坝、办沼气,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一件件为民谋幸福的实事,让我感受到青年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初心和脚踏实地的坚持。

“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习近平说,“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

他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懂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

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一部成长史,也是一部励志史。教会我知恩图报、勤学思考、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让我了解了一位伟人在逆境中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理解了习近平主席人民为本的初心。

篇5: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左右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亲身在梁家河走过、看过、学过,才能真正感受到梁家河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吃苦耐劳是人生奋进的“风帆”。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科技如何更新换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时代至新,初心依旧!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愿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实干担当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篇6: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一是坚定信念,团结群众。刚到梁家河时,习近平和这里有种距离感,更因为“面包喂狗”事件而强化。他感到苦闷和孤独,甚至当了一次“逃兵”。但当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转变了思想,决心扎根农村,由被动变为主动,找机会往群众里钻,带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团结观”,融入群众、融入梁家河,带领着全村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我作为苏州石油分公司的一份子,更应该积极发扬这种团结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到油站倾听一线员工和顾客的“声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做实事,这样员工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客户也会更加满意我们的服务。

二是求知若渴,笃学不倦。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去梁家河时,他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书。“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吃饭也看,放羊也看,晚上不睡觉也看,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精神、思想上的养分,甚至跑30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痴”。除了向书本学,习近平还向村民学做饭、缝纫、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打坝,不仅自己掌握了生活技能,还将梁家河的玉米亩产翻了一番。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我来说,每年都有相关的财务知识在更新。我不能仅仅满足于之前学到的知识,而是应该不停地汲取新知识,与自己的岗位相关政策保持同步。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同时我还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攻坚克难,永不放弃。面对恼人的跳蚤、贫困的物质条件、低产、能源不足、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总书记非但没有抱怨,反而默默地接受这艰苦生活的磨练,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全体村民一起打坝造田,建沼气池,治理神车沟,打甜水井,成立铁业社,办代销店,经过十次才成功说服随娃再当生产队长,极大地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黑帮子弟”的帽子阻碍着他入团、入党,但是习近平依旧没有放弃。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习近平写到第八份入团申请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写到第十份入党申请才获得批准。正是有着这份永不言弃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优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得停住脚步,而是应该迎难而上,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在职场走得更远。

篇7: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无论冬天下水打坝,还是建沼气池,他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贴着心”。梁家河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富强,使每一个国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读后感.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扭亏增效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创五星争A级”的年度目标。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篇8:《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

这样一句朴实无华的评价,反映了梁家河人民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对无限爱戴,也折射出从一名知识青年成长为国家最高领袖始终扎根于内心的为民情怀。这样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朴实中闪耀着光华,平常中透射着真理。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信条,把“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首先,要“能吃苦”。

能吃苦是一种精神状态,是面对困难敢于拼搏的勇气,是不惧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情怀。

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作为我们青年一代,要自觉向革命先辈们学习,牢固树立敢吃苦、能吃苦的思想意识,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主动到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学习、锻炼自己。

其次是“干实事”。

干实事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为民奉献政绩观念。

年轻的在梁家河便是敢干事、会干事的典范,淤地坝、沼气池、铁业社、甜水井……这一件件惠民工程,留给梁家河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一种精神指引。正是这些经历,奠定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是对于干实事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我们干部群体最基本的要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为了全国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三是“好读书”。

好读书是一种崇高境界,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是不断超越的人生追求。

在梁家河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告诫自己先从修身开始。不管是上山放羊,还是锄地休息,他都手不释卷,求知若渴,利用7年的时间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一代,条件好了,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篇9:《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读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一名公务员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干部就是新时代的新知青,我辈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基层岗位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群特殊的存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无奈,更多自主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为民情怀。这点,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特别需要学习的。

篇10:《梁家河》读书心得

参观梁家河,学习《梁家河》,撞击灵魂的感触溢满心间:执着顽强的坚守、坚韧不懈的开拓、为民做事的情怀,需要我深深感悟和牢牢践行。

1969年1月,青年习近平到梁家河,这是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鲜明的对比,在经过理想与现实的对视后,他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顽强地在这块贫瘠的土地坚守了七年:经历了“跳骚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的历练,带领村民打井淤坝、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为村里通电源、建磨坊、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在梁家河这块有大学问的地方,青年习近平收获了很多......

篇11:读书心得:诵读《梁家河》微心得

读《梁家河》后,结合自身工作,寻找工作和学习中的差距于不足,因而总结出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干工作,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沉下去,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带着广大群众干,进一步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加强与贫困群众的思想交流,工作交流,学习交流,肩负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切实把生活,工作,学习联系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困难群众勤劳致富,享受美好生活,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12:读书心得:诵读《梁家河》微心得

一本《梁家河》,是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的体现,更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诠释。一本《梁家河》准确的为我们共产党员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学习《梁家河》,就是要从中领会和感悟那种情怀,更要从中汲取他所蕴含的延安精神的精髓。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如何更好的立身于群众之中,干好本职工作,服务一方乡亲,是我要从《梁家河》中获取的重要财富。

上一篇:高中语文名篇整理下一篇:人生的选择中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