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基本等式的思考

2024-06-30

对会计基本等式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对会计基本等式的思考

“对现行会计等式理论缺陷的思考”

会计恒等式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过程,是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由于现行会计等式是静态的,而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显然用一个静态等式反映企业动态的经营活动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并且也缺乏科学性、逻辑性,因此最终使计量结果失去意义。那么,会计等式将如何变革?变革方向又在那里?我们还得从会计等式形成的历史源头及形成过程说起。

一、会计等式行成的渊源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纵观会计发展史,也就是会计等式不断演变、进步的历程。会计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奠基人“卢卡.巴其阿勒”首先提出,即“一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人所有权的总值”,这个公式被西方会计学者奉为会计的基本记账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商业信用大大发展,资本筹措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佩顿和凯恩斯根据“有财产存在必有财产来源”的基本思想,首次提出了“资产之形态=资产之来源”的会计等式。随后佩顿根据资产来源即资产支配权的理论,又提出了“资产、权益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又把支配权明确划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大类,提出了“资产=负债+ 资本”的会计等式理论。20世纪30年代,会计等式及理论基本成熟定性,该等式成为西方国家借贷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国将会计基本等式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历史成本形成的会计等式理论建立在以历史成本法计量属性的基础之上,其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的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累加,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在币值稳定,社会平均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上述会计等式永远保持平衡所以称“会计恒等式”,因此,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是可靠的、有用的。

二、现行会计等式的理论缺陷

从会计等式产生到21世纪的今天,会计等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世界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会计确认范围也不断扩大,“纯粹”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现行价值。从历史成本发展到公允价值计量,当然是会计发展的进步,由于公允价值更强调现实价值,因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可靠、更相关。但是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不是完美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出公允价值的的致命缺陷,表现为顺周期性,其根源在于公允价值会计仍然沿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等式,从而造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和计量缺陷。现行会计等式的理论缺陷表现在:

1、依据的前提已经发生变化。现行的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以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之上,其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上的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累加,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而历史成本法建立的基础的条件,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资产的计价结果,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保持一致,即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一般不做调整。换而言之,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就是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经贸繁荣,采用金本位货币结算体系下,名义货币稳定,生产率保持不变,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的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可靠的、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由此以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的会计恒等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净资产及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内涵不同。现行会计理论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并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资产扣除负债后有所有者应拥的剩余权益。但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理论上应当不是同一概念,净资产是指企业全部的资产减去全部的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并已实现的应该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得更通俗一点,它包括企业过去形成自创的无形资产、所有者投入成本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因而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事实上随着证券市场的出现,企业净资产从来就没等于所有者权益,这一点上在上市公司表现更为突出。从资本市场来看,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等于股价,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可靠性。如果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话,那么这种会计计量还有什么意义?相应的会计信息还真的可靠、相关吗?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客观现实不符。财务会计对资产、负债计量的结果,最终归结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不考虑时间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形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采用现行市价计量,由于其反应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现时真实价值,企业所有者权益来自资本市场交易的结果,其中供求关系是影响股价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影响股价也是通过供求关系发生作用,因此在现行市价计量下,企业的资产及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在现值计量下,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于未来的盈利水平,而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入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无关,因此,也得不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论。

4、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计等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因此,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由于资产、负债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或者现值计量的,已经考虑到资产、负债计量的时点性,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的差异。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公允价值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并形成公允价值的会计等式,也就是现行的会计等式:资产公允价值=负债公允价值+所有者权益。其缺陷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并非是该时点现行的市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者权益,对上市公司而言,该时点的所有者权益为股权价值即股权市价,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格,因此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可能与客观实际不符,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有用。价值属性不清晰。公允价值到底是独立的计量方法,还是混合的计量方法,理论界尚未统一认识。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应是一种混合的计量方法,即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计量资产、负债价值,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因此其反应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不清晰,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结果,必然导致资产价值属性上逻辑混乱和矛盾。现行会计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毫无意义。在生产率不断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历史成本计量条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失去理论基础,也与客观实际不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更可靠、有用的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服务。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各自发生变化,因此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素也并非由资产和负债决定,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仍然沿用历史成本计量形成的会计等式,并不是妥当的、科学的。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从来不等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也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那么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式就没有依据了。

纵观科学发展史表明,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会计等式也应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也应该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随着社会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发展,会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行会计恒等式也将发生变革。考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特点,会计等式应变革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变革后的等式既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科学逻辑,可以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便于投资决策,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绥芬河海融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彭东丽 张所利

篇2:对会计基本等式的思考

张建强

一、学科定位

从属于会计专业,是会计专业基础性学科,服务于金融、商业(收银)等第三产业;同时它又是职业技能教学。这决定了本学科的教学具有面广(教学对象)、项多(教学内容)、度深(教学要求)、量大(教学实训)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为实现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目标,我们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用提高的思路更好地搞好普及工作。多年来经过计算教研室技能组这支由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团队的努力,确保了我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始终走在武汉市中职教学的前列。

二、教学内容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内容已经模块化、项目化,基本上能满足会计、金融行业及商业收银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要求。为遵循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融入会计、收银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教学过程实习、毕业实习环节也加强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的经验和教训。主要模块是:点钞、人民币真假识别、会计数字书写、小键盘计算技能(传票算、票币算、账表算等项目)、POS操作技能。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点钞教学的仿真度有待提高。

点钞目前银行业及全国大赛都采用散钞进行训练及比赛,但学校还主要用整把进行训练和考核,主要因为散把点钞在考核上工作量较大。因此,在教学上只能介绍方法,而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所以在效果上大打折扣。我们只能对一小部分选入集训队的学生进行散把点钞的强化训练,而难以做到普及。

2、小键盘教学有待统一。

目前主要采用电子计算器、翰林提两种工具同时进行教学,电子计算器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但翰林提价格上较贵,在实际使用中有一定的弊端(如系统版本的差异不稳定,赠送电池不耐用等),而且采用学生自愿购买方式,学生有的有,有的没有,这样即增加了教学难度,又不能进行统一考核,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3、POS操作技能教学设备有待更新。

据用人单位反应,学生在收银实习过程中,比较薄弱环节是银联POS刷卡机的操作。

解决办法:

1、点钞教学计划中应增加散把教学,建议整把教学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即第二学期)

2、可配备点钞机对散把进行教学与考核,并制定相应的散把通级标准,最高级别应略高于用人单位标准。点钞教学中要增加夹版(即大面值钞里面夹杂小面值钞票),识假的相关内容。点钞扎把单圈双圈均需教授。

篇3:对现行会计等式理论缺陷的思考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纵观会计发展史, 也就是会计等式不断演变、进步的历程。会计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 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奠基人“卢卡·巴其阿勒”首先提出, 即“一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人所有权的总值”, 这个公式被西方会计学者奉为会计的基本记账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公司的组织形式, 商业信用大大发展, 资本筹措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到了20世纪20年代, 美国会计学者佩顿和凯恩斯根据“有财产存在必有财产来源”的基本思想, 首次提出了“资产之形态=资产之来源”的会计等式。随后佩顿根据资产来源即资产支配权的理论, 又提出了“资产、权益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又把支配权明确划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大类, 提出了“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等式理论。20世纪30年代, 会计等式及理论基本成熟定性, 该等式成为西方国家借贷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在我国, 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因此, 我国将会计基本等式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历史成本形成的会计等式理论建立在以历史成本法计量属性的基础之上, 其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的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累加, 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在币值稳定, 社会平均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上述会计等式永远保持平衡所以称“会计恒等式”, 因此, 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是可靠的、有用的。

二、现行会计等式的理论缺陷

从会计等式产生到21世纪的今天, 会计等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世界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财务会计确认范围也不断扩大, “纯粹”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现行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实行, 由于公允价值更强调现实价值, 因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可靠、更相关。但是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也不是完美的,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出公允价值的的致命缺陷, 表现为顺周期性, 其根源在于公允价值会计仍然沿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等式, 从而造成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失真和计量缺陷。现行会计等式的理论缺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依据的前提已经发生变化

现行的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 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 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以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之上, 其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上的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累加, 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而历史成本法建立的基础条件, 一是币值稳定假设, 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 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 资产的计价结果, 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保持一致, 即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计价入账, 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一般不做调整。换而言之, 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就是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 经贸繁荣, 采用金本位货币结算体系下, 名义货币稳定, 生产率保持不变, 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 形成的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可靠的、有效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名义货币发生变化, 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 由此以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的会计恒等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净资产及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内涵不同

现行会计理论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 并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应拥有的剩余权益。但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理论上应当不是同一概念, 净资产是指企业全部的资产减去全部的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并已实现的应该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 说得更通俗一点, 它包括企业过去形成自创的无形资产、所有者投入成本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因而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事实上随着证券市场的出现, 企业净资产从来就没等于所有者权益, 这一点上在上市公司表现更为突出。从资本市场来看, 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等于股价, 因此, 我们不得不怀疑“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可靠性。如果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话, 那么这种会计计量还有什么意义?相应的会计信息还真的可靠、相关吗?

(三)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客观现实不符

财务会计对资产、负债计量的结果, 最终归结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由于不考虑时间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形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采用现行市价计量, 由于其反应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现时真实价值, 企业所有者权益来自资本市场交易的结果, 其中供求关系是影响股价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因素影响股价也是通过供求关系发生作用, 因此在现行市价计量下, 企业的资产及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在现值计量下, 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于未来的盈利水平, 而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入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无关, 因此, 也得不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论。

(四)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计等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 因此, 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 由于资产、负债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或者现值计量的, 已经考虑到资产、负债计量的时点性, 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的差异。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公允价值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并形成公允价值的会计等式, 也就是现行的会计等式:资产公允价值=负债公允价值+所有者权益。其缺陷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并非是该时点现行的市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者权益, 对上市公司而言, 该时点的所有者权益为股权价值即股权市价, 对非上市公司而言, 要采用技术评估法, 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格, 因此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可能与客观实际不符, 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有用。 (2) 价值属性不清晰。公允价值到底是独立的计量方法, 还是混合的计量方法, 理论界尚未统一认识。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应是一种混合的计量方法, 即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计量资产、负债价值, 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 因此其反应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不清晰,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结果, 必然导致资产价值属性上逻辑混乱和矛盾。 (3) 现行会计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毫无意义。在生产率不断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 历史成本计量条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失去理论基础, 也与客观实际不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 是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提供更可靠、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以供决策服务。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各自发生变化, 因此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素也并非由资产和负债决定, 因此,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仍然沿用历史成本计量形成的会计等式, 并不是妥当的、科学的。事实上,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从来不等于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也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 那么“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式就没有依据了。

纵观科学发展史表明, 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 会计等式也应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 也应该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随着社会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发展, 会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现行会计恒等式也将发生变革。考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会计等式应变革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 变革后的等式既符合客观实际, 也体现科学逻辑, 可以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4:对会计恒等式的探究思考

【关键词】会计恒等式;权益所有者;企业现有资金利润

1.会计恒等式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理论下的特征

会计恒等式又称会计平衡公式,是一种能够如实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是保证企业会计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是会计人员进行企业资产核算、账目核计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恒等式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演变,由起初的简单计数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化、系统化的计算公式。最早出现的会计恒等式为古希腊时期的四柱结算法——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十九世纪出现了会计基本等式——资本=财产,财产=积极财产-消极财产,资产-负债=资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经济理论对会计恒等式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所有权理论认为会计理论是企业记账系统的关键,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影响财富值的增长情况,其理论公式为利润=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利益值。然而这种理论的缺陷体现在以下方面:资产所有权适用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对公司制企业不能起到重要的影响性;企业股东不能像独立实体一样行使各种法律权力和债务决定权,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决定权。基金理论认为应该将企业利益作为理论观点的核心,而不应该将人的意志作为决定性因素,其会计等式为:资产=资产限制。另外一种理论观点是投资者理论,其公式为资产=指定权益+剩余权益。此种理论没有将企业股东作为核心,而是将投资者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依据,来反映企业的现金需求量。

2.会计恒等式的发展现状

2.1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缺陷

现行公允市场价值指的就是企业的市价,在公平的交易中进行的资产交换与负债,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双方自愿进行的一种金额偿还方式。公允价值会受到市场活跃情况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处于不活跃时期时,要靠类似的资产市价来评估企业市场交易的市价,同时还能够对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以及租赁中出租人担保的金融资产进行公允价值的评定。然而,现行公允价值会受到市场经济诸多变动性的影响,只有在经济形势呈现出较好趋势之时,企业的金融资产才会增长,利润收益才会增加,企业相应的股东占有权利益也会随之增加。而当经济萎靡或者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的市场金融资产就会大幅缩水,股权占有值也会减少。

2.2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整体价值

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应该对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进行如实反映,而现行的会计恒等式准则并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利润状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现行会计恒等式法则只能对企业资产进行公允式的反映,而不能对具体的成本核算进行反映;现行会计恒等式针对的对象只局限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非流动性资产,而对于流动性较强的企业资产不对进行十分明确的规定,容易发生坏账现象;现行会计恒等式缺乏对企业整体资产的预计、评估能力,需要对企业的未来资金流进行正确反映,而不是对企业的单个资产进行累加。

2.3现行会计恒等式下的财务报表存在诸多风险

现行会计恒等式的主要操作模式是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来完成的,合并报表能够将母公司以及子公司的整体利润经营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其会计主体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进行反映,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企业可以通过合并报表来实现公司之间股权投资交易的调整,消除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市场交易形成的负面影响,在遵守经济权益法的基础上实现财务报表的管理。其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性,母公司和子公司从法律意义上来讲都是独立的经济法人,能够承担一定的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而财务报表的合并会将子公司的部分资产纳入母公司,从而加剧了公司之间的问题矛盾;另外,通过合并财务报表仅仅能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市场内部交易,而不能反映所有的负债情况;合并财务报表加剧了母公司的潜在风险,由于资产实现了合并,一旦子公司的财务或者资产存在危险因素就会影响母公司的企业经营状况,增加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3.会计恒等式的发展趋势及其解决策略

3.1在企业整体价值中体现无形资产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能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净资产来判断企业的经营能力,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足够强的现金流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那么它就拥有很高的整体价值。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很多情况下,会计报表并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忽视无形资产的计算公式必将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生产为主的经营方式已经开始向无形资产(企业品牌战略、经营理念、营销方式以及人力资源战略)转变,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核心资产,在核算此类企业的整体资产时应该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盈利价值能力进行分析与预测,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通过财务报表表现出来。

3.2正确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以历史成本为主,在恒等式利用上主要强调企业的利润和流转成本,这样的缺陷是无法提供客观信息,不能对会计目标进行正确预测。而现行的会计恒等式的计量因素包括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公允价值等,在计算企业利润时更具真实性。对于不太活跃的市场经济,可以采用倒算方法来进行计量,对企业的经营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原则进行计量。此外还可以采用现值混合法进行计量,从而将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更加公正而客观地反映出来,及时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

3.3企业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对所有权益的影响

财务资本观会将企业的负债价值归入利润值里,而实物资本会将资本公积计入利润里,而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不将资产和负债价值计入到企业营业利润里,因为价值变动不会产生具体的费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其会计恒等式为净资产=已实现的所有权益+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而不能将预期潜在权益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中去。

3.4控制计提风险金,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前提下,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预防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发生。因此,企业应该不断规范会计恒等式计算方法,完善风险责任制度,按照税收制度计提利润风险金,提高所有者权益核算准确度,增加预赔风险支出能力。因此,必须分清企业利润、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做出正确判定。所有权益者的构成因素有很多种,包括股东成本、资本公积金、企业风险金以及经营预留存入收益等,要采取历史成本法对权责关系进行正确配比,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按照会计恒等式所有者权益=股东成本+资本公积金+企业风险金+未分配利润。

4.结语

会计恒等式理论对企业的收益和资金流动性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其整体资产价值和收益情况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权益、资产以及股东收益情况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控制经济运转情况,有效调节通货膨胀,从而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有效控制。 [科]

【参考文献】

[1]蒋昕,谢东闻,单昭祥.论“会计恒等式”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

[2]王桢.对会计等式内涵的分析与认识[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3]唐軼之,刘鑫.会计等式蕴含的哲学思想[J].财会通讯,2011(16).

篇5: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

第一部分:基本不等式变形技巧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求解最值、值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时,关键在对已知条件的灵活变形,使问题出现积(或和)为定值,以便解决问题,现就常用技巧给以归纳。

技巧一:加减常数

1、求函数yx

点评:当各项符号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要保证代数式中的各项均为正。

技巧二:巧变常数

2、已知0x

点评:形如f(x)x(1ax)或f(x)x2(1ax2)等可有两种变形方法:一是巧乘常数;二是巧提常数,应用时要注意活用。

技巧

三、分离常数

3、已知x

5452121x1(x1)的值域。,求函数y=x(1-2x)的最大值。,则f(x)x3x32x4542有()32A、最大值B、最小值C、最大值D、最小值

32点评:通过加减常数,分离出一个常数是分式函数求值域常用的方法,这里一定要加减好“常数”,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技巧

四、活用常数

4、若x,yR且满足

点评:通过配凑“1”并进行“1”的代换,整理后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减少了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次数,有效地避免了等号不能同时取到的麻烦。

技巧

五、统一形式

例

5、已知a,b,cR,求(abc)(4x16y1,求x+y的最小值。1

ab1

c)的最小值。

点评:根据分母的特点,进行结构调整为统一的形式,这样便能快速求解。含有根号的问题也要注意形式的统一(如求函数yxx2(0x1)可变形为y第二部分: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技巧

。x(1x)等)

1.轮换对称型

例1 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

证:abc

222

abbcac.点评:分段应用基本等式,然后整体相加(乘)得结论,是证明轮换对称不等式的常用技

巧。

2.利用“1”的代换型

111

已知a,b,cR,且 abc1,求证 9.abc例2

点评:做“1”的代换。

.3.逆向运用公式型

a,bR,ab1求证: a

b

2.例3已知

点评:依据求证式的结构,凑出常数因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为脱去左边的根号,a

12,b

11

转换成 1a,1b,然后逆向运222

用均值不等式: 若

a,bR则 ab

ab2

.4.挖掘隐含条件证明不等式

111

a,bR,ab1求证:11.ab9 例4 已知

a,bR,ab1

12

ab说明a,bR,ab1的背后隐含ab

4ab

2点评:由于

着一个不等式ab

.5.用均值不等式的变式形式证明不等式

ab例5已知a,b,cR,求证:

bc

ca

2abc.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对ab,bc,ca的处理,如果能找出

ab与ab间的关系,问题就可以

222222

解决,注意到

ab2ab2ab



ab2

2ab

ab 其中a,b,cR即可。解题时要注意a

b2ab的ab

变式应用。常用

ab2

篇6: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起初,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四条性质的教学力量分布得比较平均,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和同乘的实验由教师演示,等式两边同除的实验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重点不够突出,在经过了网络研讨和集体反思之后,最终形成了将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其它的三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这一环节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理性的思考,形象的演示的基础上,在推理后验证自己的想法,不仅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实验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

以前的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初中学习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作准备。

教授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互说操作,完成设计好的导学。最后我再课件操作验证学生的结论,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课上学生们紧跟我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的参加小组活动,学生表现很积极。

1、等式的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中让学生在15分钟时间内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种现象,突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感悟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引导学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这样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动手实验操作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了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等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

2、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学生展示环节非常好,不仅仅展示了实验过程、现象,总结了规律,在展示过程中,能积极补充、质疑,个别同学质疑的问题很有价值。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3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习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示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过问题4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评议表达能力。

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音量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丰功,用自信蕴育自信,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致以捕捞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习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备课

备教材:

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发现,小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习的。所以学生应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平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习对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

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发现,将近90%的学生能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50%多的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而对“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因超前学习才了解。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放在了角和对角线方面。

备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看了一位老师针对平行四边形上的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可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下一个定义。结果,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说了出来,并说出这样定义的原因。听起来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难以分辨用哪一个做定义更合适。最后老师说习惯上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定义。看了这节课后再结合小学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认为,小学教材已对“平行四边形”作了明确叙述,在“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定义的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师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学生并不知道是判定)来定义,而定义本身常常又是一个规定性的东西。因此,我在这个地方采取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把拼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既能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情况,也为下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结论和证明过程填写在事先发给的探究报告里,使学生的思维和落实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从旋转的角度准备了形象生动的性质探索课件。

整节课采取探索式证明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想、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课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不能再仅局限于一些结论的获得,而要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学生要对发现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对“平行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在小学是通过观察、测量对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的。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呢?学生在学多边形知识时曾经采取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所以课堂上当对这一结论进行证明时,学生很快想到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但学生在推理时符号语言说的还不太顺畅,推理也还缺乏规范性。所以在学生的叙述下教师进行规范的推理板书,给学生做出示范。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

由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

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教学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

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7

教师的情绪也比较平淡,没有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使得前半部分的课堂有点沉闷,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也比较少。由此可知:教师进入课堂就要立刻调动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有轻松活泼的感觉,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的教学方法,因为平时训练的少,教师突然放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学生还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掌握新知,巩固新知,然后学会解题。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层次,有坡度,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愣神时,及时将问题简单清晰化是明智的。这个现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现过,如:75+x=150,有学生写: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于:教学中的例题,多数是X在运算符号的前面,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左边只剩下X时,都是左边加几,等式两边就同时减几,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只看左边运算符号后面的数,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不透彻,解方程时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薄弱。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8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上一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优秀下一篇:国家税务总局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管理推进再就业税收政策落实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