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

2024-05-23

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精选6篇)

篇1: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

西湖小学 萧艳君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很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概率论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下面针对我在备课、授课中的体会做些反思。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选择与学生现实中已有的经验相耦合的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从大家感兴趣的“猜人”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抛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摸球”,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黄球?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三次“摸球”,先让学生试着猜想“怎样做才能在盒子中摸到白球?”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幸运大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得出结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代表小组演示汇报,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四、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篇3: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

1.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 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 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 12 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 或等于2。 因为1 个骰子最小是1, 2 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大于等于2, 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 假如和是5, 6, 7, 8, 9 这五个数, 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 6, 7, 8, 9 以外的数, 就算你们赢, 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 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 6, 7, 8, 9 是五种可能;5, 6, 7, 8, 9 以外的数2, 3, 4, 10, 11, 12 是六种可能, 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 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 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 从发现问题中, 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 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 个数的结果, 你们选了6 个数的结果, 但是, 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 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 不是老师幸运, 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 下面,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 个面, 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 1-6 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 这11 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 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名同学负责记录, 其他3 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 (活动开始) 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 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 记录结果发现11 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 (每次的结果分析) :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老师选的5, 6, 7, 8, 9 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 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 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 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 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 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 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 只要善于动脑, 善于探究, 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 还是做游戏, 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善于动脑子, 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 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动手动脑, 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 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 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 但是环环相扣,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 引起了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 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 的次数较少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 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 过程很简单, 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 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 (8) .

篇4: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

关键词:数学游戏 亲手尝试 动手操作 培养能力 提高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教师出示两枚骰子),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板书: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5,6,7,8,9以外的数2,3,4,10,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其他3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活动开始)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记录结果发现11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每次的结果分析):

2=1+1

3=1+2=2+1

4=1+3=2+2=3+1

5=1+4=2+3=3+2=4+1

6=1+5=2+4=3+3=4+2=5+1

7=1+6=2+5=3+4=4+3=5+2=6+1

8=2+6=3+5=4+4=5+3=6+2

9=3+6=4+5=5+4=6+3

10=4+6=5+5=6+4

11=5+6=6+5

12=6+6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老师选的5,6,7,8,9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8).

[2]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篇5: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郭海霞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心得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2.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教学不足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改进措施

篇6: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4页的内容。(奖牌给哪组)

知识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讨论“奖牌给哪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2. 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3. 揭题。

二、探索新知。

1. 让学生尝试解答。

2. 生汇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 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 做书本第72页试一试。

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

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气温的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 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写作文怎样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