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欣赏:一个人 一座城

2024-06-26

情感美文欣赏:一个人 一座城(精选8篇)

篇1:情感美文欣赏:一个人 一座城

1987年冬的一天,接到入伍通知书:“你坚决响应祖国号召,积极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业已批准……”实话实说,当年不全是报效祖国的想法,也有想找个出路、甚至是找条活路的心思,反正,夹带着私货。

汽车、火车,折腾两天多,终于到达目的地——重庆市璧山县,一个挂在山城边边上的小县城。从此,便与这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璧山,“因山中出白石,朗润如璧”而得名。

那时,县城小,只有一条正街。说是正街,其实就是一小段穿城而过的国道,点一支烟就能走完。

那时,小城美啊,宛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见了生人就会脸红。乌黑发亮的青丝下扑闪着如烟如梦的双眸,美得让人心尖发颤。清晨,雾未散,袅袅炊烟便从那一排排、一间间的白墙黑瓦下冒了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人们慢条斯理地穿衣、洗漱、倒垃圾。早餐几乎都在家吃,吃的用的都与竹子有关,小到竹碗竹筷,大到竹桌竹椅,甚至竹床竹书架。那阵,物质缺乏,但只要能买到的,全是土鸡土鸭土鲫鱼,瓜果蔬菜也没有残留农药一说,清一色的有机食品。

时光匆匆,没有多大改变的,恐怕只有那条穿城而过的璧南河了。历朝历代,人们只对两岸进行加固和简修,从未改变小河的形状和流向,小河大体上保持几百年、甚致上千年前的样子,这算一路走来的决策者们对璧山的一点交待吧。

都说大河向东流,璧南河不,很别致,它由北向南流,流过璧山全境后,再经什么七弯八拐汇入长江、流入大海的就不得而知了。当夜晚降临,华灯初放,信步小河两岸,心中会响起那首老歌:小河弯弯向南流……

小河较为公正地把县城分为东西两块,所以得有许多桥把它们连起来。三十年前,只有安川桥、小东门桥、大东门桥三座石拱桥,能通解放牌汽车和拖拉机。现在,得有二十多座吧,有将军桥、彩虹桥、文峰桥、状元桥……刚到璧山,如果迷失方向,记住这些桥,沿着小河走,迷路的事就能迎刃而解。

早年,河堤没整治,两岸尽是疯长的野草野花,浓密而杂乱,一些生活在其间的水鸟会突然飞出,吓人一跳,尤其惹得垂钓者厌恶……平时,小河很安静,可暴雨一降临,却又显得那么原始和粗鲁,实在摸不透它的秉性。涨水的季节,总有人落水,绝大多数都能救起。于是,救人者会被众人簇拥着,胸带红花,身披锦旗,由一名老公安鸣锣开道,在小城每个角落走上一圈,最后光荣送达家门,沿途冷不丁的还会有人燃放鞭炮奖励。救人者一脸憨笑,洋盘得很!

少女总要长大、成人、持家。璧山慢慢褪去青涩的外衣,逐渐历练成如今善良而自信的女人。你用女人特有的睿智和包容,着五色,调五味,邻里和睦,家人和善。你是个讲究之人,门庭后院,洁净清爽;大街小巷,绿树成荫,草木葳蕤;道路街面,清洁如洗;左右园林,相互托应;湿地公园,波光滟潋。真叫一个“城是一座景,景是一座城!”至今,国家级的名片你已高达八张。

你学贯古今,对家史烂熟于胸、侃侃而谈:1938年到1946年期间,著名画家吕凤子就在璧山创办了正则中学。吕凤子何许人也?吴冠中、李可染曾受学于他。1940年9月13日,抗日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之空战发生在璧山上空,我机毁13架,全部坠落璧山境内,其中一机撞击东山崖壁的印迹至今尤存。勇敢的璧山百姓自发守护飞机残骸和烈士遗体,用滑杆(简易担架)抢救一名尚有呼吸的飞行员,可惜抬至三里多地时,年轻的飞行员因伤事过重,壮烈牺牲在茅莱山上,村民围住,失声痛哭……

你笑迎天下商贾, 真诚对世界说:欢迎到我家,来了就是璧山人!于是,家里高朋满座。北方的,南方的,本地的;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建工厂、拓市场,你风趣地说:“国外财团送钱来了!”

到了璧山,你算来着了。女主人厨艺惊艳八方,早为你准备了闻名遐迩的重庆麻辣小面、火锅、本土的丁家兔、来凤鱼;如果实在受不了这麻辣鲜香,带你去位于秀湖公园旁的南门唐城——璧山人的“好吃城”,上百家店面相连,楼上楼下,各种风味,全是吃的;年轻人最爱去的,是那家叫“吉原和风“日式料理,食材地道,服务专业,听说是几名90后的大学生合伙开的。

你已然完成华丽转身,迈入高端行列。但是你呀,却更显谦和、温润。闲暇下来总是念辺:我们的情谊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风雨同舟,一路走来……是呀,那些年,河堤没有得到根治,几乎是年年抗洪,年年抢险,也记不得多少次的抗洪了,只晓得那是份内之事。时至今日,只要下大暴雨,都会习惯伸长脖长看看璧南河水位和涨势。

那次东山屏障失火,浓烟滚滚,大火肆虐,恶龙如果爬过山梁,直接威胁重庆主城。救火如救人,灾情就是命令,璧山人的血性与担当再次被点燃,数万璧山儿女和驻军自发行动起来,无人动员,自觉冲向火场。砍隔离、扑山火、拦火龙,终于在山顶擒住恶龙,一举灭掉其嚣张气焰。你捧着我指甲翻飞的双手,我看着你被烧焦的秀发,我们相拥而泣,深深安慰。

你接纳了每一个外来客,安顿了一颗颗飘荡的灵魂。

我说,感觉你还是没有变。你说,那是因为心底流淌的是璧南河的清澈。你还说,我是你的初恋,是你的红颜。

那我们就说好,做一辈子的情人……

公众号:天府散文

篇2:情感美文欣赏:一个人 一座城

少年在这里读了3年书,刚刚中专毕业。同学们都回家了,他想到自己位于大别山深处闭塞的小山村,于是选择了留下。没想到工作很难找,好一点的都要押金;要么就是又脏又累,工资还低得离谱。

傍晚时分,少年又垂头丧气地回到位于江津湖畔的家。他在这座城市举目无亲,已在长椅上过了两夜。口袋里再也搜不出半个钢儿了,又累又饿的他倒头就睡。他做了个长长的梦,梦见父母,梦见同学

迷迷糊糊中,少年觉得有人拍他的肩膀。难道是城管来赶?他睁眼一看,天亮了,一个瘦高的身影站在阳光里。你怎么在这里睡觉?那个人叫着少年的名字亲切地问。少年觉得声音有些耳熟,愣了几秒,认出那人是学校里教美术的周老师。少年就读的是艺师班,周老师不过在他进校初教了他半个月美术课。后来,学校调整教学模式,少年选修音乐,就再没上过美术课,也没和周老师打交道了。没想到如今流落街头被周老师发现,周老师竟还记得他的名字!

少年的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周老师不由分说把少年拉上他的车,直奔江津中路的一座酒店。周老师吩咐大厨赶紧给少年下一碗肉丝面,又带少年进了二楼包间问缘由。原来说这是周老师和朋友合伙开的酒店。少年惶恐地坐着,看着老师慈父般的面容,就一五一十地说了缘由。周老师说:你有困难可以来找我啊!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我的学生!

正说着,厨师把面端来了。周老师说,快吃吧,你肯定饿坏了!少年感激的泪在眼里直打转,但终于忍着没掉下来。周老师又说,慢点吃,别烫着!等少年把满满一大碗面条一扫而光,周老师说道:我们酒店正好缺一名DJ放碟员,你是音乐专业的,又精通电器维修,要不你在这里上班吧!少年愣愣地张着嘴,自己懂点电器修理,周老师连这个都知道?管吃管住一个月300元,你愿意吗?周老师又问。工作不累,待遇也好。少年这才反应过来,拼命地点头。那好,从今天起你就在这儿上班了,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说着周老师又叫来一位工作人员交代说:他是我的学生,你们把他照顾好!就这样,少年在这座城市有了安身之所。

少年干得很开心,直到年底被父亲催促回家。回乡后,少年也成为一名老师,在一所村小任教。他一直记得周老师,便像周老师关心自己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后来,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有机会和同学回访母校,得知敬爱的周老师已在5年前病故了。他竟永都没有机会跟周老师说声谢谢了!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篇3:一个人一座城

亲爱的你们, 你们可知, 要有多坚强, 才敢念念不忘?每当我合上眼, 在朦胧中看见你们的笑颜, 泪汹涌而出时, 我才懂, 曾经云淡风轻的感情都是真的, 都是刻骨铭心的。当我们毕业, 曲终人散去, 所有的回忆都蚀骨, 哪怕是随口说的一句话。

你们是否记得?三年前, 我们初识于尘封了一个学期的教室, 桌上还有细细的尘埃, 却丝毫不影响我们新奇而期盼的心。那时, 似乎冥冥中有我们前世的契约, 我们四个人正好都坐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看着桌上的灰尘, 我略微苦恼地抓了抓脑袋, 而你们善解人意地一人拿了一张餐巾纸给我, 看到三张餐巾纸, 我们都笑了。看, 有时候, 缘分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 暖黄的阳光, 尘埃中我们微笑的脸庞, 渲染了温暖的纸巾, 在记忆中像是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画面。

你们是否记得, 两年前, 那场运动会, 我们班的接力赛因为我而输掉?那时的我们是多么争强好胜啊, 即使所有的斑斓希望, 都在我的一跤里黯然失色。事后, 我一个人坐在操场的树下, 默默垂泪, 同学们那些眼神, 明明是暗淡、失望而责备的。我的手无意识地抠着地上的土, 如我没有……如果没有我……正在这时, 你们来了。还记得你们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么:“经历了雪花, 天就不再只有纯蓝色!”然后我就懂了, 经历了失败, 我也会更坚强。铅灰的天空, 树下我们稚嫩却严肃的脸庞, 颊边渲染惆怅的泪珠, 像无声的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久久萦绕。

你们是否记得, 一年前, 那个我们最繁忙的日子, 中考总是让人畏惧却满怀期盼的。还记得体育中考的那段时间么?八百米的长长的跑道, 在我实在坚持不下去时而伸到我面前的手。“不要走, 越走越想要休息, 要一直一直跑, 不要放弃。”这句话我常常会想起, 同时忆起的还有你们浅棕色瞳仁里的真诚和执着。我们四个人, 浩浩荡荡地在操场上奔驰。前方, 有我们的梦想, 我们的期待。炽热的骄阳, 操场上我们疲惫的脸庞, 渲染了斑斓色彩的汗珠, 像照片一样在脑海中浮现。

而现在, 我们各自有了一个新环境、新学校、新班级、新朋友。但是, 偶尔会在不能被理解的时候, 想起你们, 想起我们那段温馨而肆意的时光。

一梦, 三年。缘浅或缘深?

相起那句话:一个人, 一座城, 一生心疼。向来缘浅, 奈何情深。

以后的以后, 我会好好的。但是我一定会记得你们, 你们和我一起成长, 一起见证那段美好肆意的琥珀年华。更重要的是, 你们, 教会了我爱。

我会在这个小城里, 回忆我们的过去, 像品味最香醇的酒。缘浅情深, 一笑奈何。

谁的寂寞覆我华裳, 谁的华裳覆我肩膀。经不住似水年华, 逃不过此间少年。

学校:浙江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导师:李月圆

篇4:一个人,一座城

2012年7月30日,杨光十几年来的作品精选《我和我的青岛》在新华社新闻大厦“新华影廊”展出,79幅精美作品分为海、城、人三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岛城青岛的美丽风貌和时代变迁,体现了摄影师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

韩: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专门拍摄一个城市的念头的?或者说《我和我的青岛》这个选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杨:并不是先有选题才来做这件事的,而是先有了很多拍摄,才逐渐形成了主题。“我的青岛”,这个说法本身就很主观,所谓“我和我的青岛”,从选项上看,可以随意选择,但是如果选择得太宽泛,很难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果选择得太窄,又会过于主观。所以实际上我镜头下的青岛只是青岛的一个文化侧面,而这个侧面又是用一些很具体的东西表现。一组图像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很具体的小碎片,拼凑成一个模模糊糊能看出轮廓的东西。好比一个人的一张脸,脸上的各个零件,眉毛、鼻子,单个看都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轮廓就显示出来了。

韩:此次展览《我和我的青岛》全部选用的是黑白照片,为什么想用这种形式来表现青岛?

杨:用黑白照片有多种原因,一是因为时间跨度很长,很多照片拍摄的时候就是用黑白胶片拍的。二是自己可以处理,自己冲洗放大。再一个就是说黑白照片相对要容易一些,在审美上可以抛弃色彩的干扰,对突显主题来说运用的手法更单纯,更简化。

韩:在您这组照片中,有很多海的场面,包含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海,您觉得海在您表现青岛这座城市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杨:我选的青岛的海的片子基本上都是青岛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海湾、海景,这些本身就是城市的景观、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这个城市的居民每天生活都离不开海。海对于城市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悄无声息的。有时候你不见得每天看到海,但是海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每天要吃海鲜,城市的气候因为海洋而变得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区,我们的工作生活坐标,都离不开海。像北京,评价自己房子的好坏,可能是看交通是否方便,在青岛就看房子能不能看到海。所以海作为青岛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韩:青岛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座旅游城市,有栈桥,八大关,石老人等很多著名的景点,而您镜头下的青岛,是一个非常安静、朴实的海边小城,您觉得您拍摄的青岛和大多数游客眼中的青岛有什么不同?

杨:这个里面就带有个人倾向性,这是我理想中的青岛。作品里有很多内容已经超现实了,很多东西不是真正看到的那样,但也不是假的,其实带有个人理想化成分在里面。我没有选择那种很嘈杂的场面,我还是希望青岛是个安静的小城市。

韩:您在拍摄的时候是有一个拍摄计划的吗?

杨: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小的拍摄计划,很可能今天脑子就想拍某一个路口,某一栋房子,或者是某一个背景前面,就是那么一个两个场景,可能要去几次才能拍到一张。大部分是想好的,顺便拍的很少,一般也很难一下子成功,受到很多影响,天气影响、环境影响、时间影响。我选用的摄影工具是很笨重的,机器很大,很难用。但是构图带来的视觉感是我喜欢的,所以就宁可用这个机器,在这条路上走。

韩:《我和我的青岛》拍摄跨度有十几年之久,您觉得青岛这十几年来有没有什么变化?您在拍摄方向上有没有变化?

杨:都有变化。影像本身对于捕捉城市变化来说,是摄影师的主观想法。城市不管怎么变化,对摄影师来说,也不可能看得很完整,只能在我们看到的部分去选取能够表达心里想法的东西。这毕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而不是接了一个任务要来拍摄青岛的宣传片。作为一个艺术创作,只能是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最终究竟会形成什么很难说。就像有一个小说家说过:如果我们知道小说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就不需要写了。正因为我们拿起笔来,开始写作,小说里主人公的命运是在自然而然地往前走,而不是限定好的,所以,作家才会写下去。摄影其实也一样,我并不知道我最后会拍成什么,所以我才去拍。

韩:您拍摄的青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在于您的观看方式,在于您的沉静思考,可否谈谈您对于影像的理解?

杨:总结起来,就是“道义”和“尊严”。国外很多理论家用的词汇是“道义”和“审美”,我更喜欢“尊严”这个词。我认为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要把握的是这两者的结合。图像的“道义”指的就是摄影家的观看角度和观看方式。比如说拍摄青岛,有的人拍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是存在的,也要拍,但是观点和导向得是正面的。摄影师不应该去靠太直白的方式说事情,我们实际上是用自己观看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图像的“尊严”主要指的是在严肃题材的创作时,读者读到这张图片时应该有一种尊敬的感觉。这和摄影师的立场有关,如果说“道义”是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坚持一个观点的,那“尊严”就是基于图像本身的,从图像中反映出摄影家内心的东西。比如现在每个城市都面临着遗存、保护、继承、发展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摄影师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只是个观看者。这是我自己的城市,是我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首先我很爱这个城市。爱具体表现出来可能是用正面的或者反面的方式,但绝不是把爱变成恨。

韩:在您对青岛的拍摄中,是如何体现“道义”和“尊严”的?您觉得青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或者您想表现出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杨:青岛这个城市,特别容易用影像表达的东西很多,它的海、它的城、它的人……它的外观和国内其他城市很不同,城市文化和人的精神也有特殊性。当然这里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好,有不好,有我们爱的部分,也有恨的部分,但主流还是爱的,这种爱其实就是一种“道义”。再一个,以前很多摄影家拍青岛的老街道,老房子,但是我拍的这些东西不多,即使有老房子也只是年代老,并不是破旧、败落的感觉,这里面就包含了“尊严”。有尊严的感觉,是指包括建筑物、城市的街巷以及城市的人的精神都是带有尊严的,这种尊严变成图像体现出来的时候,不应该给人“这个城市很破很老”的感觉。同时,尊严是需要艺术美感来支撑的,否则不足以形成一种高昂的姿态。当然,的确这个城市有很多地方很破很旧,有些摄影家喜欢拍,它们也是城市文化一部分,但我认为那不是主流,主流还是非常有尊严的,所以我在观看角度上舍弃了这些。我在这个题目中故意把这两种元素放在里面,每一张图片都要去考虑它的道义和尊严。我觉得影像文化到了最终也要从这两个方向上做评判。

韩:您对现在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建议?

篇5:为了一个人,奔赴一座城美文随笔

城中有美丽富饶

奔赴一座城,是为了追求一个人

往返数次,毫无倦意

外在的,通过沿途的风景可以取代

内在的美,是个人的追求所得

一座城

由淡薄而变得深邃

由模糊而变得清楚

耀眼的城市,照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富翁

也没有豪宅

平平淡淡、简洁朴素

却博得我的欢心

奔赴城中,不是为了追求高楼大厦

也不是为了赏识那纸醉灯谜

篇6:路过很多城只爱一个人情感美文

当我决定用十年的时间去忘记你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你,永远地。你一定不记得那个一说话就低着头的女孩子现在已经长成开朗理智的女生,那个柔柔弱弱总是被欺负的女孩子现在已经有了一群称兄道弟的女汉子,那个总是满腹心事伤春悲秋一纸自哀自怨的女孩现在已经练成尖酸刻薄针锋相对沉默自如的理性女。你不会记得曾经的我,也根本不会知道现在的我。

篇7: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2007年12月2日,我捧了一束鲜花和妈妈一起来到城南桥边。这里,已经成了花的海洋。妈妈告诉我一位叫孟祥斌的叔叔为了救一位阿姨从桥上跳下,牺牲了。孟叔叔真伟大,从那样高的城南桥往下跳,江水那么冷,他不害怕吗?2010年的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到人民大会堂看电影《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电影讲的正是孟祥斌叔叔英勇救人的故事。虽然两年过去了,孟叔叔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孟叔叔高大的身影,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他纵身一跃、不顾生死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我要向孟叔叔学习,从身边小事做起。同学有困难,我们要伸出援手。青海玉树发生了大地震,我要把所有的零用钱全部捐出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让玉树的小朋友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篇8:杨科璋:一个人温暖一座城

民房凌晨起火, 一家三口被困

5月29日23时33分, 玉林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玉林市玉城街道新民社区一栋民宅起火, 有人员被困。接警后, 玉林消防支队立即调集特勤、名山、新民、城站、福绵中队5个编队、16辆消防车、65名官兵前往处置。23时37分, 消防官兵到场后迅速展开灭火搜救。由于楼内堆放的大量可燃物品迅速燃烧蔓延, 二楼至五楼临时搭建的木质楼梯被烧毁。一名妇女和其10岁的儿子、2岁的女儿被困在五楼, 情况十分危急。

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根据现场实际, 部署警力通过依靠毗邻的建筑、架设六米拉梯等方式进行灭火行动, 同时调集城站、特勤中队组成搜救突击小组, 携带相关的救援器材深入火场搜救被困人员。23时55分, 火势基本被控制住。由于起火楼房周边场地狭窄, 举高喷射消防车无法施展。玉林市消防支队名山中队指导员杨科璋主动请缨, 带领三名官兵组成搜救组, 先登上旁边一栋6层楼顶, 通过铝合金组合梯与挂钩梯联用, 艰难攀爬上着火房子的楼顶, 然后沿楼内楼梯逐层搜索至5楼, 发现受困的母子3人被有毒浓烟熏得瘫软在地、不断呕吐、痛苦号哭, 小女孩几乎昏厥。消防官兵迅速将母子三人安全转移至相对安全的窗口附近。

战斗中消防员踩空坠楼, 牺牲时紧紧护住孩子

面对不断涌来的浓烟、爬楼后体力的极大消耗以及空气呼吸器储气即将耗尽, 三名官兵和母子三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杨科璋审时度势, 率先抱起女孩开始撤离。滚滚浓烟中能见度极低, 杨科璋踩空与被救女孩一起从五楼预留的电梯井坠落到一层。坠楼的一瞬间, 杨科璋仍紧紧抱住怀里的孩子, 当消防官兵找到重伤坠楼的杨科璋时, 杨科璋的一只手还紧紧护住小女孩。我们已无法还原, 在生命最后的几秒, 他脑海闪过的是什么画面, 但小女孩因为杨科璋以自己的身体充当了“保护垫”得以生还, 而杨科璋指导员因伤势过重, 经抢救无效于5月30日5时23分壮烈牺牲, 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杨科璋救了别人的孩子, 可他的父母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当我们用对讲机呼叫久久没听到他答复后, 我们就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于是马上组织搜救, 当时浓烟太大, 我们开展搜救时只能靠用手一步步摸索, 当我发现前面有个白点跑过去时, 首先摸到了一只手, 我上去就看到杨科璋, 我喊他时他没有答应, 已经没有意识了。我看到小女孩在他的胸前, 他的右手还紧护着女孩。”在杨科璋不幸坠楼的电梯井旁, 当晚第一个发现他的消防员———玉州大队城战中队易明祥事后讲述了当时的救援情景。

30日凌晨2时35分, 消防官兵利用三节拉梯配合挂钩梯和缓降器将小女孩的母亲余女士和10岁大的哥哥安全救出。另一名消防员城站消防中队战士叶长东在搜救过程中负伤, 经医院救治后无生命危险。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效率分析论文下一篇:关于吴某涉嫌走私毒品罪一案之取保候审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