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帝陵的优秀作文

2024-05-27

描写黄帝陵的优秀作文(共13篇)

篇1:描写黄帝陵的优秀作文

黄帝陵手植柏的传说作文

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

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篇2:描写黄帝陵的优秀作文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的美称,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年初一,我们迎着微凉的雪花,来到了黄帝陵。

黄帝陵前区气势恢宏,约有10000平方米的广场的地面上,选用了5000多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轩辕桥用花岩石料砌成,轩辕桥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的湖名为印池,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添加了无限的灵气。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止的寓意。登上庙院门前,向远处望去,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入庙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柏树苍劲挺拨,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叠叠,像一个巨大的绿伞。

柏树北端为祭祀广场,广场内香火鼎盛,广场的两侧有石钟和石鼎,石钟和石鼎两侧,画着龙的.旗迎风飘扬。祭祀广场北端为轩辕庙,轩辕庙中央的屋顶上面有一个圆形的缺口,缺口下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

轩辕庙北端为一个隧道,穿过隧道就看到了一条小路,小路旁的林子为民族同心林,林子里的树千姿百态,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山峰耸立,有的如巨龙盘绕。

出了民族同心林,我看见一个休息广场,坐在休息广场上,望着弯弯曲曲的路,我望而却步。可当我想回去的时候,想起了爸爸说的做事要善始善终。出了小路,看见了深藏在桥山中的黄帝陵冢,陵冢前面有一个祭亭,飞檐翘起,气宇轩昂。

篇3: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形态构建

寻根旅游是人们及其后裔因思念故土、亲友而到祖居地寻根探访、观光旅游的活动。作为独特的文化旅游形式,人们通常会购买旅游纪念品来寄托情感,满足内心的归宿感和期待,从而对旅游地的人文感怀也油然而生。

作为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物古迹为一体的黄帝陵,其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拥有着极大的潜在客源市场。众所周知,黄帝是华夏人文始祖,一统部落而开国的圣人,他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大融合、大发展的文明时代。而作为其精髓的黄帝文化,毫无疑问便成为全球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往的体现。黄帝陵就成为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始祖认同和膜拜的圣地。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是见于史书的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早在汉武帝之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北巡塑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桥山黄帝陵列于国家祭典,并重修轩辕庙。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因而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每年清明之际,在黄帝陵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1]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殷切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祭祀黄帝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也正是在这种大文化的背景推动下,黄帝陵景区的寻根文化旅游逐渐炙手可热起来。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2010年,黄帝陵景区游客游览108万余人次(不包括各种政府、民间组织的公众祭祀活动人次),到2011年9月已突破此人次。现场调查中还发现,游客在黄帝陵景区和黄陵县停留期间没有独特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可以购买,当地不能获得与资源相匹配的收益。目前到黄帝陵的旅游者只能进行祭祀活动,景区旅游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彰显黄帝陵的文化特色,制约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陕西旅游文化的缺失。

出现这种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原因是现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出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这与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不相适应。黄帝陵现有旅游纪念品与国内大多数旅游景点的产品雷同,甚至出现销售与地域文化毫无联系的贝雕、椰雕等旅游纪念品的现象。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意,与黄帝文化特色不相关联;缺乏地域特色,与当地文化特点不符,无法反映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黄帝文化的特殊性。

2 旅游纪念品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价值

旅游纪念品是能够通过一定造型、色彩和材质,发挥传达信息的符号作用来表征某种含义。通常情况下,其传达方式可以是图像的、指示性的或者具有象征性的,使人们通过旅游纪念品的造型直观的获得某种意义的领悟和价值体验。同时,旅游纪念品的消费可以带动旅游经济和文化发展,对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纪念品通过其造型语言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载体,使消费者明确了解其出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对生活的感悟和文化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创造出纪念品特有的情调,发挥其纪念性意义。黄帝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使以它为造型题材的旅游纪念品应从体现民族文化特征为出发点,使消费者从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可。

在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品,其销售收入占旅游产业总收入的40~60%,加快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对于提高旅游文化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黄帝陵旅游者大致可以分为大众游客和寻根游客。大众游客的行为活跃,不关注旅游纪念品的主题性,购买旅游纪念品以个人情趣喜好为主;寻根游客则更多关注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对于自己的旅游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具有责任心。所以,正是由于黄帝陵的特殊旅游地位,所以其景区的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旅游商品,它不但要能够反映黄帝陵的景点特色,而且还得承载起人们对华夏始祖的崇敬之情。

黄帝开创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全面的、深入的、无所不包的。由此衍生的黄帝文化无疑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陕西黄帝陵在中国黄帝文化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历史、文学、民间民俗传播等角度已形成的文化特征,如何在旅游纪念品的造型设计中以造型元素为载体实现其民族文化特征,使消费者从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可,成为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从挖掘陕西黄帝陵历史文化资源的视角,挖掘适合造型艺术表现的元素,形成鲜明地域文化形态、多种类型的系列旅游文化纪念品。陕西传统手工艺特点鲜明,具有浓厚西部地域文化色彩的特点,如剪纸、秦绣、泥塑、陶瓷器物等手工艺形式;比较时尚的则有小型装饰挂件、纪念徽章、纪念卡、纪念币等,均可以成为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形式。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对黄帝文化历史研究和对黄帝陵景区实地考察、调研,搭建出黄帝文化主题旅游纪念品的框架体系。设计开发应本着体积适当,便于携带,集现代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实现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开发设计中突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文化特色,力求在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体现现代设计的艺术魅力。可分为人文方面、历史文化方面、景区景观典故方面的主题系列进行分类开发设计,通过设计加强对主题文化、景区的文化宣传,实现黄帝陵旅游纪念品的纪念价值,提升其文化内涵,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使黄帝陵的旅游纪念品能更好地寄托寻根者对先祖的纪念和缅怀之情。

3 当前文化背景下的黄帝陵旅游文化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顺应时代需要,秉承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如何借助旅游纪念品独特而广泛的传播功能,融合陕西民俗风情,生动体现黄帝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便成为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黄帝文化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精神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人文文化价值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只有充分利用好黄帝陵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优势,以深化民族文化精神为目标设计开发系列旅游纪念品,才能够不断提高黄帝文化的历史人文文化价值,提升陕西黄帝陵旅游文化内涵,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陕西旅游市场竞争力,对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在当前寻根文化的大背景下,作者就黄帝陵旅游文化形态开发中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色与民族文化精神象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借助黄帝陵独特的文化题材,以深化民族文化精神为目标开发系列旅游纪念品,借助旅游纪念品质朴的亲和力,文化传播的广泛性,以不断提升黄帝陵旅游的文化内涵,强化陕西旅游市场竞争力,对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黄帝陵,旅游,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何炳武,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2]杨从锋.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之研究[D].江南大学,2004.

篇4:黄帝故里的五年级作文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的西北角,轩辕路中段。那里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游玩。

来到黄帝故里,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头牌坊,上面刻着“黄帝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走过石头牌坊,就来到了轩辕桥,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这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惟妙惟肖。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清的能看见水底几块灰色的大石头,甚至连水底的细沙也一清二楚。掉在水了的树叶在水面上打着漂儿,就像一艘艘小船在自由的航行,连河里的小鱼也在成群结队地自由嬉戏。

走下轩辕桥,穿过竹林,就来到了黄帝纪念馆。从外观看,黄帝纪念馆像一个“人”字形,仿佛从地里长出来一样。黄帝纪念馆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一个巨大的根雕,根雕上有五十六个大根,代表五十六个民族,那无数个小根,代表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整个根雕象征着华夏子孙同根同祖同源,同心同力共建美好家园;下层有一座黄帝像,黄帝手持宝剑,威严地坐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视前方,在为他的子孙指引着一条前进的大道。

篇5:畅游舜帝陵作文

贵戚坊小学

舜帝陵是我今年夏天旅游的景点,那里风景

畅游舜帝陵作文

 

我们又来到小溪边,那里有漂亮的梅花桩,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半圆形。我要踩着它走,可没走几步就掉水里了,真倒霉!

紧接着我们还去了山洞和沙滩。山洞里有漂亮的彩灯和椅子。沙滩的颜色就像金子一般的黄。

篇6:游黄帝故里游记作文

清明节放假三天,大伯开车带着我、哥哥、妈妈、奶奶和大妈去游新郑黄帝故里。

新郑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皇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

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皇帝像前。皇帝像非常雄伟壮观,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大家纷纷来到这里祭祖、祈祷,我们也加入了这一庞大的队伍。继续往前走,我突然看见了一棵又高又大的金黄色的树。它像一个顶天立地、力大无穷的巨人穿着黄金盔甲在战斗!我感到很奇怪,就问妈妈:“这棵树长得这么漂亮,是什么树呀?”妈妈笑了笑,答道:“傻孩子,这是棵假树,叫“许愿树”,许多中国奥运健将把自己的愿望和签名写在一张红纸条上,挂在上面呢!”我被这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赶快在这里拍照留念!

穿过了一条狭窄的通道,我们来到了皇帝纪念馆。我在里面看到了许多图片和资料,使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篇7:新郑黄帝故里游记作文

今年清明节我们全家去新郑参观了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轩辕路旁,房屋占地不算太大,但看起来庄严的大气,令人肃然起敬。刚进大门,我就被景区的外观吸引了。每间房屋都很古朴典雅,行走其中,仿佛穿越到了黄帝那个年代。 我们首先来到了黄帝庙南的一处大广场,四周迎风飘扬着一面面黄色的旗子,每面旗子上都写着百家姓里的一个姓氏。广场正中央是由汉白玉搭建起来的供台,踏阶而上,供台上面是九座大鼎,中间一座大的,周围八个方向各有一座小的。妈妈趁机启发我一言九鼎的由来,我茅塞顿开,不禁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黄帝大殿。殿前的焚香炉里插满了香火,烟雾缭绕,祭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随着人群的挪动,好久我们才进到黄帝大殿。只见一座黄帝的鎏金雕像位于中央,他紧锁双眉,好像在思索怎样能打贬蚩尤。他为了华夏文化做了那么多的供献,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对着雕像鞠了三躬。屋内四壁的壁画处处在诉说着黄帝的丰功伟绩,我们赞叹不已,原来我们的祖先是这样的.伟大!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黄帝祭拜大典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黄帝的汉白玉雕像,他威武地坐在宝椅上,好像要把世界都要扫视一遍。雕像底座是由汉白玉砌成,写着“轩辕黄帝”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经妈妈提示,我发现了一处细节,底座上汉白玉的排列每行有9块,共有5行,难道这就是“九五之尊”的由来?我向妈妈求证,还真得到了妈妈的赞赏,原来多学文化就是不一样。我顿时感觉开心极了。

篇8:游玩二帝陵作文450字

大年初一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弟弟一起去了“二帝陵”。妈妈告诉我,二帝就是指颛顼和帝喾两位皇帝,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

陵墓很简单,外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到这儿来游玩的人们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来参观陵墓,而是来看晚上的灯展和一项民间艺术――――打铁花。

参观完陵墓,我们等了好长时间,天已经黑透了,这里的灯才亮。不过,等待是值得的。因为这里的灯真的`很漂亮,也很多,数都数不过来。灯的形状也是千姿百态,有小花儿,有龙,有高塔・・・・・・美不胜收!

看了灯展,刚好民间艺术――――打铁花开始了。打铁花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如今却濒临失传。表演时鼓乐齐鸣,十几盘化铁炉火光冲天,打铁花艺人赤膊上阵,舞动着千余度高温的铁汁自如穿梭,被击打后的铁汁,可迸出几仗高,冲向空中,朵朵绽放,场面蔚为壮观!

篇9:游炎帝陵记作文

人们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去年国庆,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去参观了黄帝陵,它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在0.5公里的桥山之上,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

今年,我们又在同一时间去了另一个祖先的陵园――炎帝陵。它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17里处的神农镇庄里村。在去炎帝陵的路上,我透过车窗望着外面的`景象,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面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让人赞叹不已。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炎帝的圣像。他头上长着弯月似的犄角,手拿一把沉甸甸的谷穗。进入大殿,殿内东西两侧壁画向世人展示了炎帝发现五谷,教民耕种,垦渠凿井、制麻为布、首倡交易、五弦礼乐、作陶为器、发明医药、筑墙为城,炎黄结盟等十大丰功伟绩。再现了远古时代的生活景象。

再往深处走便是始祖殿。这里是祭祀神农炎帝的场所,始祖殿前面是钟鼓亭,钟鼓的左面是东厢房,里面记载着炎帝因为看到人们生病死亡,所以尝遍百草,寻找可以治病的草药。有一次,炎帝尝到了一种“百足虫”,便腹痛得连马也不能骑,于是随从用担架抬上,吃下解药也不管用,不幸身亡。

篇10:《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篇11:炎帝陵一日游作文

就这样我们踏上了炎帝陵之旅。揣着兴奋的心情,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带着对这次的实践活动的盼望,吸吸清凉的空气。我们坐上了汽车。在汽车上,往外看,透明得让我不得不久望窗外,冒着点小雨,点缀着这朦胧的早晨。

一条长长的水流,水——压根儿看不见,因为被挡住了。水流两岸是一长条的杨柳,紧贴两岸,碧绿的长枝,在烟雾缭绕中,显得更加妖娆。风一吹,杨柳迎面浮动,在风中,舞动着优美的姿态。这条水流像是没止境的,那一条长长的杨柳也没止境似的,让人欣赏过瘾,陶醉其中。慢慢地走向了郊区地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菜地。一棵棵蔬菜在土里,绿色的光点在土里点缀。远看,像一颗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土中。

走进乡间,一大片一大片,一座一座的田野和山丘的完美重合,形成了“美”的代词。纯朴的乡间,既有一望无际的田野,也有翠se欲流的山丘,还有玲珑的`菜地,让人回味无穷。想想:心情不愉悦才怪了!

在我平静地欣赏着美丽的乡间时,突然一片漆黑,一下什么也看不清了——入隧道了。微微有点点黄晕的灯光,有点恐惧。看,那些人好像没什么感觉似的,为什么呢?原来他们正在“呱啦”地吃着美味的零食,还嚼呀嚼的。

篇12:舜帝陵一日游作文600字

这周六是最美的一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一天,老师和我们一起去玩啦!也不能说叫玩,应该是去游览舜帝陵了。

我们早早的来到了舜帝陵门口,因为太激动,到处乱跑。等人齐后,刘老师就领着我们进如舜帝陵的大门。穿过彩虹门之后,我们走到了路线图跟前,来确定行走路线,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先去舜帝庙了解舜帝的历史,之后再去欣赏风景。走到神道的半路,我们见到了博物馆,就陷进去参观。在那些展厅中,我见到了战国时的兵器,西晋时期的衣服,还有各种钱币和古代的家用品。在后面的墓园里,我们又看到了各个时期的`墓碑。参观完博物馆,我们走上了通往舜帝庙的路。

一进入舜帝庙,第一眼就望到舜帝手抚五弦琴的雕像,拍照留念后,我们接着往里走,终于看到了古柏广场。广场中有五棵树龄在四千年以上的古柏,并且每一棵活柏怀里抱着一颗死柏,叫“夫妻柏”又叫连理柏,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长得。再往前走,就到了陵庙。陵庙中有敤首祠、樱花园。敤首是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舜从小就喜欢妹妹,妹妹也最喜欢哥哥。接着走去樱花园,走了一圈,出来的时候已经醉了,被园内的景色醉了。园内到处开满了樱花,粉色、白色应有尽有,还有紫色的紫荆,再加上旁边的古代建筑物,真的美极啦!

到了午餐时分,因为正好有一个同学过生日,我们就可以吃上香甜的蛋糕了。饭后,就是我们这群小孩的疯狂时间了。我们走去梅花桩,去迷宫探险,真的好开心。又跟着刘老师去河边散步,太开心了!这些活动后,许多人都回家了,我可不想回家,又和其他同学去迷宫中玩寻找小木屋的游戏,又去爬假山,荡秋千,骑自行车,玩得更开心了。

篇13:清明黄帝陵祭祀的散文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到清明春暖花开的时节,绵绵的春雨滋润了大地,在中国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小城黄陵,就会被慎终追远的氛围弥漫,被吊古凭今的气氛所萦绕,就会勾起人们心中的思念。因为这里是黄帝的陵寝的所在地,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在中国众多的小城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十多年前,黄帝陵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清明,海内外华夏儿女就齐聚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奠始祖黄帝,共同慎终追远,感恩先祖。

黄帝陵祭祀已经承载了更多的含义,不再是一项简单的祭祖活动,已经蕴含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力量的深刻意义,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见证,是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我因生活在这里的便利,每年都怀着虔诚的心去参加。今年又到了清明,黄帝陵没有了往年雨纷纷路断魂的愁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湖水碧波荡漾,空气弥漫着花香,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早早来到祭祀广场,融入到祭祀的人群里,成千上万名来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在祭祀大典前聚结,人潮涌动,庄严肃穆。

广场前沿的三出阙古朴典雅,东西两边摆放着依周礼最高祭祀礼制的九鼎八簋,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美,平添了历史的厚重,也召示出这里的祭祀仪式是最高礼仪的祭祀规格。

在桥山翠柏的衬托下,祭祀大殿更显气势恢弘,美轮美奂。大殿四周由多根园形石柱支撑,顶中央园形空间直通蓝天,体现了“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理念,黄帝的石刻巨像屹立在其中,预示着黄帝精神上联天下连地,天地相通的伟大,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石等五色石铺砌,蕴含着黄帝的功德恩泽神州大地。

祭祀典礼在寓意“九五至尊”的九时五十分开始,鼓声和钟声,雄浑悠远,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敬仰和追思之情。

在庄严的议程中,向始祖敬献了花篮,宣读了祭文,在祭文中,高度颂扬了始祖肇始文明的伟大功绩,回顾了过去一年来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巨大成就,表达了华夏儿女励精图治的精神,最后在乐舞《龙腾》告祭中,一条五十六米长、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龙”迎着朝阳,冉冉升起,飞向蓝天白云,飞向浩瀚的天空。

我仰视着那飞翔远去的巨龙,心情澎湃,心中期盼着,愿您越飞越高,与日月同辉,像恒星一样永存,像星星一样闪亮神州大地。

在这片沧桑的大地上,五千年来,东方巨龙赋予了他的子孙坚实的脊背,任凭多少次风云掠过,多少次风狂雨落,永远显示出不屈的坚强。在这片沃野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一直奔腾不息,黄帝精神就象那浩荡的洪流,历经多少历史的风浪,洗刷了多少历史的尘埃,永远激流向前,撞击出多少次惊涛骇浪。

在这片祖先留给的土地上,悠悠五千年孕育了多少灿烂的历史文化,依然在熠熠闪烁,那大漠收残阳的凋零,那明月醉荷花柔情,那大江东去的豪迈,那高山流水的高雅璀璨而多彩。当今,一条东方巨龙以坦荡豁达和深邃坚毅,已经腾飞走向新的辉煌。

我置身于祭祀的人群中,看着虔诚的人们,有的在沉思,有的在默默祈祷,有的露出期盼的眼神,恭敬地在跪拜上香,这是每个祭祀人重要的时刻,是和先人神灵交会的地方。

清明祭祖之所以隆重,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黄陵这个赋予历史厚重的土地上,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是我们民族的源泉,像黄河长江一样从未干涸,浩浩荡荡,五千年奔流不息。

东方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续,与黄帝的根文化息息相关,黄帝开启了东方文明,为我们的灿烂文化做了牢固的奠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是民族优秀传承文化的精华,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本。

清明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发展中逐渐完善的节日,远古时三月有上巳节、祭祖两个节日,在春秋时期在又增加了寒食节,在阳春三月这个特殊的季节,有慎终追远的感伤,也有欢乐赏春的氛围,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古老的《诗经》中的写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踏青的动人情景。

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腿上的肉,煮了一碗汤救了公子。

公子做了国君后,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却背着老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然而大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有人献计,三面火烧山,逼出介子推,然而当大火烧遍绵山,也没见介子推走出的身影,火熄后,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已经去世,并在身后树洞里留下用衣襟写的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样农历三月就有了清明节,上巳节,寒食节,到了唐朝,因为三个节时间接近,便将三节合并为一,清明节就具备了祭祖,寒食,踏春的内涵。

生活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多年来深深感悟到黄陵历史的厚重,感悟这里祭祀文化深远和影响,感悟到每个黄陵人对祖先虔诚之心,他们在坚守着黄帝祭祀文化,也在发展着黄帝祭祀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祭奠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向黄帝陵寝走去,我随着人群,行走在前往桥山之巅的路上,看着两边几千年来祭祖栽下的翠柏,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和那悠悠的祭祖文化,多少代多少人在这里祭奠先祖,多少代多少人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然而祭祖文化却一直在传承延续,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历代的子孙的情怀,寄托了对始祖丰功伟绩的思念,寄托了对缔造我们民族贡献先祖的缅怀。

看着雄伟的桥山,仿佛时光在倒流,在哪远古时期,当社会发展进入父系社会,当群婚进化到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后,古人开始思考个体产生的来源,氏族成员开始了追逐自己的世系,逐渐产生了祖先的灵魂可以庇护氏族成员的观念,从而形成了祖先崇拜。

五千年前,黄帝励精图治,统一万邦,发明舟车,弓矢,屋子,衣服、船,铜制兵器、嫘母发明了养蚕,其臣仓颉发明了文字,其子挠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等等,他为民族的形成文明的呈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轩辕黄帝逝世后,人们将他葬在松柏葱郁、绿水环绕的桥山之巅,从此这里就成了千百年来华人的永久牵挂,心灵寄托的地方。

黄帝去死后,他的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做塑像,带领群臣部众开始了祭拜黄帝。我想在那个时代,仪式可能是最原始的,他们信奉神灵,因为神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宰和支配这世间的一切,在他们心中黄帝祖先就是他们的保护神,所有的事情,都应向黄帝请示,给奉献各种祭品,祈求风调雨顺,子孙苍生平安,祈求国泰民安,从那时起,开始了祭奠黄帝祖先的先河。

在距今40前的尧舜禹时代和夏代,黄帝一直受到后代的崇敬,传说有虞氏(黄帝的曾孙)和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一直用最高祭祖之礼进行祭祀,商朝也一直延续着夏的祭祖规格。

到了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周穆王在拜会了西王母时,用食马三百、牛羊三千隆重祭祀黄帝,这次祭祀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中国祭祖礼仪观念,完全渗透入华夏后代的血脉里。

有文字确切记载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吴阳上畤,遥祭了黄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的,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这是皇帝进行黄帝陵祭祀的最早记录,为后来在黄陵举行公祭黄帝开了先例。

在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则更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公元770年,唐代宗明确把桥山黄帝祭祀纳入国家祭典,以后在宋元明清都继承了唐对黄帝的祭祀礼仪,并留下了大量的碑文和详细的历史记载。

历史走入近代,特别在1937年,为了唤起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共同在黄陵举行了公祭黄帝仪式,毛主席亲写了祭文,影响深远。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强盛,黄帝陵迎来了海内外同胞祭祀黄帝的盛况,前来黄帝陵寻根祭祖、祭祀黄帝的人数日益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惯例。

我随着上山的人流,一直沉思着祭祀文化的历史久远,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一直相信万物有灵的观念,始终认为祖先没有远去,他们的灵魂一直在罩着我们前行,从而诞生了祭祖文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祭祀文化是一种很强的关系纽带,它以民族亲情和家族亲情把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使每个人有了心灵归宿感,这也是每个黄陵人和中国人的情结,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

我还发现在黄陵这片土地上,受祭祀先祖文化的影响,民间祭祀文化也尤为深厚,家祭和宗族祭祀一直在延续,表现在清明节到坟茔进行扫墓,表现在到每年大年三十,在家乡举行宗族祭祀,每到这个时间,家族子孙不论你多远,有多忙,你都要回来参祭,这里的田家,段家,刘家,杨家等祭祀家族祖先的仪式尤为隆重,他们把祭主叫祭影,就是把家族祖先的画像展现出来,供子孙祭拜,祭奠完后,家族人一起吃饭喝酒,述说一年的成绩和分别的思念,通过祭祀凝聚了家族的团结。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呈现着多元一体的格局,文化呈繁星般的璀璨,通过祭祀黄帝,体现了民族同根同源,增进了民族的凝聚力,蕴藏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强化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同胞情谊,增强了民族自信。

通过祭祀祖先,在我们心灵深处树立了感恩思想,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和的基础就要懂得感恩,通过祭祀,使我们懂得感恩先祖的建邦立国,子孙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懂得感恩先祖赋予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未来,懂得感恩先祖的思想,使我们民族有了文明灿烂的延续。有了这份感恩之心,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通过祭祖能够把上一代和下一代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始祖真诚的敬意和念念不忘的思念,也是一次和祖先灵魂的空间交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寄托了心中的期望,赋予了克服艰难的力量,是我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富强的重要动力,它增进了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激励人们追梦前行,促使了中华文明在纷争的世界永远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祭祖不仅是匡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与生活环环相扣,枝蔓相连。几千年来的祭祖文化,使先人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通过祭祀,黄帝祭祖文化与华夏儿女的生活、思想,行为已经密不可分,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核心价值得到发扬光大,这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上一篇:父亲,父亲!作文下一篇:车间主任如何提高领导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