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

2024-06-27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通用11篇)

篇1: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

上海市宝山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标准

为提高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规范固定资产报废行为,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上海市市级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标准》(沪机管〔2014〕23号)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一、最低使用年限标准

固定资产的最低使用年限标准不得低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规定的折旧年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本部门固定资产的类别,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最低使用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二、最低使用效率标准

(一)通用使用效率标准

1.技术性能落后,不能满足单位履职的最低需要。2.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又无法校准修复。

3.严重污染环境、不能安全运转、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或人体健康,不能修复或维修费用达到购置成本的1/2以上(含1/2)。

4.因事故、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造成损坏,不能修复或维修费用达到购置成本的1/2以上(含1/2)。

5.长期使用,主要部件已经磨损老化且购买不到维修配件。6.达不到设备出厂说明书中记载的有关参数。7.国家明确规定应淘汰的设备。

(二)具体使用效率标准

1.复印机:复印速度小于或等于20页/分钟的,总页数达到50万页;复印速度大于20页/分钟的,总页数达到80万页。

2.一体机:打印、复印、传真总页数达120万页。3.机动车:车辆行驶超过30万公里;交通管理部门审验不合格或经修理后仍然审验不合格;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无法修复或修复后不能安全行驶;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

4.房屋:经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

三、标准应用说明

(一)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标准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不得申请报废。

(二)对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确已无法继续使用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相关人员,根据最低使用效率标准对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具书面意见。国家或行业对资产报废有技术要求的,从其规定。

(三)无法组织技术力量开展鉴定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

(四)本标准公示后,一个周期内不得变动。各部门如有追加最低使用效率标准的建议,应于每年9月份,向区财政局提出。标准修订后经公示,于次年的1月1日起执行。

(五)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

日期:2013-6-14 15:54:25

根据财政部2012年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最新修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标准由原来的单位价值5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提高到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1500元以上),固定资产分类由原十一类变为六大类,即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账、证、卡、实一致,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标准调整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库调整的工作尤为重要,请我局本级和二级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发文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固定资产调整工作。

一、调整依据

财政部最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71号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68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72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关于印发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3]2号)。

二、调整原则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顺利衔接,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完整准确,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和自治区财政厅对新旧财务会计制度衔接的要求,先进行相应账务调整,在账务调整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的调整。

三、调整方式及步骤

(一)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内部对账,确保财务账面数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核对一致。

(二)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最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相关账务调整。

(三)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中低于固定资产标准的部分,与财务账面数的调整情况进行核对,填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调整明细表》,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四)同级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报送的明细情况,按照程序调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

四、调整时点和时间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调整时点和时间根据财政部和同级财政有关新旧财务会计制度衔接账务处理的具本要求为基准。

五、注意事项

(一)各行政事业单位在申请调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量数据库时,应以单位账务调整数为依据,不得自行处理,造成资产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二)按照财政部新旧财务会计制度衔接的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后的系统存量在同一时点应与本单位账面数保持一致,存在差异的应及时查找解决,并尽快建立健全单位内控制,提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单位资产管理。

篇3: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

一是在资产配置上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制度。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需求进行审核时, 预算从资金角度进行审核, 主管部门、业务股室、行资股从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需要的角度进行审核, 实现了科学、优化配置资产的目标。制定了与行政事业单位承担职责相匹配的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及其相应的标准费用定额、财政预算定额, 用以编制资产预算, 提高了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二是在资产使用上建立了资产调剂制度。

2011年将开展闲置资产的申报、登记和评估定价, 进行统一管理, 调剂使用;在采取必要行政手段的同时, 按照有偿转让的原则委托中间机构进行调剂;实行资产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优化组合, 有效整合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资源节约。

三是在资产处置环节上实行了阳光操作。

篇4: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关键词:行政单位;物质保障;固定资产;问题分析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也即是指单位所使用或占有的在相应规定标准以上,且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使用过程中该资产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不变的资产。通常情况下,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分布于单位各个系统职能部门,以各式形态存在且数量庞大,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即是利用价值形式,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购置、报废以及出售等方面进行的考核、监督及控制,并以此来提高其使用效率。随着国内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逐步形成了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理财为重点、以财经法规为基本依据,同时以有利于自身成长发展为目的的资产管理新机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还较为薄弱,其管理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单位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行政单位主要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指挥,因此其固定资产的购入主要通过自筹资金和财政拨款来购买,这与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行政单位的管理层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争取经费补助方面,对购置新的固定资产有很高的积极性,然而对于一些闲置的或购置后的固定资产如何妥善保管、如何正确确认资产原始入帐价值、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如何做好保养和日常维护、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定期盘点制度以及资产购买的安全状况和质量状况等,均不够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责任不明,以此使得相关人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2.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设置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行政单位属于国家机关,其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大多以多头管理的形式进行,没有统一的机构,通常财务部门负责办理固定资产相关入库手续,只负责相关金额的管理,器械科或总务科负责设备的管理,各部门也无明细帐也有部门存在自己的明细帐,然后却不健全,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状况不够明确,甚至一些固定资产已经捐赠、变卖、或特殊原因导致的提前报废等情况,然而在财务部门帐面上仍继续保有该类物质的存在信息。

3.固定资产报废等后续管理工作较为混乱,不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

通常情况下,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部分行政单位往往会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理相应的入库手续,同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填写于此对应的出库单,同时由使用科主管签字。然后其后续管理却存在较多问题,如盘点时会发现一些价值几百、几千甚至一些几万的设施不知了取向,追问起来可能才知道原来该设备被其他的部门借走,也有一些因过了使用年限已经上交到维修科和设备科,或将其捐赠给同类型下级单位,然而相关部门资产移交过程中却没有任何记录和移交手续,导致单位帐面的实际拥有与固定资产,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不能客观真实的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映。

二、规范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1.更新传统观念,强化全体职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行政单位应从管理层到每位职工进行相应的教育,从思想上提高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基本意识,同时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归口分级管理,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单位的资产管理融入到日常行政改革方案的拟定实施中;融入到个人、单位以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总之与行政单位的主要职能紧密结合,将专业管理与群众监督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明确单位各职能岗位的责任制,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的考核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单位全体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效推动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的切实提高。

2.健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各项制度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实行“归口管理,统一领导”。由单位最高责任人负责,并有一名领导负责主管固定资产的工作,同时常设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可有总务科、财务科等部门组成,并将责任层层落实至个人。

3.加强内部固定资产使用转移的管理

固定资产盘点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各部门间固定资产随意转移的现象非常普遍,且转移过程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这种随意转移,不仅给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增加了困难,而且还不能有效的将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护等责任有效的联系起来,使各职能岗位固定资产的责任制形同虚设,在固定资产丢失或损害时无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此,笔者以为行政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的转移使用控制管理:

(1)首先由需要使用的部门提出相应的书面申请报告,并将其报告交由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主管人员进行审批签字。

(2)然后由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写资产转移单,并将固定资产转移的原因及用途等情况进行简单说明,同时将资产转移单送交到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处进行审核签字。

(3)最后由使用部门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转移单上签字,在单位内部实现资产交接手续的办理。同时将移交单中的一联送至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及时做好固定资产账簿的调整。

考虑到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绝非一早一夕就能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但加强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已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常见问题,并以此展开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高其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高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为行政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好物质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英锋:浅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77-78.

[2]周新湘:浅谈国有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流失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4):39-41.

篇5:关于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

(1)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加,主要有购入、调入、建造、接受捐赠等。增加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支付有关款项时: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2)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减少,主要有出售、调出、毁损、报废等。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调出、毁损、报废等,都应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审批。

固定资产减少: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其他收人

发生清理费用: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3)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或自然力的影响会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同时,由于某些原因还会带来损坏。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行政单位会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支付修理费: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如果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维修,例如,对办公楼的全面装修,还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4)固定资产出租的核算。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果闲置,可考虑将其出租,以便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同时还可获得一定收入。租出的固定资产不需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但需在固定资产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取得租金时,不需分期确认收入,在实际收到期间直接确认为收到期间的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5)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核算。行政单位为保证财产安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应根据账面数和实存数,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情况表”,并及时查明原因,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盘盈固定资产,根据其重置完全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盘亏固定资产,根据其原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取得责任人赔偿的:

借:现金

篇6:2008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一、填报范围:

(一)单位范围:本套报表参照2008年部门决算的单位填报口径填列。

(二)资产范围:本套报表包括2008年全年的资产变动情况。

二、报表说明:

固定资产分类:按照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94)及第一号修改单的分类填报。如: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其他设备、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等(注意填写分类时只需填列到11类资产分类的顶级分类)。

固定资产分类代码:按照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94)及第一号修改单的代码填报。

资产名称:按照2008年增减的固定资产名称填报。(如:联想电脑、凯美瑞轿车等)

规格型号:按照2008年增减的固定资产型号填报。(如:启天m4000、凯美瑞1.8T)

计量单位:按照2008年增减的固定资产计量单位填报。(如:台、平方米、个等,注意房屋土地的计量单位按照平方米填报)。

数量:按照2008年增减的固定资产数量填报。购建日期:按照购建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填报。变动方式:按照2008年增减的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在相应的表格里填列“是”即可。(如:增加固定资产就在“增加”栏里填写“是”。)

价值:“原值”按照2008年增减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填报。“本年折旧”填报2008年一年的折旧价值。“净值”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填报。注意:在2008年之前购建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按照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94)及第一号修改单的顶级分类填写(如:房屋、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不需要列出固定资产明细。2008年本年购建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则需要列出折旧固定资产的明细。

固定资产核减批准文号:填写核销固定资产的批准文号。如:甘财资[2008]XX号。

三、填报要求

表格以电子数据和纸质数据的形式上报,纸质材料一律用A4纸报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表》表样请登录财政厅网站(http://)下载,不再另行印发表格。

四、所需资料

篇7: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比照自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

篇8: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

一、构建江苏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标准和程序, 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行政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2) 。配置标准是对资产配置的数量、价格、技术性能、使用年限等的设定。配置标准体系则是全方位反映资产配置要求, 涵盖各类资产配置标准以及标准实施保障机制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涉及各类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实施、反馈、完善等。当前,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既是我省财政贯彻落实财政部“两令” (3) 的客观需要, 也是财政精细化管理以及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内在要求, 同时, 配置标准体系的建设, 也有利于维护资产占有公平、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1.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贯彻部令、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要

财政部第35号令明确提出, 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第36号令也强调,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2009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将加强资产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标准, 以制定通用资产配置标准为抓手, 建立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 推动行业特点突出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专用资产配置标准, 逐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和配套制度。”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 财政部谢旭人又进一步指出:研究制定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更新和报废标准, 以制定通用资产配置标准为抓手, 建立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

总之,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既是财政部“两令”的要求, 也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意, 更是财政部门履行资产管理责任的需要。然而, 目前, 从全国情况看, 中央和部分省市对资产配置标准问题已予以重视并进行了探索, 但尚未提升到体系建设层面。从全省的情况看, 多数资产尚未规定配置标准, 办公用房建设、汽车配备方面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配置要求, 但是, 体系还不完备, 一些标准和实际需要、现状差距较大, 导致难以有效执行。因此, 构建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已成为江苏省财政部门工作的迫切需要。

2.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的必然要求

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资产形成的主渠道。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同时, 资产存量是核定单位预算的重要基础, 资产管理水平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有效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相辅相成、统一的有机整体。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也是“两令”明确提出的资产管理基本原则之一。配置标准作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重要接口, 它为核定资产配置预算提供了依据, 是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的重要手段。因此, 构建配置标准体系是全面提升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现实需要。

3.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开展资产管理的基础环节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主要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三个环节。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不但是资产入口的“关卡”, 而且在整个资产运行过程中, 都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一方面为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实施资产政府采购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调剂、盘活存量资产, 推动资源整合、共享, 实现资产均等配置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资产随意处置现象的发生。可以说, 配置标准体系的建立运行影响着整个资产管理工作。

4.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维护资产占有公平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没有统一配置标准, 导致各部门在申请配置数量、价格上存在主观随意性, 重复购置、盲目购置、互相攀比现象较为普遍, 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又显失公平, 同时也不利于机关内部和谐。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能有效遏制超标准购置、随意购置等现象, 是从体制上切实解决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状况的重要保障, 是推进资产占有均等、公平的治本之策。

5. 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提升资产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主要由财政性资金投入形成, 就增量来看, 每年, 江苏省有10%左右的财政资金沉淀为资产。就存量来看, 江苏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相当于全省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的2.4倍。庞大的行政事业资产, 具有优化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巨大潜力和紧迫需要。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 一方面, 为在增量上“配好新资产”少花钱多办事, 在存量上“盘活死资产”减少闲置优化组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 以统一的“标准关卡”, 形成倒逼, 也有利于增强部门和单位资产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江苏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两令”, 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积极履行资产监管职责, 资产管理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认真开展资产清查和专项清理工作, 基本摸清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家底;着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初步建立了江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出台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使用收益配套制度, 进行了新增资产配置与预算编制相结合试点, 重点加强了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强化了制度机制建设。这些实践, 全面夯实了资产管理基础, 也对配置标准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也要看到, 配置标准体系构建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资产管理现状看, 经验少、缺借鉴, 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创建创优难度大

目前, 全国层面除了办公用房建设、汽车配备有相应的标准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计投资[1999]2250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 (厅字[1999]5号) , 其他资产的配置标准建设基本空白。且这两项标准制定时间较长, 部分标准明显滞后。近几年, 各地在配置标准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大多限于办公设备领域, 范围偏窄、体系不全。因此, 江苏省要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配置标准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是首创, 具体的标准测算以及相关体制机制保障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2. 从资产使用单位看, 类型较多、性质复杂, 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全覆盖广适用难度大

行政事业性资产主要分布在非生产领域的各种组织中, 如党政机关, 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人民团体等等。各资产使用单位在职能、结构、运作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事业单位, 面广量大、情况复杂, 从涉及的行业来划分, 有教育类、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卫生类、经济建设类、农林水气类, 等等。从经费来源划分, 包括全额拨款、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三大类。因此, 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要覆盖如此错综繁杂的行政事业单位, 达到标准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状况, 以及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运转、履行职能、公共服务保障等情况相适应, 难度相当之大。

3. 从资产特性看, 品种多、更新快, 资产配置标准设定的精准性和动态化难度大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类别主要可分为土地、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具、文体艺术设备、图书文物陈列、家具及其他类等大类, 每个大类下还有一系列的小类, 可以说, 种类相当繁多, 形态、规格也复杂多样, 特别是部分专用设备, 专业技术标准复杂。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加速, 资产也呈现出品种更新淘汰加快, 价格变动加快等特征。这些都对资产配置标准设定的精准性和动态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 从资产占有情况看, 苦乐不均、相差悬殊, 实现资产配置标准的统一和均等难度

统计数据显示, 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类别资产占有水平差距很大。以省级单位为例, 一些资产人均占有量各单位间甚至相差数百倍。部分资产的全省平均占有水平已远远超过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比如, 按照《计投资 (1999) 2250号》文规定, 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人均建筑面积一级办公用房编制定员人均建筑面积为26 30㎡二级办公用房人均建筑面积20 24m2。三级办公用房人均建筑面积16 18m2。而我省省级机关办公用房人均建筑面积已达62.57m2, 显然已远远超过标准。上述资产占有现状, 对建立统一的配置标准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此外, 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理念滞后, 资产管理责任不明、职责不清, 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制度、机制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等因素也掣肘着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三、国内资产配置标准建设情况及其启示

近年来, 随着财政管理改革步伐的加快, 国内一些地区先后结合本地实际, 在构建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标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北京市、深圳市、福建省、云南省、湖南等省市相继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化。湖北省制定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设备配置标准, 海南省出台了省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于2009年专门印发了国管资[2009]21号文件, 试行了中央国家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标准化配置办法。

通观各地探索制定与执行资产配置标准的情况, 体现出以下特点:在类别上, 主要涵盖办公用房、机动车辆、办公家具、空调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在具体标准核定上, 办公用房构建、小汽车排量、价格标准均以《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的标准为依据, 其他标准高低大致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关联;在与预算的结合方面, 基本都要求配置标准建设和预算管理紧密结合。

以下选择了配置标准类别相对较为齐全的广东、海南、广西三省, 以及中直机关的资产配置标准, 作比较分析 (见表) 。

此外, 各地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 还凸显出以下几条共性规律。

1.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逐步制定和推行配置标准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 以及行政事业资产的复杂性, 各地在推进资产配置标准化的过程中, 都采取了渐进的方式, 即由易到难、先点后面、分类制定、修正改善、持续完善。首先从行政单位、从通用资产的配置标准构建入手, 先试点, 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继而带动其他事业单位、在其他资产的配置标准化。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标准的科学性, 又大大减少了标准实施的改革阻力和成本。

注:①标准的高低主要指上述几类标准在价格上限、数量以及规格和技术指数上的区别。②本表选择了人均GDP以反映三地的经济发展和财力综合状况。

2. 因地制宜、适时更新, 动态调整配置标准

各地在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时, 都充分考虑本地的经济状况、财力水平以及各类资产占有分布现状, 坚持属地原则制定标准, 保障同一地区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相对平衡。同时, 结合资产的市场更新和价格变化, 实施动态调整。海南、湖北每两年对配置标准按市场价格更新一次。云南省在《省级行政单位办公设备配置管理办法》中规定, 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对配置标准进行调整。

3. 规范流程、强化约束, 夯实配置标准的执行基础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资产配置标准得以实施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构建这一机制的关键是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管理意识, 把配置标准锲入到财政业务流程, 融入到财政管理改革:一是把资产配置标准作为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审核的重要依据, 强化标准的约束性。海南、广东、湖北等地均要求各单位的资产配置必须严格按照配置标准在部门预算的“一上”时编制新增资产购置预算, 财政部门按照标准履行审批程序, 按照标准实施政府采购。二是依托信息管理手段, 全面、及时地掌握资产存量状况, 并将配置标准、配置管理办法等固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 以信息技术来保障资产配置标准的落实。

实践证明, 资产配置标准化, 使得各地的资产管理实现了由粗放走向精细, 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跨越式转变, 对提升资产管理理念、推动资产管理规范化, 降低行政事业运行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效率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达到以存量控制增量, 促进了资产占有公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如广东省第一年依据标准开展资产配置预算审核时, 仅省级机关增量资产审核一项, 资金核减量达10多亿元。

当然, 上述地区的资产配置标准, 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是对标准体系的系统性考虑不多, 某种意义上体现出“零敲碎打”的特征。二是对如何激励行政事业单位以市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代替资产购买配置, 以及整合推动资产集约运作, 提升资产利用率等方面缺乏制度性安排。

注释

1 行政事业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 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 (公共) 财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本课题讨论的资产主要指固定资产。

2 一般认为, 行政事业资产配置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考虑。从宏观上讲, 应合理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资源的范围;从微观上讲, 则必须处理好公共部门内部的配置比例。本课题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研究资产配置标准, 重点是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

篇9: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研究其管理,既是行政单位树立“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并重”新理念,改变“重钱轻物,重用轻管”旧观念的需要,也是政府高效行政的需要。

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淡薄

行政单位由于购置固定资产经费由财政负担,管理上“重进轻管”,对固定资产增减、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未能得到完全实施,没有意识到不履行正确程序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没有意识到浪费也是一种腐败行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规定不健全,未能形成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计价不准

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1.“不记账”,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电脑等公物,会计人员往往有意不记账;单位购置的图书、其它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2.“价不准”,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设备购置不计运输、装卸、安装费用等。3.“不交接”,单位领导变更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4.“账不全”,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

(三)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不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论证欠充分,导致固定资产配置、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一些单位购置后就出现闲置现象,而另一些单位又重复购置,有些单位购入后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或基本上没有使用就进入报废阶段,使固定资产未发挥出应有的效能,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四)固定资产管理缺少测试和评价体系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单位或部门业绩考核不挂钩,没有构建固定资产管理的测试和评价体系,导致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不明,不能据此拟定纠偏措施等。

(五)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会计核算原则不符

现行制度要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众所周知,固定资产使用发生磨损和损耗是客观存在的,现行制度规定有违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它将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数与实际价值不符,财务会计报告中所反映的资产势必存在水分,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行政单位必须贯彻执行好《会计法》,使单位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明确内部监督责任,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是解决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行政单位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管理责任,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行政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做到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期末会同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又要做到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会计核算。将每一件固定资产确认到具体使用人,实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并明确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

(三)科学运用现代化手段,实行资产动态管理

推广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通过共享数据源,可以及时、直观地掌握最新数据,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有利于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资金的投放,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资产管理进入良性轨道。

(四)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行政单位应将单位负责人的年终考核与资产管理成效相结合,督促其进一步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以防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内部有关人员的年终考核与其负责的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奖惩分明,责任明确,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五)遵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行政单位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笔者认为,此项规定未能很好地遵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而是仅从行政单位没有成本计算和利润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无法从行政单位业务活动中得到补偿角度考虑的;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角度分析,为了准确客观地提供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和固定基金净额数据,则应对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1.行政单位新增固定资产时: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增设账户

(1)增设“折旧基金”账户。“折旧基金”账户作为“固定基金”账户的备抵账户,借方登记由于计提折旧而使固定基金减少数额,贷方登记固定资产报废时与累计折旧的转销数额,平时余额在借方表示由于计提折旧而使固定基金减少数。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固定基金”账户原值减去“折旧基金”账户余额计算计算期固定基金的净额。

(2)增设“累计折旧”账户。“累计折旧”账户作为“固定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贷方登记计提折旧数额,借方登记固定资产报废时与折旧基金的转销数额,平时余额在贷方反映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减少价值的累计数额。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固定资产”账户原值减去“累计折旧”账户余额计算计算期固定资产的净值。

(3)行政单位按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

借:折旧基金

贷:累计折旧

(4)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时:

借:累计折旧

贷:折旧基金

同时: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3.增加会计报表项目

篇10: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行 政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的典型代表,也是各级政权建设和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其资产运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稳定。当前,很多 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资产分布广、数量多、信息不集中、数据不准确、资产管理成本增加、资产购置浪费超出预算、难以合理利用和调配单位资产等问 题。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需求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化、标准化、动态化管理的新型资产管理体系。太 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主要功能包括:资产增加、变更、领用、清理、盘点、外借、归还、转移、维修、出租,以及各种报表生成、打印、组合查询 等。对于每一件固定资产,都可以查询出该资产从入帐、投入使用、使用部门、使用情况、以至退出使用的全部信息记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将原来分散的管理信息 集中起来,组合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管理平台。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1.采用纯JAVA结构,基于B/S架构,全面支持J2EE、XML等标准,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

2.先进的二维码管理方式。盘点人员只须通过专门的二维码手持终端对固定资产上的二维码扫描,资产信息会自动显示在手持终端上。扫描结束后,将手持终端与电脑相连接,可迅速地获得资产的盘点情况,通过组合查询可立即发现资产短缺、溢余等变化情况。

3.资产特有属性的记录,本系统依据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划分,将固定资产分为了11大类,可对不同的固定资产进行最全面的记录。

4. 独特的权限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充分地考虑到每个用户的职责不同,为每一个用户制定了相应地操作权限,通过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每个用户只 能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操作。这样既保证了级别的不可跨越性,又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灵活的工作情况。

5.友好的用户界 面、简便易学。采用了网站制作的风格,方便经常上网用户的使用,并大量地运用Windows中目录树的风格,使用户对系统结构关系,资产大类和内容关系一 目了然。对于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只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知识,在仔细阅读操作说明后就可以在短期内掌握该系统的日常操作。

1.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主动、有序地展现在领导桌面上,让领导全面了解各部门固定资产情况和。2.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检索方式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查询和定位。

3.根据领导决策的需要,围绕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不同资产构成,提供报表、图表、图片。

4.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预测等方式形成综合决策信息,能够为不同层级的领导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5.可实现固定资产的高效盘点、综合管理,解决了数据滞后、失真、不全面等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水平。

篇11: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标准

[摘要]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完善,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给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隐患,同时使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本文从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 核算 管理

当前我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趋增加,但综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比如,我们在对镇本级及所属单位的审计中发现,一些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存在账外资产,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有些单位固定资产因未能正确核算,因而长期被隐满、借用、侵占。影响着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是也成为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一、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总账与明细账与实物没有严密的稽核关系,有大部分单位只以流水账形式记录,未分门别类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从而导致账卡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2、账外物资比比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

多样性,除了按预算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间缺乏沟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

3、固定资产随意处置现象较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一项重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而且处置金额也相当大。

4、会计记录不正确。一是账务体系及入账单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二是财务会计信息不及时,如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对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不及时调账;又如建造的固定资产,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三是会计信息不真实,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会计人员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四是会计信息记录不完整,存在账外资产。五是会计科目处理错误,固定资产取得或处置后,没有相应改变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科目余额。

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妥产生的原因

1、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二是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固定资产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由于管理未得到彻底落实,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不重视,产生更多的违规事件。

2、观念淡薄。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同志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搞成本核算,也无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只要自己不谋私利,反正都是国家的。因而产权清不清,权证齐不齐,使用当不当,账物符不符等等,都与已关系不大。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管理混乱。也由于不规范的管理状况,才有可能导致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变化进行正确的财务处理,导致帐面无法反映实际单位固定资产状况.三、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制定一套完善的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要明确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 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

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 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3、合理配置、使用及处置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配置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程序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财政部门审批后,必须采取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当由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组织验收。同时,应建立固定资产使用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举办经济实体。也不得以固定资产对外担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使用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行政单位使用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必须合法化。资产处置是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发特权、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程序,依法操作。第一,呈报批准。行政事业单位的任何资产处置,必须事先报请有权部门(财政或国资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实施资产处置行为。第二,资产评估。经批准同意处置的资产,必须委托有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资产评估,以合理确定其资产价值。第三,必须采取公开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以实现其资产价值。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对固定资产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管理。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时,使用的借方科目为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款购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购入),贷方科目为银行存款。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余额。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按所减少固定资产的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残值的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帐外资产)的固定资产,应按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借“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有的单位不顾会计制度的规定,因上述原因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进行任何账务处理和卡片登记。造成这些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甚至于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占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峻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先按暂估价入账,待峻工决算后,再根据审计报告单所确定的价值入账。现在,大部分单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只使用,不记账,只等峻工决算后再入账。有的一等就是十几年,加上单位领导人和财务人员的频繁更换或调动,账物不能一一对应,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另一方面各类资产不仅要有总账,还要设立明细账,对其分布和使用状况还必须设置相关台账,并制作固定资产卡片,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资产的真实性。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各单位资产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为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刻不容缓。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使用管理;各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广大财会人员更要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业务素质,按财会制度的规定办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2006 年5 月

上一篇: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安委会开展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下一篇:2017新版政治生活知识归纳梳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