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2024-06-27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通用6篇)

篇1: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高2017级语文期末复习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题分析】

审题立意决定作文分数,对于故事性的材料题必须把握准故事的寓意。如果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

一、联系社会大背景猜摸命题人的意图

命题人的意图可从故事材料中猜摸得出来,命题者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做人做事都尽心尽力,但得不到别人或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闷闷不乐。这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个年轻人的苦恼有没有代表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年轻人热衷于炫富、拼爹、选秀、炒作吗?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吗?再从正面来想一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科技奖获得者等不是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典型吗?近年来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孕妇、最美妈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不断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位老者,他主动关心、并用打比方的方式开导年轻人,从这个人物形象中也能猜摸出命题人的意图。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老者这样的人去关心年轻人,需要有人将一些人生经验和智慧告诉年轻人。比如,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得把你的优势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立意

读懂材料、吃透材料、抓住关键语句才能找准观点,故事材料中有三个关键句:一是年轻人的抱怨——“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二是年轻人认为有道理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话;三是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的那句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考生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三个关键语句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是做沙子,还是做珍珠?抓住这几个关键问题去思考就不会偏题。做沙子,做珍珠跟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等多重关系。当然也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我做自己的沙子或珍珠,不去关心有没有人“承认与尊重”;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材料题是开放的,必须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可以做沙子,可以做珍珠,也可以由沙子变珍珠,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倾向性较明显的观点立意。应该说,今年作文题的导向还是很鲜明的。

三、化具象为抽象,挖掘比喻义、言外之意

从思维角度来说,对于故事类的材料要抽象概括出其中的寓意;从语言角度来说,故事类材料的审题就是将形象性的语言转换成抽象的语言。此故事的寓意:要想被人承认与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材料中的“沙子”“珍珠”既是实指,也是虚指,比喻意义比较丰富。因此,首先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沙子”多而平凡,没有光亮,沙子自有自己的价值,可用于建筑、修路、过滤、养殖美化等;“珍珠”稀缺珍贵,有光彩,用途大,可装饰、入药。着眼于喻体的内涵,它们分别比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沙子”比喻普通、平凡等,“珍珠”比喻杰出、优秀等。可以把“沙子”比喻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可以把“珍珠”比喻为有才学、能力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敢于扬才露己的人。

四、从两个对象的角度来审读

(一)从年轻人角度来看:

1、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因而“闷闷不乐”。这要辩证分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是本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虽然“尽心尽力”了,但与别人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态度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可能有问题;仅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还不够,还要手脚轻快,搞好人际关系等;另外,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对年轻人多些“承认与尊重”。

2、年轻人对老者的话语——“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反应:认可(“有道理”)与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里就提供了两类立意角度: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二)从老者的角度来看:

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老者是说,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面对老者的观念,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同意好说,比如,强大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会万众瞩目;不同意,还可以对老者的丢沙和掷珍珠行为本身进行反驳:丢沙于沙滩中,当然难找,就是掷珍珠于珍珠堆中也难以寻找。

立意参考:

1、出类拔萃,始自己出众

2、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3、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

4、人可闪耀,但不要失却“真我”

我是一粒沙

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不一定是珍珠。——题记

我命不好,投胎时误作了一粒沙,不过佛祖答应我六世轮回时,可连作两次珍珠,倒也划算。

现在我要做的,便是将我这“沙生”快快熬过去。

有一天我正与众沙友晒太阳,当然我是不屑于同这些命中注定为沙的朋友们交谈的,我正迷迷糊糊犯困,忽然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我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可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与尊重?”是一个沮丧的男人的声音。

我刚想回答说:“因为你太平庸啊。”话还没出口,就被一颗珍珠砸中,疼死啦!我连忙召集周围的沙友上前,将嫌疑人捉拿!

“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是一个老者的声音。

“当然。”年轻男人不假思索地说。

“啪!”

又是谁打了我!好在这次不是珍珠,是沙友。他们正好将刚才被“捉”的珍珠盖住。

“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

“不能,当然不能。”年轻男子继而恍然大悟,“谢谢您的指点!”

我可就气着啦!这老头子什么意思?不就是不承认我们沙子的价值嘛。我倒想问问他,在一堆珍珠里扔一颗珍珠,不和沙子里扔一粒沙子一样吗?都找不到。在一堆珍珠里扔一粒沙子,不也一样轻易就能找到吗?

没过几天,城里的路就修到了我们这里,掘土机轰隆隆地响,工人们哈哈地笑:“这一堆堆沙子金灿灿的,真是太美啦!这沙子踩在脚底下真舒服!”他们说,“用这种细沙去搅混凝土是最合适的!”

我听了这话,连忙跳进了工人的铁锨,被一同带来的除了沙友,还有那颗珍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爽朗的笑声,现在我已经不只是沙子了,我和其他沙子在一起,成了一条宽广的水泥路。

老年人拄着拐杖说:“这路好啊,下雨天不再泥泞,晴天不硌脚。”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我身上一蹦一跳的孩子的欢乐。身旁的珍珠不停地流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心情不太坏时,他也会和我讲讲他做珍珠时的幸福。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误投的“沙生”是幸福的。

夜里,大地归于寂静,耳边是不断的蛙鼓,夏夜的清风化为千手,推移月亮,梦中,佛祖微笑着跟我说:“明日,你将可重新做回珍珠,万众瞩目。”我惊呼:“万万不可!将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将自己当作一粒沙,让众人将我铺成一条路。” 佛祖说:“有如此志向,值得肯定。”

“对,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也可以是沙。”

我含笑说,眼角却滚出一行热泪,化为一串串珍珠。【高分点拨】

1.演绎故事,寓理于形。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材料演绎为一个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故事里寄托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故事来自材料,又高于材料,故事与原材料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考生高明之处。故事的寓意深刻:沙子也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做珍珠倒有被埋没的可能。

2.拟人口吻,视角独特。文章以沙子的口吻写作,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使得“沙子”的思想认识转变更有可信度。通过沙子的视角再重新观察文题故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给阅卷老师带来不少新鲜感。

3.描写细腻,形象丰满。考生细致地描写了老者开导年轻人的情景,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还描写了工人对沙子的赞美、老者对路面的夸赞、孩子的欢乐,同时,还写到了一颗被埋没的珍珠,虽然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就能够传神,这些形象都很丰满。例二: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我不能见利忘义,不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常规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东西的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来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信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角度也是很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是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信息受了感动,这不单单只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和新意。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年轻人之所以归还原主,关键是受了感动。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所述,从尚先生的角度立意:

1、好人有好报

2、善良无价

3、爱心的回报

4、失而复得 等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突破狭隘的自我,构筑温厚的人格

4、战胜心魔 等 纯之风

当今社会,大家十分关注正能量的传递,一个眼神、一句贴心话、一个微笑都可能会传播正能量。亲爱的你,你是传播还是收获了?

一个小小的汉字,就会在人们心中撒下纯的种子。

青岛酒店支持“光盘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政府机关、餐饮企业下大力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盘子上印刻的一个“光”字体现了该企业的决心,他们把这份心传递给顾客,让顾客明白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量少质不减”,不多花一分冤枉钱,让顾客吃得舒坦,又把节约推行,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尚。

一份贴心的早餐,一个舒心的书摊,爽朗的他把纯的种子播给周围的人。

湖南长沙一中旁有个报亭,报亭的蔡爹是一个开朗的老头儿,在14年的时间里,他与周围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尽管他去了,但他那诚信、善良、宽容的品质影响着整个社会。当每个人想起蔡爹,内心都是暖暖的,说明在这个不太如意的社会中,依然有人通过自己的小小善举,来改变这个社会。老人去世后,众师生的缅怀及写满真心话的便贴就是最好的写照,老人身上的某些品质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会长成一棵棵大树,影响众人。

一种解脱,一种关爱,全新的呵护让他们快乐成长。黑熊被关起来取胆汁,当沉重的开胸器打入它们身体时,那声凄厉的长号唤不回贪欲者的良知。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使它们早疲惫不堪。就在他们快要绝望时,动物爱好协会的成员解救了它们,从贪欲者手中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在黑熊基地,它们受到了很好的款待,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关爱。它们可以在那里安享晚年。协会的成员一次次用血的事实拉回贪欲者的良知,让贪欲者重获新生,并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纯的种子,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纯之风,是人们心中那棵树周围的风,虽然那阵清澈的风吹不遍天下大地,但终会影响周围的生物,使之壮大,落下纯的种子,最终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人们沐浴着清纯之风,温暖的阳光洗涤净化着人们的灵魂。愿纯之风把正能量吹进每个人心中,在人世间传递,在人世间流淌。[得分亮点] 本文精妙在于标题新颖,内涵丰富。“纯之风”,用青岛酒店号召“光盘行动”的标示,长沙一中蔡爹的爱心报亭,动物协会者拯救被取胆的黑熊等三则典型素材,交相辉映,证明了“播下纯的种子,传播正能量”的观点。该文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段落整齐,醒目亮眼,全文一气呵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练习: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资料:

《一朵午荷》是台湾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描写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为读者奉献了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水墨画。文章在朴素和平淡的语言中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一朵午荷的出现,不仅让诗人走向内心,深入生命的底层,更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关于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

时间,几乎是 中国古代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他们更多借此感古今兴衰、物是人非之悲,叹人生苦短、沧海桑田之变,大量伤春悲秋之作传达一种焦虑和悲观,而洛夫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平和与淡定,“爱荷的人”不但爱花、叶、枝,也爱它夏天的喧哗,与秋季的寥落,甚至那池污泥。所以,他爱那朵将要凋谢的午荷,没有通常的悲哀,反而是惊喜、安静而温柔的爱恋。

人眼所见有限,但心灵时空无限,所谓“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似乎世间万物洛夫都能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一滴水珠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它的娇艳的过去和必然枯萎死亡的未来,昭示给洛夫的太多!生命,宿命,命运,花与人,生与死,今生与前世„„那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世界,或者说那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比照。所以文中说“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立意:

1、练就慧眼发现美

2、追求有情趣的人生

3、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爱,贵在欣赏

5、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等

篇2: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基本理论:

随着近几年话题作文被人们普遍认同,材料作文逐渐退到幕后。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和写作空间的自由度较之以往的命题形式是有了很大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套构、宿构、抄袭等问题,去年全国高考,海南有一篇满分作文,在报上刊载后,被人们认为是抄袭《故事会》上的一篇文章;前段时间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两篇一等奖的作文又被判为抄袭。于是业内人士认为,试题封闭吧,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试题稍微开放一点,就会带来抄袭、套构、宿构等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作文是不是会由幕后再重新回到幕前来,应该引起同学们相应的重视。

材料作文较之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不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天马行空,任你驰骋;文体上可议论,可记叙,可抒情,编造寓言、神话、童话、科幻,甚至写小说,都无不可。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得。但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便其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

除了审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外,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也要注意。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如下:

一、引述材料。这是第一步定位。材料字数如果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引不误。

二、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内涵。

三、联系现实,提取观点。

四、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观点,具体深入分析。联想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可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选例必须精当,对事情的分析,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你的观点。

五、做出结论。

具体写作时,也可以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再引述材料,可以灵活机动,但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观点必须在显眼地方提出,不要含蓄地将观点包含文中,使阅卷老师费猜。要知道是阅卷老师审查你,不是你审查阅卷老师的阅读水平,看他是否能读懂你的文章。

审题分析训练:

1、题目:

与但丁、莎士比亚齐名,被称为世界诗坛三大巨匠之一的歌德,享年83岁,就在他逝世前的7个月,才完成了大型歌剧《浮士德》下卷的创作———补写完了难度较大的第四幕,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了自己的颠峰。

他的好友爱克曼在问及歌德的创作经验时,歌德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创作好比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我又推上去。”

歌德的回答非常简单,却给人很多启迪。请根据上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像这一篇材料作文,首先就要弄清歌德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是个比喻,它把创作的过程比作上山推石头,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这就道出了创作的艰辛。伟大的作家总是为自己

树立更高的创作目标,向更大难度的创作高峰挑战,这样才能创作出更为辉煌的作品。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会经历反复的失败,甚至创作出现迂回、倒退的情况也是有的,但真正伟大的作家不会失去向上攀登的意志,这就需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歌德创作的秘诀原来也就在这里。

这是我们对材料喻意的理解,是为材料作文的第一步定位。

紧接着是提取论点。歌德成功的秘诀实际上印证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没有上山推石头的那股韧劲和毅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推理,论点就可以提炼出来了。比如“百折不挠方为英雄本色”、“坚忍不拔才能走向成功”、“人生就是要向自我挑战”、“挑战人生的极限”、“人生的目标永远在巅峰”等都可以作为论点。

有了论点,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这是同学们写作的难点,关键是平时积累的材料太少。为了说明论点,道理上的阐发、议论当然是必要的,但事实论据的使用更重要,事实胜于雄辩,不然,没有事实为证,文章怎么会有实在的内容,怎么会有说服力呢?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调动,调动我们大脑中平时所积存的材料,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用最恰如其分的材料来说明论点。比如说要论证“人生的目标永远在颠峰”这一论点,歌德写作《浮士德》当然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拿来作为论据当然是可以的,但光有这点材料是不够的,还要由之产生相关、相似等类的联想,看还有哪些典型的材料来论证这一论点。比如说余秋雨,他本来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在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某一个巅峰,但他并不满足,而是为自己在前面又竖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文化散文,于是他周游全国,对历史文化产生美学的观照和理性的思考,写出了一本《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可以说他在这方面又达到了一个巅峰了,然而他依然不满足,又在前面为自己竖立了一个更大的目标,于是他周游世界,于是《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又捧到了我们读者面前。人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极限中不断前进的,直至达到生命辉煌的巅峰。像余秋雨这个例子,我觉得来论证这个观点还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其他的,同学们还可以去想。但要注意,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似是而非;要确有其事,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妄加揣测,凭主观臆测,强加于人。

在以上论证充分的基础上,就可以做出结论了。

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大致如此。能做到以上这样的基本定位,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

2.材料作文审题示例二。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分析:

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消灭了狼,鹿无忧无虑,饱食终日,数量大增。人们似乎达到了保护鹿的目的,但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消除了生存的压力,于是导致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联系实际,我们不难想到人类的生活。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样,没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可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压力与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与发展》

高考演练:

(2006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一:2006河南高考优秀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满分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鹊生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简评】文章由诗引题,巧妙扣住文章论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观点融合于材料之中,并指出鹰与乌鸦各自的特点,然后由物及人,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有创新精神。本文作者善于说理,文章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典型事例无不包罗,显示了该考生驾驭材料的超凡能力。文章末尾强化主题,全文结构严谨完整。另外本文语言富有张力也是该生这篇高考作文胜人一筹的法宝。本文被评满分,当之无愧。(刘志刚)

例文二:2006河北高考优秀作文: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

认识篇

人为什么飞不起来?我们认识到人没有一双带他去飞翔的翅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壮大,首先要能清醒地认识自我。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齿轮。”的确,玉皆有瑕,人无完人。一只乌鸦,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更没有雄鹰的勇猛强悍。一只乌鸦要学雄鹰搏击长空?空哉!

人亦如此。

在生活中,我们渐渐明白了“完美”的虚无和荒诞。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永远不要和姚明比身高,不要和刘翔比跨栏,也不要和潘子都比相貌。如若不然,只会自取其辱,把自己稿得桅断帆残,到时就像那只不自量力的乌鸦一样,落得个命财两失。

超越篇

人虽无翅,但是人们利用智慧和超越的精神,最终飞了起来。

认识自我,并不是让我们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那位哲人的后半句是“我们却要用一生的时光去打磨它。”诚哉斯言!

从那只乌鸦身上,我们确实看到了某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不服现状,志比天高。虽然在我们身上看不到李白的清新飘逸抑或苏轼的宽广博大,但这种后天形成的品质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和锻打同样可以拥有的。不要忘了我们曾须仰视才可见的拿破仑,才只有一百六十公分。

综合篇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只有学会如何面对残缺,面对失败,面对自我,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的超越。

丑陋的卡西莫多知道他身体的畸形,但通过自我超越,他以一颗完美的心灵感化了所有的人。伟大的拿破仑知道自己身材的矮小,但他不灰心,不泄气,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攀上世界顶峰,发出“我比天高”的呼喊。

我们同样需清醒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皆有瑕,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劣势,用一生的时光去打磨一个完美的自我。

例文三:2006河北高考满分作文:握好人生的方向盘

──弃模仿取本真

乌鸦模仿老鹰俯冲抓小羊而身陷困境,为牧羊人所获。

荷花模仿腊梅盛开于寒冬之时而形容枯槁,令人悲也。

孤松于自身的特点而屹立于峭壁之上,成就壮美。

小溪坚持不懈,未模仿激流,依自己的特点,于坚持中入海,成就伟大。

大自然的语言在向我们昭示着,弃模仿取本真,方能成就自己,辉煌自我。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们难道不更应该走出模仿,寻找真我,成就人生吗?

伴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呼喊陶兄没有模仿仕人在官场上相凌相斗相杀,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创田园诗派。伴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呼,李白没有模仿官人陷奉他人,他却以自己的本性,在廷上使力士脱靴磨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随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呐喊,苏轼面对乌台的暗流,小人的诽谤,没有模仿失意之人消沉,而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际,悟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真理,于是他沉淀了不朽的艺术。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藉,他的文如高山流水般优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弃模仿求取本真,迁客骚人成其千古文章,文学的星空更耀眼。

站在现实的大潮中,也有许多类似的道理。

张瑞敏没有模仿别国的产品,而是以自己的信誉树立了东方品牌,以自己的开拓之树结出了成功的果实。

邰丽华没有模仿他人而消沉,而是凭自己的毅力从不幸的低谷走到艺术的巅峰,于无声处,舞出了辉煌,展出了自身的价值。

王顺友没有模仿他人的懒惰,而以一匹马走了20多年的邮政山路,传递了亲情、友情,而感动了中国。

篇3: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一、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 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 只需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1987年, 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 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 这位学者说, 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 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谨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 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可以看出, 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以此为论点, 深刻, 准确。

二、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材料, 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 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 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 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 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 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 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 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 这似乎扣题了, 但却又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 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 还是捕鱼, 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 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 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现实生活, 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

三、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 加以概括提炼, 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1) 作家丁玲因腰痛病不能伏案写作, 但她不甘心文学生命的终结, 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 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2) 杨荫榆自“女师大”事件被“打落水”后, 先后在苏州女师、苏州东吴大学任教, 日寇攻陷苏州时骂敌, 于1938年被日寇杀害。 (3) 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 晚年被解职后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处境尴尬, 但断然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 晚年伤病困扰, 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 晚年不堪外族入侵, 保持名节, 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 曾犯过严重错误, 晚年赋闲, 贫病交加, 仍不屈事伪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 “夕阳无限好, 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 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 也没有明确的倾向, 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 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言之成理即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 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 大黄稳扎稳打, 出手老练, 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 小黄猛打猛杀, 咄咄逼人, 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 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 不料只下了个平局, 小黄不肯罢休, 拽住厂长再干, 厂长不干了, 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以此材料作文, 就需各抒己见。有人主张选小黄, 因为他敢闯敢拼, 有开拓精神, 有必胜信心, 当今改革正需要这种人;有人主张选大黄, 因为他稳扎稳打, 不急不躁, 务实肯干。我们认为只要论证有力, 论据充分, 哪种观点都能采用。这类材料的立意, 有似于1991年的高考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2002年的北京作文《规则》。

五、反弹琵琶

作文材料中的某些观点、言论、行为, 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 但实质上是错误的, 或者是不完善的, 把它揭示出来, 以作借鉴。

比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有个鲁国人, 擅长织麻鞋, 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 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 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 白绢是做帽子的, 而越国人是披发的, 你们夫妻的特长, 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 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 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 鞋帽才有大市场, 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 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 如果角度新颖, 立意深刻, 有思辩色彩, 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篇4: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1.帮助学生提高“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

技巧。

3.拓展学生写作“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的视野。

学情分析

针对近年来全国课标卷中“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的增多,很多学生难以把握这类材料审题立意的现状,搜集近几年课标卷中的这类材料,分析、归纳、总结,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方法

1.举例·引导·概括总结

2.投影实例

教学资源

引证——全国课标卷材料一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评述论说类材料应该抓住那些实质性的东西。

教学过程

1.导入

做任何事,讲究一个“思”字,讲究一个“练”字,讲究一个“巧”字。课标卷中的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的写作也是如此!没有学习过、没有尝试过、没有用心归纳总结过,谁的写作都不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那种境界!《卖油翁》中的老头,之所以能娴熟地灌油入瓶;书法大家王羲之,之所以能挥毫疾书……全都是因为事前先动了脑筋,再下了苦功练习了千万遍,最后从中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会达到“功德圆满”或者“炉火纯青”的境界。

因此,要得熟谙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之道,平时在写作中必须分三步走:一思二练三总结。

2.教学过程

(1)投影展示一例课标卷中的“评述论说类材料”(让学生看投影思考问题):

示例:“我看艺考”。“艺考”顾名思义就是艺术考试,是各类艺术院校通过专业测试的方式选拔优秀的生源。那么,怎样面对来势凶猛的艺考大军,怎样让我们这些怀有艺术梦想的学生能在一片蔚蓝天空下自由飞翔,任意驰骋,是我们每一个艺考生和每一个艺术院校都应重视的问题。而谈到艺考,我认为那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最直接的体现,“音体美”不单单是我们的业余部分,

在当今时代形式下,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成为了衡量学生的新

标准。

对于真正想从事艺术学习与研究的同学来说,一定要把握艺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把几年来对艺术的向往淋漓尽致地展现。同时,我们更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采取多方向发展的多手准备。

其实,艺术的快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未必每一个人都要走上艺术的道路,半路出家的“得道高僧”毕竟是少数的,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坚持不懈地“修行”,将艺术贯穿生活始终的同学,才是艺考大军中闪光的“勇士”!

(2)给学生的建议

①寻找材料中“说了什么”“说的谁”“结果是什么”。

②琢磨材料运用了那种结构模式。

(3)提问

①这个材料侧重分析的是什么?

②为什么“艺考大军连年增长”以及怎样才能使同学在“艺考”当中正常发挥,还有我们如何正视“艺考”等。

(4)检查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和大家一起总结:明确问题1的答案——这个材料侧重分析的是“艺考”的火热!再次确认问题2的答案——如何正常发挥、如何正视“艺考”!

(5)分析、总结

①这个材料,运用了“说了什么”“说的谁”“结果是什么”的框架结构,基本属于“总—分—总”模式。为此,我们审题立意就应该牢牢把握主“增长”“机会”“平和”“热爱”“如一”等关键词。

②有了这些特殊词语,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审题立意了。譬如,“不要人云亦云”“要抓住每一次机会”“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热爱成就大事”“始终如一才是成功的关键”等。

总之,一个评述论说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不仅需要在审题方面下文章,还需要在内部结构框架当中巧妙的组合!只有通过一思二练三总结的过程,多次反复训练,才会提高这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才会掌握这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

技巧!

除此之外,评述论述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练习:联系现实型、纵观古今型等,以后我们还会做进一步的学习!

篇5: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教学目的

1、明确话题作文审题的内容和目的`。

2、掌握话题作文立意的方法和要求。

篇6: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一、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材料作文是指2006年之后新出现的一种材料作文形式,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命意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后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

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把它称之为命意作文或供料题意作文是合乎情理的。他给出材料,就是规定了作文的范围和含意。审题就是要解读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这是准确立意的前提

二、供料题意作文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

供料题意作文的要求与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试题要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提出“话题”。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作文以“材料”为范围。没有了话题,就不存在有时话题与材料不一致的地方,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所以试题要求一开始就提出“全面理解材料”。其实,无论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理解”都是进入审题构思的首要条件,在供料作文审题时特别加上了“全面”二字,就是强调对这个材料所涉及的范围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材料即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它都将作为衡量考生作文符合不符合题意的最后界限。所以,在试题要求中,特地提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的要求。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内容或含意)之外就偏离题意。供材料题意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不一样,过去的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果是没有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也仍然算是偏离题意。全面理解材料,依据材料范围作文,并非是为了面面俱到、千篇一律。相反,试题加大开放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应试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个性。所以,试题要求紧接着就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考生“自

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三、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作

文命题的三种主要类型

1.现实材料(含生活事实)

2.理论材料或哲理性材料(阐述道理)

3.寓言材料(寓理于事)

五、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

“三性”为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四清”为审题的方法。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给材料作文,是命题者在命题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材料或条件,要求作文者按材料内容提炼论点,自己拟题或按命题作文。这些材料,从数量上看,有的是单一型,即材料只叙述一个正面的或反面的事实,它包含的观点一般只有一个;有的是综合型,即材料叙述的是几个正面的或反面的,甚至正反两方面都有的事实,它们包含的观点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一个事实就是一个观点。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同类材料,即综合型中只有一个观点;有的是异类材料,即综合型中有几个观点。从形式上看,有的给文章(包括故事、诗歌、童话、寓言),有的给人物实际或事情片断,有的给画面,有的给条件。这些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殊要求。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明确特殊的要求,避免偏离所给材料和特殊要求。

六、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思路: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3、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当然,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寻找最佳角度的问题。如果给的是一则材料,要学会同中求异;如果给的是多则材料,那就要做到异中求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识庐山真面目”,定要深入“此山中”。

七、作文审题立意一例

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以“等待”为话题,展开联想与想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记叙议论,可描写抒情,可写真人真事,也可编述故事,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讨论分析审题立意:

1、从等待的主客体对象来看,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等待,可以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等待,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等待。作文时我们可以写“我”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友人之间的相互等待,可以写恋人、夫妻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师生之间的等待,可以写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等待,可以写贤臣对明君的等待,可以写对手乃至敌手之间的等待,同时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事情可大可小,可以是身边事,也可以是天下事。作文时我们可以写等待下课,等待放假,等待中考、高考录取通知书,等待元旦联欢晚会,等待高考,等待申奥,等待入世,等待中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待巴以双方的和平,等待阿富汗战火的平息。

2、从等待的时间来看,可长可短,短至几秒,长至千年。赛场上,运动员由各就各位到发令枪响,等待的时间可谓短矣;中国入世,十五年艰辛谈判,可谓征途漫漫。由嫦娥奔月到阿姆斯特朗登月,人类的历史跨越了千年,可谓“千年等一回”。

3、从等待的距离来看,可以是近在咫尺,虽近在咫尺,有时却也如隔着万水千山,“等你等到我心痛”;可以是远在天涯,虽远在天涯,有时却也可瞬息即至,等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4、从等待者所处的环境来看,可以是顺境,也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太平盛世,也可以是烽火岁月。

5、从等待者的态度来看,可以是主动积极的,有目的的,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可以是被动消极的、盲目的,在等待中虚度韶光,磨平了棱角,挫失了锐气,丧失了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6、从等待时的心情来看,可以是自由的,自信的,乐观的,浪漫的,憧憬的,悠闲的,快乐的,美丽的;可以是压抑的,犹豫的,悲观的,无聊的,绝望的,焦急的,忧郁的,灰色的。

7、从等待的结果看,可能是香瓜,抑或是苦果;可能是笑颜,抑或是泪水;可能是团圆,抑或是分离;可能是希望,抑或是无奈;可能是荣华富贵,锦绣前程,无限良机,抑或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

上一篇:仓库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49篇优秀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