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人教版

2024-07-02

桂林山水教案人教版(共8篇)

篇1:桂林山水教案人教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灞桥区东城第二小学

张 碧 【课 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第2课《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四年级孩子对于学习写景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因为年龄的局限、空间的局限,孩子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因此在课堂上,我运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和多媒体课件来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现在的孩子一直学习语文,但常常遇到作文退缩,或虽写出作文,言语苍白,不够生动。而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指导孩子写作的好契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即“小练笔”),以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言语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想象,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在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并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说一说”、“小练笔”活动中,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体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绿

比喻

(总)

(设计意图:板书紧扣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山:奇

排比

画中游

篇2:桂林山水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绿

比喻

山:奇

排比

(总)

画中游

篇3: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4: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篇5:人教版四下《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读通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小黑板或课件)(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边上面左边不封口。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2)检查对新词的学习及理解情况。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漓:注意右边的写法。瑕:玉石上的斑点,无暇,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汇报学习情况。

(1)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出示课件)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

(5)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了乘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写了桂林的山。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4、小组讨论

(1)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桂林的‚山‛和‚水‛来写。(板书:山水)(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怎样的结构形式

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相机板书:静清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四、精读课文,感悟‚山‛的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这段写了桂林的什么,它的特点怎样,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2)结合插图边读边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和句。

2、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板书:奇秀险

(2)所表达的方式是怎样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

3、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再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譬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用比喻来突出)

C、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采用形象的词语来表现)

4、练习朗读。

A、读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指导读好‚真奇啊(yá)‛‚真秀啊‛(ā)‚真险啊(ā)‛。

B、读描写山和水特点的句子,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5、想象说一说桂林美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淋漓尽致。

6、体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

1、读句子,2、想用什么方法写具体,如果用比喻句说出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段:指山脉河流接连不段。‚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从图片和资料介绍中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用‚单引号‛是因为它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3、再读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在句子下面画上‚_‛

六、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在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写法和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把句子描写得具体形象,还有先赞叹再具体描述的描写方法,以及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

2、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七、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2、(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对桂林的赞誉,以及我国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念。

八、总结全文

是啊!地球上是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地区,我国也不少,这些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舒服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保护它们,热爱它们。

九、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抄写第4自然段中的对偶句。

3、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篇6:桂林山水教案人教版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像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篇7:桂林山水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下

说课人:张西堡总校张娴霞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桂林山水》。我的说课内容共分五部分进行,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在前几册课本中都有安排。在本册教材中继续安排这类题材的课文,意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山水合一情景交融的自然美,懂得自然界是和谐的,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的。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1)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学情分析

《桂林山水》是走进祖国大好河山的第二篇课文,本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学生在具备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情感基础上能欣赏到桂林山水的美,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结构明了,学生容易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默读文章的能力,也学习了一些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但方法掌握还不够扎实,本节课将继续训练此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概括主

要内容,本节课将继续训练,培养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抓住关键词语来体悟句子,把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

三、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中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认真倾听,并能够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归纳重点内容,学生要做到听中说,说中读,读中思。

教学流程包括:设境激趣--初读课文--潜心品读--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四、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用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并配以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感悟情感 出示目标要求有三个:

A、掌握课文的生字和词语,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B、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C、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我会读: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云雾迷蒙 绿树红花 连绵不断 怪石嶙峋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无瑕 翡翠

(1)、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甲天下”的意义(2)、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3)、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3、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读中思,读中悟(1)读一读 学生

自读:自己画出喜欢的句子

共读:小组内共同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同读:班内共同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读的方式:范读、指名读、配乐朗读

教师作朗读指导:要读得有波澜(大声地朗读、生动地美读、优美地说读、梯级式品读)要读得有高度(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2)品一品

抓住关键词语品味,体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体味作者蕴含的情感(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对比: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一带的山。

排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比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3)读中悟:作者为什么能把桂林山水写得这么美? 1)作者喜爱桂林山水,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来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作者使用了很多丰富的词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4)文章结构安排合理,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4)美读成诵掌握学法,要读出感情,读出体悟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含义。

4、小结全文

由学生来小结自己本课的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自己的意见,要比学生自己读教材,重复教材的话有价值得多。

5、延续创新,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1)、观赏校园一处风景,注意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写下几段话。

2)、阅读课外名篇《故都的秋》,谈谈体会。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五、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分述

山:奇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板书,对课文内容的展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说课的设计,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种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说课稿

张西堡镇总校

篇8:桂林山水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通过让学生细细品读、比较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上一篇: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构建论文下一篇:安徽对口高考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