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2024-06-21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通用8篇)

篇1: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重点难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借些能和机械能守恒

器材准备:单摆、滚摆、溜溜球。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复习回顾)

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1.电灯: 能— 能

2. 风力发电机 能— 能

3. 水力发电机 能— 能

4. 电动机 能— 能

演示实验:溜溜球扔下去不停运动,能量如何变化?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新课学习)

一、想想做做

1.滚摆实验

动能 ,势能 。

2.分析图15.5-2所示几个运动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甲:动能 ,势能 。

乙:动能 ,势能 。

丙:动能 ,势能 。

结论:动能和势能 。

3. 机械能

机械能的定义: 和 之和。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

4.做教材P118页图15.5—3

5. 科学世界

(1) 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如何变化?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又如何变化?

(2)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 势能最 ;在远地点的动能最 ,势能最 。

二、巩固训练

1. 一只皮球落到地上又被弹起.在此过程中,自皮球接触地面到静止,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自皮球恢复原状到跳起,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2. 运动员掷出的标枪在上升过程中,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3. 甲、乙两位同学各买了一只同样大小的球.甲说:在同样条件下,我的球比你的球弹得更高,乙要甲证明这一点,甲应当( )

A.将两球向上抛起,落下后,看哪个球弹得高

B.将两球向地面掷去,看哪个球弹得高

C.用手捏球,看哪个球较硬

D.在同样高度,两球以同样速度落下,看哪个球弹得高

4. 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它在斜面顶端时重力势能为100 J,当它滚到斜面的某一位置时重力势能只有30 J了.小球减少的重力势能哪儿去了?此时小球的机械能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达标检测)

1.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 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 .

2.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 的.如果只在二者之间发生转化,则机械能的总和保 持不变,即机械能 .

3.如图为麦克斯韦滚摆,当它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 ,动能 ;当它由上而下滚动时,重力势能 ,动能 ;当它到达最低处时,重力势能 ,动能 ;当它由下而上滚动时,重力势能 ,动能 .

4.关于机械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体具有动能就是具有机械能 B.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就是具有机械能

C.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就是具有机械能

D.只有当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时,才能说物体具有机械能

5.乒乓球由高处静止下落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的转化情况是( )

A.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A.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B.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减少,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D.重力势能增加,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课下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

篇2: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通过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2.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机械能及其转化”“水能和风能的利用”两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了能够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将动能和势能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生活现象,如荡秋千、跳蹦蹦床、拍皮球等过程中物体高度、速度的变化,进而讨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引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策略

本节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了解转化过程中遵从的规律。教学中,以渗透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为前提,加强实验,并利用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从影响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橡皮筋、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复习提问上节所学内容后,手持乒乓球高高举起。提问:被举高的乒乓球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乒乓球下落路过某—点时,乒乓球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乒乓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乒乓球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学生思考并回答

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如图1,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①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②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

③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图1

图2

2.探究活动二:如图2,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B、C之间来回摆动。

①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视频):按下图3进行实验。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分析图3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图3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①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思考: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②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①重力势能。

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

③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④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①摆球在A、C处位置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②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③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④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讨论回答:①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③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阅读并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改为学生实验,让他们参与实验探究。在试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人造地球卫星涉及到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达标测评(6分钟)

课件展示达标测评题

学生思考后积极答题

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3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1分钟)

书P74页:1,2,3,4

附:达标测评题

1.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1)雪橇从山坡上滑下来

(2)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回到远处地上。

2.分析皮球从手中落下又弹起的过程中的能量的转化。

皮球落向地面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撞击地板时,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恢复形变(未离开地面)向上弹起时,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离开地面向上弹跳时,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航,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当飞船减速着陆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

B.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

4.如图是某城市地铁的设计方案图,进站和出站的轨道都与站台构成一个缓坡,为了充分利用能量,火车进站上坡前关闭发动机,由于惯性冲上缓坡,则上坡时火车的动能逐渐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和木球,铁球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而木球从桌边由静止开始落向地面,则()

A.铁球和木球的机械能始终相等

B.铁球和木球同在桌面上时,重力势能相等

C.铁球的重力势能始终大于木球的重力势能

D.铁球的动能始终大于木球的动能

6.学生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小石块从a点自由下落所能到达的最低点。在小石块由a点到c点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石块动能一直在增加

B.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小石块经过b点时,橡皮筋具有弹性势能

D.小石块到达c点时,动能为零

附:教后反思

能量的学习在初中物理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从机械能知识出发,机械能的知识较为浅显,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吸收。

这节课是上节的继续,上一节学习动能、势能及其大小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条理分明,本节首先进行了知识检验,学生们认识比较清楚,都能从两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这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这节课的教学最成功之处,可以说是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机械能跟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常见到关于机械能的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时,学生直观地观察或随时就能做出演示实验。这样,分析能量转化时,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观再现。把抽象的能一下子变成了信手拈来的贴切的知识。使得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结合能量转化,学生们对日常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如向上乒乓球、滚摆实验、单摆实验、打网球、拍皮球、跳蹦蹦床及橡皮筋发射“子弹”等,由于现象皆从身边来,故同学们都能七嘴八舌都踊跃发言,有时经过一定的“争吵”讨论出的结果不但正确而且周到。经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到的知识一定印象深刻,不爱学习的同学也不由加入进去,从而有所收获。结合其大小的变化,进行了橡皮筋发射“子弹”,玩闹的安全教育。

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学生学懂了新知,了解了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众方面,学生受到了价值观和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从青少年阶段懂得节能,懂得爱护环境,有了低碳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科学知识的兴趣。

篇3: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做简单的计算。

3、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公式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内容为学生活动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复习“功的原理”内容?(使用机械时不能省功还费了功)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干什么的?

★看懂“想想议议”中插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字母表示)

①甲是将砂子装入桶中,由人提桶上三楼,达到运送目的.在此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功?

②乙是将砂子装入桶中,在三楼安装一个动滑轮,人站在三楼上,用动滑轮将装砂的桶提上三楼.在这个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③丙中是将砂子放入袋子中,同样用动滑轮将袋子提到三楼.在这种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独立思考:上述情况中哪个功对我们有意义?哪个功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哪是我们总共所做的功?

有用功:所做的功中,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总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做的所有功叫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分别计算出上述各情况中的三个功:

例如:起重机如果由電动机带动,总功在数量上就等于实际消耗的电能,有用功只是起重机将物体举高时所做的功,而那些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就属于额外功了。

★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吗?

二、机械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但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能小一些,可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的损耗.这样一来,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会大些。思考:上述“想想议议“中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叫机械效率。

公式:η=W有/W总

强调说明: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它是无单位的;并且永远小于1。

【知识应用】

1、起重机把质量为0.6 t的重物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做的额外功和机械效率是多少?

2、分析各种简单机械中三个功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例子理解记忆下面两个知识点:

有用功占总百分比越大,机械效率越大;额外功占总功百分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W有相同时,W额越大,η越小;W额相同时, W有越大, η越大。

【知识应用(课堂练习)】

1、一斜面长5 m,高2 m,用500 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1000 N的物体推上去,求它的机械效率。

2、如下第三个图滑轮组,被提起的是质量200 g的物体,对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是0.8 N,当物体升高0.2 m时,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g=10N/Kg)

3、如上第一个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

A.50J B.25J C.100J D.200J

4、如上第二个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

C.η甲<η乙 D.η甲 =η乙

5、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 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篇4: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过山车模型、铁锁、细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课: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三)新课进行: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单摆图)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

4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想想议议”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4)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

2.《同步训练》本节选题;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 1、2、32、完成练习册分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5: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篇6: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1) 减少额外功(使用较好机械)

(2) 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重)

一、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总功

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提一桶水和提半桶水做的有用功相等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时,水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有用功W有用=______,总功W总=______,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则泥桶上升_____,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4、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机械效率总小于1

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5、通过测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二、拓展延伸

1、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效率大小与功率大小有关

C.机械效率越低的机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2、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

A.Wl=W2 l=η2 B.W1=W2 ηl<η2

C. W1η2 D.W1>W2 ηl<η2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5、要提高某机械的机械效率,应该 ( )

A.减小外力所移动的距离 B.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C.减小总功 D.减小外力

6、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车厢底板高度h=1.5,斜面长度s=3,用力F沿着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多少?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篇7:《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课。对于学生来说,动能和势能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学生通过直接的理性分析得到应有结论的能力有待培养。本节课既是对机械能知识的学习、深化和提高,也是对高中阶段机械能守恒知识的准备和铺垫。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节内容由“机械能及其转化”“水能和风能的利用”两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的关键是“实例分析”,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机械能转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要学生明确机械能变化的具体过程,学会分析机械能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机械能转化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做到“三个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注重实验教学。利用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入手,明确实验的目的,清楚具体的过程。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速度的变化、高度的变化到能量的变化各个角度去认知能量的转化。第二要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如过山车运行、玩蹦蹦床、拍皮球等过程中物体高度、速度和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进而讨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感悟、理解、应用进程。通过视频播放我国水能和风能利用情况,使学生不仅了解水力发电过程(能量的转化),也使学生对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使学生的爱国之感油然而生。第三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对机械能守恒和机械能不守恒的常见情况进行引导分析,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4)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转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机械能;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实例知道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实验器材。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一)通过实验、视频、动画为学生认识和分析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提供直观感性材料。

(二)为学生提供一种分析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思维方法:高度换速度,形变换两“度”(即高度和速度)。以高度的降低换取速度的增加,反之亦然,以高度的降低或速度的减小来换取物体形变的发生或增大,反之亦然。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加大容量,增加练习机会,感悟不同现象中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个勇敢者的游戏。

教师播放视频。惊险刺激的场面,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教学

1.机械能

教师: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动能的意义,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重力势能的意义及影响因素;弹性势能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教师在学生充分回顾、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演示滚摆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滚摆下降后又自动上升?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感受滚摆的运动情况。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分析,关注三个要素:滚摆质量、滚摆的运动速度、滚摆离开地面的高度。并注意在全过程中哪些因素变了,哪些因素没变?

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

没变的是质量,变化的是——速度、高度。

a. 下降:质量不变,速度增大,高度变小。

分析: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了;下降速度增大了则动能增大了。

学生得出结论:增大的动能是由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即此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 上升:质量不变,速度减小,高度增大。

分析:高度增大了则说明重力势能增大了,而上升速度减小说明动能减小了。

学生得出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学生利用桌面实验器材探究并交流、展示溜溜球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科学世界》内容,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并交流人造地球卫星运动中的能量转化。

3. 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演示实验,运动的小球与弹簧之间的能量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分析运动的小球与弹簧之间的能量转化情况。

结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演示拉开的弓把箭射出去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共同分析并交流分析能量的转化。

师生共同小结:以上实例均说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机械能守恒——《想想做做》

教师根据实验器材对学生提出问题:铁锁摆回时会碰到鼻子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研讨,为什么没有碰到鼻子?

师生达成一致:铁锁会与空气摩擦,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一部分动能或重力势能转化成了空气和铁锁的内能,总的机械能损失了一些。这样就不难解释滚摆和单摆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了——滚摆、单摆与空气之间有摩擦,滚摆的摆轴与悬线之间也有摩擦,机械能有一部分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总量有所减少。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这个“如果”表达的就是一种无任何摩擦的理想状态。

5.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适时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6. 随堂练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体验式练习:

(1)单摆中的能量转化

(2)弹力球中的能量转化

(3)罐子爬坡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三)教学小结——说说你的感受或收获

1.机械能中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分析机械能转化的思维模式是:质量、高度、形状三因素发生了变化,则它们所对应的某种形式的能在量上就发生了增减,根据这个量的增减来确定能的转化方向。

(四)板书设计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

二、动能和势能间可以相互转化

1. 动能 重力势能

2. 动能 弹性势能

三、机械能守恒

1. 条件: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不计摩擦或一切阻力)

2. 结论:机械能总和不变

(五)教学评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努力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课题。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高在哪里?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学生为本,学生探究纠结处,老师讲在核心处,疑问的产生、思想的碰撞以及知识的生成,都在自主、互助、合作中完成,教师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这样一个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摆脱教师“一言堂”的困境,甚至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以实验+实例为教学主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舞台。在学生进行每一次实验和实例的探究、体验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而推理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悟到明确而清晰的推理过程,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活物理、快乐物理的课程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个亮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理念的内容,也是物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以“勇敢者的游戏”引入新课的设计,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将书本中的概念、原理与社会、生活和自然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同化新知识。通过对大量的生活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生活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利用多媒体资源、自制教具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篇8:八年级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m; 1dm=10m; 1cm=10m; 1mm=10m; 1μm=10m; 1nm=10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6

2-3

3-1(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教学反思: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________。(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

-6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上一篇:西游记十八回读后感精彩易读下一篇:特种设备管理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