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五规划

2024-05-31

河北省十五规划(通用6篇)

篇1:河北省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函[2001]77号 【发布日期】2001-10-10 【生效日期】2001-10-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年)

和“十五”计划主要任务

(冀政函[2001]7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年)和“十五”计划主要任务》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二○○一年十月十日

河北省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年)和“十五”计划主要任务

我省地处北东―北北东向的河北平原、北西―北西西向的张家口―渤海两条强震构造带上,是全国多地震和震灾最重的省份之一。有8个设区市政府所在地和全省近70%的面积位于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无论从我省面临的地震活动形势、历次地震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来讲,还是从我省环绕京津的重要地理位置来讲,防震减灾都将是我省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工作。

一、2001―2020年防震减灾规划

(一)总体目标

在本世纪的前20年,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建立起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高全省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全省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居全国先进水平,力争使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率和人员伤亡数下降30%左右,为我省的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总体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1―2005年):对全省现有的地震监测台网优化布局,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通过完善河北省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南部三市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省市两级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及其技术系统、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及地震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等,通过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基本建立起我省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使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率和人员伤亡数下降10%左右,使防震减灾工作在我省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中初见成效,为后15年的工作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6―2010年):在前5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省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实现我省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现代化,使我省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有明显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有更大提高,力争使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率和人员伤亡数再下降10%左右,取得比较明显的减灾实效。

第三阶段(2011―2020年):在前10年工作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使我省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全面提升其减灾效能。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大大增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大大提高,力争使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率和人员伤亡数再下降10%左右(相对本规划期之前累计下降30%左右),使我省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居全国先进水平,全面实现我省防震减灾20年规划总体目标。

(二)主要措施

1.建立先进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1)建设数字化地震监测系统。在对我省现有地震监测台网优化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增建一批新的数字化地震台站(网),建成由宽频带数字化测震台网、前兆台网等组成的布局科学合理、观测技术先进的地震监测系统,实现地震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逐步实现无人值守,使全省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建设省、市两级现代化的地震分析预报技术系统,实现地震信息共享,提高地震资料自动分析处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地震分析预报技术系统现代化。

(3)建设全省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河北省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省级网络和市、县级网络组成。省级网络由省地震局局域计算机网络及省级计算机网络中心组成。市级计算机网络由市级网络中心和本市所属各县地震部门及地震台站(网)的计算机互联网组成。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我省地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开发研制和引进新的软件,努力保持其在国内的先进水平。

(4)建设省、市两级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维修网络。建设省、市两级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维修网络,对大量的数字化设备进行常规的标定、维护和维修。维修网点需要组建专业维修队伍,建设电磁屏蔽工作用房、购置必要的高精度的检测、标定、维修设备,配备专用维修车辆等。

(5)加强地震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变我省现有地震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年代久、标准低、破旧简陋的状况,稳定台站观测队伍,需对我省一大批地震台站的观测、办公、生活设施和环境进行改造或建设,逐步把我省地震台站建成环境优美、观测技术先进的全国一流地震台站。

2.建立科学的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6)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各级政府要依法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五年计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完成任务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的经费预算,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我省防震减灾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好各项职责,充分发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7)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此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规章以及防震减灾技术标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执法队伍,健全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督制度,使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8)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和“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和多种形式,做好常规宣传、强化宣传和地震应急宣传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9)建设省、市两级防震减灾指挥技术系统。进行省级防震减灾指挥技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同时建设市级防震减灾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现场流动指挥系统。建立地震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及面向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提高各级政府应急救灾决策与指挥的科学技术水平。

(10)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依法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体系,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确保新建、改扩建工程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构筑物和重要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继续做好原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指导村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逐步提高村镇建设的抗震设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震灾损失。

(11)开展大中城市地下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利用多种探测定位技术和高精度的新年代学测定技术,确定城市地下活动断层的地表准确位置、空间展布、结构特征,绘制精确的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综合判定同震破裂分段特征、大地震复发间隔、未来发震的危险性,提出活断层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和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开展全省震害预测工作。对全省的地震、地质活动构造情况、建(构)筑物状况、人员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利用GIS技术以及震害预测软件,研究不同设定地震对预测区域的影响,从而对全省震害作出预测,并根据震害预测结果,提出有效的防震减灾对策,为政府提供快速高效服务。

(13)建设震灾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在震害预测数据库的支持下研制震灾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软件,根据震情信息和获取的相关航测、卫星遥感等资料对震灾作出快速评估。同时,结合数据库中储备的震例信息和预案,快速提供与震情、灾情等级相适应的应急对策,为政府救灾决策提供快速服务。

(14)建设地震预警和报警系统。引进国外研制的地震预警和报警技术,在我省石家庄和唐山等大城市建设地震预警和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的报警系统。预警系统在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出警报,报警系统可以在设定阈值的地震波到达后,自动启动防灾保护措施,预防或减轻地震灾害的发生。

(15)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水平。开展地震观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深入开展地震预报方法攻关研究,寻找未来强震发生地区,进一步探索强震发生的时间,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能有新的突破;加强地震紧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开展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

(1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派出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到国外培训和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促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17)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确定目标,制定政策,加大投入,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等,在我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科技队伍。

3.建立完善的地震紧急救援体系。

(18)组建河北省地震紧急救援队伍。按照紧急救援队伍“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组建河北省地震紧急救援队(规模120人左右)。“十五”前期组建救援队伍,研制救助技术,购置专用设备,进行队伍培训演练。“十五”后期能承担地震救灾任务。2006―2020年继续提高和扩大救助能力,使强震后的社会救助时间大大缩短。

(19)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以省储备局、省民政厅等现有储备体系为依托,建设省、市两级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地震紧急救援、救灾物资储备系统,重点储备城市地震紧急救援、救灾所需专用器械设备和物资,保障地震发生后,地震救灾物资的快速调运。

(20)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并适当进行地震应急、紧急救援的演练。

二、“十五”计划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成立省、市两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省、市两级政府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县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建设,初步建立起防震减灾分级管理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将防震减灾“十五”计划纳入省、市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建立起我省防震减灾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要继续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各项防震减灾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省防震减灾有关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标准;健全执法手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建设。完成河北省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南部三市(邯、邢、衡)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省地震遥测台网、强震台网和烈度速报台网及流动数字台网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地震分析预报技术系统。

(四)加强地震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震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改造,改善基层台站人员的办公和居住条件,解决台站人员吃水难、走路难的问题,优化地震观测和职工生活环境。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系统建设。在河北省科技馆内建设防震减灾展览厅,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声像技术系统、大屏幕显示及宣传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编制一批高水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制品和计算机网络宣传教育软件。

(六)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依法建立较为完善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体系,将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确保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做好大中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点危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鉴定、评价和抗震加固工作;加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工作,使各行业抗震设计规范与新区划图相衔接。

(七)开展石家庄市地下活动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对石家庄市地下活动断层进行探测并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活断层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石家庄市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八)开展河北省大中城市震害预测。对全省大中城市开展震害预测工作,初步建立起全省大中城市震害预测数据库,并根据震害预测结果,提出较为有效的防震减灾对策,并使震害预测结果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中发挥作用。

(九)组建河北省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在省公安厅消防大队确定两个中队,加上有关专家,组织河北省地震紧急救援队伍,购置专用设备,进行队伍培训演练,“十五”后期能承担地震救灾任务。

(十)建立地震紧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以省储备局现有储备体系为依托,以省民政厅救灾储备体系为基础,建立省、市两级地震紧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保障地震发生后地震救灾物资的快速调运。

(十一)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探测研究全省强震区深部细结构及发震构造条件;编制全省地震背景资料基础图件;开展地震分析预报科学研究。

(十二)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河北省十五规划

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2001年11月)

进入21世纪的湖北省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发展机遇:高校的财政状况由于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也相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最明显的标志有三个:一是近几年湖北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进展迅速;二是在建和即将开工的新馆和扩建馆达十多个,前所未有;三是进书订刊量遏止了十多年来一直下滑的趋势,开始回升。

同时,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大对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的能力(手段、范围、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球文献资源共享的趋势无疑加重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和领导者观念更新的紧迫感。

(一)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分析

湖北是我国的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全国第一批进入211的61所大学中,湖北占了6所。同样,湖北高校图书馆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据1995年年统计,湖北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2460万册,居全国第四位;馆舍面积34.2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工作人员2440人,居全国第三位。1995年以后,我省高校图书馆更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至2000年,我省高校藏书达3200余万册,比1995年增加30%;馆舍面积达456,48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33%;书刊总购置费4003.3万元,比1995年增长50%以上,2001年更猛增至5800多万元,一年增幅即达44%以上。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和各项业务工作也具有较高的水平。2000年全省高校图书馆的平均开放时间为72.56小时/周,超过70小时/周的教育部标准,比1997年延长4.46小时/周,延长范围也从部分阅览室扩大到大部分阅览室甚至全馆;生均借阅书刊38.43册次,生均阅览55.9人次,开架率57%,图书馆人均服务读者113.3人,均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和1997年的水平;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88.24%的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定题服务数、专题索引数、网上文献传递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所提高,馆风馆貌有了较明显的好转。在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工程(CALIS)建设中,华中地区中心所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上缴的20多万条数据合格率居全国之先,显示了我省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高水平和强大实力。2000年底,我省54所图书馆签定了通阅通借协议和文献传递协议,说明共享和开放的观念正为我省高校图书馆界接受。

尤其是1997年以后,我省高校图书馆以国家CALIS项目建设为中心,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方面进展迅速,为全省高校的网上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99年底,我省54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4所开通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22个馆实现了网上信息交换和检索,38个馆建成了电子阅览室或光盘检索室,馆藏文献建库量超过80%的馆达到30个,重点学校通过自购自建数据库或网上检索基本上满足了本校重点学科的文献需要。

在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九五”规划中,省教育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这六个目标的主要方面已基本达到:在管理体制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大锅饭、铁饭碗正在打破;在干部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员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馆风逐渐好转,领导班子的年轻化专业化已基本实现;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经费紧缺的局面已开始缓和,印刷型和电子型文献的年购进量明显回升;在读者服务方面,扭转了下滑趋势,开馆时间、情报服务、文献课开课率、开架率都达到历史最高或较高水平;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如前所述,进展尤为迅速。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校图书馆距离国内外先进图书馆,距离实现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共享,距离基本满足师生的文献需求这一根本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扩大图书馆开放度方面,存在较大的思想障碍、技术障碍和环境障碍。部

分校长、馆长仍局限于一校办一馆,一馆为一校的思维方式,没有认识到,只有走文献资源共享的路,才是解决文献跟不上教学科研需求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部分省、市属院校经费紧张,无力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从而影响到它们参加文献资源共享的进程。而网络环境的问题,尤其是网络通道窄,传输速率低的问题不是图书馆和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此外,我省高校图书馆虽然签定了通借通阅协议和文献传递协议但通借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手工管理的馆际互借水平。

二.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方面,尽管进展迅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全省54所高校图书馆中还有7所完全实现手工操作,有20多所不能上网,已实现计算机管理的的47所图书馆中有近20所使用的管理系统软件需要更新或升级。

2.自建特色数据库数量太少,全省联合目录数据库工作由于经费问题陷于停顿,相当部分馆的书目数据不符合标准。

3.文献资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协调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重复购买造成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三.尽管在读者服务的大部分指标上,我省高校图书馆总体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图书馆读者服务评估指标(如开架率、开放时间)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办馆思想(如藏书布局、部门设置、规章制度)上还没有完全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二)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我省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方向,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纲领,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配合国家CALIS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我省高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立文献资源协调和共享机制,并使我省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化水平、文献资源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诸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一.配合国家CALIS工程建设,全省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并初步实现网上信息交换(包括网上文献信息查询、网上编目、网上文献传递、网上馆际互借)。

二.继续完善全省高校通阅通借和文献传递的管理机制,使文献资源共享化为全省高校图书馆和读者的共识和行动。

三.建立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和贵重文献以及大型软件和设备的协调机制,推行集团购买,共同使用的协调方式以节省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四.继续推行开放性图书馆模式,加速文献的流通以适应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1.大力推行读者使用方便,省人省钱,节省建筑空间的大开间的藏借阅参合一的藏书布局,尤其在新建图书馆要推行这种布局。

2.继续延长开馆时间,所有高校图书馆的普通书刊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达到教育规定的每周70小时以上。

3.缩短借阅期限,提高图书使用率。学生借阅期限不超过1个月,教师借阅期限不超过2个月。

4.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首先要面向兄弟院校,扩大读者范围。

五.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重点解决计算机人员、编目人员、网络信息查询人员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

六.配合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图书馆的三定一聘(定编、定岗、定职责、公开招聘),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制度,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实现湖北省“十五”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十五”规划的目标,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1.按照全国和湖北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案的要求,2001年制定湖北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细则,2002年进行全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测评,以促使全省高校图书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 的建设。2002年后,根据评估情况,采取措施促使未达标馆尽快达标。

2.通过集团购买的方式,尽可能以较少的经费统一购置全省高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软件和主要硬件。

3.积极参加CALIS工程的建设。CALIS华中地区中心切实按照CALIS二期工程计划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按计划扩大参加集中编目、信息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成员馆。

4.在湖北省高校办学和图书馆办馆条件评估指标中加进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内容,电子文献的数量要在图书馆藏书数量中加以体现。

5.通过套录、集中编目的方式,解决部分图书馆回溯建库力量不足和数据不标准的问题。

二.文献资源协调

1.2001年,实行我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微普公司数据的集团购买,然后总结经验,分别制定出大型数据库、贵重文献和设备的购买信息通报制度和集团购买制度。

2.委托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起草全省文献资源协调方案,确定各高校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对使用较少的贵重书刊、大型数据库一般不要重复购买,应按集团购买或分头购买,共同使用的原则进行共享。

三.通借通阅和文献传递

1.定期组织对通阅通借协议和文献传递协议执行情况的调查,及时总结经验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2.委托图工委读者服务专业委员会提出简便易行的馆际互借方案,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推广。

四.建设开放性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速文献的流通。

1.在有条件的图书馆,尤其是新馆推行大开间的藏借阅合一的布局方式。

2.在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将开放时间70小时/周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普通书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并规定外借期限的指标。

3.鼓励所有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扩大读者范围。

4.2003年下达新的读者服务评估指标,2004年进行1990年以来的第四次读者服务测评,推动我省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1.坚持每年举办编目培训班和网络培训班并进行考核,将书目数据质量列入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力争每个馆都有合格的编目人员和网络操作人员。

2.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华师大信息管理系合作举办研究生层次和本科层次的各类成人教育班,提高各馆专业人员的层次,优化学历结构。

3.协助各馆引进本科以上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缓解中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员紧缺的矛盾。

4.组织馆长到省外、境外、国外考察,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开阔馆长和专业人员的视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六.人事制度改革

1.要求各馆紧密配合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图书馆的“三定一聘”(定编、定岗、定职责、公开招聘)。

篇3:河北省十五规划

我国的科技计划评价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 行政评价阶段 (2) 同行评议阶段 (3) 指标量化评价阶段 (4) 科研计量评价阶段。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面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 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 在近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 主要用来评价同类型单位 (企业或部门) 之间的相对有效性, 可以依据一组投入和产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 是非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1994年, Fare提出了基于DEA方法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算法。本文从产出最大化的思想出发, 假定投入不变, 将基于生产前沿面的非参数方法与生产率指数理论结合起来, 利用基于产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建立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模型, 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和技术进步率两个方面, 构成了基于产出的非参数前沿面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度与分解方法体系。

技术变化率是指在给定一组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 区域科技创新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之比, 资源配置变化率是在给定技术条件下, 生产给定产出的投入的最佳组合, 通过分解, 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因素, 避免把区域科技计划效率的变化只归因于某一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本文以每一个省或者直辖市为一个生产决策单位, 运用由Fare 等 (1994a) 改造的DEA的方法来构造在每一个时期东部地区生产最佳实践边界, 并把每一个省或者直辖市的生产同最佳实践边界进行比较, 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因为主要从产出的角度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所以假设在每一个时期t=1…, T, 第k=1…K个省或者直辖市使用n=1, …, N种投入Xundefined, 得到第m=1, …, M种产出yundefined, 则每一期在固定规模报酬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C) 、投入要素强可处置 (Strong Disposability of Inputs, S) 条件下的参考技术被定义为:

Lt (x│C, S) ={y∶y≤zM, zN≤x, z∈RK+}, x∈RN+ (1)

Z表示每一个横截面观察值的权重。计算每一个省或者直辖市基于产出的Farrell技术效率[即在一定的投入组合下, 用最大产出与实际产出之比来估计, 本文使用基于产出的技术效率概念, 根据Fare等 (1994a) :Fundefined (xt, yt│C, S) =Sundefined (xt, yt) CNundefined (xt, yt) Fundefined (xt, yt│V, W) , 其中Sundefined (xt, yt) 为规模效率, CNundefined (xt, yt) 为测度要素可处置度, Fundefined (xt, yt│V, W) 为纯技术效率]的非参数规划模型为:

undefined

为了得到生产率随时间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引入距离函数 (Distance Function) 。根据Fare 等 (1994a) 的方法, 距离函数是Farrell 技术效率的倒数, 从而可以定义参考技术Lt (x│C, S) 下的产出距离函数为:

Dundefined (xt, yt) =1/Fundefined (xt, yt│C, S) (3)

产出距离函数可以看作是某一生产点 (xt, yt) 向理想的最大产出点最大限度的逼近, 即某一产出和最大可能产出的比值。当且仅当Dundefined (xt, yt) =1, (xt, yt) 在生产边界上, 生产在技术上是有效率的;如果Dundefined (xt, yt) >1, (xt, yt) 在生产边界的内部, 生产在技术上是无效的。在时间t+1, 可以把式子中的t替代为t+1, 便可得到此时的距离函数Dundefined (xt+1, yt+1) 。

根据Caves 等 (1982) 的方法, 基于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

Mundefined=Dundefined (xt+1, yt+1) /Dundefined (xt, yt) (4)

这个指数测度了在时期t的技术条件下, 从时期t到t+1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同样可以定义在时期t+1的技术条件下, 测度从时期t到t+1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为:

Mundefined=Dundefined (xt+1, yt+1) /Dundefined (xt, yt) (5)

按照Fare 等 (1989) 的方法, 用两个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生产率的变化。Malmquist 生产率变化指数可以被分解为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变化。

在上式中, ECH (·) 是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自由处置条件下的相对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 变化率指数, 这个指数测度时期t到t+1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实践边界的追赶 (catching-up) 程度。TC (·) 是技术进步指数, 这个指数测度技术边界的时期t到t+1之间的移动。

Malmquist指数构造的基础是“距离函数”, 这里使用一种简化的方式对该指数的含义加以解释 (如图1) 。

图1表示的是单一投入和单一产出的情形, 并且假设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其中:X为投入, Y为产出;射线L1和L2分别表示时期1和时期2时的生产前沿曲线, 由于L2高于L1, 可以看作从t到t+1出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点 (xt, yt) 和 (xt+1, yt+1) 分别为时期t和时期t+1时某个决策单位投入产出组合点, 由于这两点不在生产前沿曲线上, 因此, 该决策单位在两个时期都不处于产出有效状态, 这种无效性可分别用of/oe和ob/oa度量。of/oc则是以时期2的生产前沿作为基准以度量时期t的产出效率, 同理, 比率ob/od也有对应的含义。Malmquist指数可由以上四个比率所构成:

undefined

该指数分解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刻画了两期内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 后一部分刻画了生产技术前沿的变动。

由此可以看出, 相对效率变化率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是提高综合科技计划效率的源泉, 当科技计划效率指数大于1时, 说明综合科技计划效率水平提高;构成Malmquist指数的某一变化率大于1时, 表明是科技计划效率提高的源泉, 反之则是导致科技计划效率降低的根源。

2 东部各省市实证结果及分析

2.1 指标选取

地方政府科技计划是地方科技投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方科技计划投入的过程中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发展研究三个层面上促进了区域科技的发展, 带动了区域内外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研发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表明, 地方科技计划投入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的评价要做到有理有据, 要准确反映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的真实作用, 因此选择准确的指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减少仅由定性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给评价结果带来的偏差, 结合统计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思路是先由定性方法确定一个大的指标范围, 即待选指标集, 然后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从中筛选评价指标。

在筛选投入指标时, 基于这样的原则:投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小, 即投入指标间要相对独立, 以体现投入元素的独立性, 从而选择出既能集中主要信息, 又能反映总体变化规律的指标。本文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确定科学家与工程师数及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作为“十五”科技计划效评价的科技投入指标, 选择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三大机构收录论文数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作为区域科技计划效率评价的科技产出指标 (正常来说, 测量河北省科技计划效率时, 投入变量不应该包括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企业资金, 但由于科技产出中无法区分到底哪些是政府科研投入的产出、哪些是企业科研投入的产出, 实际上无法单独测量到政府科技计划效率, 只能测量河北省的综合科技创新效率作为河北省科技计划效率的替代变量) , 选择东部地区作为政府科技计划效率测度与评价的同类决策单元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 其中海南省作为农业和旅游大省, 和东部地区其它省份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本文将其从东部地区中剔除) 。

2.2 东部地区科技投入、产出初步分析

“十五”期间, 东部地区9个省 (直辖市) 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 浙江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增长速度最快, 从2001年的87 706人增长到2005年的163 574人, 增长了86.5%;科学家与工程师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上海市, 从2001年的122536人增长到2005年的137 903人, 只增长了12.5%。“十五”期间河北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的增长也较为缓慢, 为22.9%, 增长速度在东部地区中为倒数第三。

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增长较为平稳。其中, 浙江省的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增长最快, 从2001年的166 371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460 770万元, 增长了1.77倍;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河北省, 从2001年的142 024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18 450万元, 只增长了53.81%。

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企业资金增长速度比政府资金迅速得多。其中, 天津市的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企业资金增长最快, 从2001年的418 505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 340 115万元, 增长了2.2倍;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企业资金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上海市, 从2001年的1 662 264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3 145 162万元, 只增长了89.21%。河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的企业资金从2001年的311 123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901 247万元, 增长了1.9倍, 增长速度在东部地区9个省 (直辖市) 中排第三。

除了北京市外, 东部地区其它省 (直辖市) 的三大机构收录论文数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 浙江省的三大机构收录论文数增长速度最快, 从2001年的1 596篇增长到2005年的5 392篇, 增长了2.38倍;三大机构收录论文数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北京, 从2001年的12 536篇增长到2005年的23 533篇, 只增长了87.7%。“十五”期间河北省的三大机构收录论文数增长较为迅速, 从2001年的401篇增长到2005年的1 046篇, 增长了1.61倍, 增长速度在东部地区排第三。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增长速度的差异很大。其中, 上海市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增长速度最快, 从2001年的5 371件增长到2005年的12 603件, 增长了1.35倍;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河北省, 从2001年的2 791件增长到2005年的3 585件, 只增长了28.4%。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速度的差异很大。其中, 山东省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速度最快, 从2001年的321 938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983 614万元, 增长了2.06倍;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浙江省, 从2001年的316 65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 954万元, 增长了22.2%。“十五”期间河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较为迅速, 从2001年的46 784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03 827万元, 增长了1.26倍, 快于山东省和北京市。

河北省科技产出指标在东部排名比较靠后, 尤其是反映技术创新的指标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在东部排在倒数第一,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增长速度也很缓慢, 而河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来源中企业资金的增长速度在东部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 初步说明了R&D人员投入增长缓慢和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使得河北省综合科技创新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是企业科技投入的效率不高, 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 两者的综合作用使得河北省的科技产出偏低。

2.3 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绩效评价DEA分析

运用前文介绍的方法以及样本数据构造了每一年东部地区的最佳实践边界, 以每个省 (直辖市) 的效率和这个最佳实践边界比较。为了研究各省 (直辖市) 的科技计划效率的动态变化, 并寻求变化的源泉, 我们利用deap2.1软件计算出“十五”期间东部地区每个省 (直辖市) 每年的Malmquist指数结果并进行了分解 (如表1) 。

续上表

总体来看, “十五”期间东部地区综合科技计划效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从“十五”期间东部地区综合科技计划效率上升的结构看, 科技计划效率的总体上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产出前沿面的变化) 的贡献 (2.8%) , 资源配置效率的下滑 (-1.7%) 对科技计划效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可见, 十五”期间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促进科技计划效率上升时, 遇到了来自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束缚。

从区域科技计划效率的差异看, 山东省 (1.103) 独占鳌头, 上海市 (1.099) 和广东省 (1.066) 紧随其后, 这三个省 (直辖市) 科技计划效率的提高, 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起着主要的作用。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省 (直辖市) 在技术进步指数提高的同时,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十五”期间, 河北省的科技计划效率在东部9个省 (直辖市) 中排名倒数第一, 下降了15.6%。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 “十五”期间河北省的科技计划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相对技术效率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下降 (“十五”期间降低了13.9个百分点) , 技术进步指数下降的幅度很少, 只有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十五”期间, 相对于东部地区其它省 (直辖市) , 河北省科技资源投入增长缓慢, 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处于低位徘徊的态势, 两者的综合作用使得“十五”期间河北省科技计划效率偏低, 不仅使河北的经济增长难以得到技术进步的有效推动, 而且对东部科技创新效率的持续提高产生了强大的拖曳作用。

3 结论

根据上述方法和测算结果, 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从Malmquist指数及结构分解计算的科技计划效率的变化看, 东部地区综合科技计划效率的总体上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产出前沿面的变化) 的贡献, 资源配置效率的下滑对科技计划效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上述发展结果是我国技术进步与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矛盾运动中, 技术创新虽然有波动, 却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而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的变化则有明显的量子化和周期性特征, 即体制改革跃上一个台阶后在一段时间相对稳定, 使技术进步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 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贡献增大;当技术进步发展到一定程度, 原有的资源配置体制的束缚效应逐步显现, 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贡献趋于减少, 从客观上要求实施力度更大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2) 虽然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成果, 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如果将河北省放在东部这样一个大环境来看, 河北省的科技计划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它省 (直辖市) , 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 科技计划效率的持续提升是实体性科技资源 (人力、财力和物力) 投入和体制性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和管理体制) 投入综合推动的结果。除了福建省和河北省外, 东部地区其它省 (直辖市) 是我国科技资源的密集区, 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区, 经济的增长带来科技投入能力的提升, 使实体性科技资源得到充分富集, 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创新 (如市场机制建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则使得到富集的实体性科技资源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地方确定政府科技计划投入及产出指标, 基于DEA前沿生产面, 将技术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两项指标, 分析了河北省“十五”期间科技计划绩效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效率在东部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一, 河北省的科技计划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相对技术效率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下降。

关键词:科技计划,DEA,Malmquist指数

参考文献

[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张国初.前沿生产函数、要素使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6 (9) :27-33.

[3]孙巍.基于非参数投入前沿面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0 (1) :22-26, 53-55.

[4]孙巍.生产投入可处置性测度理论及其非参数方法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 (2) :40-42.

[5]孟令杰.度量生产率变化的非参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 (2) :43-45.

[6]郑京海.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1994[J].经济研究, 1998 (1) :34-37.

篇4:河北省十五规划

在编辑部里,刘绍棠的主要任务是看自由来稿。把认为好的稿子选出来,再交给正式编辑去看。对看不上的稿件,就附一张盖有编辑部公章的退稿签退给作者。一次,他被初学写作的浩然那锲而不舍的写作精神所感动,就在退稿信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28年后,他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浩然告诉他说,他至今还保留着这封退稿信呢。那时,刘绍棠的组长是柳溪,有时,柳溪看着他编稿走神了,就知道他累了,就让他到院子里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一会儿。在柳溪的眼里,刘绍棠还是一个孩子,可不能累着他。

时过不久,全国开始了“审干运动”,刊物暂时停办了。绍棠年龄小,历史清白,审干审不到他身上。编辑部就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对几经战火幸存下来的在仓库里搁置多年的《冀中一日》的来稿进行初审。这些都是战争年代留存下来的文字,许多作者经过浴血奋战,有的已经为革命壮烈牺牲了。对于这些珍贵的文字,绍棠除了把那些因雨水浸污,或几经辗转破损或因铅笔抄写实在模糊看不清的稿子不得不忍疼割爱,其余的全都保留了下来。

后来,刘绍棠离开了河北省文联又回通县老家读高中去了。离开文联后,刘绍棠在创作上如同大运河的水决了口子,半年时间就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了十多篇小说,受到了老作家们的赏识。

将近四十年后,在《河北文学》(由《河北文艺》更名)刊庆40年之际,刘绍棠给杂志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名为《四十年中有我六个月》。文中写道:离开编辑部后,“我在创作中的这种‘爆发’,连我自己都莫名所以。不过有一点我很明白,在《河北文艺》编辑部的六个月,好比学戏坐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实和提高,出科之后才打开了场子。”

鉴于此,几十年来,刘绍棠和《河北文艺》以及后来由《河北文艺》改名的《河北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到年老身患重病还念念不忘给《河北文学》写稿子。他在 1988年7月11日给我的来信中说:“38年前,我是《河北文艺》的编辑,对这个杂志,我视为自己的‘乡土’。不管谁主持笔政,我都理当尽心尽力。九月前我交上一个短篇,一万字到一万五千字左右,请把交稿的极限日期告诉我,以便更有压迫感。”8月2日又来信告诉我说:“我已开始为《河北文学》写一小说,一万五千字左右,与《人民文学》1988年 4月之《红兜肚》及《北京文学》1988年8月之《婚事》一脉相承。8月中旬寄上。”

不幸的是绍棠后来患了重病。在1988年8月31日他委托妻子曾彩美女士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宝柱同志,我是刘绍棠的妻子,刘绍棠于8月5日患脑血管病,半身不遂,住进了医院。经过三个多星期的抢救治疗,现已脱险。身体日渐恢复功能,已能起坐。日后再练习走步,康复尚须较长时间。绍棠嘱我写信给你,原答应写给《河北文学》的稿子,恕不能如愿以偿了,请你们见谅。但愿绍棠早日康复,他不会忘记他欠《河北文学》的情的,请代向编辑部同志致意!致敬礼!曾彩美1988年8月31日”

读了此信,我极为感动。绍棠在病危之际,还惦着给我刊的稿子。

此后不久,1989年1月9日,病情刚有些好转的绍棠又致信于我。信中说:“宝柱:新年好!我的病情日渐好转,左半身偏瘫现象有所缓解。不过,我想花两年(89、90)时间休养。今年发表和出版的作品都是去年病前写的。如果今年我写小说,也只写两篇:一篇给《荷花淀》,一篇给《河北文学》。经常保持联系。握手!”

这一年,绍棠因病一直未能进行小说创作。到年底给我寄来了那篇题为《四十年中有我六个月》的纪念文章,文中比较详细地回忆了他当年在《河北文艺》工作与生活的情况。

篇5:河北省十五规划

历 史 试 卷(A卷)

命题人:张玉军 审题人:白晓芳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4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小路)人以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2.《史记·河渠书》记载,某项水利工程兴修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灵渠

C.井渠

D.郑国渠

3.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4.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①“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②“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③“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④“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6.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

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7.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闭性和落后性

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8.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9.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0.“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

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

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会馆。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的结果 C.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D.会馆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1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现象反映的是

A.殖民贸易 B.民间贸易 C.朝贡贸易 D.官民贸易 13.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 2

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4.史书记载: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工数百,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C.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D.使用中国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1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A处所占比例较高,其重要原因是()

A.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全国性抵制洋货运动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6.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的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民众的抵抗日货运动 17.以下为“列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示意图”,图中信息反映出中国近代()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薄弱 B.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C.外国资本的实力大大超过民族资本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双重压迫

18.据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在()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6~1949年 19.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0.“红色大军千千万,深翻土地突击战,冲天干劲如猛虎,铁锨飞舞似闪电。寒风凛冽汗满面,手中血泡磨成串,保证质量深二尺,超过定额驾火箭”。这首新中国民谣反映的是()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1. 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三大万岁”是右倾错误造成的

C.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不满情绪

22.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和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④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自2010年7月以来,根据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他于2004年2月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工作,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一书记》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极大地轰动,沈浩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而我们对凤阳县小岗村的了解,主要是因为它最早()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这成为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源头 D.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26.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纠正“左”倾错误方针

C.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 D.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27.1984年3月24 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企业可以自主支配所生产的产品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 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补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29.《春天的故事》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 C、国企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30. 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的男装款式是()

31.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该现象反映的是()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习俗变化

32.《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车式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此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19世纪中后期 B.20世纪初 C.20世纪50年代 D.21世纪初 33.1879年李鸿章在北塘海口炮台,经大沽、机器局东局、紫竹林至天津间架设了60公里的电报线。此举()

A.开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B.方便了无线电报业务的开展 C.实现了中国电信业的近代化 D.为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提供了方便 34.迪亚士是近代最早走向远洋探险的航海家之一。他最远到达了()

A.美洲 B.非洲最南端 C.印度 D.中国 35.右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动

36.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 用主要现在()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美国作家斯塔尔1907年在其著作中说到“凡是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这些罪行包括 ①掠夺 ②屠戮 ③建立工厂 ④不平等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15世纪末,教皇以穿过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附近的子午线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两半球内新发现的土地分别划归两个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欧洲国家。这两个国家是()A.葡萄牙和西班牙 B.法国和英国 C.荷兰和英国 D.法国和荷兰

39.“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A.飞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汽船的发明 D.火车的发明

40.贝尔试图说服某个著名作家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而婉言拒绝。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A.电灯 B.电话 C.汽车 D.电影放映机

4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③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到图4所列文物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图1铁兵器 B.图2陶罐

C.图3青花瓷

D.图4铜壶

43.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 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4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纺织业产品主要进入市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菲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45题 16 分,第46题 18 分,共36分

45.(16分)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欧洲的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了丰厚利润。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其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下图为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发明方面的主要成果

(2)请说出以上四项交通工具的发明者。(4分)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所处的地位。(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地位形成的最主要原因。(2分)

(4)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跨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46.(18分)经济济结构是否合理,是社会经济能否稳步发展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材料二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 7

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三 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材料五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女红失业”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 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支撑上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3)针对材料四毛泽东所述经济状况,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解决措施?据材料五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结构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两次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A卷 1.B 2.D 3.A 4.C 5.B 6.B 7.A 8.D 9.C 10.D 11.D 12.C 13.B 14.A 15.D 16.C 17.C 18.D 19.B 20.C 21.B 22.A 23.C 24.D 25.A 26.C 27.C 28.A 29.B 30.B 31.D 32.A 33.D 34.B 35.A 36.A 37.C 38.A 39.D 40.B 41.C 42.C 43.C 44.A

B卷 1.B 2.C 3.C 4.A 5.D 6.A 7.C 8.B 9.B 10.A 11.D 12.C 13.D 14.C 15.B 16.A 17.D 18.C 19.C 20.D 21.B 22.C 23.B 24.A 25.C 26.D 27.A 28.C 29.C 30.A 31.B 32.B 33.D 34.A 35.D 36.B 37.A 38.C 39.A 40.A 41.D 42.C 43.D 44.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45.(16分)

(1)① 事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2分)② 意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2)发明者:①汽船:富尔顿。(1分)②火车:史蒂芬孙。(1分)③汽车:戴姆勒、本茨(1分,任答一个)。④飞机:莱特兄弟。(1分)

(3)① 地位:世界工厂。(2分)② 原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2分)(4)重大影响: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2分)46.(18分)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2分)

(2)特点: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少;行业分布:主要是发展轻工业;技术支撑: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机器技术。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位(3)措施:编制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分)

篇6: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前 言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研究分析目前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制订的,是指导性的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节水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清洁生产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等。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1.环保产业初具规模。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企业8500多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1500多家,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元,占63.0%;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年制造能力达到了250多万台(套),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达到了3.5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为48%。“九五”时期,我国环保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2.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几年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约占五分之一,少数产品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设备成套能力;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技术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饲料技术、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技术、空气冷冻废橡胶制胶粉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境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从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及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等。目前,环保设备(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焚烧设备、汽车尾气处理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从资源综合利用看,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废弃物、废旧物资及共伴生矿产资源。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已达200多种。近几年环境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出现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促进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高。

环保产业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和总理都到会做重要讲话。其次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和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为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九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达3600亿元,1999年我国环境保护投入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利用国债资金支持环保装备国产化、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三河、三湖”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项目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使部分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转向了环保产业,而且促进更多的企业转向环保产业。三是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国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调动和促进了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国家加大了对传统的、以政府投资和经营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式的改革力度,向以多元化投资、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污染者付费的方式过渡,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国最大的环保企业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专门从事废物处理的美国惠民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30亿美元。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通过对正在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调查分析,约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有待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2.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

3.还未完全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和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严重。如大多数环保产品没有标准;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一些地方不允许外地环保产品或者环境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采取各种方式限定、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生产的环保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指定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的环境服务等,搞市场封锁;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结果是阻碍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环境保护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为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家和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使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只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支持能力,才能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十五”期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无法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且经济发展也要受到制约。

(二)发展环保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我国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巨大,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十五”计划把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随着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这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作为投资热点,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若每年有5%的大型燃煤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就能形成年产值60亿元以上的产业需求;为汽车制造业配套的消声器和机内净化器产品,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一个日处理千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厂,投资约在6亿元左右,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市场十分巨大;以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等也都有很大的市场。预计“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可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三)发展环保产业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现实选择。

加入WTO后将会大大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基础薄弱、竞争能力差的行业,入世将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加入WTO后,环保市场,特别是环保产品市场、环境服务市场和投融资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这将有利于加大环境投资、技术转让和贸易服务的力度,有助于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环保市场基本趋于饱和,这些国家的大型环保企业或企业集团将会凭借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开拓我国的环保市场,这将对国内处于成长期的环保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参与加入WTO后激烈的环保市场竞争,就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将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结构,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某些领域又是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三、“十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

“十五”时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十五”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保产业的需要,“十五”时期环保产业将有较快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生产550亿元,占27.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950亿元,占47.5%;环境服务产值500亿元,占25%。“十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

“十五”期间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依法淘汰一批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市场供大于求的环保产品。

到2005年,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拥有技术优势、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产业企业;扶持一批环境服务企业,提高环保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发展重点。

1.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1)烟气脱硫。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关键是解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到2005年,具备独立完成燃煤电厂200MW及以上机组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的能力。适当发展脱硫专用设备的生产,确保脱硫工程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适当发展工业锅炉、炉窑相配套的实用型或简易型脱硫工艺技术和设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湿法脱硫工艺,以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的需要;适当发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喷雾干燥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电子束脱硫等工艺,以适应中小机组和老机组的烟气脱硫。

(2)烟尘治理。抑制常规电除尘器的发展,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的适应领域;发展配套的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型材规格和品种,降低主体重量;完善计算机选型技术,开发脉冲供电、微机控制、可变电压供电装置等。重点开发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适当发展用于各种炉窑的中小型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应提高配套机电产品及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的旋风除尘器,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3)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根据汽车工业污染控制目标,以轿车和轻型车为控制重点;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4)有毒有害气体处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和碳纤维回收利用等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2.水污染防治领域

(1)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发展日处理能力20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研制开发适用于不同工况的低速多极离心鼓风机、潜水污水泵、氧化沟专用设备、新型曝气设备、污泥处理处置专用设备等。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提升及脱水、污泥沼气发电等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水泵、风机、阀门及相关电器设备的工作和使用寿命。重点解决现有国产设备质量较差和品种不全问题。同时,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氧化沟和氧化塘处理清污机械、强化曝气技术和设备、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根据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发展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

(2)工业废水处理。重点发展水处理单元技术和设备,提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形成标准化、系列化,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多功能组合式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用于发酵、医药、造纸、屠宰加工废水处理领域);表面处理废水、废液及有色金属采矿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废水深度处理、净化、消毒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含油废水处理、油田净化技术和设备;煤矿地下水及高浊度含盐废水处理技术和净化设备;膜处理、微滤净化技术和处理设备等。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

(1)城市垃圾处理处置。重点发展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成套设备,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垃圾收集、分选、预处理技术和装备,形成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有: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工程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填埋防渗衬层和覆盖材料、填埋专用机具、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和完善大型垃圾堆肥和简易堆肥技术和成套设备,主要是低成本堆肥技术和装备、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和装备。适当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重点解决垃圾焚烧尾气的控制技术和设备。

(2)有毒有害废物处理。根据工业发达国家采用高温氧化法处理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成功经验,重点发展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技术和设备、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若干个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中心。

4.节水技术和设备

重点发展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主要有电力行业高浓度输灰工艺、干除灰、干排渣工艺技术和设备,纺织行业高效印染洗涤工艺、无水及节水型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石油化工行业炼化污水处理回用、油田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再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造纸行业制浆洗涤系统闭路循环工艺、白水(中水)回收利用工艺、碱回收等技术和设备,冶金行业干熄焦工艺、空气冷却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艺水、循环水及杂用水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及回收利用冷却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城市污水综合回用技术和设备,各种节水器具。研究开发海水、咸水综合利用和淡化工艺技术和设备,高效空冷工艺技术及无水生产工艺技术。

5.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

根据《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重点发展水土保持和防治荒漠化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草原建设、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植树种草等方面的技术和装备。

6.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重点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替代物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大力发展冶金、化工、轻工、有色、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7.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重点提高现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产品档次,提高设备可靠性、智能化和精密度,要将自动采样、数据采集处理、远程终端控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中。为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加快发展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特别是废水、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系统,加快城市环境监测网和流域水质监测网建设。同时发展汽车尾气、噪声监测仪器仪表等。

8.环保材料和药剂

重点发展高性能的环保材料和药剂,主要有生物膜材料、微生物处理添加剂、耐高温、耐腐蚀除尘滤料、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新型杀菌剂、高性能吸隔声材料等。

9.资源综合利用

(1)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是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有色稀有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加快发展综合回收金、银、铁、稀土、铌、钒、钛等新工艺;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以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为重点,带动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硅藻土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快尾矿生产建材产品及加工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技术,主要是燃煤矸石循环流化床及成套发电技术和装备,硬塑、半硬塑成型制砖技术和装备,全煤矸石生产空心砖技术和装备,煤矸石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水泥生料技术。在煤矿矿区建设一批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发展粉煤灰分选技术和设备,加大粉煤灰用于高等级公路、水电大坝、商品混凝土中的比例,研究开发粉煤灰用于铁路建设的技术;加快发展利用化工、冶金、有色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大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废渣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装备。加快造纸碱回收、酒精糟液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发展先进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

(3)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重点发展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及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技术和设备,发展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电池等回收及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包括废物的收集、分选、清洗、破碎、打包、运输、回收等单体设备或组合设备。建设若干条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生产线;若干个废橡胶、废轮胎制微细胶粉处理工程;若干条铅、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及废电池回收加工生产线。

10.环境服务

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和运行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

四、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进一步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达到合理程度,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适当的水平,以满足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制定和实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的有关政策措施。

(二)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环保科技开发,科技计划中要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并确保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加强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快环保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环保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加快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建立有利于国产化的管理体系、资金支持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体的国产化运行机制。将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作为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国产化示范工程,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依托示范工程,形成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和设备成套化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先导作用。

(三)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下决心治理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分割市场、阻碍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主要环保产品标准,包括制定部分重点环境工程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

建立规范的环保产品认证制度,按照企业自愿、国家统一管理和第三方认证的原则开展规范的认证工作。

(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股票上市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投资环保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应当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和依法监督下,由企业、市场动作来实现。在已建立收费机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BOT项目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建设和运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尽快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将污染治理设施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成本核算,由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公司承包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企业和污染治理公司根据合同关系承担相关的经济和环保责任。

(五)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环保产业涉及面广,需要各地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各地经贸委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要在国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地区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各自优势,突出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存量,避免一哄而起,防止重复建设。

上一篇:绿山墙的安妮读书心得100字下一篇:河道清淤施工方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