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处理

2024-05-27

景观水处理(通用8篇)

篇1:景观水处理

景观水处理的总结

一、景观水现状

近年来,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居住小区的建设中,景观泊、景观池塘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城市景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 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加上居民生活和水系中鱼类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有机物、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都增高。在温度较高时, 富含N、P等营养元素的水体中还会滋长藻类,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湖水呈现明显的绿色,水体色度较高,一般可达几十度甚至上百度,并伴有明显的鱼腥味,有时甚至造成水体发黑发臭,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因此选择合理有效地景观水净化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景观水中主要出现的问题 2.1 设计本身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

水景观设计多是先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进行景观效果的设计,而后再由不同的设计单位配合给水排水设计、土建设计、水质保障设计等,这样的分割设计缺乏统筹考虑,使水景观的功能、造价都受到影响。例如水体的水质保障措施,很多项目是在水景观设计甚至建成之后再配臵水处理设备,而没有在设计的同时考虑水质保障措施和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2.2 水体规模过大

水体规模过大是水景观建设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大部分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蒸发量大,庞大的水面虽然景观气势较好,但水体的蒸发损失量过大,再加上水费昂贵导致补水成本很高。水体的庞大也使水质保障难度加大,不论是水的循环还是水体清理或换水,运行费用和工作负荷都很高。2.3 水体结构不合理

硬化的水体结构是小区水景观普遍采用的形式。为追求水景效果或贪图设计简单,很多水体构造了硬化的池底与池壁,缺乏生态功能,致使水体自净能力弱,水质难以保障,从而导致了水清无鱼、藻类疯长、水质恶化、高成本处理或补换清水的景观水恶性循环运行。据调查,一般硬化水体隔10天左右就需要清洗一次,夏季高温时换水的频率可能更快,给物业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另外大规模的硬化水体景色单调,缺乏生机,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2.4 缺乏科学的开源节流

小区水景观的供水设计多采用自来水,造成水景观运行费用高,而且一旦自来水使用受限,景观水体便成为无源之水。而一些廉价的水资源,如雨水、中水,却未能被很好地利用。2.5水体水质保障措施不力

在小区清洁工作保障的前提下,由于水体生态系统的缺陷使得水质仍难以维持长久。一些大规模水景观通常要设臵混凝过滤等水处理构筑物。这样虽能改善水质,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也高,一些处理设备难以持续运行,长期闲臵。另外当水体存在大量的藻类时,容易堵塞滤料,处理效果有限。因此配臵传统的水处理设备成为小区水景观保障水质的惯用手段,但无论从效果还是投资角度看,都非最佳解决方案。

三、景观水的污染因素

景观水容易变质的原因:导致以上几种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水源的条件差

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自来水、河水以及地下水。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江河整治的力度,但由于河道受污染时间长且污染物成份复杂,因此现在我国几个主要水系的水质情况还不能达到景观水的水质要求。

2.面污染源多

景观水的周围往往种植草坪、花卉和树木,水中也常常饲养一些水禽、鱼虾之类的动物,供人们观赏。由于雨水冲刷和浇灌水的渗透,会将植物中的各种氮、磷、碳、钾等营养物和肥料、农药以及树叶、枯草等“绿化废物”大量汇集到地势最低的景观水中,这些面源污染,使得水质进一步恶化。另外,动物的代谢物质也会加速兰绿藻的生长,使湖底呈厌氧状态,反过来又会使鱼虾因缺氧而死亡,腐烂的水生动物其蛋白质分解又使水质变臭,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3.人为的破坏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

例如:公园内一些钓鱼的游客,为了使鱼上钩,往往会预先投入大量的“鱼窝”,以期吸引鱼群上钩。这种富含蛋白质的,过量的“鱼窝”沉淀在湖底,又形成了水质恶化的污染源。再如,有些公园管理人员通过卖给游客鱼饵来达到创收的目的。好奇的游客就毫无节制地以投鱼饵来取乐,造成的后果是,鱼儿因撑食而死,多余的饵料和死鱼一起成为水质的污染源。4.设计的不合理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公园或小区中,由于设计的不科学,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处,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这使得死角成为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源,因此,在一个人工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5.地下水的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

6.蓝绿藻的入侵

蓝绿藻是景观水的头号公敌。由于蓝绿藻的孢子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它们可以落户于任何有水的地方。这种藻类繁殖速度极快,基本上每20分钟就可繁殖一代,而且藻类的繁殖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这样将会影响到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造成生水动植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部分鱼类吃了这种藻类都不能消化而死亡。

四、景观水处理方法

已有的景观水处理方法大致有生化技术、气浮技术、跌水曝气、过滤技术、动植物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等。目前工程上常见的方法包括:循环过滤法、化学药剂法、跌水曝气法、气浮法和生态系统净化法。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此四种常用景观水净化技术进行详细比较。4.1治理效果

循环过滤法:依据物理原理,对景观水体中的杂质与水体进行分离,保持水质的清洁。此法通常会用投洒化学药剂,与水中污染物形成沉淀的方法作为辅助,形成一套治理景观水体方案。在工程实例中,这种方式对处理含有较多悬浮固体(SS)或泥沙的景观水体,效果尚好。使用中循环周期是决定治理效果的重要制约条件,一般如果循环周期小于48小时,即2天内循环过滤一遍,则水质较有保障,超过48小时则水质不易保证。如果水体面积较大,有时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不延长循环过滤周期至3~5天甚至更长,往往湖水水质不能保证。且该方法对有机物、藻类的抑制和处理效果不大,加入化学药剂易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一般循环过滤技术只适用于水体面积较小的景观喷泉水景中。

化学药剂法:依据化学原理,向水中投放化学药剂,主要为硝化细菌和絮凝剂,短期见效,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以及鱼类的死亡,效果容易出现反复,常用会产生抗药性。

跌水曝气法:采用跌水曝气、喷泉或其他曝气装臵,向水体中充入氧气,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以达到水体净化目的。单纯曝气只可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对于抑制藻类、降解有机污染物、实现水质清澈并无明显处理效果,不是一个完整的治理工艺。

气浮生化法:气浮技术通过向水中加压充氧,产生微小气泡沾附在藻类颗粒和其他水体悬浮物上,并投加絮凝剂絮凝,使藻类颗粒和悬浮物浮至水面,然后用刮板刮去,实现治水目的。能将水中的藻类颗粒和固体悬浮物分离并有效地清除,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但对施工方的技术要求较高,生化是在水中加入生化填料,让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以此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同时气浮技术还要求水体循环。与循环过滤法一样,水处理循环周期也是决定治理效果的重要制约条件,如果循环周期过长,则效果不易保证。

生态系统净化法:将物理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理念与技术更先进,相当于把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复制到水体中。采用微生物处理、循环、过滤等多项措施综合治理,从不同角度改善水质。在水中搭建适合微生物群落生长的系统,辅以循环流动,补充溶解氧,使有益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分解,从而使水体在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而且施工难度较小,相比于传统生化法,适用范围广泛,反应面积更广,系统稳定,无需更换,耗电量低,长期保持清澈,可养鱼。4.2设计和实施

循环过滤法: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罐和循环水泵,并且铺设用以循环景观水的管路。此法需要在岸边陆地上建设机房,并沿湖岸或水底铺设给排水管网,需要预留机房用地和管网。实施时间一般1–2个月。

跌水曝气法:依靠水泵实现跌水曝气,或用喷泉曝气,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

气浮加生化法: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气浮机和循环水泵,并且铺设用以循环景观水的管路。此法需要在岸边陆地上建设机房,并沿湖岸或水底铺设给排水管网,需要预留机房用地和管网。实施时间一般1–2个月,需专业技术人员安装。

生态系统净化法:只需将生态系统所需物品铺满池底,无需土建、给排水管线和机房,厚度不超过10cm,整体美观,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无大型设备。

综上所述,我们设备所采用的方法是循环过滤法。通过设备处理后的水完全可以达到景观水的标准。但由于设备的产水量有限,不能够在48小时内循环整个水体一遍,导致处理后的水进入到原水体中又被快速的污染,使整个湖体无明显变化,成为处理景观水的败笔。

篇2:景观水处理

为什么重庆涂山湖几千万元治理的湖水两个月就变臭?

据2011年03月27日工人日报报道,重庆涂山湖花了几千万元的钱治理的湖水两个月就变臭,报道原文如下:

重庆涂山湖治污遭质疑:花了几千万,只管两个月?

涂山湖:几千万治污只管两个月?

占地110亩的涂山湖,位于重庆南山镇街道联合村,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当地居民游泳消夏的好地方,但随着城市发展,周边新建的小区和学校生活污水直排入湖,使得整个湖水受到污染,一到夏天便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你闻闻,好臭啊,这湖今年1月才治理好,现在又臭起来了。”3月15日上午,65岁的何大妈一手提菜,一手捂鼻走过湖边。

“投入几千万元治理污水,怎么只管了两个月?”湖周围的居民议论纷纷。

涂山湖部分区域又现污染

治污未达到预期目标

据了解,在市民们的强烈反映下,去年重庆南岸区将涂山湖整治工程纳入该区民心工程之一,拟投入7000余万元进行整治。

南岸区环保局局长周永秋介绍,在湖岸两边修建了环湖管道,结束污水直排历史,将收集到的污水全部接入鸡冠石污水厂。然后把湖水抽干,清除受到污染的老淤泥,并在湖底洒了几百吨生石灰消毒,前后消毒3次。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靠近黄桷垭一边的湖水,清澈见底,湖上白鹭纷飞。加上刚修好的休闲步道和草坪大树,让涂山湖郊野公园初显美丽。

然而,靠近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涂山湖,却污水横流,又黑又臭。

靠近学校的桥下是一条新修好的环湖截污管道。管道连接着高山流水等居民小区的污水出口。管道附近,看得见有多股污水直排涂山湖,还有许多小股污水在慢慢渗透。污水染黑了一大片涂山湖水,水上漂着花花绿绿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臭味,与远处的休闲步道、喷泉、草坪、大树格格不入。

据了解,这根截污管是去年初才动工修建的,修管道时,工程方还对湖中淤泥进行了清理。

“今年1月,截污管道修好,很快,再也没有污水流入涂山湖了。新储湖水,清澈见底。我们好高兴哟,南山空气好,树多,以前的涂山湖又黑又臭,和南山环境不般配。这不,涂山湖变干净了,小区业委会准备在附近‘二外’桥下修一个锻炼场地。”家住附近的杨大妈说起涂山湖的治理,一脸笑容。

果然,“二外”桥下,是一大片推土机刚刚平整过的黄土。“这里要建半个蓝球场,那里是看台。这里要修乒乓台,那边是麻将室。”小区居民如数家珍。

“现在湖水变清了,大家都想在湖边锻炼身体。”

“谁知,不到两个月,这湖水又发黑变臭了,咋整的,大家都搞不清楚。”

小区居民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治污过程一直备受争议

涂山湖曾是重庆主城“肺叶”上污染最严重的湖泊,黄桷垭涂山湖综合整治工程没有完全挖走湖里的淤泥,而是用黄土和石灰掩埋。施工方的这种做法曾受到涂山湖周围居民的质疑,认为是在填湖。

“1958年的时候挖的这个湖,当时从山上的溶洞流水下来,很清澈,我是在湖边长大的。”今年72岁的钱大爷是在工地上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也是黄桷垭的老居民。

但后来,很多居民在湖边洗衣服,有一些人在湖边建了养猪场、承包涂山湖养鱼,甚至有的居民乱倒污水,慢慢地涂山湖就成了黑漆漆的“臭水塘”了。钱大爷称,之前负责清淤、修排污管道的那家单位在去年夏天就撤走了,淤泥只清理了岸边的一些,一些淤泥用黄土掩埋后打上钢筋、压上大石头,目的是将地基铺平再在上面修公园的道路。“涂山湖的面积比以前小了,有的地方向湖中填了约10米长的泥土”。基本上湖面的四周都有不同距离的填盖。

陈女士在湖边住了好几年,她介绍,当时往湖里撒石灰的时候,她还去施工队上了几天班。湖中的淤泥确实有部分没有被清理运走。“涂山湖靠湖边公园的那一边运走了一些,但是靠住家这边和靠湖中位置的淤泥只是翻开后撒上石灰”。陈女士称,当时撒石灰时还很危险,淤泥承受不了人的重量,大家就在淤泥上搭木板往中间走。

重庆大学的一位岩土工程教授告诉记者,施工方的做法欠妥。首先,将湖中的淤泥翻开,再用黄土来掩盖,不仅导致湖面缩小,也没有解决到本质问题,因为半坡地下渗水,仍然会导致淤泥漏出,污染物仍可对湖内进行污染,应该将淤泥全部清走。

其次,用石灰来消毒湖中央淤泥也有问题,因为石灰与淤泥没有什么反应作用,石灰主要作用是吸水和杀菌,但淤泥内最重要的污染是泥土和粘土,另外,石灰过量还会影响今后湖内的水生植物、鱼类生长。如果考虑到喀斯特地貌,也可以用新鲜的土壤将淤泥清除部分夯实,而不是留住淤泥。

有关部门表示马上整改

南山管委会是新建的,在翠绿的山林中,显得非常优美。三楼若大的会议室,管委会副主任李京衡向记者介绍了涂山湖郊野公园综合整治工程。

2010年,把涂山湖打造成郊野公园,是南岸区政府提出的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工程分为前期治污和后期建园两部分。为此,2010年初,区政府先期投入1500万元,治理涂山湖污水。

2011年1月,涂山湖治污工程结束后,马上开始后期建园。眼下,大树、草坪、休闲步道已经建好。

“14日,我带孩子到涂山湖玩耍,发现湖水又变脏了,还有点味道。15日一上班我们就在查找原因。这不,负责工程的同志都在现场查看呢。”李副主任说。

“我们肯定会查明原因,并马上整改。相信要不了多久,流入涂山湖的污水将重新被截流。到那时,我们会主动向记者通报的。”李副主任非常诚恳地说。

据了解,3月15日上午,重庆市检察院的人也来到涂山湖。“我们是得到市民对涂山湖二次污染的的投诉后才来的。这里面有没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和其他行为,我们将调查。”该市检察院的人对记者说。

3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涂山湖发现,原本肆意横流的污水停止了,但是截污管道附近依然有小股黑水渗出。湖面上的大型漂浮物已经被清理,湖水散发的臭气小了许多,不过依然浑黑。

看了这个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的一些处理措施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花了七千多万元,湖水却只干净了两个月,这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这种露天的水体,自净能力很低,即便没有污水排入,也会面临很多污染因素,比如:大气降尘、雨水地表径流带来的地表和土壤中的外来有机物和氮磷元素,水体自身不断衍生死亡的生物群落积累而成的有机物,夏季高温时太阳暴晒导致蓝藻大量爆发,以及部分偷排污水、垃圾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景观水体的恶化,就算把污水抽干净了,之后换了水,仍然面临着这些污染因素,所以这样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会长久达到满意效果。就后面相关部门提出整改,仍然是进行截流,这样可能暂时性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不从根本上处理,那以后还是得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还是得从治污理念上来考虑这件事情。

这种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大多数地方对湖泊河流仍然采用的是截污、清淤、修堤岸等方式处理,这些措施很有必要,但只能算是处理的第一阶段,其仍然无法解决上述提到的污染问题,所以还需要第二阶段的处理措施。

纵观国际上相关治理技术,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面临中国目前的问题,虽然污水处理率很高,流向河流湖泊的污水基本被截流,但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的水质却没有彻底好转。从八十年代初,日本就开始实施对河流湖泊直接净化的治理,之后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推广,其直接净化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其原理就是直接在水体内部构筑强大的生物净化系统,大量繁殖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来分解水中和底泥中有机污染物,随时净化水体,使景观水体保持强大的自净能力。这种方法可以真正保证水体清澈,达到可持续的净化,而且这种方法是直接在水体内部运行,不需要土建施工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投资费用。

篇3:慢滤工艺处理城市景观水

慢滤技术在净水过程中不加任何药剂,避免了混凝剂和消毒剂对水质产生的副作用和卫生学问题,出水水质优良。具有工艺简单、管理方便,低耗能等优点[3,4],对水体中的细菌、有机物、悬浮物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本文研究了慢滤工艺对景观水的处理效果,通过不同深度处理效果的比较,进一步探讨慢滤池处理景观水的机理。

1 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1.1 慢滤工艺的构造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慢滤工艺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滤柱的内径为15 cm,填料总高度为115 cm。内部填料选取粒径为0.3~1.0 mm的普通河沙。滤层深度分别为5 cm、15 cm、35 cm、65cm,底部设置取样口。为了方便水样采集,系统采用分段填装,并用隔板隔开,隔板与沙层间留有5 cm空间存储过滤水。在慢滤池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空气全部排空。

1.2 试验水质

慢滤系统采用连续进水方式,进水水力负荷为0.2 m/h,试验用水为某校园内景观水体,进水水质情况见表1,该景观水质在不同季节有波动。

1.3 测试方法

水样采集后立即测定色度、浊度、COD、TP、TN、NH4+-N。浊度采用HACH 2100P浊度仪测定,COD采用Merck分析仪测定,其它指标测定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浊度和色度的处理效果

在滤速为0.2 m/h时,慢滤工艺对景观水体中浊度和色度的处理效果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温度为0~25℃时,慢滤系统对色度的平均去除率为67%,出水中的色度基本保持在5度以下(图2(a))。系统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80%,出水浊度浓度均在1 NTU以下(图2(b))。

可以看出,进水浓度并未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是形成浊度和色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其中的有机物、藻类物质等[5]。慢滤系统依靠沙层的截留和吸附作用,将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截留,进而去除水中的浊度和色度[6,7,8]。但慢滤系统进水中浊度不宜太高,否则系统会截留大量悬浮颗粒物或胶体物质,很容易造成系统阻塞,从而使系统丧失功能,影响其运行时间。

2.2 对COD的处理效果

由于景观水体微污染的特性,加上景观水体的自净功能,使得进水中的COD浓度不高,而且比较稳定。在滤速为0.2 m/h时,慢滤工艺对景观水体中CODCr的处理效果见图3。

系统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50%,去除率在45%~55%之间。出水中的COD在10~15 mg/L之间,悬浮态的COD几乎全部被去除,出水中的COD几乎全部以溶解态存在。

2.3 对氮磷的处理效果

在滤速为0.2 m/h时,系统对磷的处理效果见图4。系统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7%,去除率在65%~85%之间,出水中TP浓度在0.02~0.06 mg/L之间,达到Ⅱ类水体(≤0.1 mg/L),甚至Ⅰ类水体标准(≤0.02mg/L)。

在慢滤池运行3周后测定水中氮含量的变化发现,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水中氨氮的浓度增加,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在运行40~50 d内,去除率在50%~60%之间,在运行50 d后,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只有30%~40%(图5(a))。在系统运行的第1个月内,进出水中TN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系统对TN的去除率只有5%左右,在运行1个月后,系统对TN的去除有所增加,且基本保持在25%左右(图5(b))。

系统对氨氮去除率降低的原因是在运行初期系统靠沙层的过滤作用对氨氮有较高的去除率。但运行40 d后,系统对氨氮的吸附接近饱和,去除率开始下降。但此时系统内部生物膜已形成,系统对氨氮的过滤作用过渡为生物作用,所以在系统运行1个月后虽然去除率有所降低,但去除率比较稳定。

2.4 慢滤系统不同深度景观水的处理效果

在滤池运行1个月后,系统运行已基本稳定,对慢滤池进行3次分层测定,取平均值。数据见表2。

从测定数据中可以看出:慢滤池第一层5 cm对景观水中COD、浊度、TP、TN和氨氮的去除量分别占系统对其总去除量的55%、68%、29%、50%、90%;第二层10 cm对景观水中各指标的去除量占总去量的15%、19%、21%、10%、10%。这说明除磷外,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慢滤系统0~15 cm处,这与这一高度沙层表面的生物膜有关系。

3 结论

(1)慢滤系统对色度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7%和80%,出水的色度和浊度分别低于5度和1NTU。慢滤池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0%,出水中的COD在10~15 mg/L之间。系统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7%,出水中TP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0.1 mg/L)甚至Ⅰ类水体标准(≤0.02 mg/L)。在系统运行稳定后,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30%~40%之间,对TN的去除率可达25%。

(2)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系统上层0~15 cm处,在对磷的去除中除上层5 cm外,去除量与滤层高度成正比。

(3)慢滤系统相对于其它土地处理系统滤速较高,占地面积较少,且出水水质较好,耗能较低,建造和管理简单,投资和运行费用较少。慢滤工艺是景观水处理的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杜文华,芮旻,徐斌.城市景观水体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6.2(32):11-14.

[2]孔建.景观水体功能恢复技术研究及其环境效益评价[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黄正华,吴今明,吕锡武.粗滤慢滤组合净水工艺原理与设计[J].净水技术,2004,23(5):45-47.

[4]吕锡武,马春,陈俊.粗滤慢滤组合型乡村净水工艺研究[J].给水排水,1997,23(10).

[5]董军.慢滤池去除原水中微量有机物及氨氮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吕锡武,马春,陈俊.粗滤慢滤组合型乡村净水工艺研究[J].给水排水,1997,23(10).

[7]刘玲花,周怀东,李文奇.生物慢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6):30~33.

篇4:三个景观:云、鸟、水

谢比亚托夫斯基是波兰知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与舞台美术设计家、诗人。他曾获得骑士勋章(Knight’s Cross)、波兰十字勋章(Officer’s Cross of the Order of Rebirth of Poland)、Gold Laure艺术大师金奖以及其它各种奖项。谢比亚托夫斯基是国际画家协会(AIAP)、国际De La Medaille联合会、波兰美洲画家协会、POLART创造协会、波兰画家协会、波兰作家协会、艺术家/文学家联合会成员。他的作品曾分别在亚美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匈牙利、印度、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古巴、卢深堡、墨西哥、荷兰、波兰、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以及美国等国家展出。

谢比亚托夫斯基的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他的经验、技术和耐心。他将薄而透明的油画颜料反复涂抹于画布上,通常需要十到几十层才能达到他理想中的画面效果,其中包含着大量深刻、复杂的构思,而每一个层次必须特别精确,才能确保色彩达到恰当的深度、光线和阴影的效果,一幅作品通常也需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谢比亚托夫斯基一直在创作中保持真实的自我和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赋色艳丽具有强烈的对比感,以抽象的语言和深邃的色彩空间共同构成一幅具有超现实的抽象画面,这些作品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和大自然,更来自于他的内心。通过这些作品,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重新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

篇5:人工景观湖生态水处理设计论文

一、生态水处理的社会需求

1、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已经是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最基本的要求。而更多的是期望生活在一个清晨推开窗,能呼吸清新的空气,能听到婉转的鸟鸣,在夕阳夕下,沐浴在如梦如诗的风景中,抛开尘世的烦恼,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里。

仅有翠绿,缺少了鲜活的气息,而精致的水景,使之成为水榭楼台,有了自然的灵气,使自然对人类更加亲和。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小范围内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绿色环保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所以人人都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无论大小,都应考虑到我们的地球村。尤其是设计人员,在整体规划上就应该站在环保的高度,周密考虑。应该在水景水质要求和低耗能绿色环保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循环过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耗能、高费水的设计首先就不应予以考虑。而投加药剂的方法虽然耗能不高,投资也不大,但是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设计,也力求不让它成为现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房地产界的公式:

A+B=C

A――建设房屋的处理废水、能耗、维修的投入

B――房子建成后,在使用年限期间的所投入

C――全生命周期的投入

传统模式:A=336、B=340,总成本676

新型模式:提高A到390,将大大降低B的投入,B降至23.

即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管理方式的使用,可使后期的投入成几何倍的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降到413.真正的开发高手,增加建筑成本的5~10%,就能带来后期生命周期成本50~90%的降低,节约60~90%的后期管理成本。

采用何种设计能让人类与自然成为朋友,息息相关,和平相处达到环保社会效益双丰收呢?

――生态方式,最原始最自然也是最绿色的方法。

二、人工水景目前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的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都考虑到了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但大都是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处理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因而造成了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行费用多,成效却不显着的结果,水体的水质不稳定,或时而藻类泛滥,或时而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并且整个水景常有人造的痕迹。

下面把人工湖、景观水的水处理方法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物理方式:

i.引水换水方式

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ii.循环过滤的方式。

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如果水体面积较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虽然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3、微生物方法:投加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可以在景观水水质恶化的时候,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每一次繁殖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处理水质能力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数量,其生长又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温度、气压等等。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再次导致水质变坏。

因此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而且不能保证水质状况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三、EWT模式(EcologicalWaterTreatment)

生态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气象学、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最优化、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生理学、环境概率统计学、环境艺术设计学等等。

简单地说,生态水处理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无需人类的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和人类共生共存。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在施实之前,进行缜密地规划设计。

(一)了解当地的气候和水生物种情况

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降水量不一,会显着影响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物的种类。根据当地的物种,选择适合培养的生物,能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或耐旱、或耐涝、亦或耐低温、耐高温、耐碱、耐酸。在选择物种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这些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态功能,不仅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还必须对整个水体有着净化功能。虽然水生植物都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将其在阳光的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食物,但是不同的水生植物对不同的无机盐在吸收能力上不尽相同,必须依据当地的水源水的水质,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离开它,整个生物链不能很好地循环。如果数量过多将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生植物)大大减少,生物链出现断裂;如果数量过少,生产者(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泛滥,生态系统也不会稳定;这些都会影响生物链进行到底。水生动物的数量一定要经过科学地计算,并结合实践经验确定。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贝类、各种原生动物等等。将它们引种到水体中,必须考虑到它们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配比;鱼类的食性不同,例如草鱼是植食性的,青鱼是动物食性的,鲫鱼是杂食性的。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生长期,它的食性也会有所改变,例如青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当体长达到15cm左右,开始摄食螺蛳、蚬,而成鱼主要以软体动物、底栖性的虾、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同一种鱼,在不同季节的摄食量也不同。例如团头舫,一年中摄食量4月~11月最大。相同食性的鱼,摄食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草鱼的食量较大,日食量可达体重的40~70%,而团头舫的摄食强度则低于草鱼。不仅如此,鱼类的滤食特性,也会影响水质状况,所有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二)微生物菌种

生物界菌种的种类繁多,都有着相当复杂的生理特性,例如有固氮菌、嗜铁细菌、硫化细菌、发光菌等等,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了它们自然界将堆积满动、植物的尸体,到处都是垃圾。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许多变异的种类,这也是为什么微生物的种类不全部为人类了解的原因。这种变异或者会有利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或者会出现退化的现象。

在水生生态中,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某些重金属等等)加以分解、吸收,变成能够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同时还要让它能够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环境的美容师。

首先根据人工湖的水源水质情况,利用现有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带来的对微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也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菌种在水体中,不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机物,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毒性的作用,还要能将水生植物的残枝败叶转换成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物理性状,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三)人工湖的防渗漏过程

对于不同水域面积的人工湖,可以根据当地地质勘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不同的防漏设计。

人工湖的日常补水量的多少是降低日常维护开支的瓶颈,湖底防止湖水渗漏是人主观上能控制的,所以在人工湖开挖时,防渗漏工作就应该做到位。而降雨量、蒸发量虽然不能为人所控制,但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上了解到相关信息,对日后的补水量的多少和何时会出现补水高峰、低峰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人工湖水位出现大起大落,影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人工湖的景观效果。

(四)人工湖的环境设计

人工湖投放了最佳的菌种,做成了最好的防渗层,配置了各种水生植物,放养了各类水生动物等等,才水质清澈,仅仅如此就能达到梦里水乡的效果吗?

环境设计是人工湖设计中画龙点睛之笔。

诗词有韵律美,音乐要有节奏感,水生植物的造景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配合周围的陆地植物、建筑物、人工湖的土岸曲线,以及整个人工湖想体现的主题和气候特点,恰如其分地设计。

在配植构图上,要考虑色彩的调和。清澈泛绿的水色是整个水景的底色,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观赏期,以及观赏部位不同(如观叶、观花等),错落有致,深深浅浅,绿色叠荡,或红或黄的花丛点缀,四季呈现色彩变化,充满韵律感。

(五)人工湖生态处理的优越性

1)无需循环设备的投资,无需额外的设备运行费用和维修保养费。

2)无需专人管理,也能达到水质要求。

3)整个水体自身调节能力增加,对水质的波动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来进行调整。

篇6:景观水处理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正逐步显现和积累,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合理可持续的水环境,构建良性的水生态循环成为城市环境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国内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愿景下,对于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将雨水资源化,并结合地区特点,解决城市内部的防洪,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在长三角气候条件下的雨水及景观水体的设计过程的实际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在生态理念下,合理利用雨水并资源化,同时解决小区域开发情况下,景观自然水系的生态处理与雨水处理系统合并,形成低碳环境下的完整生态水景观环境。

目前国内建筑给排水专业较少人关注可持续城市及绿色建筑研究,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措施,在建筑给排水和景观以及生态修复相交叉的学科,常由于专业跨界的原因,对系统设计和运营不能贯穿始终。在此结合本设计案例进行总结,以供雨水收集利用暨景观水体处理类似项目借鉴。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处江苏常州一工业园区,约为30 000m2 围合式的办公空间,作为化工业领导者,十分注重保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该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办公楼响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拓展空间。

根据建筑设计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生态水系统的解决方案。

3 微型生态滤床技术介绍

3. 1 微型生态滤床

微生态滤床是利用植物- 基质-微生物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原水在流经该系统时,各种污染物在微生物转化、细菌分解、氧化、还原、吸收、挥发、蒸腾和沉淀等多重作用下发生分离或转化。

微生态滤床系统作为系统设计,主要设计参数有:滤床基质原料的配选、孔隙率、水力停留时间、表面有机负荷、表面水力负荷、处理单元长宽及其比例、进出水构筑物、隔板装置和防渗材料、景观水生植物配置、水体循环净化周期等。针对各关键参数建立反应器模型,将进入到微生态滤床的污染物降解和分解,最终转化为营养原料被植物吸收和转移。

3. 2 技术特点

微生态滤床按照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潜流生态滤床和垂直潜流生态滤床,其中水平潜流生态滤床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大,能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对BOD5、CODCr、SS、细菌和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卫生条件较好,占地小,处理效果较好,但是控制相对复杂。垂直潜流生态滤床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床体,其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生态滤床,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介质选择不当会造成堵塞。

对于雨水暨景观水处理领域,水系属于污染水系,且滤床堵塞可能性较小,容易实现无人值守控制,易于日常管理,与周边景观配合度高,并具有明显的脱氮和除磷效果,成为此类水系生态处理的首选工艺。

4 处理方案的对比

与循环过滤法、曝气法相比较,微型生态滤床系统呈现出不少优势。

5 工艺流程简介

微生态滤床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平面设计说明:采用微生态滤床设计流程,屋面雨水和地面洁净雨水直接流入人工景观湖体,采用湖体的15cm 超高部分作为雨水的贮存容积,用微生态滤床生态处理法对日常水体进行维护,将雨水处理和回用以及景观水体处理综合考虑,设计水系循环处理周期。同常规工艺相比,该系统由于微生态滤中中微生物项的作用,构成整个水系的生态完整性特征,属于典型的生态治理范畴,其中无投药工艺,对景观湖中的观赏鱼类、微生物等的保护形成长效效应,将绿色建筑中的水系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工艺流程说明:由雨水贮水池同景观水池合建后,经循环泵取水至微生态滤床,处理后从循环始端注入景观湖里。水体产生一个周期性强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微生态滤床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富营养物质以防止水系变质。滤床系统在自控系统下自动运行,实现无人值守。处理后的出水可以常年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以上水质。

水质化验报告如下:

1)监测目的

了解水质情况。

2)监测信息

样品类型:污水。

分析日期:2013 年6 月~2014 年9 月(每个季度1 次)。

3)监测结果。

水质报告表

4)监测方法及仪器。

从该微生态滤床出水水质长期持续监测分析得出,该中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满足该办公楼屋顶绿化灌溉用水要求。开发和利用该类中水用于绿化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该项目微生态滤床出水流入景观湖,经湖里的绿化提升泵直接提升至屋面,供屋顶绿化灌溉使用。

同时, 对该屋顶景观植物进行了约1 年多的观察监测,总体来说该植物生长良好。所观察到的屋顶景观植物外观形态良好,叶色正常,长势较好,与同一区域的自来水灌溉的植物相比,基本一致,未见有生长异常现象。

作为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方法,用中水代替饮用水灌溉绿地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量应用。我国许多城市也已经使用或者正在计划使用中水灌溉小区、街道、公园里的绿地及树木。对于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有重要意义,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为该类中水在绿地灌溉的.研究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6 项目运行维护费用

日常运行成本:根据其水量为500m3 计算,夏天每5d 一个循环周期,每天运行4h,则流量为25m3/h,据此可选择泵的型号为WQ25-15-2.2, 每天提升景观水用电2.2kW ×4h=8.8kW·h,电费以0.60 元/kW·h 计算,则每天费用为:8.8kW·h/d×0.60 元/kW·h=5.28 元/d。冬天每天运行2h,运行费用是夏天的一半为2.64 元/d。

webservice 方法,同时考虑到移动办公逐渐普及,这种方式也可预留移动程序的调用。此外,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库和webservice 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运行压力和增加性能。

3. 2 功能模块和工作流

如果采用通过设置即可进行修改流程的方式,功能模块和工作流各自独立,很难发生数据交互,只能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录入查询,流程则作为单独模块。而且工作流扩展性不高,很难实现多部门共用1 个流程的情况。

因此,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进行定制开发。基于工作流模式,可实现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自行定义是否发起工作流的效果。开发时,每个模块的数据都在定义好的数据表中,可实现各模块的数据互通。采用1 个好的工作流引擎,可扩展性强,可根据人员部门不同,自动判断某个节点应该由谁审批。而表示层,可根据页面不同,按功能模块显示所有数据或按工程显示数据。比如,在项目备案中,显示所有的项目信息及流程情况。或者,查看某一工程的所有资料与展示。这些,有可能会使用Web 页面与客户端的结合来实现。

4 结语

篇7:水景观结课论文

课程:水景观 指导教师:夏继红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班级:农业水利工程一班姓名:华慧学号:120204011

1二〇一四年六月

美丽乡村建设的水景观要求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语云:“饮水思源”,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可或缺,中华民族便是起源于两河文化并繁衍不息的,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依山傍水是古代聚落遗址和众多传统乡村主要的空间布局,采用顺应水势,夹溪建村的方法,以便于农作物的灌溉以及生活用水的利用。水系是乡村形态结构中不可轻视的环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乡村水岸景观也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盲目追求工业发展,大量优质农田被侵占,河道被填塞,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损于景观环境和区域生态质量。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乡村事业,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水岸乡村景观营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建设生态文明村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建设,发展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因此,设计科学合理外观宜人且能够发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作用的水景观尤为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水景观唯有加强关注,才能使得乡村达到

名副其实的美丽自然。

一:合理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可分为水的利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河流枯萎和河流水文变异、河口淤积和海水入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具体表现为河道普遍存在河岸质量较差、河水质量不佳、河网布局不尽合理、河道两旁乱侵乱倒严重等现象,加上部分企业污水尚未纳管,雨污分流也未施行,尤其是河道周边区域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不完善,多数区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部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河道淤积加上河道水流过慢引起河水发黑发臭现象,与城镇的发展建设极不协调。同时,乡村河流一般是乡村的直接水源,且滨水地区物种丰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带,对其进行生态保护相当重要,进行水体保护和梳理从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道路,排水,河道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着手,处理好水与道路,水与建筑,水与绿化,水与产业,水与活动之间和水与水之间的关系,加强水岸生态处理,充分发挥水岸景观和景观的优势,不仅能将村民的生活与水紧密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具有优良环境品质,富有特色的滨水空间。因此,水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污染的治理是迫在眉睫,也只有乡村水系远离污染,才能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打下基础。首先健康,然后美丽。

二:合理设计规划河道断面及排水系统,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我国多洪涝灾害,尤其是沿海平原地带,在夏季梅雨季节多暴雨,尤其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河流排水泄洪能力,一般需要较宽的河道,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弯曲,多安排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的蓄水湖池,尽可能使水系形成网络使其成为乡村生

态系统的基础框架。而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尤其是北方乡村的河道,河流断面是关键,平时河道流量很小甚至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是无水状态,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复式)的断面结构。因此,合理科学的河流系统的设计是乡村景观设计必须认真考虑的环节,它决定了农村居民的人参以及财产安全。一个水系的安全是其具有景观价值的前提,必须加强防洪抗灾能力。

三:加强绿化美化程度。乡村水岸景观营建作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创造“绿色财富”,而且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建设生态文明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作用。此外,乡村水岸景观在乡村旅游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和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加强绿化美化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上述三点,在以下方面也应多加关注。河流的形成是一个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河道景观设计时,以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不但要解决美观问题,还应兼顾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等一系列目标,在满足社会多样性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以实现美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沿河的滨水道路往往是水运与陆运的节点,具有较强的交通性,在以水运为主的乡村,这种交通尤为重要。在水乡地区,许多乡村水网密布,湖河交错,咫尺往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水陆交通被当前发达的陆路交通所取代,但与河道相依存的驳岸,码头,小径,古桥,沿岸建筑等多种空间要素构成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开合有致,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这个空间不仅是乡

村悠久历史的载体,而且还是重要载体。

河流景观设计还应遵循自然美学原则和文化保护原则,保持河流的自然线形,强调植物造景,营造自然生趣的环境。同时,注重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的结合,以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水岸景观生命力,塑造乡村新形象。水岸空间还是营造乡村景观,体现乡村特色的重要区域,乡村沿着河流走势自然分布,而自由多变的河道有着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可以形成优美多变的乡村形态和空间,营造乡村独特的景观系统,利用水系,乡村空间可以更富情趣。因此,乡村规划应高度重视水岸空间的安排,保护和利用。

篇8:住宅区景观水生态化处理问题

一、生态住宅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住宅符合现代追求的绿色高生活品质, 讲求生活质量, 强调住宅与生态自然的融合, 讲究所住环境的洁净卫生, 并有着赏心悦目的审美指标, 所住环境舒适合理的新型主区;生活住宅区必须有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等, 通过系统合理的人工精心设计后, 考虑到其合理性以及人文美感相互交织后, 有着以绿色经济为设计依托, 还有高新技术的绿色工程进行改造, 不仅仅是“高绿化的住宅区”, 它必须具有舒适健康、环境优美和谐并有节水节能的特征, 属于一项面面俱到的生态工程建设。

二、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要求

一个完善的水环境系统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供水以及废水排污处理, 收集雨水以及提供景观用水等个个拼组而成。

想要实现小区水环境生态化, 其突破点和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调动水的循环利用率以及压缩控制污水排放量, 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提供雨水收集系统安装于室外设备里, 对于小区的环境卫生的清洁和维护可以通过中水和雨水并设立一个核对标准, 远程检测小区的供水设施, 并设有故障保全系统, 采用智能化管理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较少水能量消耗, 脱离了传统用水的小区建设, 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实现小区水环境生态化, 水环境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关键

1. 水环境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和原则

作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水是整个工程的灵魂所在, 水系统对小区的生态化影响甚大, 因此, 为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 应具有一套完善合理的水环境的规划策略, 结合实地的情况和基本规划目的要求, 根据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提高循环机制和利用率, 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压力。在此情况下科学地为小区的水资源的使用做出合理的规划要求和系统的设计内容, 并保证各个环节不能出现断裂现象, 保持这个系统的过程详尽完善, 以期达到水环境的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2. 给排水子系统的设计是生态住区水环境系统设计的核心

小区水环境系统设计中给排水子系统是核心, 决定了生态小区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的节约压缩用水量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而节约用水和水的循环使用与给排水子系统密切相关。突破以往的靠城市承担污水的消极的小区给水系统模式, 转变成生态给排水, 引进好水进入建筑, 同时保证用过的水也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今, 低效率的转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国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进行技术的改进, 积极扭转当前劣势。提出了分质供排水, 指通过多渠道的分层分质量的使用已经处理的过程的改变的方式, 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

四、工湿地系统是小区污水处理的理想方式之一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况及其特征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指的是人工提取适应污染条件下生存, 并可在此环境中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以及水饱和状态的基质同组而产生了特殊生理功能。而此些物质具有净化湿地中的污染物质的功效, 通过机制的分解和各个环节的吸收和转化处理, 成功令污染物质脱胎换骨。与以往的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下例特征:第一, 它的旁通系统强大, 除了进行污水的处理, 还能因此扩大绿地的面积,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改善大气质量, 环节热岛效应的扩散等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第二, 可双向处理, 避免了复杂的分工, 污水和污泥同时净化, 节约了成本也防止了二度污染情况出现;第三, 它具有投资见效快的特点, 且运行处理智能化管理极为便利。在同等情况和经济支撑下, 人工湿地优势更为明显;第四, 提高的水的循环率, 将节能减排实现最大化, 可通过实际情况考察调研, 利用水面植物合理开发利用污水中的氮磷的去除效果,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促进经济利用和效益;第五, 弥补了占地面积比较大的问题, 处理的规模和范围宽大, 减缓了排水管道的压力也减轻了经济能源消耗, 且承载力量极高, 对于污水较多新型开发区, 可采取一次规划, 分段建设的做法, 人工湿地更体现其优势。

充分利用小区地形和气候条件, 将人工湿地系统与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景观水和绿地等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 使人工湿地系统既是绿地系统, 也是景观系统, 以达到净水又节地的目的。例如, 通过景观水体的提供的部分可调蓄的空间来收集雨水, 进行二度价值利用疏远, 利用人工湿地分解机制的特殊功能净化雨水, 可以避免景观水系的清洁流动以防变成“死水”, 保证其整洁美观具有鉴赏的功能, 此系统满足了小区生态环境的需求也保证了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要, 同时增强人文美感, 在此基础上也达到了高效低耗的净水功效。

2. 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雨水

在普通住宅小区建设中, 雨水通常是通过屋面和地面径流直接排放, 这无疑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雨水利用不仅是开源节流的一条途径, 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水污染的控制等有明显的作用。然而, 在生态小区中如何将雨水“排放”变为雨水“生态循环”和“再利用”, 关键是雨水的净化。在国内外已建成运行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中, 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技术为核心的处理系统既有效又经济, 而且具有能耗低、易管理的优势特点。加之建设工程中绿地面积广, 且高位花坛和水景建设较多, 通过此类设施以及进行对雨水的净化收集, 统合管理进行系统合理的设计, 能获得更好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可借鉴一些国外的例子, 譬如说, 通过水生植物净化雨水, 又吸引对水净化能力产生辅助作用的动物气息, 达到了高度的自然和谐同一的状态。

3. 人工湿地系统改善小区景观水水质

目前国内许多景观湖水普遍存在水质恶化现象, 丧失了水体观赏功能, 起因多是由于景观湖水不进行及时流动和更换而造成的。而水质恶化一旦发生便难以恢复, 但如不采取妥善的措施而频繁换水又会对水资源产生浪费。现如今人们可以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原理进行合理的生态设计可以对景观湖的恶化进行有效的防控杜绝措施。中国有极为成功可为后普及建设工程提供有效经验, 如武汉某住宅小区的景观湖部分堤岸设计一定量的砂、石磊积的底泥, 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提高水的吸收净化能力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可有效的建立起水循环系统, 从而避免湖体“三面光”式的设计而导致湖水恶化。

五、结语

想要处理好住宅区景观生态化, 必须合理利用人工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利用自然资源的修复能力和生产潜能, 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 将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集合雨水净化收集以及水回收通过系统的综合组建起来, 同时必须具备艺术再创作的美感, 将具有高效的污水处理以及具备欣赏价值景观湿地系统是处理好生态区景观生态化的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勇, 关永平, 赵泉.环境中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06) .

上一篇:“英语戏剧表演初涉”编写方案下一篇:《实战网络营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