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读后感

2024-05-16

纳兰词读后感(精选6篇)

篇1:纳兰词读后感

最初接触纳兰,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当时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他的名字好怪,而且对于在诗句中描写的“夜深千帐灯”是为了反映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切,夜深了将士们由于思念家乡和亲人无法入眠并不十分明白,只是一个单纯的场景描写,为什么要过多的去剖析甚至曲解它的意思呢?

后来,随着年纪慢慢增大,我渐渐了解了纳兰的生平和故事,也逐渐明白了也许哀伤凄切、痛彻肺腑正是纳兰诗词的风格,也是由于他多愁善感的性情,才让一些无情的事物拥有真挚自然的情感表露。

纳兰的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看似出身高贵,可是也是由于这样高贵的出身为纳兰的人生附上了无法摆脱的枷锁。出于贵族的纳兰也许应该立志于政治,可是他生性不在勾心斗角,如果纳兰是个性格豪放的武将,他也许也不会寡郁结病英年早逝,可惜他性情生来忧郁,翩翩公子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免多了一些常人难有的情结。

《纳兰词》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诗莫属“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了。在一次偶然我听到有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最开始的开心是起于一个人,最后的苦恼也是来源于同一个人了,最初见面的惊艳早已不复存在。或许这句诗或多或少有一些这种意思,可是我总是感觉这样解释似乎并没有将这句话的灵魂表达出来,或者说,这样理解过于简单粗暴了。这句诗的点睛之字在于“若”。若,假若、如果。这个字对于纳兰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纳兰的亡妻卢婉君生前告诉纳兰的。卢婉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难得的才女,两人在卢氏逝世前经常共同写诗吟诗,他们不仅是举案齐眉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卢氏问纳兰世上最悲的字是什么,纳兰不知,卢氏随即说道,是“若”这个字,因为一旦若这个字出现,就代表了无尽的悔,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回到原来了,也不可能达到心中所期盼的假想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许就是在表达从前的快乐不再,如果能够像以前那该有多好。纳兰生性温柔,他又怎么会和妻子或者爱人争吵不止最终闹得两败俱伤呢,他的苦恼大概也是由于外在原因无法和想见的人见面吧,或是妻子难产离世阴阳两隔,或是迫于职位需要纳兰远赴他乡,才让他写下如此清冷悲伤的诗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词,还有许多理解是结合全诗纳兰在感叹汉班婕妤被弃的典故。可如果纳兰本身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伤心事又怎么会有如此深的感悟呢?也许这就是诗歌的美丽之处,一句简单但又婉转的诗句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寓意。

纳兰许多关于抒发客居他乡孤苦伶仃的词句,比如“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又比如“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纳兰的词中并没有过多抒发对国家的情怀,他的敏感、细腻、多情并不允许他把视野放到如此宏观的角度上。他也并不是能放下一切去闯荡事业的存在,他更希望能够在自己留恋的家乡有熟悉的亲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人浪迹江湖,有人寒窗苦读;有人阿谀奉承,有人早已麻木;有人家财万贯却还失声痛哭,有人半杯酒便再无贪图。这几句话里似乎有着纳兰的影子,从小安于本分,文武双全,麻木于官场的勾心斗角,出身高贵却并不想在朝廷中争抢什么,只是希望能有和自己搭调的赏花吟诗的日子。

有人说人们对纳兰过誉了,也有人说纳兰太多愁善感了。多愁善感的人物最属林黛玉了,其次就是纳兰,一个出现在小说中,一个却是真实的存在。可正是纳兰的多愁善感,才让他留下这些感动了时空的诗词,他和他的作品也确实值得人们反复琢磨品味。

篇2:纳兰词读后感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常

此词一说为悼亡词,一说为纳兰有一表妹,善诗文,本与纳兰有婚约,可惜后来不幸被选入宫,被-迫与纳兰分离,此为追忆其表妹的词作。个人认为从文意来看后一种可能更像些,但是真实情形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谢家庭院指心上人家的.庭院,纳兰词中多处出现谢娘、谢桥等,古人以谢娘指代心仪的女子,再由谢娘引出谢桥、谢家等。首句当为追忆与心上人深夜并立庭院的往事,深夜并立庭院,说明两人情意相投,并立多时而不觉倦。一“残”字我认为有双重含义,一为夜深,二为暗示美好的时光已经不长了。下面就说到燕宿雕梁,燕指心上人,雕梁当指候门,即为唐崔郊的诗:“候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同意。月度银墙,书中说是以月喻自己,据说纳兰曾扮喇嘛僧混入宫中想见小表妹,可是当时自己混在人群之中,心上人即使在现场也不能看到自己,故而说“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句,雨歇微凉可能是写实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是以景表情。雨停了但是还是能感到一丝凉意,意思是说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想到当时两人被-迫分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遗憾。末句“十一年前梦一潮,意思是:十一年前的那一切就如同做梦一般。这里的十一年可能是实际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格律需要而虚设。

二、没读过纳兰容若的词就等于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热爱中国古文学的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位成就显著的人,纳兰的生命却与他的成就显得那么的无法成正比,正是这也构成了围绕着纳兰容若身边的一个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之事。

就来介绍一下纳兰容若的身世背景。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逝。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者”,后世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在纳兰的所有词中,我不是最喜欢他的《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也不是最喜欢他的《梦江南》(昏鸦尽),反而最喜欢在《纳兰词》中也许显得平平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虽然在这首词中容若用了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诗词被加以化用,令其巧妙更加。骆宾王的原句不知能有几人记得,可经容若之手化用成的诗句,让成千上万的人记住了纳兰这个拥有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魅力的人。

在读到这首《画堂春》的第一句时,身上就感到一阵酥麻,深深地被这两句给震撼到心底了。细细品读更是感到了一种深幽的魅力。

纳兰的文字令人不住称绝,会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感,一直传递至全身,让人感到一阵颤抖。

篇3:纳兰词读后感

冷香萦遍红桥梦, 梦觉城笳。月上桃花, 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 肠断天涯。暗损韶华, 一缕茶烟透碧纱。

——《采桑子》

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五评价此词:“凄绝入神。”这是一首典型的纳兰式风格的伤离念远之作, 上片描绘清新淡雅的景物, 勾勒出清寒凄伤的氛围, 对景物的描写由虚到实, 从颇有飘渺的“冷香”、“梦”等渐至“桃花”、“燕子”等真实可感的意象, 视野的转移颇见匠心, 虽未言愁而愁自见。下片直抒心肠款曲, “肠断天涯”极写黯然神伤之情, 而以景语收梢, 可谓哀而不伤。

人生南北真如梦, 但卧金山高处。白波东逝, 鸟啼花落, 任他日暮。别酒盈觞, 一声将息, 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 半帆残月, 几回首, 相思苦。

可忆柴门深闭, 玉绳低、翦灯夜雨。浮生如此, 别多会少, 不如莫遇。愁对西轩, 荔墙叶暗, 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 金戈铁马, 把凄凉助。

——《水龙吟 · 再送荪友南还》

康熙十五年夏, 严荪友南归, 词当作于此际。词的上阕写容若对与好友聚少离多的叹惋, 并以细致的想象描摹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下阕是对二人昔日来往情状的绵密追忆, 以细腻的相处细节勾勒出友情的深厚。词人视角一转, 又回到眼下国家战乱纷起、金戈铁马的紧张局势, 将个人的友情和报国的慷慨之志糅合在一起, 此词与纳兰词常见的私人感情泛滥不同, 流露出家国情怀, 比起一味的感时伤世, 其境界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阙词中, 容若写尽世事悠悠。人生如梦似幻, 分离总是难以避免之事, 词人虽强行以豁达心境安慰自己, 但却又忍不住想象朋友此去, 独自一人面对白波东逝, 鸟啼花落, 又有何人共赏?此情此景, 实是零落难言, 词人念及此处, 在与友人离别于残阳之下时, 纵是执手相看, 也难以尽抒相思难舍之情。分别之后, 词人独自回想往事, 往日柴门深闭、剪灯夜语的情景, 又浮上心头, 词人追怀往昔的乐景, 正是为了反衬离别的悲哀, 伤感之情流露无余, 甚至感叹说早知会有离别之日, 当初还不如不曾相识相知。这一种深沉的伤离之情, 从他的前作《送荪友》里也能得窥一斑:“人生何如不相识, 君老江南我江北。如何相逢不相合, 更无恨别衡胸臆。”足见其伤感之浓重, 满腔愁绪难以纾解。

新寒中酒敲窗雨, 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 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 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 桃花柳万丝。

——《菩萨蛮》

此篇是怀人之作, 赵秀亭等人认为应是怀想严绳孙而作, 作于康熙十五年夏秋之际, 以康熙十五年八月六日纳兰性德《致严绳孙书》为证, 其中写道:“别后光阴, 不觉已四月, 重来之约, 应成空谈, 明年四月十七, 算吾咏‘正是去年别君时’也。”张秉戍《纳兰词笺注》:“此篇写春日与伊人别后的苦苦相思。……小词翻转跳宕, 屈曲有致, 其相思之苦情表现得至为深细。”[1]

词的上片写别后相忆友人之情, 却以描绘秋景入笔, 秋雨淋漓, 天色萧瑟, 词人独坐窗前举杯独饮, 自然而然地想起久别的知己, 神伤之色难以尽掩。下片则由眼前思念之苦唤起当日分离的记忆, 当年离别之时, 桃柳夭夭, 春光烂漫, 此时却余词人一人拥衾独卧, 韶华似水, 秋雨连绵, 流露出浓烈的惆怅感伤之情。

愁绝行人天易暮, 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 木叶下, 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 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 相伴也, 送君南去。

——《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康熙十八年, 张纯修任湖南江华县令, 容若赋此词相送。楚天清秋、洞庭木叶, 均是清婉意象, 日暮时分残阳如血, 词人折柳送别, 心情之复杂伤感可以想见, 而友人飘然远去, 只余长亭外风笛幽咽, 天际里征鸿飘渺, 惜别之意不言而喻。词人用笔虚实相间, 以想象和现实的交融, 描绘出一幅苍茫凄清的送别图景, 轻灵、婉转而不失深情绵邈, 呈现出纤细柔弱, 情景交融的独特风貌。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总结出纳兰容若这类作品的特色。第一, 他以秀丽优美的景致入墨, 这些被精心择选的意象对词人的传情达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 他笔下所抒发的感情均是有感而发, 无论是伤离的愁绪, 还是念远的怅惘, 都被他唱叹得感人至深, 而无“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第三, 巧妙的情景结合, 是他最大的长处所在。景为情增色, 情为景断肠, 两者之间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协和点, 使得他的词句显得情真意美。从这几阙皆为写伤离恨别的词作中, 我们也能看出, 容若在描写这种细腻婉约的情感时那种独特的生命状态。

纳兰容若在词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是因为他的词作意象美好, 裁剪精巧, 更因为其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幽微婉转的深情。他写出了对生命的敏感意识, 表现出对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的特殊体认, 这也是他创作的词取得极高成就的重要原因。他凭借自己创造的至美的艺术世界, 来抗衡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 寻求心灵的归宿。这是他的词有别于花间派秾丽绮艳之态的重要因素, 尽管对意象的选取也有秾艳之择, 但他独到的生命感悟和深刻的伤惋情绪, 却使得他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词人, 在词史上亦是独树一帜。

注释

篇4:半部《红楼》纳兰词

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便去世,他的词作却是清词史上的高峰。他生前拥书万卷,弹琴歌曲,萧然若寒素。江顺怡认为“《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不学无术的贾宝玉比真正佳公子纳兰逊色多了,且“《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然而王国维在纳兰诗词集中拎出三处“红楼”:“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又找出其作于亡妇忌日的《金缕曲》一阕,有“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印证《饮水集》与《红楼梦》的确有文字关系。《蕙风词话》中提及另一个传说:饮水词人为重光后身(纳兰性德是李煜转世),可见纳兰公子并未因为愁苦和寒素而被摈于“富贵绮罗人”之外,而贾宝玉一向被视作唐明皇、李后主一路人物。细读《饮水词》,我们或将发现:半部《红楼梦》藏于其中。

冷香:《梦江南》“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是咏梅;《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咏夜中桃花;《点绛唇·咏风兰》“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梅、桃、兰的“冷香”均令我们联想起薛宝钗著名的、以花蕊调各种水制成的“冷香丸”。而《玉带花·重九夜》中除了“晚秋却胜春天好,情在冷香深处”外,还有“转忆当年,消受皓腕红萸,嫣然一顾”——这不是“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至于《台城路·塞外七夕》“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是不是很像“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结局呢?

黛玉:《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这首咏物词主角是黛色的玉磬,令我们想起黛玉教鹦鹉吟诗的场景。“湘娥黛”,林黛玉的别号不是潇湘妃子么?“铅泪难消”,很像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的一生。

宝钗:“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蘅芜:“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蘅芜君住梨香院)。

湘云:顾贞观独创词牌《翦湘云》,纳兰曾用此调做词……

纳兰性德的婚姻生活也有“木石前盟”的意思,一生钟情原配卢氏,而卢氏早逝,因此所有“葬花”篇章都出现在悼亡词中,王国维前引《金缕曲》除了葬花意象,还有“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知己”,是宝黛之间的称呼。而那首《山花子》,“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红楼梦》中扫花、葬花、秋窗风雨夕场景历历在目;《减字木兰花》:“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明写“多病”的“扫花人”是卢氏。

“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因挂题字,宝玉替晴雯呵手一事。“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是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必犯嗽疾;“倦眼乍低湘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林黛玉《题帕三绝》“湘江旧迹已模糊”……这些纳兰词当中的蛛丝马迹,令人忍不住浮想联翩:谜一样的《红楼梦》与纳兰性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选自《还魂记》,中华书局)

篇5:《纳兰词》读后感

不单是雪,人亦如此。

纳兰性德,在狂野的血统之下,涌流着不可方物的哀感顽艳,于骄人富贵之中展现着出人意料的忧伤姿态,于生命绝美之处猝然凋零。

情在不能醒。

和我们一样容若的青春激情,彷徨。“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在那合欢树,容若与婢女寒花相恋,初恋总是美好,憧憬的。曾经的青春情感的彷徨不定,那种等待,那种焦灼不安,那种渴望中的恐惧,恐惧中的渴望,几乎占据了暗生情愫的青春心灵的全部。可那又如何,正如故事的结局,这一场不合身份的恋爱以寒花出家,青灯苦雨相伴为尾,那容若呢?他孤寂的情怀中,心去了更遥远莫测的天空。

容若的一生不是顺畅的,他的病连累他一身,第一次的挫折――殿试前生病卧病,十年寒窗苦读,一夕毁于一旦,为了“填补心中愁苦”容若服从了父亲明珠的安排与卢氏结婚,“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卢氏温婉顺从,她让容若心动,曾赞她“我有谢娘,如何不能?”在荷塘边吟“水去榭同携唤莫愁,一天凉雨晚来收。戏将莲抛池里,种出花枝是并头。”沉寂了3年,容若中甲,可等待他的却是与卢氏的告别,卢氏生下容若第一个儿子就逝世了“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为官,与玄烨同年的他成了御前侍卫,他并不想啊!他的叛逆与抱负不承许他这样,可又如何?他迎接了无法抗拒的新生活,“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多少凄楚荒凉?

容若一生爱江南,那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在他遇到了红颜――沈宛。“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然而,绿水亭却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在卢氏逝世8周年忌日,容若随他一生最爱的她去了,他的病连累他一生啊!这一年,31岁的容若用尽最后情感写下:

“剑上飞花凝泪痕,蔷薇落尽已三更,听箫深院月黄昏。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成哥,累了。

沿着漫长的时光蔓生的传说,我认识了纳兰容若,他的一生如平凡人一样,没有大波大澜,只是悄无声息地绽放他的魅力。他渴望不凡与激情,可他的家庭让他选择忍,他服从不代表他的儒弱,而是别样的伟大。他信手的一阕词就能波澜我的世界,看漫山的烟火盛开,看漫山的茶糜谢尽。

篇6:纳兰词读后感

纳兰容若是康熙帝时的一等侍卫,更是清代有名的才子。他多情而深情,风流自赏,却仅仅活了31年。他的死,留给世人的却是说不清的惆怅。

之前一直很好奇,像纳兰容若这样一个才子为何会怠惰于仕宦生涯,直到读了《减字木兰花》,我才找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

纳兰容若家世显赫,但在皇权的压迫下,他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去选秀,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形同陌路,无法相见。他感受到了刻骨的无助,他无法留住表妹,他深知自己爱的人就在那红墙之后,但他却无法迈进那个守卫森严的院落。只能仍由爱情的花朵在皇权下枯萎……

在买通喇嘛进宫后,却因为怕被人发现。只能相逢不语。轻轻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玉钗轻响,你知我知。就这样,千言万语,化作钗头脆响。这就是他们最后的相见。如果纳兰容若早些预料到这个结局,他会不会不顾一切冲开人群,与她说一句话呢?

当他日后随着百官三跪九叩时,定会想起他儿时的玩伴,终生的爱侣就在这宫闱深处。诚然他亦会想起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和痛苦,又怎会对仕宦生涯用心呢?

纳兰容若是用他自己的生命在写词(),文如其人,神秘莫测,让人说不出究竟是喜还是悲。然而,只要你可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就可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收获良多。

上一篇:党代会发言稿下一篇:新时期文化市场功能定位及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