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

2024-06-23

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共8篇)

篇1: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

优化作文评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于作文教学就明确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积极的创造性。为此许多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已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读写结合、生活情趣作文等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我着力于优化学生的作文评语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像裁判式的生硬、刻板,冷冰冰的。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等,挫伤了孩子的写作积极性。或空洞的、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具体,想像丰富等等。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觉得作文很抽象,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认为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意义上说,小学生作文不但是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得到了调适,学生不但改变了对评语的态度,而且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学生以往对教师的评语根本不看,或者只粗略地看一眼。教者曾作过对比,在一次作文中,我随机在几个同学的作文本上写一个大大的

“棒!”“好!”或画上一个大大的大拇指,或写上:你的想法跟老师的一样!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那种眉飞色舞,逐个相告的神态让人历历在目,

那长长的惊叹号就像一根通向知识殿堂的绳索引导学生前进。不看老师的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说:现在老师很喜欢我的作文,我也很喜欢写作文了。

学生的作文反映了学生的童心、童趣、童真。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二、商榷式的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如果用一种商榷式的评语,他们更易于接受。学生也是有思维的人,他有迫切的成人意识,人格尊严,他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读了评语后,觉得老师在和自己商量,油然而生对自身的价值的认识。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你说对吗?你再去看看还会看到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才会畅所欲言。

商榷式的评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评语的作用,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作文或思想行为提出建议,让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去调整自己的言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对话式评语,有利于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

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现在的学生作文由于引导不当,教师忽视了从学生生活中挖掘题材,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好编一些空洞的、虚假的内容。因此出现了写我的爸爸都是挖煤工人、写事则一个班捡到二三十个钱包等许多笑话。如四年级的一位学生,一次写了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我发现文中有抄袭的成份,但我并没有在评语中简单否定,而是评:你的爸爸在哪儿工作?你们村有煤矿吗?有机会老师和同学们去你们村去参观好吗?学生看了评语之后犯难了。后来,她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也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写真实的爸爸,原来他的爸爸是下岗职工,现在小区卖水果。他爸爸每天早晨蹬车出去,很晚才回来,风雨无阻。有一次他和同学回来时正好遇到了爸爸,她主动去请同学吃水果。这样的文章真实、感人。通过对话,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身边的小事、趣事,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大大丰富了作文的素材。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即使文章不是很好,也及时地予以鼓励。当然要求写真事也要鼓励学生写想象文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

四、情感式的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篇2: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受益终身。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呢?

一、立足课内阅读,探索高效的古诗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三四首隽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彰显出特有的经典魅力。它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需凭借丰富的想象、超时空的感知,方可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境和主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的目的。作为教师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从具体特点出发,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如教学《望湖楼醉书》时,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作为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之中,就是一个“醉”字。教学中就抓住“醉”字,以一个问题“诗人被什么而醉?”展开了一幅瑰丽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教师主要是通过抓词“翻”“遮”,让学生来感受云的厚、重、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来势汹汹的云,“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

滚......”;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则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暴雨、骤雨的记忆,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像跳珠一样的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雨的急、快、大。“卷地风来忽吹散”,教师围绕“忽”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感受“忽”带来的惊喜等。让学生通过云的浓墨、壮观,雨的圆润、活泼,风的急速、力量,水的茫茫一片,感受到诗人被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所陶醉,为大自然的变幻和力量所惊叹的那份情感。

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彰显生气和价值。进而构建了实用、高效、激情的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的四步教学模式,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趣,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依托教材拓展,厚实学生的阅读底蕴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每一篇美文几乎都有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我们在教学经典诗文时就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1.基于主题的拓展。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

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在学完《春夜喜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四季写景诗”的研究活动。

2.基于体裁的拓展。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五绝、七绝古诗数量最多,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词及简短的文言文数量基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从作者或诗文内容着手,充实体裁,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学了杜甫的七言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后,可以推出白居易的五言律诗《绝句》(“迟日江山丽”)两者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体裁不同,可进行比较阅读

3.基于作者的拓展。针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著名作家,我们引导学生走近名家作品,了解名家的系列作品以及大家风范。如 学完了《望庐山瀑布》,请学生收集交流李白及其他的诗作,感受他浪漫主义的诗风。然后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搜集资料,撰写“李白、杜甫”等名家生平、诗文的研究小报告。

(4)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在教柳宗元《江雪》后,出示的张志和《渔歌子》

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江雪》那种孤独的心情。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这样的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诗词配画 ”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欲望,并主动积累。

三、有机整合艺术学科,彰显经典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来就有“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的说法,诗人们常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因此,我 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经典文化,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把美术课的色彩、图形的审美和音乐课的音韵美融入经典诵读中,让经典诵读在艺术美中更显魅力。

比如学了《山行》,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画自己喜欢画的画,可以是某一景,也可以是全景。结果学生画出了各自不同的画:有的突出远上寒山的石径;有的表现白云环绕的

人家;有的着力渲染如火的枫叶;有的画出诗人饮酒观景的得意;有的则是石径、人家、枫林等组合画面,学生在为诗作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创造力和审美力。

唱古诗,“书写经典”师生书法作品展,把古诗改编成课本剧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审美意识。尤其是课本剧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从编到演,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教会学生编写剧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既可以通过表演与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既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激活课堂气氛,繁荣校园文化。

篇3:提升个人素养,构建人文课堂

音乐是构建健全精神领域的重要文化载体, 作为一门学科, 对于提升一个人精神文化层次起着支撑性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其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艺术个性、艺术综合性的发展, 因而导致我们的音乐课堂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课堂效果也显得事倍功半。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 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正在逐渐地从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音乐课程也开始从单一走向综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音乐教师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 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桥梁的作用———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所以只有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才能在新的时代下担当好自己的职责。我对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从纵横两个方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横向分析:加强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丰富相关学科知识

音乐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一部音乐 (歌曲) 的产生其与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恰恰是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课堂中。只掌握音乐知识远远不够, 现在的音乐课堂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更多相关的地理、文化、语言、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 音乐教师只是“音乐家”是不够的, 必须成为“通天文晓地理”的“杂家”。

举一个例子:在讲中国民歌的时候, 我们要针对不同地域的民歌去了解相关地域的地理、文化、语言, 以及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比如说南方地区河流交错, 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 自然景观秀丽, 这里的人们聪颖细致, 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 山石峥嵘, 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 气候寒冷,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作斗争, 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 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在语言特点上, 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 北方民歌唱时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 等等。如果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切实地去学习相关地域其它知识, 甚至去学一点相关地域的方言并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去, 就会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 更具有吸引力。

再比如说音乐与历史的关系。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时候, 除了要熟悉第九交响曲及其创作背景之外, 还应当去了解贝多芬生活的社会大背景。他处于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 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当时社会启蒙运动的影响下, 音乐家的地位得到提升, 音乐从宗教、宫廷走向世俗, 具有了个人主观意志, 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而且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精神, 成为了人类共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财富。贝多芬早年曾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向往“自由、平等、博爱”, 憎恨封建压迫, 这些思想都倾注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这些都是形成贝多芬音乐的重要原因, 也是贝多芬音乐所要反映的内容,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应当把这些背景适当地渗透给学生, 以便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以上音乐与其它学科的两个例子, 当然在我们所要教授的音乐作品中会涉及大量的综合性人文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以音乐为圆心, 根据相关的知识画圆, 不断地搜索与音乐有关的其它方面的知识。

二、纵向分析:兼容并蓄, 积极吸收有益的音乐成分, 提高课堂效率

1. 音乐教师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

随着心理、思想的发展, 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 对于学校以外的世界, 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对待的观点, 流行音乐的节奏明快、简洁、贴近生活, 抒发情感、通俗易懂等特点能够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 受到学生的钟爱。对于流行音乐, 我们不应因为个人的喜好将其拒之于千里之外, 而应当兼容并蓄, 正确地认识流行音乐, 分析流行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中有不少精品之作, 好的流行歌曲同样具有潜移默化中净化、呼唤心灵本质的作用。早在2001年, 《蜗牛》就和《好大一棵树》、《水手》、《真心英雄》等流行音乐一起被选入了上海“二期课改”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的《音乐》教材。只有音乐教师正确地看待流行音乐, 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流行音乐。

2. 怎样将流行音乐与音乐课堂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教师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要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音乐因素去吸引学生的兴趣, 去提高课堂效率。流行音乐与音乐课堂的结合恰恰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我们在讲解京剧的时候可以引用流行歌曲《说唱脸谱》, 在讲解陕北民歌的时候可以引用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在讲解西藏民歌的时候可以引用韩红的《天路》, 在讲解蒙古族音乐的时候可以引用腾格尔的《天堂》, 等等。把这些流行的因素引用到音乐课堂中, 相信不但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增添课堂的亮点、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流行音乐观念也是大有好处的。

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与课本音乐的共性, 作为师生共同研究课本音乐的敲门砖, 挖掘总结课本音乐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生机的同时,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这些都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的天地。这些新技术的运用给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理论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不断学习,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构建人文的音乐课堂。

摘要:音乐是构建健全精神领域的重要文化载体。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提升一个人精神文化层次起着支撑性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普遍重视。音乐教师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着桥梁的作用——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只有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才能在新的时代下担当好自己的职责。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文化载体,兼容并蓄

参考文献

[1]流行音乐的概念及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 2003.3.

[2]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篇4: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加快改革与发展,充当好科技发展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社会变革的“智囊团”。中职教育不能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在中职教学中如何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呢?

一、深化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

在现代教育中,以振兴人文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构成,是渗透于全部教育内容和环节的导向性因素。现代教育观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中职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到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从校内活动到校外实践,都要渗透人文教育,甚至学校环境建设也应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就是要科学正确地看待学生,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尊重其人格,平等相待。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

二、积极垂范,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用灵魂才能铸造灵魂,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会起直接的教化作用。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应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2.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教师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包括反思、感悟、启迪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依靠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的显扬和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3.健康而多彩的生活情趣。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朝气蓬勃,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对生命充满理解,对生活充满感悟,对人生充满信念。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以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它处在教师整体素养中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三、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谓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往往蕴含在经典名著中。钱理群教授说过,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对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乳交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使每个师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举办系列人文讲座,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及时更新、增加资料,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这既是广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三是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书法、摄影、歌舞、音乐、艺术、体育等社团;四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如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演出等;五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营造健康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总之,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就是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要把人文素养的提升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身处其中,去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成长为有用之才。

篇5: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

经典润泽,提升人格――如何利用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王平平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初级中学)

摘 要: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他们留下的古训和事例,是学习经典、传承文明的根基,也是整个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依据。在文化快餐越来越流行的当前环境下,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国学经典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浸润下,获得人格素养上的提升。

关键词:经典文化;人文知识;人格;素养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中华文明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国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了一个信仰有些缺失的氛围中。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注重学生自身人格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只强调高分的获取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一、精选内容,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人一生中一直在学习和钻研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统统占据主导的地位。从课程安排上就能看到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经典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而是为了升学和评比,不惜花去大量时间给学生灌输考试攻略,或者直接针对考试命题安排授课内容和方式,这些方法、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

学习经典国学,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去挑选学习内容。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及《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在这些内容中,有的适合小学生学习,有的适合中高中学生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选定讲课内容,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教师的讲解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心生浮躁,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更是让语文教师深感无奈。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很多人认为能够不学自通,就算不下一番功夫学习,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面对此种危险情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教学地切入点,善于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去讲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比如,从屈原身上学习求知的执著,从文天祥身上学习看淡生死的坚贞,从林则徐身上学习浓浓的爱过情怀……从这些先贤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性情,滋养自己的文化情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故事教学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容易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能够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论语》中有关名言警句的时候,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他们身边的故事来加深记忆,让学生彻底地了解这些言论的出处和由来,从而做到真正的掌握和消化。

三、巧用时间,提高效率

教学生学习古书典籍、诗词歌赋、文言名篇,不能只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时间久了,学生对这种教学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比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与学生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无意识地说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无意间就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

巧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效率,可借鉴的方法有多种,如,在教师检查课程作业发现有学生做了温习,而有人没有做的时候,就可以借此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教育所有的学生,这样恰逢其时的教育会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班会活动,每月组织1次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鉴赏大赛、中国名人故事演说大赛、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等,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文学细胞。寓乐于学,将课外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四、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学生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结果的检查,不能完全依赖考试成绩,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因为,语文这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评价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能力和成绩,应该将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他们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在内。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纳的评价指标有:背诵课文的情况;正确理解字、词、段落的程度,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程度以及学校举行的“阅读星星”“卫生天使”“行为标兵”等日常的评比活动的表现等。最后,将这些评价指标综合在一起,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熟知度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拓展媒介,巩固强化

经典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参照标本。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具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公共课堂、公共讲座、各类图书馆藏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著作,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成本,又扩大了学生的接受面。更为重要的是,拓宽多样化的学习渠道,能够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意识,提前让他们接触这些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对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大力提倡。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新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文学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根据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进行现代舞台剧的演绎,并将其拍摄下来,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录制后的视频除了可供学生自身回顾之外,还可以放置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分享,通过这种新型的媒介模式,增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化来进行传承,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应该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经典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人文关乎一个人的灵魂修养、道德情操和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保持在一个较佳的水平,他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授者,语文教师对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既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更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华。银杏树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6:人文素养提升计划书

我一直认为:人,应该有那么一些理想,并有那么一点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位虽卑微,心却高贵。人,向死而生,过程集于一个“修”。大学的`修行中,我的核心目标是做一个好学生;大学之后,希望事实能检验出:在生活中,我是个快乐的人;在事业上,我是个合格的社会新秀集认知能力,交际能力,社会实践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化人才。

● 目标

我有两个榜样人物,是我学习的目标。说是两个,其实是两类:第一类,导师。他们是我远处的一盏灯,是引航的灯塔,是带领我前进的导师和舵手。学习他们的人格和治学,努力像他们一样做到正心诚意,从容淡定;格物致知,心高志远。学习他们学而优则仕,经邦济国,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到为人民服务的现实里去,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用一生去学去做,去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的做好人、做好事。老师真正做到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一句话,我要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努力做到德才兼备。第二类,学长。他们是我现阶段直接学习的榜样,是给我很多帮助的哥哥姐姐。学习他们为人坦诚热情,严谨执著,能为喜欢的事业坚定的去努力,克服种种艰难,矢志不渝。学习他们大方得体,规矩有度,能在各类不同环境里尽快适应,和不同身份、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处理好关系,办稳、办妥、办好事情。一句话,我要扎扎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办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 学习计划

一 )知识树的构建以专业的基础学为主杆,以经济学,哲学,文史学科为枝叶,构建出自己主次分明的知识树,再辅之以英语、计算机等工具,让其茁壮成长。

二 )通过诸如参加比赛、竞赛、论坛、沙龙等形式锻炼自己的写作、表达、演讲、观察、协调、驾驭等能力,将“进步是一种美德、优秀是一种习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督导自己学习进步。

三 )读书计划:以前读的书很少,理解消化的更是不多,有感而发乃至影响

一生的甚至没有。主要还是以前贪玩,读书面不宽,读书心不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认真读几遍甚至读透的书,对先贤们很多的著作都只是一知半解。希望自己大学这几年,能在读书的层次、水平、涵养上有个很高的提升。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读活书。书中自有象牙塔,书中自有真自在。

多进行深度思考,杜绝对文字片面的理解或解读,避免因对作者背景及其思维局限性的掌握而导致自己在学习上形成定向思维和八股思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四 )掌握专业知识应用实践。珍惜和利用好老师推荐的暑期实习机会;认真完成自己制定的或者老师布置的任务;把握好期间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的各方面的实践学习机会。

● 计划总结

我要通过大学四年时间,努力为以后人生事业(兼顾家庭)打下坚实基础,不管是治学还是做人,不管是齐家还是“治国”,都要围绕一个“好”字,突出一个“快”字,依靠一个“实”字,真真切切的做到“成功”。

篇7:语文教学中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自身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弘扬人文精神。首先,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从提高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平时养成心勤,眼勤、手勤的读书习惯;时常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练笔等方面入手。其次,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师生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素养感悟能力创新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与学中提高自己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 它能使人和谐发展并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人文精神也包容 1

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精神具有时代的主题和烙印,它泛指人在一切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和气质,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那么,在教与学中师生如何共同提升人文素养呢?

首先,教师自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文学教育的现状,一个很普遍的事实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相对偏低。表现在: 首先,许多教师执教之后,缺乏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无视文学研究的进展,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仅停留在大学读书时的知识框架之内,对文学的了解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其次,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结论,墨守成规,参照教学参考书,不愿再认真品味文学语言;再者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倾心写作,往往避重就轻,进行三大文体教学,漠视文学教育对自身和学生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现代人格的塑造者,既要注重不懈地优化自己的人格素养,又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明确自己职业角色及其教育职能,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水平。这其中,文学教学就亟待教师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文学教学的本质是审美的,理应以感性为主,旨在促进和提高想象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进而对文学现象进行感性的领悟和思考。因此,教师应该从文学的特点出发,树立审美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文学教学、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精心营造幽雅氛围、讲述极富语言张力、捕捉优美诗意、提

炼深邃哲理。让学生置身于令人陶醉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璀璨的文学之光,继而热爱语言文学,从而使得“美”回归文学教学的课堂,把文学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享受的活动,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把握住文学作品里的生命激情,以便师生在文学的海洋里唤起生命的激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

二、教师要养成心勤,眼勤、手勤的读书习惯。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教师要不断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便具有“文学味”、人文素养。教师要勤于阅读,认真读解文本,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善于写读书笔记,用心思考文学界的种种文化现象。只有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才能使语文课堂闪现文学光彩,才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师要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出口成章,下笔能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率先垂范,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教师只有进行独立的文学作品创作或其他写作,才有可能成为称职的语文教师。写作是教学之外的尝试,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它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小品甚至小说。不断感受写作的艰辛,体会写作的独家诀窍,才能会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大量的诵读训练和反复诵读,能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二、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人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各部分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全面分析、用心感受体会其中的人文素养。如:在教学《人生三步骤》时,教师首先可以用文中的三个问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引出人生的三个阶段。其次,通过比较、举例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主题:讲求物质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圆满发展德性时做人的要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中给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是很多的。教师可利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欲,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生命的五种恩赐》时,面对生命的五种恩赐,各人的选择各自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面对“欢乐”、“爱情”、“名望”、“财富”我们应如何去得到它?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我们又将怎样去对待它?等这样的问题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语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师生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篇8: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现代科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身体素质。所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一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职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广泛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是现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历史要求,也是现代职业学校面临的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素质。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学会做人则必须以人文素养做底蕴。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给自己塑造高尚品德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去提高自己。人文素养可以而且必然会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催化剂,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高职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健全的精神人格。如果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能从中也学到人文理念,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高职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外部环境,积极地面对人生。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 在办学理念上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目前,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高职院校一味强调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2. 学制安排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突显的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实训实习时间比较长,虽然说是3年学制,但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有两年,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3. 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为功利化目的而读书,被动接受的人文知识很难内化成个人人文素养,从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并进而提升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等素养。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即分专业授课,强化专业、弱化了人文基础学科教育,致使高职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才“完善”人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涵,是教育科学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缺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没有读书写作的习惯。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使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人文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大量的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人,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就可能片面逐物,唯利是图,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而且即使由于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由于其人文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而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缺少学历的优势,要想扭转被动局面,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加大力度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手段

1. 在教育理念上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薄弱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种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从人类优秀文化思想中去寻找支撑。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掘人文知识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对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的培养,所谓健全的社会人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的总和。健全的社会人格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生活和工作能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作为一名当代高职学生,始终肩负着对人类繁荣、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社会承担和历史使命。高职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的、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业、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在人文精神的理念指导下,高职学生容易树立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更易于在职业岗位上做出出色的成绩。丰厚的人文底蕴易于激活高职学生的职业热情与创新潜质的良好发挥,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拥有灵活的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且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使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能够选择升学,以便满足不同求学者渴望得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人文精神。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作用,并可以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学生从步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置身于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接受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素养、有进取的人。

校园文化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学术研究大赛等,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讲座可以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新方法,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对高职学生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邀请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激发大学生听讲和学习的热情,潜移默化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高职院校应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修炼。

3.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方面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能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应该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糅合合理的人文知识,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和价值,使不同的专业门类的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所以,课程改革的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关注生活世界,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专业课程之外的人文课程的设置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要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辅修第二专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校内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院还应专门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给学生系统讲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办企业的条件与程序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为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拓展途径。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提升文化素质。首先,学校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工作,不仅仅是提高文化课老师的人文素养,还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文化课老师传授文化的观念,努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文化修养的教师,树立起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其次,高校领导一定要改变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的观念,切实保证人文课程开设的数量、质量,切实把人文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当中,保护人文课程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种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氛围。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人文讲座等形式,让品格高尚、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播经验,传授人文知识,让广大教师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强化他们的人文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空间。

高职院校应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化、学分制管理框架之中,把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每年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支农,了解民情。这种来自现实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让学生更清楚专业要求和职业前景,从中培养爱岗敬业思想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及早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对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准确判断。同时,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全真的实习环境中,学习了解先进技术设备、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可促使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真正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不仅教会学生做事,而且教会学生做人,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通过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职学院应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转变培养方式,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必要性,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2]岳阳.从软实力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8(5)

上一篇:凯里市万潮小学留守儿童规划下一篇:征文·演讲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