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辉煌与思考

2024-07-02

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辉煌与思考(共4篇)

篇1: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辉煌与思考

2000年,当《突出重围》挟新世纪的第一道闪电跃上荧屏之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军旅电视剧一个新纪元的开端。而今再回首来看这一起点,一些我们之前尚未感觉抑或是尚未梳理清楚的东西——“《突出重围》效应”已清晰地浮出了水面。

首先,《突出重围》把军旅电视剧带给了更多的普通观众,并且借此东风,在几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一批军旅电视剧的忠实观众。其次是《突出重围》在军界引发的震动,除了引发军队一些军事机构、院校师生对当前军事问题的讨论外,也引起了军队电视剧制作机构一次不宣而战的竞争——各级首长要求所属的电视剧制作机构限期拿出自己有分量的作品,并且在政策、组织、装备,以至于经济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客观上刺激了军队电视剧事业的一次集体腾飞。其三,《突出重围》的成功,促进了地方电视剧制作机构(包括一些民营的影视文化公司)与军队的合作,使军队电视剧在与央视合作的基础上又拓宽了合作领域,所有这些成就了近几年军旅电视剧在全国热播、热销、热评的景观。

我们由此进入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评述,当然也是一个必须的起点。

《突出重围》播出后,在同一年又有5部军旅长篇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与观众见面。几部作品涵盖了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既有战区的代表,也有军兵种的代表,内容上有光辉历史的再现,也有现实军队最新面貌的展示。在此后的6年间,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势头如火如荼,保持了持续高质量的增长,2000年至2005年,军队制作播出的电视剧总数已超过百部,集数约1300多集。一批电视剧相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使荧屏的军旅风潮越来越强劲。在政府和专业部门的各类评奖中,军队电视人也屡获丰收,频频举起奖杯。军队的电视剧创作队伍已经成为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一支骨干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上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

军旅电视剧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到2006年,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这20年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20年,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艺术表现方式上,军旅电视人始终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新世纪的军旅电视剧,在题材样式与表现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变革。出现了一些有新意有影响的样式,这些新的样式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肯定,对军旅电视剧的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这里我们挑出几个军旅电视剧的热门样式加以分析。

1、演习剧军队的主业是打仗,军事文艺的主体是战争文艺。然而战争不是时刻都有的,对军人来说,演习场就是和平时期的战场。《突出重围》之后,《光荣之旅》《DA师》《导弹旅长》《长空铸剑》《波涛汹涌》《最后的骑兵》《砺剑》《沙场点兵》等剧都有一场或几场精心设计的演习,有的干脆就用演习构成作品的主要情节框架。演习最接近军事文艺的本体,是对一支部队综合实力的考量,因而演习剧承载着全面反映当代军队现实的重任,既能反映创作者对战争、对军队建设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也能表现当下部队内部存在的矛盾问题,是一份创作者对军队建设的综合答卷。与其他题材电视剧相比,演习剧尤其能展现军队的现代化,展现人民军队的新装备、新武器,特别是新一代军人的风采。2、“激情”历史剧这个说法可能不够科学,之所以挂上“激情”,是为了有别于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它的第一部代表作品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又有《历史的天空》《军歌嘹亮》《亮剑》《军人机密》《暗算》等一批以回顾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都以激情、个性甚至“另类”亮相于荧屏,姜大牙(梁必达)、高大山、贺子达、李云龙等一个个刚烈、耿直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批历史剧对战争的把握也准确细致,而且充满智慧。所以,将视

点对准战争中的人,表现战争与人的关系以及战争对人的思想性格形成的影响,塑造独特的富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这一个”,是此类作品成功的根本。

3、红色经典与红色浪漫红色经典改编是近几年影视创作非常热闹的一个现象。改编者的初衷是利用经典本身的价值,加上一些富有当今时代感的东西,使经典与时尚结合,创造出新的经典。但是平心而论,红色经典改编成功者不多,更不用说超过原作。主要的问题是找不到时代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如果完全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审美观来诠释经典,失去了味道,结果就是老观众觉得假,新观众不买账。要想改好经典,还需要下苦功夫。相比之下,一些被称为红色浪漫或红色记忆的电视剧作品倒是拍出了光彩。像《红领章》《激情燃烧的岁月2》《铁色高原》等。红色浪漫缘于一代人对青春的怀念。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是在动荡的年代度过的,对他们来说,青春依然是美丽的,所以这几年出现了一些从个人角度回味那个时代生活的作品。例如《红领章》侧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表现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变质的人的心灵深处的真善美。《铁色高原》描写一支铁道兵部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修建西南战略铁路的经历,突出表现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无私的精神,看了以后让人产生崇高感。

4、军营青春剧青春偶像剧是中国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电视剧样式,也是最受青年观众喜爱的样式之一。军营青春剧就是在偶像剧的基础上融合了军营生活情景而生成的,它把部队火热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表现年轻人的成长经历。早些年的《红十字方队》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近几年间,出现了一些按照青春剧模式打造出的作品,如《归途如虹》《幸福像花儿一样》《我心飞翔》《我们的连队》等。

5、喜剧喜剧是公认的比较“难搞”的一种样式。但是由两位业余作者创作的《炊事班的故事》却在荧屏上一下子走红了。这部作品从部队日常生活取材,采用系列情景喜剧的形式,把战士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小矛盾,通过夸张、变形、机智、讽刺等手段的处理,变成具有喜剧冲突的情节,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在市场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水兵俱乐部》也是以小人物小故事产生喜剧小品式的戏剧冲突,播出效果也很好。从这两部作品的成果看,情景喜剧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6、庆典剧“庆典剧”不是一种类型的命名,这里主要指为一些重大庆典活动和为重要纪念日拍摄的电视剧,有点儿像电影的“献礼片”,它的样式不固定,目的却一致。对军旅电视剧的创作来说,就是一次创作的机遇。除了完成庆祝任务,从艺术创作上来说,也可以有所收获。比如为了纪念海军和空军建军50周年拍的《波涛汹涌》《壮志凌云》,纪念香港回归拍摄的《归途如虹》,纪念“神五”、“神六”上天而拍的《神舟》,还有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拍的《八路军》等。这些作品主题重大,规模宏大,有些选题是全景式、史诗性的,投资大,拍摄难度也大,如果不是利用庆典活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平时很难做成。新世纪以来的军旅电视剧收获颇丰,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在和平环境下怎样表现军人的价值观,表现军人独特的命运。第二,因为表现对象是一支长期不打仗的部队,在题材选择上必然受到限制,“演习剧”多了以后,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演习剧”形成的模式也很难有所突破。第三,军旅电视剧在宣传效益与市场需求上很难做到统一,能够“双赢”的作品很少。第四,在电视剧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快的情况下,当前的军旅电视剧因为客观原因(资金、拍摄条件、周期等)和主观原因(创作观念落后、制

作粗糙等),很多作品的质量尚待提高。

新世纪军旅电视剧创造了很多辉煌、很多光荣,但现在这些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在今后的岁月里创造新的辉煌,是每一个创作人员的梦想。明年是建军80周年,能否让梦想成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的努力。

篇2: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辉煌与思考

军旅题材电视剧是主旋律电视剧中比较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电视剧类型, 关于这一类型的电视剧, 有研究者这样总结道:“所谓军旅题材电视剧, 即以军事战争、军队建设、军人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 以原创或改变为主要创作手法, 深刻表现各战线军事斗争宏景, 现代化军队建设盛况, 新时期军人具象的电视剧。”[1]P25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特色, 除了在创作层面上体现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遵循之外, 在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则鲜明集中地体现了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积极意义。而且由于军旅题材电视剧表现内容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殊性, 其较之于其他任何类型的电视剧, 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方面表现出天然的优越性。

的理解, 扩充了谍战中不同人物、势力间智慧的内在较量”。 (4) 作者的这种自我理解的扩充不能是历史写实的, 而只能是现实写实的。而现实写实的依据只能是充满玄机和诡诈的职场游戏。“谍战剧长期以来都面临着真实性和戏剧性的矛盾, ……编剧可以在技术上运用多变的角度进行二度创作。总的说来, 作为一个职业编剧, 并不是说真实的就必须是戏剧的, 当真实和戏剧性产生冲突时, 我坚决站在戏剧性一边。” (5) 编剧的这种“职场”经验使谍战剧情变成了现实的“现代职场”的斗争剧, 自然具有了吸引眼球的商业剧元素。

3.人物性格的真实刻画

脸谱化的人物是红色题材的通病, 即便是有些多重性格也是瑕不掩瑜, 无伤大雅, 并且其个性还是某些特殊场合的价值因素。所以, 不能说这种形象塑造是千篇一律, 基本上也难越雷池。

《潜伏》在人物塑造上就很丰满真实, 去脸谱化而个性化。这也同样源于其悬搁信仰的结果。信仰被悬搁的人物剩下的只是现实的较量而不是精神的高下。“对于潜伏而言, 无论是作为历史还是故事, 编剧在创作的时候, 角度尽量中立一些, 语言尽量中肯一些, 就能使剧中那些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变得令现在的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一些。电视剧要想赢得观众, 从心理角度而言, 接近的态度十分重要。否则会因说教而遭到抵触” (6) 不以立场、信仰, 只以角色、位置塑造人物, 必定是中立的, 更符合现代人的个体精神和平等审美观念。吴站长的扮演者冯恩鹤在很多场合问导演对这个人物有什么想法和要求, 导演摸一下眼镜说, 就四个字:“笑面虎!”这不是敌人的形象, 而是活生生的现代立体的形象。另外吴站长多次让余则成化险为夷, 也弱化了

对于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学者杨旦修的梳理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他将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至今。

20世纪80年代, 军旅题材电视剧就开始活跃在电视荧屏上, 《欧阳海》《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闪光的年代》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虽然创作数量较少, 精品也不多, 但是涌现出了诸如《凯旋在子夜》那样浓墨重彩反映军旅生活, 表现军人内心情感变化起伏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作品。根据李存葆同名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变而成的三集电视连续剧, 同样是这一时期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优秀代表, 被誉为“当代军旅剧的冲锋号。”[2]该剧表现了战争中共和国军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同时表现了战争洗礼之后一代军人的成长历程, 又在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军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作品中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军长、小北京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曾经引起不小的反响和轰动。

20世纪90年代, 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进入了成长期。涌现出了诸如《神圣的军旗》《迷彩天兵》《驱逐舰舰长》《潮起潮落》《有这么一群兵》《士兵今年十八九》《大漠丰碑》等等电视剧作品, 较之于80年代, 这一时期军旅题材电视剧无论在创作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和平年代》以及《红十字方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和平年代》展现我

其反面色彩, 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立体。不但丰满了他自己也丰满了历史, 不但丰满了剧情也丰满了生活。

4.现实娱乐的剧作元素

文本中在娱乐方面也自觉增添元素, 促成商业效果。诸如把原著中的一个女人变成三个女人来扩充情节丰富人物关系;在故事中穿插史实元素, 增强探秘心理;运用谍战出题, 提高角力兴趣;选取特型演员, 增强搞笑因素。尽管它的娱乐因素的大量采用, 但都是在现实主义框架内, 所以不失其题材要求和主题表达。

《潜伏》以浪漫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表达成功地完成了红色题材和商业规则的结合, 具有脱离俗套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其在创作特色上的启示作用揭示了文本价值体现的双重道路, 为文化和市场双赢指出了可鉴之路。

注释:

(1) 张静.《潜伏》的创作规律与营销策略.电视研究[J], 2009, 第七期:19.

(2) 周涌, 冯能彦.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突围.现代传播[J], 2005, 第三期:53.

(3) 张静.《潜伏》的创作规律与营销策略.电视研究[J], 2009, 第七期:19.

(4) 同上. (5) 同上.

(6) 张静.《潜伏》的创作规律与营销策略.电视研究[J], 2009, 第七期:19.

军某部一支特种部队的组建、成长、壮大历程, 讴歌了当代军人甘于寂寞, 甘于清贫,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展示了和平时期军人的良好风貌, 塑造了新一代军人秦子雄的典型形象。《红十字方队》反映的是军医大学青年学生兵的成长历程以及军校丰富多彩的生活, 洋溢着勃勃生机, 充满了青春的激昂、朝气与活力。该剧情节曲折起伏、悬念迭起, 讴歌了军医大学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进入新世纪, 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进入到成熟期, 取得了长足发展。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 军旅题材电视剧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典型代表, 在电视荧屏上大领风骚, 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赞誉。这个时期的电视剧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突出重围》《DA师》《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沧海》《一路格桑花》《解放海南岛》《幸福像花儿一样》《在那遥远的地方》《兵峰》等等。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较之于以往, 呈现出几大特征:第一、拍摄数量之多。2000年以来, 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生产量每年大约200集左右, 到2006年, 产量翻一倍, 几近达到400集, 2007年发展到700集, 2009年尤甚, 适逢建国60周年, 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年产量达到了近2000集, 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企及和超越的。第二、作品表现面广, 涵盖我军海陆空三军及武警部队。表现我军陆军战争、军队建设以及军人生活的电视剧作品无需赘述, 而除此之外, 还有表现我军空军发展历程的《鹰隼大队》, 表现我军海军发展历程的《沧海》以及表现武警部队官兵风采和精神风貌的电视剧如《绝密押运》 (表现武警特警) 《太阳滴血》 (表现边防武警) 《特勤中队》 (表现消防武警) 等等。第三, 表现视角丰富多彩。除了传统意义上以战争为表现核心的作品之外, 这一时期的军旅电视剧还呈现出表现视角多元化的特色。《突出重围》主要表现我军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主题。《光荣之旅》主要表现我军后勤现代化以及军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题。《士兵突击》则是立体交叉地展现恪守“不抛弃、不放弃”信条的普通士兵许三多为代表的军人成长过程。第四, 重新树立了有别于以往的新“英雄观”, 塑造了不少鲜活的“问题英雄。”[3]P196以往军旅电视剧作品中的英雄, 大多顶着“高大全”的帽子, 而新世纪创作的诸多军旅题材电视剧文本中, “英雄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英雄人物不仅仅是英雄, 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这样的人同样有缺点和错误, 身上有着很多毛病。《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粗鲁、固执甚至刚愎自用;《历史的天空》里面姜大牙桀骜不驯, 豪气匪气集于一身;《亮剑》中的李云龙铁血霸气又兼有狭隘与偏执;《狼毒花》中的常敬斋则脏话连天。这些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塑造出来的“遗憾的英雄”人物形象, 尽管评论家们颇有微词, 而这样的英雄恰恰是活生生的“身边的英雄”, 平易近人, 真实可信, 因强烈的生活气息变得触手可及。第五, 类型融合趋势明显。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 按照学者白小易的观点, 就是“嫁接型”[4]P194的创作模式越发明显。他认为, 曾经风靡一时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传统军旅题材剧与家庭伦理剧的嫁接, 《幸福像花儿一样》是军事题材与言情剧的嫁接, 而《炊事班的故事》则是正剧与喜剧类型的嫁接。以往的军旅电视剧, 无一不是采用正剧类型, 而《炊事班的故事》则是正剧内容加喜剧的形式, 效果出乎意料。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长足发展, 除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量阶段奠定的基础之外, 建国60周年这一历史契机也为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资本, 尽管各有其目的, 都在有意识地推动着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而恰恰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催生的众多优秀军旅题材电视剧文本, 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主旋律原本是一个音乐上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主题音乐中, 表达主旨含义的旋律。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中, 引入这一音乐上的概念, 其目的就是要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高扬国家主义的旗帜。大陆知名学者、类型电影研究专家郝建指出:“在复调的、多声部的音乐中, 总是会存在着一个艺术表达的主要动机、主导动机, 其他次要的旋律和声部围绕着这条旋律形成对位互补的关系, 以使乐曲显得更加丰满。但是这许多的声部和旋律不是同等重要的, 最重要最突出的引领整个乐曲发展的就是音乐中的主旋律。这种比拟应用在如今政府主导的影视作品中非常恰当。”[5]P100弘扬主旋律, 倡导多样化, 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中宣部长刘云山在最近的讲话中指出:“主旋律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 时代前进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来引领, 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我们的影视艺术一定要在丰富多彩的题材、形象、个性中贯穿主旋律, 在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呈现中反映主旋律, 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使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6]p6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必须坚持和大力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必须爱党爱国, 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 吃苦耐劳,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奉行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 体现时代精神。而这样的要求, 恰恰在军旅题材电视剧中是体现得尤为明显。诚如上文所述, 在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中, 尽管主人公是我们眼里“有缺陷的英雄”或者“遗憾的英雄”, 他们的身上也许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尽管他们行为各有不同, 个性各有差异, 但是, 在这些各个时期的中国军人身上, 都有着共同的美好品质。他们爱国爱党军爱人民, 无私奉献, 无惧牺牲,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 他们都会毫不含糊, 勇敢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他们的身上都具有共和国军人所具有的崇高境界和美好品质, 无论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常敬斋还是许三多。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这些崇高境界和美好品质, 正是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集中体现。另外一个方面, 在军旅题材电视剧中, 无论是以战争为背景, 表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的文本, 还是那些表现和平年代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共和国军人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刻苦攻关, 显示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科技战争能力的文本, 对于扬我国威, 壮我军威,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自觉热爱国家和民族,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对发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同样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综上所述,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较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有着质的飞跃, 无论创作数量还是艺术水准方面, 都堪称此类题材电视剧作品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一类型电视剧在主题和人物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对民众的感召作用, 非常鲜明集中地显示出了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方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聂钰石杨旦修.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分析[J].文艺评论, 2010, (03) .

[2]杨国胜.《高山下的花环》:中国军旅剧的冲锋号[N].大众日报, 2008, 12月16日.

[3]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年1月1版

[4]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年1月1版

[5]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7月1版

篇3: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的文化思考

“新革命历史剧”与“泥腿子将军”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左翼、革命文化的反思,人们很难接受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这种状况直到新世纪之初才得到改变。其中2002年小成本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播,让新革命历史剧重回观众的视野。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的“三大战役”、“开国大典”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同,这些电视剧基本上都由民营公司投资拍摄。这种民营资本与红色故事的结合,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化社会转折的重要标识。

《激情燃烧的岁月》塑造了一位满口粗话、嗜好战争、血气方刚的“泥腿子将军”。从石光荣开始,这种“泥腿子将军”就成为新革命历史剧中最受瞩目的形象。如《历史的天空》(2004年)中的姜大牙、《亮剑》(2006年)中的李云龙、《狼毒花》(2007年)中的常发和《我是太阳》(2008年)中的关山林等。这些都是民族国家中打鬼子的英雄,这种英雄形象与其说来自上世纪50~7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如说是对80年代“新历史小说”的再次改写。

就在新革命历史剧流行之时,还有两种热播的电视剧类型,一是“帝王剧”。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雍正王朝》到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2年的《乾隆王朝》,再到2004年的《汉武大帝》等,出现了一批表现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故事的电视剧。其中,《雍正王朝》在讲述九子夺嫡的阴谋故事的同时,更着力把历史中残忍嗜血的雍正皇帝塑造为勤勉朝政、厉行改革的帝王形象,经过雍正的努力,大清朝从积重难返的康熙末年走向了繁荣富裕的乾隆盛世。这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遭遇改革攻坚战“分享艰难”的主流叙述相呼应,通过突出帝王奋斗大业的“不容易”,以唤起民众内心对国家的认同。相比之下,随后出现的《康熙王朝》、《乾隆王朝》、《汉武大帝》等帝王剧,则更多地呈现了帝王的雄心与谋略。

二是“家族商战剧”,如《大宅门》(2000年)、《乔家大院》(2006年)、《闯关东》(2008年)等。这些从晚清到民国的商战历史剧,基本讲述了白手起家的商业奇才如何运筹帷幄、机关算计、成就家族产业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是“新革命历史剧”还是帝王剧、家族剧,都呈现了一种开疆扩土、励精图治、成就霸业的王者、强者和胜利者的故事,而且往往把这种个人主义的男性英雄传奇与民族国家的英雄叙述结合起来,从而支撑起新世纪以来逐渐建构完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的双重意义。

諜战剧与职场励志故事

2006年,随着《暗算》的流行,谍战剧开始成为最受青睐的电视剧类型,一时间,荧幕上“谍”报四起。2009年初,《潜伏》使得谍战剧成为公共话题,即使不是反特片而是讲述国共现代历史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主要借用谍战故事作为情节主部,一直延续到《黎明之前》(2010年)、《悬崖》(2011年)的热播。相比新革命剧更多地呈现抗战英雄,谍战剧则更侧重叙述国共“暗战”的故事,把“国共”正面战场的斗争转换为一种地下斗争,借助隐秘战线来完成对国共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的解读。

这些谍战剧与此前同一类型电视剧的重要转换,就是国共关系从上世纪50~70年代反特片中妩媚妖娆的“女特务”与英勇俊俏的男地下工作者之间关于性别的联想,变成了国民党兄长与共产党弟弟之间的“兄弟情”。如《暗算》中的戴主任与钱之江的关系,不仅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更是“英雄”间惺惺相惜的关系;《潜伏》中的余则成与李涯也是各自忠诚于信仰的人;谍战电影《秋喜》也一样,夏惠民是晏海清的上级和兄长,在大量的镜头中,导演也让夏惠民与晏海清基本上只出现在“双人中景”中,共同分享同一个空间,以暗示彼此的“情同手足”。

从中可见,谍战剧一方面消解了国共意识形态的对立,另一方面,这些无名英雄代表着一种忠贞职守的职业伦理,试图重建一种有信仰、有理想的价值感。这种对信仰的高扬与其说是对革命历史价值的回归,不如说更是一种“被真空化”的信仰(地下党有信仰,国民党特务也有信仰)。这是一个召唤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拒绝回答信仰是什么的时代。如同《亮剑》中的李云龙被白领观众解读为“最为成功的CEO”,这些忠于职守的地下英雄,如钱之江和余则成们,也成为白领们认同的职场楷模。

在谍战片流行的同时,还有《士兵突击》(2006年)、《奋斗》(2007年)、《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年)等励志剧,《杜拉拉升职记》(2010年)等职场剧出现,尤其是王宝强扮演的农村兵许三多凭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奋斗成功的故事以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炮灰”也能找到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故事。如果说2002年至2005年出现的新革命历史剧还在讲述创业者、王者、胜利者的故事,那么2006年至2010年的谍战剧、职场剧则关心弱小的个体、无名的“炮灰”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定位和生存价值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结构的固化,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想象和接受白手起家的“美国梦”。

苦情男人与“腹黑女”的故事

2011年以来,以新革命历史剧和谍战剧为代表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开始衰落,“泥腿子将军”和无名英雄逐渐退场,荧幕上开始浮现另外两种形象,一是家庭伦理剧中的“苦情男”,经常是一家之父或者代行父亲之责的大哥,在一系列磨难中苦苦支撑着家庭的秩序;二是后宫剧中的“腹黑女”(腹黑一词源于日本动漫界,指表面良善温和,内心奸恶或有心计的人——编者注),这些后宫的妃子们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宫心计”。

nlc202309010920

2011年有这样几部家庭伦理剧:《家常菜》、《王海涛今年四十一》、《养父》、《下海》等。其中,《家常菜》中有一个“绝世好男人”刘洪昌,为了与一个女人结婚而承担起所有的家庭重负,在妻子去世后,依然照顾妻子贫困的娘家,恪守对妻子“一句话,一辈子”的承诺,是“刘慧芳式”的苦情男人。此时,已不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渴望》、《唐山大地震》等影视剧中的“苦情母亲”承载家庭和时代之痛,而是忍辱负重、有责任的男人成为时代创伤的担当者。相比父亲或父权的缺席,这些老成稳重的兄长扮演着“美丽心灵”、好人的角色。2011年末播映的《下海》是近几年来少有的直接触及改革开放题材的电视剧。剧中大哥陈志平见证着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下海”巨变中所经历的过山车般的命运,这些离开小地方和旧体制南下广东发财的人们,感悟到“摸着石头过河”的苦辣酸甜,不得不接受“死一次活过来的才是英雄”的硬道理,这位具有“仁义礼智信”和“有道德、有底线”的“好人”维系着一家人基本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秩序。

相比用这些苦情男人宣泄改革过程中所遭受的创痛,2011年以《宫》、《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穿越宫斗剧”则成为另一种风景。直到2011年底、2012年初没有“穿越”噱头的《后宫·甄嬛传》把“后宫有戏”变成有争议的社会话题。联系到之前播出的《宫心计》、《美人心计》、《武则天秘史》、《唐宫·美人天下》等,可以说,2011年是后宫题材从网络文学的“小圈子”蔓延到大众荧屏的标志之年,“宫斗”已然成为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想象历史和言说现实处境的最佳隐喻。在甄嬛看来,没有后宫之外的世界,不管是后宫还是发配到寺庙修行,后宫式的“赢家通吃,输家皆失”的秩序永存,除了再次回到后宫继续“战斗”,别无他途。伴随着新皇帝即位、甄嬛成为皇太后,这与其说是历史的终结,不如说是新一輪后宫大戏的开幕。历史变成了一种朝代更迭、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这恰好是五四以来曾受到激烈批判的传统历史观。

从不按规矩出牌的泥腿子将军到苦情男人,从白领的职场奇迹到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腹黑女”,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人们对社会的想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是讲述胜利者的故事,但从“男人或皇帝”到“女人或妃子”的角色置换已然说明,一种白手起家、个人奋斗、创造“帝国”的成功故事,变成了只能在既定游戏规则之下成为既定赢家的故事。在这种从企业家式的强者,到战战兢兢的职场白领的“降落”以及从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职场奋斗理念,再到甄嬛的“腹黑术”,可以感受到上世纪90年中后期以来,社会从自由竞争的迷梦走向垄断与固化的深刻转变。对甄嬛来说,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与其说是一种“世事洞明”,不如说更是绝望后的悲凉。

不过,甄嬛的幸福不仅仅是她有着相对显赫的出身、被选入宫的姿色以及讨得皇帝欢心的机智,其“得意”之处还在于她被废赶出宫外之后依然可以绝地反击,重获皇帝的宠幸。也就是说,不管甄嬛变得多么坏,她仍旧支撑着这个时代小资产阶级、白领或“屌丝”最大的“梦幻”。就在甄嬛“逆袭”不久,2012年上半年又出现了两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和《浮沉》,分别讲述白领阶层无法“逆袭”以及离开外企爱上国企老总的故事。

除了这条“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甄嬛之路,就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了吗?能否想象一个新的“未来”,不仅关乎拥有后宫入场券的甄嬛们的幸福,更关乎那些被拒之门外的“屌丝”以及只能“围观”的“做屌丝而不得”的人们的命运呢?

(作者系文化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军歌嘹亮:荧幕上的军旅电视剧

《亮剑》——“战神”将军的传奇一生

《亮剑》讲述了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目寇,到他最后离开人世,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浮躁,冷漠、物质的社会背景下,《亮剑》让人感受到李云龙与他的战友们那真挚、纯洁和坚定的情感与精神追求。

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兄弟叫顺溜》——平民英雄的诞生

2006年,一部《士兵突击》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红及美国和日本,赢得“粉丝”无数。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只有“士兵”这匹黑马。这部电视剧男人看了折服:这才是真汉子。女人看了失色:这才是心中的完美男人。真实的军营生活在这部电视剧中被细致地展现出来。“不抛弃、不放弃”更是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

2009年,《士兵突击》的主演王宝强和张国强再次“强强联手”打造军旅大戏《我的兄弟叫顺溜》。一个千古难觅的天才狙击手,一个有情有义的铁血男儿,这部戏让观众看到在国恨与家仇,民族情感与个人尊严、胜与败,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顺溜怎样去完成一名士兵的使命。

《激情燃烧的岁月》——峥嵘岁月的爱情

这是一部描写军人爱情的电视剧。中国解放前夕,在部队进城的欢迎仪式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褚琴吸引了身经百战的石光荣,他凭借军人的天性立即发起进攻,在褚琴父母和组织的支持下,与褚琴举行了热烈单纯的军人婚礼。长期的共同生活让石光荣和褚琴学会了忍让和理解,他们在冲突和摩擦中不断贴近对方。石光荣生命垂危的时候,褚琴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感情有多深,他们的生命融合得那么完美。

《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是种过程的美

本剧围绕着某军区文工团舞蹈队里一位美丽单纯的女演员杜娟的情感命运展开。剧中人物命运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质朴温暖的纯真年代,细腻描绘了军营中的阳光爱情故事。剧中人物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人生起伏,所有人都在思考,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幸福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无法捕捉的结果?

《和平年代》——军人,在和平的年代依然荣光!

《和平年代》以支特种作战部队的组建,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为进驻香港特区的部队为主要线索,通过在和平年代来到经济特区,面对全新情况的军人的变化,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展现了新形势下新型的军民联系,揭示了当代军人在这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

《红十字方队》——相逢是首歌

1997年,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军医大学生活的电视剧《红十字方队》走上荧屏,将军营的直线加方块和校园的青春浪漫融为一体,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军人与军营的视角。影片的主人公是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家境各不相同的十几个少男少女,他们在军校共同经历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也同时经历了世间最宝贵的两种友谊: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这便是主题曲“相逢是首歌”的意义。

《突出重围》、《导弹旅长》、《绝密押运》、《旗舰》——信息化部队的展现

上一篇:2017年支部工作下一篇: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