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

2024-06-09

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精选8篇)

篇1: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12月2日我园开展了一次区域活动展示。通过观看各班的区域活动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每班虽然都准备了4个区角以上,但有的区角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玩,即使玩也是马马虎虎。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或是操作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可以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问题二:教师的指导不当:一是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二是“放羊吃草”,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使智慧的火花瞬间泯灭。要解决此类现象,教师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教师既不能高高在上进行灌输,也不能自由自在放手不管,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孩子要多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孩子出错,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沉默的指导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要观察幼儿兴趣点,以及游戏中一些有必要老师介入的情况,要观察幼儿语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为指导幼儿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篇2: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我们对区域活动个别化指导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于一些指导的方法还是感到有些迷惘。因为没有经验,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如:任务意识太强、介入太早、指导语言贫乏等。于是,我们班组在本学期开学初就集体制定了专题研究的计划,加强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如: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数的基本要求、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制作、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重要性等。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制定出本学期打算要重点观察指导的几个活动内容,如:目测数群并接着数、10以内的数序、环形数数、10以内的序数及标准分类等。在每个内容开始实践之前,我们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一起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集体讨论相关的区域材料,接着各班根据实际自己制作区域材料。在教研时,我们交流重点观察的区域材料,围绕共同性的主题活动材料进行讨论,如怎样观察幼儿活动,并如何针对幼儿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何根据孩子的操作情况及时地调整材料等。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一次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指导实践观摩活动。我们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了教研活动中:事先将价值的教师区域指导活动摄录了下来,并通过看录像的形式进行研讨活动。这么一来,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边观摩边研讨,还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录像的重复放映来研讨达成认识。通过录像观摩,帮助教师疏理了与正确的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个别化指导观念。

二、结合主题,提供适宜的材料并不断调整。

个别化指导的最大前提和基础就是提供区域材料的适宜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本学期我们我们结合主题开设了不同的区域活动,增强区域活动与主题背景的联系,将区域活动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融入数学要求,如目测数群接着数、数序、环形数数、序数等。如:在开展“玩具总动员” 这一主题时,也正值新年刚开始,根据中班的孩子们能目测数群,但不会接着数,一般幼儿还停留在逐一点数的基础上,对目测数群接着数没有方法。我们就结合主题创设了“开门见宝”的材料,要是让幼儿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练习目测数群接着数。在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也正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季节,蔷薇班就结合主题和时间创设了“春天的秘密”的环境,主要是让幼儿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练习环形数数,掌握不同的环形数数的方法。

篇3: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

听课:带着设计听课

听课, 是区域性学科研修活动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 也是教师认为最有价值的教研活动。不少教师认为从听课中能学到一些可直接利用的教学经验与技巧, 因此, 提高听课活动的效率无疑是学科集中研修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那就是听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带着自己的设计走进课堂, 通过对比、反思来提高这一活动的效率。通过不断反思与探索, 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活动设计方案。下面从听课准备和上课准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听课准备:集体课前设计

听课准备, 是指参加活动的教师在正式听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这是提高听课活动效果的重要一环。在设计活动方式上, 我们经历了从集体到个体再到集体的发展过程。在活动之初, 我们要求各校教研组在听课前提供一份教学设计, 后来发现, 这项活动并不能让每个教师做出认真的思考, 多数由教研组长或由教研组长指定人员完成后大家集体共享, 没有达到通过集体共同研究来确定设计的效果。为此, 我们改变了活动设计形式, 在听课前, 由每位听课者当场书写教学设计。这样每位教师通过近一个小时的思考与书写, 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听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同时也为后续的评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几次活动, 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教师当场书写的教学设计质量普遍不高, 这可能源于时间较短、思考不深。为此, 我们又重新调整设计, 再次回到集体提前设计中来, 强调每位教师必须参与且熟悉教学设计, 并做好上课准备。这样, 教师必须对教学设计深入研究, 同时也为抽签上课做好了准备。

2.上课准备:多课型、多方法、适度超前

上课准备是指上示范课、研讨课的执教教师的准备, 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创新设计。

一是开课由单一到多样。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课型由新授课调整为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多种课型, 一次活动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两种课型。第二, 实施同课异构, 一个内容由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授课, 一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另一方面进行学习效果的对比, 进而研究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提高教师的基本执教能力。

二是课的进度由正常到超前。原来安排活动时, 一般根据教学自然进度安排教学内容。为了能让更多的教师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们选择将教学内容适当超前。这样活动后, 教师在执教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更好地实践, 提高活动的效益。

三是上课人员由指定到指定与抽签相结合。指定上课执教人员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 抽签确定执教人员, 是为了充分调动活动者的深度参与。

评课:强调对比与反思、交流与共享、理解与升华

评课是听课的延续。在早期的活动设计中, 我们一般请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点, 再由学科教研员进行综合评价, 大多数教师只是被动地听, 效果不好。为此, 我们对活动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侧重于三个环节, 即听课教师个别评价、分小组交流与汇总评价、集体点评。强调听课人员在个别评价中对比与反思, 在小组评价中交流与共享, 在集体点评中理解与升华。

1. 在个别评价中对比与反思

听课结束后, 执教教师首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执教过程的反思, 再由听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与反思, 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执教教师哪些方面做得好?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执教者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将对比与反思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一方面可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评价与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小组交流与共享做好准备。

2. 在小组评价中交流与共享

我们根据参加活动教师的数量, 一般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形成小组意见。为确保小组活动的效果, 一方面要明确小组负责人, 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另一方面, 将讨论过程形成书面记录, 为集体点评做好准备。为保证共享的效果, 要求小组成员达成共识, 每位教师都有可能在集体点评中发言, 而不仅是小组组长。这样可以从制度层面, 保证活动的效果。另外, 还可将一些问题分散在各个小组中, 让小组成员结合听课情况进行专题讨论, 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从而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前一次活动中, 将教师分成五个小组, 设计了五个专题, 要求小组结合学习内容讨论: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如何设计分层次练习?如何设计并落实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当然, 问题的设计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做适当调整。

3. 在集体点评中理解与升华

以往的集体点评活动一般由学科教研员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唱主角, 我们调整了这一环节设计。点评人员由各小组推荐或分小组随机确定发言人员, 这样对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参与者, 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熟悉和理解小组的讨论意见, 才能更好地完成点评任务。同时, 学科教研员也要善于从各小组的发言中, 结合执教者的授课情况, 进行引领性点评, 从而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认知程度,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讲座:由被动到主动

区域性学科研修活动中的讲座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专家和权威的引领性、指导性讲座, 如教学理念、技术原理、操作策略等;另一类是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问题解决式讲座。对于第一类讲座, 我们鼓励教师主动参与, 通过与讲座专家交流、提问等方式提高参与讲座活动的效率;对于第二类讲座, 我们从问题来源和活动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1.问题来源:由主讲人自由确定改为自下而上征集问题后确定

影响讲座活动的效率之一是研讨什么样的问题。以往问题一般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与了解确定。这样的问题, 有些是教师所关心的, 但有些与一线教师的期望难免存在距离, 这自然会影响活动效果。为此, 我在活动前一个月, 主动向参与活动教师征集研讨的问题, 让讲座涉及的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顺序确定, 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在问题征集时, 首先列举出主讲人认为可以交流的问题供教师选择。其次,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关心的问题。这样, 通过问题征集活动, 使讲座与研讨更有针对性。

2.活动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式研讨

问题确定后, 我们会在活动前半个月向全体教师公布研讨的问题, 让各位教师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 还布置一些学校有侧重地研讨其中的1~2个问题, 并做好交流准备。这样, 讲座的形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由教师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式研讨。主讲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 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 提高对问题研讨的深度与广度。实践证明, 这样安排活动的效果较好, 尤其是对于操作层面问题的解决, 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较好的方法。如教师在资料收集与评价上也提出了一些好的方法, 如屏幕录像收集信息、评价中强化“三个一”的要求 (一个优点、一点不足、一条建议) , 使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工作能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范谊.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与实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7-8) .

篇4:区域活动案例反思

在活动中我们几位老师还是比较会观察孩子的,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会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几个月来,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1.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开学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幼儿熟悉区域,了解区域活动。1.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几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其他象美工区,我们的重点是撕纸、折纸,其次是学习使用剪刀,比如学习剪纸、学习纸帖画等等。还有娃娃家,准备小餐厅的模具,有目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2.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3.注重讲评工作

本班幼儿有些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两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比较困惑的地方: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胶水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在旁看着,使用剪刀的安全,胶水的使用每次都是弄得满桌子手上都是。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案例:

正在我观察我们班级很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时.我看到我们班级中的“小不点”赵枝珩在抓耳挠腮的,一幅很痛苦的表情。看来他肯定在他玩的地方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我近距离一看,原来他在我们“益智区变变变”的区角玩,可是这个区角不是以前随你在板上摆图形的,而是根据图案,自己在模仿图纸上的图案变化造型,我走近一看,赵枝珩的设计是一只长颈鹿,可是他为什么表现的却很不好似的,我过去一看,原来他只是为了让长颈鹿的脖子好看,没有把长颈鹿的身体和腿的长度算在其中,长颈鹿的腿和身体没法显现出来.看着他很着急的样子,我想启发他自己来克服一下,我试着请他自己想想为什么不能表现啊?可能是他太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想这个时候应该发挥我的指导作用了,我请他先在设计长颈鹿的身体和腿的长度做个比较,因为我先让他认识到我们的设计图和模具是一模一样的,你怎么设计的就应该怎么用模具来拎、扭、转的动作变变变,让模具的棱角成一直线水平状,一说他就明白了,点着头对我说原来是自己的方法出问题了。

分析:

我们班级的幼儿在玩这个小小设计师的时候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幼儿觉得设计图和底板是不一样的,可能这跟老师解释的不清楚很有关系的,而且幼儿的形象思维还不是很发达,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能表达的清楚.我们的幼儿在玩的时候发生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先观察着,等幼儿实在没有办法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的时候,老师可以从旁观者变成指导者,适当的加以指导,解开幼儿困难的源头,让他们有信心自己完成,.让自己养成一个爱动手、爱动脑勤奋好习惯的孩子。

篇5:区域活动后的反思

观察现象:今天的小医院由小a扮演看病医生,小b扮演打针医生,小c扮演配药医生。小d扮演病人来到医院,小d一坐下来,在老师的提醒下小a问“哪里不舒服?”,小d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提醒她“是肚子痛还是喉咙痛”,小d说是“肚子痛”,小a拿起听诊器放到小d的衣服里,在她的肚子上来回滑动,在纸上画了一枚针,说“你去打一枚针吧”。小d拿着单子来到小b处,小b让小d坐在椅子上,拿着点滴管子放在小d的手上,可是小b一放手,点滴管子马上掉了下来,小b只得一只手按着。因为今天配药的人很少,科坐不住了,开始来回走动,串区来到了娃娃家。

分析:今天我们玩区域活动之前,我先向小朋友介绍了进去牌,向他们介绍每个区的进区牌,如贴有妈 妈的图片的是娃娃家的妈 妈。让幼儿戴上进区牌,可以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由于我们事先教过小朋友小医院的玩法,医院里看病医生、配药医生及打针医生的职责,所以小a对看病医生的职责还是很明确的,能正确使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而且还会用图画表示打针。但是我发现看病的幼儿的经验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小病人”在老师的提醒下,基本能向“医生”表达自己哪里的舒服。由于幼儿的.对小医院的经验不够,所以在活动结束时,我总结了小朋友玩小医院的情况。同时丰富幼儿的看病经验,请幼儿回忆一下自己去医院看病时,如何向医生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而医生又是怎么给你看病。

篇6:大班区域活动反思

第1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中,琪琪和双双两个小朋友在画画。琪琪受了范例的启发,她的画面上出现了许多大树。有的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小树叶,有的树叶是大片大片的。她一边画一边告诉身边的同伴:“我的大树穿上绿衣服了,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宝宝。”双双受到了同伴的感染也开始在自己的画面上添上大树和小树。活动结束时,两个孩子的作品基本成型。如果再配上儿歌,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孩子来尝试画一画的。带着这个想法,我在交流分享的时候,请孩子们一起来根据画面来编儿歌。“大树是妈妈,小树是宝宝。妈妈爱宝宝,宝宝笑哈哈。”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起努力下,一首好听的儿歌、一幅美丽的作品呈现出来了。

分析: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学习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加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运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物体形象,形成鲜明表象,创编形象的儿歌导入学习,为动手绘画提供丰富感性知识。根据绘画内容合理创遍儿歌,能够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大胆地作画,形象的语言能调动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教学反思3

实录:

在“抢椅子”游戏中,我对游戏规则稍作改动,要求抢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帮助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来。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腼腆内向的丹妮没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个子矮小、聪明活泼的范志豪没有抢到位置,急的从椅子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跑了两个来回,终于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张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为了抢一个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来的贝贝竟然招呼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两个经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还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说:“看,我们坐下了吧,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椅子数量的减少,我们大一班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个小朋友同坐一张椅子。虽然第四个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两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们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认同他们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动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难道这不是合作与分享精神的雏形吗?我们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过分地夸大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说实话,刚接这个班的时候,这些孩子们的常规确实使我头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们的纯洁、可爱、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时注意多跟幼儿沟通,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2、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更有耐心,帮助并等待幼儿行为的转变。

第2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本周我执教了一个语言活动《新奇的世界》,此活动是主题《亮眼看世界》中的一个语言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透过老师的引导,仔细地观察图片,能大胆地透过自己的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节的讲述故事的资料。在以后的观察类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继续以新奇的眼光去认识的一切,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新奇之处。以新奇的眼光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意识地转换角度,借助小老鼠的视觉来感知、体验;二是静心寂虑,调动各种感觉贯注于观察对象。本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凝神想象,并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对于潜力弱或难以安静想象的幼儿,就让他们根据老师讲述中的一个细节进行描述。

整堂课进行的还算比较顺利,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的计划。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最明显的问题是时间太长。

整个活动从头到尾一共上了差不多有40分钟的时间,在活动中,我发此刻最后的一个环节,幼儿已经坐不住了。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此外,在活动资料的设置上也要充分思考到时间问题,合理地安排活动资料。

第二,图片的呈现方式不当。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图片的,而图片的呈现也是有技巧的。我明白了图片的呈现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先出示图片,让幼儿先观察图片,教师再进行讲述,以此来锻炼幼儿的观察潜力。第二种是教师先进行描述,让幼儿产生想象,之后教师再出示图片。第三种是教师先出示最后一幅图片(如果有多幅图片),让幼儿产生某种疑惑,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展开前面的资料。还有一种是将所有的图片同时展示出来,但在每幅图片上盖上一张纸,教师每讲述一幅就掀开一张,这样做会让幼儿有一种新鲜感。图片呈现的方式所谓是五花八门,除了以上几种,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方式,无论是那种方式都要有条不紊、不浪费时间。教师只有采用适当的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而我在上课时,由于图片比较大,而且一共有四幅,所以当我讲完第一幅后直接把后面的几幅覆盖在上面了。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不当的。指导老师推荐,如果图片实在放不下,不如在第一幅讲述完之后把它拿下来再放第二幅。

三、观察图片是引导还不到位。

在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讲述时,不必拘泥于故事原作,而就应以幼儿的想象为主,结合挂图的画面进行描述。

“看”是天性,如何去“看”,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诸多感觉中,尤为重要的是视觉,因为视觉能够十分直接、十分明了地认识事物,察觉事物之间的差别。每上一堂课都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问题,我相信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必须能够有所提高的。

第3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字》是一个科学活动。活动中首先我以身边的特殊数字激发幼儿的兴趣,“110”、“119”、“120”。这三组数字对于幼儿来讲是熟悉的,也是务必了解的。以这几组数字引题不但让孩子们了解了数字的用途,更增进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启发幼儿寻找自身数字,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有没有数字,孩子们一听要从自己的身体上找数字,赶紧都低下头仔细地找了起来。宇恒在自己的裤子上找到了一个“27”,可他并不是很了解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我没有直接的说出答案,而是请孩子们动动小脑筋,一齐讨论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觉得裤子上的数字是明白裤子大小的尺码,有了它就算别人给自己买裤子就不怕买的大小不适宜了。东东在自己的鞋底也发现了一个数字“29”,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这一回我请孩子们按自己鞋子上的号码进行了分组并一同来验证鞋子上号码的作用,得出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明白数字越大鞋子也就越大。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根据自身寻找身上的数字,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用心性。透过讲述、讨论、验证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不起眼的数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一环节是发现生活中的数字,探索交流各种数字的含义。我出示带有数字的实物,来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这一环节是拓宽幼儿知识经验的环节,(温度计、食品包装袋、饼干盒等)让孩子们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中了解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并学会运用这些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整个活动中不仅仅激发了孩子对于数字的兴趣,更加使孩子懂得学会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的兴趣虽然浓厚但在过程中一些细节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没有关注全班幼儿以及在分组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秩序也比较的零乱,这些方面十分值得我思考,有时候往往想的很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没那么简单。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做的更好!

第4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三年的农村工作似乎已经把我的工作激情都磨灭光了。上星期突如其来的培训还让我满怀不满,但是仅仅才三天的学习,我就已经确定,如果没有来,我真的会后悔!

昨晚交流讨论时,有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幼儿园上课的主体本应是幼儿,但是如今呈此刻我们面前的现实是,老师主导一切,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为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工作一年时已经发现了,每当有公共课时,不管是我自己上课,还是在听别人的课,我都感觉讲台上的人似乎在自己表演,而幼儿,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幼儿,却扮演着为老师充当绿叶的主角,于是有一天......那天,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群众行动。当我来到教室时,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书柜前看书,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环境创设“花儿朵朵”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议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好处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简单,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构成必须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好处。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简单些。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群众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群众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学习网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潜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群众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就应尽早改革。

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状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能够使孩子构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这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搞笑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应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望我的反思能给同样对这个困惑的老师带来想法,也期望各位同行姐妹都能放开对孩子们的束缚,让他们更自由,更快乐的学习!

第5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是实现大班孩子教育发展目标的良好途径,针对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给孩子们开设了美食一条街,益智区,阅读区,手工四个活动区,让孩子自由游戏,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益智区中的“找不同”无人来玩,这种游戏材料是新投放的,“找不同”游戏的材料也算丰富,图片色彩鲜艳,孩子们应该喜欢的,可为什么不能吸引孩子们呢?

我通过认真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思考这个区域的材料环境,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材料缺乏趣味性

投放“找不同”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的能力、有耐心、认真、专心做一件事的好习惯。但是很多孩子来到都是一看看,二翻翻,三就走人了,没有一个感兴趣的。

2、活动中幼儿缺乏成功感

幼儿在其他活动区中活动结束后都有作品给大家展示,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快乐,而益智区中的“找不同”却没有作品呈现。

3、材料有难度

两幅画或是两种物体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因为这种活动要求孩子必须有耐心、细心、还要专心才能完成。

第6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陈鹤琴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数学活动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是一个很难掌握的领域。今天的《区分单双数(一)》,是一节随堂课。在活动的进展中,就发现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活动后就及时与领导、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感知单数和双数的第3、4小点中:请幼儿按卡片上的数字取出相应的雪花片;请你2片2片地数,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尝试2片2片地数,其实就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发现今天要学的知识点:2个2个数最后多1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单数;2个2个数刚好数完的,相等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这一环节是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构建知识点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在设计了这一环节,幼儿也对其进行了操作感知,却没有对让幼儿的感知的、发现的进行及时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也没有为下面的知识点总结做好铺垫,使得总结成了灌输知识的一个形式了。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三、数学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戏化

在《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数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点还做的不错。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出示成双的实物:袜子、鞋子。提问:这是什么?有多少?(有几只?有几双?)配对的两个物体是一双,请你想想哪些东西也是一双的?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生活化的价值。巧妙地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选择,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自然地营造数学活动的环境。

设计—实践—反思的过程,让我对教材、设计意图的运用都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而在数学领域这一块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会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她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认真实践与多反思中去感悟……

四、构图讲述活动让孩子画出讲述重点

虽然意识到构图讲述活动孩子在讲述过程中对图的利用不是很恰当,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来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人意。当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在利用整幅图的的某一小部分作为重点进行讲述的时候,我一下想起绘画活动时我们的要求——必须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讲述,出示一副背景图让孩子们观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图上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想法画出后大家的争论就开始了,有的说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说这么大副图你只是利用了一点点呀,哈哈,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了。于是我接着孩子们的话讲出了图的作用,提醒他们在今后的讲述中,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找出重点的内容,然后以其为背景进行讲述,如果喜欢其中细小的内容可以作为讲述的某一要素进行利用,丰富讲述的内容。通过对几幅图的观察,孩子们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图的重点部分,如何突出图的精华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图在讲述中的作用,相信这样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就会更好的利用背景图,进行精彩的讲述了。

通过这个活动是我反思到:我们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孩子们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是老师在讲,他们很难理解,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在图中讲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最完美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事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该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7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陈鹤琴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数学活动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是一个很难掌握的领域。今天的《区分单双数(一)》,是一节随堂课。在活动的进展中,就发现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活动后就及时与领导、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感知单数和双数的第3、4小点中:请幼儿按卡片上的数字取出相应的雪花片;请你2片2片地数,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尝试2片2片地数,其实就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发现今天要学的知识点:2个2个数最后多1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单数;2个2个数刚好数完的,相等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这一环节是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构建知识点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在设计了这一环节,幼儿也对其进行了操作感知,却没有对让幼儿的感知的、发现的进行及时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也没有为下面的知识点总结做好铺垫,使得总结成了灌输知识的一个形式了。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三、数学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戏化

在《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数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点还做的不错。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出示成双的实物:袜子、鞋子。提问:这是什么?有多少?(有几只?有几双?)配对的两个物体是一双,请你想想哪些东西也是一双的?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生活化的价值。巧妙地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选择,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自然地营造数学活动的环境。

设计—实践—反思的过程,让我对教材、设计意图的运用都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而在数学领域这一块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会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她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认真实践与多反思中去感悟……

四、构图讲述活动让孩子画出讲述重点

虽然意识到构图讲述活动孩子在讲述过程中对图的利用不是很恰当,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来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人意。当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在利用整幅图的的某一小部分作为重点进行讲述的时候,我一下想起绘画活动时我们的要求——必须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讲述,出示一副背景图让孩子们观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图上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想法画出后大家的争论就开始了,有的说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说这么大副图你只是利用了一点点呀,哈哈,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了。于是我接着孩子们的话讲出了图的作用,提醒他们在今后的讲述中,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找出重点的内容,然后以其为背景进行讲述,如果喜欢其中细小的内容可以作为讲述的某一要素进行利用,丰富讲述的内容。通过对几幅图的观察,孩子们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图的重点部分,如何突出图的精华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图在讲述中的作用,相信这样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就会更好的利用背景图,进行精彩的讲述了。

通过这个活动是我反思到:我们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孩子们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是老师在讲,他们很难理解,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在图中讲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最完美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事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该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8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非常形象生动,很能激发幼儿的激情,活动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1、在难点的把握上我抓得较及时到位。

在歌词教学中就用游戏的方法渗透弱起拍,为了让幼儿能理解弱起拍的表现,我用示范的方法和孩子互动,孩子马上明白了,既而互换角色互动,为学唱弱起拍作了充分的准备。

2、演唱风格的把握及发声方法的引导也比较成功。

更好体现进行曲的坚强有力,我引导幼儿发声时注意口型要圆,声音要集中并做了示范,通过多次的引导、体验、孩子有了感悟,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

3、幼儿对解放军打仗的场面和动作比较感兴趣,但最容易出现混乱,于是我给孩子一个敌人的目标进行攻击,可以用不同的武器来攻击,这下整个场面好看又有秩序。

这个教材我已经无数次的上过,但是每次上课时都会感到新鲜,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教法,每次上完后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想。

因为我每次面对的孩子是不同的。

也许老师的快乐就在这里,是孩子带给你快乐,是孩子需要你去创新。

第9篇大班区域教学反思

实录:

在“抢椅子”游戏中,我对游戏规则稍作改动,要求抢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帮助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来。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腼腆内向的丹妮没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个子矮小、聪明活泼的范志豪没有抢到位置,急的从椅子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跑了两个来回,终于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张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为了抢一个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来的贝贝竟然招呼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两个经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还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说:“看,我们坐下了吧,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椅子数量的减少,我们大一班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个小朋友同坐一张椅子。虽然第四个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两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们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认同他们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动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难道这不是合作与分享精神的雏形吗?我们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过分地夸大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说实话,刚接这个班的时候,这些孩子们的常规确实使我头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们的纯洁、可爱、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时注意多跟幼儿沟通,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篇7: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学习的日子,每个孩子都喜欢区角活动,在整个区角活动中,小孩子都玩得很开心,很尽兴,但是由于他们年纪小,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如果没有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整个区域活动就会很乱,很没有纪律性,而且也没有目标。不仅孩子们学习部到任何知识,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所以区域活动时,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在开展一系列的区域活动中,教师之间应更好的制定活动区的内容,平时工作活动时,大家各自的分工,相互怎么合作,活动需要的配合,我们都要做一系列的安排。确保在各项活动中,顺利、有头有序。

在活动中我们老师还应努力观察孩子的各项行为,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一个月来,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关于区域游戏中的隐性暗示

为了进行合理的区域游戏布局,我们老师往往会在区域游戏中设置一些隐性暗示的东西,以此来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游戏,区域游戏也能够更加的均衡。比如,为了控制好一个区域的游戏人数,老师往往可能会在一个区域添一些辅助性的东西,进来游戏的孩子必须戴着这个东西,当这个辅助性的东西没有了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不能进来了。

反思: 区域游戏中隐性东西的添放有时候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游戏,但是我们在投放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之前应该考虑到其价值所在,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果不适合孩子当前能力发展的水平,那么这些东西的投放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不管是区域环境的创设还是区角材料的投放乃至这样一个小小隐性暗示工具的投放都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的年龄特点应该是我们开展活动、设计材料的首要出发点。

二、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最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具体分配到每个月,细化到每周,同时我们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首席区域,了解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近期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三、关于区域游戏中的讲评 在一次游戏讲评中,我和孩子们交流的是的是小苹果,这些小苹果早早起来做早操,于是我就把这个作为一个交流的点了。当我把苹果拿出来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好看,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于是我启发到,“ 这些苹果里面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发现了吗? ” 孩子们还是没有发现问题,于是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 我们仔细看看,这些苹果是怎么排队才能更好做早操呢? ” 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是能够说出来了,但是大部分孩子还是不能到我想要的那个点上来,我的目的是想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个排序规则,可是却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因为以前很少有关于排序这样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很难明白老师的意图;原因之二,也可能是我讲评的方式与孩子们当下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确切的说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是不符合的。

反思: 对于小班游戏中的讲评,特别是技能性的讲评,我们想让孩子自己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比较的东西,让他们在比较去发现,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是一样东西摆在那,然后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对于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当我出示一条有规律排序的项链的同时,我还可以出示一条无规律排序的项链,有了这种视觉上的比较,孩子们应该是更能够发现问题的。

四、关于区域游戏中的指导

在一次游戏讲评中,我们以棉花杨和棒棒糖作为沟通点,棉花糖是软软的,易变性。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本次游戏中,我们让小朋友们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大大的棉花糖,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会是小白兔,一会是大灰熊,让小朋友们充分的发挥自己 的思想,但是小朋友主要还是跟着我们所变的形象改变,缺少自己的想象力。

反思: 小班的孩子是好模仿的,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在这种角色游戏中,我们老师可以以一种角色来参与到孩子们游戏中去,从而更深入的观察孩子,进一步地指导孩子

五、建立合理必要的区域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最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篇8: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

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意识, 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并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从而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 让每一位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通过活动汲取他人精华, 并将活动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在实践过程中再次梳理、总结、升华, 形成自己的风格, 促进专业成长。由此可见, 开展积极、有效、有广度、有深度的教研反思活动, 是培养一批有思想、高水平教师的根本保证。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2004年开始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研反思活动, 分别经历了QQ群、教育博客 (玄武IT博客) 、Moodle (玄武魔灯) 三个阶段的技术应用历程。在应用的过程中,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研反思活动,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深思熟虑的、开放性的、交互性的、平等和谐的全新教研体验, 是能真实反映常态教学并使交流者真正获益的教研形式。

在依托Moodle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反思活动的应用及研究过程中, 我们不断挖掘其在课程设计、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发挥其在网络教研中的前移后续特征, 努力让每一位教师的思想飞得更高、更远。

基于Moodle的网络教研规范——教研反思开展的保障

从常规教研到依托Moodle平台开展网络教研, 不仅仅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 更重要的是意义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初始阶段, 严格的网络教研规范不仅要有而且十分必要, 既是网络课程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正常开展网络教研反思的保障, 具体做法如下。

1.统一命名规则。 (1) 教师网络账号采用“IT_学校名_姓名”的命名规则, 由教研员利用Moodle平台账号的“批量处理”统一上传, 这种实名制的“学科缩写+学校名+真实姓名”的命名规则为教师在讨论区更加理性地为自身言行负责提供了保障。 (2)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的名称分别按照“教学课件_《学段_课题》【学校名_姓名】”、“教学设计_《学段_课题》【学校名_姓名】”的规则命名。

2.在活动中开设公开课或进行讲座的教师, 提前3天将相关资料按照规定文本格式上传至Moodle平台。

3.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 登录“玄武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网络教研平台” (http:/www.xwmoodle.cn) 预先浏览、学习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4.每一位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参与活动反思, 可以现场评课 (课后将评课资料以文字形式上传网站) , 也可以课后在Moodle平台的“研讨区”进行点评与反思。

5.教研活动的签到方式由以往的现场签到改为“现场签到、现场点评和网上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现场签到与现场点评或网上点评两项合计有效算一次有效签到。

基于Moodle的课程资源设计——教研反思高度的保障

Moodle平台的资源和活动是组成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课程的两大重要模块。其中“资源模块主要用来呈现课程所需要的各种教学内容和资料”, 资源的提供为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保障, 教师可方便地将文字、图片、PPT、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添加到课程中进行教学和管理, 也可以直接编辑网页, 或者将外部网站直接链接到课程中。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基于Moolde平台的网络教研资源建设分为公共资源 (如图1) 与教研资源 (如图2) 两大类。

显而易见, Moolde平台在资源的积累和管理上更系统, 互动性更强, 能清晰、及时、全面和准确地反馈进程, 为教师高水平的教研反思提供了保障。

基于Moodle的协作式课程活动设计——教研反思广度的保障

Moodle平台在创建互动学习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协作式课程活动设计更加强调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合作, 如利用“讨论区”、“聊天室”来进行交流, 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时或异步的问题;利用“作业”、“测验”进行反馈, 利用“心得报告”促进反思学习;通过“Wiki”让学员协作创建作品等。在基于Moodle的课程活动设计中, “讨论区”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互动评价”;“Wiki”、“词汇表”主要集中于语文、英语的阅读与写作, 故使用频率较少。

“讨论区”是Moodle的一个强大的交流工具。在“讨论区”中, 教师们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异步交流。在“讨论区”中, 每一位教师都是资源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资源得以最优化、最大化。

在每年暑假开设的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研修课程中, 都会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讨论区”功能按教材课题组织教师开展若干主题讨论与学习:例如“我的课堂重难点是....”、“我的最佳任务设计是……”、“我的困惑是……”等 (如图3) 。

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 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讨论区”功能可以就现阶段课堂教研热点展开主题讨论 (如图4) 。

显然, Moodle平台将活动和资源建设融为一体, 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生动、操作性更强。教师们在研讨的过程中也参与资源的建设, 把认为有用的资料上传共享, 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们发表自己的优秀教学设计、教育随笔、教学后记等, 享受成功的快乐, 网上教研平台逐渐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 也为教研反思的广度提供了保障。

经过研究与实践, 依托Moodle平台开展教研反思的形式不仅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并且更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的主动反思、有效反思的意识, 使他们感受到在网络教研这个团体中, 每个个体既是同伴, 也是专家, 形成支援性的同事关系。他们之间地位平等, 能者为师, 在一种平等、互助、诤友的关系中相互协助, 共同成长, 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教研员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时代, 教研员不再是教育信息传播的权威者, 也不再是教师获取帮助的唯一帮助者, 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研模式迫在眉睫, 否则教研机构和教研员存在价值将会失去。我们应该逐步实现教研员从“专业指导”身份转换到“专业支持”的身份, 在支持教师成长中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 .

[2]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教学人员版中级)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

[4]马文婕.徐素霞.网络环境下的自评与互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 (3) .

上一篇:1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下一篇:2023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甲级)真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