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王志军

2024-05-09

团队协作王志军(通用3篇)

篇1:团队协作王志军

诗歌教学中六个“做活”

宽城三中 王志军

诗歌教学中,“做活诗人,做活时空,做活诗声,做活诗情,做活诗脉,做活诗言”就会做活诗歌教学。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诗情画意,“情”就是诗情,“景”就是画意,在此仅对诗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技巧、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再现生活以创设教学情景,做活诗人。

生活是语文之源,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就是把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的教学情景走向历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品味词语,了解诗歌描述的意境,辨析其表达方式、鉴赏其写作技巧,把握主旨。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在讲授《观沧海》这一古诗之前,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古诗主题思想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曹操的有关资料,观看曹操的视频,比一比谁演的像。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有的议论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有的睁大了眼睛左盼右顾,好像自己就是曹操重生!做活了诗人,不但是课堂气氛活了,诗歌也随之活脱脱跃然纸上,活了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的情感宣泄中很快背熟了课文,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借助图画以创设教学情景,做活时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大气的时空,容易打动人们想象的触角。“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授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景,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在讲授《春望》之前,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悠远的乱唐时代,与作者一起经受战火的洗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画得非常精彩。同学们在饶有兴趣的欣赏中忘记了疲劳,准确地理解了这段课文。

三、配乐朗读渲染教学气氛,做活诗声。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人们创作音乐表达情感与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讲授余光中《乡愁》之前,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

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全诗从儿时的离愁,到成年的相思,再到中年与母亲的死别,再升华到祖国统一的期盼,凄美中饱含憧憬,一颗中国心跃然纸上。我就配乐朗读了《乡愁》,让学生学习模仿,好的用给之配乐来奖励,效果很好。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脸上流溢着欢快,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四、对诗歌情感进行探究性,做活诗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精细地咀嚼诗歌,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居里夫人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了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不满足,他们说不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满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创造性的奇迹也就有可能出现。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了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便可确立研讨目标,之后几个人一起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小组成员针对该专题进行切磋,互相争辩,互相启发。最后合作完成以总结专题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小论文。阅读与研究相结合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对余光中的《乡愁》中的情感揣摩,得出思亲爱国的人间真情。只要发现“可研究的地方”,都可去查阅资料、互相切磋,作深入地研究探讨。传出诗人心声,做活沉淀了的诗情。

五、让学生动手创作诗歌,做活诗脉。

并举办赛诗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和兴趣。几篇诗歌教完以后,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自我写诗的热情高涨,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思考、下笔、朗诵,兴致很高。尽管这些诗歌还比较稚嫩,但已经有了一点“诗味”,还是值得鼓励并大加赞扬的!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在角色转换中,同学们扮演得越像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是一种享受。让诗脉相传,诞生新的更多的小诗人。

六、赏析语言体会诗的艺术,做活诗言。体会诗歌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精彩语句,沉淀下来的精华名句的妙处。探究、赏析、模仿。教师要有循循善诱、殷殷关切之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学生于思考想象中顿开茅塞,进而领会诗歌的主旨,鉴赏其创作技巧,与诗人情感共鸣。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诗歌教学中,“做活诗人,做活时空,做活诗声,做活诗情,做活诗脉,做活诗言”就会做活诗歌教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教学相长,架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桥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团队协作需要有效沟通

随着团队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随着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内容的改变,团队管理的方法也必然随之改变。未来的管理方法的最大改变在于进行民主的管理,组织各类活动将更多的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每个团队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他们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并为组织活动出谋划策,自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因而,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就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于决定一个团队或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一、团队沟通的必要性

虽然大多数公司都把协作列为团队工作的头等大事,但很多公司却未引起重视,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和鼓励团队在项目上进行更好的沟通。

沟通方式是如何随着关系和所交流的信息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人们想分享特别的消息或者敏感的信息时,他们通常是进行面对面交谈,使用各种非口语的暗示,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感情交流并做出合适的回应。

如果两个大学朋友一年或更长时间没有接触后,想再次取得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电话、一封电子邮件或信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没有事先联系,贸然到访则可能会令人非常尴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各种因素,包括关系、信息内容和现有的沟通媒介等,决定采取什么沟通方式。这些选择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个项目环境里,团队成员通常依靠或者仅仅局限于某种沟通方式,事实上其他方式可能会更加合适、更有说服力并且更加有效。

如果公司为项目团队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沟通系统,针对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媒介,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解决问题,降低关系紧张度,并且在参与人员之间建立更密切、更持久的关系。

二、面对面沟通最有效

面对面沟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双方不仅能了解言语的意思,而且能够了解肢体语言的含义,比如手势和面部表情。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面对面的会议能多吸引38%的注意力。而且“亲自参加会议”本身也传递了一个有力的信息,表达了对项目、团队成员以及他们需要与之打交道的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面对面沟通是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最佳方法。在很多文化环境里,面对面沟通是做业务的唯一途径。

此外,在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或传递复杂信息时,面对面沟通仍然是最合适的方式。比如,对于涉及到支出和收入之类比较敏感的薪资或合同谈判情况,双方在同一个房间协商将更容易取得进展。面对面沟通或者模拟的面对面互动有助于人们讨论复杂问题,在日益逼近最后期限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

三、常用的六种沟通媒介

如果人们要进行远距离沟通,面对面的方式就不可行了,他们必须借助一个媒介来传递信息。有些沟通媒介,比如电子邮件和音频会议是一维的。其他媒介,比如插图书籍和报纸,在文字的基础上增加了照片、表格和插图,又增加了一维。还有一些媒介,比如视频会议、网络会议和信息流 (streaming) 是真正的多媒体方式,结合了声音、图像和文本,增强了用户的感受,增加了多层次的意义。今天,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包括: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工作时间或工作地点不同的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电子邮件让人们能够同时给几个人发送信息,并能发送电子文件、图片或文档等附件。但电子邮件的普及导致其被滥用,而且往往被用于不正当的目的。因为电子邮件几乎不包含人们的外貌特征和气质形象方面的信息,也不能传达微妙的手势或者非言语的暗示,它可能被误解或者曲解,导致矛盾产生。而面对面的沟通则没有这些问题。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和经理们建议,对有争议或者敏感的问题进行沟通时,应避免使用电子邮件。

(二)即时讯息

即时讯息简称IM,是一种接近于实时进行的文字信息沟通,它可以在两个或更多用户之间进行。它和普通电子邮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信息沟通立即就完成,而且进行"对话沟通"相当简便。因为参与人员是"好友名单"上的,即时讯息有一种浓厚的社区气氛。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气氛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沟通区域。用来发送没有争议的信息给一大群人,IM是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它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或者工作关系。两个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人对于这种亲密的实时聊天可能会感到尴尬,而两个试图解决难题的人可能会认为即时讯息的固有缺陷妨碍了解决问题的进程。

(三)音频会议

电话方便快捷、使用简单,加上今天的语音邮件功能,在沟通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即使另一方不能接听电话也没关系。和电子邮件或者即时讯息相比,音频会议最突出的优点是,与会者之间有了更加"实质性"的接触。在音频会议上,与会者可以通过改变语气、音调或者音量,使用停顿和语气词 (嗯、呃) ,来衔接话题,增加音频本身没有的弦外之音。不幸的是,音频会议最大的缺点是看不见与会人员。最近一个调查显示,在音频会议上只有23%的人在全神贯注地开会。总的说来,音频会议在一些商业应用上非常有效,但它也让与会者更容易做其他与会议不相干的事情。

(四)带音频的网络会议

网络会议增加了一定的视频信息,能让与会者观看PowerPoint演示,在主持人引导下浏览网络,或者和其他人沟通、讨论文件。网络会议和网络音频或者视频不同,与会者在参加远程会议的同时,可以通过浏览器共享文件。它是一种相对便宜和有效的团队协作技术,有不少独到之处,可以增强团队的会议体验。然而,网络会议和音频会议类似,与会人员是隐蔽的。所以,与会人员往往在会议过程中"忙私活"。如果要建立合作关系或者促进团队工作,网络会议和音频会议都不是理想的选择。

(五)信息流

信息流也叫网络传播 (web?casting) ,它将极具震撼力、内容丰富的信息传输给任何一个拥有电脑和网络浏览器的人。凭借它,人们可以在互联网或者公司内部网上快速传输音频和视频文件,用户不必苦苦等候文件下载就可以看到视频画面或者听到声音。

在一个直播或者实时的信息流中,参与人员被告知在预定的时间访问特定的网址,大家同时观看节目。而在一个存档的或者按需提供的信息流中,事件被转化成数字文件,储存起来供以后查看。这种情形不像现场直播一样直接,用户需要下载后才能观看。最重要的是,信息流本质上是一种从主持人到观众的单向沟通。假如一个议题需要与会人员讨论,或者要求发言人和与会者在预先准备好的提问和回答范围以外对话,信息流就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六)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是一种召开现场会议的方法,它为处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地点的人提供面对面的会议。这种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音频和视频数据传输到所有的会议地点。视频会议同样也提供远程共享其他媒介的方法,包括录像带、书写板和PowerPoint等计算机程序。

视频会议提供了面对面沟通的所有独特好处,而不用支付召集异地人员集中到一个会议室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在会议中,与会人员可以展示与工作相关的物品,比如器械或者产品,这样就可以发现其他人是否在认真听取会议观点和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与会人员还可以被分成两个或多个小组,同时对问题展开讨论,推进决策进程。

多数组织都使用多种沟通方式帮助员工保持联系和正常工作。过去,很多沟通方式都被当作孤立的方案来解决特殊需要。现在,必须把它们放在更大的环境下考虑,尽量将不同的沟通方式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沟通平台。

四、权衡沟通成本与价值

显然,组织和团队拥有许多可以用在企业内外沟通与合作上的工具。当然,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实现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组织的沟通能力最大化。Wainhouse研究公司的戴维斯 (Andrew Davis) 指出,企业前进的动力来自正确决策的能力,而决策能力的增强源于沟通,而沟通的改善依赖于全面应用一整套完善的工具和技术。

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选择沟通的方式,不失为一个谨慎的方案。因为所有的组织都必须控制成本底线。但这并非就是最合适的,特别是当你要权衡某个方式的成本和全部沟通过程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

那么,你是怎么衡量价值的呢?在沟通过程中,某个沟通方式的价值取决于它包含的非言语信息的数量。事实上,研究人员认为,一条信息的50%到90%是通过暗示、信号或者符号来传达的。暗示是一个人发出的提醒,让另一个人开始特定的发言或者行动。信号是表达需要、感情和欲望的动作。而符号则在沟通中代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动作、一件东西、一个人或者地点。

在某个沟通方式里包含的非言语的沟通系统越多,使用者之间的沟通就越直接。换句话说,一个沟通方式越接近面对面沟通,其信息沟通也就越丰富。因此,视频会议的信息比电话更丰富,而电话则比即时讯息更丰富,即时讯息比电子邮件更丰富。

显然,组织必须权衡使用某种沟通方式的成本和其信息沟通的丰富程度。试图把每个会议都安排成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其代价太高,无法操作;完全依靠电子邮件则会造成混乱且疏远关系。

有鉴于此,组织应该采取一个更加平衡的沟通计划,做到投入小、效果佳,而且与各种关系相适应。比如,刚建立的关系应该安排更多的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充满非言语信息的沟通,能够建立信任和融洽关系。关系稳定以后,其他沟通方式可以用来替代面对面的互动。然而,即使是牢固的关系如果长时间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也会逐渐疏远。

摘要:高效率的团队依靠有效的沟通, 不同的沟通方式, 沟通效果会有不同, 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现有效沟通, 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与效率。另外, 在考虑沟通方式的选择时, 还需要考虑沟通的成本与沟通本身的价值。平衡好成本与收益, 带来最高的沟通效果。

关键词:团队协作,沟通方式

参考文献

[1]何燕珍.Z理论与创新型工作团队[J].工业企业管理, 2002, (04) :162-165.

[2]李宝生.论企业团队与团队精神建设[J].工业企业管理.2001, (09) :54-55.

[3] (美) 兰妮.阿里顿多.有效沟通[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篇3:“铁路王”刘志军

2011年6月30日,世界高速铁路史上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标准最高、桥隧比例最重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隆重热烈的庆典上,少了一张人们熟悉的面孔刘志军。2003年3月,他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部长走马上任,成为铁道部的掌门人,强力推动中国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先后主持了京津城际铁路、青藏铁路、郑西高铁、武广高铁、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等一系列重要铁路干线的通车典礼。而这一次,他付出心血最多,也最为看重的京沪高铁通车,他没来,也不可能来了。几个月前官方权威发布,他“涉嫌严重违规”,已不再担任铁道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在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接受调查”。毫无疑问,刘志军落马出局了。

然而,他毕竟做了8年的铁道部部长,干了那么多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写中国铁路史,刘志军三个字是绕不过去的。倘若掠过不提不写,历史将会变得虚假作伪,这既不尊重历史,也会让历史本身显得尴尬,失去诚信。

我无意也无条件写出一个完整的刘志军,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他的“问题”见底公开之前,想必谁也说不清。我只是就自己了解到的,为他素描一幅侧影。

我跟刘志军没有交往,只是2009年7月14日,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仪式在泰州举行,我在场。会上,刘志军就加快江苏境内铁路建设和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发表了讲话。我的感觉是,此人思路明晰,谈锋甚健,丁是丁,卯是卯,没有废话,且不失幽默,说着说着不时闪出一句调侃自己的话。比如:“众所周知,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这话透露出他的坦率和自信。通篇讲话让人看出这是一个精明强悍,敢于承担,又洋溢着职业自豪感的人。当时我就想,让这样的人来搞铁路,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织就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中央的眼光很准!

刘志军出身寒微,属草根阶层,1972年,19岁参加工作,任武汉铁路分局武昌工务段养路工,此后不断升迁,2003年3月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30年的时间跨度不算长,似乎也没有什么过硬的靠山,全凭自己打拼,倘若没有一副真本领,那是不可能成为铁道部的一把手的。

早在1993年,他担任沈阳铁路局局长期间,便由他拍板,在沈(阳)大(连)线实现了中国铁路运输史上的首次提速,吹响了全国铁路列车提速的号角。十年后,他成了铁道部长,大权在握,便开始谋划运作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当时,中国铁路只有7.3万公里,人均拥有铁路只有一根香烟的长度。铁路运输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行业更是处于技术落后,收入低微的境地。他决心加快改革步伐,改变这一切。

于是,他发起铁路通信攻坚战,苦战三年完成铁路通信基础建设的重任。

于是,他宣布裁撤41个铁路分局,由原先的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四级管理体制,改为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模式,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

于是,他将中国铁路高速列车、青藏高原客车、新一代大功率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客运专线系统集成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放在突出位置,指定专人负责,限期拿出成果。

于是,8年任内,中国高铁发展几乎是以一年千里的速度狂奔。2010年底,高铁运营里程已达7055公里,按照他代表铁道部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到2012年底,中国有望铺设1.3万公里高铁,运力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

当然,这一切都伴随着争议和质疑,有褒有贬,但刘志军顶着压力,所向披靡,也因此提升了中国铁路,乃至中国国家形象。

刘志军上任不久,铁道系统的人便领略到了他的铁腕风格,令行禁止,治懒治庸,强力推进重大项目,誓建“不朽工程”取信于民。赞扬他的叫他“刘跨越”、“刘旋风”,贬损他的骂他“刘疯子”、“刘胡来”。他听了只当没听到,依然我行我素,王者气派,对,人家就是“铁路王”。

强悍、实干、霸道集于一身。即便是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玩命般的苦干精神。在担任铁道部主管运输的副部长时,他每天工作总在十几个小时,早上7点左右便提前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去调度台了解全国铁路运输实况,这一习惯延续了9年。当上部长,更是全国各地到处跑,谈项目,签协议,到施工一线视察,总之,他是个闲不住的人。

知情人告诉我几件刘志军与江苏有关的事,不妨说说。

2005年4月初的一天,刘志军清晨6点多钟离开青岛,由胶济线转陇海线到江苏新沂视察新长铁路建设。他不喜欢繁文缛节,具体行程并未告知江苏方面,他出行习惯只坐机车(一个车头挂两节车厢),行动自如。但江苏方面还是知道了消息,一位副省长和省铁路办负责人从南京匆匆赶到新沂迎接,孰料扑了个空,他已离开。副省长等立即驱车去淮安,在此见面,作了短暂停留,一道上了机车直达南通。南通一干人马相迎,说宾馆、午宴均已准备,邀部长下车,刘志军一动未动,说“我身不由己,只能在这车站停留10分钟。这样吧,你们想要我解决什么问题,简明扼要地谈谈,以后有机会再细说。”“那饭总要吃吧?”市长说。“就吃盒饭,咱们边吃边谈。”刘志军笑道。市长看看副省长,副省长说:“就听刘部长的,吃盒饭。”盒饭很快送来了,一人一盒。市长遂提出修建沪通铁路的要求,刘志军凝神听完,就一句话:“只要你有积极性,我全力支持,现在就可以动起来。”其实,来之前他对修建沪通铁路的事已有所了解,并非盲目表态。果真只有10多分钟,旋即调转车头,他又离开南通去泰州。到了泰州后,与等在那里的省长梁保华晤面交谈。当晚,又与随行的铁道部属下开会至深夜。就这样,一天16个钟头连轴转,行程达1000多公里。

2009年春节前夕,大年二十七,他从北京出发,坐上越野吉普,检查京沪高铁。沿途时作停留,一路风尘仆仆,次日抵达南京,冒着严寒驱车来到建设中的南京大胜关大桥工地。省、市领导陪同一道视察,刘志军特地交代:“此行,请勿见报。”当他们登上桥面时,气温已降至零下十二三度,朔风肆虐,他边看边问,随后听取了项目部负责人的汇报,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了回答并予以化解。晚上,他又到了常州,小范围会商相关事项。大年二十九早上,他于常州站召开全路电视电话会,会议一结束,上午10点钟便赶到常熟境内的阳澄湖,检查“生态跨越”施工现场。他身着羽绒衫,站在冰冻的湖边,听取施工情况汇报,叮嘱要重视环保和施工安全。而后,去上海,午后,他于虹桥站101会议中心开会。大年三十,他离开上海,去井冈山,陪同中央高层人士视察。

快节奏,高效率,拼命干,这是我从上述两件事得出的印象,这也许就是“刘氏风格”。

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2004年春节期间,一位深圳的朋友电话拜年,跟我谈起该市春运的紧张,说一连多天,深圳火车站“人口爆炸”,一票难求,特别是黄牛猖獗,令人愤慨。说着,他话锋一转,告诉我:“正好这时,刘志军来了,他发现急于回家的农民工使用高价从黄牛手上买到票的,这让他很恼火,跟农民工说:‘我一定把黄牛抓到,在你们上车前把多收的钱退还给你们!’他的话引来掌声一片。听说,这个湖北佬还真做到了哩!”

朋友说,刘志军还向广大旅客承诺,在他任上,到2012年,将让“一票难求”的局面大为改观,我听了,当然也很高兴。可是,刘志军没能做到,当时他大概也未能想到中途会落马,他的承诺成了空头支票,或许,这是他永远的遗憾。

熟悉刘志军的人都说他平时待人和气,平易豪爽,可一旦他上火了,铁腕手段凌厉得充满杀气。在一次3000人的全路大会上,面对违规的单位和个人,他腾地一下站起来指名训斥,不给一点面子,当场将一位公司的副经理撤了。因而,的确有人怕他,也因此招来了怨恨。

有一种说法,性格就是命运,8年部长任上刘志军及其掌管的铁道部的每一举措,都或明或暗地招致了某一方的非议和不满。发改委,该是国务院最大的部门了吧,可是,“铁老大”似乎并不把发改委放在眼里。高铁革命一年千里,也让航空、公路、海运等系统倍感压力,颇有诟病。再有,便是某些一贯自视技术领先的国家指责中国存在技术犯规。这一切都使刘志军仿佛是在刀锋浪尖上过日子。尽管如此,他依然雄心勃勃,像是谁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他确立的目标一定要实现。

只是,有两件事却使他的政治生命一度岌岌可危。

其一、2006年,他的胞弟,时任武汉铁路局副局长的刘志祥,因买凶杀人及贪污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后,又被改判16年有期徒刑,但在狱中仍通过电话帮人安排铁路生意,这引起舆论哗然,纷纷推测刘志军脱不了干系。次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曾有人大代表联名提案罢免刘志军,结果,铁道部有副部级、局级官员被调查,他却毫发未损。也许其中有啥猫腻,也许,其弟的事与他真的无关,什么时代了,总不能搞株连吧?

其二、2008年初春,南方数省遭遇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京广线近乎瘫痪,数百万人滞留在铁路上忍饥受冻,铁道部应对不力,要求刘志军辞职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他豁出去了,带领一批部属过去。可是紧接着,4月28日,胶济铁路发生了惨重的撞车事故,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导致胶济线上下行线中断行车21小时典型的责任事故。济南铁路局常务副局长郭吉光等6名事故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求刘志军引咎辞职的呼声再起。莫非真的吉人自有天相?刘志军又逃过一劫,仅有分管运输的副部长受到记过处分。

接二连三发生的事都没有影响他的仕途,他更加放开手脚,要将“高铁革命”进行下去。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偏偏在“高铁革命”中栽了跟头。

刘志军出事究竟是什么原因,网上说法很多,人们只能姑妄听之,至今,官方没有公布案情,调查审理正在进行中。我也不便猜测,只就事实说些话。

我翻阅了多家报纸,得知从1月30日至2月8日,刘志军都在春运一线检查指导工作。10天时间,他先后乘坐机车检查了京九等14条铁路,行程8000公里,让人们看到的依然是“刘旋风”。

据知情人告知,他是腊月二十七日到南京南站的,按过去的惯例,他下来是从不通知地方的,但地方省、市主要负责人还是呼呼啦啦赶去迎接,陪同视察。而这次情况变了,有消息传出:“省委、省政府领导排不出时间。”因而,谁也没露面,而省铁路办领导见此情形自然也不便出迎了。

2010年10月,被称为刘志军“四大金刚”之一的罗金宝(时任乌鲁木齐铁路局局长)被免职。今年1月初,山西女商人丁书苗(与刘志军有深度交往)被正式调查,这些,刘志军应该心知肚明。问题来了,人们不禁要问,春运期间,刘志军“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辛苦跋涉是他故作镇静的“政治秀”呢,还是秉持他一贯的行事作风,像往年一样作例行的春运检查,做他该做的事,即便胸中有风云翻滚,他依然如故?这次在南京,他没准深刻地体会到了啥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是彼一时,此一时。大概在其它地方,他遇到的“接待”跟南京差不多吧?轰轰烈烈,前呼后拥,这景象永远不会再有了。

2月8日,刘志军冒着风雪来到安徽阜阳站,这是京九线上的重要枢纽,也是全国五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车站内外黑压压一片,到处人头攒动。作为农民的儿子,刘志军能体会农民兄弟们外出谋生的艰难,一票难求的困厄,他特别痛恨那些倒票的黄牛,他挤进人群中间,问他们:“车票好不好买?有没有多收钱?”却没有再作出啥承诺,或许他对自己的下一步已有预感。这是他最后一次以铁道部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

他不能不想到北京将是他的伤心地,厄运将会降临。尽管这样,2月8日,他还是按事先安排的日程回到了北京,这一天是阴历正月初六,人称“六六大顺”,可是这样吉祥的含意不属于他。翌日初七,他参加一个会议,当天被中纪委的人带走。4天后,他被免去铁道部党组书记一职,“接受调查”的消息不胫而走,惊动海内外。我是当晚从深圳卫视得知的,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会呢?太遗憾了!

刘志军被双规,接下来或将进入司法程序,绳之以法几乎是肯定的,至于什么“规格”,唯有让时间来证明了。

本来,2012年是刘志军第二任的最后一年,他要让北京到全国各省会城市的火车运行时间都将在8小时之内,铁路的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以他的性格、魄力和能力,人们相信这个目标是会实现的。但是,他已不可能走到这一天了,他猝然倒台,这实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罢官、受审或将判刑,刘志军罪莫大矣。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对我说:“他呀,拼命工作,拼命地纵容腐败,铁道部政企合一的体制害了他。”这话,有一定道理,我只是不明白,掌权8年,他究竟是忘乎所以,还是有恃无恐?莫非他真有后台老板,才那么无所顾忌,胆大妄为,以至于“铁老大”高度集权、资源垄断、政企合一、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稳如泰山难以撼动?不过,我又想,铁道部只是中央管辖的几十个部中间的一个,别的部(委)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何以唯独铁道部还在搞计划经济,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就算刘志军竭力抵制,他毕竟只是一个部长,一名中委,天子脚下竟然如此行事,作为一介草民,我不好猜测,但按常理推论,怕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坊间有句话:“不识字,但识事。”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功是功,过是过,对刘志军也应当这样。铁道部长8年,他有错甚至有罪,可是,他力主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使得中国高速铁路最终建设起来,并最终被社会认可,这是事实,谁也抹杀不了。

关于高铁的评价,客观地说,原先就有质疑,刘志军出事之后,诟病一下子多了起来,其中的分歧不是不可以讨论。在说出我本人意见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媒体的评论。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10年1月28日,奥巴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惊呼每秒运行2570万亿次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A”可能取代独占鳌头多年的美国同类产品,领跑全球超级计算机。再有就是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高速铁路,他发誓美国不能做老二,“欧洲或者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应当拥有最快的列车,美国要追赶”。他宣布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80亿美元专款,用于建设高速铁路。

美国《新闻周刊》载文:中国正在进行铁路革命,使多年来以幅员辽阔为特色的中国大大缩小,“高速列车或许有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变得更为均衡,能帮助北京将整个国家团结起来”,“现在割裂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的财富、地位甚至方言上的差距可能缩小,推进北京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

美国《财富》杂志载文:“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京沪高铁可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量投入,不但能够刺激中国经济增长,还能吸收大量剩余劳动……高铁给中国带来不仅是经济上的变化,它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在《问题随铁轨而至》一文中提出:“中国高铁修建将惠及多家外资企业,但同时他们不得不转让相关技术给中方。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很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工业,而外资企业会发现他们今天的超额回报是以将来作为代价的。”

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在去年年底开通了世界上最快的火车,英国现在有机会迎头赶上,计划修建从伦敦到苏格兰的高速铁路。”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约翰·加珀在其《中国走捷径迈向实力增长之路》一文中写道:“像我最近那样搭乘中国高铁列车旅行,其实就是体验中国迅猛发展的工业进步……我从南京坐高铁到上海,其速度之快,恐怕美国铁路客运公司从纽约到华盛顿的列车只能在梦中一想。”

同为《金融时报》,另外一篇报道中介绍了武(汉)广(州)高铁试运行,“和谐号”跑出了394公里的最高时速后,写道:“在正式开通后的首次运行中,平均时速达到350公里。日本新干线和法国TGV的最高时速是300公里;而美国铁路公司的高速铁路从波士顿到纽约仅300公里的路程要走3个半小时。”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事,常常是戴着有色眼镜作妖魔化的贬损宣传,而对待中国的高铁却表现出少有的客观、冷静和理性,对高铁给予了高度评价。反观刘志军出事之后咱们的舆论纷纷谴责这些年建设高铁是“长官意志,好大喜功”,是不符国情民情的“大跃进”等等,似乎立即将刘志军、张曙光等拉出去枪毙方才解恨,实在是过分了。

问题的症结好像出在铁道部的“全面亏损”、“高负债率”和人民群众的“被高铁”上,或者说,“是超越社会规律水平和民众承受能力去过度发展高速。”

就此,笔者有些不同看法。回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中央依然铁了心花巨资研发两弹一星,试问是不是“超越社会规律水平和民众承受能力”?当然是,是超前行为,但后来半个多世纪的严峻现实表明,当时不那样做,中国能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吗?世界能倾听中国的声音吗?同样的道理,在中国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我们掌握世界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创造了5年走完西方40年的“中国速度”,列车时速运行达到350公里有什么错?现在不去超越,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去超越?“社会规律”、“民众承受能力”的标准又是什么?等猴年马月拿到了标准再去做吗?那只能是像从前那样跟在洋人屁股后头,拾人唾余,这样,中国高铁将永无出头之日。

诚然,这些年,铁道部主要依靠大规模负债来发展铁道建设。据说2010年底,铁道部总资产3.3万亿,负债达到1.8万亿,这应该是历史的累积。据报道,铁路行业今年一季度,也罕见地出现了37亿元的税前亏损。这无疑会引起人们对其健康发展的担忧。

如何来观察这个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在《刘志军的高铁遗产》中提供了一个情况,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线”,于1964年10月1日通车,此后一直亏损,直到日本经济起飞后的80年代才开始盈利。于是,日本政府在1987年对国有铁道实施了民营化改革。按照经济规律,民营化是铁路要走的必由之路。西方国家铁路亏损是常态,德国后来也实行了国铁民营化,中国会不会有一天也实行国铁民营化呢?现在,谁也给不出答案。可是,事物并不是非白即黑,有消息说,2009年,刘志军当权时,也曾实现了全年盈亏平衡,这倒叫人理不出头绪了。究竟如何解决“高负债”及亏损问题,是放在盛光祖,甚至他的后一任后几任面前的难题。加藤嘉一预言:“或许,解除铁道部对中国的‘绑架’,要比铁道部‘绑架’中国困难十倍。”我以为这不是虚妄之言。有一句时髦的话,“出路在改革”,如何改革呢?等着瞧吧!

至于“被高铁”一说,源于高昂的票价不但没有缓解买票难的问题,反而把众多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城市排除在外,满足不了大多数群众希望廉价乘车的愿望,这让刘志军饱受争议和指责。

铁道部政企合一,铁路则是企业,企业要赚钱,要盈利,高铁是高成本建设,“高铁=高票价”的等式似也在情理之中,售票的收入毕竟是弥补亏损的必要手段之一。为解决这个难题,盛光祖上任后拿出了“减速、降价、增点”的高铁调整方案。这大概是权宜之计,似乎也受到媒体和群众的欢迎,只是我认为并非治本之策。是的,铁路行业不是福利和慈善事业,但它是公益事业,政府加大投入让利于民是应该的。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底存达3.4万亿美元,仅购入美国国债便超过1.4万亿,干吗不少买些,拿出一部分惠民富民?“藏富于民”应该是执政者的优先考虑,倘能做到既贴补铁路,又增加民众实际收入,那么,所谓“高票价”问题将迎刃而解。而在问题没得到根本解决之前,铁道部表示,列车将分三种速度、等级,实行多种票价,充分兼顾高铁沿线旅客的乘车需求。这样做,实事求是,会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不过最高时速也不要限制在300公里,比如京沪高铁的某些路段,京津、沪宁、沪杭城际铁路开行350公里应该是可以的。既然我们的高速技术经一再联调联试,时速达到350公里,已很成熟,环渤海湾、长三角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从实际出发,为何一定要来个“一刀切”呢?我们吃过“一刀切”的苦头还少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团队协作王志军】相关文章:

协作团队05-16

团队的协作05-08

最佳协作团队05-17

律师团队协作05-18

团队协作技巧06-13

团队协作力05-14

团队协作能力总结07-17

如何搞好团队协作05-17

游园游戏 团队协作06-04

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08-12

上一篇:督导门店工作月度报表下一篇:基督教只因为有你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