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

2024-06-05

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精选6篇)

篇1: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仅仅是产业组织与金融组织之间的结合,也是工商类企业与金融企业的结合。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促使国内企业逐渐融入金融行业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理解。

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涵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融结合的形式也更加丰富。西方学者认为产融结合的实质是多种垄断性资本之间的结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正是资本扩张的表现。在国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当前的产融结合不限定于股权投资形式,其还包含着货币资本、信贷资本等形式的融入。产融结合实则是货币资金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中,并不断转化为最终状态的过程。

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原因

1.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吸附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具有相对的依附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主体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断推动资本的扩张。产业资本的扩张性促使其不断寻找最优势、最稳定的资本获取和投入环境。产业资本需要依靠金融资本的力量来实现资本的周转,实现产业资本的有效配置,而金融资本也需要有赖于产业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总的来说,金融资本能够推动产业资本运动更快更好的发展,能够提高产业资本的利用率,能够促使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在一起,从而更加有利地推动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使大量的社会资金积聚到金融机构内部,并使其能够更加快捷的投入到资本市场,金融资本的发展推动产业资本需求的扩张。产融结合能够为产业资本的低成本运营提供有效助力。

2.资本市场发展较快,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资本市场不断蓬勃发展。资本市场的扩张为产品交易者提供的更加低廉的交易成本,也推动了交易的便捷性。现代资本市场还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推动资本市场高效性和安全性。资本市场能够更加快速的将金融资本分配给收益好的企业,实现资本和产业的结合。产融结合不能离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能够为产融结合提供更加优良的渠道。但是,资本市场的扩张和发展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资本能够安全便捷的运转,但是当前的金融市场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机会主义盛行、道德风险增大等。金融市场与产业市场是两个紧密联系但又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市场主体。其资本之间的流通更多是依靠债券债务关系的建立。这种资金信贷关系更多的建立在主体之间的不对等的关系之上,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对等性导致市场风险增加,其资本转换的不确定性也就更强。因此,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开始由信贷关系走向内在的资本联合,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均希望能够建立更加稳定的交易关系,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交易的成本,实现金融市场的内部化。

3.国家法律和政策环境转好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好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能够促使经济市场变得更加稳定和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逐渐转好,市场体制开始更加健全。国家的法律政策开始发生变化,法律能够为企业之间的产融结合提供合法性支撑,企业对于产融结合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另外,法律政策的制定也为产融结合行为提供了约束和规范机制。随着国家法律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产融结合的经济效用会更加凸显,其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会得到发挥,其对经济的负面效应会受到限制,这样就更能促进产融结合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资本和产品的资源重组,还能够促使在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交易关系。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与更多的外部企业进行产品交易,其不可避免的要从与外部进行金融交易活动。金融业务的开展会促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集团内部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交易造成的损失,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限于同行业、同领域的小范围竞争,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企业集团之间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为了能够立足于市场发展的潮流中,必须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能够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企业团体,并通过资金之间的融通关系发展新的产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3.有利于保证资金交易的安全

随着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形式不断丰富,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和实物管理手段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产融结合能够促使企业之间建立起以资金为核心、以价格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能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企业内部的管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当可能出现金融风险时,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将企业的资金置于安全的产业链上,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经营的稳定性。

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模式中,传统的产融结合模式主要是产业资本投资或参股金融企业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模式和金融机构出游工商企业股权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模式。但是随着产融结合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形式更加多样,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张。

篇2: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

业内外资本频频涉足白酒业,都对传统的白酒行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其中以失败终结资本酒海弄潮之旅的案例不时发出警示,但是资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白酒产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资本对白酒产业如此执着,如此疯狂呢?资本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白酒产业发展的历程中,资本是不是能够担当起白酒业前进的锋刃?另一方面,中国的白酒行业是不是已经为资本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白酒产业在自身演变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资本的正面力量,为己所用呢?

一、白酒:爱的就是你,资本

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假冒伪劣的侵袭,边缘行业的挤压一直困扰着骨干白酒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除必要的政策支持、环境整肃、行业自律外,资本的进入与品牌间的整合,势必会促使白酒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品牌不断集中、市场空间不断放大、企业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一、白酒产业整合之路需要资本

白酒产业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产业,由于其不可替代性,在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时,不仅没有像其它行业那样出现下滑,相反,从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方面大幅增长。就拿的来说,白酒工业总产值达到1960.2亿元,增长率为18.7%;白酒产量为706.93万吨,增速23.82%;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708.1亿元,增长率为21.0%;利润总额达到245.1亿元,增长率为31.5%。

单单从数据表面来看,目前的白酒行业产量在增长,效益在增长,仿佛一片繁荣。但是放眼白酒行业,结合整个经济形势深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行业产量增长、效益提升主要是来源于骨干名优白酒企业。企业文化的历史积淀、企业发展的转轨创新,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使这些骨干企业担当了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但是,就是茅台、五粮液这些行业翘楚,与国际酒业大鳄帝亚吉欧相比,依然是小兄弟,管理经验,市场渠道,资本实力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销售在十亿至二十亿的二线品牌在一线品牌的挤压下,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如果没有资本介入很难形成突破。

中国白酒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高度分散的传统产业。现在中国白酒总产值尽管有近亿的规模,但是,中国的白酒企业却有两万多家。区区2000亿的产值,让两万多家酒企来分食,可想而知,白酒行业鱼龙混杂、市场竞争无序的现状是多么惊魂。如果白酒产业不通过整合之路淘汰一大批中小酒企,市场无序竞争的现状就难以改变。幸运的是,中国白酒已经发现并通过市场的杠杆行动了起来。

随着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环保、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酒品消费逐渐向品牌集中。白酒产业发展到今天,整个白酒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整合的阶段,白酒产业的利润越来越集中到一线品牌。除了税收政策调整的因素之外,也说明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力量。要想促进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重组与并购必将在白酒行业加速展开,促进和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和规范度,这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产业的重组与并购,离不开资本力量的推动。

华泽就是白酒产业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20,华泽集团斥资控股陕西太白、收购贵州珍酒,通过短短十余年时间成就了一个60亿元的酒业帝国。华泽通过资本运作,打通了酒业上游生产酿造和下游销售的全产业链,使企业由此获得了行业充分的话语权。无疑,资本介入白酒产业,将加速白酒行业的整合之路,使大批中小酒企转型或破产,让白酒产业加速向少数骨干名优白酒企业集中,

通过整合,白酒产业将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也只有整合之后的白酒产业,才能够成为有希望、有前途的产业,才能够与国际酒业巨头同台共舞。

第二、白酒产业升级需要资本

目前的白酒产业,不仅面临着白酒行业内部无序竞争的恶劣环境,而且,还正遭遇着不断崛起的啤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类产品的冲击。白酒产业如果想突出重围,单纯的整合是无法让白酒成为真正的强者的。如果说整合之路是同级的规模化,那么,白酒还应通过自身升级来实现强身健体。例如渠道升级、技术升级、团队升级等。而要实现产业升级,目前的白酒企业单单靠自身的实力是难以企及的,即使勉而为之,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它行业不会慢慢地等着白酒强壮起来。只有通过资本介入,白酒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

茅台这样的行业巨头更加看重产能的扩大和品牌的效应。产品供不应求,更多的资本将用来化解茅台的产能压力,提高茅台酒的产量。而作为新起之秀的洋河与双沟通过整合,不仅实现了规模经营,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同区域强势名酒,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从营销、团队、渠道上进行整合升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改善了行业结构,实现了区域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强势的一线品牌相比,二线品牌同样亟待资本的介入。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酒类企业,他们的快速成长令业界赞叹。但同时,白酒业的激烈竞争也让这些新锐遇到了突破发展、二次飞跃的瓶颈。面对发展瓶颈,他们明显感受到品牌提升乏力,市场推广受阻,销售成本激增,原有的股权结构和经营体制束缚了企业前行的脚步。而啤酒行业的成功经验证明,资本运营是企业做强做大、进行规模扩张的必要手段。特别是企业面临发展瓶颈时,借力资本不啻为一剂良方。因此,寻求资本方面的战略合作,实施产权结构调整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的变革之路。在这个转折的关键时期,谁抢占了整合的先机,谁就会在新一轮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高盛联手宋河,无疑将从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给宋河注入新鲜血液,势必会让宋河酒业注入上海辅仁的动作加快,也意味着宋河全国布局的策略加快。维维入主湖北枝江,同样让枝江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优化了股权结构,让企业朝更加良性方向发展。还有华泽控股陕西太白,谈及太白酒业的出让股权,太白酒负责人说出了四条理由:顺应白酒业发展的大趋势;区域扩张的需要;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突破目前销售格局的需要。尤其是华泽的销售网络和整合能力,无疑将助推太白在中高档产品之上实现突破,迅速提高市场份额,完成太白酒业从区域到全国的转变。

第三、白酒走向国际市场需要资本

白酒作为中国特有的酒种,也是世界四大蒸馏酒中产量最大、拥用最大市场的酒品。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地位与效应,而其他三个蒸馏酒白兰地、伏特加、威士忌,无论从知名度、国际化、资本收益等角度来看,都远超白酒。

中国白酒并不是不注重国际市场,恰恰相反,中国白酒一直把赚取国外消费者的钞票、走向国际市场作为致力奋斗的目标。然而,放眼国际酒类市场,中国白酒的开拓历程可以说是非常艰辛,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也许有国外消费者的习惯口味等诸多因素,但这绝对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曾经,中国人同样非常不习惯饮用白兰地、干型红葡萄酒、威士忌等洋酒的口味,现在却逐步热衷饮用。为什么?笔者认为,中国白酒难以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酒企资本实力相对微薄,不具备与国外酒业大鳄们搏弈市场的资本条件。

就拿茅台、五粮液来说,二者是中国酒界首屈一指的实力品牌,国内消费者甚至视其为紧俏产品或者奢侈品看待。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家的出口额与其国内销售额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篇3: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

关键词:学术文化传统,学术资本主义,传统,现实,博弈

一、大学的学术文化传统

学术文化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术文化是处于学术共同体内的学者, 在发展学术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 它内隐于学术共同体中, 通过大学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以及物质设施彰显于外。大学自中世纪产生于欧洲以来,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与历练, 经过不断的吸纳与摒弃, 终于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学术文化传统——学术至上、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

(一) 学术至上

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 是“传递深奥的知识, 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 并探索新的学问的领域”, 是“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 [1], 探索真理、追求学术至上是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是其他一切活动进行的起点。尽管大学拥有多样的功能, 但这都不是其本质特性的表现, 大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学术性, 大学中其他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学术活动来进行的。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不同教育流派的高等教育哲学理念总结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是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哲学观认为, 高等教育是以“闲逸的好奇”精神来追求真理, 而政治论哲学观则认为, 追求真理、探讨学问不仅是为了满足学者“闲逸的好奇”精神, 大学还应走出“象牙塔”, 承担起培养人才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细究这两种哲学观可以看出, 二者的区别在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社会服务”还是仅仅出于“闲逸的好奇”, 但二者都一致认为大学的本质使命在于“追求真理、探讨高深学问”, 即从事学术活动、追求学术至上应当是大学生生不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 学术自由

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场所。弗莱克斯纳说道, “大学在本质上是追求智力目标过程中, 学者、教授和学生自然地混合在一起的自由的社会”[2]。大学追求真理所进行的学术活动需要自由环境和自由状态的支撑, 更进一步讲, 学者们只有在不受限制和不受外界干扰的氛围中, 其工作状态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否则, “这种自由一旦被剥夺, 他就失去了充分参与智力交流活动的机会, 而智力交流活动却是有助于培养人的价值观, 有助于认识世界, 有助于发挥那些最具人性特点的思维和想象力的”[3]。

作为大学最古老的传统之一, 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去自由地进行研究并可以大胆地发表言论或出版, “而不用考虑真理是否受欢迎, 是否引起争论, 是否不合时宜或令人讨厌”[4]。曾领导依阿华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詹姆斯·弗里德曼认为, 学术自由真正维护了人类和社会的最高利益, 并“保证每一代中最有前途的人能获得良好的机会, 免受外部压力一时知识风尚的干扰, 去研究人类关注的基本问题”[5]。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 从它产生之日起, 大学便一直坚守着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作为西方大学最原始的形态,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创立的雅典学园就开始自由地进行学术探索和学术对话。之后, 大学从中世纪一路走来, 曾先后经历了教会、皇室、国家不同程度上的控制, 即便如此, 学术自由作为大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从未湮灭。19世纪初, 德国学者洪堡提出将学术自由作为研究型大学生存的原则之一, 这一举动进一步稳定并强化了学术自由在大学中的地位并在日后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20世纪初, 美国建立了大学教授协会 (AAUP) 并发布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的原则声明, 指出如果大学不能全面接受和贯彻落实学术自由的原则, 那么大学就不能履行她的三大功能, 其结果将影响大学的效率, 破坏大学的精神并损害社会利益。终身聘任制是学术自由发展史上重要的丰碑, 也是学术自由走向制度化的新征程。

(三) 学术自治

学术自治也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古老传统之一。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伴相生, 前者是后者得以保障的先决条件, 后者则是前者实施之后的应然结果。学术自治的核心目的是使学者团体在从事高深智力活动的同时, 免受外界的干扰与纷争从而独立自主地探求真理。从大学的外部来看, 学术自治表现为大学独立于宗教、国家等其他机构之外而独立、自主地决定其内部事务;从大学的内部来看, 学术自治表现为大学可以自主决定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学术标准, 自主从事教学、科研活动, 自主确定学科和专业并且自主聘用教师、选拔学生。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到学术自治的传统从中世纪大学开始就已存在, 这一时期的大学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执着于学术事务的具有高度自治的社团, 因为“大学要履行探索真理的天职而探索和传授高深学问, 所以受教皇或皇帝的通牒保护, 成为调停于神权与皇权的中间力量, 这一地位给予大学一定的自主权” (李荷, 2010) , 由此, 中世纪大学可以概括为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6]。18~19世纪以来, 随着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意识的强化, 大学与宗教的关系日渐疏离, 国家对大学的干涉和控制越来越多, 学术自治空间遭受到严重的挤压。19世纪初, 德国学者洪堡在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国家应从政策、经费上保护和支持大学对高深学问的探究, 但同时也应最小程度地干涉大学。洪堡的提议既使大学处于国家的支持和庇佑之下, 同时又使大学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自治空间。进入20世纪以来, 呼唤大学走出象牙塔之声日益强烈, 大学除教学和科研之外, 同时也承担起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 尽管大学与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但学术自治仍被学者视为处理大学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准则。正如赫钦斯所言, “失去了自治, 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1]

二、学术资本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转变为高新科技知识的竞争。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体, 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随着大学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来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 各国重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 鼓励大学与市场的密切合作, 美国《贝多法案》的出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此外, 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各国政府为了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纷纷削减了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支出。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 大学的决策者希望通过教师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来产生财政上的回报, 学术资本主义应运产生。

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他们的专著《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中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8]。通俗地讲, 学术资本主义就是 “学术知识的资本化”, 在工业社会当中, “资本”包括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 而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技术、发明、专利、版权这些“软”性的知识逐渐成为资本的主要内容。由“学术资本主义”的定义可知, 市场活动 (market activities) 和类市场的活动 (market-like activities) 是学术资本主义的两种主要行为, 市场活动“就院校而言是营利性的活动, 像获得专利及随后的专利权使用费和许可协议, 以及衍生公司、独立公司、产学伙伴关系等具有利润成分的活动”, 此外, “还包括更加世俗的活动, 如来自教育活动的产品销售和服务 (如标志和体育设施) , 与食品服务公司和书店的利润分成, 等等”[8]。类市场的活动指院校的教师通过争取企业的捐赠、研发合同以及其他的校企合作来获得外部资金。这些行为的出现, 一方面为大学获得了额外的办学经费, 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 它使得长期以来蛰居于象牙塔中、以追求真理为终极目标的大学, 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术资本主义的到来使得大学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从教师扮演的角色来看, 教师从传统的学者身份转变为学者与“学术资本家”或“学术创业家”兼具的双重身份, 他们不仅生产知识, 同时还从事贩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事情。从研究取向来看, “闲逸的好奇”精神所驱动的对“纯科学”和基础研究的兴趣, 逐渐转向为市场导向的实用性研究。从知识属性来看, 大学所产生的知识是具有公益性的产品, 当知识流向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之中, 它被看作商家之间竞争的法宝和谋取利润的源泉, 知识就变成具有保密性和私有化的产品。从组织特征来看, 学术成果与商业行为的直接联姻使大学这个学术组织机构产生了“类企业”的特征和行为, 市场、竞争、成本、效益、效率等字眼逐渐渗透进了大学。从大学管理方式来看,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 大学的传统管理方式便是学者社团的自我管理, 即便是在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盛行的时候, 大学也努力保持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抵抗国家的干预, 而当学术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之后, 大学管理方式正在经历一种范式的转变, 正在从传统的“学者共同治理”向“新管理主义”转变, 即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方式被应用到大学当中, 成本、效益、竞争等成为大学关注的对象。

三、学术资本主义对学术文化传统的挑战

(一) “学术至上”使命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 学术与商业和市场是截然分开的。随着社会的变迁, 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地带游离到中间地段, 特别是当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产生之后,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 但即便如此, 对纯粹科学知识的探求仍然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通过知识的资本化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这种目标是被传统学术理念所拒斥的, 因为这种任务应归属于企业和其他机构来完成, 大学仅仅是进行人类社会最本真追求的场所。

20世纪80年代之后, “第二次学院革命”的兴起使学术资本主义在大学当中悄然兴起, “学术至上”的传统理念以及学术本身的含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当学术不仅仅转变为智力上的努力, 而且还是经济上的奋斗时, 很多大学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科学与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被打破了, 因为大学自己也变成了企业家”[10], 可见, 学术资本主义的到来使得“学术”的传统意义得以延伸, 学术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智力上的挑战, 而且还包含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同时学术资本主义还使得大学的身份从追求真理的场所变为创业基地, 教师变成了兼具“学者和创业科学家”双重身份的人物。

当传统遭遇现实的挑战时, 二者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在一定情形下爆发, 20世纪60年代末沃里克大学中的校园骚乱事件便是典型的冲突事件。在沃里克大学创立之初, 副校长巴特沃思提议将它建设成为一所“适应时代需要的大学”, 他强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并寻求在大学中灌输一种亲工业的态度, 但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 英国大学中传统的“学术至上”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学者们反对与工业过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于是, 1969年在沃里克大学内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骚乱, 学生占领了行政大楼, 卷宗被抄, 副校长和相关工作人员遭到了学生严厉的打击, 而且随之而来还出版了一本颇具讽刺意味的书——《沃里克大学有限公司》, 以此来揭露大学内部的学术资本主义行为[11]。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 当大学传统的“学术至上”使命遭遇挑战时, 二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协调和解决, 就必然会在一定的时空中爆发。

(二) “学术自由”传统遭到侵袭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之下, 大学中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准, 研究则偏重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学生给大学交纳高额学费来购买他们想要得到的产品, 因此, 大学中的教学活动从学科的创立、课程的设置, 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都以满足它的顾客——学生的需求为准。在研究方面, 学术资本主义使传统的对基础研究的关注转向了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应用研究, 而基础研究的重大特征之一, 就是某个人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不可能预知科学发展带来的结果, “伟大的研究者在研究时经常会转向新的领域。这种只对创新性头脑开放的意外之喜, 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惊奇和生机, 并且只有大学能支持它”[4], 而对应用研究与特定研究目的的关注, 限制了研究者思想与意识的自由驰骋, 同时也使研究者失去了研究过程中的“意外之喜”和“惊奇”。此外, 当企业与大学签订合作合同、委托大学研究和开发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时, 大学的教师们将面对来自企业赞助者的巨大压力和密切监督。在《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中, 作者希拉·斯劳特在对澳大利亚新波大学教师的访谈中提到:“……他们 (小麦局) 是我最大的经费来源, 资助了两个大的项目……执行主任今天刚刚来过……他非正式地说他们正努力使他们的钱得到更多应用上的快速回报。听到这个, 我认为我最好开始考虑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定期来检查我们的工作。以前是一年一次。现在是两次。他们更密切地监督我们。由于大学和资助团体的缘故, 我们通常有一种到处都负有更多责任的感觉, 而且有一种感觉是我们应当做更多的应用工作。我对此特别不高兴, 因为这基本上不是我们的主要职能。”[8]当企业为大学提供研究经费之后, 教师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都在企业的监管和控制之下, 教师基本上丧失了自主处理事务的权力。可见, 大学获得外部提供的财政支持是以牺牲教师的学术自由为代价的。

当学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 学者所追求的“自由的环境和自由的研究状态”不复存在, 教师所拥有的传统的教学和研究自由遭受到严重的侵袭, 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大学理念如逝去的风景, 于现实之中渐行渐远。

(三) “学术自治”理念面临威胁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 为大学提供资源的人或机构就有权力对大学进行管理和控制。也就是说, 大学从外部获得的资源越多, 它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就越严重, 大学的自治程度也会越低。

自从18~19世纪大学成为国家统治下的机构以来, 大学与政府的紧张关系便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二者的逻辑关系是:政府是大学的投资创办者, 大学接受并依赖政府的资源得以生存, 这种“授受”关系使得传统的学术自治空间遭受挤压。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 政府已不再是大学学术自治传统唯一的威胁者了, 来自市场的压力成为人们新的担忧——“伦理上的问题是这样的, 参与是否会转移大学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有人担心大学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会使它丧失独立性。……‘大学—企业’关系的批评者坚持认为大学在卷入这些活动时正在冒着失去其独立身份和特殊使命的危险”[10]。事实证明, 上述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 当大学试图通过摆脱政府的财政资助重获自主时, 学术资本主义却使大学变得更加依赖于它的新的收入提供者——企业和市场, 同时再一次失去自主权。“大学尝试获得其他的收入。但是替代品经常附带着条件;它们要求履行一定的条款。……最终的结果是教学科研人员的努力从由政府固定拨款和学费资助的活动, 特别是教学及相关活动, 显著地转向在竞争性的‘市场性的’领域中创造收入并满足那些奖励条件的活动。”[8]当大学与市场联姻之后, “满足消费者需求”、“效益至上”等这些市场所应遵循的规则进入到大学之中, 大学就不再能够拥有自主地决定和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市场作为资源提供者成为大学新的“主人”。

四、传统还是现实:大学何去何从

千百年来, 大学面临过无数次价值观的碰撞:个人与社会、理性与功利、科学与人文、精英与大众、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在这一次次的冲突与融合之中, 大学跌跌撞撞一路走来, 成为人类社会中最历久弥新的机构。

当前, 学术文化传统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博弈是摆在大学面前的又一个难解的命题。对于这一现象,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的到来会使大学失去千百年来累积的学术文化传统, 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一场被资本意淫的政治狂欢”, 他们呼吁大学走出资本化的困境, 回归大学学术圣殿的传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 在当前社会中, 没有任何组织机构有理由蛰伏于象牙塔之中独群寡居, 他们认为大学应成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大学知识的资本化与商业化是大学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 即便以牺牲学术文化传统为代价也是值得的。

英国学者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说道:“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它们在向前进化的过程中, 正经历着遗传体系经常遇到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 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另一方面, 它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 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 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16]当前学术文化传统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博弈正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大学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研究者面前的课题, 值得我们沉思和探究。

参考文献

[1][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13.28.

[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97.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 陈军,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7.

[4][12][美]达雷尔.R.刘易斯, 詹姆斯.赫恩.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为新时代公共利益服务[M].杨克瑞, 王晨, 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67.66.

[5]Freedam, J.O. (1996) .Idealism and liberal education[M].Ann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6]袁本涛.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J].探索与争鸣, 2012, (4) :70.

[8][9][13][15][美]希拉.斯劳特, 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 黎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10.153.63-64.

[10][14][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 袁本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21.

[1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3.

篇4: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SWOT分析 广西 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74-03

SWOT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的,是战略管理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所谓SWOT(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环境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和挑战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的结论或者对策。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计划。

本文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进行SWOT原理分析,旨在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在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构造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SWOT矩阵,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政策、计划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一、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规范支持,也为我国加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建设成为西部体育强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区域性国际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中心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总体目标。这些有利的条件和指导性文件、方针政策,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项目丰富多样,如投绣球、龙舟赛、抢花炮、多耶舞、踢毽子,等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参加,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与体育竞技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和参与。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包括前期工作的组织、策划、宣传、实施,民族传统节庆纪念品、服装的包装与市场推广,游客的饮食与住宿安排计划等;后期的材料总结、存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道具维修保养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众多的人力与物力。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不仅改善了地方区域的投资环境,直接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还改善了本土人民群众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文化的和谐发展,这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3.少数民族活动的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社会群体活动,它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服装、民族配饰、纪念品、旅游、饮食、交通和商业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健身娱乐、社会交际、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商业功能于一体,贯穿于少数民族的整个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从根本上说,少数民族群众要开展民族传统活动需要经济的支持,经济是基础,民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开展少数民族活动的规模、影响力与发展速度。因此,少数民族活动和少数民族经济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少数民族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缺乏相应的后备人才。缺乏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推广和运营知识的人才阻碍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走向市场化。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与学历较低,只有少数人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具有专业体育营销知识和推广市场化运作的人员人才十分缺乏。虽然广西大部分体育高等院校都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各体育局、文体办等体育机构都有直接责任人负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工作,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还是较差,缺乏相应的市场运营及推广项目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2.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意识不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与当地文化历史的原因,经济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当地人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民族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负责组织与策划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工作人员市场营销知识薄弱,体育产业市场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走向市场化发展的速度。

3.媒体利用不充分,宣传力度差。据调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了12届,但表演项目并没有随着赛事的规模扩大而增多,而是不断地减少,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朝着市场化发展,二是因为媒体利用不充分、宣传力度差。媒体对民族体育产业的全方位报道与宣传,不仅可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知名度与文化价值,还给主办方与商业伙伴带来可喜的价值回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稳定发展。因此,目前媒体利用不充分、宣传力度差,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走向市场化的一大劣势。

4.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未完全开发。体育产业内容包括民族的文化、饮食、服装、饰品、纪念品、体育用品、影音视频和赞助商、合作商等,涉及各行各业,如运动衫、球鞋、帽子、袜子体育用品等,产品的开发空间大、专业化程度高,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未完全开发,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很差,其包装宣传力度差,缺乏创新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有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建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身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既是中国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和吸引外商投资与合作的新热点,也是环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广西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有利于刺激体育消费,推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2.政府及体育机构的重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以及《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行动计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2011-2015年)》中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与支持,陆续出台的纲领性文件与政策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与保障。

3.民族传统节庆产品的推广。民族传统节庆产品市场涉及面广,包括民族的文化、饮食、服装、饰品、纪念品、体育用品、影音视频等,产品的开发空间大、专业化程度高,种类繁多,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对民族传统体育产品或节庆产品的需求,找准市场的定位与发展趋势,依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态与功能、特点,按种类与特色分类开发产品与市场推广。

(四)挑战(Threats)分析

1.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认识程度不高。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布局比较混乱,无专门机构管理,处于群体自发或个人自发的状态;二是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没有跟附属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更多的联结合作关系,也没有形成集中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和经济布局;三是在全区范围内,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虽然开展了一些少数民族体育产业项目,但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有些地区处于空白状态。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认识程度不高,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目标和行为较少,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市场开发缺乏一定的力度,市场化运作任重而道远。

2.缺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管理,它涉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与所禁忌的事物,虽然它有一定国家政策的扶持,但又受相关条件的制约与约束。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与未完全开发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目前的产业市场运作中,值得我们可供参考的经验是非常少的或者说是没有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需要众多学者专家去不断探索与创新。

3.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及体育产业争夺市场。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外出打工,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随着新时代科技与多元化知识的介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娱乐项目新颖多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渐萎缩。篮球、排球、气排球、羽毛球、足球、棋牌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融入了广大人民的体育生活中。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因时代变迁而所引发的一系列传承危机,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也在争夺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的SWOT矩阵构造

通过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本文构造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的SWOT矩阵表,如表1所示。

表1的SWOT矩阵表明,虽然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在发展上存在着各种劣势,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同时其自身也具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和发展机遇。有利的政策支持与帮助、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活动的成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市场潜力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都是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运作发展的有利内部环境。同时,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及体育机构的重视和民族传统节庆产品的推广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带来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我们只有运用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的优势与劣势,把握好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将危机与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发展条件,才能更好地把面临的挑战转化为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市场

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要实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应将其推向市场。在保持各民族特色的同时,应合理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的开发、改造、创新,使其更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从而推向市场。例如,组织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就是快速推进民族体育项目普及化和市场化的一个途径,如日本的剑道社、韩国的跆拳道馆等。同时,可以推出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专线,结合广西特有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使北部湾旅游业在同类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吸引人们去观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二)加大政府、资金和人才资源多方政策的扶持力度

1.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政策与优惠条件,积极响应与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2011-2015 年)》文件精神,政府在行业管理中应当有效地履行职能,如落实项目的保护与开发经费;编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汇集、统计和发布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信息;科学地引导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等。

2.引进熟悉和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掌握市场规律,具有体育管理经验的人才,能够快速地掌握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民族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使民族体育资源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确保投资的效率和回报率,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结构的建立和发展。

(三)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宣传力度,突出特色开发

1.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是该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性与历史性的文字、器具、图标和声像、实物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的宣传。

2.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筹备表演或晚会,引导、鼓动群众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同时,以四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契机,举办多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举办成功的体育节庆活动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知名度和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度。办好已享有盛名、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宾阳炮龙节、百色布洛陀抢花炮节、武鸣“三月三”传统体育文化节等;办好中国-东盟龙舟邀请赛、中国—东盟太极拳邀请赛、中国—东盟狮王争霸赛等品牌赛事;创办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红水河杯”冠名品牌赛事、中越边境对抗赛事等,努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品牌。继续开发有特色、有影响、有发展前景的体育产业和优势品牌产品。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民族性的体育赛事活动向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经济道路发展已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应以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发展契机,加快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步伐,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政府及体育机构的重视等有利条件,借助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拓宽其发展的空间,促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可持续性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5-37

[2]王婷婷.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竞技龙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马明达.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07(6)

[4]黄利落.体育消费与体育经济发展关系浅论[J].商场现代化,2009(3)

[5]刘远祥,孙庆祝.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的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1FTY012)

【作者简介】黎力榕(1984-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篇5:浅议农业产业化与资本营运的结合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人为地割断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联系,形成了两个不同部类的生产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农业被作为其它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工业和其它产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民成果难以显现。同时,农业又是一种弱势产业,其生产工具简单,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农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被不同体系分割,工农剪刀差难以弥合。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多,风险很大,单靠农业的原始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仍步履维艰。工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主要任务是在原材料供应充足情况下,生产出合格产品,其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受其它环节的制约。由于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贡献,工人占有国民生产成果就相对较大,加之工业化生产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贡献在统计方法上被提高了。由于计划经济排除了市场配置资源,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被人为分割,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极大浪费。

二、市场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目标一致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农业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自身价值,其产品必须在价值规律指导下进行生产,传统的农业产品自身价值实现方式必将有所改变。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国各地农村围绕把农产品推向市场,自觉接受市场洗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促进农产品自觉走向市场,推动了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二是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两高一优”农产品得到推广。三是农产品规模经营观念已深人人心,农产品生产基地日益扩大。通过上述努力农业产品的价值得到提高,农民与市场越来越近,农业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推进农业产业化成为趋势。

贫困山区工业企业大都起步较晚,发展的工业项目与当地产品相匹配,如与山区农业生产相关的林产品、药产品、食品加工等。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与这些产品相匹配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日益形成规模,这为工业企业调整结构、降低成本、推进资本营运提供了机遇。

三、农业产业化与资本营运结合的几种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工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工业企业为主导,带动基地生产型模式。就是通过加工企业龙头作用带动某一种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增值,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龙头企业起支配作用。主要步骤是

一、选准龙头企业;

二、对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

三、设置准确的股份,将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的主要环节组成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优势在于农产品生产后直凄进人工厂加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费用,成本较低,有利于增强竞争力;劣势在于公司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抵御市场风险。

市场拉动型。以信息服务为联接形式,通过市场拉动推动产业链形成。这种形式是通过有形市场的有序运作,将农产品收购与工厂生产通过市场联接起来,保障农产品销得出去,保障工厂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其主要思路是:对某种农产晶建立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为了避免建市场的风险,市场实行会员制,股份化动作,凡进入市场销售产品,进入市场购进产品者,都要认购市场的一定股份,粤请专门人员进行操作,使农产品通过市场寻求利润的最大化。市场拉动型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农民进行见皂模生产,农民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通过市场得到最佳组合。劣势在于必发生波动时起到调控作用。

基地推动型。以农业企业资产为基础,不断经过产权重组推进产业化,也就是生产某种农产品的企业通过自身的作用来推动某种产品的市场化经营。基地推动型要求的是产品生产必须规模化,在某一区域内能起主导作用,通过自身的实力能够自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基地推动型缺陷在于计划色彩较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产权流动不畅,不利于区域化、市场化经营。

四、实施农业产业化与资本营运结合的几个关系

精选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无论是采用工业主导、市场拉动、基地推动哪种方式,龙头企业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建产业化紧密型企业群体,要用市场机制去配置和推动,不能为了发展某种产业而用行政手段干预,要通过利益机制去驱动产业链形成,充分发挥市场的规律性。对在市场中形成的重复建设的企业,在比较规模、生产能力、科技水平基础上进行市场优化组合。条件暂时不具备的也不要硬上龙头企业,要帮助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要体现生产经营主体的自觉行为

切实搞好服务。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在接受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的服务。一是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将发展自己陌生的种养业,如烟叶、黄姜、特种养殖等,要抓好种苗、种养技术、防疫等方面的服务。二是信息服务。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粮食作物,受市场影响较大。对于产业链中能够消化农产品的要完全收购,不能完全收购的,就要及时联系提供信息服务,不要损害农民利益。三是资金上的服务,要采取分红、预付款等方式保证农产品及时生产。

好利益分配。在实施农业产业化与资本营运结合过程中,要较好地解决工农分割、利益分散问题。通过市场化经营,两者成为利益共同体,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利益分割局限,用政策予以弥补,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篇6: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

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冲击与压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在生产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努力保护其市场分额。如: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生活方式的产生,传统产业产品的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对高新技术产品造成冲击。但是从趋势上,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份额仍将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消亡。正如工业社会中工业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农业的消亡一样。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并存的经济结构。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它向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渗透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和速度。

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出的大量知识产品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到熊彼特的创新学说,人们逐渐对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物质资源贫瘠的日本、以色利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显示了知识和智慧已经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信息和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罗默认为技术要素的投入产出体现为收益递增规律。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它的作用体现为拥有智能资源的人力资本、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以科技为核心构造的生产力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可以认为,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规模迅速扩大,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广泛认可。随着经济中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在产业结构上反映为第三产业作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以外的需求的产业迅速发展。有些学者提出,服务型产品将取代实物产品成为市场的主体。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核心是围绕自然资源的使用为市场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并结合产品进行技术服务,以方便用户购买使用的售后服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是经济的中心。无形的知识或物化的知识是企业产出的主要价值所在。

围绕知识生产、使用,大批以提供知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日益壮大。这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将可以直接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往往涉及多种知识、多门学科和多种人才,当它向其他领域及传统产业部门融合渗透时,会形成一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观念意识等。新的产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迈克尔·波特甚至提出,国家竞争力并不决定于该国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决定于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环境,能够在全球发挥这种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获得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作为成熟的产业,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许多高新技术产业,是初生的、不完善的、具有潜力但又不能确定能否迅速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的主导,过度依靠高新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引发社会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以网络技术为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认为,它的根本出路在于与传统的经济融为一体,用新的技术服务于传统经济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发展自己。网络技术如果与传统工业的有效融合,必将为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恰恰也是网络行业自身的出路所在。

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保证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保证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合作发展

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优

化产业结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使命。随着高新产业群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传统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管理的支持。政府应加大协调力度,加强企业、大学、公共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鼓励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日本在80年代着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车等制造领域,很快超过了美国。巴西的《信息产业法》规定,凡是用于科技创新的投资达到当年产值5% 的企业,可减免50% 所得税并免缴工业产品税。另外,政府还规定,由科研机构牵头、至少有两家企业参与的联合开发项目可得到国家50% 经费的扶持。巴西全国工业联合会对全国科研院所在生物、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进行登记列册,向全国生产部门推荐,使企业更好了解、利用这些新技术。

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占据竞争优势。即使中国政府加大投入,短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可能有明显的变化。更何况我国这一产业内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再到“中国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的传统产业中一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如: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产品、纺织品、玩具、鞋等急需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或通过工艺改造进一步降低成本。集中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效果会非常明显。

上一篇:如何进行营销策划下一篇:土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