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2024-06-20

新教师培训专题讲座(共6篇)

篇1:新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平定县实验小学 齐俊波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祝贺大家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成功地加入了教师的队伍,即将走上神圣的讲台。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十八年前我带着几许青涩、忐忑、热情和憧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曾遇到许多的问题。可是今天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那些曾阻挡我的困难和问题,因为它们,我才会不断地成长逐渐地成熟。今天,我受县教研室和进修校的委托,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其实今天的讲座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借这个机会我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大家谈一谈,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使你们能尽快的走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感受教育包含在辛勤付出中的喜悦和幸福。

人们常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我觉得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接下来我就从课前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和作业布置批改几方面来介绍一些常规知识。

备课

积精思而开教径。课前要为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为了让课堂如金秋一样丰厚、深广,如青瓷一样温润、透彻,又如陈年的酒,清香而悠长。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的。她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于漪老师说:“坚持三年,必成名师。”是否成为名师不重要,如果真能这样做,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可见,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备好一节课要做到“五有”,即: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一、脑中有“标”(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源头、方向、方法。读课程标准,就象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因此,有效备课应先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明确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及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及情感考查要求。熟悉所教学科、学段、年级的要求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二、胸中有“本”(教材)备课时我们应潜心钻研教材,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想,通览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前后联系。

当我们拿到一本教学参考翻开封面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教材说明。说明中就本册教材介绍了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只要仔细阅读这些内容,就会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安排的内容及训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要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按专题单元编排,如六年级上册就是按照“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八个专题来组织单元的。每单元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如第五单元“初识鲁迅”,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而后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要认识鲁迅,感受鲁迅,还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板块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以“初识鲁迅”这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指出要学习的读写方法。“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相关联。口语交际 “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的话题与课文内容是密切关联的,如《少年闰土》和《一面》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叙述的。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过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也可表现人。“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因此,在备课时要抓住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备课、整组教学。

针对某一篇课文进行备课时首先要“走近文本”。教师自己要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走近文本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要读五遍以上,读得万无一失,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二要“走进文本”。在自己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理性思考,理清自己感悟文本的过程、方法、体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彻大悟。即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谋篇之法。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除此之外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诵的,老师先背;要求回答的问题,老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老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第三要“走出文本”。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得书面材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和精神上所获得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发挥出来。因此老师授课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走出文本。在明确感悟经历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条件、基础,设计出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方法。如《最后一头战象》记叙的是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的最后一头战象嘎唆,自知生命大限已到,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这样一篇深情悲壮的课文,仅仅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嘎羧的忠诚善良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一些文章的留白点,如“嘎唆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他在想什么?嘎唆震耳欲聋的吼叫,又在呼唤什么?还可以思考在学完课文后能不能让学生为这位可歌可泣的动物英雄写一段颁奖词。只有教师有走出文本的意识,才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进行课时备课我们经历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历程,才能得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真经。

三、目中有“人”(学生)教师备课时,如果只考虑自己怎样传授教材内容,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那么,即使吃透教材,有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方案,也不过像教师拿一双精制的鞋子在学生中找脚。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衡量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只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才能掌握教学深度和相应难度,才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来。了解和把握学生必须做到三个“摸清”。要摸清思想基础,摸清文化基础,摸清接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清楚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落实巩固情况,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达到“教学相长”。

四、心中有“数”(目标)目标就是方向,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教学,就谈不上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我们在备课时不能被“参考资料”所奴役,不盲目 “追风”,要做课案开发的主人,要恰当做到剪裁取舍,不但要备教什么,更要备怎么教,还要备学生怎么学。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1.把握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备课时,拿到一篇课文,在自己多遍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教”。“教什么”绝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指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老师们试想,连“教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一切奇妙思维、精美设计,是否也都是肤浅、空洞、华而不实的?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老师们拿到课文应考虑:凭借这篇课文要“教什么”,在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一种什么语文能力。当然这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功力。在短时间内,老师们是很难历炼出这样的能力的,但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有这种意识和想法,并且努力尝试去这样做。如果总也不去这样想、这样做,那么这种能力是永远不会具备的。如果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常常注重课文的内容,课文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我们学生学完一篇篇课文,仅仅知道了课文的内容,而他们得到的语文能力几乎是零,这是违背新课标宗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培和发展。

2.取舍教材、确定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教材合理地裁剪,大胆地取舍,确定适度的重难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体现。

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存在的问题是:课文的重难点还可以根据“教参”来确定,但对教材的裁剪、取舍能力就比较弱,甚至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备课时一般是随课文的内容情节走,遇到知识点就掰开来细讲、细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只会“加”不会“减”,生怕有一点遗漏。这种看似细致、深刻,却给人以琐碎、繁杂、浮躁之感的做法,最后只能是什么也抓不住,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里有几点想法和建议,提供给大家参考借鉴:

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取舍教学内容。课标不要求教的内容不要教,即不要“越位”。如有些低年级的教师硬逼着孩子们去写生字表中“我会认”的生字,这就人为拔高了要求,是明显的“越位现象”。

其次具体到一篇课文,要根据这篇课文教学的目标,去取舍教学内容。就是整体把握了课文以后,对精读品悟内容的取舍。如《穷人》一课,它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桑拿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备课时只抓住能够体现穷人生活上的贫穷与精神上的富有的语段去对比体会感悟就可以了,其它部分都可以以读带讲。因为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经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的深刻印象,对一些过程情节段落,就不用面面俱到了。

3.每一段里的体会感悟有几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不只对整体教材的内容会裁剪、取舍、确定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对每一段里的体会感悟有几点,也应该学会选择,并做到心中有数。它同样也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之一,更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体现。在每一段里的感悟,底线应把握几个点,教师备课时就一定要备到这些内容,并且做到心中明确,这样就会因课前的充分预设,引出课中运行的自然流畅。

如:五年级下册《怀念母亲》一文里第二段:“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这段的体会理解,底线应把握三个点:悔恨、歉疚;悲痛、难过;孤独、寂寞。第一个感悟点:从“六岁就离开母亲,只回过故乡两次,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母亲在世时,自己不曾好好的陪过母亲,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心里感到非常“歉疚、悔恨”;第二个感悟点:从“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些语句中体会到:母亲去世后,我万分“悲痛、难过”的心情;第三个感悟点:从“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这些语句中体会到,失去母亲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尤其从“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文句中,我对母亲的挚爱深情更是跃然纸上。

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明确教什么,为谁教,怎样教,只有这些都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五、手中有“法”(方法)要因课、因学生制宜,设计好教法和学法。要选择灵活适度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方法也一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使用的时间上,都应该是不同的。如:《荷花》一文,共有五段。二、三、四段都是重点的体会感悟段。二段具体写了荷花;三段概括写了荷花;四段写了想象中的荷花。二段的重点要精读细品,要用时间长一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品悟,真正感受到荷花的美;三段以读带讲,但要通过学生自读感受到一池荷花的整体美,时间自然要短一些;四段以指导朗读的方式代替体会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荷花使自己如痴如醉的美,时间又略长于二段。二、三、四段他们都是重点的体会理解段,但是所用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一样。可以说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应有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明确安排。这样课中一定伸缩自如,方法用时科学合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准备好一节课,就会有一种急促的冲动:我想上课!

上课

课堂,阳光地带,我们心动的舞台,学生“热乎乎”的盛宴。让我们智慧的花朵在学生的灵魂里绽开,让我们人格的魅力在学生的生命里芬芳。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灵活导课,起点准确;讲授精准,探究有效;巧妙结课,锦上添花;训练扎实,注重应用。

一、灵活导课,起点准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章的起笔,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儿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导课方式:

1.“温故而知新”式的导入语

在教学古诗《草》的的时候可以这样导入: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同学们听听?请一名学生背诵。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真了不起。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这个教学导入语的设计,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教授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能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2.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这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

3.故事式导入语

教学《新型玻璃》时可以以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小偷给抓住了。你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种新型玻璃。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

4.音乐式导入语

在教学《月光曲》时,上课铃声一落,师生问好之后,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教师深沉讲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他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民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他创作的其中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完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

《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是《月光曲》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5.图画式的导入语

在教学《惊弓之鸟》的时候,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学生马上回答:老师画的是一张弓。然后指着弓弦问学生:这叫什么呢。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叫弦。接着又画了支箭,学生作出了回答。然后就能水到渠成地揭示课题了: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就明白了。

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6.悬念式导入语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在新课导入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推本溯源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先播放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影像,然后问:“金鱼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同学们见的金鱼都是在水里游的,谁见过游到纸上的金鱼?”这样的导入既点明了题意,造成悬念,又唤起了想象。由于急于求答的迫切心情驱使,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探索热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7.激疑式导入语

我们一起来看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美国有一本世界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大家听说过吗?

(学生有的说听说过,有的说没有。)

师:这本杂志每年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新闻人物,这个人往往在这一年当中在全世界的影响最大。我举两个例子:比如2001年评选出来的新闻人物是美国纽约市的市长朱莉·安妮;1992新闻人物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98年《时代周刊》却评出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结果一公布,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大家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199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新闻人物——

(师课件演示地球。)

生:地球!

师:你们吃惊吗?

生:吃惊!

师:地球默默地为我们奉献,但它毕竟不会说话,怎么可以成为新闻人物呢?大家想知道答案吗?

生:想!

师:答案就在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问一问自己的心情怎样。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发展的催化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利用“为什么地球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8年新闻人物”这一疑问,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了学生探究的方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于文本《只有一个地球》的阅读期待被高效激发。

优质的“导”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能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能掀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导入方法应该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简洁,生动、形象、富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够认真地推敲课堂开始的语言,便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讲授精准,探究有效

讲授精准,要做到三讲三精。三讲,即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讲方法,如: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题目扩展、要素归纳、段意合并、取主舍次等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抓关键词等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等,这些语文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坚持渗透于每节语文课的教学中。三精,即精确、精练、精彩。探究有效,就是指教师要善于设计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并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探究有效:

(一)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

1.要学会在课题中寻找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学生接触《长城》这一课题后,教师以启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情境,不但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长城究竟有多长?建筑长城用了什么材料?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而且在课题中寻找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突破口。这种针对课文内容明确的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认知欲望。

2.在课堂中寻找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等到学生确实读到位了,由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新的质疑契机,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再去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点上设疑,或从人物、事物的特点上设疑。

例如: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课堂显得“井然有序”,是那么的平静。于是我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说它不肯随遇而安呢?”“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找准了一个出口,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3.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例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留下的空白:“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迸发出火花:“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要预测一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一些经验,大胆想象和推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

1.一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我说的是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上面是白云。”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他们可以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一课题提出许多问题,如:“蟋蟀把住宅建筑在什么地方?”“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大部分问题只要将课文通读一遍即可解决,只有最后一个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然而所有的问题又都可以在最后一个问题的探究学习中逐一解决。所以,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围绕最后一个问题去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只有选择孩子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学习,才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二是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争论。如《草船借箭》一文塑造了神机妙算、有胆有识的诸葛亮,智谋过人、妒贤嫉能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提出鲁肃并不忠厚守信,其一,他背叛了周瑜,没有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其二,他没有把周瑜故意刁难的话告诉诸葛亮。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争论。很多孩子由于博览群书,可以说知识非常渊博,他们已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正是蜀国、吴国在联手对付魏国,鲁肃之所以隐瞒事实上还是出于以大局为重,所以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忠厚守信的人。“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只要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点引发争论,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课堂气氛会越来越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越来越精彩。

3.三是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如五年级下册课本《桥》一课中有这样几段话: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学生在自读时提出:为什么老汉一会儿把小伙子从逃亡的队伍里揪出来,一会儿又把小伙子推上桥让他先走?多数孩子在读过课文之后,已经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所以最后关头老汉要把小伙子推上独木桥让儿子逃生,这是一个父亲爱儿子的表现。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起初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于是课堂上就抓住这一“揪”一“推”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孩子们真正领悟父亲这一“揪”和一“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这位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这样的讨论,不仅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更培养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探索并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

课上教师的“点拨”应该是在学生展示探究的过程中,剖析题意云遮雾绕之时,激烈争论难分难解之际,教师及时出手,做出的必要提醒、强调与引导,帮助学生打通关节,较为顺利地完成研讨活动,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1.首先要注意适量点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时,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这个句子进行提问点拨,“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给予是快乐的。2.其次要注意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推敲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抓住学生的汇报,抓住“孤帆”“碧空尽”“唯”这些字眼体会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深深地感情。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这种情感。诗人眼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看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把老朋友送到扬州。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让人体味到无限欣悦的美感。

3.还要注意适时点拨。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让学生顺利走下去。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再一次发出感叹,“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引导学生观察这句话中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并说一说为什么第一个带引号而第二个没有。(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听朋友说的,而不带引号的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作者在离开时也的确产生一丝留恋之情,他究竟会留恋什么呢?这个问题会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的共鸣,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语文课上教师的点拨,是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和形成基本技能而进行“搭桥、铺路和导航”。成功的前提在于,它更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学生能不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会觉得语文课非常有趣,学习语文很快乐。

三、巧妙结课,锦上添花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1.首先,可以设置悬念,促进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在某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但对于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缺乏关注。巧妙地创设结束语,设置悬念,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授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但他成了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有这么一位聋哑青年,他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让金鱼游到了纸上了。”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为下一课时《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并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2.其次,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水平。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桂林山水》时,在结课环节,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思维的愉悦和乐趣。

3.第三,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具有喜欢幻想、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而主动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最后结课时,可提示学生:“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测。在一些学生发言之后,进行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学校图书馆借阅鲁迅的小说《故乡》读一读就明白了。”又如在讲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之后,学生有很多的疑问:“花钟上的花会不会有变化?除了课文所介绍的花以外,花钟上还会有哪些花?”在结课时可以提示学生:“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外书上或网上找找答案吧,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一堂好课,人们常用“风平浪静——风起云涌——风急浪高——波涛汹涌——狂风暴雨”来形容、评价其好。的确,语文课要想成功,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中间环环相扣、妙趣横生非常重要,但精心设计结课环节,也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训练扎实,关注语用

教学既要精讲更要精练。语文课堂要注重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做要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听、说、读、写、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说到训练,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训练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例如,低、中年段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文字的的基础。如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指导到位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字倒插笔,以至于影响书法练习。再如,低年级写话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一般的要求也是需要的,如对文字作适当的规范,如错别字、语句通顺的问题,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等。再如默读训练。默读的年段特点是: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重点是学习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中年级要运用低年级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重点是学会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影响了默读的速度,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习惯养成了反过来会促进默读速度的提高。再如高年级的习作,比如,“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和“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这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基本表达方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给予习作方法的引导。我们以《颐和园》《观潮》为例:《颐和园》是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静态景物的特点;《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动态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些都属于语文基本功训练,即重点训练目标,需要花时间、下力气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除了以上所讲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理想境界应该具备播音员的清晰,相声大师的幽默,评书演员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要做到节奏美,舒缓有度抑扬顿挫;机智美,诙谐幽默,启人心智;情感美,声情并茂,耐人寻味;理性美,逻辑严密,准确凝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课堂是一幅画,教师就是一位画师,我们要努力让这幅画山水相间,天地分明,有色彩,有层次,有远近,让学生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课后

一、课后要认真反思教学得失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还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就要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

1.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目”

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一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其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以教师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只要我们立足于平时教学实践,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我们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实践理性层次,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学反思,“思”什么?“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或多或少的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五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再教预设,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3.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的。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据: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据: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三据: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活动的组织、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较好等方面进行审视,这些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它记录下来,做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目”、思之有“物”、思之有“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课后的反思,就是要听自己课堂的录音,看自己课堂的录像,以及与听课的教师们交流等。这会让我们加快成长的速度,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美丽。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轻负高质”的背景下,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少而精。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大多是写生字、抄课文、做习题,这种形式的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生不能从中得到快乐。因此,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使学生喜欢上作业,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

1.给作业换换“汤”

教学中,学生对生词的掌握度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大多数教师会给学生布置抄写任务,殊不知,抄写生字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学生在机械式的抄写中丧失了自主意识,毫无主动性,更是望“抄”色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毫无生气的作业方式呢?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抄写”变一变,老方式也会变新颜。

例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抄写生词前,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30个新朋友(出示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生词),今天晚上回去你们要和这些词语交朋友,明天老师要和大家玩一场闯关游戏,看谁默写的生词最多,就算谁闯关成功。但识记时每个生词抄写不得超过三次,你们有信心吗?”“有!”创设情境,即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动情的语言渲染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心理期待,从而使学生对“望而生厌”的抄写产生一种新鲜感,进而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2.让“自由”走进作业

除了精心设计作业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设计作业,把他们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完《妈妈的账单》,我布置了“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活跃,作业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我还在作业中适当添加了一些小娱乐。例如,让学生陪爷爷奶奶聊天,了解另外一个世界;周末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展示自己的另一面等。这些作业看似与学习相去甚远,其实这些“杂事”本身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同时还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3.让“合作”提升作业品质

“要独立完成作业。”这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们延用多年的传统作业模式。然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体现出作业的层次性,让合作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挥个性的舞台。

例如,教学完《飞上蓝天的恐龙》,我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有关恐龙类型的调查表。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到图书馆查资料等,一周之后我收到了一份份令人欣喜的调查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作业,还懂得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作业批改具体要求:

(1)作业的批改要讲科学重实效。原则上要求全批全改,也可根据实际采用轮流批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学生互改、师生同批、订正自改等方式。不管使用哪种形式,都应讲科学,重实效。

(2)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对批改的作业应作出评价或评定等级,必要时可加批语。批改后要认真讲评,督促学生改错,并要复批。

(3)教师应建立“批改作业记录”,记录学生作业错误的内容、各种作业答对的比例等,以便积累资料为作业讲评及今后的备课、复习、编制试题、研究学生、总结工作提供素材。还可指导学生建立纠错本及时纠错,对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都要及时进行分析,剖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救。纠错本还可以作为期末复习的重要资料。

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多样作业,认真批改作业,使学生爱上作业,让作业成为他们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教学质量之基础在于教学常规,教学质量之高度在于教学智慧。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基础做起,认认真真落实好每一项教学常规。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都能扎实做好教学常规,用坚实的脚印走出一片美丽的风景,一道灿烂的辉煌!

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付出,我们任重而道远。老师们,我们的教师队伍因你们而壮大,也将会因为你们的加入而增添新的活力,我们平定县的教育也会因为你们的加盟而升腾新的希望。

最后,祝大家学习开心,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篇2:新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一、教育科研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已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

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

首先,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践。其次,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发现并强化创新精神。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味道”。而一旦参加到教育科研中来,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随着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承认,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第三,参加教育科研也是21世纪教师所必备的一种品质。增加自己工作的科研含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靠科研推动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名教师,由经验型、勤奋型的教师转变成学者型、科研型名师,必须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二、我校的教育科研状况

1、科研氛围浓厚:学校确立了科研先导的意识,着力构筑教师发展新平台,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以考察教师业务能力的情况,并给予实时评价。

2、课题研究规模:课题研究系列化:他控——自控——自能——师生自能同构共生——共生文化

三、怎样进行教育科研

教师进行科研要从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

(1)要自觉:受多种因素制约,到现阶段为止,仍有不少教师对进行教育科研缺乏应有的认识。有些教师则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字、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意识,把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工作。

(2)要学习: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首要条件。掌握一定的理论,有利于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包括教师个体的独立研究和教师群体的共同研究。因此,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应加强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教育科研的技能与技巧,还要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3)要反思:进行教育科研首先要提出问题。科研问题的来源应该主要是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科研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问题。教师科研的目的在于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服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是要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重视对自己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把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放在教育科研上,在科研中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明确需要改进的方面和改进的措施。反思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4)要行动:躺着思考,不如站着行动。及时反思、及时记录、及时提炼。让自己的灵光一现及时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升华就是一篇原生态的好文章。

四、教师科研的注意点

教师自己的研究: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基于教育教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

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离开教师身份的研究只能是无源之水。

研究自己的教师: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而言,不断的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切口要小,起手要低。

篇3:新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1. 新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改政策有效贯彻的根本。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教师, 虽然他们在师范院校接受了专门的教师工作培训, 但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课程改革在基础教学中的体现却是茫然的。因此, 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和教师角色的定位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十分重视新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培训过程中, 每月安排专门的培训学习, 每周至少三次参加其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观摩, 以获得教学经验, 使得新教师在走上讲坛后就能把握教学技能, 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2. 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关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教师战斗的主阵地, 新教师刚参加工作, 初次走上神圣的讲坛难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能力相对有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作为承担新教师管理和指导责任的校方, 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新教师进行包括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培训, 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学工作, 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教学方法, 并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视域下新教师培训效果缺失的原因

1. 新教师培训效果的时效性与教师成长的过程性之间的矛盾。

新教师培训效果的时效性是指新教师在经过培训学习后能够快速提高教学能力, 最终通过短时期的培训实现教师素质的根本转变。新教师培训效果的时效性是社会教学需求的要求, 也是学校管理者的美好愿望。然而在实际过程中, 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

首先, 在新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涉及教师的知识、观念、态度、信仰、兴趣等方面,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各个方面的认知度, 其中教师的信念、价值观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难发生的, 通常需要较长时间。

其次,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实践知识、条件知识和本体知识。其中, 实践知识指教师通过课堂实践积累和反复试验、论证的知识, 是使教师在面临实际课堂教学中, 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想相应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条件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辅助教学的相关知识, 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通过这些辅助知识, 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 了解教学的程序, 条件知识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本体知识是教师的核心知识, 是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它主要指特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2. 新教师培训的政策性与教师成长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新教师培训必须遵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行政法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指导等, 同时还包括一段时间的实践培训和见习培训。在新教师培训的政策方面, 贯彻了对新教师培训的强制要求, 而对新教师的自主学习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 这直接导致部分新教师自认为在师范院校中已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无须再接受岗前培训, 因此, 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 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 再加上许多地方政策性的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与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不符, 导致许多新教师对培训工作应付了事, 造成了培训效果不佳的现状。

三、“新课改”视域下新教师培训效果提升的对策

1. 培训应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制定新教师培训的目标。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应当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目标, 以帮助新教师自我对照、自我分析、自我明确发展目标, 制订自我发展计划。2011年9月, 为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及建议, 我们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 调查方法选用调查问卷分析法。本次参加新教师培训的人数为126名, 符合考核的有118名, 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采用“李克特量表法”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

问卷调研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的整体满意度;项目是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主题、目标设置与定位是否符合学员的需求;培训课程和活动安排是否满意;培训资源的性质与整理是否满意;培训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是否满意;培训是否对你的教学引发思考;培训内容对你今后的改进作用;培训主讲教师的水平、质量 (以上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法”) 。访谈的问题有:您认为集中培训学习、研训员指导、指导师结对这三个方面的培训哪个最有效果、最有需求?为什么?您认为项目的优点或是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您对该项目今后的建议与意见是什么 (包括考核评价方面) ?

根据调查, 分析并提炼了以下问题:集中培训的课程设置应立足学员的需求;专家团队的组合应符合不同层次群的需求;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突出科学化、合理化;培训的形式应体现分层次、分学科和多样化;指导师的配置应强调遴选制和责任到位制。

根据调研对原来的培训方案进行了修改, 调整为集中培训、学科研训员指导、师徒结对、自我研修四个板块, 集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修养、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专题、教师教育心理专题) 、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常规训练专题、作业设计和命题专题、新课改教材教法专题、教学基本功培训专题) 和教育科研四个板块。修改后的培训方案, 目标更明确, 内容更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

2. 新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改的需要促进自我成长。

新教师一般刚从师范院校或其他高校毕业, 对教育、教学工作模糊不清。如果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不重视, 抱着应付的心态参加培训工作, 无疑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新教师对培训的认同心理是培训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新教师的主要特点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好的教学手段。通过培训和一定时间的见习后, 新教师之间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往往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分析其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不是个人的智力或专业知识的差距, 因为通过师范院校或高校的专业培养, 专业知识差距不大, 而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主要差距是因为新教师自我成长动力的不同。有的新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学习上积极主动, 充分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 并积极同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探讨、学习教学方法, 揣摩学生心理, 并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在见习课堂中实践, 通过实践加深了对教学心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拓展, 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揣摩, 形成独到的教学见解和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抱有相反态度的新教师则不思进取, 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不进则退。因此对于新教师来说, 应当将自身的教学成长作为职业中十分重要的发展内容,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培训工作, 并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3. 新教师培训内容应当丰富且有实践意义。

传统的新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行政法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指导及实践培训和见习培训等。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应当丰富新教师培训的内容。首先应当设置教育理论课程, 对新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结构进行拓展。包括教学理论、师德修养、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教材分析理论等。我们以市级课题“新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的行动研究”为载体, 以学员需求问题为研究基点, 构建培训课程资源网络菜单式框, 借鉴国内外优秀培训模式, 介入小组合作、开展诊断性研究、建立档案方式, 要求新教师制订一个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 还采用微格教学法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 具体做法是让每位新教师上半小时课, 其他参训新教师作为学生听课, 指导教师对上课全程进行摄录, 然后指导教师与所有学员一起边看录像边就教态、教学语言、教学过程等全方位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能使新教师直观地发现自己及他人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 乐意接受指导教师及学员的改进意见, 迅速走上课堂教学的正常轨道。

4. 新教师培训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新教师的培训模式除了传统的教授和见习之外, 应当针对新课改的实际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模式。如针对新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透彻, 可以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 实施“双轨运行”的培训方式, 一方面由专门负责新教师培训的人员负责通识培训;另一方面由研训员与学校教研组负责课堂教学的指导, 让新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理解新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针对新教师的培训模式还应当具备可操作性, 如在培训中实行观摩优质课堂和实际课堂演练的方式, 使新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并通过实际课堂演练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寻找自身的不足, 提高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教师的发展阶段与专业成长[J].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5) .

[2]郑玉飞.新教师专业学习的教育社会学分析——伯恩斯坦社会学理论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1 (2) .

[3]朱枫.揭开新教师工作的新篇章[J].教学与管理, 2011 (4) .

[4]刘悦梅, 赵洁.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1 (3) .

篇4:聚焦“关键事件”的新教师培训

教师教育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就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2002年底OECD发表了《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师与教师教育》,该报告说:在知识经济和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一个要让人工作四十年的专业,仅凭入职前的一次培训,无论如何都是远远不够的。

新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中小学新教师在职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培训实际的效果到底怎样?培训中所传递的新的思想和方法是否被教师们运用到实际中去了呢?我们对杭嘉湖地区的100多名新教师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培训的预期和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今的教师培训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学员们反映现今的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与实践脱节,培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参与。为了提升新教师教育的实践力,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2008级新教师班开班之前,我们对2008级99位新教师进行了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1)新教师目前觉得自己最需要得到培训的是课堂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实务和教科研方法。(2)新教师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是教学现场考察观摩和教学案例分析、点评。

教育学原本就是一门实践学,它理应成为解决日常教育现实的种种实践问题的学问。教师培训的最高境界是让所学的知识影响教师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影响教师的思想。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提高教师的研究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注重加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继续教育的方式应侧重于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要聚焦课堂,让“说理念”变成“做教育”,教师教育要有实践性取向。因此,新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力”显得极为迫切。然而,在新教师培训领域内,关于如何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力的研究却较少涉及,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反观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对一位教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关键事件”中获得的知识根植于课堂情境、教师行为和教师价值观之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事件”一般具有典型性、自我体验性、情境依赖性、创生性等特征,而不同阶段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关键事件”的主题又是不同的。要想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最好的培训方式就是以课说事,以“关键事件”说理,即通过具体的典型的课例、事件,通过专家和教师对“关键事件”及问题的梳理与思考,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共通的问题,对这些案例的共性实行归纳分析,揭示内隐观念,触动教师“灵魂深处”的隐性教育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再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这些方法,形成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使教师有所感悟,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新教师教学的“关键事件”定义、内涵与本质

新教师教学的“关键事件”最早是由澳大利亚教师教育专家D.特里普在《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发展教师的专业判断力》一书中提出来的。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的,而是把事件看成是在更宽广的一般社会情景范畴里的例子,通过分析、判断、研究这些看似普通的、一般的、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为,寻找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意思,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

《黑龙江教育》魏永生编辑认为:“关键事件”是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是教师认为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它可能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课堂教学,也可能是对一个问题顺利或不顺利的解决,还可能是一次与专家、同伴的对话或仅仅是看了一本好书、听了一句名言……“关键事件”常常不期而至,也常常稍纵即逝,要使“关键事件”具有意义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体主观判断与心理加工,需要教师自身发现、感悟进而使之具有“关键意义”。否则它就像一块块没有经过提炼的矿石或未经过琢磨的璞玉,只具有潜在的价值。

尽管每一位教师都在经历“相似”的教育生活,但它对每一位教师的意义却不同。众多名师的成长经历一再告诉我们,一位教师只有能够从时时、事事中去积极探寻其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意义”,才会显现出那些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事件的独特的含义与作用,只有全力以赴地抓住、突破一个个“关键事件”,才可能实现新的飞跃。

三、聚焦新教师专业成长“关键事件”,按需设计新教师培训课程

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月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我们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新教师们呈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具体问题罗列如下:

1. 年轻新教师与学生该保持怎样的距离为好?走得太近,不利于威信的树立;离得太远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2. 课堂上面对好动、自由散漫的孩子,该如何引导他们?

3. 快乐学习与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协调统一?

4.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5. 如何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6. 在课堂上想尽量做到“和蔼”,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似乎不做规矩又不行,很困惑。

7. 因为我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严格,每天总有一堆作业需退还给学生重新订正,学生不开心,教师很辛苦。

8. 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9. 部分家长对新教师的工作能力持怀疑的态度,新教师该如何与他们沟通?

10. 教案与课堂的执行相去甚远,该如何提高执行力?

11. 班级中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如何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收获,如何依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弹性作业?

12. 初中生叛逆性强烈,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怎么办?

13. 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不知该如何及时恰当地给予引导与评价?

14. 学生忘带学习材料的现象屡屡发生,反复提醒又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不知该怎么办?

15. 对于班中的问题学生不知该如何引导?

……

从99名新教师们提出的困惑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集中在专业知识的提升上,而在于如何提升新教师的管理智慧与教学智慧。为了提高新教师培训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前瞻性,我们精心设计课程,增设了到特殊学校“爱心体验实践”课程;为了使新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实施了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即席诊断式培训。第一学期对新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活动。第二学期采取各学科教研员、各校名师与相应学科的新教师共同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三个互动过程的方式:课前教学设计交互讨论,课堂现场观察或视频片断分析与反思,课后学员对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和再实践。同时,我们还聘请区“十佳”教师为兼职教师,操作引路,重构教学理论,培养新的教学行为,实现一年中就出新苗的目标。

以下是我们的新教师培训方案。

杭州市上城区2009新教师培训方案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有关要求和《上城区关于开展新任教师培训的通知》的精神,为了使新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特制定此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新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引领能力为重点,关注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以增强培训实效性,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培训目标

着力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加速新教师更顺利成长,使新教师早日更好地适应上城区教育教学需要。

三、培训对象

上城区所有新任中小幼教师

四、培训时间与内容

(一)培训时间。培训时间1年,每周二晚上(专家、优秀教师授课)。

(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与实践研习两大部分,分别占培训时间的一半。实施具体专题内容及安排如下:

五、培训形式

(一)教学诊断。对每位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道德进行多种形式的诊断,包括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等形式。

(二)采取导师制。即为每个学员安排一位导师,通过区各学科教研员、各校名师与相应学科的新教师共同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三个互动过程:即课前教学设计的交互讨论,课堂现场观察或视频片断分析与反思,课后学员对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和再实践,使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着力解决新教育观念的树立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问题。

(三)教学观摩与实践。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员们不仅可以内化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从优秀教师的课堂生成中领会教学智慧;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备课、磨课、上课、评课等活动,提升了新教师的执教能力。

(四)教育论坛。针对某一个话题,提出不同观点的论述,通过陈述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并展开辩论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陈述过程,是训练学员逻辑思维能力与即兴演讲能力的有效方式。

(五)体验式活动。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知、情、意、行的整合。因此,学员参与各种体验活动,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六、培训评价

(一)一份教学设计。

(二)一节课堂教学录像。

(三)一份爱心体验日记。

(四)一份培训总结。

学员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后,由培训机构发给结业证书。

四、解读“关键事件”,促进教师由“专业化”向“反思性实践者”范式转化

杨卉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具的新进展》一文中提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仅依赖于原理规则性知识,还往往依赖于教师所拥有的教学经验来把握,教学经验是一种难于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教师获得教学经验的唯一途径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挖掘,而这种隐性知识除了通过自己长期亲身的教学实践内化获得,还可以通过观察、借鉴、反思其他教师的教学“关键事件”案例获得。因此,教师的案列知识是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关键事件”的研讨,不仅有助于新教师自身的反思和成长,而且还可以成为其他教师专业成长的借鉴与学习资源。在新教师培训中,我们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组织新教师在分析个案专业发展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集体研讨,使新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作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与反思,把理论、行动和思想联结得更紧密,促使新教师突破个人的思维障碍,从“他人”这面“镜子”中观照自我,多维拓展,形成独立见解,促进自身发展。

(一)步骤一:同伴研讨,互助互惠实践智慧

第一阶段:“事件”聚焦,提出问题。重视教师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共通的问题,“集成”问题 。

第二阶段:问题剖析,分担任务。针对问题,不同专业背景的新教师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出发一同研讨,分担任务,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三阶段:群策群力,交流分享。以课程化的导师教育教学经验、案例化的名师新秀成长经历、操作化的课程理论研讨为主,增加互补性和全面性。

第四阶段:行为跟进,提出对策。回归、实践,检验、改进,形成可操作性的策略。[2]

(二)步骤二:主体回归,自觉提升教育实践力

以往的新教师培训,不是以教师在实践情境中直面的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为轴心,忽视了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师认识的特殊性、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性。在我们的培训中是以“关键事件”解决为轴心,通过新教师的亲自实践、反思以及在与专家教师的切磋互动中,揭示新教师教育行为背后的缄默教育知识,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使内隐的教育观念清晰化,进而对其进行梳理、澄清、更新,获取隐性知识,生成实践性智慧,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能力。

近两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教学事件在教师培训中要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需要关注关键教学事件的选择,在选择时应首先调研参训新教师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参训新教师的背景特点和需求,选择关键的教学事件,并邀请导师和专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关键教学事件进行分析点评,按需设计,多维拓展,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培训课程,从而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邓妍妍,程可拉.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篇5:新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今天是新教师培训第一天。来到宽敞明亮舒适的会议室,心情是兴奋而忐忑:一是上了两个月的课,杂乱无章,感觉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确实需要学习再进修;二是昨天下午报到时看到课表,不禁担心这次上课内容不会与大学课堂一样,尽是高大的理论一箩筐吧。今天听完黄为源主任的“师德师风教育专题”讲座,心中的石头落下了地:原来理论化名字后面竟是如此生动、精彩、丰富的课堂内容。

黄主任的开篇与众不同。虽然主题是师德师风,却是以“就业”为开端,告诫我们应在就业选择时,量力而行,勿好高骛远,在就业之后先求生存,再求发展。面对学校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繁重,应想着这是一种磨练,是在为自己走更远的路打基础。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应服从学校的安排,适应岗位。如果给你派了语文加美术课,一定认认真真地做,小学教师应该什么都会的”。关于新教师上任,黄主任最后提出,新教师应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从学生到老师,以工作第一,以事业第一。

讲座听到最后,我才突然领悟到黄主任的一片良苦用心:黄老师这是希望我们新教师先把心在工作岗位上、在讲座中静下来,平复愿景与现实差距的不满心理。用黄主任的话说就是:只有接受了现实,身心才能得到唤醒,工作才能焕发激情。是啊,只有我们的身心接受了这个岗位,我们才有可能热爱它。为了让我们能真正地接受并热爱这个教师岗位,黄老师在之后的“为什么要讲师德”内容中,再次提醒我们应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把教师当作唯一的生存之道,应有这样的价值观----工资20000多我已经很满足了,应有这样的工作态度----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

黄主任的提醒是及时且有意义的。来到工作岗位之后,渐渐熟悉了工作情况与肩上的重担,教师工资与待遇也是一一了解。工作两个月后,深感力不从心,力有不逮: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管理,还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无不有缺陷和不足,而就我自身而言,却是想尽办法而成效不大,甚至无效。我深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真正的智慧,而我却智慧不足,不禁深感无奈与些许绝望。因这样的消极情绪也让我反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岗位。职业有很多,现实中的教师岗位竟需要如此大的心力,而工资却是如此微薄,当初的选择是否是错误呢?

而此时,黄主任的讲座中,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原来我会生出无力感,是因为我对工作没有产生激情,因此没有放开身心,穷尽心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而为什么会没有激情,是我对这个岗位并没有真正的认同,我的心里还没有接受在这里教书三年,和同事相处,和这个环境相融的这个现实,没有把心真正地静下来,沉下去,还有没有适应这个环境。心态的调整是艰难的,需要改变某个价值观,改变某种态度,改变某种积习。心态的改变更需要行动的付出,心力的付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黄老师的提醒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改变心态改变教学的机会,或者说引子。我是一个老师,我要对全班57个同学负责,需要对他们所付出的时间与某段生命负责。

篇6:新教师培训心得

2015年9月,为了让我们新教师尽快的适应学校工作,提升业务能力,湖北省教育厅安排三峡大学对我们新进教师进行了入职培训。此次培训一共20天,内容十分丰富,负责单位三峡大学从基本理论知识、优秀教师成长分享以及实际观摩操等方面给我们安排了具体的学习课程,让我们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技能都有所提升,为走上教师岗位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勤学多思多练笔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在培训中,几位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上,他们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并用多个实例向我们说明了多读多写多学习对老师的重要性。确实,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我想这与他们的勤学多思是分不开的。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也要求我们要勤学多思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记得在培训期间,教授《教育学》的李洁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年我读博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读的书已经都多了,觉得自己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丰富,可当我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那样无知,只恨自己当年学的不够!”同样,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多学、勤思和练笔也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新进教师,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业务技能,都急待提高,所以要不断学习,平时多看多问,更多的要多自我总结与反思,将自己的收获与不足都铭记于心,这样才能快速成长。

第二,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时,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的杨黎明老师让我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自身师德的重要性。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课堂上,杨老师播放过一个纪录片,纪录片的开头便是记者在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时对民众进行采访的片段。那一段看完着实让我深受感动。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应履行的教育义务,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爱好。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导利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还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认真的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平等的对待学生,决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犯错或是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

上一篇:初三中考动员发言稿下一篇:安全缔造幸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