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发展蔬菜加工业调查报告

2024-04-07

县发展蔬菜加工业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县发展蔬菜加工业调查报告

___县是蔬菜生产大县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先进县。近年来,该县把发展蔬菜加工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抓机制、促共赢,加快了蔬菜加工业发展。目前,全县年产值300万元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2家,年实现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680万美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多亩。嘉谊、绿源缘产品打入日、韩等国市场,鸡笼山牌辣椒、金东海牌酱菜等7个系列32种产品进入麦德隆、苏果、家乐福等大型超市___连锁店;__益___与南京“小菜一碟”,皖江大市场与上海济洪、南京伟伟,嘉谊食品与日本鹏达株式会社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台资齐善食品、浙江晶晶食品、南京竹园果蔬汁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签约、建设。一个生产大县正阔步向加工大县迈进。

——加强基地建设。从“八五”起,该县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实施蔬菜“二次创业”工程,制定了5-蔬菜产业发展近远期规划。起,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在全省首家制定了32个蔬菜生产地方性技术规程,实行“十户联保”创建制度,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创建。20该县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2019、2019年评为全国示范基地先进县,2019、2019又连续两年举办了蔬菜博览会,共引进新技术100多项,推广、示范新品种11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总产量80余万吨,36个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为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奠定了产业基础。

——培育龙头发展。产业要做大,要害在龙头。几年来,该县通过抓好现有的、培育新上的、盘活闲置的、鼓励开发的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以资产对接资本,通过企业改制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张家集、沈巷外贸冷冻厂改制为绿源缘、嘉谊两家公司,两公司投入1030万元___1700万元技改后,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多,现建立原料基地2万多亩,解决就业600多人,年出口创汇近600万美元。实施“凤还巢”工程,引进南京金箔集团投资1200多万元,新上了金东海白桥、五显两个酱菜厂,年加工各类酱菜1200吨;吸引创业青年回乡投资1700万元,新建翱翔食品,一期投资860万元冬瓜深加工生产线6个月建成投产,日加工冬瓜10吨,年产值800万元。以资源对接资本,引进上海济洪公司一期投资800万元,建立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主要是直销配送),二期投资2500万元冷库、净菜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齐善食品、晶晶食品、竹园果蔬汁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质量求发展,__益___凭借良好的商业信誉___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加盟南京“小菜一碟”,产品进入苏果、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以品牌占市场,鸡笼山牌辣椒多次获得省闻名商标___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江苏省市场畅销品牌。鼓励企业开发蔬菜加工产品,华安粮油投资1000万元番茄素红麻油项目,即将启动实施。

——建立共赢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嘉谊、绿源缘、金东海、鸡笼山辣椒、益___等企业,采取合同治理、定单生产,市场调节、保护价收购方式,在沈巷、香泉、善厚、__等地建立山芋、辣椒、萝卜、莴笋等生产基地。翱翔食品今年还投资1.7万元,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明年,该公司将投资10万元发展冬瓜基地1000亩。目前全县建立“公司农户”型蔬菜生产基地5万多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200多万元。

虽然,___县蔬菜加工业发展较快,但与打造加工大县、建设长三角地区蔬菜食品加工基地的要

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适宜深加工蔬菜品种较少。在上百个蔬菜品种中适宜深加工的仅有1/5左右。二是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除山芋、辣椒、萝卜、莴笋、冬瓜基本能满足加工需求外,荷兰豆、青

刀豆、蒜苗、菌菇、生姜、蒜头、乳瓜等基地建设不够,90左右需从外地选购。三是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规模以上仅有3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没有。除嘉谊、绿源缘、翱翔食品以煮熟等工艺进行深度加工外,其余企业主要以作坊式晒干、浸泡、腌制、酱制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农民不愿卖、企业不愿买的矛盾始终交错,影响了企业___基地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做大蔬菜加工产业,该县将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大县向加工大县进军步伐。

第一,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按照建设加工大县、打造蔬菜加工基地的目标,把发展蔬菜加工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基地建设到加工生产,都要科学规划,走蔬菜产业化之路,努力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第二,改良品种,优化结构,提升品质。要着眼于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快品种改良___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皖江”蔬菜品牌,以品牌占市场、拓销路、增效益。一是加快品种改良。实施蔬菜新品种更新工程,大力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发展适应市场需求___满足加工要求的优良品种,力争主要蔬菜品种每2-3年更新一遍。二是优化种植布局。组织涉农部门或聘请专家对全县蔬菜产区的土壤进行土质分析,提出区域种植指导意见,指导农户因地制宜搞调整,提高新品种推广成功率。三是实行按标生产。全面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成果,提高蔬菜品质,满足保鲜___深加工需要。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合作,聘请专家常年指导蔬菜生产。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对蔬菜生产大户___农村科技带头人,给予大力支持,让他们影响___带动更多蔬菜种植户走科技兴菜之路。充分利用农网入乡工程,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农业服务快速反应系统,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

第三,培育龙头,扶持骨干,带动发展。借鉴山东发展农产品加工成功做法,一方面,苦练内功,做强企业实力;另一方面,放大资源优势,做大产业集群规模。具体采取“六个一批”:一是整合壮大一批。打破所有制、区域、部门的界限,对嘉谊、绿源缘、金东海、益___等蔬菜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组建1-2个有代表性的蔬菜加工集团,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二是改造提升一批。对善厚辣椒厂等有品牌、有市场、有资源、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通过资本、技术嫁接改造,或积极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工艺更新、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强实力。三是扶持培育一批。制定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提供低息贷款或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___产品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___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翱翔食品在开发冬瓜馅料的同时,大力开发豆沙、枣梨、水果等为原料的系列馅料产品,延长生产期,提高生产效益。四是靠大带动一批。借鉴__益___与南京“小菜一碟”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加盟、挂靠大企业、大集团,为它们贴标生产、定单生产,进行产品配套,借船出海。五是招商引进一批。规划建设“蔬菜食品加工区”,编制项目,强力招商,推进资源与资本对接,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较强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组成新“龙”,

发展番茄汁、胡萝卜汁、果蔬汁、脱水蔬菜、冷冻蔬菜等深加工项目。六是创业发展一批。把蔬菜加工业作为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主攻点之一,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全民创业政策,制定促进全民创业激励措施,鼓励、支持华安粮油等相关企业新上蔬菜加工项目,鼓励、支持蔬菜经销、运输大户创业办厂,鼓励、支持务工经商人员“凤还巢”回乡创业,促进蔬菜加工业发展。

第四,创新机制,铆紧链条,促进共赢。企业要发展,农户要增收,要害是铆紧产业___利益链条。一要积极引导蔬菜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互惠共赢。二要积极发展各类生产协会、供销合作组织,做好种子、技术、病虫防治、价格信息等相关服务工作。三要加强合同治理,把利益机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农企双方互信互立,共同发展。四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铆紧产加销链条,推进农产品专业化、组织化生产,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弊端,减少企业“找米下锅”,降低双方风险,实现农企“双赢”。

篇2:县发展蔬菜加工业调查报告

为了切实摸清全县蔬菜生产现状,找准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县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化推进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农牧局的工作安排,我中心组织有关人员于2008年于4月21日至25日组成了调研组,就全县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富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依托西华、东华、安口、策底等乡镇,以建设塑料大棚和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精细菜种植,努力提高蔬菜基地生产规模,蔬菜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商品量不断增加。

目前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复种面积1.3万亩,蔬菜基地2000亩,建成塑料大棚818座,今年新建370座。主要分布在东华镇、西华镇、安口镇、策底镇、神峪乡5乡镇,在东华黎明川、西华镇西塬村、策底镇策底坡村、安口武村铺神峪乡吉家河村建成5个蔬菜基地示范点,主要实验、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以满足全县蔬菜市场的需求,基地蔬菜技术指导业务由农技 中心技术干部进行全程技术服务,棚内主要种植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主栽品种,地膜蔬菜以辣椒、西红柿、架豆为主,露地蔬菜以甘兰、西芹、萝卜、白菜为主。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有大韩白春萝卜,盛春大白菜、日本南瓜、朝研牛角、美国西芹,引进试验的新品种有乳黄瓜、高丽及早西葫芦。

近年来,蔬菜种植收入在农户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马峡镇蒋庄村的石宝珠、石国栋两人各承包日光温室两个,年均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占全年经济收入的80%;东华镇南村沟的王治国蔬菜面积3.5亩,亩产值2000余元,占经济收入的50%。在这些重点户的辐射带动下,绝大多数农户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提高了农户积极性,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二、投入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蔬菜产业高度重视,对蔬菜种植户给予政策扶持。2008年初,地方政府共投资165.2万元,对蔬菜基地进行扩建、道路及水渠的修建和维修。其中东华镇投入142万元用于基地渠系配套、田间道路整修和塑料拱棚的搭建,新建塑料拱棚200座;西华镇投入4.2万元新建塑料拱棚28座;策底镇投入10万元新建塑料拱棚76座;安口镇投资3万元新建塑料拱棚 2 50座;神峪乡投入6万元新建塑料拱棚100座和农户统一育苗。这些政策性扶持加之近年来蔬菜价格的上涨,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蔬菜产业已成为大多数蔬菜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收入。

三、存在问题和制约性因素

1.基础设施滞后。原先发展的蔬菜基地,由于城市的扩建,大面积菜地变成城市用地,新建的基地,由于基础设施,主要是灌溉设施不配套,使蔬菜种植举步维艰。黎明川、西华川、策底、南川、神峪以往发展蔬菜生产都是采用临时灌溉的方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影响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因。

2.部分乡村群众认识不明确。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极为严重,各方齐抓共管,大力开发蔬菜产业的工作合力较弱。部分乡村群众对开发蔬菜产业可增收认识不明确、信心不足、决心不大,他们认为由于华亭气候冷凉,种植的大棚恰好同陇县、平凉的露地菜上市期相同,大田露地菜上市集中,难以取得高价,所以说在华亭种菜不如贩菜。由于大量劳务输出,造成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对蔬菜种植缺乏深入认识,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良种及所配套的物资,自然灾害和市场**也影响着农民蔬菜生产的积极性,一些村社干部缺乏对产业化的认识,工作不力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生产受自然

条件影响大,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外界对农业投资缺乏热情,仅靠乡村农户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就全县范围看,政府对农业开发缺少信心,加之蔬菜设施要求投资较大,没有较好的设施作保障,蔬菜产业难见效益。农民的投入有限,不加大投入力度,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

4.技术网络不全,力量薄弱,服务作用发挥受限制。蔬菜技术指导职能归到县农技部门,县农技中心现有职工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蔬菜专业的仅6人,既有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又有工作指导能力的仅有2人。乡(镇)农技部门虽有牌子、有人员,但其与乡上其他干部一样包村蹲点跑面。可以说农技网站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同时,专业人员多数是80年代后期参加工作的,受工作条件限制,从来没有参加过学习和培训,近年参加工作的,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难担以重任,对当前蔬菜生产中的技术听得多、见得少,况且目前蔬菜新技术日月翻新,根本不能适应生产需求。农技部门经费缺乏,无专项经费,严重制约着良种经验、示范、新技术引进、推广的步伐。

5.合作意识较差,自主销售和主导市场的能力极低。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农民蔬菜产销受制经销商、受制于市场,使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使蔬菜种植的总体效益不高且不稳定。

6市场机制不完善,蔬菜销售受到限制。目前全县仅 有两个蔬菜交易市场,一个已经名存实亡,蔬菜市场已演变成了水果市场,而另外一个市场几乎被菜贩子所垄断,真正属于当地菜农自己的销售市场却没有,加上城管部门禁止乱摆摊,菜农只能拉着菜满街转,这也一定程度影响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工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蔬菜产业化发展,首先要明确认识,树立蔬菜产业化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能致富奔小康的新思路,统一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奠定思想基础。建议县上成立专门的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示范指导物资供应和综合服务。各有关乡村要明确专门领导负责,配备专门技术人员主持,实行双向承包责任制,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

2.抓好典型示范,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靠科技,抓点示范,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力量,狠抓经营管理和示范点建设,提高蔬菜产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要大力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挥优势、突出主导产品、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大力推广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走区域化布局优质高效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子,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3.进一步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规 模化是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基础和前提,应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自筹,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在西华川、黎明川、安口、策底兴修以机井和渠系为主的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川区水资源和光热资源,做到渠系配套,为蔬菜生产提供水的保障。

4.加快土地流转,解决种植规模小的问题。鼓励能人或有志与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采取租赁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开发。

5.以重点村为单位,确定主导种类,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各乡(镇)要选择土质好、水源充足、光照周期长的地块,拟定在安口、西华、黎明川、策底、神峪建立以辣椒、西红柿、瓜菜类为主栽种类、其它蔬菜为辅的商品蔬菜基地,以重点村为单位,协会组织为依托,采取露地种植、塑料大棚、日光节能温室配套生产的方式,解决上市集中的问题,保证县域内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逐步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6.依托现有设施建立育苗基地,解决品种搭配问题。依托西华示范园现有的温室和连栋温室,建成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元月开始和重点乡(镇)、村签订供给合同,2月开始育苗,5月初分别供给农户栽植。同时西华示范园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生产,使示范园的作用显现出来,带动全县蔬菜生产的发展。

7.重点村通过建立协会组织销售,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要疏通蔬菜产销渠道,重视市场销售服务组织建设,努力开拓占领产地市场、解决卖菜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好城区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将生产和销售环节分离开来,创办以重点村蔬菜协会为主要组织的各类形式的营销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保证蔬菜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建全服务网络,建立以城区为中心,各乡供应点为基础的化肥、农药、温室建材等生资市场网络和以农技部门为中心各乡镇农技科普部门为网络的科技服务体系,为菜农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搞好产前信息、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系列化综合服务。

8.多方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充分发挥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基础上,广开筹资渠道,倾斜扶持有积极性、有基础的乡村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一是建立开发基金,县上每年从支农资金和财政资金中拿出30-60万元作为基金,从种苗、棚膜、弓棚支架等方面给予投资,采取有偿投资、分期收回的方法,发挥资金集中的优势,支持基地发展,增强投资效益。二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民众、社会投资的积极作用,支持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城镇经济组织投资。

xx县农技中心

篇3:镇沅县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蔬菜,生产现状,发展优势,对策,云南镇沅

蔬菜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主要消费品,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蔬菜的营养成分及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与效益成为蔬菜生产发展种植的首要目标任务,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是蔬菜生产者和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蔬菜生产的重要性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 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吃饱问题, 很不注重膳食结构和食物的营养保健功能, 餐桌上菜品单调、数量不足, 米汤泡饭是常有的事, 蔬菜生产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劳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人们对蔬菜生产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然而,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和纤维素, 具有促进人体吸收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物质, 促进消化和预防便秘, 增强人体免疫力, 增强预防抵抗肠道、心血管等疾病能力, 刺激味觉、增强食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由此说明蔬菜不仅营养价值高, 而且还含有许多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 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生长发育、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俗话说“菜饭饱, 菜饭饱, 无菜饭不饱”“三天不吃青, 肚里有火星”。因此, 发展蔬菜生产对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提升公民的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2 生产现状

镇沅县蔬菜生产在2010年以前, 基本处于零星种植, 产品以县内自产自销为主, 形成收入所占份额小, 除集镇附近种菜专业户在当地市场销售外, 其余小部分农户偶尔在赶集时顺便捎带销售点, 大多以自食为主或当作青饲料, 起不到增收的作用。但从2011年开始, 通过积极引进及培育扶持发展当地农业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 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单产不断提高, 总量不断增加。2014年全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1 926.67 hm2增至3 246.7 hm2, 总产量从3.35万t增至7.11万t, 平均产量从17.4 t/hm2提高到21.9 t/hm2, 实现总产值15 642万元, 平均产值48 180元/hm2。目前, 依托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 以无筋豆、水晶豌豆、冬辣椒、冬马铃薯、青食玉米为主的部分冬早蔬菜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进行订单生产。同时, 随着国家“无公害食品计划”的推进, 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 蔬菜产品质量也有所提升, 蔬菜产品也逐步销往省处, 走向全国各地, 蔬菜生产从原来的只注重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 近几年蔬菜生产取得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制约着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3.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镇沅县60%以上的菜地田间排灌沟渠及生产道路建设不完善, 在冬春蔬菜生产效益好时正遇干旱, 不能及时进行灌溉;而在夏秋又形成涝害, 不能及时排涝, 都直接影响到蔬菜产量及品质。二是田间生产道路不完善, 增加劳动成本, 降低生产效益。三是地力不足, 因常年种植, 重用不养, 进行掠夺式生产, 造成地力逐年下降。

3.2 认识不足, 盲目生产

极大部分农户不掌握市场信息, 仅种大路菜, 除了自给自足, 就是作为青饲料, 或是盲目生产和跟风种植, 产品无法销售, 便宜卖、滥市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而对一些有市场、价格高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敢大胆引进, 思想顾虑多, 瞻前顾后, 不能把握最佳生产时机。

3.3 生产管理粗放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 生产投入不足, 水肥管理不科学, 制约着蔬菜单产的提高;同时盲目用药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造成浪费, 也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3.4 保护地栽培面积不足

大棚、地膜等保护地栽培推广面积不足, 难以做到蔬菜四季均衡供应。目前, 全县蔬菜大棚种植面积仅逾26.67 hm2, 还不足33.33 hm2。四季青、白菜、番茄等蔬菜市场价格好时, 由于雨水过多, 生产不出来;而冬季又出现产品过多, 价低的局面, 导致生产效益低下。

3.5 分散型经营, 不成规模, 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种植效益低下

镇沅县蔬菜属千家万户生产, 另外协会、合作组织也由于结构松散, 大多为分散零星种植, 技术指导及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导致单产、产品质量不高, 不具市场竞争力, 形不成较好的种植效益;同时难以做到产地产品上市前检测, 存在质量安全稳患。目前, 能做到此项工作的仅是镇沅富农科技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因其属集中、规模生产, 进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3.6 本地优良蔬菜品种濒临灭绝

一些地方蔬菜品种, 如本地猪、本地谷、本地南瓜, 这些物种一直以品质优、口感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市场价格呈逐年走高的趋势, 然而这些品种濒临灭绝。

4 发展优势

4.1 成本优势

镇沅县蔬菜生产设施投入低于其他蔬菜主产省 (区) , 在冬早蔬菜生产上, 低于山东、河北等北方省 (市) 40%以上;在夏秋蔬菜生产上, 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30%以上。

4.2 自然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环境优良。大气、水源、土质无污染, 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二是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蔬菜产业。镇沅县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立体气候明显, 气候类型多样, 既有典型的低热河谷坝区 (年均气温20~25℃) , 冬季可生产其他地区夏天才能生产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无筋豆等;又有高海拔冷凉山区 (年均气温13~16℃) 适宜发展夏秋反季蔬菜, 为蔬菜周年生产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现一年四季均有时令蔬菜上市。三是耕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约2.815万hm2, 其中水田8 620 hm2, 旱地1.953万hm2。大多耕地富含有机质, p H值适中, 适宜各类种植蔬菜。四是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水利资源流域面积413.68km2, 水资源总量28.38亿m3。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23座, 坝塘27座, “五小”水利工程10 139件, 改善农田灌溉面积7 400 hm2, 水利灌溉条件优越。

4.3 区位优势

云南是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沟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按照“普大”“玉临”2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规划, 镇沅 (恩乐镇) 正处于中心交汇点, 即将成为“十”字型交通枢纽中心城镇, 具备“景景镇”区域范围内最好的交通优势。同时, 随着东南亚国际大市场的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等, 镇沅县蔬菜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4.4 比较效益优势

与常规种植产业比较, 蔬菜产业比较效益高, 有资料显示, 2010年云南省蔬菜平均农业产值达31 200元/hm2, 扣除生产成本后, 实现净产值19 350元/hm2。分别比水稻、玉米、小麦高8 400、9 300、12 600元/hm2;比经济作物烤烟、油菜高2 550、12 600元/hm2。镇沅县蔬菜目前销售以初级产品为主, 效益低。通过改善基础设施, 商品化处理, 精深加工, 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和普及推广, 发展高端蔬菜产品, 同时还有较大的提质增效潜力。

4.5 政府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精心培植与打造, “云菜”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省继“云烟”“云花”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云菜”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主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将会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面临进一步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目前, 镇沅县委政府正在按照省、市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有关部署, 紧抓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机遇, 全力推进蔬菜等骨干产业培植。

5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依托镇沅县的土地、气候、水利、劳动力及环境资源优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 着力完善优势产区基地布局,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蔬菜产业, 大力培植蔬菜龙头企业, 突出加工和流通, 打造品牌, 拓展市场, 加强质量监管, 实施“品牌”战略, 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之路, 打造“镇沅蔬菜”产业品牌形象, 把镇沅县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特色优势蔬菜生产及面向东盟的外销基地, 达到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加快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6 发展对策

6.1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蔬菜基地生产条件, 提高蔬菜产量及改善品质

生产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蔬菜的发展、产量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 通过全力争取各级财政、计划、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多方面的支持, 整合项目和资金, 同时广泛宣传动员蔬菜种植户投工投劳等, 加大菜地沟渠、喷滴灌设施、田产生产道建设等, 切实改善生产条件, 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利于生产物资及产品运送, 缓解劳力短缺状况及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效益;其次, 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或减少种植茬口, 种养结合, 达到地力培肥或使耕地有修养生息时间, 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及改善品质目的。

6.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引导形成产业化发展, 提高蔬菜生产效益

为解决目前蔬菜生产中各自为阵、零星种植, 导致蔬菜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形成自产自销为主, 种植效益低下的问题, 结合镇沅县各乡镇自然条件, 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如可划分为冬早蔬菜区域, 以勐统河、恩乐江、者干河三大热区河谷坝区为主, 突出热量充足, 季节差明显, 重点发展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瓜类、豆类、甜玉米等冬早蔬菜;夏秋反季蔬菜区域, 发挥夏秋中高海拔区“天然凉棚”的气候优势, 生产热区普遍缺乏的夏秋反季蔬菜, 如叶菜类、葱蒜类、根茎类、甘蓝类等外销型喜凉蔬菜;特色野生 (养生) 蔬菜区域, 在适宜乡镇和高寒山区重点发展刺五加、刺包菜、臭菜、香椿、苦藤花、木姜子、老白花特色野生 (养生) 蔬菜。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 依托蔬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民经营主体, 通过政府引导,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服务上给予优化, 改善设施条件上给予扶持, 形成“企业、合作组织等新新型经营主体+政府+农户+农技部门+基地+农户”订单生产或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等多种方式的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健全销售网络, 带动广大蔬菜种植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企业、农户、集体和地方政府多方合作共赢, 提升产业经营水平, 快速促进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1]。

6.3 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蔬菜生产新理念

蔬菜生产的目的有2个, 一是自食改善生活, 二是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 把蔬菜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的生产格局上来, 这就需要把握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 也就是说, 市场上缺什么, 就发展什么, 什么价格好就种什么, 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廉、人廉我转的生产经营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占领市场先机。在具体的运作上可以采取:选择品质好、适销对路的品种, 采取提早播种、延后播种、引种市场空缺品种、实施保护栽培, 而不是人家种什么, 我也种什么, 别人什么时候播种我也什么时候播种, 跟蜂种植, 避免造成产品烂市、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尤其是城区恩乐镇, 位于经济文化中心, 区位特殊, 生产条件优越, 生产定位要高, 要依托现有农业企业, 绑定生产, 发展大规模, 面向大市场, 成为做强做大镇沅县蔬菜产业的先行者和受益者。

6.4 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提高蔬菜单产及产品质量

根据市场的需求, 一是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抗病良种, 如白菜的早熟5号、夏将军BG—4, 茄类的天龙二号、巨粉冠番茄等。二是合理安排茬口和科学轮作, 采取不同科属、不同品种之间进行轮作,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蔬菜品质和商品性能。三是进行科学肥水管理, 重施农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 根据不同蔬菜品种进行合理灌溉, 确保单产及提升品质。四是采取绿色防控技术, 在搞好深翻深犁、选用良种、种子处理、培育壮苗、清洁田园、合理轮作、科学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 利用以虫治虫, 用色板、性诱剂、杀虫灯诱杀害虫, 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等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措施, 节省农药防治次数、降低农药用量, 在不得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 务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 (杀灭菊酯、白僵菌) , 严禁超量使用,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在产品上市前7~15 d停止用药,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发展, 在实施高产、高质、高效的基础上减少农田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2]。

6.5 加大保护地栽培推广

通过宣传, 争取当地财政支持, 加大钢架大棚、地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 利用其能调整小环境气候条件, 来生产露地因季节、气候制约的需缺的蔬菜品种, 利用价格优势, 提高种植效益, 增加收入。

6.6 加强蔬菜生产安全监管及品牌培育,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为先, , 蔬菜是最易感染病虫害的作物, 为了确保蔬菜生长发育, 提高产量和产品卖相, 不得不进行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需要化学农药, 在一定程度上蔬菜产量与用药量成正比, 蔬菜农药残留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引起人们对蔬菜农药的担忧, 农药残留问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热议的问题, 甚至到了谈药色变的程度。因此, 在蔬菜整个生产过程中, 各个生产环节在如何提高产量的同时, 更要重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达到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确保餐桌安全的目的。一是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 让广大群众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二是加大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 加大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宣传培训力度, 解决滥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问题, 从基础环节提供保障;三是充分发挥蔬菜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企业带动基地、基地引导农户, 从源头上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四是完善农产品准出和准入制度;五是建立完善县级蔬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协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公害蔬菜产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加紧县域无公害蔬菜原产地、生产基地认证过程, 加快地方特色蔬菜品牌、商标培育, 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种植效益的目的[3]。

6.7 保护和开发地方优良蔬菜品种

地方蔬菜品种是经过漫长的栽培和选育, 通过人们的自繁自留, 之所以保留到今天, 是因为在适应性、抗病性、适口性等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 这些原始品种也是作物遗传育种天然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灭绝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保护开发本地优良品种对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及提高种植效益均有重大意义。因此, 通过争取政府支持,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等技术部门或相关农业企业, 进行土地流转, 建立当地优良种质资源繁育保护及示范基地, 保护和繁育当地蔬菜优良品种, 使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培育成品牌, 从而走向外地市场, 充分发挥优良种质资源在蔬菜产业中的创收作用[4]。

参考文献

[1]白丽华.灵台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 2015 (4) :69-71.

[2]王建明, 莫顺彩, 刘波.关于宁强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汉中科技, 2015 (1) :11-13.

[3]张玉生.对发展江城县蔬菜产业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 2015, 28 (1) :84-85.

篇4:县发展蔬菜加工业调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和发展“三品两化”农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突出地方特色,优化生产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品质,大力扶持新建蔬菜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基地和优势产品,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蔬菜生产的附加值,让城乡广大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菜,为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大田蔬菜3万亩,产量12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设施种植2万亩,产量4.9万吨,实现产值1.9万元。其中:温室0.5万亩,产量4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大棚1.5万亩,产量0.9万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发展无公害商品蔬菜0.5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1800万元。

1.面积规模

2011年全县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面积250亩;应用有机无土栽培技术面积150亩;发展拱棚蔬菜面积2000亩;建成蔬菜百亩连片种植示范小区10个,大田蔬菜面积达到3万亩。标准化西湖乡重点在中沟村、北沟村、建立2个大棚蔬菜百亩示范园,年生产蔬菜 600 吨,以保证市场蔬菜供应。

2.示范点建设

建成蔬菜示范小区10个:其中:温室示范区6个:西湖乡中沟村;双塔乡金河村;广至乡示范区;三道沟镇三道沟村:瓜州乡南苑村;南岔乡六工村;拱棚示范区:西湖乡北沟村;西湖乡中沟村;三道沟镇三道沟村;南岔乡南岔村。

3.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应用

引进蔬菜示范新品种5~20个,应用穴盘、营养钵育苗、无土栽培等技术。新建温室配套滴灌、自动卷帘机、自动卷膜器等设施。

4.技术培训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农民。要结合产业项目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广播等媒体,开展多形式的培训工作,以蔬菜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为重点,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计划,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田的推广方式,培养一批蔬菜种植大户。

三、任务落实情况

2011年,已落实大田蔬菜种植面积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50亩,塑料大棚蔬菜2063亩,累计落实日光温室945.5亩,示范点4个(西湖乡城北村、中沟村,南岔镇六工村,双塔乡金河村);累计落实塑料大棚2367.4亩,塑料大棚蔬菜集中连片示范点16个(西湖乡中沟村二组、五组,城北村四组,北沟村一组、五组、六组;瓜州乡南苑村一组,头工村三组、七组,瓜州村四组;南岔镇十工村四组,九北村四组,九南村六组;三道沟镇三道沟村八组,四道沟村六组,山水梁村六组);新增有机无土栽培150亩,设施农业在我县产业发展中初见成效。

2011年,设施蔬菜产业按照产业项目要求,重点在我县三道沟镇、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梁湖等乡镇实施。初步确定日光温室新建区8个:分别是三道沟镇三道沟村、沙河乡沙河村、双塔乡金河村、梁湖乡、广至乡、南岔镇六工村、南岔村、瓜州乡南苑村等,目前正在建设阶段,预计建设面积250亩。塑料大棚建设涉及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三道沟镇4乡镇,涉及15个村38个组,农户860户,建成大棚3104座,面积2338.1亩。其中:西湖乡落实1425座,面积1330.5亩;三道沟镇550座,面积127亩,瓜州乡609座,面积438.6亩;南岔乡520座,面积442亩,至目前全部已经种植。

四、工作重点

1.抓示范样板,壮大基地规模

一是办好示范样板。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专业户、专业村,力争3年培植10个蔬菜专业村,每个专业村建设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蔬菜示范样板,每个蔬菜专业户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亩以上。二是突出抓好三大蔬菜基地建设。围绕满足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需求建设专业蔬菜基地。各乡镇以集镇周边地区为重点,选择交通方便、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建设露地特色蔬菜基地3万亩;以西湖乡四工村、城北村、北沟村为中心建设大田蔬菜示范样板,以西湖乡中沟村、北沟村、城北村为重点,建立拱棚蔬菜示范样板田3个。西湖、瓜州、南岔、三道沟四乡镇新建连片50亩以上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完善落实监督措施,建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逐步推行优质优价销售,以确保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品质。

2.抓技术服务,开展品牌创建

依托科技示范县建设与科技培训计划的推行,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每个蔬菜专业村有一名合格的农民技术员,每个乡镇有一批会种植、懂加工、善经营的蔬菜“土专家”,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强化蔬菜生产与销售市场的对接,突出品牌优势,抓好蔬菜产品的包装,增加蔬菜附加值;加强技术服务,推广应用高科技实用技术,增加设施蔬菜的科技含量。同时,开展绿色有机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实现瓜州县绿色有机蔬菜品牌认证“零”的突破。

3.培植市场主体,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培植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充分调动菜农生产积极性,实现企民双赢。一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在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大招商力度,支持外资企业、个人和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新建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我县丰富的菌类、叶菜类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到2012年力争新建1个集干制、泡制、保鲜等工艺于一体的蔬菜加工企业,使全县年加工蔬菜能力达到4000吨以上,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上。二是结合新农村试点县建设工程的全力推进,有计划的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县城、三道沟镇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加强规范引导,完善配套设施,切实解决蔬菜流通“有市无场”的问题。三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地中介组织和人员来我县建设蔬菜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四是组织引导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鼓励有市场意识、有经营头脑的农民和个体私营业主成立营销配送专业组织,逐步形成营销网络,实现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产品流通。力争发展专业合作社8个、年经销蔬菜10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100户。

五、主要做法

1.突出园区建设,拉动产业上规模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要解决品种结构、产量结构、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等问题,更要解决规模生产经营的问题。在发展蔬菜产业过程中,我们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建园区促拉动、上规模成气候、提效益快发展的路子。以蔬菜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搞好镇村整体规划和技术服务,促使那些积极性高的农户率先进入园区经营,以此来带动其他农户向园区集中,使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局面。重点抓好西湖乡中沟村、北沟村、城北村3个拱棚蔬菜千亩示范村、在中沟村2、3、5、6组、城北村6、7组、北沟村3、4组建立三个百亩设施蔬菜示范点。在四工村1、2组、城北村4、6、7组、北沟村2、3组建立三个千亩大田蔬菜示范点。

2.抓规范种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大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建设县农业信息网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栏目。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上,积极探索蔬菜生产、经营环节的档案化管理,对生产品种、产品数量、农业投入品、销售对象、进货单位(生产农户)等情况进行登记,建立蔬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制度,以点带面推动标准化生产。加强蔬菜产地环境监测和生产环节产品质量检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村规民约的作用,加强对菜农施肥、用药行为的监督,防止使用违禁农药和不规范施肥行为;加强农药经营的管理,严防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蔬菜生产环节,提高蔬菜产品质量。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创立我县的无公害蔬菜品牌,提高我县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份额。

3.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抵御市场风险

以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目标,支持和发展蔬菜生产、运输、销售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组建并扶持发展好新建蔬菜基地乡镇的生产专业合作社,帮助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扶持引导其规范服务。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农民参与蔬菜生产与经营,使其成为我县蔬菜对外销售的主要渠道。3年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10个,新发展经纪人50名,带动运销户200户。在城区建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区),实行产品优质优价,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并积极探索发展连锁(超市、酒店)配送经营方式。

4.强化科技服务,推进产业发展

一是科技人员到乡入户。县农业科技部门抽调技术骨干成立技术服务组,进驻蔬菜产业园区,积极做好园区规划、设计和种植户的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鼓励各乡镇聘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土专家”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温室蔬菜产量和质量。二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入户进棚。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农技中心每年引进和推广宝冠3号西红柿、津优30号、津绿20黄瓜、陇椒2号、3号辣椒、冬玉、法国千手西葫芦等蔬菜新品种20个,推广穴盘培育、地膜全覆盖、高垄栽培、平衡施肥等新技术10项,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益和科技含量。去年在县科技人员指导下,广至乡新建日光温室27座,其中建立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温室18座,当年就有了效益,打破了移民乡镇没有日光温室的历史。三是加大实施农业基层体系建设项目。2010年我县被列入国家农业基层体系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县上抽调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实行科技入户对每个镇选择的10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直接入户指导,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确保了良种良法直接到棚、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有效地提升了我区农民蔬菜种植的技术水平。四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先后组织温室蔬菜种植户到酒泉、玉门和本县等进行参观学习,聘请专家现场授课15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资料20000余份,为温室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探讨建立以业主投入为主、政策扶持为辅的蔬菜基地建设投入机制。整合相关政策,集中捆绑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蔬菜专业户、专业村、加工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重点蔬菜基地建设。政府每年预算10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基地,争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改善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对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种植无公害设施蔬菜的种植户,按实际种植面积,每年每亩给予地租、自然风险、推广新技术的物资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200元。示范点内建设了普通竹架结构大棚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亩1000元补贴,建设了标准钢架结构大棚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亩2500元补贴;对租赁农户土地,实行规模经营,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连片种植蔬菜100亩以上,经营期限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3年内每年由县财政补助地租300元/亩;连片种植蔬菜50亩以上的,纳入科技培训计划重点培训范围,并由乡(镇)确定1名技术人员长期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县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加大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3年内给于贴息贷款扶持,切实解决基地菜农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6.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蔬菜产业长足发展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管好。县上成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统一协调全县蔬菜基地建设工作。蔬菜基地建设的规划、实施及技术指导等工作由县农牧局牵头组织实施。同时,由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共同制定《瓜州县蔬菜基地建设管理考评办法》,并按考评办法每年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下拨有关补助和奖励资金。各乡(镇)也要参照县做法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单位,把蔬菜基地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做好规划,统筹安排,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制定和完善蔬菜产业化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7.实行定期督查与考核制度

篇5:县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依赖型产业、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开发为主。止目前,14户规模企业煤炭企业占了6户,煤炭一“感冒”,全县经济就“发烧”,煤炭“一枝独秀”的格局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一是规模不经济,“品种一火车,产品一汽车”,一般性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

(四)投资环境仍需改善。一是缺乏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交通瓶颈”还未正真打破,节能减排、土地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与发展产业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创业动力不足。__发展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居民观念落后,小农经济、小富既安习惯自然形成,内生动力不足。

(一)围绕调整结构一条主线。依托__山水、富硒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逐步调整煤炭产业“一枝独大”的格局。重点抓好以中华蜂蜜、五味子、猕猴桃、山野菜、洋芋、魔芋和食用菌等优势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项目扶持工作,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后劲;筛选一批有市场前景、有资源依托、有成长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重点培育与倾斜扶持,抓小变大做强,努力形成工业经济增长的后续梯队,实现梯次发展、逐步壮大。

(二)完善工业发展两个平台

1. 提速现代绿色农业园区建设。把现代绿色农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基础来抓。坚持依托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合力打造品牌产品,促使龙头企业增产达效,实现一个龙头企业振兴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建立一片基地,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

2. 加快绿色工业园区和飞地园区建设。一要充分发挥__现代绿色工业园区承载作用,加快三次产业的融合,全面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围绕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原有企业做大做强。二要继续加快“飞地园区”建设。根据园区建设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通信、环境卫生、绿化、环保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大入驻项目跟踪服务力度,确保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入园。三要打造融资平台。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和融资平台,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打造三大循环工业体系

1. 打造富硒食品工业体系。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美味佳、津元春、草堂春等食品加工企业,围绕生猪、洋芋、茶叶、玉米、乌鸡、蔬菜等地道优势品种,主攻现代农业示范园产品产出和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做大做强,建设上游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下游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富硒食品加工生产经营产业链,助推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县向农业工业县、工业农业县以及工农互补的梯次推进,最终实现强县目标。

2. 打造医药工业体系。打好黄连、玄参GAP认证的两张牌,加强同中国药科大学、安得药业、振兴药业合作,全面实施药材基地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抓住中国药科大援助__契机,以县制药厂与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合作为突破,盘活制药厂葛根素生产线,建成中药饮片生产线;加快中药提取物的研制开发和合作,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引进优势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力争建成1―2个仿制药生产线,为做强医药工业增添后续力量。

3. 打造新型材料工业体系。坚持走“生态至上、环保优先、崇尚科技”之路,引进环保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引进环保型生产工艺技术,打造以瓦板石、中华绿、花岗岩、煤矸石为原料的天然装饰材料产业和旅游工艺品,力争新型材料产业产值有质的飞跃。同时要以生态环保为重点,巩固发展能源工业体系,促进现有能源工业企业提质增效。

(四)夯实四项工业助推措施

1. 聚力招商。抓住南水北调主体功能区的契机,加快建立__与京津等受水地区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提出一批产业项目,重点引进科技型、创新性、补链型企业和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按照“转变观念、提高效率、增强服务、热情接待”的要求,让全县干部职工做到观念上“敬商”,形象上“亲商”,行动上“重商”;通过西洽会、龙舟节、贸洽会等平台,不断突出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地位。

2. 开拓市场

。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优、特产品,做大做强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企业或集团。通过特色产品进酒店、进超市和参加贸洽会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

3. 人才兴工。充分挖掘现有专业人才,利用他们熟悉市场行情和县情、懂专业技术的实际,为企业提供服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利用技校、职校和县校合作等方式,与科技单位联手,加大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实践锤炼,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谋工业、管工业、干工业的素养,提升抓工业的科学决策力和执行力。

篇6: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

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代发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综观当今工业发展形势,信息化已成为改善工业运行状况、优化工业产能的重要关键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是当今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又改善了工业运行的效率,可直接将工业运行推上快车道,加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因“两头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们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帮助企业完成并运用信息化。

上一篇:农地综合整治工作通知下一篇:密封油系统课件资料